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文献《兖州府志》

合集下载

试论_方舆胜览_一书的流传及影响

试论_方舆胜览_一书的流传及影响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6年 第6期试论《方舆胜览》一书的流传及影响李勇先 《方舆胜览》是南宋一部重要的历史地理学著作,为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祝穆所编撰。

祝穆字和父,福建建阳人[1],一生“博涉经史”,勤于著述。

据祝穆自序可知,为编撰《方舆胜览》,从初稿到三易其稿,前后用去了不下十七、八年的时间,正如福建转运司榜文《录白》所云:《胜览》一书乃是祝穆“一生灯窗辛勤所就,非其他剽窃类编者比”[2]。

《胜览》成书以后,于理宗嘉熙年间刊印,后又经其子祝洙加以重订、增补,并于度宗咸淳年间重新刊行于世,这就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方舆胜览》本子。

自《胜览》一书问世以后,在当时即已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在短短的三十余年里,“学士大夫家有其书”,原板经过多次印刷,早已是“板老而字漫”,但仍然供不应求。

为了防止“书市嗜利之徒,辄将上件书板翻开,或改换名目,或以节略《舆地纪胜》等书为名,翻开搀夺”,两浙、福建等路转运使司和浙东提举司还专门为《方舆胜览》一书结榜约束,严禁盗板印刷。

元、明时期,《方舆胜览》仍然为人们所重视。

不仅《胜览》独特的编纂体例直接影响到诸如明《寰宇通志》一类史地著作的编纂,这一点谭其骧先生已在他的《论〈方舆胜览〉的流传与评价问题》[3]一文中明确指出过,而且《胜览》的内容还普遍为史地总志、各地所修地方志、类书以及其他史地著作所引用。

就各地所修地方志中引用《胜览》的情况来看,仅见于天一阁明代地方选刊中就不下二、三十种,几乎《胜览》所有门类的内容都被引用到,一些地方志还对《胜览》一书的错误加以辨证[4]。

不仅如此,在一些地方志的〈序〉、〈凡例〉或〈引用书目〉中更明确指出参考了《方舆胜览》一书的内容。

如明弘治《永州府志・凡例》云:“今按《方舆胜览》……参互考订,录其已备而增其未备,正其讹谬而删其繁文。

”嘉靖《寰宇记》、《风土记》……《胜览》诸书恭录”。

成化《中都志・序》在谈到永乐、嘉泰时所修的情况云:“是时淮南州县但录《方舆胜览》所载成书”。

正祀与杂祀:明清运河区域的民间信仰研究——以张秋镇为中心的历史人类学考察

正祀与杂祀:明清运河区域的民间信仰研究——以张秋镇为中心的历史人类学考察

正祀与杂祀:明清运河区域的民间信仰研究——以张秋镇为中心的历史人类学考察吴欣【摘要】张秋镇是明清时期京杭运河上的重要市镇,也是区域社会的信仰中心.在其空间范围内,既有被纳入国家祀典的城隍、关公、显惠等信仰,又有被称为杂祀的任疯子信仰.通过对国家所倡导的礼制意义上的正祀以及无关祀典的"杂祀"的对比性研究,可以揭示民间信仰本身自我完善的能力以及信仰群的力量,探讨运河区域中各类人群的共谋关系以及地方社会与国家权威之间的离合与共融.【期刊名称】《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09(000)003【总页数】5页(P59-63)【关键词】祀典;杂祀;民间信仰【作者】吴欣【作者单位】聊城大学运河文化研究中心,山东聊城,252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社会科学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年第 3 期正祀与杂祀:明清运河区域的民间信仰研究——以张秋镇为中心的历史人类学考察吴欣 (聊城大学运河文化研究中心,山东聊城 252059) [ 摘要]张秋镇是明清时期京杭运河上的重要市镇,也是区域社会的信仰中心。

在其空间范围内,既有被纳入国家祀典的城隍、关公、显惠等信仰,又有被称为杂祀的任疯子信仰。

通过对国家所倡导的礼制意义上的正祀以及无关祀典的“ 杂祀” 的对比性研究,可以揭示民间信仰本身自我完善的能力以及信仰群的力量,探讨运河区域中各类人群的共谋关系以及地方社会与国家权威之间的离合与共融。

