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支睾吸虫

合集下载

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31
3、免疫学检查 间接血凝试验(IHA)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 4、影像学诊断 B型超声波与CT检查: B超可见肝内光点粗密欠均, 有小斑片或团块状回声,弥漫性中小胆管扩张, 胆管壁粗糙、增厚、回声增强。CT可见肝内胆管 扩张等特征性征象,具有较大诊断价值。
成虫
肝胆管 1月 血管 腹腔 胆总管

毛蚴
沼螺 胞蚴 豆螺 涵螺
雷蚴 尾蚴
100天
入水
后尾蚴
十二指肠
经口食入
15~25℃ 1~ 2 月
囊蚴
淡水鱼虾
19
生活史要点
●宿主 终宿主:人 保虫宿主:猫、犬、猪、鼠等多种哺乳动物 第一中间宿主:沼螺、豆螺、涵螺等 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约68种)、淡水虾

基本发育过程:
后睾科 片形科 支睾属 姜片属 片形属 华支睾吸虫 布氏姜片吸虫 肝片吸虫 肝胆管 小肠 肝胆管
3
一、概述
由华支睾吸虫寄生于犬猫等动物和人肝 脏胆管和胆囊内所引起的疾病,称为华 支睾吸虫病( Clonorchiasis)又称肝吸 虫病(Chinese liver fluke disease),是 在我国广泛存在。主要分布在东亚和东 南亚,如中国、日本、韩国、越南和菲 律宾等国。国内已有24个省、市、自治 区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广东、四川、江 西、山东、河南和东北三省感染较重。
狭窄
淤积
肝硬变
25
虫体造成胆管阻塞
(Bile duct obstruction)
26
成虫主要寄生在肝胆管
内,寄生时间长,感染
重时,胆管可出现局限 性扩张,管壁增厚,大 量虫体可阻塞胆管,使 胆汁滞留,容易合并细 菌感染,而引起胆管炎 和胆管肝炎。画面中肝 胆管内可见虫体断面。

华支睾吸虫病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

华支睾吸虫病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

华支睾吸虫病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
华支睾吸虫病(Clonorchiasissinensis)是由华支睾吸虫寄生于人体胆道系统所致的寄生虫病,基本病理改变是胆管壁增厚、管腔变窄,以及肝脏淤血、肿大。

【诊断提示】
L流行病学有食用未煮熟的淡水鱼、虾史。

2.临床表现轻者无症状,仅在粪便中发现虫卵,多数病例可表现为乏力、上腹部隐痛、腹泻、肝左叶肿大。

部分患者有慢性胆管炎症状,反复感染者可发展为胆汁性肝硬化及门脉高压症。

3.实验室检查粪便或十二指肠引流液查虫卵。

抗原皮内试验:成虫抗原液0.Iml皮内注射。

15min后皮丘直径在L5cm以上,有红晕、伪足,或直径3cm以上者为阳性。

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加,血清中特异性抗体阳性,肝脏B超、CT、MRI检查可见肝内中小胆管扩张或呈肝硬化、肝癌图像。

少数患者肝功能异常。

【治疗措施】
1.特效疗法
(1)口比喳酮:儿童25mg∕(kg•次)每日3次,连服2d,成人20mg∕(kg•次),每日3次,连服2d。

(2)阿苯达嗖:10〜20mg∕(kg∙d),分2次服,连服
7d o
2.一般治疗包括营养支持、护肝、休息等。

3.手术胆总管梗阻者及时手术,然后驱虫治疗。

华支睾吸虫病

华支睾吸虫病

华支睾吸虫病【别名】肝吸虫病【概述】华支睾吸虫病(clonorchiasis)是由中华分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引起的。

