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理论述评》(王军,商业时代,2010年第33期)菲利普斯曲线描述的是通货膨胀与实际经济活动如失业率或其他衡量总量经济的变量之间的关系,早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为政府列出了简单直观的政策菜单,是政策制定者的重要参照系。最早的菲利普斯曲线是由经济学家菲利普斯于1958年提出的,他在题为《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的文章中研究了英国的失业与名义工资,提出了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随后萨缪尔森和索洛用美国的数据表明了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类似的负相关关系。他们的推理是,这种关系的产生是因为低失业与高需求相关。这些经验研究引发了一场关于菲利普斯曲线的长期讨论,弗里德曼、菲尔普斯、卢卡斯、费希尔等经济学家都质疑了由经验数据导出的菲利普斯曲线的稳定性。由于理论的发展和经验统计的困难,使得菲利普斯曲线理论有所调整和修改,把预期包含进工资和价格的反应函数中。Romer(2002)对这种概念发展进行了回顾和总结。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新凯恩斯主义的兴起,对于菲利普斯曲线的研究又焕发了新的生机。目前的研究普遍以厂商和家庭等经济主体的行为为微观基础,以此来获得价格变动与总量变动之间的关系。这种分析通常假设市场环境为垄断竞争,厂商变动价格的能力受到限制,因而价格就不具有完全灵活性。这种方法被称为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New Keynsian Phillips Curve,简称NKPC),这种理论的产生,应当归结于凯恩斯主义理论与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新综合。凯恩斯主义强调工资和价格的粘性,侧重总需求对经济的影响;而真实经济周期强调价格具有完全的灵活性,侧重分析供给,认为供给是改变实际经济活动的核心因素。Goodfriend和King(1997)将这种理论倾向称为新新古典综合。

基本的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模型的主要特征在于其微观分析框架。该模型假设价格是粘性的,以边际成本代替对实际经济活动(产出缺口或失业)的测度。近来的文献主要集中在这种假设的经验有效性的验证,核心问题是前瞻型(forward looking)或后顾型(backward looking)在何种程度上反映了通货

膨胀过程的特征。这种理论分析可以在多个方面进行实际应用:如对不同生产函数的研究,对不同经济体系中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的估计与检验,开放经济下的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等等。本文着重介绍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的基本模型,并对其进行简要的评价。

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基本模型

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表明了产出缺口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然而该模型难以与经验事实相一致,经济学研究者必须建立模型解释诸如通货膨胀的持续性、货币政策的冲击和抑制通货膨胀政策的效应等问题。在最新的文献中,在粘性价格假定下,通货膨胀与边际成本相联系。Gali和Gertler(1999)建议用实际单位劳动成本度量边际成本,他们认为厂商通过前向或后向预期来预测未来边际成本,价格粘性的根源在于契约工资。他们发现单位劳动成本在统计上是显著的,在数量上是重要的,前向预期行为可以说明大多数厂商的行为。

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以Taylor(1980)和Calvo(1983)的早期工作为基础,这些模型强调粘性名义工资和价格对于后向预期的个人和厂商的重要性。在Calvo的模型中,垄断竞争厂商以价格调整的频率为约束条件最优地设定价格,该模型与Taylor的粘性工资模型比较类似。加总单个厂商的最优价格设定行为,就可以把通货膨胀与预期通货膨胀相结合。该模型得出的菲利普斯曲线方程为πt=Etπt+1-[αλ2/(1-λ)](ut-u*),其中:π为通货膨胀率,u为失业率,u*为自然失业率,λ为每个时期调整价格的厂商所占比例,α为一个大于零的参数。该模型表明,当前通货膨胀率是人们对下一期预期通货膨胀率以及失业率相对于自然失业率偏差的一个函数。除了当期的失业率与自然失业率之间的偏差之外,该模型关于通货膨胀率的解释变量仅包含对将来通货膨胀率的预期,因而这种菲利普斯曲线也被称为前向模型。

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构建

在借鉴Calvo等人的模型的基础上,Gali和Gertler(1999)提出了新凯恩

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该模型假设市场是垄断竞争的,厂商改变价格的能力受到限制,这样价格就具有粘性,同时假设厂商具有理性预期。在厂商最优选择的基础上,可以构建菲利普斯曲线。

通常总通货膨胀等式具有以下形式:在每一个时期,厂商都有两种选择,可以调整价格或者保持价格固定不变,其比例分别用1-θ和θ表示,该比例也可以表示价格粘性的程度。由于假设厂商是完全相同的,在时期t选择调整价格的厂商都会选择最优的价格pt*。因此价格加总的价格水平为pt=θpt-1+(1-θ)pt*,通货膨胀率为πt=(1-θ)(pt*-pt-1)。

假设不存在调整成本,那么厂商在每一个时期i都会以以下方式设定价格:pt*(i)=μ+mctn(i),其中μ为加成,mctn为边际成本的对数。另外,由于有价格调整的约束,利润最大化的价格为。其中β为主观贴现因子。用文字表示,就是当价格在时期t设定时,厂商考虑预期未来边际成本的贴现,而贴现部分依据主观贴现率,部分依据预期持续时间或目前已决定的价格。设mct为实际边际成本的对数之偏差,则可以获得反映通货膨胀与边际成本之间关系的新菲利普斯曲线为πt=δmct+βEt{πt+1}+εt,其中。

在新凯恩斯主义的文献中,大多数研究采用产出缺口来取代边际成本,因为边际成本的长期均衡值的偏差,与产出缺口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mct=λyt*=λ(yt-ytn),其中yt*为产出缺口,yt为产出的对数,ytn为产出的自然水平,λ为边际成本的产出弹性,该模型就可以改写为πt=φyy*+βEt{πt+1}+εt,φ=δλ。该模型结合了前瞻性的因素,通货膨胀与产出缺口同方向变化,这与传统菲利普斯曲线的结论基本一致。

新凯恩斯主义混合菲利普斯曲线

在前述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的基础上,Fuhrer(1997)认为如果假设部分市场主体使用一种简单的规则来预测下一期的通货膨胀水平,而其他人使用与完全理性相一致的方法预测通货膨胀,那么新凯恩斯主义的粘性价格模型是不成立的。Gali和Gertler(1999)改变了前述模型的假设,假设有(1-k)的厂商采用前瞻性预期,而另外一部分厂商采用后顾性预期,那么在t时期新的价格

方程为pt*=(1-k)ptf+kptb,其中ptf为前瞻型厂商确定的价格,而ptb为后顾型厂商确定的价格。比例为(1-k)的前瞻型厂商以以下方式确定价格:,而后顾型厂商价格决定方式为ptb=p*t-1+πt-1,其中p*t-1是由后顾型价格决定者在过去决定的平均价格。

综合以上各公式,可以获得新凯恩斯混合菲利普斯曲线的表达式,即πt=δkmct+ωfEt{πt-1}+ωbπt-1+εt,其中εt为潜在度量误差项。在对该等式估计时,Gali和Gertler(1999)用实际劳动收入份额代替产出缺口来度量边际成本。该等式各个系数的含义为:δ=(1-k)(1-θ)(1-βθ)ψ-1,ωf=βθψ-1,ωb=kψ-1,ψ=θ+k[1-θ(1-β)]。这就是所谓新凯恩斯主义混合菲利普斯曲线(New Keynsian Hybrid Phillips Curve)。