[关键词 ]祀典;杂祀;民间信仰中图分类号] K90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 - 1217(2009)02 -0059 -05张秋镇是明清时期京杭运河上的重要漕运码头,也是大清河与运河的交汇处,位于临清、济宁两大交通枢纽之间,属于江北的水道要途。

张秋的发展始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5) ,明初“占籍镇中者仅八家为市,迨弘治塞决改名安平,以后休养生息,称殷盛焉,商贾刀泉,贸易相摩,万井为乐。

四库全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兖州府志续编

四库全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兖州府志续编

四库全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
兖州府志续编
华夏文明是人类最伟大的文明,没有之一!
四库全书,在中华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四库全书基本概
念“兖州府志续编”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兖州府志续编
二十卷。

清金一凤等纂修。

金一凤字紫庭,山阴人,康熙五十二年(1713)由贡生任兖州知府。

考兖州志,创修于明万历元年朱泰,再修于万历二十四年于慎行,三修于康熙二十四年太守张鹏翮。

时又过30余年,其间康熙临幸阙里,不可无记。

数十年间,二十七州的名物故实,如丁口繁滋,物产盈溢,官师科目纷乘,贤哲人文倍出,城署改建,祠庙增多,皆须续修郡志,使后人有所征考。

金一凤莅任兖州府后,先命各州、县修辑志乘以资参考,历数月得各地陆陆续续所辑新、旧志,复取康熙张鹏翮志为依据,补其简陋,增其未备,遂成新志。

《兖州府志续编》康熙五十八年(1719)刻本。

全书二十卷。

此志因续康熙张鹏翮志,故须与前志合阅,其分门设类,悉照前志,凡无须增续者,即摘出原目,列之于前,并注“详见原编”四字,宜增宜续者,则列之于
后,各注“今增”、“今续”等字,使阅览者一目了然。

