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年厦门市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

2010 年厦门市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
2010 年厦门市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

2010年厦门市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

一等奖

1、磁控线圈

厦门虹鹭钨钼工业有限公司、国家钨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王竹青、方毅金、周伟、王福气、梁树荣、赖亚洲、张荣珍、吴建洪

2、实现无线城市及云应用的O M S互联终端研究及产业化

联想移动通信科技有限公司、播思通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张龙、郝锡国、梁超、饶宏、吕学礼、林昌辉、刘瑞祥、张乃雷

3、用于T F T-L C D背光源的超高亮度L E D芯片

厦门市三安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吴志强、潘群峰、林雪娇、洪灵愿、李水清、蔡伟智、林峰、蔡文必

4、X G958I I轮式装载机

厦门厦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黄鹤艇、汪海洋、胥斌、蒋贵玲、林永坚、孙希超、陈江华、王俊燕

5、医用全身扩散加权成像及其在肿瘤转移灶诊断中的应用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大学

杨天和、陈忠 、蔡淑惠、王馨、蔡聪波、林建忠

二等奖

6、金龙清洁能源系列客车

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

周方明、谭鸿迅、陈卫强、陈晓冰、李宏峰、陈文、陆山、段勇

7、网络信息调查取证系统

厦门市美亚柏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

张永光、吴鸿伟、滕达、魏炜途、吴神培、柯建林、梁煜麓、杨佳悦

8、H F E12-120A一组通断磁保持继电器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张青年、钟叔明、李方能、纪代锋、李连勇、杨立铎 9、高性能“P84+P T F E”复合滤料开发与应用技术

厦门三维丝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蔡伟龙、罗祥波、罗章生、郑锦森、郑智宏、洪丽美、李艺君、乐世平

10、迷你型高光效长寿命螺旋荧光灯

厦门通士达照明有限公司

黄春荣、黄文锁、林良东

11、卫浴及黄铜阀门用环保型无铅易切削黄铜及其制品的研

究开发

路达(厦门)工业有限公司

许传凯、胡振青、章四琪、孙立根、达贵平、张卫星、何玉辉、周年润

12、平脂系列抗脂肪肝和调节血脂作用的应用开发研究

厦门市医药研究所

黄亦琦、罗友华、杨辉、樊希承、黄颖、吴秀治、曾伟成、王梅兰

13、A T S C数字高清液晶电视一体机K T系列

厦门华侨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王盛、陈迎锋、苏碧勇、陈景煌、詹明溪、吴良琦、吴富、李亮劲

14、透明复杂造型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系列把手热流道模具研

厦门理工学院、路达(厦门)工业有限公司

葛晓宏、吴绍兰、李辉、程保潮、黄红武

15、高产优质高效龙眼品种凤梨穗的选育与推广

厦门市同安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陈美暖、苏国存、苏海军、叶庆成、叶志伟、陈荣空、

叶良约、陈燕玲

16、336系列全交流2.5-3吨电动平衡重式叉车

林德(中国)叉车有限公司

江福清、谢志强、李颖新

17、角结膜疾病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

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暨厦门眼科中心)

吴护平、董诺、李东侃、刘昭升、谢素贞、闫蕾、陈

乐磊、吴媛

18、运用数理方法研究代谢综合征中医证型的分类及其特征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杨叔禹、吕崇山、李学军、闫冰、王丽英、余亚信、

吴洁

19、郑和一号船舶引航系统

集美大学、厦门港引航站

柯冉绚、彭国均、张杏谷、陈伯雄、徐力、梁子旭、

陈金海、马燕军

20、寰枢关节及椎动脉三维C T的影像解剖与临床应用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段少银、吕绍茂、赵慧毅、梁昆如、闵凡锦、林清池、叶锋、康泰山

21、“佳辐占”优质早稻品种的产业化

厦门好年东米业有限公司、厦门大学

陈水平、王侯聪、陈谦裕、洪火炎

22、核芯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抗震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

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汉嘉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分公司

黄秋来、郭子雄、刘阳、黄群贤、陈莹、朱泰儒、李达明、周素琴

23、竹类植物在观赏园艺上的应用研究

厦门市园林植物园

陈松河、陈榕生、林益民、包宇航、王振忠、张淑娟、阮志平、周群

24、厦门口岸出口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研究及应用

厦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

周昱、徐敦明、林琴、康江卫、黄曦、王振容、蔡怡娟、庞金

25、煤炭分布式智能生产执行系统M E S研制与应用

厦门大学、福建煤电股份有限公司

罗键、石南川、吴德雄、俞新芳、陈海宁、罗林开、曹浪财、林长城

三等奖

26、支持答案智能判断的会计专业仿真实训软件

厦门网中网软件有限公司

张思达、段全虎、徐艳清、毛节飞、于凌云、杨文勇、童杰成、侯君邦

27、设有合金型温度保险丝的压敏电阻

厦门赛尔特电子有限公司

徐忠厚、许由生、陈石

28、可产生旋转水流的花洒研发与产业化

厦门松霖科技有限公司

李仁忠、陈健民、周偕恒、陈斌

29、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病临床研究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鹿全意、牛小青、张鹏、欧阳华、赵江宁、王昭、蔡玉贤

30、本外币一体化支付清算平台

东南融通(中国)系统工程有限公司

叶彬、沈国华、赵其玲、林婕翔、李顺明、汪智勇、张正勇、崔苑斐

31、航标助航信息服务系统

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海事局厦门航标处、集美大学船舶助航技术研究所

项鹭、邵进兴、孙成和、陈明忠、林富强、彭国均、张杏谷、柯冉绚

32、“海植宝”生产无公害毛蟹茶开发与应用

集美大学、厦门同安银塔茶叶有限公司

吴永沛、许耀秦、苏伟雄、吴光斌、叶庆荣

33、短流程双膜法浓水循环中水回用技术

厦门市威士邦膜科技有限公司、厦门绿邦膜技术有限

公司

王俊川、曾沿鸿、曾志鸿、江良涌、邓家添、姜军、

王木森、王添火

34、快速血糖检测系统

英科新创(厦门)科技有限公司

王凯华、汪大明、周旻

35、仓储管理系统V1.0

天海欧康科技信息(厦门)有限公司

龚万波、董维付、郭罡风、唐树哲

36、面向设计的结构优化分析新技术

华侨大学

王全凤、徐玉野、王凌云

37、乙型肝炎病毒前前S区和前X区与肝细胞癌关系的研究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任建林、董菁、潘金水、许鸿志、卢雅丕、周飞、施