Gali和Gertler(1999)利用该模型进行经验分析验证,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实际边际成本作为通货膨胀的决定因素,具有数量上的显著性;前瞻性规则能够说明厂商行为的主要部分,即ωf要比ωb大得多;后顾性行为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在数量上并不重要;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有效地模拟和检验实际通货膨胀。

新凯恩斯主义混合菲利普斯曲线是前瞻性预期与后顾性预期的混合,它承认厂商具有不同的预期方式,一部分厂商是前瞻型的,而另一部分厂商是后顾型的,不同类型厂商所占的比例变化,会影响一个经济体系的通货膨胀水平。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是后顾型的,当理性预期模型出现后,菲利普斯曲线都变成前瞻型的,新凯恩斯主义混合菲利普斯曲线是对二者的综合。

新凯恩斯主义粘性信息菲利普斯曲线模型

在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中,如果生产者不是频繁地调整其价格,那么该模型中的通货膨胀遵循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的特征。因而从本质上说,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是一种粘性价格模型,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通货膨胀的一些动态特征。但有些经济学家如Mankiw等经过经验检验发现,这种模型不能解释通货膨胀的持续性,甚至出现了与经验事实相矛盾的结论:实际通货膨胀对货币冲击的反应是逐渐做出的,而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的结论是立即

调整(Mankiw and Reis,2002);有经济学家发现,通货膨胀变量的自相关系数为1,说明通货膨胀在各期的数值与前一时期数值相关,具有惯性,但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却得不出这种结论(Fuhrer and Moore,1995);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模型中得出了通货紧缩导致经济繁荣的结论,但实际情况却是相反的。在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中,厂商的通货膨胀预期是前向的,如果中央银行明确表示降低货币供给,产生通货紧缩,而厂商会在通货紧缩到来之前就降低其产品价格上升的速度,这样流通中的实际货币数量反而增加了,总需求随之上升,经济出现了繁荣。

为了解决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模型存在的这些问题,Mankiw等经济学家提出了粘性信息菲利普斯曲线模型,而粘性信息的思想与Lucas(1973)和Fischer(1977)等的有限信息假说有理论上的延续性。Lucas(1973)认为,理性的经济主体处于非完美的信息环境之中,其决策只能依赖于相对价格。Fischer(1977)也指出经济模型中的理性预期与经济主体掌握的信息有关,并且提出了后来产生广泛影响的厂商定价规则。Mankiw和Reis(2002)综合了Lucas和Fisher的某些思想,用粘性信息的菲利普斯曲线来解释通货膨胀动态,其主要目的是理解战后美国经济中所出现的实际通货膨胀对外部冲击的反应具有粘滞性的原因。

在粘性信息菲利普斯曲线模型中,每一个厂商在每一个时期都能确定其价格,但厂商跨时期获取信息与重新计算制定价格的过程是缓慢的。在每一个时期,都有一定比例的厂商获得有关经济运行情况的新信息,以此来确定价格的变动,制定新的价格,而其他厂商仍然按照原有的计划与陈旧的信息确定价格。厂商的行为与Calvo的交错定价模型类似,无论厂商上次更新信息是在哪个时期,每一个厂商在更新其价格计划方面均有相同的概率。

厂商的最优价格为p*=pt+αyt,j时期之前更新其信息的厂商制定的价格为xtj=Et-jpt*,价格总水平为所有厂商制定的价格的平均值为。把这三个方程合并可以获得价格水平方程:。这一方程中的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是非常明显的,产出与价格水平的突然变动正相关。最终可以导出通货膨胀率方程:,其中,gt=yt-yt-1为产出增长率。通货膨胀依赖于产出、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以及对产出增长率的预期,这就是基本的粘性信息的菲利普斯曲线。

粘性信息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当前通货膨胀率不仅仅取决于当前产出,还依赖于过去对当前通货膨胀率以及产出缺口变动率的预期。从表面上来看,粘性信息菲利普斯曲线中的预期是前瞻性的,但隐含了后顾式的预期行为。即使实际产出缺口已经发生了变动,企业仍将维持过去的价格,因而就会呈现出通货膨胀惯性的特征。Mankiw和Reis(2001)通过对粘性信息模型模拟检验,也证实了粘性信息菲利普斯曲线有通货膨胀惯性的特征。

粘性信息的菲利普斯曲线提出之后,许多研究者对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运行情况做了实证分析和检验。Khan和Zhu(2006)运用粘性信息模型下菲利普斯曲线分析开放和封闭的经济条件下美国、加拿大和英国的经济数据,分析得出:一个企业在美国平均4个季度更新一次自己的信息,在加拿大约4-5个季度一次,在英国是多于7季度。因此这种分析表明在美国和加拿大通货膨胀和产出缺口的关系非常接近模型在开放经济中假设的,而开放经济下的粘性信息菲利普斯曲线模型下的结果相似于加拿大和英国在封闭的经济条件下的通货膨胀和产出的关系。得出的结论就是当前的通货膨胀率由当前的产出缺口和对未来通货膨胀的当前预期决定。这种粘性信息模型下的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如果国内需求压力增长1%,那么美国通胀率会增长3-5个基础点,加拿大则是2-4个点,英国为2-3个点。而且证明了粘性信息的动态均衡模型对货币政策分析是非常有效的。Dopke et al(2008)分别用美国和欧洲的调查数据做了分析,考察了这种流行性模型中的信息在家庭和预测者之间的传递。首先假定进行信息更新的公司在各个时期都对通货膨胀采取了特有的理性预期,并且把这个预期提前了6个季度,得出结论是三个欧洲国家(意大利、德国、法国)的信息传输过程(与美国相比)较慢,所以说在欧洲这一模型下,较少的固定通货膨胀预期和频繁的信息更新更为有利。Coibion(2006)实证研究了Mankiw和Reis提出的粘性信息是否能稳定地获得通货膨胀惯性,发现信息更新的频率、实际刚性的程度、货币政策的性质和持续性以及经济的其他部分是否存在信息的粘性等因素,在这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附加粘性信息的消费使得产出的调整更加迟缓。

简评

对于凯恩斯主义来说,菲利普斯曲线是其重要的理论命题,如果这一命题被

人证伪或否定,其名义刚性、名义粘性等理论框架都将坍塌。因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当代凯恩斯主义者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总的看来,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论特征与欠缺之处:

(一)实现了新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经济学的综合

由上可知,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以垄断竞争假设为基础,清楚地描述了凯恩斯主义的核心概念名义价格刚性,导致了通货膨胀与产出之间的直接关系;同时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以理性预期为特征,无需对预期进行特别处理。该模型反映了西方经济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即在新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以及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长期争论过程中,两大不同理论背景、表面上尖锐对立的经济理论流派再一次进行相互综合,这就是所谓的新新古典综合,这种综合有可能在理论有很大的突破,使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也可能再次成为有机的统一整体。

