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曼钢琴曲中的文学性
以钢琴套曲《蝴蝶》分析舒曼的双重性格

以钢琴套曲《蝴蝶》分析舒曼的双重性格摘要:通过对舒曼钢琴套曲《蝴蝶》的音乐特点和演奏技巧的研究,以及分析引子与十二段的特点和舒曼所持有的双重性格在作品中的体现。
《蝴蝶》将“舒曼式”展现得淋漓尽致,是一部极具浪漫主义风格的钢琴音乐作品。
舒曼通过音乐特点把人物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是浪漫主义成熟时期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关键词:舒曼《蝴蝶》双重性格一、舒曼与《蝴蝶》1.舒曼舒曼,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
舒曼创作了多部具有特色的作品,最杰出的贡献是性格化的套曲。
如《蝴蝶》、《狂欢节》、《儿时情景》。
在舒曼作品中,散文性和他对作品灌入的文学情感,风格独树一帜。
2.《蝴蝶》《蝴蝶》是由一个引子和十二段钢琴小品组成的钢琴套曲。
“钢琴套曲,又叫钢琴组曲,是大型钢琴作品的一种结构形式,其一般特点是:在统一的标题下,用若干首钢琴曲来表达同一主题或多个主题。
套曲中的各首钢琴曲可以独立成曲,彼此的表演形式往往不同,但它们之间的内容相互联系。
在音乐方面既统一,又有变化,共同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二、《蝴蝶》的内容形态1.文学性与标题性《蝴蝶》是舒曼根据德国作家让.保尔《少不更事的年岁》中的最后一章《幼虫之舞》创作的。
小说中描写了一对性格不同的孪生子瓦尔特和伏尔特。
两人的性格如同分裂后的舒曼——佛罗伊斯坦和约塞比乌斯。
瓦尔特热情奔放、激烈外向,具有诗人气质。
伏尔特温文尔雅、心思缜密。
两兄弟同时恋上婀娜多姿的维娜,于是展开了一段浪漫甜蜜的爱情故事。
《蝴蝶》是由十二段小曲组成,每段曲子都有各自的标题,分别是化装舞会、瓦尔特自画像、伏尔特自画像、假面、维娜、伏尔特之舞、交换假面、招供、愤怒、卸妆、急忙、终场与踏上归途的兄弟们。
《蝴蝶》的标题本身具有双重意蕴,再一次显示出舒曼的双重性格的特点。
2.《蝴蝶》的调式调性整首套曲以三位主人公瓦尔特、伏尔特和维娜为线索,以三拍子为主,将舞会的题材深入贯彻。
调性多变,体现出主人公不同的性格特点,但序奏和终曲均为D大调。
由舒曼钢琴作品看音乐与文学关联

由舒曼的钢琴作品看音乐与文学的关联摘要罗伯特·亚历山大·舒曼是浪漫时期重要的作曲家之一,由于他对文学十分热爱,使得他的音乐作品总会包含特别的情感抒发形态。
本文通过对舒曼钢琴作品的研究,阐述其作品在乐曲前引用诗词,在乐曲中展现文学著作,藉其对于文字的敏感度将直接转换成为音符的三种方式探讨音乐创作与文学的关联。
关键词:舒曼钢琴音乐文学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识码:a浪漫时期艺术创作的风格演变可追溯至18世纪中期,在19世纪开始改变德国生活的自然形态,并形成一股全面性且不能抗拒的风潮。
这些创新的文化特色以各种外貌出现,并以不同的速度转移至欧洲各个地区,它们最终改变了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形态及心灵意识潮流。
浪漫主义在西方音乐发展过程中,是19世纪音乐风格的代名词。
在音乐评论中,这个词语被正式使用于19世纪初,当时的意思是指“抽象的”、“不确定的”或是“幻想的”。
在1830至1840这十年间,浪漫主义开始盛行。
此时艺术创作的特色是不注重形式,而重视反映内在的心灵状态,音乐家们便借作品强调深刻感情的表达,于是与文学领域结合起来,并采用较长的抒情乐句及丰富的和声色彩,使得音乐更加戏剧化。
而音乐中所含的情绪,大致为作曲者自己主观的情感,这和古典音乐所重视的“客观”、“抑制情感”及“明确的作曲形式”有很大差别。
浪漫主义的影响,为音乐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极佳的环境,而浪漫时期的信条——“心灵的主权高过智慧,情感的主权超越理性”,更是印证于音乐创作理念之中。
因此,浪漫时期的音乐、绘画、建筑、文学等方面都以新的观念来表现,因而促使不同的艺术相互辉映,使得19世纪的音乐与文学紧密融合,而罗伯特·亚历山大·舒曼便是此时代所孕育出的典型代表人物。
舒曼自幼喜好文学创作,并善于将文学的构想融入到音乐之中。
受到书商父亲的影响,舒曼从小就沉迷于书中,范围从古希腊的文豪到拜伦,在学生时代就创立了文学社。