华秀、肖鸿敏

38、汽车工业用M E M S传感器的研发和产业化及微纳制造产

业化平台的建设

厦门大学、杭州科岛微电子有限公司

陈旭远、伞海生、石鹏、傅万里、谷丹丹、张玉龙、张春权、 蒋树森

39、第四代热敏版纸

厦门文仪电脑材料有限公司

陈天送、范辉有、张祥安

40、H F32F A(J Z C-32F A)通用继电器

厦门宏发电声股份有限公司

张仁义、陈永兵、薛春芳、王仁富、陈文榜

41、H i l d a系列搅拌式洗衣机微电脑控制器

厦门华联电子有限公司

吴滨、沈亚锋、陈虢、肖春发、郑占侯、揭天寿 42、石斑鱼池塘可控生态健康养殖技术

福建省水产研究所、诏安大华水产有限公司

王涵生、方琼珊、郑乐云、林琪、林克冰、杨章武 43、贝类石油烃重金属污染微生物净化技术研究

集美大学、厦门绿之素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周常义、苏国成、苏文金、江锋、蔡慧农、庄宏儒、林情员

44、超细晶粒硬质合金深加工技术开发和产业化

春保材料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廖永乐、彭佐、李政聪

45、大肠息肉的内镜诊疗与随访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七四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

戴益琛、宋于刚、冯福才、谢军培、曾伟、戴禄寿、

陈文柳、陈章兴

46、I C荧智技术节能灯开发与产业化

利胜电光源(厦门)有限公司

胡安华、徐东升、张恒钦、张荣珠、李春太

47、超限运输车辆自动检测图像拍摄及布控处罚系统

福建省厦门市公路局、厦门市公安交通管理局、

厦门世纪恒深科技工程有限公司

周鲁江、陈泽顺、蔡添强、郭连海、王巨创、张群、

苏耿、杨继光

48、金旅牌X M L6125J H E V93C型混合动力电动城市客车

厦门金龙旅行车有限公司

张焱、张汝辉、林宜备、陈永敏、林建龙、康燕语、

江文杰、邓庄

49、B E-上皮内瘤变-腺癌序列和鳞癌微卫星改变及临床意义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厦门大学

蔡建春、刘棣、刘凯华、张海萍、钟山、夏宁邵 50、汽车A B S快速响应式后制动钳

厦门亨东制动系统有限公司

曾其文、罗圣敏、王立昌

51、东风螺养殖生态研究及主要病害生态预防技术

福建省水产研究所

杨章武、陈月忠、郑雅友、李正良、郑养福、蔡清海、蔡英明、何海东

52、基于S O A架构的烟草工业原料管理信息系统

厦门用友烟草软件有限责任公司

郭新平、樊冠军、黄志刚、余桥妹、尚友新、罗文印、叶清林、王春

53、小半径大断面城市隧道修建技术研究

福建省厦门市公路局、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西南交通大学

王巨创、吕香助、陈文林、徐永煌、杨继光、曾美珍、王文杰、王明年

54、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染色体异常检测及产前诊断中的应

用研究

厦门市妇幼保健院

李健、周裕林、黄新力、吴慧南、孔辉、吴琼、葛运生、沈艳艳

55、“L-D”及“R F D”技术在F P C加工中的应用

厦门华天华电子有限公司

李敏、刘忠、何高峰、蔡磊

科技进步奖公示内容

省科技进步奖公示内容 239-403 项目名称:基于大数据的特殊钢棒材品质一致性工艺技术控制 一、提名单位:河北省金属学会 二、项目简介: 主要技术内容:针对我国钢铁行业高端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均质性差、高端齿轮钢淬透带宽控制水平难以稳定在4 HRC以内,高端轴承钢[O]含量控制稳定性差,符合率低等难题,通过构建多功能质量大数据平台,建立齿轮钢不同系列产品端淬预测公式,确定并优化轴承钢关键的控制参数及控制范围,建立关键工序SPC统计过程控制系统、齿轮钢端淬预控现场操作指导模型,制定钢关键控制点智能统筹操作规范,取得如下创新成果: 1、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多功能质量大数据平台。1)创新地应用互联网+、数字化技术和数据源共享、异构机制实现了从原材料检验到客户使用的全流程的实时数据库、电子表格记录等不同类型数据资源的整合、共享、贯通;2)开发了满足技术管理人员个性化需求的数据查询系统,可实现各工序各参数任意组合查询。3)建立了涵盖质量记录、统计分析、因果分析的多功能报表体系。探寻出一条在基础自动化较低水平上实现工业大数据集成和应用途径。 2、研发了高端齿轮钢窄淬透带控制技术。1)通过数据试验分析确定使用硬度分布函数作为末端淬透性公式预测基础,通过回归分析进行修正形成不同系列齿轮钢端淬预测公式,相对于传统的非线性和SAE J406

方法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和更高的准确性。2)依据预测公式在生产岗位建立端淬预控模型,从传统的对每个成分目标值的控制方法转变为以端淬目标值为依据对各个成分进行综合控制的方法指导生产操作,达到了高端齿轮钢末端淬透性带宽≤4HRC的目标。 3、研发了高端轴承钢氧含量稳态控制技术。1)以批量数据处理为基础,研究确定了高端轴承钢氧含量控制的关键参数及最优控制范围。2)自主开发建立了转炉一次倒炉终点模型、精炼模型、VD温度控制模型等控制模型对现场实时指导智能统筹。实现了高端轴承钢氧含量的精准控制及稳态控制,高端轴承钢中[O]控制范围达到0.0004%≤[O]≤0.0006%。 4、开发了“一种钢包底吹氮增氮的方法”。通过对钢包底吹氮过程中氩气和氮气混合气体中氮分压的控制,可精确实现对含氮钢种进行增氮,节约高成本氮化合金的使用,避免了分段底吹氮气增氮控制精度偏低的弊端,具有低成本、高命中率、操作简单的特点。 经济技术指标: 1、高端齿轮钢末端淬透性带宽从6-7HRC达到≤4HRC的水平。 2、高端轴承钢中[O]从平均0.0007%、分布区间0.0004%-0.0008%达到平均0.00055%、分布区间0.0004%-0.0006%。 推广应用及效益情况:2015-2017年,三年实现销售高端齿轮钢、轴承钢64.295万吨,吨钢平均增加毛利近200元,累计创造效益1.27亿元。齿轮钢成功应用于宝马奔驰、丰田汽车、德国大众、比利时邦奇、陕西法士特、双环齿轮等高端用户。高端轴承钢批量地向世界著名的SKF 公司、铁姆肯公司、NSK公司等轴承公司供货,出口创汇1.6亿美元。