(二)具有前瞻性与后顾性混合特征

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要么是静态的,即通货膨胀不受其滞后和预期值的影响,要么是后顾性的,即通货膨胀受其滞后值的影响。而在新凯恩斯主义混合菲利普斯曲线模型中,菲利普斯曲线关系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本期通货膨胀与预期未来通货膨胀有关,而且是从经济最优动态最优决策问题中推导出来的,从而具有与传统新古典微观经济理论相一致的的理论基础。

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强调通货膨胀的前瞻性特征,同时也不排斥后顾性特征。在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中,继承了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的特征,承认过去的通货膨胀会影响经济主体的通货膨胀预期,存在通货膨胀惯性或对通货膨胀滞后值的依赖。同时,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更强调通货膨胀取决于厂商边际成本的变化和对未来经济环境的预期,通货膨胀具有前瞻性特征。由于厂商调整商品价格的频率受到约束,当前能够重新设定自己商品价格的厂商认识到他们选择的商品价格可能要持续一期以上的时间,因此,他们发现在做出目前的定价决策时,参考对未来成本和需求状况的预期可能是最优的。既然总体价格水平的变化是当前定价决策的结果,于是通货膨胀就包含重要的前瞻性成分。这种前瞻性特征在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曲线中得到了明确的体现。

(三)具有重要的货币政策含义

若假设yt=mt-pt,并将其代入前述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就可以将货币因素引入该模型,经过一系列变换,可得。这一方程建立了价格水平与货币供给之间的函数关系,因而可以直接用于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新凯恩斯主义者如泰勒、伯南克等人,提出了一系列最优货币政策规则,其理论与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四)具有一定的非经验特征

针对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的基本模型及其扩展形式,也有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批评意见。Rudd和Whelan(2001)以及Linde(2001)认为新凯恩斯主义混合菲利普斯曲线并不能非常近似地描述通货膨胀动态过程,使用产出缺口或劳动份额都不能描述简化的通货膨胀等式。对单位劳动成本和理性预期的应用受到了Roberts(1997)、Rudd和Whelan(2001)以及Linde(2001)的批评,他们的检验结果与Gali和Gertler(1999)并不一致。他们怀疑前向预期的重要性,也怀疑新菲利普斯曲线对通货膨胀的解释力。因此,对单位劳动成本的使用仍存在问题,它只说明了经济活动的一小部分。虽然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在逻辑上可以有严格的证明,但由于存在这种非经验的特征,使其不能对客观的经济活动做出正确的解释。

(风险管理)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

第三节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理论研究 随着20世纪50年代金融创新的兴起以及20世纪70年代以后金融创新的蓬勃发展,西方经济学家对大量金融创新进行了实证和理论研究,提出了许多观点并形成了不同的理论。由于经济学家们所处的历史阶段及对金融创新的理解不同等原因,他们对金融创新的研究也从不同方面进行,但总体上显得零散,缺乏系统性。其主要成果集中于对金融创新动因的研究。一、约束诱导型金融创新理论 西尔柏(W.L.Sill)主要是从供给角度来探索金融创新的。西尔柏研究金融创新是从寻求利润最大化的金融公司创新最积极这个表象开始的,由此归纳出金融创新是微观金融组织为了寻求最大的利润,减轻金融约束而采取的“自卫”行为。 这里的金融约束主要包括:一是外部约束,主要指政府制定的经济制度和市场地位对企业实现最优化的限制,前者会对金融企业的经营范围和行为方式产生直接影响,而后者则通过金融产品的定价方式和供求数量来影响金融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外部约束的存在会使金融企业的效率降低和机会成本上升,因而要通过创新来弥补这些损失。二是内部约束,主要指金融企业内部制定的利润目标、增长率目标、资产比等指标,金融企业主要通过这些指标来约束自己的行为,避免经营风险,以保证经营的稳定,但是另一方面,金融企业为了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克服现实中的种种限制,从而形成了对创新的需求。 西尔柏使用线性规划模型(Linear Programming Model)来解释约束诱导理论。在模型中,金融创新被认为是各种约束因子的函数,金融企业受制于金融约束引起的成本增加而产生了金融创新的需求,因而金融创新是为了降低各种约束所引起的上升成本。西尔柏还认为技术和立法也在金融创新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西尔柏的约束诱导理论是从微观金融组织的行为分析入手,侧重于金融工具和金融业务创新研究,以此来解释金融企业的“逆境创新”,但对于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创新涉及较少。但是,金融创新是金融领域内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要使创新规范化和合理化,还需要有制度创新作保障。 二、规避型金融创新理论 凯恩(J·Kane)提出了规避型金融创新理论(Circumventive Innova-tion Theorem)。所谓“规避创新”,就是经济主体为了回避各种金融规章和管制的控制而产生的一种创新行为。凯恩认为,现实中,政府为了保持均衡和稳定的宏观局面,制定了各种经济立法和规章制度,从而对经济主体的行为产生了各种约束。但经济主体总是要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为此,会有意识地寻

金融理论与政策

1.比较凯恩斯主义、现代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和新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 有效性思想观点。 (1)凯恩斯主义:如果货币政策能够影响总需求,就能影响产出。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是货币政策有效。当经济出现萧条,失业率上升时,中央银行采取扩张性政策,增加货币供给量,就可起到增加就业和产量的积极作用;反之,经济过热,通胀率较高时,中央银行可削减货币供给量,给经济降温,那么这种政策就不可避免地带来失业率上升的后果。总之,货币政策能够影响总需求,从而影响价格水平和均衡产出,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产生影响。 货币供应量增加——利率下降——投资增加——总需求与国民收入增加;如图: (2)现代货币主义(弗里德曼):货币政策只在短期影响产出,长期内只会加剧经济波动。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主要不是通过利率间接的影响投资和收入,而是通过货币实际余额的变动直接影响支出和收入。由于存在适应性预期,从长期看,货币政策不影响产出。如图: (3)理性预期学派:公众预期到的货币冲击对实际产出没有影响,只有没有被预期到的货币冲击才有产出效应;从而,央行根据公开信息制定的货币政策无实际效应。

(4)新凯恩斯主义:在理性预期假设下货币政策也有效:①现实中存在信息成本,这会导致信息不完全和信息粘性,即便公众的预期是理性的,也难以完全预期到政府行为和未来通胀。②由于存在菜单成本,厂商和公众的行为调整有时滞。 沿袭了凯恩斯主义市场非出清(粘性价格)的假设,并引入理性预期概念,加强了对市场失灵的微观基础的分析。新凯恩斯主义认为,当经济出现需求拉动时,由于工资和价格的粘性,工资和价格的缓慢调整不能迅速调整到使市场出清,经济要恢复到正常的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是一个缓慢而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经济处于供求不等的非均衡状态。因此,刺激总需求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完全必要的。他们得出的结论是,不管预期中或预期外的政策对总产出都会产生影响,而预期外的影响更大。 2.运用你所学的利率理论分析,以下因素对市场利率的影响:(1)银行危机; (2)通胀预期;(3)经济周期。 (1)银行危机;(2)通胀预期;(3)经济周期。 可以解释经济周期和预期对市场利率的影响:

