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市的起源于发展
历史文化名城——南京

历史文化名城——南京亓晴一、概况南京,简称宁,是江苏省会。
南京地处长江下游沿岸,江苏省西南部,邻靠安徽省。
南京,历史上长期是中国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遗存。
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越相范蠡筑城于古长干里,后人称为越城,为南京建城之始。
三国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均相继在此建都,故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称。
明洪武元年(1368),明太祖朱元璋在此创建明朝,改称南京,是为南京市名之始。
历史上南京既受益又罹祸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度不凡的风水佳境,过去曾多次遭受兵燹之灾,但亦屡屡从瓦砾荒烟中重整繁华。
且在中原被异族所占领,汉民族即将遭受灭顶之灾时,通常汉民族都会选择南京休养生息,立志北伐,恢复华夏。
大明、民国二次北伐成功;东晋、萧梁、刘宋三番北伐功败垂成。
南宋初立,群臣皆议以建康为都以显匡复中原之图,惜宋高宗无意北伐而定行在于杭州,但迫于舆论仍定金陵为行都。
即使太平天国以南京为都,亦以驱除异族统治为动员基础和合法性之一。
所以南京被视为汉族的复兴之地,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价值。
故朱偰先生在比较了长安、洛阳、金陵、燕京四大古都后,言“此四都之中,文学之昌盛,人物之俊彦,山川之灵秀,气象之宏伟,以及与民族患难相共,休戚相关之密切,尤以金陵为最。
”南京一带在100万年至120万年前就有古人类活动,35至60多万年前就有猿人在南京地域生活,汤山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了南京猿人化石,是截至2010年已发现最早的南京的人类生活遗迹。
约7000-8000年前,出现了以北阴阳营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原始村落。
在市中心的鼓楼岗北阴阳营、江宁区陶吴乡咎庙等地,发现200多处6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出土大量的陶器和石、骨制成的生活用具。
3000年前,相当于中原的商周之际,秦淮河流域出现了密集的原始聚落,被称为湖熟文化。
春秋战国时,在这些聚落的基础上形成了南京地区最早的城邑。
南京介绍简介

南京介绍简介
南京,简称“宁”,古称金陵、建康,是江苏省辖地级市、省会、副省级市、特大城市、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南京地处中国东部、长江下游、濒江近海,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司令部驻地,国务院规划定位的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门户城市和东部沿海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战略交汇的重要节点城市。
南京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长期是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南京在35~60万年前已有南京猿人在汤山生活,有7000多年文明史,3100多年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长干古城的发掘将南京建城史向前推至3100多年前的商代晚期。
南京是国家重要的科教中心,自古以来就是一座崇文重教的城市,有“天下文枢”“东南第一学”之称,明清中国一半以上的状元均出自南京江南贡院。
截至2022年,南京有各类高等院校68所,其中双一流高校13所、111计划高校10所、211高校8所、两院院士97人,均仅次于北京上海;2023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排名,南京位列全球第6、中国第3。
此外,南京还有60家博物馆、15家公共图书馆,博物馆主要有南京博物院、南京地质博物馆、南京民俗博物馆、南京云锦博物馆、江苏省博物馆、明孝陵博物馆等。
南京明城墙现完整保存25.1公里,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最长、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墙。
总的来说,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科教资源丰富、经济发展快速的城市。
南京初一历史考点归纳总结

南京初一历史考点归纳总结南京初一历史考点总结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帮助我们了解过去,理解现在,并为未来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在南京市初一年级的历史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历史知识和考点。
本文将对南京初一历史课程的考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和准备考试。
