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与修身养德
弟子规全文对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引

弟子规全文对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引弟子规是中国古代儿童文学中的经典之作,由清代儿童教育家李毓秀撰写,并被广泛应用于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中。
弟子规通过对学生修身养性的要求,旨在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以下将对弟子规全文进行解读,探讨其对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引。
1. 章句篇弟子规的第一篇章句篇,强调了学生立身处世的基本准则。
它首先提到“弟子”,强调学生应该心存敬畏之心,对师长尊敬听从;其次强调“有礼”,要求学生待人接物时要彬彬有礼;再次是讲“听训”,学生应虚心听从指导,不抵触师长的教诲。
这些要求为学生塑造了谦虚有礼、虚心听从的良好品质。
2. 身体力行篇身体力行篇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
它要求学生早起、洒扫、穿戴整齐等,培养学生作息规律、整洁自律的生活习惯。
该篇还教导学生要廉洁自律,不贪图享乐和奢华,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
3. 守分篇守分篇教育学生要恪守自己的职责和分内之事。
它强调学生应该明确自己的身份和角色,做到“为人子弟则忠”,对待父母要忠诚孝顺;“为人臣则忠”,对待国家要有忠诚之心。
同时,该篇还教育学生要保守秘密,正确使用权力,及时反馈信息,培养学生负责任的品格。
4. 言语篇言语篇着重培养学生正确表达和言行一致的能力。
弟子规要求学生讲义气、讲信用,不妄言语、不背离真理。
这意味着学生在言语中要积极宣扬正能量,保持真诚和诚实,不传播谣言和恶意言论。
同时,该篇还教导学生要保持内外一致,言行一致,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和信用度。
5. 动静篇动静篇强调了学生在各种场合下的行为规范。
学生不仅要在繁忙和嘈杂的环境中保持安静,还要在安静中保持活力和积极性。
同时,该篇还教育学生要控制情绪,不发脾气和争吵,培养学生和睦友好的人际关系。
6. 饮食篇饮食篇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餐桌礼仪。
学生应该吃饭有节制、不挑食,尊重食物,懂得节约。
同时,弟子规强调学生在饮食中要讲究卫生,注意个人形象和仪态。
弟子规全文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与行为规范

弟子规全文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与行为规范弟子规是中国古代教育家、儿童文学大师朱熹创作的一部教育经典著作,被广泛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与行为规范。
作为教育界的宝典,弟子规以其简明扼要的内容,总结了人们在生活中需要遵守的基本原则和道德准则。
本文将通过对弟子规全文的解读,探讨如何借助这一经典,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行和良好的社会行为。
第一章修身篇修身篇是弟子规的第一章,它强调学生们应该从根本上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习惯。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修身起首要自修。
这个过程要求学生要时刻保持谦虚、正直、宽容的心态,并且自觉地从自身找寻不足和错误。
通过自我反思和反省,学生可以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准则,从而进一步提升道德品质。
第二章敬天篇敬天篇告诉学生们,应当尊敬并感恩于神明及天地。
这一章强调了对于人类存在与发展的基本认知,让学生明白自己只是大自然中微小的一部分,应当以谦卑与敬畏心态对待大自然的伟力。
此外,敬天篇还教育学生要保持天赋的独立思考能力,坚持真理、正义和良知,不轻易妥协。
第三章敬父母篇敬父母篇着重强调学生们要尊敬父母,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尊敬父母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内心的感受。
通过敬爱他们、孝顺奉养他们,学生能够增强家庭责任感和家庭观念。
同时,敬父母篇还教育学生要懂得感恩,珍惜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懂得回报和奉献。
第四章专心篇专心篇指导学生要保持专心致志、凝神聚气的态度来学习。
它教导学生们集中注意力、屏蔽外界干扰,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社会,学生面临着太多的干扰和诱惑。
因此,通过专心篇的学习,学生们能够倍加珍惜学习的机会,培养专注力,提升自身学习能力。
第五章诚实篇诚实篇教导学生要诚实守信,以诚信为人处事的准则。
在社会发展的背景下,诚实与信任是构建社会秩序的基石。
学生们应该懂得坦诚、守信,面对困难和诱惑时不做虚伪和欺骗行为。
通过诚实篇的学习,学生们能够树立正直、真实、守信的品质,为将来的社会交往打下坚实的基础。
