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氧化氮和心血管疾病
一氧化氮在心血管系统中的生理和病理作用

一氧化氮在心血管系统中的生理和病理作用心血管系统是人体内重要的生命系统之一,一氧化氮是其内在的重要调节因子之一。
一氧化氮既是一种重要的生物信号分子,同时也是一种具有重要生理和病理作用的气体。
本文将从生理和病理两个方面,探讨一氧化氮在心血管系统中的作用。
一、一氧化氮在心血管系统中的生理作用1. 一氧化氮在心血管系统中的作用一氧化氮在心血管系统中起到了很多重要的生理作用,主要包括以下作用:①调节血管张力;②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凝块形成;③增加血流量,提高组织灌注;④参与炎症和免疫反应的调节。
2. 一氧化氮的产生和释放一氧化氮是由内皮细胞和神经元合成的,其产生主要是由于刺激内皮细胞合成和释放一氧化氮的酶——一氧化氮合酶(NOS)。
内皮细胞和神经元中都有三种不同的一氧化氮合酶,分别为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
其中,eNOS是内皮细胞特有的,主要存在于内皮细胞的血管壁,能够基于刺激产生一氧化氮并通过血液循环向外分泌。
3. 一氧化氮的调节作用一氧化氮在心血管系统中的调节作用非常重要。
它能够通过调节血管张力等生理参数,从而影响血管的收缩和舒张,并对血管内血流及心血管功能产生重要的调节作用。
在血管内,一氧化氮能够通过增加某些化学物质的生物效应来降低血压,如降低血管紧张素、去甲肾上腺素等化学物质的合成。
同时,一氧化氮还能够通过提高血流量与血管内径来促进血流动力学,进一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二、一氧化氮在心血管系统中的病理作用1. 一氧化氮在心血管系统中的机制一氧化氮在心血管系统中的病理作用主要表现在血管内皮内,是由于内皮细胞内的一氧化氮生成量下降或侵蚀引起的血管损伤。
此外,一些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也可能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内的一氧化氮生成量下降,从而影响到心血管系统的正常功能。
2. 一氧化氮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一氧化氮在心血管疾病中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血管疾病等的病理过程中。
一氧化氮信号通路调控心血管功能的研究

一氧化氮信号通路调控心血管功能的研究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因此对于心血管健康的维护与保护是非常重要的。
一氧化氮(NO)是一种在心血管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的分子信使,它通过调节血管舒缩和减少炎症反应来维护心血管系统的健康状态。
近年来,对一氧化氮信号通路调控心血管功能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将对该领域的相关研究进行探讨。
一、一氧化氮信号通路的基本概念一氧化氮是由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合成的一种小分子活性物质,其具有强烈的血管扩张作用,可以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细胞,并激活可弛缓动脉平滑肌细胞的门控离子通道KATP,从而导致内皮依赖性舒张(flow-dependent dilation)。
另外,一氧化氮还可通过其它途径参与多种心血管生理过程,如血小板聚集、维持心脏功能、调节炎症反应等。
一氧化氮的合成与释放主要由内皮细胞上的一氧化氮合酶(eNOS)酶催化三氧化二氮(NO2^-)和谷氨酰胺(L-arginine)反应而来。
该过程需要适当的氧气浓度和一系列辅酶参与。
内皮细胞内产生的一氧化氮能够自由扩散到局部平滑肌细胞从而起到调节血管功能的作用。
二、一氧化氮信号通路的重要性一氧化氮信号通路在心血管系统的正常功能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调节血管收缩状态由于一氧化氮对血管平滑肌有强烈的扩张作用,因此它能够调节血管的收缩状态。
此外,一氧化氮也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循环障碍。
2. 保护内皮细胞内皮细胞是心血管系统中的一种关键细胞类型,它们能够调节血管通透性,调节血液流量和压力,而一氧化氮可以通过调节内皮细胞功能保护心血管系统的正常运行。
3. 抑制炎症反应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一氧化氮信号通路还能够抑制心血管系统中的炎症反应。
一氧化氮能够抑制炎细胞激活和减少细胞因子表达,从而保护心血管系统的正常运行。
三、一氧化氮信号通路调控心血管功能的研究进展1. 血管舒张研究表明,一氧化氮信号通路调控血管舒张与缩窄的机制非常复杂。
呼出一氧化氮测定意义

呼出一氧化氮测定意义
一氧化氮(NO)测定具有以下意义:
1. 生理学意义:一氧化氮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活性分子,它在人体内参与多种生理过程,包括:血管扩张、免疫调节、神经传导、组织修复等。