论舒曼钢琴套曲《狂欢节》的音乐特点

论舒曼钢琴套曲《狂欢节》的音乐特点摘要:舒曼钢琴套曲《狂欢节》热衷于在音乐中运用象征暗示,以音乐作为富有文学性的歌唱手段,勾画性格素描,在音乐中进行赤裸裸的宣泄以及精密的复调组织等成为这部作品的主要特点。
这使得舒曼的音乐风格和音乐思想在浪漫主义时期乃至整个音乐史中都是独一无二、独树一帜的。
关键词:舒曼《狂欢节》音乐特点德国作曲家罗伯特·舒曼(RobertSchumann)是十九世纪上半叶欧洲音乐文化史上最突出的人物之一。
在他的钢琴音乐作品中,小品套曲的创作占有重要的地位,形成了他钢琴作品结构上的一个显著特征。
他力图扩大音乐的范围和表现方法,用令人耳目一新的音乐语言精确、具体地反映现实,形成了其独特的音乐艺术特色。
《狂欢节》创作于1833年至1835年间,该作品兼具抒情性、文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充满了热情、豪放的气势。
更重要的一、《狂欢节》创作背景《狂欢节》创作于1834年。
30年代的德国庸俗习气渗透到各个领域,充斥着全德国,音乐界也不例外。
舒曼是一位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作曲家,为了向社会上的保守势力及一些庸俗的只重外表技巧的艺术见解作斗争,24岁的舒曼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创办了一个音乐周刊《新音乐杂志》,勇敢地承担起了艺术批评的责任,锋芒直指保守的学院派和低级庸俗的市侩艺术,并对音乐界的庸俗习气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猛烈的抨击。
他利用《圣经》中勇士大卫的故事虚构出一个“大卫同盟”。
按他的意思,这个同盟就是具有崇高理想的先进艺术家的同盟。
天才的音乐家莫扎特、肖邦、帕格尼尼以及他的妻子克拉拉等都成为了舒曼心中的大卫同盟的盟员,包括他虚构出的两个代表他双重性格的人物:约瑟比乌斯和弗洛雷斯坦。
舒曼的斗争精神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鲜明的反映,《狂欢节》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产生的。
在这部作品里,舒曼热情地赞颂了具有崇高理想的艺术家同盟——大卫同盟的盟员,无情地批判了带有陈旧、庸俗习气的音乐作风。
乐曲充满了狂热、豪放的情绪,展开了大卫同盟与陈腐音乐的斗争,最后以大卫同盟盟员战胜庸俗文艺、成为凯旋的英雄而结束,体现了舒曼不妥协的斗争精神。
从钢琴套曲《狂欢节》看舒曼音乐的文学性和标题性

人 的著 作 , 同 时 自己也 尝试 着 写 了不 少诗 作 。他 曾独 自翻译 古 典 名 著 ,对 歌德 和席 勒 的 作 品有 过深 入 的研 究 。舒 曼 的音 乐可 说是 与 文学 紧 密结 合 的 ,他 的大 部 分作 品都 带 有标 题 。钢 琴 标题 小 品 的 产生 可 以追 溯 到洛 可 可时 代 库伯 兰 、拉 莫 的部 分作 品 。李 斯特 说: “ 他 ( 舒曼) 在 指 以前谁 也 没有 发现 过 这 么多 标题 完 全符 号 内 罗伯 特 ・ 曼 是十 九 世 纪德 国杰 出的 作 曲家 、 音 乐评 论 家 , 容 的作 品 。 由此也 可 以看 出舒曼 的 音乐 标题 更 为 贴切 ,契 合 他于 舒 是 欧洲 浪漫 主义 音 乐 的代 表人 物 。他 喜欢 从 文 学、 诗歌 等 著作 中 音 乐所 要表 达 的思 想 。 ”长 期 的文 学积 淀 为他 的音 乐 创作 奠 定 了 选取 创 作题 材捕 捉 灵感 ,在音 乐作 品中加 注 标题 ,使他 的 音乐 创 坚 实的 基础 ,影 响着他 的音 乐创 作 。而 且作 为 《 音 乐杂 志 》 的 新 作和 音 乐评 论掺 合 了浓 厚 的文 学 因素 。在 他 短暂 的 艺术 生 涯 中 , 创 办者 、音 乐 品论 撰稿 人 这 个角 色 ,给 舒曼 提 供 了一 个机 会 与条 创作 了大量 的优 秀 的作 品 ,在 众 多 的钢琴 套 曲 中, 13 年 创作 的 件 ,把文 学 与音 乐成 功结 合 。 84 《 欢 节 》作 品第 9 是 他 最优 秀 的 标题 性 作 品之 一 ,也 是 他 标 狂 号 二 、文 学性和 标题 性在 舒 曼音 乐 中的体 现 题性 小 品套 曲的 第一 部 成功 之 作 。这 首作 品一 共包 括 2 首作 品 , 1 主观 因素 和 文 学 因素 表 现 在 以名 字 为 主 题 , 如 《 例 狂欢 节 》 中他 1 3 年 的 恋人 艾 尔 斯蒂 娜 的 出 生地 阿 什 (sh ,《 首赋 格 84 Ac) 六 成为 当今 舒曼 最受欢 迎 的作 品 。 