弟子规全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弟子规全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弟子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经典之一,是孔子的弟子郑玄所撰写的。
它以简洁的文字,描述了人们应该如何修身齐家治国,以达到社会和谐的目标。
以下是弟子规全文,包括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修身篇人生而有七情六欲,修身的第一步则是要控制自己的欲望,以实现内心的纯净。
弟子规要求弟子要“爱人如己”、“诚心诚意”地对待他人,提醒我们要“勇往直前”,不断追求进步。
“爱人如己”不仅仅是对亲人好,更要关心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同时,弟子规强调了节制的重要性,在用餐、睡觉等日常生活中,都要有适度的节制,追求内外的和谐。
第二、齐家篇齐家是人们修身之后的下一个步骤,它要求个人在家庭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弟子规告诉我们要尊敬父母、孝顺长辈,保持亲人之间的和睦关系。
在处理家庭事务时,我们要勤劳、节俭,不断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以便更好地为家庭做出贡献。
第三、治国篇治国是整个社会运转的核心,它要求人们在社会中担当责任,为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做出贡献。
弟子规教导我们要正直公正,不贪污贿赂,坚守原则。
同时,我们要尊重上级,服从领导,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为国家的建设贡献力量。
另外,法律也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弟子规告诫我们要遵守法律,不做违法之事。
第四、平天下篇平天下即追求社会公平正义,弟子规要求我们要宽容包容,积极维护社会和谐。
在与人交往中,我们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不轻易冲突,努力维护社会的稳定。
同时,我们也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促进社会公平。
弟子规强调了谦虚谨慎的品质,提醒我们要保持低调,不要自大自满。
弟子规全文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和人生智慧,它不仅仅是一本修身齐家治国的经典著作,更是我们在塑造美好社会中应该秉持的行为准则。
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可以逐步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为社会的繁荣做出重要贡献。
让我们共同学习弟子规中的智慧,积极践行其中的规范,共同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
弟子规全文培养孩子的品德与修养

弟子规全文培养孩子的品德与修养弟子规,又称《弟子规范》,是中国古代儿童教育的重要文本之一。
其内容以教导孩子做一个遵守道德、尊敬长辈、待人友善的好孩子为主题。
在培养孩子的品德与修养方面,弟子规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对弟子规全文的学习和理解,探讨如何运用其中的原则与规范教导孩子。
弟子规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是教育孩子恭敬有度的内容,其次是教育孩子待人有礼的内容,最后是教育孩子爱心和勤劳的内容。
每一部分都包含了一系列言行规范,为培养孩子的品德和修养提供了具体指导。
首先,恭敬有度是塑造孩子品德的重要基石。
弟子规中提到了许多恭敬的规范,比如孝敬父母、尊重师长、对待长辈有礼等。
这些规范都是培养孩子敬爱他人、懂得尊重他人的必备素养。
家长可以通过引导孩子在行为中贯彻这些原则,比如在与父母交流时不搭腔,对老师和长辈说话时用尊敬的语气等。
这样的实践能够增强孩子对恭敬有度的认识,并逐渐形成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
其次,待人有礼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具备的社交技能之一。
弟子规中对待人有礼的规范包括讲究言辞的礼貌、与人交往时的礼仪等。
家长可以通过模范示范和反复教育,引导孩子学会用礼貌的方式与他人交流、表达感谢和尊重。
此外,经常与孩子进行角色扮演,让他们体验不同场景下的待人接物,加深对待人有礼的认识和理解。
最后,弟子规强调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勤劳精神。
爱心是让孩子学会关怀他人、体验分享快乐的重要素养。
家长可以通过鼓励孩子参加公益活动、向弱势群体伸出援助之手等方式,引导他们培养爱心。
同时,勤劳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家长可以借助弟子规中关于“手不释卷,脚不停步”的规范,教导孩子要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和工作习惯。
弟子规全文中的各项规范都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品德和修养而设计的,但教育孩子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