华支睾吸虫的发育可分为成虫,虫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及后囊蚴阶段。

第一中间宿主为某些种淡水螺.第二中间宿主包括多种淡水鱼及某些种淡水虾。

感染主要通过进食未煮熟的淡水鱼,虾体内的活囊蚴而发生。

华支睾吸虫的成虫寄生于终宿主的肝胆管内,在人体寿命可长达15~25年。

【流行病学】分布特点华支睾吸虫病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亚及东南亚各国。

在我国24个省,市,自治区存在或流行。

各地流行情况差异较大,20世纪90年代我国部分地区人群调查情况表明人群感染率低者仅0.09%,高者可达54.69%。

华支睾吸虫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病。

很多哺乳动物可有本虫的自然感染,成为储存宿主。

【病理】华支睾吸虫病的病理变化主要由成虫引起。

病变主要发生在肝内胆小管。

病变程度常与感染的轻重及病程的长短有关。

早期或轻度感染可见受累胆管管壁轻度增厚。

感染较重时,病变部位的胆小管由于虫体阻塞,胆汁郁积,发生囊状或圆柱状扩张。

慢性感染胆小管管壁明显增生变厚。

继发感染可导致胆管炎,胆囊炎,或胆小管肝炎等。

华支睾吸虫感染还可诱发胆结石的形成。

【诊断要点】诊断要点概述1.流行病学患者来自流行区,有食用生或半生鱼,虾,或囊蚴污染食物史。

2.临床表现本病潜伏期约1个月。

华支睾吸虫病的临床表现与感染程度,病期长短有关。

根据主要临床表现,华支睾吸虫病可分为以下7种临床类型:①隐匿型;②肝炎型;③胃肠炎型;④胆囊胆管炎型;⑤肝硬化型;⑥营养不良型;⑦类侏儒型。

轻度感染者表现为隐匿型,无明显症状。

多数病例初发病时表现为肝炎型和胃肠炎型,常见症状有乏力,食欲减退,腹泻,腹胀,肝区疼痛.肝脏肿大等。

部分患者表现为胆囊胆管炎型。

有右上腹阵发性疼痛,有时有发热.常并发胆囊炎或胆石症。

少数患者表现为肝硬化型。

儿童严重感染患者则多见营养不良,血浆蛋白降低和贫血,全身水肿。

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人体寄生虫学
概述 一、形态
二、生活史
3
三、致病
四、实验诊断
五、流行与防治
概述
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 又名肝吸虫。成虫寄生于肝胆管,引起 华支睾吸虫病(clonorchiasis),即肝吸 虫病。人感染本虫多由生吃或半生吃鱼 肉所致。在我国,除了青海、宁夏、内 蒙古和西藏等省区外,已有25个省、市
• 华支睾吸虫病主要分布在亚洲,如中国、日本、朝鲜、越南和东南亚国家。 • 在我国除青海、宁夏、内蒙古、西藏等尚未见报道外,在27个省、市、自治
区均有发现或流行。 • 据2001—2004年第二次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流行区感染率为
2.4%。 27
五、流行与防治
2 流行原因
1)传染源:病人、带虫者、受感染的家畜和野生动物。保虫宿主大量存在; 2)传播途径:生熟砧板不分;中间宿主广泛存在;新鲜粪便施肥或将厕所建在鱼塘上。 3)易感人群:无性别、年龄差异,主要因生食或半生食鱼虾而感染。
(2)十二指肠引流胆汁查虫卵:离心沉淀后镜检。
2 免疫学诊断
25
皮内试验 ELISA 间接血凝试验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
四、实验诊断
3 影像学诊断
B型超声波检查:可见肝内光点粗密不均,有团块状或小斑片回声等。 CT检查:可见肝内胆管从肝门向四周呈管状扩张。
26
肝脏CT影像下的虫体
五、流行与防治
1 分布
15
成虫寿命:一般20~30年 ; 保虫宿主:猫、狗和猪等。
二、生活史
华枝睾吸虫第一中间宿主:豆螺
虫卵被豆螺吞食后, 在螺体内孵出毛蚴, 经胞蚴、雷 蚴,发育为尾蚴,成熟尾蚴从螺体逸出入水。
请观看“活豆螺”视频

胆道华支睾吸虫病疾病详解

胆道华支睾吸虫病疾病详解

疾病名:胆道华支睾吸虫病英文名:clonorchiasis sinensis of bile duct缩写:别名:肝吸虫病疾病代码:ICD:B66.1概述:华支睾吸虫(clonorchiasis sinensis of bile duct)俗称肝吸虫,于1874 年首次在印度加尔各答 1 例华侨的胆管内发现,1908 年在国内证实。

1975 年,在湖北省江陵县西汉古尸和战国墓古尸体内发现华支睾吸虫虫卵,证明本病在我国流行至少2300 多年。

华支睾吸虫病几乎遍及世界各地,主要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亚洲国家。

目前我国有26 个省、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有本病发生或流行,因不良饮食习惯,我国广东省感染人数最多,约超过500 万,占全国总感染人数的一半。