此志虽为增续,而力求详实。

如山川类,原编脱漏甚多,其则依据《山东通志》及各州邑志补之,并将有关山川记序附录于后。

凡所引书文,均注明出处,以便稽考。

足见此志考证精核,叙述简洁,为善本。

左丘明故里在肥城衡鱼考

左丘明故里在肥城衡鱼考

左丘明故里在肥城衡鱼考山东师范大学教授耿天勤摘要:左丘明故里与其姓氏紧密相关弄清左丘明故里有助于解决长期长期争论悬而未快的左丘明姓氏问题。

文献记载左丘明墓左丘明后世子孙所居之地以及口碑史料,都证明左丘明故里在肥城衡鱼,而不在东平、峄县、曹县。

左丘明的姓氏问题,已经争论了一千多年,聚论纷纭,莫衷一是。

其故里问题,也有不同看法。

要解决这一悬而未决的问题,必须另辟蹊径。

近年来,有人提出左丘明的里籍与氏紧密相关,可先明里籍,再确认认姓氏。

此说有理,但必须慎重,必须提出充分的令人信服的证据,那就是根据文献、史料,结合遗迹的考察,参以口碑史料,通过详密的考证,得出可信的结论。

根据春秋、战国时期的制度,官员均封以食邑,所封食邑往往是个人家乡,即所谓“故里”。

官员年迈体衰,辞官辞退,回到自己的食邑,待遇不变。

其人生于此。

死后葬于此,子孙繁衍于此,并为之立祠于此。

于国有大功者,后世纪念,帝王敕加封号,为该地侯、伯,享祭于此。

所以其墓之所在,祠之所在,后世子孙聚族而居之处,则为其故里无疑。

对于左丘明其人,如果我们弄清其墓、其祠之所在,其后世子孙守之地之所在,即可明其故里。

一、左丘明墓在肥城衡鱼从今存古代文献来看最早记载左丘明墓的是《魏书·地形志》。

此志在“东平郡”所属县“富城”下注云“有……左丘明冢”。

今按肥城县西汉始置,《汉书·地理志》作“肥城”。

东汉于章帝末省并入卢县,而南境仍为蛇邱县治,属济北国,隶兖州。

魏晋仍汉之旧。

永嘉之末,兖州诸郡县归石勒,不久又为元魏所据,复置肥城。

今之肥城,大体相当北魏之肥城、富城二县,左丘明墓在富城境内,即在今肥城境内。

至唐,分天下为十道,肥城隶河南道郓州,原富城之地,东北人乾封县。

宋初因之。

所以唐宋地理总志对左丘明墓的记载则入平阴。

《元和郡县志·河南道六·郓州》“平阴县”云:本汉肥城县……左丘明墓在县东南五十五里。

《太平寰宇记》所记同。

元世祖至今元十年平阴地置肥城,属济宁路,隶山东西道。

明代兖州鲁王和王府定稿

明代兖州鲁王和王府定稿

明代兖州鲁王和王府一、朱檀及以下历代亲王明初,朱元璋建立政权不久,开始实行对诸子分封的制度。

即除封长子为皇太子外,其余诸子皆封亲王,以“镇固边防,翼卫王室。

”他的第十子朱檀封为鲁王,驻兖州。

朱檀生于洪武三年(1370),他的生母郭宁妃,是濠县人郭山甫的女儿。

据说郭山甫“善相人”,朱元璋刚起兵时,郭山甫一见他就认为他的相貌“贵不可言”,并对自己的儿子说:“吾相汝皆可封侯者,以此”,便把女儿送朱元璋为妾。

从此一家人追随朱元璋。

后来郭山甫的两个儿子果然都封了侯,郭妃也备受宠爱,曾“摄六宫事”。

这大概也是朱檀备受朱元璋疼爱的原因。

朱檀受封的时候出生才三个月。

这一年,朱元璋曾派人到曲阜祭孔,同时也代襁褓中的朱檀行祭告鲁国山川之礼。

祭告的碑文中说:朕以一身渡江,始立太平郡,次驻金陵,于今一十六年。

枝叶茂盛,子孙十有一人。

已命长子为皇太子,其余幼者,于今年四月初七日皆封王爵。

以第十子檀国于鲁,境内山川之祀,王实主之。

因其年幼未能往祭,欲令作词以奉献,其词并非己出,然久不告神,朕心甚歉。

今朕以词实告,遣使赍香帛、陈牲礼、申祭告,惟神鉴之!这一段文字词旨坦率,明白如话,当是出自朱元璋的亲笔或口授。

从中可以看出他对朱檀的爱怜之情。

朱檀长到15岁时,离开南京到兖州“之国”。

在此之前,兖州已为他修造了皇城和宫殿。

兖州也从此由一个三级行政单位的县(瑕丘县、嵫阳县)升格为二级行政单位的兖州府的治所,辖有四州二十三县,此后逐渐形成鲁西南一带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和重镇。