测定一氧化氮浓度可以帮助了解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评估治疗效果,并指导临床决策。
2. 疾病诊断与监测:一氧化氮在多种疾病中起重要作用,比如:心血管疾病、炎症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通过测定一氧化氮浓度,能够帮助诊断这些疾病,并监测治疗效果。
3. 环境监测:一氧化氮是大气污染物之一,工业及交通尾气等排放物中含有一氧化氮。
通过监测一氧化氮浓度,可以评估环境污染程度,指导环境保护和减排措施。
总的来说,一氧化氮测定对于了解生理过程、疾病诊断与治疗、环境监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氧化氮治疗肺动脉高压原理

一氧化氮治疗肺动脉高压原理肺动脉高压(PAH)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主要特征是肺动脉压力升高。
一氧化氮(NO)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活性分子,在治疗PAH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氧化氮治疗肺动脉高压的原理。
一氧化氮是由内皮细胞产生的一种气体信号分子,它通过扩张血管、抑制血液凝块形成和抑制血管平滑肌增生等多种机制对血管功能产生调节作用。
在正常情况下,一氧化氮通过内皮细胞合成酶(eNOS)催化L-精氨酸转化为L-瓜氨酸,然后再由L-瓜氨酸酶催化转化为一氧化氮。
一氧化氮通过扩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中的血管来降低肺动脉压力,从而改善肺动脉高压症状。
在PAH患者中,内皮细胞合成酶的活性降低,导致一氧化氮合成减少。
这会导致肺动脉收缩,肺动脉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升高。
一氧化氮治疗通过增加肺动脉内皮细胞中的一氧化氮合成和释放来纠正这一失衡。
一氧化氮治疗的方式有三种:吸入一氧化氮、内静脉注射一氧化氮和口服一氧化氮。
吸入一氧化氮是最常见的治疗方式,它通过呼吸道直接将一氧化氮送入肺部。
一氧化氮吸入后,迅速扩张肺动脉血管,减少肺动脉阻力,降低肺动脉压力。
内静脉注射一氧化氮是将一氧化氮溶液通过静脉输注给患者,起效快,但需要密切监测一氧化氮浓度,以避免过量引起毒性反应。
口服一氧化氮是通过口服药物来提供一氧化氮,但目前尚处于研究阶段。
一氧化氮治疗的关键是控制给药剂量。
一氧化氮的浓度过高会引起毒性反应,而浓度过低则无法达到治疗效果。
因此,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一氧化氮浓度,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此外,一氧化氮治疗通常与其他抗PAH药物联合使用,以提高治疗效果。
尽管一氧化氮治疗在PAH患者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仍存在一些限制。
首先,一氧化氮具有短半衰期,需要持续给药才能维持治疗效果。
其次,患者对一氧化氮的反应存在个体差异,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此外,一氧化氮治疗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症,如严重低血压、呼吸衰竭等,需要慎重使用。
氧化应激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氧化应激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在现代社会中,心血管疾病成为了人们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
而其中一种导致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机制就是氧化应激。
氧化应激是指机体内自由基和抗氧化物质之间平衡失调的状态,进而导致自由基过量产生,从而对细胞、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
本文将探讨氧化应激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并介绍一些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方法。
氧化应激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关系。
在正常情况下,机体内自由基和抗氧化物质之间是处于平衡状态的,可以抵消自由基的损害作用。
然而,当机体面临各种不良刺激因素时,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吸烟、肥胖等,这个平衡状态就会被打破,导致自由基的产生增加,抗氧化物质的活性降低,从而引发氧化应激。
氧化应激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氧化应激会导致内皮细胞功能异常。
内皮细胞是血管的内层,具有调节血管张力、抑制血小板凝集和白细胞粘附等重要功能。
然而,氧化应激会抑制一氧化氮(NO)的产生,从而导致血管收缩、血小板凝聚和炎症反应的加剧。
其次,氧化应激还会损伤血管壁的结构和功能。