o.0 中 B c ) 也表 现 在 将 音 乐 风 格 同人 挂 起 钩 音乐 作 品 的文学 性 与标 题 性是 欧 洲音 乐文 化进 程 中 一种 特 定 曲 》 (p 6 ) 的 巴赫 (a h : 的音 乐思 潮和 创 作倾 向,它 是 浪漫 主义 文 学思 潮在 音 乐领 域 中 的 来 。在 《 狂欢 节 》 中 同 肖邦 、帕格 尼尼 和 克 拉拉 ・ 克 ( 阿林 娜 维 基 体现 。舒 曼作 为 1 世 纪 浪漫 主 义作 曲家 、音乐 评论 家 ,他 的音 乐 ) 9 挂起 钩 来, 《 卫 同盟舞 曲》和 《 在 大 狂欢 节 》 中 同反对 庸俗 市 侩 创 作和 音乐 评论 无不 受到 浪 漫主 义思潮 的 影 响。 的理 想 社会 大 卫 同盟挂 起 钩 来 , 《 莱 斯勒 偶 记 》 中 同霍 夫 曼 在 克 卡 不 舒 曼双 重 性 格 及浪 漫 主 义 思潮 对 《 欢 节 》 创作 的 《 罗特 式 的幻 想 篇 》 中 的一 个人 物 挂 起 钩来 , 同于 柏 辽 兹 狂 的 影 响 ’ 用 音 乐作 戏剧 性叙述 。 舒 曼 的音 乐 作 品所体 现 的标 题性 和 文 学性 是相 辅 相成 ,浑然 从文 学作 品中汲 取 自己作 品 的形象 和 主题 ,然 后加 以概 括 性 体 的 ,与 当时 的浪 漫主 义运 动 思潮 的影 响和 舒曼 个 人性 格 中 的 地 总 结 ,他从 而 获得 一 个 更具 代表 意 义 的标题 。 《 . 狂欢 节 》不 仅 双 重性 及本 身 的文化 修养 有着 密 切的 联系 。 有 总 标题 ,说 明音 乐的 整个 背 景环 境 ,每 一 首作 品 还有 小标 题 , 1 浪 漫 主 义运 动 思潮 : 浪漫 主 义 时期 的音 乐 比较 推 崇个 性 这 些 标 题 既 有 说 明音 乐 体 裁 的 “ 奏 ” ,也 有 说 明 音 乐 内 容 的 . 前 和 个人 主义 的 观念 , 这是 整个 l 世纪 精 神 的精髓 ,也 是建 立在 德 “ 蝶 ” ;既有 描 绘 虚 构人 物 的 “ 瑟 比乌斯 ”,也 有 用 音乐 9 蝴 约 肖邦 ” ,这些 标 题 反映 了每 首 小 曲 的不 同 内容 ,给 听 国古典 哲 学的 基础 上 的浪 漫主 义 运动 ,以主 观 性为 主要 特 征 的反 家命 名 的 “ 映 。浪 漫主 义 是一 个 个性 主义 得 到高 扬 的 时期 。其 次 ,是 对感 情 众 以提 示 ,使 我们 在 欣 赏舒 曼 于纽 约 的 同时也 不得 不 感 叹其 标题 的提倡 和 崇拜 , 强调 音乐 的表 情 意义 ,将 抒 情和 情 感 的 因素上 提 设计 的独 具匠 心 。舒 曼认 为 标题 可 以明确 地把 提 示给 听众 ,但是 升 到 了重要 的 地位 , 丰富 了对 心 理刻 画 的表 现手 法 和技 巧 , 当然 舒 曼也 反对 用 标题 束 缚 听众 的想 象 力 。舒 曼 的 “ 题 性 ”通 过鲜 标 对感 情 的抒 发和 对音 乐 作 为表 情 艺术 的认 识和 强 调 的程 度 因人 而 活并 富 于诗 意 的提 示将 听 众 带入特 定的 环境 中 自由幻想 ,从而 更 异 。浪漫 主 义作 曲家认 为 “ 术就 是 哲学 ”,认 为 不 同的 艺术 之 深刻 地变 现变 化 多样 的情 感和 细致 入微 的 理活 动 。 艺 0 间具 有很 大 的共 同性 和 一致 的 目的性 。他 们很 重 视音 乐 与其 他 艺 舒曼 把音 乐 与 诗配 合 的浑 然 一体 ,他 并不 是单 纯 的配 诗歌 于 术 的结合 ,浪漫 主 义音 乐 敞开 了 自己的大 门,与 文 学 ,戏剧 ,美 旋律 之上 ,而 是把 握 诗 的意境 引导创 作 ,从 而 达到 用音 乐 增 强诗 ‘ 术密切 交 融 ,作 曲家 们借 助 于文 学 ,寻找 音乐 之外 的意 义 。 意的 要求 ,浪漫 主义 诗 意 的想 象力 和 音乐 家 灵敏 的 反应 完 美 的结 在 这 种文 化 背景 之下 形 成 了舒 曼不 同 与其 他 作 曲家 的音 乐风 合 在 一起 ,他 朗诵 的因 素 ,创 格— — “ 舒曼 式 ” 。 “ 曼 式 ” 的音 乐 与文 学 的结 合 的表 现之 一 作 出 了别 具风格 的朗诵 式 的旋律 。 舒 便 是 它 的标题 性 音乐一 带 标 题 的钢琴 套 曲, 《 狂欢 节 》正 是他 典 三、 结 语 型的标 题 性钢 琴 音乐 的代 表 作之 一 。