因此可以说,朱檀到兖州的就藩是兖州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

这一年是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

朱檀是一个短命的亲王,四年之后,年仅19岁就去世了。

据纪載,他死于“饵金石药毒发伤目”,即服用道家为希求长生而炼的丹药中毒。

朱元璋因此很生气,谥之为荒王。

按《谥法》有“好乐怠政曰荒”的说法,这里也有恶其荒唐之意。

但是我们知道,在一般情况下,服用金石药之类似乎不应该是一个不到二十岁的青年的事。

《登州府志》的版本简介

《登州府志》的版本简介

中国地方崽年第期《登州府志》的版本简介剃正提要《登州府志》在古代先詹出现过多种洋嗣版本但至今没精一本地方崽或历史文献学的著作对此予以荧渡。

国内外仅有的一些著录还出现备类错误。

本文从版本学角度出发对种不同版本的《登州府志》避静奔鳃。

蓑镶谲《登媸瘛态》黢零唐武德四年年于文鼗置河南道登州府治所在开封。

以后则屡次置府撤府。

贞观元年年撤登娥府并入莱州。

如意元年年复避登州府蓬莱改属髓州府。

天塞元年年废登鲻府。

乾嚣元年年复予蓬莱置登髑腐。

仅仅在唐代登翔廊设器朔废除就先詹有次之多。

到了瞩洪武九年年又再次设置了登州府并隶蓠予出东承寅布政使司。

清代则又再次废除髓州府。

因为长期存在设置和废除的历史现实《登州府志》一粥的撰写一直迟到明嘉靖三十九年年才开始出现。

建制频繁的设置和废除致使明嘉靖三十丸年本熬《登翊府志》一零或铁或缺没簏很好她流传下来。

蕊今存出巍涛人鹃《登翔麝恚》一书叉先后多次被增修耩黧捌致使著录的书名秘终者的署名上瞧出现混乱。

民溺期阀朱士嘉在《中阑地方志综录》①一书中只收录了《登州府志》的种版本。

《山东省方志展览会髑录》②书上收录了《登州府志》的种版本。

而根据笔者的调查此书歪少存在种版本。

现逐一说明如下熏。

《登翔腐恚》睽嘉靖三卡丸年本。

朱±豢《审醒逸方客综录》一书“《螯娥瘸恚》八卷爨昶繁修。

嘉靖三十九年。

”③此版本的作者《万卷堂书目》中作“潘滋纂修’’恐误。

因为潘滋纂修的是十卷举的《登州府忠》而不是八卷本的《登州府志》。

而林平、张纪亮《明代方志考》一书中却主张“《登州府志》十卷嘉靖二十九年年吴昶纂修。

佚。

’’④按嘉靖二卡九年之说恐误至少该书蠹八卷本菲卡卷本。

《登绷麝惠》赣万历年重修本。

萼觅万臻先生《鹱代登髑与海洋文明》⑤一文“徐殿元纂修《登州府志》十八卷始修于嘉靖、重修于万历……今藏于河南省图书馆。

’’《登州府志》明泰昌元年年本。

《明史??艺文志》第七十二、艺文“潘滋《登髑腐志》卡卷”。

潘滋江谣婺源人。

明代丝绸服用的禁限与僭越

明代丝绸服用的禁限与僭越

明代丝绸服用的禁限与僭越明初,政府即对章服制度做出了明确而详细的规定,上至帝后,下至庶民,服用丝绸各有等第。

明代律典中也有成文条则,对丝绸织造和使用中的违禁行为,依其轻重,惩罚各异。

尽管章服有序,制度严明,但从文献记载和出土实物中可知,官民僭服丝绸的现象依然存在,且逐渐演成风气,其中缘由耐人寻味。

学术界对于明代服用制度的研究成果丰富,主要是从服饰史、经济史与社会史三个领域展开。

首先,服饰史领域的研究主要关注服饰制度,如周绍泉《明代服饰探论》①、王熹《明代庶民服饰研究》②、陈宝良《明代社会生活史》③均涉及明代丝绸色彩、图案所蕴含的身份等级问题,王渊《补服形制研究》细致阐述明代的补服制度的形成及演变。

④其次,经济史领域的研究集中于丝绸生产的内容,涉及明代丝绸生产的内容,如范金民的《明代丝织品加派论述》研究了丝绸织造中的增派现象,勾勒出丝织生产变迁的脉络。

⑤再次,社会史领域的研究更加关注社会风气的转变,如暴洪昌在《论晚明社会的奢靡之风》中论述了明代世风变化,涉及到了民间对丝绸的大量使用。

⑥林丽月《大雅将还:从“苏样”服饰看晚明的消费文化》⑦更为关注晚明丝绸消费的变化。

上述研究厘清了明代丝绸服用的制度流变,也梳理了明代晚期世风转变后的种种消费现象。

在典章律例等严格禁限之下,奢侈用度并未稍减,造成了制度条文与时代风气鲜明的矛盾。

本文拟在万历《大明会典》等文献分析和出土官员墓葬丝绸实物考证的基础上,探求制度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并对禁限之下的僭越风气做出合理的解释。

