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春季仔猪大肠杆菌病的防治

浅谈春季仔猪大肠杆菌病的防治
浅谈春季仔猪大肠杆菌病的防治

(推荐)猪常见病和常用药分类

猪常见病和常用药分类 一、抗病毒药。猪病毒病有很多种类,如猪瘟,猪细小病毒病,蓝耳病,伪狂犬,高热病,口蹄疫等。大多病毒病都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猪病毒病的防治主要依靠一些清热解毒,凉血,提高抵抗力的中药提取物和中草药。如黄芪多糖,双黄连,板青合剂等中药提取物饮水或者拌料。中草药可以使用荆防败毒散,扶正解毒散,黄连解毒散,四味穿心莲散,清瘟败毒散等散剂拌料。在防治病毒病的同时需要使用一些光谱的抗菌药来防治继发细菌感染造成死亡,如阿莫西林,强效磺胺,复方磺胺。 二、呼吸道疾病药物。猪的呼吸道疾病以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和猪支原体感染为主。用药方案:1、赛氟(咳喘素)配合止咳散拌料或者饮水。2、替米考星预混剂配合止咳散拌料或者饮水。个别严重猪注射氟清。 三、抗菌药。1、育肥猪和种公猪在饲养过程中会经常使用一些广谱的抗菌药来预防细菌感染。用药方案:阿莫西林或者强效磺胺或者复方磺胺。也可以使用对革兰氏阳性菌作用强的林可霉素可溶性粉或者交替使用。2、细菌或者其他原因引起的肠道感染,常发生于仔猪和育肥猪。种猪由于饲养条件好发生率低。育肥猪可以使用氟苯尼考粉或者痢清散(白头翁散)拌料。仔猪可以使用止痢散或者利康(痢停、猪泻康)。未断奶仔猪也可以通过给哺乳母猪用药来治疗仔猪黄白痢如仔痢宁散和母仔安散。个别拉稀严重的注射肠立康同时补充补液盐。 四、附红细胞体病常用药。附红细胞体病是猪由于附红细胞体感染血液红细胞造成的贫血,黄疸,消瘦等症状为主的疾病。用药方案:附红清拌料防治。五、猪弓形体和链球菌病常用药。用药方案:强效磺胺或者复方磺胺。

六、母猪保健方案。母猪在怀孕前期用尽量减少药物使用,特别是抗菌药和抗生素类。母猪保健应该在预产期前30日左右进行一次驱虫,用药方案:芬苯达唑粉或者阿维菌素粉,在开产前15日使用3天黄芪多糖,开产前后7天连续使用林可霉素可溶性粉配合黄芪多糖。使用目的:提高仔猪成活率,减少仔猪黄白红痢,减少母猪产后疾病,对母猪快速回复体质有很大作用。 七、驱虫药。种公猪在每年进行2次到4次驱虫,育肥猪在开始育肥前驱虫一次,种母猪在产前30日进行一次驱虫。用药方案:芬苯达唑粉或者阿维菌素粉八、促消化,促生长药。种公猪,种母猪和育肥猪都可以每月使用一次健胃散促进消化和吸收,减少由于消化不良引起的各类疾病。也可以长期添加大蒜素和育肥猪专用维生素对消化和生长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九、防霉剂。对于饲料或者玉米发霉严重的现象,可以在饲料中加入脱霉剂,减少霉菌毒素的感染。建议种猪不要使用发霉的玉米和饲料。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仔猪球虫病的诊治

仔猪球虫病的诊治 中图分类号:S855.9;S852.7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273X(2009)11-0031-01 猪球虫病是由猪等孢球虫和某些艾美耳属球虫寄生在 哺乳期及新近断奶仔猪小肠上皮细胞所引起的一种寄生性 原虫病。临床症状表现为腹泻,脱水,严重的可引起死亡,与仔猪黄白痢相似,但抗生素治疗无效,主要发生在仔猪,其他日龄的猪多呈隐性带虫感染。近年来,猪球虫感染普遍存在,加之并发细菌、病毒或其他寄生虫病,死亡率相当高,呈世界性分布,给养猪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2009年春荆州市某养猪专业户发生一起仔猪球虫病,现将发病及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1发病情况 5月中旬,7~11日龄仔猪首先发病,表现腹泻,脱水,经两种抗生素治疗无明显效果,发病率90%,死亡率5%。调查环境发现猪舍阴暗潮湿,粪便处理不及时,猪只密度较大,较拥挤。 2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粪便松软呈糊状,2~3d后粪便呈灰色的黄白相间的水样稀粪,异常酸臭,后期粪便呈黑红色,恶臭,肛门红肿,周围被毛被粪便污染。仔猪食欲减退,被毛粗乱无光,皮肤灰白,缺乏弹性,眼窝下陷,饮水增加,严重消瘦,喜卧,弓背站立。严重感染的哺乳仔猪最后因脱水死亡。 3剖检变化 特征性病理变化主要发生在空肠和回肠。空肠和回肠内充满暗红色稀薄水样内容物,肠黏膜有大量出血斑和弥漫性坏死,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肠壁充血肿胀,其他脏器无肉眼可见病变。镜检:在肠黏膜上皮细胞内见到大量似成熟的球虫裂殖体、裂殖子等。 4实验室检查 (1)细菌学检查:无菌采取病猪的心、肝、脾、肺触片,革兰氏染色后镜检未见细菌。 (2)在临床症状出现后的2~3d进行实验室检查,用常规饱和食盐水漂浮法:取病猪新鲜糊状粪便10g加入100mL饱和食盐水中,搅匀后用金属筛过滤,弃去粪渣,后静置10min,用接