9章菲利普斯曲线

第九章 菲利普斯曲线 本章解释失业的分类、影响,通货膨胀的定义、成因以及效应,研究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并利用菲利普斯曲线分析总需求管理的效果。 第一节 通货膨胀 一 通货膨胀的定义与衡量 1如何理解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水平的持续上升过程或者货币价值的持续下降过程。理解通胀可以有以下层次:首先,通货膨胀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短期价格波动。其次,通货膨胀是指整体物价水平的上涨。而不是少数产品的价格上涨。其三,可以从价格或货币角度观察通货膨胀。 2通货膨胀是可以度量的。 1%100-基期物价水平 预测期物价水平?=π在中国,用1-CPI =π表示。 二 通货膨胀的成因(利用AD-AS 图形分析) 1需求拉上型的通货膨胀 通俗地说就是钱太多,货太少。政府扩张性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导致流动性过大。通常是通货膨胀的最主要原因。如图: 2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由于垄断以及经济活动中投入要素价格的上涨所导致的通货膨胀,叫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如图: 3结构型通货膨胀:一个国家或者是地区由于生产率差异而

导致的通货膨胀。 4输入型通货膨胀 在开发经济条件下,一国通货膨胀率等于货币贬值率加外国通货膨胀率。可以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和一价定律推导出这一结论。在市场统一、产品同质等假设下,由于有P e P * =,即产品在国内的价格,等于汇率乘以外国价格。那么就有: ' +'='*P e P 假设经济完全开放,一国在2009年货币贬值率为5%,外国通货膨胀率为10%。2009年名义GDP 为40万亿元,可以计算该年的实际GDP 。联系2009-2012中国的通货膨胀事实,说明导致该时期通货膨胀压力的主要因素。 三 通货膨胀的效应 1通货膨胀对收入和财富分配的影响: (1)通货膨胀将会产生通货膨胀税,所以通货膨胀对政府有利,对私人不利。

关于菲利普斯曲线的知识

1菲利普斯曲线 (1)基本定义:1958年,菲利普斯根据英国1867-1957年间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了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是负数。根据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货币工资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因此,这条曲线就可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即失业率高表明经济处于萧条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都较低,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低;反之失业率低,表明经济处于繁荣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高,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高。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 存在着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横轴U代表失业率,纵轴G代表通货膨胀率,向右下方倾斜的AC即为菲利普斯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当C点失业率高时(大于5)通货膨胀率就低(小于3),当A点失业率低(小于B、C)时通货膨胀率就高(大于3)。SPC表示短期菲利普斯曲线,LPC是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2)菲利普斯曲线表达式:表明三对经济变量的关系。 第一种菲利普斯曲线表明的是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可称之为“失业-工资”菲利普斯曲线。这是由当时在英国从事研究的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本人于1958年最早提出的。其表现形式是:在以失业率为横轴、货币工资变化率为纵轴的坐标图上,由右下方向左上方倾斜的、具有负斜率的一条曲线。它表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二者呈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即负相关关系。当失业率上升时,货币工资变化率则下降;当失业率下降时,货币工资变化率则上升。在一轮短期的、典型的经济周期波动中,在经济波动的上升期,失业率下降,货币工资变化率上升;在经济波动的回落期,失业率上升,货币工资变化率下降。于是,这条曲线表现为一条先由右下方向左上方移动,然后再由左上 方向右下方移动的曲线环。 这条曲线环呈现为略向左上方倾斜、位势较低、且较为扁平的形状。“向左上方倾斜”,说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为反向变动关系;“位势较低”,说明货币工资变化率处于较低水平;“略”向左上方倾斜和“较为扁平”,说明货币工资变 化率的变动幅度不大。 第二种菲利普斯曲线表明的是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关系,可称之为“失业

新凯恩斯主义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理论 一、新凯恩斯主义学派的劳动市场论 凯恩斯主义理论有个特点和致命弱点:考察工资粘性和失业等问题时几乎不讨论劳动市场。这就使得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理论缺乏微观基础。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新凯恩斯主义提出了劳动市场理论,不仅在微观经济学基础上阐明了劳动市场失灵、高通货膨胀和高失业率并存等问题,而且在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和理性预期假设基础上,解释了劳动市场失灵的原因,较好地说明了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发现象,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微观经济学的劳动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理论的关键性假设是工资粘性。工资粘性是指工资不能随着需求的变动而迅速地调整,工资上升容易下降难。新凯恩斯主义区分了名义工资粘性和实际工资粘性。名义工资粘性是指名义工资不随名义总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实际工资粘性是指实际工资与需求的变化几乎没有相关性。 1.名义工资粘性 (1)交错调整工资论 该理论认为,在短期内,不论通过合同机制还是理性预期机制来稳定工资水平,都会导致通货膨胀和失业并存。交错调整工资是指劳资双方通过雇用合同调整工资。由于合同签订的时间不同,工资调整就会交错进行,形成一个交错的序列。 交错调整工资使得工资总水平具有了惯性。工资不仅与以前的工资水平有关,而且与今后的工资期望值有关,而工资的期望值又与总需求的变动有关。不过,合同一旦签订,总需求的变动就对未到期的工资合同没有影响,只会影响到期合同的工资调整。所以,总工资水平有惯性。这种惯性会影响产出和就业,使工资的稳定性和产出稳定性之间有替代关系。 总工资的稳定性和产出稳定性之间的替代关系可以这样理解。当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量与总工资的增长相适应时,货币政策能使总工资水平保持较高的稳定性,其代价是通货膨胀率提高。当工资水平稳定时,货币投放量的变动会引起经济中超额需求较大的波动,总产量和就业率也会发生相应的较大波动。总产量和就业的稳定性就差。总工资水平越稳定,产出和就业就越不稳定。反之,总工资水平越不稳定,产出和就业就越稳定。总工资水平越稳定,名义工资粘性就越大。 合同机制有助于总工资稳定,导致工资出现刚性。当货币政策与工资的相关程度很低时,工资合同能使名义工资随价格水平的改变而作相应的调整,将工资维持在较高水平上,保持工人实际工资水平不变。合同机制维持总工资稳定性的作用越大,总工资水平越稳定,但是就业和总产量的波动就越大。工资越稳定,工资粘性也越大。 工资合同中的期望机制对总工资惯性也有影响。签订合同时,如果双方都重视近期预期的作用,总工资的惯性就大;如果劳资双方都比较重视未来较长时期的理性预期值,那么,总工资的惯性就比较小,工资不太稳定,产出和就业比较稳定。对未来短期内的期望制越重视,工资总水平就越稳定,名义工资粘性就越