一、典章制度中的禁限丝绸是明代最重要的服用面料,因品种、色彩、图案、装饰手段的差别,档次高下殊异。

明代官府对丝绸生产极为重视,仅中央官府作坊就有六处:南北两京均设内、外织染局,内局为内府八局之一,所织高档丝绸专供内廷,外局隶属工部,织造丝绸以备官府赏赐之用;南京另设有神帛堂和供应机房,神帛堂隶属司礼监,专织祭祀所用神帛,供应机房隶属内承运库,织造无定数,主要承办御用匹料及袍服。

《文物》杂志2009年第11期---兖州兴隆寺沿革及相关问题_肖贵田

《文物》杂志2009年第11期---兖州兴隆寺沿革及相关问题_肖贵田
2008 年 9 月出土于兴隆塔地宫内 第 18 石 :宋 龙兴寺佛 经碑(也有称该 石为
“ 宋龙兴 寺弥 勒下 生成 佛经 石刻” 的), 熙 宁五 年(1072 年)
第 19 石 :宋 兖州博陵 造像残 刻 , 为心 经刻 石
第 20 石 :宋兴龙寺塔记 第 21 石 :宋 徽宗奖谕 敕书碑 ,《山左 碑目》 言“在兴龙寺旁小寺墙内” 第 22 石 :明佛迹残碑 , 有大明永乐铭 第 23 ~ 33 石 :清 重建兴 隆塔碑 记 , 康 熙三 十一年至康熙五十七年(1692 ~ 1718 年) 第 34 石 :清 重修兴隆 塔残碑 , 康熙五 十九 年(1720 年) 第 35 石 :清金一凤重修兴隆寺舍利宝塔碑 记
回 宣御 马两 疋闹 牡金 鞍辔 驿劝 请俸 自后 乞于 国内巡礼圣 境」奉宣云游 西川至峨嵋 代 州五 台山 泗洲 逐处 斋僧 一万 人各 送金
袈 裟」一 条 相 次云 游 在 兖 州 住 寄 岁久 恋」皇帝化风不 归本处至今年 老切缘先从 西天 将到世尊金 顶骨真身舍利 菩」提树叶 见 今在 院有 小师 怀秀 造下 功德 佛像 数尊 今欲 乞岱岳 ◆回 銮驿」乞赐名 额安置住持 及 教化 十方 兴造 宝塔 安葬 于阗 国光 正大 师从 西天」取得 世尊金顶骨真 身舍利自后 又为 年老无力起 塔至嘉 八年 癸」卯岁将 上 件功 德舍 利付 与当 寺大 悲院 主讲 经僧 法语 起塔供养」华严院管内僧 正讲经论赐 紫 沙门 行深 延圣 院主 僧判 赐紫 沙门 可昱 供养 主僧应奉」当寺上生院主 传大乘戒讲 经 论沙 门惠 慈 氏院 主道 忠东 罗汉 院主 明 安南 观音 院主」惠 嵩千佛 院主 官裟 (?) 白 僧行 因寄 住僧 重谨 东律 院主 僧海 湛水 陆院 主法宝次院 主清琼」文殊 院主僧 ◆◆ 次 院主 智宝 讲经 论沙 门智 全讲 经论 沙门 智让 三圣院主行 超观音院主僧」惠广东弥 勒 院主 僧行 忠炽 盛光 院主 僧智 纯七 祖院 主僧 永普孔雀院 主僧重茂因明 院」主讲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历二十四年《兖州府志》专门史一、《兖州府志》版本介绍兖州为古九州之一,明代兖州府包括现今的山东省聊城、济宁、菏泽、泰安、临沂、五个地区中和枣庄市的三十余县(市)。

兖州地方志起源较早,明代及其以前撰修的有四种:(一)晋《兖州记》,荀绰编修。

(二)后汉《兖州山阳先贤赞》一卷,仲长统撰。

以上两种方志已近似于地方志形式,始有风土、人物、山川、物产、传记等记载。

至明时已无存留,仅见于其他书的著录。

(三)明万历元年《兖州府志》五十一卷。

兖州知府朱泰修,包大爟繤。

此志体例始备,记载亦较为详细,为后来编修的明万历二十四《兖州府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该书可惜今国内只存一部残本,现藏于宁波天一阁。