保育猪腹泻病的治疗措施及预防办法

保育猪腹泻病的治疗措施及预防办法 各种年龄的猪都可发生腹泻,但是发生腹泻的猪主要发生在这三个年龄群:出生后1?3日龄仔猪,7?14日龄仔猪和断奶后年龄的仔猪。新生仔猪腹泻的发病率可能在日益增加,尤其是集中产仔管理的猪场。菌毛抗原疫苗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已使新生仔猪腹泻大为减少。个别猪场使用口服同源奶制疫苗,但一般需要两次免 疫才能获得满意的预防效果。然而,菌毛疫苗对新生仔猪腹泻不一定有效,控制这种年龄的腹泻病常常是比较困难的。 虽然仔猪腹泻的病原是比较多的,而且是比较复杂的,但是最容易感染的病原 就是针对某种病原的母源抗体消退时又同时感染的这种病原。当有大量的病原感染 超过初乳或乳中抗体免疫控制力时腹泻就会发生。产仔室的温度、湿度、通风和卫 生状况等这些环境因素对仔猪腹泻的严重程度和成活率及预防有重大影响。 仔猪腹泻最常见的传染性病原是大肠杆菌、轮状病毒、传染性胃肠炎(TGE)和 猪等孢球虫(ISoSPora SUiS) 。线虫(如Sarongyloides ranSomi) 在美国东南部也 常常引起猪腹泻。据报告,美国中东部的许多州也有增加的趋势。据设在GaIebUrg 的伊利诺州诊断室的调查统计,在哺乳猪流行的病原有:球虫占32%大肠杆菌21% TGE病毒20%轮状病毒10%产气荚膜梭菌11%未诊断6%从同一个猪分离鉴定出的病原常常不止一个。最近几年的观察,发现球虫和产气荚膜梭菌的流行有增加的趋势。 大肠杆菌病:大肠杆菌作为原发性病原在仔猪要比幼年仔猪少见。伊利诺州诊断室对144头发生腹泻的猪作了调查分析,从6日龄到断奶时分离到病原性大肠杆 菌比例较少(14%),而1?5日龄仔猪比例较高(53%)。新生仔猪腹泻分离到的大肠杆菌,常常可能是继发性病原。这些大肠杆菌可能不一定溶血,也不是肠毒性的。 Moxley报道了大肠杆菌K88株感染哺乳猪和断奶猪出现内毒血症休克。他认为看到小肠

仔猪大肠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仔猪大肠杆菌病是由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本病最常发生于初生7日龄以内的哺乳仔猪,因哺乳仔猪下痢,机体迅速脱水,导致全身衰弱而死亡.另外,本病还见于断乳仔猪,使断乳仔猪拉白痢.现将本病的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1发病情况 2003年3月西藏林芝地区八一镇某养猪场发现有1头6日龄哺乳仔猪拉黄痢,1头断乳仔猪拉白痢。随后又相继有3窝哺乳仔猪拉黄痢和2窝断乳仔猪拉白痢,在2d时间里,哺乳仔猪因黄痢先后死亡5头,断乳仔猪因白痢死亡1头。 2临床症状 哺乳仔猪出现腹泻症状,初期拉黄色糊状粪便,其中混有乳凝块,并沾污尾、后肢等处,后期水样腹泻.病畜表现为精神沉郁、不愿行走、不合群、吃乳减退或停止,消瘦、脱水、衰竭、昏迷而死亡。断乳仔猪拉灰白色糊状粪便,表现为精神沉郁、被毛粗糙无光、拱背、不愿行走、消瘦而死亡。 3病理变化 剖检自然病死哺乳仔猪,可见肠道臌气、充满黄色液状内容物,肠粘膜有充血、出血,肠壁变薄、松弛,肠系膜淋巴结充血、并有弥漫性的小出血点、切面多汁;胃粘膜红肿,肝、肾有小点坏死。断乳仔猪肠系膜毛细血管瘀血,肠道内充满灰白色糊状内容物。 4实验室检查 4.1触片镜检取自然病死的哺乳仔猪和断乳仔猪的心血、肺、肝、脾、肾分别涂片或触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均发现有革兰氏阴性无芽胞的卵圆形的短小杆菌,用显微镜测微尺测其大小为(1μm~3μm)×(0.4μm~0.7μm)。 4.2分离培养取自然病死的哺乳仔猪和断乳仔猪的心血、肺、肝、脾、肾分别接种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37℃培养24h,形成圆形、隆起、光滑、湿润、无色的菌落,直径约为2~3mm。取菌落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其形态与病料中一致。 4.3生化试验取分离菌株的纯培养物接种生化培养基(半固体为穿刺接种),每种生化培养基接种3支,另设有对照管,将试验管与对照管同时放入37℃培养,每日观察至14d.可见分离菌株发酵葡萄糖、乳糖、麦芽糖、甘露糖、果糖、木糖、树胶醛糖、山梨醇、甘露醇、蕈糖产酸,三糖铁琼脂斜面变黄;不发酵蔗糖和肌醇;赖氨酸脱羧酶和苯丙氨酸脱氨酶试验阴性;甲基红、硝酸盐、吲哚试验为阳性;H2S、V-P、柠檬酸盐和尿素酶试验为阴性。 4.4动物接种试验选健康仔兔5只,随机分成2组。第1组3只仔兔为试验组,每只仔兔臀部肌肉接种分离菌株18h的肉汤纯培养物1mL.第2组2只仔兔作对照,每只臀部肌肉注射肉汤1mL。第1组3只仔兔于接种后18~24h死亡,剖检3只病死仔兔均有相同的病理变化.取其心血、肝、脾、肾、肺做涂片、触片和分离培养,均能回收到与自然死亡仔猪相同的细菌。第2组2只仔兔观察至24d仍然健活。 4.5血清学试验从自然病死哺乳仔猪和断乳仔猪中分离菌株的纯培养物,送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鉴定,其大肠杆菌的血清型为09、078。 4.6药敏试验将分离菌株的纯培养物接种肉汤,培养18~20h取出,镜检无杂菌,在每个琼脂平板上放入菌液0.2mL,用灭菌“L”棒将菌液均匀涂抹在乎板上,待30min后,放入“套装新药敏纸片”(上海伊华医学科技有限生产),每种药敏片重复1次,置37℃培养24h。其抑菌结果(测量抑菌圈直径,取平均值,单位mm):复方磺胺(SXT)35有反弹现象,头孢哌酮(CPP)29、妥布霉素(TOB)28.5、头孢唑啉(CPZ)27.5、庆大霉素(GEN)26、羧苄青霉素(CAR)24、头孢噻肟(CTX)23.5、链霉素(STR)23、丁胺卡那霉素(AKN)21.5、卡那霉素(KAN)21.2、利福平(RIP)20、四环素(TET)20有反弹现象、万古霉素(VAN)20、氨苄青霉素(AMP)19.9、