在 第 九首 蝴 蝶 中 曲名 有双 重 舒 曼 自身 具 有 的典 型浪 漫 主义 音 乐家 的双 重 矛盾 性 格 ,贯 穿 的意思 ,蝴 蝶 是幼 虫 ( a — a )变 化 的 ,而 L r e 德语 中不 仅 到他 的人 生和 艺 术之 中,这 种性 格特 征最 显著 的流露 就 是他 的钢 Lr v e av在 表现 的是幼 虫 ,而 且还 表 现面 具 ,象 征着 舒 曼掩 盖 于各 种 面具 之 琴套 曲的创 作 。 《 欢节 》中所 体 现 的文 学性 和标 题 性 ,使 他创 狂 后 的性 格 ,从 体裁 形式 到 具体 表 现手 段都 有 革新 与 突破 。舒曼 特 作风 格 的集 中体现 。他所 倡 导 的标 题性 钢 琴套 曲以及 一 系g d 型 i r, 殊 的文 学意 味 ,复 杂 的情 感 ,丰 富 的幻想 力 以及 矛盾 的双 重性 都 乐 曲 ,在钢 琴 艺术 发 展史 中 占有 一 个不 可 替代 的重要 位 置 。他 的 充溢 在其 中 。 音乐 将浪 漫 主义 的诗 意和 幻想 带入 了一个 高峰 。 2 舒 曼 个 人 性 格 中 的双 重 性 :舒 曼 幼 年 喜 爱 文 学 , 康 德 、 . 黑格 尔 、歌 德等 文化 巨人他 们 的 思想 从各 个 方面 影 响着 舒 曼 的成 参考文献 长 。舒 曼所 处 的时 期 ,经济 的繁 荣也 带来 了享乐 风气 盛 行 的负 效 【] 1于润洋. 西方音 乐史[ . MI 上海 :上 海音 乐出版社 ,2 0 年. 01 应 ,德 国社 会音 乐状 况 不容 乐 观 。在 这股 汹 涌 的浪 漫主 义音 乐 思 [ 张洪岛. 2 1 欧洲音 乐史[ . :人 民音 乐出版社 ,18 年 MI 北京 93 潮 中,舒 曼 正是 这风 V 浪尖 上 的人 物 ,他 尖锐 批 评沙 龙音 乐 的 空 [ 陈玉云. 曼钢 琴代表作之研 究[ J I 3 1 舒 M 台湾:全音乐谱 出版社 ,1 9年 . 91 谈 和 唯技 巧论 , 以及 在伪 善 和伪 学 术性 的 外衣 下对 艺 术采 取 的冷 漠 态度 ,强烈 批 判在 社会 现 实生 活 中被 他称 之 为 “ 利 士人 ” 的 [ 常桦. 曼和他 的钢琴 作品卟 钢琴 艺术 ,2 0 年连载 非 4 ] 舒 03 庸 夫俗 子 们 的小 市民习气 ,他常 常沉 醉 在幻 想 和 梦境 中 ,只 能在 作 品 中诉说 理想和 表达 情感 。 作者简介 : 3 本 身 的文 化 修 养 :舒 曼 既是 音 乐 家 ,也 是 文 学 家 。他 幼 . 孙 丽 . 聊城 大 学 音 乐学 院 助 教 。
钢琴曲《梦幻曲》的风格特点与艺术价值分析

钢琴曲《梦幻曲》的风格特点与艺术价值分析《梦幻曲》的风格特点与艺术价值分析《梦幻曲》是舒曼的代表作《童年情景》中的一首。
《童年情景》之梦幻曲完成于1838年,是舒曼所作十三首《童年情景》钢琴套曲中的第七首。
要了解这首钢琴曲的特点必须要联系作曲家舒曼的创作风格以及整套钢琴曲的创作特点去分析。
舒曼创作《童年情景》这一钢琴套曲的灵感主要来自舒曼对幼年克拉拉的回忆,音乐创作极具欣赏和研究价值。
首先,这一套钢琴曲是舒曼为克拉拉所作的创作,这提前设定了套曲的风格必定是生动美好浪漫的。
《童年情景》十三首从各个侧面描写儿童生活,有的是孩子的心理活动,有的是游戏的场景,有的是一种神态的描写,合起来便组成一个生动的儿童世界,生动的形象是整曲的主要特点。
而其中最为著名的《梦幻曲》以其简单的旋律,多声部的构思,给人富于浪漫的幻想为广大音乐爱好者所喜欢。
这首曲子主题非常简洁,具有动人的抒情风格和芬芳的幻想色彩,旋律线几经跌宕起伏婉转流连,使人不觉中被引入轻盈飘渺的梦幻世界。
虽然按内容来说是作为《童年情景》中的一首,《梦幻曲》是描写孩童生活的,但这部作品不只是为儿童所写,也是为成人所作,表现成年人对童年时光的回忆,舒曼在曲中回忆了和克拉拉一起度过的美好童年。
这部作品手法洗炼,形象刻画生动准确,心理描写逼真,欢快动人,饶有情趣,但也流露出一种因为童年逝去而产生的惆怅感。
这首钢琴最大的特点就是作曲家将乐曲旋律的抒情性与作品的文学性很好的结合了起来。
“这些旋律不是每个人都听得见的,因为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浪漫主义”是门德尔松、肖邦听见了这些旋律所做的评述。
足以说明浪漫主义的灵魂就是音乐,证明了音乐这一纯感情的艺术,是诗,是抒情性的顶峰。
浪漫主义认为音乐和抒情性是不可分的。
浪漫主义乐派是继维也纳古典乐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流派,它产生在十九世纪初,浪漫主义音乐以它特有的强烈、自由、奔放的风格与古典主义音乐的严谨、典雅、端庄的风格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舒曼钢琴套曲《蝴蝶》浅析