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现阶段的应用

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现阶段的应用前景 菲利普斯曲线最初是由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1861—1957年英国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的一条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二者呈反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后经萨缪尔森、索洛和奥肯等学者的不断深入探索研究,现今人们一般认为菲利普斯曲线表明了三种指标的两种相互关系:一是通货膨胀率(INF)和失业率(UNE)之间此消彼长,二是GDP增长率和失业率(UNE)之间呈反方向变动。然而菲利普斯曲线并不是个绝对的真理,其对现实中很多经济事实解释无力,存在着菲利普斯曲线失灵。西方学者对菲利普斯曲线失灵的第一次深刻体验就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各国出现的经济“滞胀”现象,即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失业增加交织在一起,这与上述菲利普斯曲线规律得出的结论是截然相反的。而事实上我国宏观经济发展中也正面临着新一轮的菲利普斯曲线失灵,即“高经济增长、高通胀压力和低就业矛盾”。因此,结合新一轮的菲利普斯曲线失灵,在保证经济增长、缓解通货膨胀压力的前提下,进行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1998年至2010年我国国民经济一直呈高速增长,但由于政府宏观经济政策手段调控滞后、经济体制改革和转轨等诸多因素,就业和通货膨胀压力也日渐沉重,菲利普斯曲线失灵日益凸显。 根据数据,绘制失业—物价菲利普斯曲线和产出—失业菲利普斯曲线发现1998—2010年我国菲利普斯曲线形状是呈异状的,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且指标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关系,并不符合INF与UNE(用UUR代表)、GDP与UNE之间均呈相互交替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规律。这就意味着在这几年间我国的菲利普斯曲线是存在一定程度的扭曲和失灵的。 菲利普斯曲线失灵与我国目前所真正面临的失灵程度是有差距的,实际上我国菲利普斯曲线失灵的程度远甚于此。这是因为以上分析利用的城镇失业率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还不能代表真正事实上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 综上,我国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指标并不能组成一条正规的菲利普斯曲线,也不符合菲利普斯曲线所显示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GDP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此消彼长、相互交替的关系。因此菲利普斯曲线的中国失灵毋庸置疑。 菲利普斯曲线失灵突显出两大难题:通货膨胀和失业。其中通货膨胀问题的逐步解决主要依赖于央行货币政策的调控,如通过抛售债券、提高利息率、准备金率等手段减少市场上货币流通量,降低通货膨胀。而另一难题即失业问题的解决则显得更棘手些,已成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大瓶颈,也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却又难以摆脱的实际问题。 造成我国目前经济高速增长但也附带高失业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产业结构变化和技术进步引发失业增加。 2)经济体制改革使就业岗位减少。 3)人才素质和市场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对就业规模造成一定影响。人才素质和市场需求的结构性矛盾一大表现就是“知识性失业”的出现,也即高学历人才失业现象逐步增加的趋势。 可以说在过去的九年里我国财政政策在促进就业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个基本制度体系,政府在挖掘潜力促进就业方面已经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从长期来看,我国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仍然很大,其主要原因是我国人口多,每年有大量的新生

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 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的曲线,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菲利普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由新西兰经济学家W?菲利普斯于1958年在《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一文中最先提出。此后,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解释,尤其是萨缪尔森和索洛将原来表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之间交替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发展成为用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名称 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 定义 1958年,菲利普斯根据英国1867,1957年间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了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是负数。根据成本推动

的通货膨胀理论,货币工资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因此,这条曲线就可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即失业率高表明经济处于萧条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低,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低;反之失业率低,表明经济处于繁荣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高,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高。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图中,横轴U值代表失业率,纵轴G值代表通货膨胀率,向右下方倾斜的PC 即为菲利普斯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高(d)时通货膨胀率就低(b),当失业率低(c)时通货膨胀率就高(a)。 最初是说明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一条曲线。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来的,故称之为菲利普斯曲线。因为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工资率的提高是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即货币工资率的增加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加,引起物价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所以,菲利普斯曲线又成为当代经济学家用以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此消彼长、相互交替关系的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三种表达方式 “失业,工资”菲利普斯曲线 第一种菲利普斯曲线表明的是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可称之

第五章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汇总

第五章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 ?了解新凯恩斯主义的形成和理论特点; ?掌握新凯恩斯主义有关价格粘性和货币非中性论的主要观点; ?正确认识新凯恩斯主义的利率效应理论; ?掌握新凯恩斯主义信贷配给理论的主要观点; ?能够辨析新凯恩斯主义在经济政策上与凯恩斯、新剑桥学派和新古典综合派的异同。 主要内容 1.一、新凯恩期主义经济学派概述 1.(一)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主要理论 与特点 2.(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政策取向2.二、货币的非中性 1.(一)工资粘性与货币的非中性 1.1、工资粘性 2.2、工资粘性下的货币非中性 2.(二)价格粘性与货币的非中性 1.1、价格粘性 2.2、价格粘性下的货币非中性

1.三、利率作用与信贷配给 1.(一)利率的激励效应与选择效应 1.1、利率的激励效应 2.2、利率的选择效应 2.(二)银行最优利率的确定与信贷配 1.1、银行最优利率的确定原则 2.2、信贷配给 2.四、经济滞胀理论 1.(一)效率工资论 1.1、效率工资的决定 2.2、效率工资与非自愿失业 1.(二)失业滞后论 1.1、对经济滞胀的解释 2.2、效率工资与非自愿失业 2.五、货币政策理论 1.(一)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和中介指标 2.(二)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机制 3.(三)信贷政策主张

一、新凯恩期主义经济学派概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现代凯恩斯主义者们(主要代表是前面章节学习过的新古典综合派和新剑桥学派)在理论上继承和发展凯恩斯主义的同时,着重将凯恩斯的理论运用于实际的经济政策之中,并不断分析出现的新问题,及时提出对策建议,帮助政府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得到了西方各国政府的重视。在1948——1973年间,西方各国的工业生产增长了三倍多,经济基本上是稳定的和繁荣的,著名经济学家希克斯曾把这段岁月称为“凯恩斯时代”,可惜好景不长,连年推行扩张性财政金融政策也带来了种种恶果。其中最严重的就是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的通货膨胀与生产衰退、失业并存的“滞胀”局面。在这种背景下,现代凯恩主义倍受责难,随着时势变迁和政局更替,现代凯恩斯学派从官方经济学的宝座上跌落下来,在西方各国的地位和影响已大大削弱。 在凯恩斯主义是日渐衰落的同时,经济自由主义在西方经济学界处于红火时期,经济自由之风吹遍西方,进而影响到世界各国,占据了影响和决定各国政府经济政策的主流学派地位。但在现实中经济自由主义取得的效果却令人失望,各国推行新经济自由主义的结果,是以巨大的代价换取了短暂的成功。

浅谈国内外区域金融创新理论研究

浅谈国内外区域金融创新理论研究 为了从理论上阐述区域金融创新,西方经济学家陆续提出不少不同的见解,由此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理论流派,形成了色彩缤纷的当代区域金融创新理论流派。 在20世纪60年代-90年代,欧美国家有大量的学者研究了区域金融问题,根据、(1997)的研究,西方关于区域金融的研究主要是从宏观货币经济学展开的,研究的主要内容有: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货币主义模型和凯恩斯主义模型)、公开市场操作的区域影响、区域货币乘数、区域金融市场(区域利率差异、区域信贷市场),此外,一体化金融市场内部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影响(LuigiGuiso、PaolaSapienza和LuigiZingales(XX)、Jayaratne和Strahan(1996)也是西方区域金融研究的重要方面。 西尔柏从供给角度来探索金融创新。西尔柏研究金融创新是从寻求利润最大化的金融公司创新最积极这个表象开始的,由此归纳出金融创新是微观金融组织为了寻求最大的利润,减轻外部对其产生的金融压制而采取的“自卫”行为。西尔柏从金融机构的金融业务和工具创新分析框架中推出的金融创新理论对于从供给角度研究金融创新时具有重大理论意义的。 凯恩提出了“规避”的金融创新理论。所谓“规避”,就是指对各种规章制度的限制性措施实行回避。“规避创新”,