猪常见疾病的防治

猪常见疾病的防治 (一)常见传染病的防治 1.猪瘟:又名“烂肠瘟”,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临床症状表现为发烧,体温40.5—41℃,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喜喝脏水,畏寒打抖,常钻垫草,皮肤有红色出血点,压不褪色,先便秘象算盘子,后下痢恶臭,带有粘液和脓血,有脓性眼屎。此病只有通过注射猪瘟冻干苗来预防。 2.猪丹毒:又叫“打火印”,夏秋两季发生较多,急性死亡率高,多由消化道感染。一般4—9月龄的猪发病多,发病突然;体温急剧升高到42℃以上,精神沉郁,怕冷、不吃、呕吐,初便秘后腹泻,发病不久在耳后、颈部、四肢内侧皮肤上出现各种形状红斑,逐渐变为暗红色,指压时褪色,离去手指即复原。可定期注射猪丹毒氧化铝菌苗预防。 治疗:①肌肉注射青霉素20一100万单位,每天二次。此外,土霉素、金霉素、四环素对本病也有较好的疗效。②皮下或耳静脉注射猪丹毒血清。⑧大清叶75克(炒)、石膏50克、升麻40克研细服用。 3.猪肺疫:又叫“锁喉症”,多发于夏秋,中小猪感染较多,多经呼吸道感染,患病猪体温在40℃以上,不吃食,呼吸困难,张嘴喘气,呈犬坐姿势,皮肤出现紫红色斑点。可注射猪肺疫氢氧化铝菌苗预防。 治疗:①肌注双抗,即青霉素20—100万单位,链霉素50—100万单位;每日两次。②内服土霉素或四环素、每次0.5克,或肌肉注射

40—100万单位;⑧知母75克,石膏50克,桔梗50克。甘草25克,共研末、分两次服,一天一次。 4.猪流行性感冒:多发于春秋末和冬初,患病猪体温在41—41.5℃,食欲减退,无精神,鼻流粘液分泌物、咳嗽。 治疗:①肌注安痛或安乃近,百尔定5—20毫升,也可加注青霉素40一100万单位;②肌注土霉素或四环素20一100万单位。每日两次。⑧姜、葱、苇根各75克,加水煎服。 5.仔猪副伤寒:本病多侵害2~4月龄的幼猪。急性病猪体温升高到41—42℃,不食,不爱走动,下痢,粪恶臭。死前鼻唇、四肢末端、耳、颈、胸下及腹部皮肤变成蓝紫色。慢性病猪主要病状是食欲减退,呈周期性下痢,粪便淡黄色或黄绿色、恶臭,并混有血液和脱落的肠粘膜。猪常因极度衰弱而死亡。 预防:①对仔猪生后30日龄前后注射仔猪副伤寒弱毒菌苗,每次一毫升,肌肉注射。②把大蒜捣碎,混入饲料饲喂。 治疗:①磺胺脒每日每公斤体重0.4--0.6克,分两次内服,连服3天。 ②呋喃西林或痢特灵每次0.2一O.5克,每日两次,连用4天。⑧合霉素每日每公斤体重100毫克,分2—3次内服,连用3天。④中草药:黄连、黄柏、通草各10克,白头翁,甘草各6克、车前子、滑石粉各15克,研制成细末,分四次灌服。 6.仔猪白痢:仔猪白痢称“拉白屎”,多发生在20日龄以内的仔猪,病猪初期稀粪,以后粪便逐渐变为白色,混有泡沫,粘稠而腥臭,病猪精神萎靡,消瘦,行走不稳,幼猪死亡率较高。

仔猪球虫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08008459.html, 仔猪球虫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作者:曹茹欣 来源:《现代畜牧科技》2016年第07期 摘要:仔猪球虫病通常是由于其小肠上皮细胞内寄生有猪等孢球虫以及部分艾美耳属球虫而导致,通常在哺乳期和进入断奶期时发生,主要临床症状是腹泻,导致生长发育缓慢。仔猪单独感染该病往往具有很低的死亡率,但如果出现继发性疾病会导致死亡率明显提高。本文主要介绍该病的防治措施,供参考。 关键词:仔猪;球虫病;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9737(2016)07-0137-01 1 流行病学 猪球虫主要是在小肠处寄生,有时也会在结肠和盲肠处寄生,比较常见的是空肠或者回肠处。该病通常是在哺乳期以及要进入断奶的仔猪发生,其中在8~15日龄容易发生,因此该病也叫做“10日下痢”。成年猪只通常是带虫者,往往不会表现出临床症状。该病的传染源是病猪以及带虫猪,主要通过“病从口入”的途径传播,即经由消化道引起发病。该病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其中在夏、秋季节发病率达到最高。猪球虫卵囊既具有抗干燥的能力,而且基本对全部的消毒剂都具有耐受性,因此大多数仔猪往往是由于感染栏舍内前窝病猪遗留的卵囊而引起发病。该病通常具有非常高的发病率,但致死率相对较低,如果出现继发疾病会导致死亡率明显提高,同时很难进行诊治。 2 临床症状 哺乳仔猪患病后会发生腹泻,且通常能够持续4~8天,初期排出黄色的水样粪便,经过数天排出淡绿色的糊状粪便。大多数情况下,仔猪患病后能够继续吮乳,但被毛粗乱,发生脱水,日增重降低。断奶仔猪感染球虫后,开始一切表现正常,从第五天开始发病,往往突然发生腹泻,精神沉郁,排出灰色的水样粪便,快速出现脱水,症状严重时嘴唇周围以及腹下皮肤呈紫色,往往在1h左右就出现死亡。腹泻初期,病猪体温基本正常;临死前,体温明显降低。 3 诊断 该病主要是根据患病仔猪在7~14日龄出现腹泻,且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没有效果等特征进行初步诊断。如果需要确诊还要对仔猪粪便进行检查,如果含有球虫卵囊则可确诊,目前主要采取饱和盐水漂浮法和乙醚法进行检测,其中乙醚法更为常用。另外,还要注意将该病与与其他能够导致仔猪发生腹泻的疾病进行区别,如大肠杆菌病、轮状病毒病、传染性胃肠炎、类圆线虫病、C型产气荚膜梭菌病等。