舒曼钢琴套曲《蝴蝶》浅析摘 ; 要:舒曼作为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的典型代表,其作品《蝴蝶》⼜是其最早创作的钢琴套曲,分析此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来源以及对舒曼后续作品的影响有着重要意义。
通过分析舒曼的作曲风格和⾳乐特征从《蝴蝶》这个作品是如何显现的,从形式,艺术特征,钢琴技巧等⽅⾯对⽐同时代作品,对我们⾛进舒曼的⾳乐王国、更透彻的了解舒曼、寻找更加完美的展现舒曼的钢琴作品有着⾮凡的意义。
关键词:舒曼;钢琴套曲;⽂学性中图分类号:J605 ; ; ;⽂献标识码:A; ; ; ;⽂章编号:1005-5312(2016)30-0064-01⼀、创作背景罗伯特.舒曼于1810年6⽉8⽇诞⽣于德国东部莱⽐锡附近的⼩城—茨维考(位于萨克森州),死于1856年7⽉29⽇。
他是⼗九世纪浪漫主义作曲家中最重要的⼀位,他的⾳乐成就收到世界⾳乐史的⾼度评价。
19世纪30年代的⼗年是舒曼钢琴⾳乐创作的⿍盛时期,他最杰出的钢琴作品都是出⾃于这⼀时期,他把这些作品看作是他个⼈情感⽣活的记录。
他的钢琴套曲更是其钢琴作品中特⽴独⾏的存在。
他喜欢把⼏⾸独⽴的钢琴⼩品按照⼀定的顺序组合成套曲,以⾳乐的画笔描绘出情景、⼈物或者感情特征。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钢琴套曲就有《狂欢节》、《童年情景》、《蝴蝶》、《彩叶集》、《⼤卫同盟盟友舞曲》等等。
钢琴套曲《蝴蝶》作品2号构思于1829年,完成于1831年,1832年由吉斯特纳(Kistner)公司出版,是舒曼最早创作的钢琴套曲,也是其最具代表性标题的钢琴⼩品集。
《蝴蝶》以类似散⽂形式⽽创作成⼗⼆⾸各⾃以独特⾳乐形象及主题,⽣动的描绘了⼀场别开⽣⾯的化装舞会为背景的浪漫爱情故事。
对于钢琴演奏者来说,要想弹奏好这部钢琴套曲绝⾮易事,事先了解每⼀⾸⼩品所要表现的⼈物主题形象和对每次和声调性的转换都要有事先的分析,这对我们演奏这部作品是⼗分重要的。
⼆、⾳乐与⽂学的关联舒曼涉猎许多同时期浪漫主义作家的作品,如霍夫曼,让保罗,海涅,克莱斯特等,⽽这些作家的作品都对舒曼本⼈和他的⾳乐创作产⽣了或多或少的影响。
舒曼钢琴作品中的文学性探究——以钢琴套曲《童年情景》为例

舒曼钢琴作品中的文学瞒究一以钢琴套曲徨年情景》为例舒曼是19世纪著名的音乐家,其音乐创作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舒曼在音乐创作和音乐理论方面深受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巨大影响,他的代表作《童年情景》集中体现了其浪漫主义的文学性。
本文从钢琴套曲《童年情景》的内容入手,着重分析了《童年情景》在体裁、表现手法、音乐表达等方面的文学性表现。
舒曼;钢琴作品;《童年情景》;文学性舒曼在钢琴作品创作中深受浪漫主义的影响,其钢琴作品具有明显的文学性特征。
随着文化事业的不断繁荣,文学与音乐的关系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
舒曼钢琴作品的文学性特征对文学与音乐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舒曼的钢琴套曲《童年情景》的文学性不仅有利于深入探索舒曼钢琴作品的特征,而且对现阶段钢琴事业的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童年情景》的内容概括《童年情景》是舒夏在1838年创作的钢琴作品,同时它也是舒曼音乐创作成熟时期的作品。
《童年情景》回忆了舒曼儿时的生活情景,而《童年情景》的创作灵感来自于舒曼自身的爱情经历。
《童年情景》分为一个主标题及十三个副标题。
这十三首钢琴曲既有成人内心情感的表达,又有儿童生活场景及儿童内心情绪的描述。
《童年情景》的标题即显示出鲜明的文学性特征,舒曼将这一富有文学色彩的标题用于钢琴作品之中,正是浪漫主义文学影响的体现。
舒曼自小就酷爱文学,尤其对诗歌情有独钟,他后来的很多作品都是根据诗人的作品所编写完成的。
在《童年情景》系列组曲中,他在音乐创作中将文学引入音乐,加强和音乐与文学的联系,丰富了音乐的表述方式和音乐情感的表达方法,极大地丰富了音乐的内涵。
二、《童年情景》体裁的文学性《童年情景》体裁的文学性集中体现在具体标题的音乐性上。
16世纪,世界上便出现了标题音乐的创作方式,到19世纪,标题音乐成为音乐体裁发展的趋势,受到了当时音乐家的青睐。