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材料公示

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材料公示 一、项目名称 高级持续性威胁(APT)攻击检测关键技术及应用 二、提名者 中国科学院 三、提名意见 有组织的高级持续性威胁(APT)攻击已对国家安全、社会经济稳定造成严重影响,对传统的网络空间安全防御体系形成了严重威胁。该项目针对APT攻击的技术对抗难题,历经十多年的关键技术研发,形成了一套以基于硬件模拟软件深度分析技术为核心的APT攻击检测关键技术和产品体系,实现了高透明、细粒度的软件深度分析能力,解决了传统安全产品面临的检测系统与被检测目标同系统平台技术竞争难题;提出了漏洞利用攻击检测、基于数据流的攻击特征提取、协议逆向追踪与僵尸网络溯源等技术与方法,有效解决了类攻击代码识别、动态生成代码提取等难题。基于动态分析基础引擎,研制了金刚软件智能分析系统、高级持续性威胁检测系统、天眼新一代威胁感知系统等系列产品,提升了APT攻击的检测防御能力。 项目研制的产品已广泛应用在通信、金融、能源等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工信部等国家部委,军队、公安等国家安全部门,百度、中船、航天等大型企业应用和专业机构。近三年新增产值11.56亿元;项目成果还为APEC会议、“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重大活动提供安全保障;在海莲花、蓝宝菇等重大APT攻击事件的发现与处置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项目所取得的成绩多次获得主管部门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和嘉奖,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项目部分成果分别获得2018年度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和2017年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四、项目简介 该项目属于计算机信息技术领域。 网络空间安全是关乎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百姓利益的重大战略问题。《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将网络空间安全技术列为重点发展的关键技术方向。高级持续性威胁(APT)攻击以强大的、有组织的技术力量作支撑,以特定的高价值任务为目标,攻击破坏性强,对抗能力高,是当前网络空间安全的

厦门市经济发展局举办厦门市中小服务博览会的通

关于举办2010厦门市中小企业服务博览会的通知各相关协会、商会、中介服务机构,有关企业: 为帮助中小、民营企业尽快渡过危机、提升竞争力,厦门市经济发展局将于2010年4月18—19日举办2010厦门市中小企业服务博览会(以下简称博览会)。博览会将以服务展区、论坛、推介会为载体,为中小企业与服务机构提供沟通、交流、对接平台(活动方案详见附件1)。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时间:2010年4月18—19日 二、地点:厦门国际会议展览中心 三、活动内容 博览会活动分为3部分:一是,开幕仪式。举行2010年度厦门成长型中小企业的授牌仪式等活动。二是,设置商机馆和服务馆,内设综合服务、融资服务、管理咨询服务等8个服务展区。三是,举办以“两岸合作、融资服务、市场商机、管理提升”为主题的10多个论坛、研讨会、报告会。 四、报名办法 (一)拟参展单位根据服务内容选择服务展区,向各服务展区承办单位报名,并填写《2010厦门中小企业服务博览会参展申请表》,于2010年3月26日前传真至各承办单位。 (二)各服务展区承办单位联系方式:

附件:2010厦门中小企业服务博览会方案 厦门市经济发展局 二○一○年一月十一日2010厦门市中小企业服务博览会方案 一、主题 海峡两岸携手合作、共助中小企业发展 二、目的 帮助中小、民营企业尽快渡过危机、提升竞争力,“博览会”以“整合社会资源、搭建交流平台、提供优质服务、实现多方共赢”为宗旨,以营造良好的中小、民营企业运行和发展环境为目的,打造我市7万多家中小、民营企业享受服务的盛宴。 三、组织机构 主办:厦门市经济发展局、厦门市财政局 承办:厦门市民营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厦门市中小企业管理办公室、厦门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 媒体支持:厦门日报、厦门中小在线 四、地点

厦门市经济发展局关于印发《厦门市成品油市场监督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

厦门市经济发展局关于印发《厦门市成品油市场监督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 各区经贸局、有关单位: 根据《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商务部〔2006〕第23号令)、《福建省成品油市场管理规定》(闽经贸市场〔2007〕237号)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我局制定了《厦门市成品油市场监督管理实施细则》,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遇到有关问题请及时向我局反映。 厦门市经济发展局 二○○九年六月二十三日 厦门市成品油市场监督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本市成品油市场监督管理,规范成品油经营行为,维护成品油市场秩序,根据《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国务院令〔2004〕第412号)、《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商务部〔2006〕第23号令)、《福建省成品油市场管理规定》(闽经贸市场〔2007〕237号)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在本市从事成品油批发、仓储及零售经营活动的企业,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本细则。 第三条本细则所称成品油是指汽油、煤油、柴油及其他符合国家产品质量标准、具有相同用途的乙醇汽油和生物柴油等替代燃料。 第四条本细则所称成品油批发经营是指以向再销售单位转售成品油的经营行为;成品油仓储经营是指提供成品油代储服务的经营行为;成品油零售是指向终端用户销售成品油的经营行为。 零售的经营方式为: (一)为机动车加油的加油站。 (二)岸边向船舶零售柴油的加油点(以下简称岸基加油点)。 (三)水上向船舶零售柴油的加油站(船)(以下简称水上加油站(船)。 (四)向机动车、船除外的终端用户零售柴油的配送企业(以下简称配送企业)。 第五条本细则所称迁建是指成品油经营单位按原来规模将所有设施从原地经营搬迁到另一地点的行为;扩建是指成品油经营单位增加经营品种或扩大储油能力、增加加油机数量的行为。 第六条厦门市经济发展局(以下简称市经发局)依法履行下列职责: (一)负责制定并公布本市成品油零售经营网点(包括加油站、岸基加油点、水上加油站)和仓储行业发展规划; (二)负责成品油批发、仓储经营许可的初审; (三)负责成品油零售经营的行政许可; (四)依法组织协调本市成品油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 第二章成品油经营的条件 第七条成品油经营网点的布局、规模均须符合行业发展规划。批发经营网点的布局、规模必须符合商务部制定的成品油批发网络发展规划。成品油仓储经营网点的布局、规模必

2019年度湖南省科技进步奖公示材料

2019年度湖南省科技进步奖公示材料 一、项目名称:安全用电关键技术研究 二、提名意见 该项目针对用电安全,在电源隔离、高精度在线检测、智能互联,安全监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填补了国内安全电源的空白,发表了高水平论文,获得了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相关成果在企业得到了科技转化,开发了系列电能过滤器新型产品,对传统电源进行了升级,实现年新增经济效益5000万元,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了有效的保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荐申报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 1、安全用电关键技术 项目在用电安全方面,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研究电源隔离技术,切断电网与用户的电气回路,阻断二次侧与大地相连。 (2)线路对地阻抗检测方法研究,低于国标规定值时报警,高于规定值时断路。 (3)数据高精度采集和智能互联技术,实现电源网络安全监控。 2、授权专利情况 本研究已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软件著作1项。发明专利《一种智能保护电路》(专利号为ZL 2015 1 0311685.6);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物联网智能家居控制器》(专利号为ZL 2017 2 1829064.8),《检测用电设备温度的电路》(ZL2018 2 1532269.4 ),《安全用电装置》(ZL 2018 2 1536537.X),《电能过滤器(XK-PF-220-10-H)》(ZL 2018 3 0624576.4),《电能过滤器(室外机)》(ZL 2018 3 0663298.3;软件著作权《安全用电节能智能系统》(证书编号0636588号)。 3、应用推广及经济效益情况 本研究主要应用单位有湖南小快智造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健颖科技有限公司。项目组与小快智造从2015年开始合作研发,2016年开始产业化, 2017年投产(邵经开审批(产)发(2017)14号),目前已研制了2KW、3KW、6KM、10KW系列电能过滤器,公司已在北京、广州、深圳、成都、杭州、海口、邵阳、等地建立了旗舰店,产品供不应求,市场不断扩张。2016年、2017年、2018年新增销售额分别为273.5万、817.92万、1010.59万,新增利润分别为74.17万、218.68万、314.70万。项目技术2014年