则是回避各种金融控制和管理行为。它意味着,当外在市场力量和市场机制与机构内在要求相结合,回避各种金融控制和规章制度时就产生了金融创新行为。 希克斯和尼汉斯提出的金融创新理论的基本命题为“金融创新的支配因素是降低交易成本”。这个命题报考两层含义:降低交易成本是金融创新的首要动机,交易成本的高低决定金融业务和金融工具是否具有实际意义。金融创新实质上是对科技进步导致交易成本降低的反应。 威廉·L·斯尔帕(),美国著名的经济和金融学家,他在1983年5月发表了《金融创新的发展》一文,在文中他详细阐述了金融创新的原因,并用直线程序模型加以说明。斯尔帕认为:创新活动是经济推动力的产物,在金融部门中,不定期的观察结果表明大多数金融成果都源于经济刺激。金融创新是微观经济的框架,它是约束诱导、技术的进步和立法的结果。 对中国区域金融创新的研究,中国的金融学者们做了较为系统的理论研究。 张军洲博士在《中国区域金融分析》中提出了区域金融的概念内涵:区域金融理论是以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金融发展空间结构变动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区域金融是指一个国家金融结构与运行在空间上的分布状况,在外延上表现为具有不同形态、不同层次、和金融活动相对集中的若干金融区

论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

论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

————————————————————————————————作者: ————————————————————————————————日期: ?

论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 (1997年11月) 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的关系,是各国政府在实施宏观调控中所必须把握的两大重要经济关系,这涉及到菲利普斯曲线问题。本文旨在探讨:(1)基本的菲利普斯曲线关系在中国是否存在(对此,我国学术界有人持否定观点)。(2)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发生了怎样的变形。(3)菲利普斯曲线的存在及其变形有何重要政策含义。 一、三种菲利普斯曲线及其变形 为了清晰地阐明问题,首先必须弄清楚什么是菲利普斯曲线,以及它会发生怎样的变形。 (一)表明三对经济变量关系的三种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有三种表达方式,表明三对经济变量的关系。 第一种菲利普斯曲线表明的是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可称之为“失业-工资”菲利普斯曲线。这是由当时在英国从事研究的新西兰经济学家A·菲利普斯本人于1958年最早提出的。其表现形式是:在以失业率为横轴、货币工资变化率为纵轴的坐标图上,由右下方向左上方倾斜的、具有负斜率的一条曲线(见图1中实线)。它表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二者呈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即负相关关系。当失业率上升时,货币工资变化率则下降;当失业率下降时,货币工资变化率则上升。在一轮短期的、典型的经济周期波动中,在经济波动的上升期,失业率下降,货币工资变化率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文原载《管理世界》1997年第6期。 -1- 升;在经济波动的回落期,失业率上升,货币工资变化率下降。于是,这条曲线表现为一条先由右下方向左上方移动,然后再由左上方向右下方移动的曲线环(见图1中虚线

菲利普斯曲线及其概况

第一章引言 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在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吸引了一些重要经济学家的关注。在一定的时间社会往往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权衡取舍。如果财政政策决策者货币政策制定者和货币政策制定者扩大总需求,使得经济沿着短期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那么在短期内可以扩大总需求并增加就业,但这样却会导致更迅速的物价上涨。如果决策者通过减少总需求,使经济沿着短期总供给曲线向下移动,就可以降低通货膨胀,但需要以短时间的低产量和高失业为代价。而菲利普斯曲线正是描述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短期权衡取舍的一条曲线[1]。 稳定物价和降低失业率是政府经济决策者的主要目的。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如何使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保持更加适当的短期平衡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一味的追求高GDP增长率,虽然可以增加就业,但必然会导致高通货膨胀率。对于我国目前而言正处于高通胀与高失业双重压力下,如果采取扩张型财政政策,就业压力虽然可以有所缓解但物价会持续上涨,人民生活压力将会变大。因此我国要从当前基本国情出发,适当放缓经济发展速度,稳定物价,提高就业。因此,只有在依据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对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才可以实现这个目标。 第二章菲利普斯曲线概述 2.1菲利普斯曲线及其概况 一、菲利普斯曲线概述 菲利普斯曲线刚开始是说明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一条曲线。它是由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实际情况统计资料提出来的,故称之为菲利普斯曲线[1]。因为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工资率的提高是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即货币工资率的增加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加,而引起物价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所以,菲利普斯曲线又成为当代经济学家用来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相关关系的曲线。如图1 所示。菲利普斯曲线表示通货膨胀率越高失业率越低,失业率越高通货膨胀率越低,即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存在的相关关系[2]。 二、理论模型 菲利普斯曲线说明了通货膨胀率取决于以下几种因素:预期的通货膨胀;实际失业率与自然失业率的背离(即周期性失业)以及供给冲击。 通货膨胀=预期通货膨胀-(*周期性失业)+供给冲击 上式中是表示通货膨胀周期性失业反映程度的参数,负号说明了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是反向变动的。 2.2对菲利普斯曲线的修正和理论发展 1967年以费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提出了自然失业率假定。费里德曼认为从长远看失业率终归会回到自然失业率,因此从长远来看菲利普斯曲线指一条从自然失业率出发的直线。根据适应性预期,菲利普斯曲线可以分为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和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在短期中通过适当提高通货膨胀率可以降低失业率,也就是说在短期中宏观经济政策是有效的。而在长期中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从自然失业率出发的垂直线,即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交替变化的关系。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如图2所示。 费尔普斯于1968年对菲利普斯曲线提出质疑,他指出失业率不仅与通货膨胀率有关,也与企业和雇员对价格和工资增长的预期有关。费尔普斯认为不管失业率处于怎样的水平,如果人们和企业预期通货膨胀会上涨,他们就会希望获得更高

菲利普斯曲线(长短期及政策含义)

精品文档 1请论述长期和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区别,以及其政策含义。 答:菲利普斯曲线说明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关系。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的形状不同,对应的政策含义也不相同。 (1)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及其政策含义 现在研究的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意指经过改造后的菲利普斯曲线,即描述失业率与通货膨 胀率之间替换关系的曲线。该曲线表明:物价上涨率增加时,失业率下降;物价上涨率下降时,失业率上升。 01-1趣的菲耻普甘曲袋 图1-1中,横轴表示失业率U,纵轴表示通货膨胀率n,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即为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可用于分析抑制通货膨胀的对策。在一定的时点上,政府可设置一个 经济能够最大限度承受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的界限,通过总需求管理政策把通货膨胀和失业都 控制在此界限之内。当通货膨胀率过高时,可通过紧缩性的经济政策使失业率提高,以换取低通货膨胀率;当失业率过高时,采取扩张性的经济政策使通货膨胀率提高,以获得较低的失业率。 (2)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及其政策含义 西方学者认为,在以失业率为横坐标,通货膨胀率为纵坐标的坐标系中,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线,表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替换关系。而且,在长期中,经济 社会能够实现充分就业,经济社会的失业率将处在自然失业率的水平。 ^1-2色谢和长期韮制普斯担歩 图1-2中,从长期来看,工人预期的通货膨胀与实际通货膨胀是一致的。因此,企业不会增加生产和就业,失业率也就不会下降,从而便形成了一条与自然失业率重合的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是,从长期来看,政府运用扩张性政策不但不能降低失业 率,还会使通货膨胀率不断上升。