(四)明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刻本,其在万历元年刻本基础上采其所长,避其所短,续补并增订了汉唐以来迄于明万历中期的史实和史料,弥足珍贵。

另外,清康熙年间和乾隆三十五年亦有刻本。

但综合对比,尤以万历二十四年刻本资料最详实,体例最为严谨,另外图书馆所藏也为明万历二十四年本,故我选择此版本进行研读。

关于万历刻本《兖州府志》此书原本国内久已失传,各图书收藏单位方志书目中均未见著录,只朱士嘉编《中国地方志综录》记载了日本宫内省图书寮藏有此书,60年代于山东巨野县发现此书,此书共五十二巻,发现时已缺失《人物志》二巻(巻36、巻37)和典籍志(巻38)一卷,后从日本省图书寮复制出所缺三卷,方使国内孤本得以补全。

原书开本宽大,版框高22.5厘米,宽17厘米,纸张洁白,刻印精美,分装12册,保存亦较完好,先藏于山东省图书馆。

齐鲁书社在补全所缺三卷后,影印为18开本,分装为六册。

于1984年出版,我所读的也是此版本。

二、编者此书编纂者为于慎行(1545—1607),字可远,更字无垢,东阿人,隆庆进士,任编修。

万历初年,充任讲官,后至东阁大学生,明朝著名文学家。

晚年退休归里,编纂了这部规模宏巨的《兖州府志》。

三、体例、结构介绍万历二十四年本共计五十二卷,其志目分府境州县图考、州县沿革、建置、山水、风土、帝迹、圣里、国纪、天潢、职官、选举、田赋、户役、学校、兵戎、驿传、河渠、盐法、马政、古迹、陵墓、祠庙、寺观、官迹、人物、艺文、灾祥、丛谈等28项,整体来说,体例略仿万历元年本,但比万历元年本更为完备。

其详细目录及内内容设置如下:巻前:序、修志氏名、图考。

卷一:沿革先叙述做此志原因。

(以下所设各志前均为先叙述设此志的原因,以下就不一一点出)又按鲁、宋、卫、齐分野等分别叙述,后又从唐虞、三代、春秋、秦汉至明历代王朝列表介绍个州、道、部所辖郡国及州县,接着对兖州府及各县以朝代顺序依次讲述其沿革。