科技进步奖公示材料

科技进步奖公示材料 一、项目名称 雷达对抗侦察信息处理关键技术研究 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 提名者:中共湖北省委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办公室。 提名意见:准确、可靠、及时的雷达对抗情报是现代战争胜负的关键,先进的雷达对抗侦察信息处理技术是获取高质量情报的基础。现有雷达对抗侦察信息处理技术在可靠性、稳定性、实时性等方面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战场电磁环境,已成为制约装备性能发挥的关键瓶颈。为此,该项目围绕雷达对抗侦察信息处理关键技术展开深入研究,在复杂雷达辐射源信号脉内特征挖掘、特征参数评估、信号分选识别方法和运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研制的雷达辐射源信号分选识别系统,为复杂电磁环境下获取稳定、可靠的雷达对抗情报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该项目的理论研究难度大、创新性强,成果关键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相关领域培养博士、硕士8名。该项目相关成果已在雷达对抗侦察装备上进行了应用,有效提升了装备的信息处理能力,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提名该项目为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三、项目简介 该项目属于电子与信息技术领域,针对现有雷达对抗侦察系统分选识别准确率较低的突出问题,从脉内特征参数挖掘、多指标特征参数评估和基于脉间相参特征的雷达辐射源

信号分选等三个方面展开理论研究,在此基础上研制了雷达辐射源分选识别系统,有效提升了现有雷达对抗侦察系统的信息处理能力,输出的雷达对抗情报信息全面性、准确性、及时性明显提高。 四、客观评价 该成果针对当前雷达对抗侦察信息处理中存在的典型问题,重点研究了“基于多域的脉内有意调制特征挖掘、脉间相参特征挖掘以及特征参数评估”等关键技术,研制了雷达辐射源分选识别系统,研究难度较大、创新性强;在“利用多域脉内有意调制特征参数提高雷达辐射源信号的分选识别准确率、利用脉间调制特征识别雷达辐射源的工作属性”等问题上有重大创新,在“利用相参特征解决分选识别中的分批合批等问题、利用多指标体系评估脉内调制特征参数”方面属于国内首创。研究成果整体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破解了当前“雷达辐射源信号分选识别准确率不高、难以根据应用需求选择脉内特征参数”等技术难题,在提高雷达对抗侦察系统使用效能,尤其是在提高雷达对抗侦察信息处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应用情况 2011年12月至2015年11月期间,该项目成果的主要技术在装备上进行了多次实际应用,有效解决了当前雷达对抗侦察信息处理中存在的典型问题,提高了雷达辐射源分选识别准确率,取得了显著效果。 六、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等目录 1.基于多指标的雷达信号脉内特征参数评估方法,发明专利,ZL201010543670.X

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材料

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材料

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材料 、项目名称 大渡河流域梯级电站群智慧化建设与运行关键技术 、提名单位意见 项目针对大渡河流域梯级电站群智慧化建设与运行关键问题,持续开展了10余年的研究,研发了流域大坝与边坡安全监测、预警技术,提出了运行性态实时监控和 风险预警技术,实现了流域电站群安全危险源分级动态管控;提出了流域多电站一键 调度技术,首次在大型流域调度中实现由单机组“直调”向多电站“一键调”的重大转变;研发了设备健康状态智能诊断技术,实现了设备健康状态由“人工感知”向 “智能感知”的转变,开辟了预警设备故障、减少检修冗余的新路径;创建了智慧化 工程建设技术,首创了智慧工程理论体系,实现了工程建设由“定性经验管理”向全 要素、全方位、全周期“数据驱动管理”的重大转变,梯级电站群建设和运行表明取 得了安全、优质、高效地成效。项目获知识产权149项,发表论文291篇,其中S CI 、EI收录92篇,出版专著5部,纳入行业标准9项,获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22 项,有力推动了大型流域智慧化建设与运行的理论发展和技术进步。经鉴定,成果达 到国际领先水平,已成功应用于双江口、瀑布沟、大岗山、猴子岩等百余座水电工程, 应用工程曾获国际里程碑工程奖、詹天佑奖和中国电力优质工程奖等重要奖项,并在 国家能源集团(原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和四川省国资委系统推广,产生直接经济效、人益 116亿元,应用前景广阔。 提名该项目为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 我国是世界水电装机、发展前景和开发难度最大的国家,作为水电开发主要形式,

国家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

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 一、项目名称 海洋牧场生境构建和资源修复技术创新与集成应用 二、推荐单位(专家)意见 我国近海生境严重退化,渔业资源持续衰退,供给侧改革和产业布局等亟待产业转型升级兴业。海洋牧场作为一种海洋经济新业态,既能养护渔业资源,又能修复生态环境,是实现我国海洋渔业资源与近海生态系统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针对海洋牧场建设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环节,项目系统开展了牧场设施研发、技术创新、模式构建、监测评价、预警预报和集成应用,取得了牧场生境构建、资源修复和平台建设等系列创新性成果。突破了增殖放流与生境构建关键技术、创新了海洋牧场生产经营与管理策略,发展和丰富了重要渔业资源养护和可持续利用理论、方法和技术,为黄渤海渔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范例。 授权发明专利17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软件著作权2项;发表SCI文章45篇,专著2部,制定山东省标准6项;阶段性成果曾获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科技进步一等奖和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成果在黄渤海集成应用,示范面积9万亩,推广面积45万亩;近三年新增销售额55亿元,新增利润11亿元。通过CCTV焦点访谈、中国科学报等专题报道和系列科普报告,提高了全民保护、合理开发海洋的科学意识;创建了“科研院所+企业+合作社+渔户”相结合的“泽潭模式”,实现渔民收入与企业发展同步提升,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我单位认真审阅了推荐材料,确认推荐材料真实有效,完成人和完成单位排序无异议,相关栏目符合要求,根据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条件,经评审并推荐该项目申报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 本项目属于水产科学技术领域。 受陆源污染、过度捕捞、盲目开发影响,我国近海生境严重退化,渔业资源持续衰退,海洋荒漠化显著。海洋牧场作为一种海洋经济新业态,是实现我国近海渔业资源恢复、生态系统和谐发展与“蓝色碳汇”的重要途径。

国家科技进步奖公示材料(可编辑修改word版)