1. 南京作为古都的历史地位南京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古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我们需要了解南京古都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贡献。
2. 南京的历史遗址和文化景点南京有许多重要的历史遗址和文化景点,如明城墙、夫子庙、总统府等。
我们需要了解这些景点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以及与南京历史相关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3. 南京的历史人物南京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城市,涌现出众多杰出的历史人物。
我们需要了解这些人物的生平事迹、贡献和影响,如明朝的朱元璋、民国时期的孙中山等。
4. 南京的历史事件南京是中国历史上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的地方,如太平天国起义、五四运动等。
我们需要了解这些事件的背景、原因、经过和影响,以及与南京相关的细节和特点。
5. 南京的传统文化南京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如江苏苏剧、南京话等。
我们需要了解这些传统文化的起源、特点和发展,以及与南京历史相关的文化符号和传统习俗。
6. 南京的历史文化街区南京有许多保存完好的历史文化街区,如秦淮河、中山陵等。
我们需要了解这些街区的历史背景、文化特点和保护措施,以及与南京历史相关的风俗习惯和传统建筑。
7. 南京的历史博物馆南京有许多重要的历史博物馆,如南京博物院、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
我们需要了解这些博物馆的馆藏和展览,以及与南京历史相关的文物和史料。
8. 南京的文化名人南京培养了许多杰出的文化名人,如鲁迅、金陵十三钗等。
我们需要了解这些文化名人的生平和作品,以及对南京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影响。
通过对南京初一历史课程的考点进行归纳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南京的历史文化,加深对南京古都的认识,同时也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准备考试。
古都南京简介

古都南京简介一、南京的历史沿革1.1 南京的起源南京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古都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约2500年前的东周时期。
当时,南京是吴国的都城,称为吴郡。
后来,南京成为了六朝时期的南朝东吴的都城,是中国南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1.2 南京的兴盛与衰落南京在历史上曾多次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
特别是明朝时期,南京是明朝的首都,被称为“大明京师”。
然而,南京也经历了多次战乱和政权更迭,如金朝、元朝和清朝的统治。
在清朝时期,南京成为了一个相对边缘的地区。
1.3 南京的现代发展20世纪初,南京成为了中国的临时首都。
1912年,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南京成为了中华民国的首都。
然而,不久之后,南京又失去了首都地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京成为江苏省的省会,至今仍然是中国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二、南京的地理位置与气候2.1 地理位置南京位于中国东部,长江流域的下游,地处江苏省中部。
南京地势平坦,东临长江,西临淮河,北靠长江三角洲,南濒杭州湾。
2.2 气候特点南京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
春季和秋季气温适宜,是旅游的最佳季节。
三、南京的名胜古迹3.1 中山陵中山陵是中国现代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位于南京市玄武湖畔。
中山陵庄严肃穆,是中国近现代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
3.2 玄武湖玄武湖是南京市内最大的湖泊,位于南京市中心。
湖泊周围有美丽的公园和景点,如湖中岛、五台山、龙潭湖等,是南京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3.3 夫子庙夫子庙是南京著名的文化景点,建于明代。
这里保存着许多古老的建筑和文物,是南京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
3.4 南京城墙南京城墙是中国现存最长、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之一,是明代建筑的杰作。
南京城墙被誉为中国古代城墙的瑰宝,也是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