家长需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耐心引导和教育。
家庭教育应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互相配合,形成合力。
此外,家长还应注重自身的修养,做孩子品德修养的榜样。
(完整)《弟子规》全文及解释

(完整)《弟子规》全文及解释《弟子规》全文及解释《弟子规》是一本古代的儿童教育读物,也是儿童修身养性的重要手册。
它以简练的语言,直接明了的表述了儿童应该具备的品德和行为规范,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
下面是《弟子规》的全文及解释。
一、弟子规:听话、尊敬师长、行为得体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解释:作为弟子,首先要遵守孝悌之道,尊敬和顺从师长,举止得体。
同时,要保持谨慎和诚信的品格。
对待他人,要以广泛的爱心,亲近仁善的人。
在有余力的情况下,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
二、孝悌: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关心亲人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解释:当父母呼唤你时,要立即响应,当他们吩咐你时,要立刻行动,不要懒散。
孝敬父母,要虚心听取他们的教导,接受他们的责备。
无论是冬天还是夏天,要照顾好父母的生活。
早晨要起床时节省时间,晚上要按时上床睡觉。
外出时必须告知,回来时要与父母见面。
在生活中要有规律,做事不可变卦。
哪怕是小事,也不要擅自行动,否则会失去做子女的道德准则。
三、言语:说话文明、不乱扔垃圾、尊重他人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解释:在言语表达方面,要遵循良好的礼仪,不随便发脾气。
在家中教养,要遵循父母的期望和教导,以诚挚的心听从他们的责备。
无论是冬天还是夏天,我们要对待父母像冬天温暖他们一样,给予关怀,对待他人要像夏天凉爽一样,让人感受到友善。
早晨起床要节省时间,晚上上床睡觉要按时,不要拖延。
外出时要告知,回来要与父母见面。
在家中要保持常规的生活,不要频繁改变,要有坚定的信心和决心。
虽然是小事,也要承担责任,不要擅自行动,否则会影响做子女的道德准则。
《弟子规》中培养良好习惯与道德行为准则

弟子规:培养良好习惯与道德行为准则介绍《弟子规》是中国古代儿童教育经典之一,以其简短明了的语言,传授孩子们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它对于塑造良好习惯、培养高尚道德有着重要的影响。
概述《弟子规》由千家集识端午、一斑而告讥。
可见其在古代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这本小册子旨在给孩子们提供对待父母、师长和朋友,以及行为礼仪和品德修养等方面的指导。
分节内容1. 六经:•尊尊、爱爱: 规范学生遵守层级关系,尊重父母和长辈。
•有始有卒: 强调做事情要有始有终,不轻易半途而废。
•必成: 鼓励孩子们做到勇往直前、坚持不懈。
•成立务满: 提倡专注努力工作并追求完美。
•图画字文: 要求学生善于练习书法和绘画,培养审美能力。
2. 三綱五常:•君臣: 强调尊重君主和领导,遵守君臣关系。
•父子: 提倡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和尊重。
•夫妇: 鼓励夫妻之间的相互体贴与尊重。
•兄弟: 强调兄弟姐妹之间的友爱合作。
•朋友: 倡导朋友之间的信任、帮助和真诚。
3. 十条戒律:•敬神信教:鼓励学生向上帝或其他信仰进行敬拜,并保持虔诚。
•慎言辨色:提倡小心说话,不轻易发表评论,避免语言上的冲突;正确识别颜色以及事物的本质。
•孝顺亲长:强调对父母和长辈的敬爱和照顾。
•敦睦同类:鼓励友善相处,避免争斗和无理对待他人。
•尊师重道:提倡对老师的尊重与感激,并且要听从老师的指导。
•归仁守义:鼓励孝敬他人,保持诚实正直的品德。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个人修养、合理家庭生活、治理国家以及对世界和平的追求。
•治大道寡欲:强调追求公正、秉持少欲寡欲的生活态度。
•足不出户知天下:鼓励通过读书和思考来增加知识,并且认识到世界是广阔而多样的。
•博闻强志好问: 提倡广泛学习各种知识,保持进取心并勇于探索。
结论《弟子规》是一部对儿童教育意义重大的经典著作。
它为孩子们树立了良好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观念,培养了他们尊重长辈、友善待人以及勤奋学习等习惯。
通过遵从《弟子规》中所述的内容,可以帮助孩子们成长为积极向上、有道德良知并有责任感的人。
《弟子规》的德育价值

《弟子规》的德育价值《弟子规》的德育价值《弟子规》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养成具有重要意义,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哪里呢?下面一起来看看!一、培养爱亲敬长的孝悌意识大思想家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为人之本”。
孔子指出,孝敬父母的关键不是仅仅为他们提供物质上的满足,更应该从精神上敬重、爱戴父母。
至于具体如何做才能体现这种孝的精神,孔子没有展开详细的阐述。
而《弟子规》则以浅显具体的说理展开,告诉我们为人子女,孝敬父母应体现在以下具体的行为中:1.要从行为上敬重父母,不能傲慢无礼。