国家科技进步奖公示材料 项目名称:功率型高频宽温低功耗软磁铁氧体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 提名者及提名意见: 提名者:浙江省 提名意见:功率型软磁铁氧体材料是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关键基础材料, 我国过去与国外差距巨大。该项目开展了长期产学研合作研究,发明了锰锌和镍 锌铁氧体多离子联合替代新技术,研发了高频宽温锰锌和镍锌功率铁氧体新配方,突破了锰锌和镍锌块体铁氧体烧结等生产关键技术和薄片铁氧体流延生产关键 技术,建立了块体和薄片高频宽温低功耗铁氧体成套生产工艺。系统创新和集成核 心生产装备,分别建立了我国首条块体和薄片高频宽温低功耗铁氧体生产线, 实现了规模化稳定生产。 该项目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锰锌铁氧体工作频率由200kHz 以下提高到 5MHz,镍锌铁氧体工作频率达10MHz,功耗显著降低,温度特性明显改善。已 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9 项,制定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10 项,发表论文50 多篇, 出版著作1 部。项目参加企业发展为我国技术水平和产品性能最好的龙头企业,为我国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重大科学工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该项目改变了我国功率铁氧体的落后面貌,推动我国功率型软磁铁氧体产业 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经审查确认推荐材料真实有效。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 术进步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 功率铁氧体广泛应用于能源、信息、交通、国防等重要领域,是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关键基础材料。电力、电子设备的小型、高效和节能化,对功率铁氧体工 作频率和功率损耗的要求日益提高。我国功率铁氧体技术水平过去与国外差距巨大, 受到专利和技术封锁,长期存在工作频率低、功率损耗高、温度特性差等严重问题。该项目针对锰锌和镍锌功率铁氧体进行了长期产学研合作研究,解决了高频条件下保持低功耗的难题,突破了高频宽温低功耗功率铁氧体核心生产技术,实现了规模化生 产和广泛应用,推动我国功率铁氧体跨入世界先进行列。主要创新如下:(1)发明 高频宽温铁氧体多离子联合替代新技术,揭示了离子替代对铁氧体磁性能、频率 特性和温度特性的作用规律及机理,研发了高频宽温锰锌和镍锌功率铁氧体新配方。(2)突破块体和薄片高频宽温低功耗功率铁氧体生产关键技术,建立了高频宽温低功耗块体和薄片铁氧体成套生产工艺。(3)创新和集成核心生产装备,实现了块 体和薄片高频宽温低功耗铁氧体规模化稳定生产。该项目创新性突出,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锰锌铁氧体工作频率由200kHz 以下提高到5MHz。镍锌铁氧体工作频 率达10MHz。同时,材料温度特性显著改善。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9 项制定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10 项,发表论文50 多篇,出版著作1 部。成果在项目参加企业全面应用,促进企业发展为我国技术水平和产品性能最好的龙头企业,被认定为 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获浙江省标准创新重大贡献奖。产品不仅应用于新能源 汽车、高铁、手机等重要民用领

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审查批准监督条例.doc

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审查批 准监督条例 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审查批准监督条例最新版内容是怎么样的呢?下文是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审查批准监督条例,欢迎阅读! 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审查批准监督条例全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下简称计划)的审查、批准和监督,促进我市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规定,遵循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厦门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本市的五年计划、年度计划的审查、批准和监督。 第三条厦门市人民代表大会(以下简称市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本市五年计划、年度计划及其执行情况的报告。 厦门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以下简称市人大会)监督本市计划的执行,审查和批准计划的调整方案。 厦门市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以下简称市人大财经委员会)负责对计划及其调整方案的初步审查和计划执行情况监督的具体工作。 第四条厦门市人民政府(以下简称市人民政府)负责计划的

编制、执行。市人民政府的计划部门(以下简称市计划部门)具体组织计划的编制、执行。 市人民政府应在每个计划年度或五年计划终结前完成下年度 或下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工作。 第五条经批准的计划和计划调整方案,非经法定程序,不得调整。 第二章计划草案的初步审查 第六条市计划部门在计划编制过程中,应通知市人大财经委员会参加计划编制的主要会议,并于计划草案主要内容送市人大财经委员会前,就计划编制的有关情况,向市人大财经委员会作专题汇报。 第七条市计划部门应在市人民代表大会举行的一个月前,将计划草案的主要内容,提交市人大财经委员会进行初步审查。计划草案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上年度或上个五年计划的执行情况; (二)编制计划的依据及说明; (三)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预测目标和完成目标的措施。 市计划部门还应同时提供: (一)主要投资、建设项目概况; (二)对本市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或项目总投资额相当于市本级当年可支配财力百分之五以上的重点建设项目的 可行性论证材料; (三)初步审查所必须的其他材料。

教育部推荐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公示内容

教育部推荐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公示内容 项目名称:三峡库区人居环境建设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 推荐单位:教育部 推荐奖种:科技进步奖 项目简介: 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是库区120万移民安置。项目组历时20余年,将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与三峡移民实践相结合,针对库区移民工程和新城市(镇)建设中人地矛盾突出、移民安居复杂、山地建设特殊等科技问题,联合攻关,取得了理论体系、技术方法和实践工程的重大科技突破。 1、构建三峡人居环境“簇群”形态学理论。揭示山地簇群“三维空间”形式和山江“地形阻隔”生长规律,实证“簇群形态”是山地人居环境提高容量和优化质量的途径。解决了三峡移民安置容量理论问题,建立了人居环境科学原理在山地的特殊性和发展内涵。 2、创新库区人居环境三维空间“适应性”规划技术体系。创立簇群形态在库区人居环境建设三个空间尺度的实施和突破技术难点。突破了库区移民安置人地矛盾的技术瓶颈,获得城乡规划与设计共性技术在三峡地区的适应性发展。 3、实践了库区移民安置和新城市(镇)建设工程。编制和完成不同类型和多个城市(镇)规划与建设工程120余项。验证了本项目提出的“簇群”理论与关键技术。实践经验覆盖库区70%区县和移民,以及890万m2安居住宅建设,解决了城乡规划平原技术在山地的产业化应用。 教育部专家鉴定组认为“创造性地应用并发展了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为解决三峡库区的人居环境建设问题提供了规划设计方法与技术支持,属国内首创,整体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项目为保障和支持三峡库区完成移民搬迁和安置任务起到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重庆大学:项目牵头单位,积极组织、申报获准了三峡库区人居环境建设规划与设