春季猪的常见疾病与预防

春季猪的常见疾病防治 春季气温变化大,易滋生致病性细菌、病毒、支原体。以猪而论,常发疾病有猪瘟、副伤寒、仔猪水肿病、黄痢、白痢、传染性胃肠炎、喘气病、副猪嗜血杆菌病、感冒、仔猪低血糖症和疥癣等病。 1 猪瘟 贯彻免疫程序,常发地区仔猪可进行超前免疫(出生后肌肉注射1~2头份/头,1~2 h 后再喂初乳),35日龄进行二次免疫(4头份/头),65日龄进行第三次免疫(6头份/头)。安全区35日龄首免(4头份/头),65日龄二免(6头份/头)。 种母猪春、秋季各免疫一次;后备母猪配种前20 d免疫一次;种公猪每年春、秋两季各免疫一次。发生猪瘟的猪场应紧急“超”剂量接种猪瘟疫苗。 早期发病猪只根据临床症状应用抗病毒药品和抗菌素类药物标本同治,主要措施是用相应的抗病毒药品增强猪只机体免疫系统功能,抑制和杀灭病毒,同时用抗菌素类药物控制继发感染。具体处方如下:增强机体抵抗力,用抗病毒中药复方制剂,同时用氨苄西林钠配合长维舒和维生素C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3~5 d。重症病例肌肉注射维生素B12、维生素C,将氨苄西林、5%葡萄糖、0.9%氯化钠溶液稀释后静脉注射,每天2次,连用3 d。如果病猪开始吃食,每头猪可喂1~2个生鸡蛋和适量奶粉,以增加机体能量,增强抵抗力。假定健康猪防控措施:饲料中添加相应抗病毒药品增强机体免疫力,抑制和杀灭病毒,降低应激反应。同时用抗菌素类药物控制继发感染。推荐处方:清瘟败毒散1 000 g、奇毒康颗粒500 g、可立克500 g,拌料1 000 kg,连喂5~7 d。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阿莫西林可溶性粉。 2 仔猪大肠杆菌病假定健康猪防控措施:饲料中添加相应抗病毒药品增强机体免疫力,抑制和杀灭病毒,降低应激反应。同时用抗菌素类药物控制继发感染。推荐处方:清瘟败毒散1 000 g、奇毒康颗粒500 g、可立克500 g,拌料1 000 kg,连喂5~7 d。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阿莫西林可溶性粉。

猪常见病综合防治方法

猪常见病综合防治方法 发表时间:2017-10-31T14:47:25.653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21期作者:肖振库 [导读] 猪的发病多在春季,且多为混合感染,发病后不易治愈。最普遍的有猪瘟、猪流感、猪肺疫、仔猪副伤寒、大肠杆菌病等。猪瘟死亡率较高’猪流感死亡率较低,但可导致猪生长迟缓,使养殖效益下降。 黑龙江省甘南县中兴乡人民政府畜牧兽医站 161800 猪的发病多在春季,且多为混合感染,发病后不易治愈。最普遍的有猪瘟、猪流感、猪肺疫、仔猪副伤寒、大肠杆菌病等。猪瘟死亡率较高’猪流感死亡率较低,但可导致猪生长迟缓,使养殖效益下降。 1 猪瘟的防治 猪瘟是一种由病毒所引起的猪病,该疾病发展速度十分迅速,传播速度也极快,可发生于不同年龄阶段及不同品种类型的猪群。其中,日龄小于1个月的仔猪其感染率普遍较低,而>1个月的猪群普遍发病率较高。当猪群受到传染时,猪瘟将会以爆发的形式出现,最先感染的猪群会在短时间内发生死亡,死亡风险极高。猪瘟的疾病特征主要表现为高热、四肢不受控制抽搐、痉挛等,猪瘟的高发时期为春季前期及春季末尾期,此时的防控重点在于对猪瘟高发地区和常发地区提前做好防控措施,在母猪配种前及配种后均进行免疫。对日龄<20天的仔猪可进行首次免疫,在日龄50天时再次对仔猪进行免疫接种。对于非疫区猪群可对母猪配种前后进行免疫,对公猪只需在秋季和春季两个季节进行免疫,对已经断奶的仔猪只需免疫一次,此外,为预防仔猪感染猪瘟,也可对仔猪采取超前免疫措施。因春季早晚温度差距较大,养殖人员需对猪舍做好保温工作,并对猪舍进行定期的清洁与消毒,改善猪舍环境,对猪舍的饲养方式进行严格管理,饲料需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加强胡萝卜等饲料的喂养,提升猪群对病毒的免疫力,以此降低猪瘟的爆发几率。在猪舍消毒上,饲养员可采用石灰水等方式进行消毒,定期清洁粪便,并保持室内良好通风。若猪群出现了明显的呼吸道感染,饲养员可选择咳瑞康进行肌肉注射,并每隔2天对注射进行全面消毒及粪便清理,使猪群的饲养环境得到改善,减少病毒的滋生。 2 猪霉形体肺炎 当易感猪群首次被病原菌传入时,极有可能会暴发急性型。任何年龄的猪都容易感染,可达100%的发病率。并有发热或不发热的急性呼吸困难的特征性。3个月的持续时间,而后转为慢性型;很常见,小猪多在3到10周龄时第一批病状出现,10到16天的接触后的潜伏期。本型特征是明显反复的干咳与频咳,在晨起喂饲与运动剧烈后咳嗽尤为严重。通常病猪仅咳嗽1到3周,或是没有限期地咳嗽。除较重病例外,呼吸动作仍然正常。病猪通常食欲正常,生长发育却不是很好。在表面康复之后,当猪达到16周龄时复发或“第二次暴发”也是极有可能。有些患慢性型疾病的猪,日后会由于巴氏杆菌或其他微生物的继发侵入,急性肺炎也有可能发生;病猪没有较明显症状并有时轻咳,全身状况良好及生长发育几乎正常,但经X射线检查或剖检时可见到气喘病病灶;猪气喘病冻干兔化弱毒菌苗;猪气喘病168株弱毒菌苗,两种菌苗仅适在疫区使用,都要注入肺内才能产生免疫效果且免疫力产生的时间缓慢,约在60天以后才能产生免疫力。已在国内使用的美国辉瑞与荷兰英特威公司生产的灭活疫苗,肌肉注射,效果较好且使用方便。 3 仔猪副伤寒防治 从近几年畜禽养殖较常面临的各个问题来看,仔猪副伤寒是春季时期较为常见的疾病类型之一,该疾病高发于刚出生3-4月的仔猪当中,对于小于2个月的猪群普遍较少出现。该猪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早期便秘,在后期时逐渐出现下痢,远端皮肤处如耳朵、腹部、嘴周、尾端等部位皮肤相较于其它部位更红,并随着时间延长而呈现青紫色,此时仔猪体温会比正常水平高出许多。部分仔猪为慢性便秘,因此会出现下痢和便秘症状的交叉呈现,排泄物颜色多为淡黄,皮肤表层会出现湿疹。对此,?对仔猪副伤寒的预防,需在仔猪断奶后,立即对各个仔猪进行副伤寒弱毒冻干苗接种,提前做好预防措施,这是降低病猪发生率的重要举措。而对已经出现仔猪副伤寒的养殖区,需对日龄在10-30天的仔猪进行首次副伤寒接种免疫,对其间隔8天后再进行免疫。免疫药物可选择庆大霉素、氯霉素等药物,但需谨记,青霉素、红霉素等药物无法治疗该疾病,因此在选择免疫药物时需对猪群的患病类型做到明确了解,对不同药物的治疗功效也做到熟知。 4 猪流感 猪流感是由正黏病毒科猪流感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的呼吸道疾病。临床发病表现急促、咳嗽、呼吸困难、发热、衰竭、迅速康复为特征。病猪和带毒猪是此病的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主要为呼吸道。发病猪不分品种、性别和年龄,冬春两季发病较多,多在早春呈地方性流行。往往突然发病,迅速传染整个猪群,发病率高达100%,潜伏期2-7d,病程1周左右。如果在发病期管理不当。会发生支气管炎、肺炎、胸膜炎等,增加猪的病死率。此病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用猪流感佐剂灭活苗连续接种2次,免疫期可达8个月。预防要加强猪舍的消毒工作,保持猪舍清洁干燥。加强饲养管理,定期用5%的火碱对猪舍进行消毒,在天气突变或湿冷时要注意防寒保暖,保持环境稳定。特别是春季注意猪舍通风胆要防贼风、防潮。此外,在发病季节不可从外地引进新猪,凡购进新猪必须隔离饲养,等1周确认无病后再并人原猪群。定期用阿毒(主要成分为利巴韦林)拌料预防。假如发生猪流感,首先要供给富含营养的青绿多汁饲料,及时查明病猪与可疑病猪,隔离治疗。猪舍用2%烧碱液消毒,粪便堆积发酵。病初给以缓泻,之后解热镇痛,抑菌消炎。可肌注30%安乃近注射液3-5mL/头,或复方氨基比林、复方奎宁注射液5-10mL/头。此外添加适量抗菌素或碘胺类药物,以减轻并发症。另服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以防细菌感染。对病情较重的猪可用青霉素、链霉素、病毒灵同时肌注,每天2次,连用5d。也可用精通一号(主要成分为柴胡)+热毒5号(主要成分为氨基比林)肌肉注射0.2mL/kg体重,另用病寄灵(主要成分为葸诺沙星)+病毒5号(主要成分为罗瓦尔精)肌肉注射0.1mL/kg体重,每天1次,连用3d。 5 猪传染性胃肠炎 通常2周龄以内的仔猪感染后12-24小时会出现呕吐与严重下痢。此病快速传播,几天可感染全群。仔猪发病突然,先表现呕吐,而后腹泻如水,粪便呈现黄色、绿色或白色且常混有未消化的凝乳块。越小日龄,病程越短,死亡率也越高,2周龄以内的仔猪死亡率很高,有些母猪与患病仔猪有密切的接触并导致反复感染,其症状较重,体温升高,泌乳停止且呕吐、食欲不振与腹泻,也有些哺乳母猪没有明显的临诊症状;此病发生时,马上把病猪隔离饲养,与健康母猪和没有感染的仔猪进行隔离,以防仔猪感染,对圈舍环境要清扫干净,用草木灰水或碱水进行消毒,可用氯霉素注射液肌肉注射,每千克体重10~30毫克,每天2次;磺胺脒0.5~4克、次硝酸铋1~5克、苏打1~4克,混合口服。对重病猪失水过多,适当静脉注射葡萄糖氯化钠溶液,上述药物可控制继发感染。