标题音乐是将每一部分的乐曲加上一个具有暗示性或描述性的文字标题,用以提示乐曲的内容。
从《莲花》看舒曼艺术歌曲的文学性

从《莲花》看舒曼艺术歌曲的文学性舒曼作为一个集文学、评论、作曲为一身的艺术家,其创作除了具备清晰严谨的逻辑、深刻的寓意,更兼具浓郁的文学色彩。
“文学性”一词,不仅作为评价指针体现于舒曼对他人的创作评述中,在其自身创作中,更是作为音乐行进的逻辑化核心,贯穿于作品的构思立意、调性布局、和声语汇、声部织体等各个层面,体现着早期浪漫主义作曲家独有的创作风格。
“他是内省的,唯心的,理想化的,在精神上同当时文学的方方面面有密切的神交。
”他“从小在文学环境中长大,没有一个作曲家像他那样尝试着把音响与文学如此融合在一起”[1] 169。
正是舒曼深厚的文学修养,赋予了他艺术歌曲超越于文字之上的、使人体悟灵魂真实光芒的艺术格调,使他创作出一系列艺术歌曲的翘楚之作。
本文以声乐作品《莲花》为例,从构思立意、和声紧张度布局以及伴奏织体所隐含的文学隐喻等方面进行分析阐述,以找到音乐中的文学性特征。
一、歌曲诗词隐喻的文学象征《莲花》(作品25之7)是舒曼1840年作为结婚礼物送给新娘克拉拉的歌曲集《桃金娘》中的第七首。
作品从创作思维、写作手法、结构逻辑以及音乐语言的表达、音乐形象的刻画等方面,将莲花的文学意象、作曲家的情感动机与逻辑化的作曲技法相融合,被认为是舒曼在艺术歌曲领域里最具独特风格的作品之一。
《莲花》作品取词自海涅的同名抒情诗,作曲家融写实与写意、暗示与隐喻于一体,以简练手法生动描绘了原诗词中莲花淡雅素美、幽远馥郁、婀娜娉婷的姿态,音乐的形式从多角度透视出莲花的“文学象征”――爱情、美丽、高洁,这是对如莲花般圣洁的爱人与爱情的总结,更是对作曲家情感历程与内心体验的归纳。
人们在柔美的旋律和曲调的明暗对比变化中,在脑海里引起了许多不同的形象和情感,到处都可感到一种细腻复杂的情感。
作品创作之时,舒曼与克拉拉为爱情经历了长期的抗争,终于结为伉俪。
舒曼把自己的内心状态、对爱情的思考融入作品,其中所散发出来的那种细腻的女性内心感情变化与人类爱情那种美好与曲折艰辛并存引发的心理矛盾是那样相似契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舒曼钢琴曲中的文学性摘要:舒曼深受浪漫主义思潮和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在艺术理念和音乐创作上呈现出一定的文学性特征。
本文试以舒曼代表性音乐作品《童年情景》为例,从体裁的文学性,表现手法的文学,和声织体、曲式、节奏、旋律的文学性这几个角度深入分析其钢琴曲中的文学性,旨在为音乐创作提供丰富的文学借鉴,实现音乐与文学多角度多层面的沟通。
关键词:舒曼《童年情景》文学性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德国作曲家舒曼(1810-1856)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为人、性格、文学创作、音乐创作皆深受浪漫主义思潮和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
舒曼的音乐创作风格常常被冠以“诗的音乐,音乐的诗”的称号,他主张艺术间要相互融合,相互沟通,相互借鉴,要将文学想象和文学构思融入到音乐的创作中去。
他在音乐创作和音乐实践中,借鉴了不少文学手法,如使用标题音乐;借鉴文学创作中的叙事和描写手法;在曲式、旋律等方面的文学表达等,都是舒曼音乐创作的独特技巧。
笔者试以舒曼的《童年情景》为例,从以上几个方面来分析其琴曲创作的文学性特征。
一体裁的文学性标题音乐不是舒曼的独创,也非始自舒曼,而是起源于16世纪,在19世纪趋于繁荣,是当时音乐家们热爱的音乐体裁。
标题音乐就将乐章加上具有提示性、描述性或叙述性的文字标题,以此来提示作品的内容。
标题有总标题和分标题之分,总标题是提示全部乐章的内容,分标题则是提示每个乐章表达的内容,两者之间互相联系,共同呈现音乐的乐曲形象和思想内涵。
如《童年情景》就是总标题,在此标题下,还有13个小标题,也就是有13个乐章。
舒曼标题音乐极富浪漫色彩,充满了诗情画意和无限想象,他给乐曲加上的标题也很有诗意,如《无比的幸福》《梦幻曲》《诗人的话》等,让人遐想,让人沉醉,这是浪漫主义思潮在音乐上的体现,也是舒曼艺术理念进步的体现。
虽然说标题音乐不是始自舒曼,但他却是独创了一种钢琴套曲的形式,也就是《童年情景》的标题形式——在主题意义之下,将多段乐章配以独立性的标题,从而形成一套大型的钢琴套曲。
这种体裁与其他作曲家不同,如柴可夫斯基的《四季》,结构宏大,音乐复杂,而舒曼的作品结构一般比较短小,以细节性的场景来讲述故事,显得精干,也不失细腻。