四、南京的特色文化4.1 南京话南京话是江苏方言中的一支,具有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
别具一格南京城说明文

别具一格南京城说明文1.引言1.1 概述南京城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历史背景而著称。
这座城市的建筑风格别具一格,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与魅力。
南京城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还融合了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形成了独特的地方特色。
这使得南京城成为了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在南京城的建筑风格中,我们可以看到明清时期古老建筑的影子,比如紫金山上的明孝陵和玄武湖畔的长江大桥。
而在城市规划和布局上,南京城以其独特的水陆相间为基础,构建了一座既有江南水乡的柔美之美,又有北方城市宏伟庄严的特色。
这种迥然不同的风格使得南京城在中华建筑中独树一帜。
此外,南京城的独特之处还体现在其历史背景之中。
作为中国南方重要的古代都城,南京曾是六朝时期的首都,在明朝和民国时期又重新成为了国都。
这使得南京城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每一个历史遗迹都散发着独特的历史气息。
同时,南京城也曾是抗日战争的重要战斗地,保留下了许多抗战时期的文物和纪念碑,这些无不彰显着南京城的独特价值。
综上所述,南京城作为一个别具一格的城市,在建筑风格和历史背景上都展现出了其独特之处。
它的独特之处不仅体现在建筑的风格上,还融合了历史文化的沉淀与时代变迁的印记。
南京城以其独特与独具魅力的一面,吸引了众多人们的目光,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以全面地介绍别具一格的南京城。
首先在引言部分概述南京城的特点和意义,然后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接下来,在正文部分将分为两个子部分,分别是南京城的历史背景和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
在历史背景部分,将回顾南京城的发展历史、重要事件和人物,为读者了解南京城的形成和演变提供背景知识。
而在建筑风格部分,将深入探讨南京城建筑的独特魅力,如城墙、宫殿和园林等,以展示南京城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总结南京城的独特之处和个人对南京城的评价,为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南京古代地名的含义

南京古代地名的含义
南京的古代地名主要有金陵、建业、建康、江宁等,每个名称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含义。
详细如下:
1.金陵:这是南京最著名的古称之一,其名源于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熊商在此地筑城之时。
金陵的名字不仅代表了南京的古老,也象征着一种悠久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地位。
2.建业:三国时期,孙权在此建立吴国,并将都城命名为建业,意在表示要建立一个繁荣
昌盛的事业。
3.建康:东晋及南朝时期,南京被称为建康,这个名称同样传递出建设一个康健国家的愿
望。
4.江宁:十国时期的南唐以南京为西都,时称江宁,字面意思为“江边宁静之地”。
5.应天:明朝初年,朱元璋将元代的集庆路改名为应天府,寓意“顺应天意”,并在1368
年下诏以金陵为南京,即南方的京城。
6.石头城:因南京地处石头山旁,故有此别称,也是早期城市的核心地区之一。
7.越城:春秋战国时期,南京先后属于吴、越、楚等国,因此得此名。
以上只是部分南京的古代地名及其含义,实际上,南京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都城,其地名变迁反映了中国古代历史的演变。
中国地名沿革对照表

中国地名沿革对照表中国地名沿革是指中国各地地名的变迁过程,包括地名的起源、演变、改名等情况。
地名沿革对照表是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地名对照,以了解地名的变迁情况。
下面是中国地名沿革对照表的相关参考内容。
一、北京市北京市作为中国的首都,其地名历史悠久。
早在远古时代,北京地区就有人类居住,当时称为“蓟”,是华北地区的重要城市。
后来,蓟被称为“蓟门”,意为“通向蓟州的门户”。
宋朝时期,蓟门改名为“大都”,成为北方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明朝时期,大都改名为“北京”,意为“北方之京都”。
二、上海市上海市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也是国际经济、金融中心。
早在唐朝时期,上海地区已有渔村,当时称为“上海港”,意为“河口之前”。
元朝时期,上海港改名为“上海”,此后逐渐发展为一个繁荣的港口城市。
清朝时期,上海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迅速崛起为中国最重要的商业中心。
三、广州市广州市位于中国南方,是中国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