无论父母教责对错,做子女的都要敬听顺承,以示对父母的恭敬心。
《弟子规》讲,“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很多人因此则误解儒家所谓的孝敬父母就是一味地顺从,听任父母的呼唤与责骂,失去起码的判断能力和处事立场。
笔者却以为《弟子规》在此并不是要求做子女的做事一味顺从父母,不讲对错,不做争辩,成为一个听话听使唤的乖孩子,而是要求做子女的通过应、行、听、承来表现对父母的恭敬之心,表达对父母长辈的人格尊重。
在其看来,无论父母对错,要求有无问题,作为子女首先在态度上、人格上要敬重长辈,而不是无礼的不尊重的抗争与辩驳。
2.对亲人的过错要和颜悦色地劝谏,要真诚恻达,直到对方接纳为止。
《弟子规》接着上文说:“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作为子女在充分尊重父母的人格尊严的前提下,要明辨是非,不能因为对父母的敬重而忽视父母的过错,从而使父母走向更大的失误。
如对父母的过错不加劝谏,则是陷父母于不义的做法。
为人子女要真诚和悦地劝谏父母,使父母感觉到你对他的人格尊严是充分肯定的,你只是针对他所存在的问题而提出劝谏。
即使这样父母不能接受也不能大发雷霆,相反更要真诚用心,以诚心感动亲人。
3.真正的孝子要爱护自己的身体,更要加强自我的人格修养,做一位身体健康,道德高尚的人。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弟子规全文带完整版教你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弟子规全文带完整版教你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弟子规是中国古代儿童教育的经典读本,它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诠释了做人的道德准则。
本文将带您一起学习弟子规全文,并从中领悟如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第一条:弟子规,开宗明义,要求做弟子的第一要务是“早起”。
早起的习惯有助于更好地安排时间,使我们的一天充满活力和生机。
早起还能让我们早日达成目标,发展自己的实力。
生活中,我们应该每天都保持早起的良好习惯。
第二条:洗面濯足,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基础。
我们需要保持身体的清洁,不仅是为了自身健康,更是要尊重他人,给他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洗面濯足,是让我们保持整洁和自信的重要举措。
第三条:虽饱必作,这是告诫我们要遵守适量的原则。
不贪吃、不浪费食物,不仅是对食物的尊重,更是对社会资源的负责。
我们应该知道满足感来自于适度,只有克制住自己的欲望,才能成为一个有节制的人。
第四条:脩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一句话涵盖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我们首先要修身,通过努力学习和自我提升,做到心态积极、品行端正;其次要齐家,做一个尊重父母、孝敬长辈的人;然后要治国,关注社会问题,参与公益活动,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最后要平天下,我们要为人民谋福祉,为世界和平贡献一份力量。
第五条:夫子所以言,学之不厌也。
夫子指的是孔子,他的教诲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他说学习永远不厌。
学习是人生的一种追求,通过不断地学习,我们不仅能够丰富知识,更能够不断提升自己。
学无止境,永远保持对知识的渴望,才能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第六条:词立而文明。
在我们的言行中,我们要注意言辞的得体。
文明不仅包括对他人的尊重,更关乎我们的语言和沟通方式。
我们要注意用文明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不使用尖酸刻薄的言辞去伤害他人。
只有用文明的方式沟通交流,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第七条:笃信好学守意诚,我们要笃信学习的力量,同时要保持真诚的心态。
学习是需要坚持和努力的,我们要保持好学的态度,虚心接受他人的建议和批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离娄下》恒言:经常这样说。本:根本。国家是天下的根本,家庭是 国家的根本,而个人又是家庭的根本,所以个人自身的修养是基础。
●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孟子·尽心下》守:奉行,遵守。修其身:培养自己的品行。平:太平。君 子所奉行的原则,是修养自身而使天下太平。 ●身不修则德不立,德不立而能化成于家者盖寡矣,而况于天下乎。 唐·武则天《内训·修身》不修养自身则道德不能确立,道德不确立而能够化育 治好家庭的事很少有,更不必说治理好国家大事了。
力行《弟子规》,做文明中学生
第二课:《弟子规》与修身养德
一、修身养德定义。
5、修身养德与养生 古人重视身心兼养,而养心中又首要养德。 孔子在《中庸》中说:“大德必得其寿。” 《黄帝内经》指出:“仁者寿,德全不危。” 唐代药圣孙思邈说:“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 晋代著名医学家葛洪在《抱卜子》中强调:“若德行不修,但务方术,