舒曼的标题类型多种多样,但均受到了文学的影响,例如,《狂欢节》的标题是富有隐喻性的字谜,《童年情景》则极富幻想和诗意,而总标题之下的分标题则更是妥帖而生动。
《童年情景》由十三个富有文学和诗意气息的分标题构成,其主要作用在于提示和表现故事情节,描述故事场景。
如《捉迷藏》,从标题即可得知,音乐所要描述的是孩子们玩捉迷藏游戏的场景,而我们同时也会意会到音乐的表达方式将会是以欢快轻松,偶尔有些紧张的音符来表现孩子们奔来跑去地躲藏的情景。
而实际上,音乐也确实是以十六分的快音符来表现孩子们的奔跑的,将孩子们天真可爱、无忧无虑的状态鲜明地表现了出来。
与此同时,标题的提示也会使我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童年玩捉迷藏游戏的情景,大家拼命地跑,想尽办法躲藏,偶尔再探个头看看别人,目光相撞,便忍不住开怀大笑。
再如,《骑木马》也同《捉迷藏》一样,是要表现孩子们玩游戏时的快乐无忧,十分富有童趣,情调也轻松而欢乐。
也同时能使我们联想到骑木马游戏的具体场景。
而《孩子们的请求》,从标题来看,是明显不同于《捉迷藏》和《骑木马》的,更多的是倾向于内心的情绪或情感,乐曲以重复的乐句来表现孩子们向大人委婉的请求和一次一次的交流,音乐将孩子们的心理活动和内心期望表达得完美无瑕、淋漓尽致。
《无比的幸福》亦是表现情绪,是紧接《孩子们的请求》自然而来,表现了孩子们得到大人的许可后,内心感到无比的幸福。
《火炉旁》标题也是要提示场景,勾画出了聚在火炉旁的人们欢乐地说笑、跳舞、谈心、读书、唱歌、弹琴的热闹场景,传达了聚会时人们的欢愉心情,场景温暖、和谐、温馨。
《梦幻曲》的题目本身就充满了想象和梦幻,旋律和节奏定是充满梦幻般的色彩,盈溢着浪漫的气息,诗意的憧憬,这是标题带给我们的想象,也是舒曼给我们的提示。
这一曲可以算作《童年情景》中的经典之乐,优美细腻,浪漫迷人。
舒曼的标题音乐多是充满文学性和情感性,甚至充满着艺术性,这些标题有时甚至它们不是在概括或提示故事,而仅仅是表达一种情感,表现一种情绪,这正是强调情感的浪漫派诗人的追求,所以,舒曼可以说是一个具有浪漫情怀的文学音乐创作者。
二表现手法的文学性舒曼深受浪漫主义思潮和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在音乐创作上也深受濡染,音乐体裁、音乐题材以及音乐内容都有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子,与此同时,他的音乐表现手法也得到了巨大的丰富,如在叙事手法和描写手法方面。
首先,叙事性手法。
音乐是听觉艺术,它无法以语言的形式具体准确地叙述事件或描述情绪和情感。
但是音乐的乐调和语言的音调有一定的相似性,音乐有高低长短,有抑扬顿挫,而这也正是语调所拥有的特点,而这一共通点便为音乐的叙事性提供了可能。
尽管音乐叙事和文学叙事是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沟通的,但因其缺少语言的准备表达和具体陈述,音乐叙事呈现出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所以音乐的叙事性功能并不是要准确地表达或描述整个事件,而是让人们从音乐的提示中去联想事情、联想情节、联想场景。
具体而言,音乐以音调的独特调配来达到叙述功能,同时也借助一些辅助手段,如通过标题来提示情节的发展,通过特定意义的音调来象征特定的事物,通过音乐渲染或情绪渲染来揭示结局,通过音调或音响的反差来表现冲突,这一切手段都支撑着音乐的叙事传达。
而舒曼将这一功能完美地运用在了他的音乐创作中。
如《童年情景》中《诗人的话》这一乐章,舒曼以叙述性的对话音调将听觉里加入了叙述,听着音乐,我们似乎能感受到抒情主人公正在以宁静的、富有诗意的语调叙述着即将结束的一段美丽故事。
这里便运用了标题提示、音乐渲染等手段,让我们在音乐的欣赏中也能够实现画面的呈现,能够感受和想象到音乐故事的发展。
其次,描写性手法。
描写作为文学的重要手法,在文学创作中起着非同寻常的作用,例如,它能准确、具体地表达外在事物的形状、颜色以及其他具体可感可见的特征,从这点来看,描写与艺术的沟通更多的是倾向于造型艺术,如雕塑、建筑。
而音乐与描写似乎缺乏这样的沟通点,因为音乐无法勾勒颜色、线条、形状,无法捕捉具体可感的现实事物。
但是,音乐却能够与自然之声达成某种默契,可以用音乐来摹拟自然之音,如鸟鸣声、溪流声、风声、雨声、落叶声等。
不仅如此,即使没有声音属性的事物,音乐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达到描写性表述。