自由基可以氧化低密度脂蛋白(LDL),形成氧化LDL(ox-LDL),进而诱导血管内膜炎症、纤维斑块和斑块破裂,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此外,氧化应激还会增加血栓的形成和破裂,进一步加重了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为了预防和治疗氧化应激引起的心血管疾病,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提高抗氧化能力。
首先,饮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选择富含抗氧化物质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类和坚果等,有助于提供丰富的抗氧化剂和维生素,从而抵御氧化应激。
其次,适量的体育锻炼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运动可以增加机体的抗氧化能力,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血管状况。
此外,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睡眠等,也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
对于已经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适当的药物治疗和生活调节同样重要。
例如,一些药物如他汀类可降低血脂,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血小板凝聚,ACE抑制剂和α-受体阻滞剂等可以降低血压,从而减少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一氧化氮的危险特征

一氧化氮的危险特征一氧化氮是一种无色、有毒且易燃的气体,具有一些危险特征。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一氧化氮的危险特征。
一、毒性一氧化氮具有强烈的毒性,对人体及动物的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造成严重损害。
当人接触到高浓度的一氧化氮时,会引起头痛、头晕、呼吸困难、胸闷、恶心、呕吐等症状。
长期接触高浓度的一氧化氮会导致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
二、易燃性一氧化氮具有极高的燃烧性。
它可以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产生二氧化氮,当一氧化氮浓度超过5%时,已经达到了爆炸极限。
因此,在储存和使用一氧化氮时,必须注意避免与易燃物质接触,以防发生火灾或爆炸事故。
三、对环境的危害一氧化氮的排放对环境也具有一定的危害性。
一氧化氮是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它与空气中的其他气体反应生成臭氧,进而对大气层产生破坏作用。
此外,一氧化氮还会通过氧化反应生成硝酸盐,进而污染土壤和水体。
四、危险性评估针对一氧化氮的危险特征,科学家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危险性评估。
根据国际危险物品分类标准,一氧化氮被列为危险气体,属于II类危险品。
根据各国标准,一氧化氮的最大允许浓度在10-25ppm之间,超过这个浓度就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五、安全措施为了减少一氧化氮的危害,我们应该采取一些安全措施。
首先,必须保证在储存和使用一氧化氮的场所具备良好的通风条件,以保证空气中一氧化氮的浓度不会超标。
其次,应严格遵守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禁止在易燃物质附近使用一氧化氮。
此外,还要加强对一氧化氮的监测和检测,及时发现和处理泄漏事故。
一氧化氮具有毒性、易燃性和对环境的危害。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一氧化氮的危险特征,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以减少其对人体和环境造成的危害。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和环境,避免一氧化氮带来的危害。
一氧化氮与心血管疾病

(ne noaMei l oee H ho 10 9 C i ) /nr g l d a lg , oht 0 5 hn Mo i c C l 0 a
Ab t a t Ni i o iei o eo e i sr c : tc xd s n ft m r h
心 。 10 0 00 5
维普资讯
・
2 4・ 2
A t c dMe caA n dM Mo g l 血 聊 2 0 no 08
f3 .0
Ⅳ . 03
( D F 。后来发现外源性 N ER ) O也具有舒血管的作 用, 且 都能 激 活鸟苷 酸环化 酶 ( c) a e 并 G 。Pl r m 等 用生物化学分析法证明E R 就是 N 。但是 DF O ER 与N DF O又不完全相同。 目 前认为 E R 可能 DF
维普资讯
内蒙古 医学院学报
20 年 6 08 月 第3卷 O
第3 舅
・
23・ 2
一
氧 化 氮 与 心 血 管 疾 病
温继梨 承喜凤 陈凤英 , ,
(. 1 内蒙古医学院, 内蒙古 呼和 浩特 0 0 5 ; 2 内蒙古医学院附属 医院 急救 中心 ) 10 9 .