力行《弟子规》,做文明中学生 第二课:《弟子规》与修身养德
力行《弟子规》,做文明中学生
第二课:《弟子规》与修身养德
题 纲: 一、解释修身养德,列举经典。 二、《弟子规》中关于修身养德的内容。 三、中学生如何修身养德。
力行《弟子规》,做文明中学生
第二课:《弟子规》与修身养德
一、修身养德定义。
1、修身,是指修养身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
二、《弟子规》中关于修身养德的内容。
《弟子规》的核心有七大主题,前面六个就是属于修身养德: 入则孝、 出则弟、谨、信、泛爱众、亲仁。
精僻语句: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一、修身养德定义。
2、养德,修养无为而治的德性。亦泛指修养德性。
八德:
孝:就是孝顺。孝顺父母,这是为人子女的本份,孝顺就是报答父母养育之恩。 悌:就是悌敬。悌敬兄长,这是作弟弟的本份,悌敬就是报答兄长的恩。 忠:就是尽忠。尽忠国家,这是作为国民的责任,尽忠就是报答国家的恩。 信:就是信用。信用朋友,对朋友言而有信,行必笃敬,不可失去信用。 礼:就是礼节。遵守礼仪,见到人要有礼貌,以礼待人。 义:就是道义。追求正义,见义勇为,重义轻利,扶危济困,不占便宜,不偏不
力行《弟子规》,做文明中学生
第二课:《弟子规》与修身养德
结束语: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译文: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 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 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 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追求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 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 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等到悲凉地守着贫穷的小屋时,后悔又怎么 来得及呢?
倚,俯仰无愧。 廉:就是廉洁。廉洁自律,以清廉为乐,洁身自爱,廉洁奉公。 耻:就是羞耻。凡是不合道理的事情,违背良心的事情,绝对不做。人若无耻,
等于禽兽一样。
力行《弟子规》,做文明中学生
第二课:《弟子规》与修身养德
一、修身养德定义。
3、经典论述: 《论语》论“修身”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 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 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我们可以把它看 作是对一个有德之人的人生价值的最高、最完美的概括。要达到“治国”、 “平天下”的至高境界,自然非常人所能及,但在自己的事业范围内,我们 应当把它作为一种价值追求。而“修身”,则是做人的基本追求。
皆不得长生也。” 如何养德?
清代石成金说:“天地间,万事万物,惟善可以‘养性’;惟善可以延 寿命。”
《增补遵生八笺》指出:“谦光辞让,损己利人,可以延年”; 《尚书·君陈》中说:“有容德乃大”; 唐朝一位高僧与白居易在谈到养生时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力行《弟子规》,做文明中学生
第二课:《弟子规》与修身养德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己有能 勿谄富 人有短 道人善 善相劝 将加人 恩欲报
勿自私 勿骄贫 切莫揭 即是善 德皆建 先问己 怨欲忘
人所能 勿厌故 人有私 人知之 过不规 己不欲 报怨短
勿轻訾 勿喜新 切莫说 愈思勉 道两亏 即速已 报恩长
儒家自孔子开始,就十分重视修身,并把它作为教育八目之一。儒家的 “修身”标准,主要是忠恕之道和三纲五常,修身的过程是: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修身是本,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末。
道家的修身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做到顺应自然; 墨子则要求做到“志功合”兴利除害、平天下。
力行《弟子规》,做文明中学生
第二课:《弟子规》与修身养德
力行《弟子规》,做文明中学生
第二课:《弟子规》与修身养德
一、修身养德定义。
4、如何修身养德? 诸葛亮【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 将复何及!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力行《弟子规》,做文明中学生
第二课:《弟子规》与修身养德
三、中学生如何修身养德。
关键是如何力行《弟子规》 1、熟读、背诵《弟子规》;(非圣书 屏勿视 ) 2、反思日常思想行为是否符合《弟子规》要求;(见人恶 即内省) 3、行动起来,改掉自己的坏习惯;(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 4、养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5、培养仁爱之心,助人为乐。(己有能 勿自私 与宜多 取宜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