成虫寄生于胆道系统内,引起胆道华支睾吸虫病(chonorchiasis of bile duct),轻者可无症状,重者引起胆囊炎、胆管炎、胆道结石、胆道肿瘤以及营养不良及生长发育障碍。

流行病学:华支睾吸虫病的流行较广泛,以广东省为例,1973~1991 年,全省95 个市、县进行流行病学抽查,发现62 个市、县有华支睾吸虫病,主要分布在珠江和韩江两大水系及其毗邻地区,平均感染率 16.2%,珠江三角洲、珠江上游及韩江水系的感染率分别为 21.1%、4.4%和 5.1%。

1997 年广东省寄生虫病研究所等调查广东省顺德市5230 人,阳性者1315 人,感染率25.1%。

华支睾吸虫病的流行必须具备3 个条件:①有适于病原体寄生的终宿主;②粪便污染水源,同时有一定数量的中间宿主——淡水螺、鱼、虾的存在;③当地居民有不良的饮食习惯,进食含囊蚴的淡水鱼虾,如食“鱼生”(生鱼片)、“生滚粥”(生鱼片加热煮成的粥)、进食烧烤的小鱼,追求进食鲜、活、嫩、滑的生食等。

1.传染源华支睾吸虫的传染源包括华支睾吸虫感染的人、家畜、野生动物,其中受感染的人群是最主要的传染源。

华支睾吸虫

华支睾吸虫

华支睾吸虫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也被称为肝支睾吸虫,是一种寄生于人类和某些哺乳动物的吸虫。

华支睾吸虫感染可以导致严重的肝胆疾病,并且在某些地区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本文将介绍华支睾吸虫的生命周期、病理学特征、传播途径、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等方面内容。

一、生命周期:华支睾吸虫的生命周期非常复杂,涉及到两个寄主:一是人类或动物,二是淡水螺类。

感染源主要为感染菌的人类或动物的粪便、尿液、呕吐物等排泄物。

华支睾吸虫的卵在人类或动物的粪便中排出。

这些卵在进入淡水中后会孵化成母蚴形态。

母蚴会依附在淡水螺类的体内,进一步分化为尾蚴。

尾蚴会游动到螺类的触角部位,并集中在那里等待下一次感染机会。

当人类或动物接触到带有华支睾吸虫尾蚴的感染源(如生食或不熟透的鱼类)时,尾蚴会通过胃壁进入肠道。

在肠道中,尾蚴会进一步分化为成虫,寄生在胆管中。

二、病理学特征:华支睾吸虫感染可以导致严重的肝胆疾病。

成虫寄生在胆管中,会引起胆管炎、胆管结石形成和胆结石梗阻等病变。

长期的感染还可能导致肝硬化、肝腺癌以及其他肝胆疾病。

在早期感染阶段,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

随着感染的持续,患者可能会出现症状如腹部不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体重下降等。

在临床上,对于华支睾吸虫感染的早期诊断非常重要,以便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三、传播途径:华支睾吸虫主要通过人类或动物食用感染源(如生鱼片、腌制鱼等)进而引起感染。

在某些地区,这种食用生鱼片的习俗非常常见,因此华支睾吸虫感染也非常普遍。

除了食入感染源外,华支睾吸虫也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感染源(如接触感染物的污染物等)进一步传播。

因此,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特别是适当加热处理食物,是预防华支睾吸虫感染的有效方法之一。

四、诊断方法:华支睾吸虫感染的诊断主要依靠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常见的实验室检查包括检查患者的粪便样本中是否存在华支睾吸虫卵,并进一步确定感染的程度。