早在秦朝时期,广州地区已有渔村,当时称为“脚州”,意为“鱼脚地”。
汉朝时期,脚州改名为“广州”,意为“广阔的州郡”。
广州历史悠久,是中国最早的对外通商港口之一,对中国人与外国的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南京市南京市位于中国东部,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南京在古代被称为“金陵”,意为“金色的陵墓”。
金陵在秦朝时期就有人类聚居,曾是齐国和吴国的首都。
随着历史的变迁,金陵成为了南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明朝时期,金陵改名为“南京”,意为“南方的京都”,成为中国的首都。
五、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是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位于中国南部。
早在汉朝时期,香港地区已有人类居住,当时称为“乌巴”和“游牧”。
后来,香港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英国殖民者占领香港并将其发展成为一个繁荣的贸易城市。
1997年回归中国后,香港成为中国的特别行政区。
六、台湾省台湾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早在古代就有人类居住。
唐朝时期,台湾地区被称为“蕃界”,意为“番地”。
南京为什么叫金陵城_南京为什么叫石头城

南京为什么叫金陵城_南京为什么叫石头城南京为什么叫金陵城但是,最受欢迎的一个别称,无疑,是:金陵。
所以,南京城,又叫做:金陵城。
那么,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南京,为什么叫做金陵?陵从何而来?首先,我们得弄明白,金陵二字,从何而来。
按照《说文解字》上的说法,“陵”者,山也,“金陵”可以理解为“金色的山”。
而南京城最著名的山,莫过于钟山(紫金山、金山)。
民间流行的说法是:在春秋时期,南京的钟山,就叫做:金陵。
在古代的地名起源中,约定俗成的方式是,喜欢用山的名字,或者河的名字,来作为地名。
比如洛阳的命名,与洛水有关;比如合肥的命名,与东淝河和南淝河有关;比如四川的眉山市,与峨眉山有关。
同样,南京城的雅称:金陵,也与南京城的钟山有关。
金陵何时作为城名?而“金陵”二字最早用于城名,是在战国时期。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333年,楚威王打败越国,杀越王无疆,尽取越国夺取的吴国的地域,而在石头山(今清凉山)筑城,称为金陵邑。
金陵,就是在这个时候,作为这片土地的名字。
而文中提到的楚威王,是战国时期赫赫有名的楚国国君,《芈月传》中,曾经提及到这位君王。
他一生以恢复楚庄王时代的霸业为志向,曾经占领过越国,使楚国势力范围,扩张到长江中下游与江淮地区。
当年,正是在他的努力下,金陵邑才得以建成。
后来,在唐代的《建康实录》中,对此,也有明确记载:“因山立号,置金陵邑”。
因此,南京叫做:金陵,十分恰当,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
虽然南京后来有过许多称谓,但是,经过时间的淘洗,最终,南京人还是最认可“金陵”这个雅称。
南京为什么叫石头城据统计,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南京总共有过接近20个不同的名称,例如金陵、建业、建康、应天、江宁、天京、秣陵、台城等等。
而在众多的别称当中,有一个却比较特殊,那就是“石头城”。
石头城,这个名字听起来不是特别的文雅,甚至感觉有些奇怪和另类。
那么,“石头城”为什么能成为古代南京的代名词,又究竟是如何而来的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和古代南京长江水道的变迁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城市的起源及发展周小乐(城市规划071 6001207036)摘要:首先以南京的历史起源说明南京城市的发展,再以城市规划的角度说明南京城市的发展关键字:南京;都城;城墙;防御;城市规划;首都计划;都市圈一、南京城市的历史格言1、明清以前南京位于北纬31°14″至32°37″,东经118°22″至119°14″是我国历史古都之一,江苏省省会,位于江苏省西部秦淮河入长江处。
根据最新考古证明,南京地区在30万年前就是人类聚居地;约在公元前6000-4000年,南京地区就出现了原始居民部落;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命范蠡筑城在今中华门外、秦淮河畔长干里,为南京建城之始,至今已有2470余年的建城史;公元前333年,战国时期楚国在清凉山西的石头山上建图一吴越楚地图金陵邑,由此南京又称金陵。
图二孙吴都建康图公元229年,三国时期孙权迁都建业,为南京建都之始;尔后有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五个朝代连续在此建都共272年,史称“六朝”。
六朝是南京古代史上一个极盛时期,到南朝梁武帝时,人口总数超过一百万,当时江南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朝诗人谢眺描绘南京是“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洲”。
建业城位于淮水北五里,北依鸡笼山(北极阁)和覆舟山(九华山),城周二十里十九步。
中心为宫城,外为内城。
城市格局为市南宫北,北面内城聚集了宫、仓城以及主要官署等,南面则分布市、手工作坊、居民闾里,为城市经济活动区。