仔猪球虫病的防治

仔猪球虫病的诊治 仔猪球虫病是由猪等孢球虫(约占80%)和某些种类的艾美耳属球虫(约占20%)寄生于仔猪的空肠或回肠等小肠上皮细胞内所引起、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原虫病。该病可严重危害仔猪健康发育、降低成活率、造成生产上的损失。随着养猪生产的规模化发展,仔猪球虫病在集约化养猪场普遍存在并造成严重危害,然而养猪场普遍忽视对寄生虫病的防治。猪场日常兽医管理工作较侧重于细菌病和病毒病的防治,而放松了寄生虫病的防治工作,尤其是对仔猪球虫病的防治。因防治措施不力,致使近年来仔猪球虫病的发生趋于更为广泛。现将仔猪球虫病的诊治方法总结如下。 1 发生原因 仔猪球虫病发生因素主要是高度集约化饲养,适宜的温度和易感染的猪群: 一是高度集约化饲养,密度过高导致球虫病流行越来越普遍,控制非常不易。 二是适宜的温、湿度和最易感的猪群,产房为球虫病的发生提供了最优越的条件,产房污染是仔猪感染的主要来源,并可造成在同一产房内的一窝窝仔猪的连续感染。卵囊常存在于粪便中及产房栏表面,常是前1窝仔猪遗留下来的。一般极少量的残存卵囊即足以导致这种连续感染, 1窝仔猪中只要1只感染,很快引起全窝仔猪同群感染,较短的潜隐期和孢子化时间及仔猪栏内较高的温度(可达35℃),使球虫生活史很易完成,可能是感染在同窝仔猪间迅速扩散的主要因素。 2 病原检测 感染率普查时,可抽检仔猪粪便进行虫卵的检查(可直接镜检或用饱和盐水漂浮集卵后镜检)。对于病死猪,可直接刮取空肠或回肠的肠黏膜进行镜检。其中艾美耳属球虫可在肠上皮细胞内见到大量成熟的裂殖体、裂殖子。等孢球虫则在肠上皮细胞内可见双核形并以内出芽生殖分裂的I型裂殖体和多核的Ⅱ型裂殖体。拉稀发生4-5天后才能在粪便中检出猪球虫的虫卵。经患畜粪便镜检证实,猪球虫病分布广,对初生至6周龄仔猪危害最为严重。由于病原的繁殖(裂殖体)刺激肠上皮细胞而引起仔猪顽固性腹泻、脱水甚至死亡。 3 流行特点 猪群常年可发生该病,在高温、高湿春夏之交的梅雨季节更为多见。不同日龄猪均可感染,