例如,《童年情景》中的《捉迷藏》,从标题可以看出这是具有动感和童趣的游戏,舒曼如何用音乐来描写呢?他以跳跃的伴奏和快速的十六音符来模拟小孩儿追跑的情景,并将他们开心无忧的情绪也一并呈现了出来。
另外,还有《骑木马》,这是小孩们在玩耍木马,舒曼用切分节奏,间以重拍律动将孩子们骑木马时的欢呼雀跃描写得惟妙惟肖。
再如,《惊吓》中,前段以大的音乐力度将孩子们的惊吓与恐惧渲染出来,而后半段则转以舒缓柔和的音乐,似乎是孩子们惊吓的情绪得到了安抚,渐渐地平静了下来。
舒曼通过各种音乐手段将音乐故事中的信息尽可能完美地传达出来,将各种细节通过音符尽可能完整地描写出来,这一尝试无疑拓宽了音乐的表现方式。
三和声织体、曲式、节奏、旋律的文学性首先,是和声织体的文学性。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及美学思想对舒曼的音乐创作影响深远,促使他极力去追求兼具多样性和独特性的和声效果,这种追求和突破在《童年情景》中表现得尤其明显。
如副属和弦尤其是重属和弦经常被使用,运用持续低音以丰富音乐色彩,和弦外音的频繁使用等。
如《梦幻》,重属和弦的运用扩展了调性,将童年的梦幻与美好表现得精彩纷呈、五彩斑斓。
《木马游戏》中持续的低音声部,造成了和声的混淆,音乐表现得更具张力和丰富。
其次,是曲式的文学性。
深受民音舞曲音乐的影响,在音乐结构上,《童年情景》的结构设计有着古典音乐的影子,它并没有像《狂欢节》的结构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音乐起伏也并没有令人激动和亢奋,但感人程度却不减于《狂欢节》。
舒曼通过变奏的手法来展开主题的抒写,曲式上采用二段式或三段式的简洁结构法,呈现出结构简约情感丰富的特点。
每首曲子的结构都精干短小,多以重复乐段达到音乐表达的效果。
然后,是节奏的文学性。
《童年情景》的节奏也是营造音乐文学气氛的重要手段,舒曼喜欢使用复杂的节奏,同时通过改变节奏与拍子间的重音位置,而促成特殊节奏的形成。
例如,《陌生的国家和人民》中在四分音符中参杂着附点节奏,于平稳中呈现波动和不安分,似乎在诉说着舒曼对这个浪漫国度的隔膜。
《捉迷藏》中出现的快速十六分音符,音疾声促,如旋风般翻飞,似乎一下子抓住了听者的注意力,将其带入既紧张又欢乐的氛围中,感受着音乐故事中孩子们的兴奋和快乐。
《惊吓》以左右手急促交错的节奏感,制造出一种场景氛围,那是孩子们听大人讲述恐怖故事而产生的恐惧与害怕等。
《孩子们的请求》《过分认真》《孩子入睡》等乐章中在节奏的处理上都有独到之处,在营造音乐的文学性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节奏的特殊处理在舒曼手里成为支撑叙事性或描写性的重要手段。
最后,是旋律的文学性。
说到旋律,不得不提音乐情感的文学性,我们强调音乐的情感性以及音乐情感的文学性,一则是因为情感性的表达是跨越音乐、文学和其他各类艺术的重要传达因素;二则是因为舒曼是深受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影响的艺术家,就连其为人与性格都深受浪漫主义文学的濡染,音乐创作更是强调音乐的情感性表现,并把情感作为音乐艺术的首要因素。
舒曼的作品都充满了个性化、诗意化的表达,而旋律则成为呈现音乐情感的重要媒介。
舒曼作品中的旋律深受诗学的影响,常以整齐的乐句组成,间以灵活的音调,于平稳中见起伏,于热烈中含内敛。
例如,《孩子的请求》中充满了祈求之声;《梦幻曲》中充满了流动性的声部将浪漫情怀与无限想象完美地表达;《陌生的国家和人民》则充满了抒情主体的迷茫、忧伤与惆怅,渗透着舒曼对于克拉拉的思念等。
这些不同的旋律都在诉说着舒曼发自内心的情感,并感染着每一位欣赏和倾听音乐的人。
综上所述,舒曼的音乐创作和音乐理念是深受浪漫主义思潮和浪漫主义文学影响的,呈现出一定的文学性特征,尤其他的代表作《童年情景》,无论体裁、表现手法,还是音乐的和声织体、曲式、节奏、旋律都渗透进了浓浓的文学性。
可以说,舒曼的创作很好地沟通了音乐与文学之间的交流,也建构了以音乐来观照人生、观照社会、观照生活、观照时代的艺术,正如舒曼所说的,他要将“时代引起的痛苦和快乐诉诸音乐”。
参考文献:[1] 顾楠:《舒曼钢琴小品中的诗情画意》,《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第10期。
[2] 陈鹭洁:《浪漫主义作曲家舒曼及其作品〈童年情景〉的研究》,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3] 唐丽娟:《不朽之诗传世之篇——舒曼的钢琴套曲(二)》,《钢琴艺术》,200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