南朝的健康城除了在城内有宫城、东府城、西州城外,原来的石头城及越城认为重要的军事堡垒。
公元317年,琅琊王司马睿在此建立东晋王朝,都城名建康。
东晋都城大体沿用东吴建业旧城,并在内城外加筑篱栅式外郭城,至成帝咸和七年(公元332年)又重新建成宫城。
建康城以宫城为中心,沿南北中轴线规划布局。
宋、齐、梁、陈四朝以建康为都,对都城随时因势作了一些改造,南齐时为了加强建康都城的防务,曾于公元480年把原来的土城墙全部改用砖筑,梁武帝时更把宫城的城墙增加到三重。
梁朝还将建康宫的正殿图三东晋建康图太极殿从12开间扩充成13开间,据说是象征着一年中的12个月再加一个闰月。
扩建以后的太极殿长27丈,宽10丈,高8丈,殿的内外地面都用锦石砌成。
但城市整体格局未发生显著变化。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隋文帝灭陈,并下令荡平建康城邑宫室,六朝都城300年繁华化作了荒烟蔓草。
图四隋将州图公元914年,杨吴昇州刺史徐知诰(即后来的南唐皇帝李昪)“始城昇州”,公元937年,南唐正式定都此,改称“江宁府”,南京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此后近千年里它一直是江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南唐都城摆脱了六朝建康城的框架,向南作了迁移,把秦淮河两岸经济富庶区包入城内。
该城前依聚宝山(雨花台),后枕鸡笼山,东望钟山,西凭清凉山,规模宏大,周长达二十五里四十四步。
城辟东门(大中桥)、南门(中华门)等。
宫城位于今洪武路一带,为都城中心。
南出宫 图五 南唐江宁府图 门就是御街(中华路),这一南北走向线为都城之中轴线。
南唐都城为后来宋元时期所沿用。
府城之图 宋建康行宫之图元集庆路图 青溪图2、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定都南京。
明南京城形制为四重环套配置,从内至外为宫城、皇城、京城、外城。
其中外城主要从城市外围防御要求出发,在应天府城外围,利用部分天然土坡筑城,周围达180里,外城与应天府之间认为耕地及村落,说明外城只是城市外围的防图六明朝都城图御工程设施,外城大部分为土筑,仅在城门附近以砖石加固。
南京城,全长33.676公里,设13座城门。
它在建筑上突破传统都城的方形格局,因地随势而构筑,形制上屈曲多变。
外郭自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动工修筑,全长60公里,辟18座城门。
此墙三面阻山控野,一面依傍长江,系为加强南京城防而筑。
京城内有三个功能区:东部的政治活动区,西、南部的经济活动区,北部的城防地区。
明城区道路分为官街、小街、巷道三个等级,于城南地区、东部皇城新区、城北军防区三个区域自成相对独立系统。
图七江宁省城图清灭明后,把应天府改为江宁府,在此设置两江总督,南京成为清政府统治东南地区的中心。
江宁府以明南京城为城垣,把明皇城改建为军事驻防城。
清代前期,南京城市布局变化不大。
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南京被辟为对外商埠,市内交通量猛增,修建改造了部分城区道路。
一些明清南京图:皇城图街市桥梁图国学图历代互见图庙宇寺观图楼管图3、民国时期1911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选择南京组建了临时政府。
但这一时期南京城市建设进展甚微。
1927年4月,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
从此时至1937年,南京城市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城市的格局、风貌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这一时期被称作南京近代建设史上所谓的“黄金十年”。
1937年11月,国民政府西迁重庆,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展开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古城南京三分之一的建筑被烧毁,城市遭受巨大创痛,城市建设发展濒于停滞。
1946年5月,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因忙于内战,几年间城市面貌改观不大。
图八南京市街道群图图九新南京地图4、建国初期解放初期,南京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居住环境恶劣,人民政府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非常重视城市的建设、管理,制定了市中心的布局、市区道路网和城市建设由内向外、填空补实、逐步发展的规划。
在住宅建设上首先改造劳动人民居住的棚户区。
从1952年起,重点投资建设新住宅,先后建成了工人新村、水上新村、曙光新村等多处住宅区。
在城市道路建设方面,解放初期翻建、改建各种路面109万平方米,养护、维修各种路面46.3万平方米。
1959年,新建了北京东路、太平北路,扩建了鼓楼广场、中央路、中山南路、北京西路等。
1960年1月开工建设我国建桥史上的巨大工程—南京长江大桥。
经过短短十多年的建设,南京城市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
图十南京市城区详图五、文革时期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