仔猪大肠杆菌病的病因及防治

2019年第3期 吉林畜牧兽医23 ·养猪专栏· YangZhu ZhuanLan 仔猪大肠杆菌病的病因及防治 桂 淦 安徽省合肥市畜牧水产技术推广中心,安徽合肥 230601 摘 要:仔猪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仔猪肠道传染病,猪肠道菌群失调、大肠杆菌过量繁殖是本病的重要病因。春夏之交,气候多变的季节,疾病多发。仔猪最常见的大肠杆菌病包括仔猪黄痢、仔猪白痢和仔猪水肿病三种。在防治上要加强饲养管理,多观察检查猪群状况,发现病猪,及早采取隔离治疗等综合措施。关键词:仔猪;大肠杆菌病;病因;防治 猪大肠杆菌病是一种由致病性大肠杆菌所引起的导致仔猪患肠道疾病的传染病,大肠杆菌病主要包括猪黄痢病、仔猪的白痢病以及仔猪的水肿病等三种,这三种疾病在临床上的表现形式主要是肠炎和肠毒血症,猪的大肠杆菌病是一种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普遍存在的疾病,也是在仔猪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传染病,对于养殖用户来说其带来的经济损失是难以估量的。1 病原大肠杆菌在人以及动物的肠道内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常驻菌,大多数的大肠杆菌对于人体或者动物来说并不具备致病性,但是其中有一部分血清型的大肠杆菌为病原菌,大多数大肠杆菌为条件致病菌,能产生和携带肠毒素(LT.ST、SLT)、定居因子(CFA-I、CFA-Ⅱ)、K 抗原或类似物质以及带有性菌毛和分泌内毒素。对于这些致病性的大肠杆菌来说是一种非常容易引发仔猪消化道疾病的,并且在动物体内大多数会产生毒素,从而导致仔猪患病。通常这类大肠杆菌会产生比较多种类的毒素,比如说内毒素、肠毒素和水肿毒素以及神经性毒素。其中肠毒素是引发腹泻的主要原因,大肠杆菌产生两种肠毒素,一种是热敏性肠毒素,另一种是热稳定性肠毒素,其他的毒素,水肿毒素以及神经毒素则会引发仔猪的水肿病。2 流行特点以及病因分析大肠杆菌病的病原体是患病的猪以及细菌的携带猪,可以通过粪便的排出,污染猪舍喂食的水以及饲料,甚至是母猪的乳头以及皮肤等,当母猪哺乳、仔猪进行舔舐或者是在饮食过程中病菌会进入到仔猪体内。因为大肠杆菌在家畜的肠道中是一种常驻菌,所以在被污染的地面、饮水、饲料中会广泛的存在,仔猪通过饮食、吃奶等导致消化道感染[1]。 仔猪的黄痢病以及白痢病并没有很明显的季节性,一旦猪场中发生过黄痢病,就会出现经久不断的情况。比较容易发病的时间是在产仔比 较多的时候,炎热的夏天以及寒冷的冬天发病的概率也会增加,同时在雨水比较多的天气,由于天气潮湿通常会导致该疾病的病情严重,仔猪采用分散饲养时该病发病的可能性比较小。一般在每年的四月份和九月份,仔猪的水肿病比较常见。对于幼龄的仔猪来说其身体机能还没有发育完全,本身对于病毒的免疫能力就比较弱,尤其是在出生阶段到断乳的时候,如黄痢病在新生猪24 h 内最容易感染,白痢病一般发生在10~30日龄的仔猪上,而水肿病一般发生在刚断奶的1~2周之内。 引发疾病发生的原因是复杂的,通常和饲料以及猪舍的卫生管理等方面有很大的关系。比如在每年的冬春季节,气温的变化比较明显,并且有时雨水比较多,导致生活环境比较潮湿,如果在这个时候没有做好及时的保温处理,会导致母 乳缺失现象,仔猪发病的概率比较大。如果在一 窝中有一只猪患病,则其它的猪发病的概率会大 大增加。猪圈被污染,没有进行良好的消毒,饲料的质量不达标等都会导致该病的发生。 (下转第25页)

初生仔猪常见病的防治

初生仔猪常见病的防治 (一)假死 母猪产前剧烈折腾,会造成脐带提前中断或母仔胎盘分离;有的母猪产道狭窄或胎位不正,造成已断脐带的胎儿分娩时间拖长,都会导致产出仔猪窒息。其中有的虽不能呼吸,但心脏仍在跳动,用手指轻压脐带根部可摸到脉搏,此为假死仔猪。通常表现为皮肤苍白,四肢不动,无呼吸现象,但仍有心跳。 防治:在母猪分娩过程中,要做好人工助产工作,尽量缩短母猪产程,防止仔猪假死。对于假死仔猪要及时抢救。具体做法:首先要擦净仔猪口鼻的黏液,然后进行人工呼吸。如用左手倒提仔猪的两条后腿,右手有节奏地拍打仔猪的后背部或胸部,直到仔猪发出叫声为止。也可一手托住仔猪肩背部,一手托住仔猪的后臀连同后肢,然后反复伸屈,以助其恢复呼吸。还可用碘酊或酒精涂擦仔猪口鼻,以刺激其恢复呼吸。 (二)先天性震颤 仔猪先天性震颤主要发生于刚出生不久的仔猪,以四肢、头部或全身出现有节奏的震颤为临床特征,成年猪呈隐性感染或慢性感染。呈散发性,每次流行的致死率为10%~30%。康复猪常成为病毒携带者,种公猪可被患病母猪感染而成为带毒猪。主要是垂直传播,仅感染猪,不同品种及其

杂交后代均具有易感性。无明显季节性,初产母猪多发,经产母猪极少发生。仔猪出生后,主要表现为骨骼肌有节律地震颤。震颤一般呈双侧性,多发生在头部和四肢,重者可见全身抖动。由于剧烈地、有节奏地阵发性痉挛,仔猪在站立和行走时,呈不随意的上下跳跃姿势,此现象在仔猪卧地时暂时消失。由于仔猪不随意的跳跃加剧,前进困难,给吃乳带来不便,常因叼不住乳头,无法吃乳而饿死。 防治:加强怀孕母猪的饲养管理,供给营养丰富的全价饲料。不从有该病的猪场引进种猪。对发病仔猪无特效治疗方法,当仔猪发病后,应加强护理,让其吃到初乳,防止仔猪饥饿,如护理得当,此病不治可自愈。 (三)软骨病 仔猪软骨病又称佝偻病,是由钙、磷缺乏或比例失调引起的,其中先天性佝偻病是由母猪营养缺乏导致仔猪胚胎期骨发育不良引起的。病初,仔猪喜食泥土、污物,生长发育不良,食欲减退,被毛粗乱,关节增大、肿痛,长骨变形或骨骼扭曲,易发生骨折。 防治:在怀孕母猪的饲料中增补比例合理的钙、磷及维生素D,并让其适当运动与晒太阳。在产后母猪日粮中适当添加骨粉、贝壳粉等矿物质饲料。让出生后的小猪多晒太阳,增加维生素D的转化。对发病仔猪可选用10%氯化钙注射液或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腹腔注射;乳酸钙或碳酸钙内服,