现代货币金融学说第二次作业答案

现代货币金融学说第二次作业答案 二、单选题(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请将其编号填入括号内) 1、乘数的概念最早由(C )提出。 A.汉森 B.索洛 C.卡恩 D.凯恩斯 2、托宾认为货币投机需求与利率之间存在(B )关系。 A.同向变动 B.反向变动 C.相等 D.不确定 3、平方根定律认为当利率上升时,现金存货余额( C)。 A.上升 B.不变 C.下降 D.不确定 4、立方根定律货币预防动机需求与利率之间存在(B )关系。 A.同向变动 B.反向变动 C.相等 D.不确定 5、关于IS-LM模型中IS曲线正确的是(D )。 A.储蓄是收入的负函数 B.储蓄是利率的正函数 C.投资是收入的正函数 D.投资是利率的负函数 6、在IS-LM模型的古典区域,货币投机需求(B )。 A.为正 B.等于零 C.为负 D.不确定 7、当资本边际效率上升时,关于IS-LM模型中IS曲线正确的是(A )。 A.向右上方移动 B.向右下方移动 C.向左上方移动 D.向左下方移动 8、当货币需求增加时,关于IS-LM模型中LM曲线正确的是(C )。 A.向右上方移动 B.向右下方移动 C.向左上方移动 D.向左下方移动 9、当增加政府税收时,关于IS-LM模型中IS曲线正确的是(A )。 A.向右上方移动 B.向右下方移动 C.向左上方移动 D.向左下方移动 10、在凯恩斯区域,政府主要通过(B )达到目标。

A.货币政策 B.财政政策 C.收入政策 D.物价政策 11、债券的违约风险与利率是(A )变动的。 A.同方向 B.反方向 C.同步 D.不确定 12、根据纯预期理论、流动性理论,下列正确的是(C )。 A.在预期利率上升时,LP理论比PE理论的收益曲线斜率更小 B.在预期利率不变时,LP理论比PE理论的收益曲线更向下倾斜 C.在预期利率下降时,LP理论比PE理论的收益曲线平坦些 D.在预期利率不确定时,LP理论比PE理论的收益曲线变动幅度更小 13、根据储蓄生命周期论,储蓄主要取决于(D )。 A.利率 B.收入 C.当前收入 D.终生收入 14、新凯恩斯主义学派与原凯恩斯主义学派在理论上的共同点是(A )。 A.承认实际产量和就业量的经常波动 B.否认劳动市场中非自愿失业的存在 C.强调工资和价格的粘性 D.从微观角度阐明宏观经济政策 15、新凯恩斯主义学派以(C )弥补原凯恩斯主义的缺陷。 A.从宏观角度说明微观主体行为 B.从宏观角度解释宏观经济政策 C.从微观角度说明宏观经济政策 D.从微观角度解释微观主体行为 16、不完全信息的信贷市场通常是在(B )的作用下达到均衡。 A.利率 B.利率和配给 C.利率和政府干预 D.政府干预 17、被新奥国学派、伦敦学派、芝加哥学派、弗莱堡学派推为代表人物的经济学家是(A )。 A.哈耶克 B.萨缪尔森 C.弗里德曼 D.凯恩斯 18、关于中立货币的条件,下列正确的是(A )。 A.哈耶克认为保持货币中立的条件是货币供应的总流量不变 B.哈耶克认为保持货币中立的条件是市场利率与自然利率相等 C.哈耶克与维克塞尔在这方面是一致的 D.哈耶克认为变动货币供应量若对一般物价没有影响,则对商品相对价格没有影响 19、哈耶克认为货币制度改革的最好办法是(D )。

9章菲利普斯曲线

9章菲利普斯曲线

第九章 菲利普斯曲线 本章解释失业的分类、影响,通货膨胀的定义、成因以及效应,研究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并利用菲利普斯曲线分析总需求管理的效果。 第一节 通货膨胀 一 通货膨胀的定义与衡量 1如何理解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水平的持续上升过程或者货币价值的持续下降过程。理解通胀可以有以下层次:首先,通货膨胀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短期价格波动。其次,通货膨胀是指整体物价水平的上涨。而不是少数产品的价格上涨。其三,可以从价格或货币角度观察通货膨胀。 2通货膨胀是可以度量的。1%100-基期物价水平 预测期物价水平?=π在中国,用1-CPI =π表示。 二 通货膨胀的成因(利用AD-AS 图形分析) 1需求拉上型的通货膨胀 通俗地说就是钱太多,货太少。政府扩张性

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导致流动性过大。通常是通货膨胀的最主要原因。如图: 2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由于垄断以及经济活动中投入要素价格的上涨所导致的通货膨胀,叫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如图: 3结构型通货膨胀:一个国家或者是地区由于生产率差异而导致的通货膨胀。 4输入型通货膨胀 在开发经济条件下,一国通货膨胀率等于货币贬值率加外国通货膨胀率。可以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和一价定律推导出这一结论。在市场统 一、产品同质等假设下,由于有P e P * =,即产品在国内的价格,等于汇率乘以外国价格。那么就有: '+'='*P e P 假设经济完全开放,一国在2009年货币贬值率为5%,外国通货膨胀率为10%。2009年名义GDP 为40万亿元,可以计算该年的实际GDP 。联系2009-2012中国的通货膨胀事实,说明导致该时期通货膨胀压力的主要因素。

第七章 菲利普斯曲线(教学)

第七章菲利普斯曲线 一、定义 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的曲线,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菲利普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由英国经济学家W·菲利普斯于1958年在《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一文中最先提出。此后,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解释,尤其是萨缪尔森和索洛将原来表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之间交替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发展成为用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1958年,菲利普斯根据英国1867-1957年间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了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是负数。根据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货币工资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因此,这条曲线就可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即失业率高表明经济处于萧条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都较低,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低;反之失业率低,表明经济处于繁荣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高,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高。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图中,横轴U代表失业率,纵轴G代表通货膨胀率,向右下

方倾斜的PC即为菲利普斯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高(d)时通货膨胀率就低(b),当失业率低(c)时通货膨胀率就高(a)。 最初是说明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一条曲线。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来的,故称之为菲利普斯曲线。因为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工资率的提高是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即货币工资率的增加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加,引起物价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所以,菲利普斯曲线又成为当代经济学家用以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此消彼长、相互交替关系的曲线。