在这场浩劫中政治、社会领域遭到极其严重破坏,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某些方面甚至出现倒退。
1967年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均比上年下降了25%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速度比1949年至1965年十六年间的年均增长速度下降了15个百分点以上。
在此背景下,南京城市建设基本处于停顿状态。
这期间建成的唯一大工程是南京长江大桥及其配套工程。
这一我国自行设计、施工,具有世界水平的铁路、公路两用桥是南京的骄傲,曾令国人无比自豪。
图十一南京市街道图图十二南京人民公社图六、改革开放以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南京市由中央人民政府直辖。
1950年改由华东军政委员会领导。
1952年改江苏省辖市,为省人民政府驻地。
1949年5月至1950年,江宁县属南京市领导。
1958~1962年,1971年至今,江宁县、江浦县两度属南京市;1958~1962年,1975年至今,六合县两度属南京市。
1983年,原镇江地区的溧水、高淳二县并入南京市。
南京市现辖鼓楼、玄武、白下、建邺、秦淮、雨花台、江宁、六合、浦口、栖霞、下关十一区和高淳、溧水两县。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南京市城市建设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迈开了新的步伐。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最初几年,城建的重点主要放在住宅建设上,以解决老百姓的居住困难问题,先后建成了瑞金北村、瑞金新村、后宰门、光华东街等一批住宅小区。
随后,为解决市政道路建设严重不足的矛盾,城市建设的重点转移到改善城市交通状况上来,先后完成了热河南路、城西干道、建宁路的修建等一批工程,为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为促进城市建设更快地发展,1995年南京市将六城区的面积由76.34平方公里调整到186.73平方公里,大大拓展了城市建设的空间。
同年,修订后的《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报经国务院批准,为南京今后的城建指明了发展方向。
该年年底,市委、市政府提出“一年初见成效,三年面貌大变”(1996—1998)的奋斗目标,掀起了一场以城市道路建设为突破口的大规模建设热潮。
经过几年建设,初步拉开了现代化城市的框架。
图十三 南京市交通旅游图 图十四 南京市地图2001年7月,南京市被确定为承办第十届全运会的主赛地,这给南京市的城建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
根据《南京城市总体规划》,市委、市政府决策,实施“一疏散三集中”和“一城三区”发展战略。
经过短短几年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城市发展迅速拉开框架,初步形成了主城~新市区~新城的大南京格局;全长21.72公里的地铁一号线贯穿古城南北;南京长江二桥、长江三桥次第建成;外秦淮河再现碧波清流南京城市面貌的日新月异,给地图工作者提供了新鲜的题材。
他们紧扣时代脉搏,积极吸取最新制图技术和理念,不断更新地图作品,创新地图品种。
下面这个专题展出的“走遍南京”系列地图,是南京市测绘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近期出版的部分作品。
它们包括“走遍南京”旅游图,“走遍南京”外文版旅游图,总统府、明孝陵、夫子庙等景区导游图,等等,有的把城区扩大后的新市区、新城等纳入制图范围,及时提供了南京最新的城区信息,有的专为著名景点度身定造,有的把最新建设成就作为表现主题,形象地展现了千年古都的文化魅力和现代化风采。
二.南京城市的发展南京市历史悠久的古城,自东吴、东晋、南朝、南唐及明初一直为封建都城、城垣坚固,城周达61里,为我国古代最大的城市之一。
自明初大规模的筑城,修建宫殿,开辟道路后,城市轮廓基本形成。
南京城市在近代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开辟五口通商,帝国主义势力侵入,以后津浦及沪宁两铁路通车,使南京成为南北陆上交通与长江水运的交汇点。
这一时期主要在城北下关沿江一带,形成新的市区,集中各种洋行、银行、轮船公司、码头、仓库、火车站等;也在一些空地上密集地发展了棚户区。
其间南京一度由太平天国占领,并定位国都,定名“天京”,因为时间短暂,只进行了一些军事建设,曾在紫金山西部建“天堡城”,在东山麓建“地堡城”,城内变化甚少。
第二阶段,自1927年国民党政府定都南京后,曾进行过“首都建设计划”,并开辟几条新的道路,在城内分散地建造行政办公机关,在山西路一带开辟为官僚等上层阶层服务的住宅区,在城东中山陵及灵谷寺一带建造道路、绿化、运动场及纪念性的建筑。
在《首都计划》的指导下,南京出现了以中山大道为代表的宽阔的林荫大道与许多行行色色的近代建筑,形成了今日南京城的总体格局。
第三阶段,自1937年,抗战后不久南京为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曾是汪伪政权的“首都”,但没有什么建设。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回到南京,除了建造美军军官的招待所、“国名大会堂”外,还继续进行了“首都建设计划大纲”,但城市没有新的建设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