仔猪常见疾病防治措施

养猪技术大全中国养猪网https://www.360docs.net/doc/808008459.html, 仔猪常见疾病防治措施 仔猪水肿病的治疗和预防 仔猪水肿病也称大肠杆菌毒血症,多发生在哺乳末期的仔猪。开食饲料含蛋白质较高或饲料突变,导致溶血性大肠杆菌毒素引起急性、散发性传染病。养猪主要特征为全身或局部麻痹、共济失调、水肿。 1.流行特点本病多发生在春、秋季节,强壮的断奶仔猪中高发。没有规律性,发病率在50%左右,死亡率在80%以上。多由母猪肠道内存在溶血性大肠杆菌,通过排泄物而污染饲料、饮水和饲养环境,经消化道感染。如饲料突变、环境卫生不良、气温突变、饲料中缺乏矿物质和维生素也常能诱发本病。 2.病理分析造成患猪瘫痪的主要原因与消化酶有关。仔猪出生后胃肠机能不健全,各种消化酶产生较少,初次喂食多量精饲料时机体产生应激反应,导致饲料酶无法转化,从而出现肠炎症状和肠管水肿。肠管出现水肿后产生大量的不饱和酸,由于酸的作用通过血液和延髓传导到大脑,炎性反应造成脑瘫而出现四肢共济失调。 3.临床症状潜伏期很短,先后数小时就会发病,分4种类型。最急型:突然出现血痢,粪便恶臭,混有坏死组织和气泡、喜卧,体温不高、日渐消瘦,死前腹部皮肤变黑,也有不发生症状就死亡的;急性型:排红褐色水样稀便,迅速脱水衰竭死亡;亚急型:持续性腹泻,排出黄色软便,以后变成液状,内含坏死组织碎片,脱水衰竭死亡;慢性型:呈间歇性腹泻,排灰黄色粪便,肛门、尾巴和后躯沾满粪污。病猪精神尚好,数周后死亡或成为僵猪。 4.病理变化肠道呈坏死病变,十二指肠、盲肠、结肠出现水肿,肠系膜充血。肝、脾、肾变性。肝呈黑紫色;肠系膜淋巴节肿胀;脑间质髓化、水肿。 5.预防产前对产房彻底清扫,对地面、用具彻底消毒;母猪分娩前30天和15天各肌内注射仔猪红痢灭活疫苗5~10毫升。母猪产前2天注射复方磺胺-6-甲氧嘧啶注射液20~30毫升,每天2次,连用2天。在喂粮食饲料前添加多酶片,按采食量每日补多酶片10片;初次补食饲料要少给,逐渐适应逐渐增加。 6.治疗①链霉素,每公斤体重10万单位早期单用。②5%葡萄糖溶液2040毫升、庆大霉素10万单位、地塞米松10毫升、硫酸阿托品4毫克混合静注,每天1次,连用3天。③磺胺嘧啶10~20毫升肌注,每天1次,连用3天。

初生仔猪常见病的防治

初生仔猪常见病地防治 (一)假死 母猪产前剧烈折腾,会造成脐带提前中断或母仔胎盘 分离;有地母猪产道狭窄或胎位不正,造成已断脐带地胎 儿分娩时间拖长,都会导致产出仔猪窒息.其中有地虽不能 .吸. 仔猪先天性震颤主要发生于刚出生不久地仔猪,以四肢、头部或全身出现有节奏地震颤为临床特征,成年猪呈 隐性感染或慢性感染.呈散发性,每次流行地致死率为10%~30%.康复猪常成为病毒携带者,种公猪可被患病母猪感染而成为带毒猪.主要是垂直传播,仅感染猪,不同品种

及其杂交后代均具有易感性.无明显季节性,初产母猪多发,经产母猪极少发生.仔猪出生后,主要表现为骨骼肌有节律地震颤.震颤一般呈双侧性,多发生在头部和四肢,重者可见全身抖动.由于剧烈地、有节奏地阵发性痉挛,仔猪在站立和行走时,呈不随意地上下跳跃姿势,此现象在仔 防治:在怀孕母猪地饲料中增补比例合理地钙、磷及维生素D,并让其适当运动与晒太阳.在产后母猪日粮中适当添加骨粉、贝壳粉等矿物质饲料.让出生后地小猪多晒太阳,增加维生素D地转化.对发病仔猪可选用10%氯化钙注射液或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腹腔注射;乳酸钙或碳酸钙内

服,同时联用维生素D.也可选用鱼肝油、骨化醇、维丁胶性钙或维生素AD注射液进行治疗. (四)低血糖症 在养猪过程中,有时会发生仔猪出生后不久部分或全窝突然出现神经症状而迅速死亡地现象,特别是冬春季节 著阶段体温可降至37℃以下,最后陷入昏迷状态而死亡.病程一般为数小时,有时可拖延至1~2天. 防治:加强母猪地饲养管理,保证胎儿地正常发育,提高产后母猪地泌乳力,保证新生仔猪吃到充足地乳汁.注意圈舍保暖,防止其他应激因素对仔猪地影响,若母猪无

猪大肠杆菌病的诊断及防治措施

班级牧医062班 学号200601013206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猪大肠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姓名石培宇 系部畜牧系 专业畜牧兽医 指导教师吉俊玲职称副教授 日期2009-6-10

猪大肠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石培宇 【摘要】猪大肠杆菌病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肠炎、肠毒症等多种症状。由于猪的生长日龄以及病原菌的血清型的差异,引起的疾病可分为仔猪黄痢、仔猪白痢和仔猪水肿病三种。本文从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防治措施,具肠杆菌做分析。目的是为今后在养猪生产中防治该病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大肠杆菌;猪;诊断;预防 前言 近年来,随着畜牧业的发展猪大肠杆菌病的发生日益增多,在各地呈上升趋势,以成为猪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并成为仔猪存活的主要原因。给养猪业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及早确诊本病采取针对性的有效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对保证养猪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病原 大肠杆菌是由大肠埃希氏菌的某些治病性菌株引起的疾病的总称。本菌为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芽胞,一般有数根鞭毛,常为无荚膜的、两端钝圆的短猪的侵害较严重,常引起严重的腹泻与败血症,是致初生仔猪和断奶仔猪腹泻的最常见和最重要的病原菌杆菌。对仔。按发病日龄和临床特征分为仔猪黄痢、仔猪白痢、仔猪水肿病。本菌对外界因素抵抗力不强,60℃15min即可死亡,一般消毒药均易将其杀死。 2、流行病学特点 2.1仔猪黄痢 仔猪黄痢无明显季节性,主要发生于1周龄以内的仔猪,以1~3日龄多见,随日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7日龄以上很少发生。同窝仔猪发病率常在90%以上,病死率几乎100%。头胎母猪所产仔猪发病最为严重,随着胎次的增加,仔猪发病逐渐减轻。这是由于母猪长期感染大肠杆菌而逐渐产生了对该菌的免疫力。在新建的猪场,本病的危害严重,之后发病逐渐减轻也就是这个原因。新生24h内仔猪最易感染发病。一般在生后3天左右发病,最迟不超过7天。在梅雨季节也有生后12h发病的。头胎母猪产的仔猪最易发生本病,随着日龄的增长,发病率和致死率逐渐减少。传染源主要是带菌母猪,