l ellrme sn e c o l _ c l a se g rt a c mmo aefn t n o a* t u o d t u ci fC o r
doacl s m.N tcoi6h s iern eo i oia po et s nldn rvnigpa l i sua s t v ry e ii x a w d a g f o g l rp re c igpee t lt e r a a bl c i i u n et
一氧化氮使人类远离心血管疾病

伊格纳罗:一氧化氮使人类远离心血管疾病伊格纳罗:女士们,先生们,很高兴能够到北京来,并且我知道听众中有非常著名的科学家,我想和大家分享我的观点,为什么健康的饮食和锻炼是非常重要的,所有这些都和我在过去25年当中所从事的工作密切相关,也就是因为这些工作,我得到了诺贝尔的医学奖。
所有的关键是一氧化氮分子,我之所以谈这个,是因为心血管是死亡的最直接的病因,也是美国导致死亡的最直接的病因,很重要的一点,我们应该认识到心血管疾病实际上可以预防的,可以治愈的。
并且通过合作,也是可以将它消灭的。
伊格纳罗: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心血管是因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而引起的疾病,如果我们能够控制自己的生活方式,就可以控制住这个疾病,如果我们的生活方式是健康的,我们得疾病就会少,如果生活方式不健康,得病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
毫无疑问,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越来越多,那是因为遵守健康生活习惯的人越来越少,正是因为心血管疾病是生活方式引起的疾病,而我们是可以控制自己生活方式的。
伊格纳罗:换句话说,实际上可以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心血管疾病的因素哪些,首先是体重超重,即使超重5公斤也不是好事,如果胆固醇过高,可能导致心脏病也很高,这可能是饮食结构不同。
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最直接的治病因素,吸烟大家都知道也很容易导致心血管疾病,所以从一开始就养成不吸烟的习惯。
伊格纳罗:高血糖可能在中国不是很严重的问题,但是在美国是心血管疾病重要的致病原因。
再一个长期坐着,如果运动量很少,会非常容易引起心血管疾病。
最后一点饮食,如果你的饮食里有很多饱和脂肪,如果和欧洲很多人的饮食习惯,也很容易得心血管疾病。
我们很有必要知道,如果长期肥胖,可能会导致糖尿病,而糖尿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引发心血管疾病,这些病都是事先可以预防,只是需要在生活方式方面做调节。
伊格纳罗:所以一个好的生活习惯如果能尽早养成就能帮助你预防,不得这种疾病,即使你已经上的岁数,并且曾经吸烟,而且饮食结构不合理,可以从现在做改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OS在细胞内存在形式
NOS是一种含铁的单胺氧化酶,根据对Ca2+的依赖 性,在细胞内的存在形式分为: • 结构型NOS(cNOS):活性受Ca2+和CaM浓度的调 控;主要分布于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神经 组织中次之。 • 诱导型NOS (iNOS):活性与Ca2+浓度无关,但 需要脂多糖(LPS)和细胞因子如IL-1和IFN- 激活后才能表达。也可被塞米松、皮质类固醇、 雌激素、生长转化因子、IL-4、IL-8及IL-10 所抑制。
•在组织中,L-Arg以还原型辅酶II(NADPH)作 为电子供体。 •生成的NO以扩散的形式到达并进入靶细胞。
NO合成和释放的影响因素
引起NO合成和释放的刺激主要有两种: • 化学性刺激(如Ach、缓激肽等); • 机械性刺激(如血管张力、剪应力、EC变形及 血液脉冲流动等): 剪应力加大可激活位于EC表面的机械性感受器, 使NOS活性增强。 *NO及NO前体可以反馈性抑制主动脉EC中的NOS, 而不影响NO对VSM的直接舒张作用
•
•
• •
• 一氧化氮(NO)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起信使和递 质样作用,适量的NO对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 NOS阳性神经元能抵御某些神经毒素的毒害, 但脑内NO的过量释放对其周围神经元又有毒性 作用。观察生成的NO的专一合成酶NOS,可间 接了解NO在组织中的分布。 • 建立大鼠血管性痴呆模型后研究发现,VD组大 鼠在饲养四周后海马内NOS阳性神经元表达明 显减少,分析可能与缺血早期NOS大量表达产 生具有神经毒性作用的NO有关。