巻二:建置就兖州府及府内所辖各县的疆域、城池、公署、分署、庙庭、行署、编户、铺舍、桥梁、别署等分别加以介绍。

卷三:山水志做山水图经,又按各县其境内所辖山、水。

卷四:风土志先叙《禹贡》《汉·地理志》《隋·地理志》《宋·地理志》《马氏通考》等对兖州府风土的记载,后就府内各县的风土做详细介绍。

卷五:帝迹志主要对帝王、后妃在兖州的踪迹进行叙述。

卷六:圣里志(上)此志详细记载了孔子生平及历朝修孔庙事宜。

巻七:圣里志(中)主要记载四配世家:颜子、曾子、子思子、孟子及其弟子列传、曾子门人。

巻八:圣里志(下)主要记载三氏子孙传略已经孔子后人等。

巻九:国纪志先记叙了春秋列国:鲁、曹、滕、薛等诸侯国,后对前汉、后汉、曹魏、晋、元魏、北齐、隋、唐、宋、金、元诸王进行介绍。

卷十:天潢志主要记述从鲁至明代的所封藩王及其支系,另有王府官属附、王府禄米附。

巻十一:职官志记述兖州府及各州县知府、同知、通判、推官、知县、知州及儒学、税课局、巡检司、马驿等官职的设置。

巻十二:选举志(上)记府内进士(府学)及各县举人。

巻十三:选举志(下)记岁贡、辟藨、将领等。

巻十四:田赋志记述兖州府官民田地、夏税、农桑、丝绵、秋量、地亩花绒、马草、课程、土贡、存量总数及各县情况。

巻十五:户役志记兖州府及各县户口、银差、力差、里甲数额。

巻十六:学校志记兖州府及各县儒学、书院。

巻十七:兵戎志记总理河道、提督军务衙门、任城卫等及各县民兵、巡司弓兵等兵戎情况。

卷十八:驿传志记水路驿传道里、编泒规则总例(马匹、水夫、车夫、帮贴等)、州县站地数目(兖州府及各州县)。

巻十九:河渠志总述漕河职制、漕政沿革、漕渠正道等,对各州县河渠的流域、支流等详加描述,另有黄河图说(实则无图),对历代治理黄河的情况作了详述。

巻二十:盐法志记盐政沿革、行盐引目、捕获私盐额数、食盐钞卖、王府食盐、境内制盐等情况。

巻二十一:马政志记马政沿革及兖州府及各县种马额数,另附录通判包大爟议。

巻二十二:古迹志主要记述各州县古迹。

巻二十三:陵墓志记各州县陵墓。

巻二十四:祠庙志记兖州府及各县内祠庙。

巻二十五:寺观志记兖州府内各县寺观。

巻二十六:官迹志(一)记春秋战国—一三国时期官迹。

巻二十七:官迹志(二)记晋——五代时期的官迹。

巻二十八:官迹志(三)记宋——元时期的官迹。

巻二十九:官迹志(四)记明朝官迹及历朝外传人物。

巻三十:人物志(一)记春秋战国时期名人。

巻三十一:人物志(二)记前汉——三国时期名人。

巻三十二:人物志(三)记三国——晋时期名人。

巻三十三:人物志(四)记南北朝——隋时期名人。

巻三十四:人物志(五)记唐——五代时期名人。

巻三十五:人物志(六)记宋、金、元时期名人。

巻三十六:人物志(七)记明一朝与兖州相关名人。

巻三十七:人物志(八)分孝义、列女、流寓、外传叙与兖州相关名人。

巻三十八:典籍志分经、史、子、集对相关典籍记述。

巻三十九:艺文志(一)记制诏(主要是历代帝王重修孔庙及追赠孔子诏书)、祝文(祭尧陵等)巻四十:艺文志(二)记秦汉——金时期碑记。

巻四十一:艺文志(三)记金——明时期的碑记。

巻四十二:艺文志(四)记明一朝碑记。

巻四十三:艺文志(五)赋(汉——明朝)颂赞(汉——明)箴铭(汉——明)巻四十四:艺文志(六)杂体(晋——明)巻四十五:艺文志(七)诗歌(四言乐府歌)巻四十六:艺文志(八)歌诗(五言古体)巻四十七:艺文志(九)歌诗(七言歌行)巻四十八:艺文志(十)歌诗(五言近代)巻四十九:艺文志(十一)歌诗(七言近体)巻五十:艺文志(十二)歌诗(五七言绝句)巻五十一:灾祥志记历代兖州府县灾祥。

巻五十二:丛谈志记备逸、志异、方伎等。

卷后:附于慎行府志自叙四、方志特点。

因时间有限,未来得及对《兖州府志》仔细研读,加之受个人知识水平的局限,故对《兖州府志》的理解尚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在我看来,《兖州府志》主要有以下特点:优点:1、字体优美、排印精致。

字呈长仿宋体,粗细匀称,字形横平竖直,撇捺有力,让人看起来颇为赏心悦目。

2、内容丰富,图文并茂。

卷首有《春秋府境列国之图》、《兖州府总图》、《兖州府城图》以及所辖滋阳、曲阜、邹县、宁阳、泗水、滕县、峄县、成武、单县、金乡、鱼台、曹州、曹县、定陶、济宁、郓城、嘉祥、巨野、东平、汶上、东阿、平阳、阳谷、寿张、沂州、郯城、费县等县图30副,另有《阙里图》、《阙里圣庙图》、《孔林图》、《颜庙图》、《孟庙图》、《漕渠总图》、《黄河总图》等图七副,副副珍玑、精粹严谨,这些原始的地图在很大程度上补充了叙述文字的不足,对了解明代兖州的地理情况参考价值重大。