猪大肠杆菌病

猪大肠杆菌病 猪大肠杆病在我国较多的猪场都有发生,发生最多的有三种,即生后3-5天以内发后的仔猪黄痢;2-3周龄发生的仔猪白痢;断乳前后(1-2月龄)发生的水肿病。 (1)仔猪黄痢 仔猪黄痢又叫早发性大肠杆菌病,是由一定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引起的初生仔猪的一种急性,致死性传染病。本病在我国较多的地区和猪场都有发生,是危害仔猪的重要传染病之一。 流行特点主要在生后数小时至5日龄以内仔猪发病,以1-3日龄最为多见。在产仔季节常常可使很多窝仔猪发病,同窝仔猪发病最高可达100%;以第一胎母猪所产仔猪发病率最高,死亡率也高,有进可使全窝仔猪死亡。 临诊症状仔猪出生时尚还健康,快者数小进后突然发病和死亡。病猪主要症状是拉黄痢,粪大多呈黄色水样,内含凝乳小片,顺肛门流下,其周围多不留粪迹,易被忽视。下痢重时,小母猪阴户尖端可出现红色,后肢被粪液沾污;病仔猪精神沉郁,不吃奶,脱水、昏迷而死。急者不见下痢,身体软弱,倒地昏迷死亡。 剖检变化主要病变是胃肠他性炎症。表现肠壁变薄、松弛、充气,肠黏膜肿胀、充血或出血。胃黏膜红肿;肠膜淋巴结肿大,切面多汁。心、肝、肾有变性,重者有出血点。有的病猪无明显变化。 防治方法 预防:搞好环境卫生及消毒工作;做好产房及母猪的清洁卫生与消毒工作。常发地区可以用大肠杆菌三价苗或者双价基因工程苗给开产前一个月的怀孕母猪注射。 治疗:开始发病时全群给药。常用药物有:新霉素、金霉素、磺胺甲基嘧啶、诺氟沙星等。 仔猪白痢 仔猪白痢又称迟发性大肠杆菌病。主要感染10-30日龄的仔猪。在我国很多猪场有发生。 流行特点多发生在2-3周龄的仔猪。一窝仔猪中往往陆续发生或同时发生。本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严冬、炎热或气候变换季节发病比率有所增加。环境恶劣、管理不良的猪群发病率高。饲料品质差、配合不当以及换料和维生素缺乏等会加重病情。有发病史的猪群往往会出现连续不同胎次都发病。 临诊症状体温不高,排除白色、黄白色或灰白色粥状稀粪。 剖检变化胃肠道卡他性炎症,胃内常有多量凝乳块。 防治方法 预防:加强母猪的饲养管理;做好仔猪的保育工作;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在多发的猪群做好预防性投药。如果有发病史的猪群,彻底消毒是预防中最重要的措施。 治疗:及早治疗,全群消毒是治疗的基本原则。治疗的方法比较多。投药的基本原则是:抗菌消炎、收敛止泻、防止脱水、恢复体能为主。一般使用诺氟沙星、中药白头翁散、呋喃唑酮等作为抗菌的主选药;采用活性炭、普鲁苯锌作为收敛药;采用人工补液盐或者重症腹腔注射补液的方式防止脱水。现在也有采用生物治疗方法如投喂活菌制剂或者益生元(如寡聚糖),同时补充消化酶等。 仔猪水肿病 仔猪水肿病是有溶血性大肠杆菌大量繁殖产生的毒素引发的一种急性致死性疾病。 流行特点主要发生于断奶前后的仔猪。发病突然,病程短,死亡快,死亡率高。通常营养

猪常见疾病防治及诊治方法

猪常见疾病防治及诊治方法 猪常见疾病防治及诊治方法,减少疾病的关键步骤,早知道早预防 在我国养殖行业中,猪是主要的物种之一,具有较高的经济以及食用价值。因此加强对猪养殖过程中,疾病的预防以及控制,能够降低猪疾病发生的风险,提高猪养殖的效率,促进养殖户经济收入的提升。从我国当前猪养殖的过程来看,加强对常见疾病的预防以及控制,探讨发病的原因,同时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够促进我国生猪养殖行业的发展与进步,对我国生猪养殖行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一、猪呼吸道疫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 1、饲养管理因素 在对猪的饲养管理方面,也会对猪呼吸道疾病的发生产生影响。一般来说猪呼吸道疫病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生猪养殖过程中,在饲料、饮水以及环境等方面,存在着相应的问题。所以要想降低生猪感染呼吸道疫病的几率,养殖户们需要保证生猪养殖环境的干净整洁,加强对生猪养殖的管理,提高猪舍中空气的流动性。尤其在猪呼吸道疫病的高发期,也就是在夏季或者秋季,更需要加强对猪

舍的通风,避免出现闷热、潮湿的环境。在饲养管理中,养殖户还需要提高对生猪饲养的重视,防止出现猪呼吸道疫病的可能。 2、季节和环境因素 导致猪呼吸道疫病发生的原因之一,就是季节和环境因素。从猪呼吸道疫病发生的时间上来看,具有非常明显的季节性。在春秋季的发病率较高,主要是因为这两个季节中,空气中粉尘较多,再加上气候相对干旱,因此容易导致生猪出现呼吸道疾病。除了季节因素之外,猪呼吸道疫病的发生,也与生长环境有很大的联系。通常来说如果养殖场内有生猪,感染上了呼吸道疫病,那么将会通过空气的形式,使得其他生猪也发生感染。在季节和环境方面,人们可以通过猪舍的管理,来营造出有利于生猪生长的环境。 3、传染因素 传染因素也是猪呼吸道疫病方式的原因之一。研究表明,猪呼吸道疫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空气,病毒可以借助于空气的流动,在区域之间进行传播。因此养殖户们需要从传播途径角度,采取措施来加强对猪呼吸道疫病的防治。同时还需要注意防止生猪感染其它类型的病症,比如肺炎等。如果任何一个猪出现了呼吸道疫病,那么我们就需要做好猪舍的消毒工作,防止出现大面积的感染。在传染方面,如果发现有生猪,出现了感染呼吸道疫病的情况,首先需要对其进行隔离,防止其他生猪感染上该病。 二、猪呼吸道疾病的防治措施 1、做好生猪的免疫接种工作,提高生猪的免疫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