NO作用机制
• NO弥散进入VSM细胞内,通过与鸟苷酸环化酶(GC) 中血红素卟啉环中的Fe2+结合,将卟啉环中的Fe2+ 拉出表面,引起GC构型发生改变而激活,从而使 三磷酸鸟苷(GTP)转变为环磷酸鸟苷(cGMP), 导致细胞内cGMP水平升高。 • cGMP水平升高 —调节离子通道 —依赖于cGMP的蛋白激酶 —激活cGMP的磷酸二酯酶 —抑制cGMP的磷酸二酯酶
EDRF和NO比较: • 都能引起血管条短暂舒张; • 减少血小板粘附,抑制血小板聚集并使聚集的 血小板解聚; • 半衰期都很短; • 作用都可被血红蛋白和亚甲蓝所抑制; • 都是通过激活鸟苷酸环化酶使细胞内cGMP含量 增加而发挥作用。 • 用化学方法测定NO,证明缓激肽可引起NO释放。
NO的生物学特性
(三)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参与内皮抗血栓作用 • 有效的血小板抑制剂 *可抑制由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中含有NOS,其活性随血小板激活而增加。 • 与前列环素抗血小板聚集有协同作用 内皮表面的抗血栓作用取决于两者作用的协同。 • 使血小板中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发生ADP核糖基 化。
传递神经信息
• 近年发现NO是一种新的神经递质,扮演着信使分子的 作用,其作用方式不同于经典的信息传递模式。人类长 期记忆和学习能力的获得,有赖于加强前后突触细胞 间的联系,当后突触反复受到刺激时会产生越来越强 的响应,长期记忆便可形成。在这一过程中,有一种被 称为“逆行信使”的物质从后突触通过突触隙到达前 突触促使其释放递质,从而使后突触得到反复刺激.现 在认为,这一神秘的“逆行信使”正是NO。 • 研究人员将NO抑制剂注入小白鼠的大脑中,结果发现 它们失去了记忆,再也走不出水迷宫。但机体内的NO浓 度水平有二重性,过量的NO会引起不良后果,大脑中 NO过量则会引起脑损伤。
老年痴呆至少可分为三种,即老年性痴呆、
血管性痴呆(VD)和混合性痴呆
• 遗传因素 AD具有家族聚集性,约20%的患者有阳性家族史。分子生物学研究证明,第 21、19、14和1号染色体上有异常基因位点,这些受累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分别为: β淀粉样蛋白(β—AP)、载脂蛋白E(ApoE)、早酪蛋白-1(PS-1)和早老蛋白 -2(PS-2)。这些基因的突变和多肽性改变与AD发病有关。β-AP是由β—淀粉样 前体蛋白(β-APP)异常裂解而生成的,是老年斑形成的主要成分。Apo E基因是 影响老化途径最重要的遗传学因素之一。 神经递质学说 与AD相关的递质改变有乙酰胆碱系统、单胺系统、氨基酸类和神经肽递质, 其中胆碱乙酰转移酶和乙酰胆碱类递质的减少是AD的重要原因。AD患者有大脑皮 质和海马部位乙酰胆碱转移酶活性降低,直接影响了乙酰胆碱的合成和胆碱能系 统的功能。此外,AD无患者生长抑素、促肾上腺皮质释放因子及去甲肾上腺素均 明显减少,多巴胺羟化酶活性均显著降低。 病毒感染 实验证明,使羊脑组织变形的病毒接种于小白鼠脑内可出现典型的老年斑。 体外实验显示,疱疹病毒感染能使嗜铬细胞PC12 细胞乙酰胆碱转移酶水平降低。 提示病毒感染可能是本病的原因之一。 金属作用 部分AD患者脑内铝浓度可达正常脑的10—30倍,老年斑(SP)核心中有铝沉 积、偷袭致痴呆时亦可见脑铝增多,因此,推测铝与痴呆有关。 免疫功能紊乱,自由基损伤 免疫功能紊乱,自由基损伤等均有与AD的发病有关。AD的脑反应性抗体比对 照组高20%,说明本病患者的自身抗体含量增加,可能对神经元的消失和衰老起 作用。
NO作用机制: • NO弥散进入VSM细胞内,激活鸟苷酸环化酶, 从而使三磷酸鸟苷转变为环磷酸鸟苷。使得肌 球蛋白去磷酸化,进而使VSM松驰,血管扩张 血压下降。
(二)维持心输出量 • 负性肌力和降低心肌氧耗量 *内源性或外源性NO对离体豚鼠心脏 *用L-NAME动脉注射 • 对心肌收缩力和氧耗量无明显影响 *麻醉犬:L-NAME,可使体循环阻力增加和 剂量依赖性的血压升高。 • 参与冠脉收缩与舒张的动态平衡,使动脉始终 维持较低张力,对冠脉基础血流量无影响。
NO在心血管中的生物学作用
(一)舒张血管,降低血压 —短期机制: a.NO作用机制; b. 减少血管对非肾上腺素能刺激的反应。 —长期机制:通过调节内皮血管收缩和生长因子 的表达。 *正常生理情况下,它改变血 管的基础张力, 调 节血压和组织血流量。血液中的乙酰胆碱(ACh)、 缓激肽,以及血小板释放的5-羟色胺、 凝血酶原、 ADP等活性物质均是通过L-arg-NO途径而发挥扩血 管作用的。