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精品课件
33
我国:内.宁.西.海.新尚无
精品课件
高发区: 珠江三角洲
34
卫生部于 2001 年 6 月~ 2004 年底在全国(除台 湾、香港、澳门外)进行了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 查, 以病原学检查方法在全国 31 个省(区、市)共检 查 356 629人,华支睾吸虫感染率为 0. 58% ; 流 行区(27 省、区、市)华支睾吸虫感染率为 2.40% , 推算感染华支睾吸虫人数约为 1 249 万。
在体内可存活12年
20~30年
牛、羊等
精品课件
猫、狗等
24
四、致病
致病虫期:成虫 致病机理:虫体的分泌物、代谢物和机械性刺激
胆管上皮 细胞增生
腺瘤样变
虫 体
阻塞胆道
管腔 狭窄
胆汁 淤积
胆管周围 结缔组织增生
肝细胞萎缩变性
精品课件
癌变
原发性肝癌
消化、吸收障碍
细菌感染 阻塞性黄疸
胆道炎症
胆石症
胆汁性肝硬变
精品课件
4
二、形态
1、成虫 葵花子样、半透明, 活时淡红,死后灰白。 大小约为10-25 x 35 mm 有口、腹两个吸盘,雌 雄同体。
口吸盘 食道 腹吸盘
储精囊
子宫
卵膜
卵巢 输出管
睾丸
精品课件
排泄孔
咽 肠 生殖孔
卵黄腺
卵黄腺管 受精囊
排泄囊
5
囊蚴
精品课件
6
成虫扫描电镜
精品课件
7
精品课件
8
2、虫卵
肝硬变
25
虫体造成胆管阻塞 (Bile duct obstruction)

华支睾吸虫病的治疗

华支睾吸虫病的治疗

华支睾吸虫病的治疗
【治疗说明】
药物治疗
轻度或中度感染的患者,一旦找到虫卵,应进行驱虫治疗,常用的药物有:
1.吡喹酮(praziquantel)是1977年报道的一种新型广谱抗血吸虫病药物,目前也是治疗华支睾吸虫病的首选药物。

剂量和疗程为:每次25mg/kg,每日3次,2天为一疗程,总剂量为150mg/kg,治疗后3个月虫卵阴转率在95%以上。

根据药代动力学研究,吡喹酮在肠内迅速吸收,在肝脏内迅速转化。

因此,以每次服较大剂量,每日多次服用的短期疗法较为合理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儿童对吡喹酮耐受力好,仅少数病例出现腹胀、腹痛、头晕,心率减慢等。

原有肝脏肿大者经治疗后有不同程度缩小,半年后有些患者能恢复正常。

2.六氯对二甲苯(血防-846)也是较有效的药物。

常用油剂(20%)70~80mg/kg.d,分2~3次口服,疗程5~6天。

或用乳干粉80~90mg/kg.d,每日分2次服,5~6天。

服药后一个月虫卵阴转率为80%~100%.药物的副作用与剂量大小成正比,常见的反应为头晕、恶心、腹痛、胃部不适,食欲差等,个别患儿可出现狂躁、幻视、一过性失明等严重反应,但停药后对症处理即可好转。