国家科技进步奖填写要求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年度工作日程 (2013年) 时间 工作安排 1月 提交推荐材料 2月 形审,受理项目公布 4月 初评网络评审 5月-6月 初评会议评审 6月 初评结果公布 6月-7月 初评通过项目考察,异议处理 8月 评审委员会会议 9月 监督委员会会议,奖励委员会会议 10月 报科技部审核,报国务院批准 11月 下一年度推荐工作部署 12月 批准,授奖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推荐书》填写要求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推荐书》是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的基础文件和主要评审依据,应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当年推荐通知,按照推荐书规定的格式、栏目及所列标题的要求,如实填写。形审不合格项目退回推荐单位,不予提交评审。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推荐书》包括电子版推荐书和书面推荐书两种形式。 电子版推荐书包括主件(第一至第十部分)和附件(第十一部分),须按要求在线填写和上传。主件第二、三、四部分的页边距左右各3.2㎝,上下各2.8㎝(以推荐系统提供下载的模版为准),正文文字使用宋体,不小于小四号,行距不小于18磅,标题和图表文字格式自行设置(建议以黑体、仿宋、楷体为主)。 书面推荐书包括主件(第一至第十部分)和附件(第十一部分)。主件从推荐系统中直接生成并打印,内容应与电子版推荐书相关内容完全一致。推荐书主件和附件装订成册(单双面不限),纸张规格A4,竖向左侧装订,不要另加封面。书面推荐书一式两份,原件1份(封面顶部右上角标注“原件”字样),复印件1份。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推荐书》填写要求如下: 一、项目基本情况 1.专业评审组、序号、编号: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填写。 2.奖励类别:在推荐系统中选择相应类别填写。 3.项目名称:不超过30字。应紧紧围绕项目核心创新内容,简明、准确地反映出创新技术内容和特征,项目名称中一般不使用xx研究、企业名称等字样。 企业技术创新工程项目应紧紧围绕项目核心创新内容,简明、准确地反映出创新工程所属领域、内容和特征,项目名称中一般不使用xx研究字样,必要时可以通过使用企业名称或者产品品牌等方式来限定工程的内容,以防止侵犯其他企业的权益。 科普项目应直接使用科普作品的名称。 4.公布名:不超过30字。如项目名称不可直接对外公布,应在此栏填写可公布名称,并且必须提供书面说明材料供审查。不填写此栏时视为项目名称可直接公

厦门市经济发展局关于举办XXXX厦门市中小企业服务博览会的通

关于举办2010厦门市中小企业服务博览会的通知 各相关协会、商会、中介服务机构,有关企业: 为帮助中小、民营企业尽快渡过危机、提升竞争力,厦门市经济发展局将于2010年4月18—19日举办2010厦门市中小企业服务博览会(以下简称博览会)。博览会将以服务展区、论坛、推介会为载体,为中小企业与服务机构提供沟通、交流、对接平台(活动方案详见附件1)。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时间:2010年4月18—19日 二、地点:厦门国际会议展览中心 三、活动内容 博览会活动分为3部分:一是,开幕仪式。举行2010年度厦门成长型中小企业的授牌仪式等活动。二是,设置商机馆和服务馆,内设综合服务、融资服务、管理咨询服务等8个服务展区。三是,举办以“两岸合作、融资服务、市场商机、管理提升”为主题的10多个论坛、研讨会、报告会。 四、报名办法 (一)拟参展单位根据服务内容选择服务展区,向各服务展区承办单位报名,并填写《2010厦门中小企业服务博览会参展申请表》,

于2010年3月26日前传真至各承办单位。 (二)各服务展区承办单位联系方式: 附件:2010厦门中小企业服务博览会方案 厦门市经济发展局 二○一○年一月十一日

2010厦门市中小企业服务博览会方案 一、主题 海峡两岸携手合作、共助中小企业发展 二、目的 帮助中小、民营企业尽快渡过危机、提升竞争力,“博览会”以“整合社会资源、搭建交流平台、提供优质服务、实现多方共赢”为宗旨,以营造良好的中小、民营企业运行和发展环境为目的,打造我市7万多家中小、民营企业享受服务的盛宴。 三、组织机构 主办:厦门市经济发展局、厦门市财政局 承办:厦门市民营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厦门市中小企业管理办公室、厦门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 媒体支持:厦门日报、厦门中小在线 四、地点 厦门国际会议展览中心 五、时间 2010年4月18日(8:00—17:00),19日(8:00—12:00) 六、活动内容 “博览会”活动分为三部分: 1、开幕仪式。地点设在国际会议展览中心1楼大堂。 2、服务展区。地点设在国际会议展览中心1楼C展厅和D展厅

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

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 安徽省提名项目公示 (一)项目名称 制冷空调装备绿色工质替代关键技术与产业化 (二)提名意见 针对我国履行环保国际公约的迫切需求和制冷工质绿色替代的技术难题,突破了绿色工质制冷空调装备基于新型热力学循环的增效机理、复合制冷系统安全节能调控、流动传热与除霜降噪协同设计、高安全性测试方法与环境友好性评价等关键技术,首次建立了我国制冷空调装备绿色工质替代的技术体系,研发多种制冷空调新装备并实现产业化。项目成果成功应用于我国冷冻冷藏设备、空调设备等装备制造业和工业、建筑、食品等重点领域,产品出口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推动行业科技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走出了中国制冷空调行业的自主创新发展之路,为履行环保国际公约贡献了“中国方案”,取得了突出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项目材料填写规范,内容真实,经公示无异议。对照国家科技进步奖授奖条件,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 工质在制冷空调装备中承担着能量转换和传输的重要作用,制冷空调装备使用的传统工质存在破坏臭氧层、温室