• 化学性质活泼:其T1/2仅2-5sec; • 易与氧反应,生成新的毒性自由基 可被O2-灭活而生成过氧化亚硝酸阴离子(ONOO-)。 在酸性条件下: + ONOO-
氧化性及对细胞的毒性作用均明ຫໍສະໝຸດ 强于NO。NO 细胞内的合成
•L-Arg,L-OH-Arg和含精氨酸的小分子多肽是合 成NO的前体。
免疫调节
• 当生物体受到外界物质入侵时,体内各器官和组织中的 巨噬细胞会被激活,吞噬入侵物质(吞噬作用),这就是 免疫反应。此外巨噬细胞还可以不通过吞噬作用而直 接杀死微生物,这一过程就与NO有关。 • 人们早就知道免疫系统的活动与尿中硝酸盐含量升高 有关,显然NO是硝酸盐的前体。 • 据报道, NO作为机体的免疫系统的一部分,至少有两种 作用方式,一是依靠自身的毒性直接杀死细菌;二是阻 断细菌的代谢途径。在后一种方式中, NO攻击某些酶 中的金属离子,导致酶畸变,病毒细胞无法分裂和生长。 NO在巨噬细胞中的受控生成,是巨噬细胞杀死癌症细胞 和入侵微生物的重要原因。
NO生理作用的认识首先要归功于 微量分析技术
• NO在生命体内的浓度极低,仅为μmol/L级甚至更低,而且NO在体 内的存留时间很短,半衰期仅为6s,因此发现它、检测它非常困难。 • 为了全面揭示NO在生命过程中的作用,如何实现NO的实时在体连续 检测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因为NO只有在体内才能显示正常的生理 作用,离体分析已经不能满足生命科学研究的要求,因此将微型传 感器直接插入体内进行在体实时检测,才是研究生命体内分子作用 机理的最有效的方法。 • 目前检测体内NO最有效的方法是电分析方法。电化学方法测量 NO有许多独特的优点: 第一,使用的微电极直径可以小至2~6μm; 第二,该方法有极高的灵敏度和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其检测限低 至10-9mol/μm, 第三,该方法的响应时间小于10ms.分析化学工作者对NO实 时在体检测方法的不断完善,必将有力地促进对NO生理作用的研究
生殖系统作用
• 调节性功能 NO与男性的性生理过程有直接的关系.当生殖器神经得 到性兴奋的信息后即产生NO,引起生殖器血管扩张,血 液涌入而完成勃起.若NO的生成出现障碍,所有重要的 血管不能扩张就会导致勃起障碍. • 雌激素的作用 绝经前妇女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低于男性, 但绝经后迅速上升,达到与男性相似。目前认为绝经 前,雌激素可能对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肌梗死有预防作 用,其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已发现心血管系统有雌激 素受体,雌激素可能刺激高密度脂蛋白的生成,减少 低密度脂蛋白,因而可降低血中胆固醇。雌激素能使 血管内皮细胞产生NO,使血管扩张,改善循环。血管 上皮细胞有雌激素受体,雌激素对钙有拮抗作用,可 能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的生成。
NO的细胞毒性
• 病理状态下,NO短暂升高,一方面,它对人 体可起到有益作用(抗菌、抗寄生虫、抗病毒 或杀伤肿瘤);另一方面,不加控制的高水平 NO则对人体有害: + —ONOO- —与一些酶的铁-硫中心结合,影响线粒体电子 传递、柠檬酸循环和DNA合成。
NOS分类及分布
• 应用蛋白质生化和分子克隆技术已分离出至少3 种独立的NOS基因,并以组成或克隆的先后顺序 命名为: ①神经型(ncNOS)或称I型NOS:脑、平滑肌、 骨骼肌、肝细胞以及胰、胃、肾等 ②巨噬细胞型(iNOS)又称免疫型或II型NOS: 巨噬细胞、肥大细胞、神经胶质细胞、单核细胞、 内皮细胞以及心肌细胞 ③内皮型(ecNOS)或III型NOS:血管内皮细胞
NO在脑循环和脑损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对脑循环作用:NO是很强的血管扩张剂, 抑制血小板聚集和白细胞粘连。在生理 状态下,由内皮、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生 成的NO作用于平滑肌细胞内的乌苷酸环 化酶,生成cGMP,引起脑血管扩张,脑 血流(CBF)增加。生成的NO还可通过负反 馈限制NO的生成。持续的NO生成,使脑 血管保持正常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