金融创新概述

2、金融创新概述 2.1金融创新的定义 对于金融创新的具体含义,目前国内外还没有统一的解释,其有关定义大多是根据美籍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 A. Schumpeter,1883-1950)对“创新”一词的观点衍生而来的。 熊彼特于1912年在其成名作《经济发展理论》(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中对创新所下的定义是:创新是指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也就是企业家对企业要素实行新的组合,这包括以下几种情形:新产品的出现;新的生产方法或技术的应用;开辟新的市场;发现新的原料供应来源;推行新的管理方式或组织形式。[1] 从这一概念,我们可以将金融创新定义为:在金融领域内建立新的生产函数,它是各种金融要素新的结合,是为了追求利润机会而形成的市场改革,泛指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上出现的一系列新事物。 根据这一定义,可以将金融创新大致分为五大类:第一类是新技术在金融业的应用,第二类是国际新市场的开拓,第三类是国内、国际金融市场上各种新工具、新方式、新服务的出现,第四类是银行业组织和管理方面的改进,第五类是金融机构方面的变革。 2.2金融创新的理论基础[2] 1、技术推进理论 其代表人物是韩农和麦道威,他们通过对自动提款机的研究,认为信息处理和通讯技术加快了资金调拨速度,缩短了交易时间和空间距离,降低了成本,促进了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使24小时连续性的全球金融交易成为了现实。 2、约束诱导理论 其代表人物是西尔伯(W.L. Silber)。他从寻求利润最大化的金融机构入手,认为创新是微观金融组织为寻求最大的利润、减轻内外部对其产生的金融约束而采取的自卫行动。金融机构不断创新金融工具的动力是减轻或摆脱诸多内外部制约。特别是外在环境的变化使金融机构无法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时,即内外制约导致成本大幅上升时,将迫使金融机构通过产品、服务和管理方法的创新来获得新的平衡。 但是该理论关于金融创新成因的探讨过于一般化,不能充分体现金融创新的特征和个性,同时过分强调“逆境创新”和金融企业的作用,使金融创新的内涵过窄。 3、财富增长理论 其代表人物是格林包姆(B. Green)和海沃德(J. Haywood)。他们在研究美国金融业发展史时发现,科技进步引起了财富的增长,随之而来的是人们要求规避风险的愿望增加,这就促使创新不断出现,金融资产日益增加,因而财富的增长是金融创新和金融资产需求增长的主要动因。

中国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研究

中国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研究3 陈彦斌 内容提要:本文提出了包含需求拉动、成本推动、通胀预期和通胀惯性四种因素的新 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模型,该模型推广了G ordon(1996)的三角模型和G alíand G ertler (1999)的混合模型等经典菲利普斯曲线模型,具有理论上的完整性。本文使用中国数据 对所提出的模型进行了检验,其中采用了基于微观调查数据的通胀预期。经验研究结果 表明,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模型的最小二乘估计比G M M估计更具有稳健性。在通胀 的四个决定因素中,通胀预期对当前通胀的影响最显著,通胀惯性次之,需求拉动排第三, 而成本推动的影响不显著。 关键词:新凯恩斯主义 菲利普斯曲线 通货膨胀 预期 宏观经济 一、引 言 菲利普斯曲线自从被Phillips(1958)提出以来,就在宏观经济学理论基础和通货膨胀预测这两个领域同时扮演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重要角色。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在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存在取舍关系,这种取舍关系一方面被用于构建宏观经济学“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中的总供给曲线,另外一方面被用于刻画通胀的产生机制,预测通货膨胀水平。 50年来,菲利普斯曲线理论逐渐完善,许多里程碑式的模型被提出来用于刻画通胀的产生机制。建立在自然失业率和奥肯定律基础之上的附加预期菲利普斯曲线认为,影响通货膨胀的因素是过度总需求和预期两方面的因素。G ordon(1996)提出的“三角”菲利普斯曲线认为,影响通胀的因素可以归纳为需求拉动、成本推动、通胀惯性三种因素。G alí和G ertler(1999)所提出的混合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模型中影响通胀的主要因素有超额总需求、通胀预期和通胀惯性。 现实情况中通货膨胀的决定因素非常复杂,其中最为常见的产生机制有如下四种。第一种是需求拉动型,即总需求过度增长,“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货物”。第二种是成本推动型,即由厂商生产成本增加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第三种是通胀惯性,即一旦形成通货膨胀,便会持续一段时期。第四种是通胀预期,即经济参与者做出对未来通货膨胀走势的判断和估计,形成通胀预期,从而导致当前价格水平的增加。 然而迄今,菲利普斯曲线理论的发展中还没有同时概括通胀的四种基本决定因素的模型,因此建立同时包含影响通胀四因素的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模型是有必要的。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模型的显著优点之一就在于其采用动态一般均衡方法,为传统凯恩斯理论增加了微观基础。本文将在Calv o(1983)、G alí和G ertler(1999)的交错定价模型基础之上,加入成本推动冲击(石油供给冲击),通过厂商的最优化行为导出菲利普斯曲线,并对通货膨胀各个影响因素的权重赋予微观含义。 3 陈彦斌,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邮政编码:100872,电子信箱:cyb@https://www.360docs.net/doc/8016894764.html,。本文是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与奥尔多中心联合课题阶段性成果和中国人民大学985课题“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公共政策研究”阶段性成果。作者感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宏观经济学讨论班参与人员提出的有益评论,感谢匿名审稿人的宝贵意见,但文责自负。

西经答案 第二十一章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第二十一章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1.简述货币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政策主张。 解答:(1)货币主义的基本观点可概括为:第一,货币供给对名义收入变动具有决定性作用;第二,在长期中,货币数量的作用主要在于影响价格以及其他用货币表示的量,而不能影响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第三,在短期中,货币供给量可以影响实际变量,如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第四,私人经济具有内在的稳定性,国家的经济政策会使它的稳定性遭到破坏。 (2)货币主义的政策主张可概括为如下三点:其一,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其二,反对“斟酌使用”的货币政策;其三,力主“单一政策规则”,即以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的唯一控制指标,排除利率、信贷流量、准备金等因素的影响。 2.简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假设条件。 解答: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假设条件主要有个体利益最大化、理性预期、市场出清和自然率假说。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宏观经济现象是个体经济行为的后果。微观经济学表明,理解个体行为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就是假设个体追求其最大利益。所以,要使宏观经济学具有坚实的微观基础,应将个体利益最大化作为基本假设。 所谓理性预期是经济当事人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在长期中平均来说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用通俗的话说,理性预期假设的意思是,在长期中,人们会准确地或趋向于预期到经济变量所应有的数值。 市场出清的假设是说,无论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还是产品市场上的价格都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可以根据供求情况迅速进行调整,使相应市场的供给和需求相等或趋向于相等。 自然率假说认为,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着一个自然失业率,其大小取决于该社会的技术水平、资源数量和文化传统等,而在长期中,该社会的经济总是趋向于自然失业率。 3.推导卢卡斯总供给曲线。 解答:一个典型企业i的供给函数由下式给出 yi=h(Pi-P)+y eq \o\al(*,i) 其中,yi为企业的产量,Pi为其产品的价格,P为价格总水平,y eq \o\al(*,i)为企业的潜在产量,h表示企业对其产品价格与价格总水平偏离的一种反应,h>0。 用Pe表示企业对价格总水平P的估计,从而有 yi=h(Pi-Pe)+y eq \o\al(*,i)(1) 进一步地,企业对价格总水平的估计假定按下式进行 Pe eq \o(P,\s\up6(^))+b(Pi eq \o(P,\s\up6(^)))(2) 式(2)表示,企业对价格总水平的估计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该社会的有关机构预测并公eq \o(P,\s\up6(^))eq \o(P,\s\up6(^))的调整,参数b为调整系数。 将式(2)代入式(1)并整理,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