3、编纂体例完备,力求详实。

山东监察御史姚思仁在该志序文中对其体例完备情况说的十分详尽:“其沿革、建置则逼真禹贡、职方、地理志;其山水、河渠则逼真山海、水经、沟洫志;其帝迹、圣里、国纪、天潢则逼真五帝本纪、孔子三王世家……其丛谈则又逼尔雅、方言、论衡、博物等书”可以说,万历本《兖州府志》主要承袭于我国古代著名地理著作继而纪传体史书的编制体制。

4、内容严谨、考证精深。

每有考辨,则于文后附加案语,于经史无可考稽者,则作为逸事异闻纳入全书卷末《丛谈志》,供作参考。

《人物志》大都考证精深,如《人物志》三之“诸葛亮”条后文案云“阳都故邑在琅琊境内,不可详其所在,而沂州故即丘城,相传为诸葛旧里,土人号为诸葛城,故系之沂州”。

《古迹志》中考证也颇多。

局限:1、体例虽然极为完备,但是详略不甚合理。

如对孔孟大书特书,分《圣里志》三卷对其做极为详尽的描写,可看出编修志书之人对孔孟之乡曲阜在兖州的自豪之情,虽为研究孔孟提供了重要价值,但整体看所占篇幅过大。

另外,于慎行的才能与嗜好偏于诗赋,故仅《艺文志》就占十二卷,未免过于繁杂。

清乾隆刻本兖州府志改《艺文志》仅五巻,大为缩减。

另外《山水志》与《河渠志》所叙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有重复。

2、迷信色彩浓厚,宣扬天人相关,另外还宣扬“真龙天子”“君权神授”。

主要表现在《灾祥志》中,如汉“安帝延光元年,琅琊上言黄龙见。

时安帝听谗言,太尉杨震自杀,又帝独有一子,信谗言废之,是皇帝不中,故有龙孽”《灾祥志》中类似例子多不胜数,概不多举。

《帝迹志》《天潢志》中也曾宣扬“高皇帝既受天命”“龙潜之迹在焉”3、方志记述不够客观真实,“趋利避害”如对孔子大书特书,对宋朝梁山泊、宋江起义等似乎有损乡里名声被视为“乱臣贼子”而丝毫未提及。

另外,《人物志五》中记李白“字太白,山东人”此处把李白归于山东人则缺乏考证,过于牵强,有很大的主观成分。

五、方志中的文化资源兖州,作为古九州之一,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方志中所涉及的文化资源更是极为丰富,可谓不胜枚举,因篇幅有限,选取其中的部分资源主要列举如下:(一)自然文化遗产1、峄山。

《山水志·邹县》载“峄山,在县东南二十五里,一名邹峄山,《水经注》曰:峄山周回二十里,高秀特出,积石相临,殆无土壤。

石间多空穴,洞打相通,有如数间屋处,其俗谓之峄孔……”现在峄山为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并享有“岱南奇观”、“天下第一奇山”的美誉。

《孟子·尽心上》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东山”即峄山。

现在亦以洞穴、泉水美而闻名,诸洞大如广庭、小如斗室、纵横通达、曲径通幽、深邃莫测;且洞多有泉水,每每东北风起,百泉涌涨,云气汹涌,“峄山戴帽”,大雨来到,其情景尤似仙山。

2、熊耳山《山水志·峄县》载“其上有黄龙洞,旧传为黄龙禅师修真之所。

洞中空阔委折,高数丈,远十余丈,深入必以火烛,之内更宽敞,东壁有二石龙……旁多石乳,其中有白蝙蝠,大如鸽,盖饮石乳而长生也……洞产朱砂”现在熊耳山位于山东省枣庄市,已开发为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以熊耳山为主题,集双龙大裂谷、溶洞群、迷宫洞自然奇观等为一体,堪称天造地设、鬼斧神工之作,现为国家AAA级景区,吸引了大量游客。

3、漏泽湖。

《山水志·费县》载“其西即陪尾山泗水发源处也,泽有五穴。

春夏积水,秋冬漏竭,将漏之时,声闻数里……一名雷泽”现在雷泽湖背靠蒙山,南望四开山,湖光山色珠联璧合,美不胜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