有癫痫或精神病史患者禁用或慎用。

3.丙硫咪唑(albendazole)近年来也用于治疗华支睾吸虫病。

剂量和疗程为8~10mg/kg.d,每日2次,共7天,治后1~6个月
的虫卵阴转率为90%~100%.副作用轻微、短暂。

一般治疗
对重症病人应先给予对症及支持疗法,如增加营养、纠正贫血、利尿消肿等,待全身情况好转后,再进行驱虫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致病
1. 临床症状
(1) 带虫者(轻度感染者) 可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或症状较轻
微。 (2) 消化系统的症状(中度感染者) 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疲劳乏力、肝 隐痛、肝肿大、腹痛腹泻、消瘦等。
1.临床症状
(3) 继发性细菌感染胆管炎、胆囊炎。 (4) 胆结石。 (5) 晚期症状(严重感染者)肝硬变,腹 水。 (6) 过敏反应(重感染的早期症状) 寒战、高热、肝肿大、黄胆、嗜 酸性 粒细胞数升高等。 (7) 侏儒症。
3. 防治
关键抓住经口感染这个环节。 个人卫生:不吃生的或不熟的鱼。 饮食卫生:生、熟刀具要分开。 普查普治:治疗药物为吡喹酮。 加强粪便管理:不要用粪养鱼。
华枝睾吸虫成虫切片
2. 免疫诊断
皮内试验 ELISA 间接血凝 对流免疫电泳 补体结合试验
3. 其他
超声波
五、流行防治
1. 分布 东南亚
我国除青海、甘肃、宁夏、新疆、内
蒙、西藏外,其他各省市均有。 华东地区感染率5%~15%,个别地 区达到46%。
2. 流行原因
(1)生食或半生食鱼虾: 鱼生、鱼生粥、活虾。 生熟刀板不分。 (2)中间宿主广泛存在。 (3)粪便处理不当是主要 因。 (4)保虫宿主大量存在。
从豆螺体内逸出活尾蚴。
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
尾蚴在水中游动,遇到淡水鱼、 虾,侵入鱼体内发育为囊蚴。
华枝睾吸虫囊蚴
圆形,略带淡黄色,囊壁中等厚,囊内有童虫, 童虫可见口、腹吸盘,部分肠管和排泄囊。
二、生活史
1. 成虫寄生部位 2. 感染期 囊蚴 肝胆管内
3. 感染方式
经口感染。 4. 中间宿主
生吃了含有囊蚴的淡水鱼虾,
第一中间宿主:豆螺、沼螺毛
蚴、胞蚴、雷蚴、尾蚴)。 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有些地区,淡水
鱼的感染率达100%。
二、生活史
5. 保虫宿主 哺乳动物匀可以,以犬、 猫为最多。 6. 从感染到粪中查到虫卵,犬与猫需25~ 30天;鼠平均21天;人约1月。 7. 成虫寿命 20~30年。在犬与猫体内, 成虫产卵1100~2400个/条/日。 8. 生活史类型属世代交替型。
睾丸
肝吸虫活成虫
从感染பைடு நூலகம்物肝胆管中取出的活动虫体
肝吸虫虫卵(egg)
卵小,形似芝麻, 黄褐色,壳稍厚, 卵 盖 ( operculum) 周围的卵壳增厚, 形成肩峰,卵后端 可见一个小疣状突 起,卵内为成熟的 毛蚴。
卵盖 毛蚴 疣状突起
肝吸虫生活史
华枝睾吸虫毛蚴
纺锤形,体表被以密集的长纤毛。
肝吸虫感染动物肝脏标本
成虫主要寄生在肝胆管内,寄生时间长, 感染重时,胆管可出现局限性扩张,管壁增厚, 大量虫体阻塞胆管,使胆汁淤滞,容易合并细 菌感染,而引起胆管炎和胆管肝炎。画面中肝 胆管内可见虫体断面。
2. 致病原因与机制
病变主要发生在肝胆管 (1)致病原因 由虫体机械性刺激作用;虫体 阻塞作用;虫体代谢产物和分泌物 作用。
2. 致病原因与机制
(2)致病机制 胆管上皮细胞脱落、增生、管壁变 厚,管腔变窄,大量虫体寄生引起 胆管阻塞,胆汁淤滞和胆管扩张, 引起阻塞性黄疸。 其周围组织纤维增生,引起肝肿, 甚至胆道炎症。 虫卵、死亡虫体及脱落组织碎片易 引起胆石症。
四、实验诊断
1. 病原检查
(1)粪便直接涂片法。 (2)各种集卵法(水洗离心沉淀 法,硫酸锌漂浮法)。 (3)十二指肠引流法。
华枝睾吸虫第一中间宿主:豆螺
虫卵被豆螺吞食后, 在螺体内孵出毛蚴, 经胞蚴、 雷蚴,发育为尾蚴,成熟尾蚴从螺体逸出入水。
华枝睾吸虫胞蚴
长袋状,无口及咽,虫体内有胚细胞和正在发 育的雷蚴。
华枝睾吸虫雷蚴
长袋状,体前端有咽及原肠,虫体内有胚细胞 和正在发育的尾蚴。
华枝睾吸虫尾蚴
尾蚴由体部和尾部组成。
华支睾吸虫 Clonorchis sinensis
简称肝吸虫
华支睾吸虫成虫寄生人体肝脏的胆管内,
引起华支睾吸虫病(clonorchiasis), 又称肝吸虫病。
华 支 睾 吸 虫 成 虫 结 构 图
一、形态
1. 成虫 2.虫卵
高倍 低倍
华枝睾吸虫成虫
成虫(adult) 卡 红 染 色 标 本 ( carmine stain) 体型狭长,背腹扁平,半透明, 口吸盘(oral sucker) 稍大于腹吸盘(ventral sucker), 肠分二支, 伸到虫 体后端, 生殖系统中受精囊 和劳氏管明显, 睾丸分支状 , 在虫体后1/3处, 前后排 列。 口吸盘 腹吸 盘 受精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