效应高等突出的环境问题,随着全球对绿色发展的日益关注及《蒙特利尔议定书》、《巴黎协定》等系列环保国际公约的签署,积极寻找制冷空调装备安全适用的绿色工质替代技术是全球同行共同面对的重大挑战,也将成为抑制全球温升和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制冷空调装备制造国和消费国,传统工质年消费量占全球的50%以上。因此,如何实现我国制冷空调装备绿色工质的替代并保障行业平稳转换过渡,已成为突破现有技术瓶颈、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展示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的迫切需求。 本项目依托联合国框架下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多边基金等专项支持,集合国内制冷空调行业产学研各界优势资源,针对R32、CO2、NH3等不破坏臭氧层且具有低温室效应潜值的绿色工质,历时近十年联合攻关,突破了绿色工质制冷空调装备基于新型热力学循环的增效机理、复合制冷(供热)系统安全节能调控、流动传热与除霜降噪协同设计、新型测试评价方法与安全可靠运行等关键技术,建立了制冷空调装备绿色工质替代的技术体系,并实现多种新装备的应用和产业化。创新成果主要包括: 1.国内率先开展了可燃性工质多因素耦合泄漏燃烧性能试验,建立了安全可靠的“湿蒸气压缩”热力学循环和自然工质复叠式热力学循环,测定了工质含油状态下的强化换热准则,探明了绿色工质制冷空调装备基于新型热力学循环的增效机理,提出行业绿色工质替代路线图,为全面替代传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提名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提名 公示内容 一、项目名称:中蒙俄跨境区域绿色发展要素获取关键技术及应用 二、提名单位意见 本项目从区域发展的资源、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等全要素的新视角,在中蒙俄跨境地区(中国黄河以北地区,俄罗斯远东地区、西伯利亚地区和蒙古全境)要素获取、格局与机理模拟和区域发展决策支持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创新性突破,首次创新研制出区域发展要素获取技术规范和集成技术体系、生态经济区划与要素机理分析模拟技术、四层循环经济、六城建设生态城等区域发展决策支持关键技术体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服务了西部大开发生态文明建设和“一带一路”战略决策,产生了巨大的综合效益。 1、首次创新研制了中国北方及其毗邻地区点—线—面—网定点观测、综合调查、数据集成、样带分析的国际综合科学考察区域要素获取和集成一体化关键技术体系。首次对我国科技资料稀缺和难以到达的俄罗斯勒拿河流域中下游及北冰洋沿岸、西伯利亚、远东及太平洋沿岸地区和蒙古国等中高纬度地区以及我国黄河以北地区进行了多学科、多尺度、跨区域国际综合科学考察,考察面积1100万平方千米。系统获取了该地区的地理背景、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及人居环境要素数据,构建数据集群支撑了我国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战略规划,项目填补了我国对俄罗斯、蒙古高纬度地区缺乏综合科学考察的空缺。首次系统建立了考察区不同尺度本底基础数据库和系列专题数据库,研发了分散、多源、异构的综合科学考察数据集成技术方法、标准规范等关键技术,建立了数据共享平台;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建立了自中国黄河以北到俄罗斯北冰洋沿岸的东北亚南北综合样带,以全球陆地样带方法思想建立了综合样带指标体系,系统调查了样带内资源、环境和人类活动诸要素的时空变化梯度;首次编绘了中国北方及其毗邻地区地形图和科学考察数据地图集,支撑了“一带一路”战略规划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俄罗斯科学家开展的西伯利亚、远东地区发展战略研究。 2、创新研制了区域发展全要素格局和互动机理分析模拟技术方法。在我国首次研制生态经济区划技术体系并完成我国西部、东部沿海和北方地区生态经济区划;创新提出了“六位一体”生态文明建设、“四层循环经济”、“六城建设生态城”、“大旅游”等区域发展决策支持系统关键技术模式,并在中国北方、东部沿海和西部等区域广为应用,为国家西部大开发、主体功能区划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和远东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关于加强科技基础性工作的建议》等6份咨询建议分别得到国家领导人批示,要素数据群集和地图集等成果被国家发改委西部司、国家地理空间信息协调委员会

2018年度湖南省科技进步奖公示材料-湖南科技大学

2018年度湖南省科技进步奖公示材料 项目名称: 凸轮轴智能高速精密磨削理论与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推荐奖种: 科技进步奖 主要完成人: 邓朝晖,张晓红,刘伟,万林林,伍俏平,吴耀,彭克立,张佑来 主要完成单位: 湖南科技大学、湖南理工学院、湖南大学、湖南海捷精密工业有限公司、湖北威风汽车配件股份有限公司 推荐单位: 湖南科技大学 项目简介: 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节能微排成为汽车发展的重中之重。凸轮轴作为汽车发动机配气机构的核心零部件,其加工质量与型线精度直接决定燃油系统的经济性和尾气排放标准,是汽车发动机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的重要突破口之一。我国汽车产销量世界第一,但凸轮轴磨削加工高端装备依赖进口,自主研发严重不足,基础理论研究薄弱,关键工艺、装备与软件系统集成的核心技术极其缺乏,尤其是凸轮轴转速优化、加工误差智能补偿、工艺智能软件开发、面向高效服务的磨削云平台构建等关键难题亟待解决。 在国家和相关企业支持下,项目经10余年“产学研用”攻关,开展基础理论、工艺方法、设计制造、系统集成等全方位创新研究,攻克了上述关键难题,自主研制了3大系列16个品种凸轮轴磨削装备,成功实现了产业化。 1)在国际上首次提出材料去除率均匀一致的等磨削深度凸轮轴磨削数学模型,获得高度逼近恒线速度理论转速且磨削加速度变化平稳的凸轮轴转速优化方法;揭示了新型陶瓷凸轮轴脉冲激光诱导动态行为特性及变质层形成机理,提出了基于工件表面温控目标的凸轮轴磨削工艺优化策略,为工艺智能化奠定了基础。 2)发明了凸轮轴高速磨削加工误差在位测量-误差分析-智能补偿技术,设计了高可靠性去噪滤波凸轮轮廓误差在位测量系统,构建了基于拟合光顺算法的凸轮虚拟升程模型,首创精度可控的凸轮轴磨削加工误差分析与智能补偿机制,最大升程误差由

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材料

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材料 一、项目名称 大渡河流域梯级电站群智慧化建设与运行关键技术 二、提名单位意见 项目针对大渡河流域梯级电站群智慧化建设与运行关键问题,持续开展了10余年的研究,研发了流域大坝与边坡安全监测、预警技术,提出了运行性态实时监控和风险预警技术,实现了流域电站群安全危险源分级动态管控;提出了流域多电站一键调度技术,首次在大型流域调度中实现由单机组“直调”向多电站“一键调”的重大转变;研发了设备健康状态智能诊断技术,实现了设备健康状态由“人工感知”向“智能感知”的转变,开辟了预警设备故障、减少检修冗余的新路径;创建了智慧化工程建设技术,首创了智慧工程理论体系,实现了工程建设由“定性经验管理”向全要素、全方位、全周期“数据驱动管理”的重大转变,梯级电站群建设和运行表明取得了安全、优质、高效地成效。项目获知识产权149项,发表论文291篇,其中SCI、EI收录92篇,出版专著5部,纳入行业标准9项,获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22项,有力推动了大型流域智慧化建设与运行的理论发展和技术进步。经鉴定,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已成功应用于双江口、瀑布沟、大岗山、猴子岩等百余座水电工程,应用工程曾获国际里程碑工程奖、詹天佑奖和中国电力优质工程奖等重要奖项,并在国家能源集团(原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和四川省国资委系统推广,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16亿元,应用前景广阔。 提名该项目为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 我国是世界水电装机、发展前景和开发难度最大的国家,作为水电开发主要形式,

流域梯级电站群安全建设运行对国家安全、绿色发展关系重大。国内外曾有多座因建管缺陷导致渗漏甚至溃决的案例;俄罗斯萨扬水电站因设备健康状态无法及时诊断,致75人死亡,直接损失130亿美元;美国奥罗维尔水电站因维护和调度不当引起溢洪道破坏,紧急撤离18.8万人。国家能源集团在大渡河流域开发居于主体地位,已建在建电站16座,电站群装机2700万kW,库容158亿m3。在建双江口大坝高达312m,是全球第一高坝,建成的大岗山拱坝210m,地震加速度高达557.5cm/s2,为同类世界最大。随着电站群规模、建成时间和新建电站技术难度的增大,安全风险和调度、维护难度逐渐凸显,急需创新突破,以保障安全,避免灾害,提高效益。项目基于20余项重大科研,历经10余年,形成了流域梯级电站群智慧化建设与运行成套技术并成功推广应用。主要创新包括: 1.大坝与边坡安全管控系统集成与预警技术。首创多因子全要素定量化风险动态评估模型,提出电站群危险源分级管控技术,研发高精度外部变形一体化监测技术,建立流域梯级库坝群安全风险智能管控模型。成功预报并治理重特大地质灾害危险点10处,提前4小时在节日期间预警大渡河中游川藏生命线滑坡体大规模垮塌,避免了高车流情况下的重大生命财产损失。 2.流域多电站一键调度技术。首创多数据源混合同化流域气象预报技术,实现气象水情高分辨率、多时空尺度、自动耦合预报;发明大型梯级水电站间负荷实时智能调控技术,自动匹配市场需求、梯级来水、设备状况及经济运行等要素,首次实现大型流域调度由单机组直调向多电站一键调的重大转变,每年减少人工负荷调节3万余次。 3.设备健康状态智能诊断技术。研发具有深度学习功能的智能巡检机器人和具有人机交互功能的智能安全帽等产品,实现设备健康状态智能感知化转变;发明基于超球算法的设备健康趋势预警和故障诊断技术,首次实现设备故障早期预警,减少检修冗余,设备等效可用系数大幅提高约10%。

厦门市经济发展局关于举办厦门市中小企业服务博览会的通

厦门市经济发展局关于举办厦门市中小企业服 务博览会的通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关于举办2010厦门市中小企业服务博览会的通知各相关协会、商会、中介服务机构,有关企业: 为帮助中小、民营企业尽快渡过危机、提升竞争力,厦门市经济发展局将于2010年4月18—19日举办2010厦门市中小企业服务博览会(以下简称博览会)。博览会将以服务展区、论坛、推介会为载体,为中小企业与服务机构提供沟通、交流、对接平台(活动方案详见附件1)。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时间:2010年4月18—19日 二、地点:厦门国际会议展览中心 三、活动内容 博览会活动分为3部分:一是,开幕仪式。举行2010年度厦门成长型中小企业的授牌仪式等活动。二是,设置商机馆和服务馆,内设综合服务、融资服务、管理咨询服务等8个服务展区。三是,举办以“两岸合作、融资服务、市场商机、管理提升”为主题的10多个论坛、研讨会、报告会。四、报名办法 (一)拟参展单位根据服务内容选择服务展区,向各服务展区承办单位报名,并填写《2010厦门中小企业服务博览会参展申请表》,于2010年3月26日前传真至各承办单位。 (二)各服务展区承办单位联系方式:

附件:2010厦门中小企业服务博览会方案 厦门市经济发展局 二○一○年一月十一日2010厦门市中小企业服务博览会方案一、主题 海峡两岸携手合作、共助中小企业发展 二、目的

帮助中小、民营企业尽快渡过危机、提升竞争力,“博览会”以“整合社会资源、搭建交流平台、提供优质服务、实现多方共赢”为宗旨,以营造良好的中小、民营企业运行和发展环境为目的,打造我市7万多家中小、民营企业享受服务的盛宴。 三、组织机构 主办:厦门市经济发展局、厦门市财政局 承办:厦门市民营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厦门市中小企业管理办公室、厦门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 媒体支持:厦门日报、厦门中小在线 四、地点 厦门国际会议展览中心 五、时间 2010年4月18日(8:00—17:00),19日(8:00—12:00) 六、活动内容 “博览会”活动分为三部分: 1、开幕仪式。地点设在国际会议展览中心1楼大堂。 2、服务展区。地点设在国际会议展览中心1楼C展厅和D展厅部分,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共设有2个展馆、8个服务展区,250个标准展位。 3、论坛。地点设国际会议展览中心4楼国际会议厅和3楼会议室,共举办13场论坛,可容纳的参会总人数为3000人。 (一)开幕仪式

奖种国家科技进步奖

奖种:国家科技进步奖 项目名称:环保型路面建造技术与工程应用 项目主要完成人:沙爱民裴建中谭忆秋何唯平张忠伦胡力群孙朝云蒋玮齐琳李东周纯秀陈拴发徐世国王晓燕赵昕 项目主要完成单位:长安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深圳海川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项目简介: 本项目属于交通运输科学技术领域。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与城市发展步伐的加快,道路交通设施建设和汽车运输规模长足发展。道路交通设施在方便人们出行的同时,也带来了与节能环保等社会发展方向相悖的问题,例如:道路交通噪声问题日益严重;城市地下水补充不足和地表洪水泛滥;城市热岛效应加剧;汽车尾气路面净化难以实现。 针对上述问题,科技部批准由长安大学主持开展“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环保型道路建设与维护技术”课题的研究,主要内容涉及透水路面,低噪声路面,低吸热路面,融冰雪路面,分解汽车尾气路面等环保型道路技术。通过理论分析、材料研发、实体工程铺筑等方式,取得创新性成果如下: 1)研发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黏度沥青改性剂,建立了透水沥青路面材料细观空隙特征与宏观材料组成及性能的关系模型,提出了基于环境与功能要求的透水沥青路面材料和结构一体化设计方法。打破了国外对高黏度沥青改性材料的技术垄断,提出了透水沥青路面建设与养护的国家工程建设行业技术标准。

2)研发了基于近场测试原理的轮胎-路面交互作用测量车,建立了多孔沥青混合料孔隙结构特性声学性能预测模型,揭示了路面在不同材料组成与结构关键参数下的降噪规律。为以降噪为目标的多孔路面材料设计方法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方法,提升了我国多孔路面的设计水平。 3)建立了基于传热学和气象学原理的沥青路面热效应评价模型,实现了对沥青路面热效应的定量评价;研发了保水乳浆材料、太阳热反射涂料,遴选了热阻矿料,提出了遮热、保水以及热阻式三种低吸热路面的材料组成设计方法和施工工艺要求。系统形成了我国低吸热路面设计和施工技术规范,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 4)建立了基于能量转化的道路融雪系统温-湿耦合瞬态融雪模型,开发了集成太阳能-土壤源热泵的道路融雪系统;揭示了弹性沥青路面的除冰雪机理,提出了应用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法的弹性融冰雪路面组成设计方法。成功实现了非人工、机械、化学除雪的新型环保融冰雪路面技术,提升了我国路面冰雪处治的技术水平。 5)自主研发了能够应用于道路路面的矿物负载型和耦合型光催化净化材料,生产出了相应的尾气吸收分解涂料,形成了吸收分解汽车尾气涂层的施工工艺,研发了尾气测试评价系统。突破了高效循环吸收分解汽车尾气材料制备的技术瓶颈,成功实现了路面主动净化汽车尾气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