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五十三至八十)
河上公注老子道德经

河上公注老子道德经————————————————————————————————作者:————————————————————————————————日期:河上公注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卷一体道第一道可道,【谓经术政教之道也。
】非常道。
【非自然生长之道也。
常道当以无为养神,无事安民,含光藏晖,灭迹匿端,不可称道。
】名可名,【谓富贵尊荣,高世之名也。
】非常名。
【非自然常在之名也。
】【常名当如婴儿之未言,鸡子之未分,明珠在蚌中,美玉处石间,内虽昭昭,外如愚顽。
】无名,天地之始。
【无名者谓道,道无形,故不可名也。
】【始者道本也,吐气布化,出于虚无,为天地本始也。
】有名,万物之母。
【有名谓天地。
】【天地有形位、有阴阳、有柔刚,是其有名也。
】【万物母者,天地含气生万物,长大成熟,如母之养子也。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妙,要也。
】【人常能无欲,则可以观道之要,要谓一也。
】【一出布名道,赞叙明是非。
】常有欲,以观其僥。
【僥,归也。
】【常有欲之人,可以观世俗之所归趣也。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两者,谓有欲无欲也。
】【同出者,同出人心也。
而异名者,所名各异也。
】【名无欲者长存,名有欲者亡身也。
】同谓之玄,【玄,天也。
】【言有欲之人与无欲之人,同受气于天也。
】玄之又玄,【天中复有天也。
】【禀气有厚薄,得中和滋液,则生贤圣,得错乱污辱,则生贪淫也。
】众妙之门。
【能之天中复有天,禀气有厚薄,除情去欲守中和,是谓知道要之门户也。
】养身第二天下皆知美之为美,【自扬己美,使彰显也。
】斯恶已;【有危亡也。
】皆知善之为善,【有功名也。
】斯不善已。
【人所争也。
】故有无相生,【见有而为无也。
】难易相成,【见难而为易也。
】长短相较,【见短而为长也。
】高下相倾,【见高而为下也。
】音声相和,【上唱下必和也。
】前后相随。
【上行下必随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以道治也。
】行不言之教,【以身师导之也。
】万物作焉【各自动也。
】而不辞,【不辞谢而逆止。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释译(全81章)曾仕强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释译(全81章)曾仕强曾仕强.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
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释】天下都知道美的就是美的,就是因为有丑的了。
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就是因为有恶的了。
所以,有和无互助产生,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包容,高和下互相包容,音和声互助谐和,前和后互助跟从。
因此,圣人以无为处理事务,实行无言的教导,万物自己发生变化而不为它开头儿。
生长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抚育了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成功了而不居功。
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失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解释】不推崇有才能的人,免得人民竞争,不诊视难得的货物,不让看到人民去当盗贼。
不让看到可以引起贪欲的事物,使民心不被扰乱。
因此圣人治理天下,使天下人心里空空的,吃得饱饱的,没有争强逞能的志向,身体棒棒的,经常使人民没有心智和欲望使那些有心智的人也不敢妄为。
用无为的原则办事,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解释】道是空虚的,而作用却是没有穷尽的。
国学经典老子全文

国学经典老子全文《道德经》,又名《老子》,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全文记录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国学经典老子全文,欢迎阅读!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老子: 「道德經」: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 「道德經」 :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 「道德经」 :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 「道德经」 :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老子: 「道德经」 :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 「道德经」 :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老子: 「道德经」 :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
老子: 「道德经」 : 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 「道德经」 :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老子: 「道德经」 : 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老子道德经第八十章原文及译文

第八十章[原文]小国寡民①。
使②有什伯之器③而不用;使民重死④而不远徙⑤;虽有舟舆⑥,无所乘之;虽有甲兵⑦,无所陈之⑧。
使人复结绳⑨而用之。
至治之极。
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⑩,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
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却并不使用;使人民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迁徙;虽然有船只车辆,却不必每次坐它;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地方去布阵打仗;使人民再回复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之中。
国家治理得好极了,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快乐。
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
[注释]1、小国寡民:小,使……变小,寡,使……变少。
此句意为,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
2、使:即使。
3、什伯之器:各种各样的器具。
什伯,意为极多,多种多样。
4、重死:看重死亡,即不轻易冒着生命危险去做事。
5、徙:迁移、远走。
6、舆:车子。
7、甲兵:武器装备。
8、陈:陈列。
此句引申为布阵打仗。
9、结绳:文字产生以前,人们以绳记事。
10、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习惯。
[引语]这是老子理想中的“国家”的一幅美好蓝图,也是一幅充满田园气息的农村欢乐图。
老子用理想的笔墨,着力描绘了“小国寡民”的农村社会生活情景,表达了他的社会政治理想。
这个“国家”很小,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一个村庄,没有欺骗和狡诈的恶行,民风淳朴敦厚,生活安定恬淡,人们用结绳的方式记事,不会攻心斗智,也就没有必要冒着生命危险远徒谋生。
老子的这种设想,当然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评析]小国寡民是老子所描绘的理想社会,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
老子幻想着回复到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原始社会时代,在那里,没有剥削和压迫,没有战争和掠夺,没有文化,也没有凶悍和恐惧。
这种单纯的、质朴的社会,实在是古代农村生活理想化的描绘。
《道德经》注音版第五十三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五十三章原文及译文《道德经》注音版第五十三章原文及译文【原文】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为盗夸。
非道也哉!【注音版】使(shǐ)我(wǒ)介(jiè)然(rán)有(yǒu)知(zhī),行(xíng)于(yú)大(dà)道(dào),唯(wéi)施(shī)是(shì)畏(wèi)。
大(dà)道(dào)甚(shèn)夷(yí),而(ér)人(rén)好(hǎo)径(j ìng)。
朝(cháo)甚(shèn)除(chú),田(tián)甚(shèn)芜(wú),仓(cāng)甚(shèn)虚(xū);服(fú)文(wén)采(cǎi),带(dài)利(lì)剑(jiàn),厌(yàn)饮(yǐn)食(shí),财(cái)货(huò)有(yǒu)馀(yú);是(shì)为(wéi)盗(dào)夸(kuā)。
非(fēi)道(dào)也(yě)哉(zāi)!【译文】“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若使我介然有知,行大道于天下,最担心我会不自觉的施为于天下。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
”虽然大道荡然平坦,仍然有许多人弃之而走途径,不走正路。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不走正路者,他们使朝纲混乱、田地荒凉、仓库空虚;而他们自己却,穿锦衣、配利剑、酒肉挥霍,并且贪污抢夺百姓的财货。
“是为盗夸。
非道也哉!”这些人才是真正的强盗,这种行为完全的背离了大道。
《道德经—第五十三章》原文、译文及注释

《道德经—第五十三章》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竽。
非道也哉![译文]假如我稍微地有了认识,在大道上行走,唯一担心的是害怕走了邪路。
大道虽然平坦,但人君却喜欢走邪径。
朝政腐败已极,弄得农田荒芜,仓库十分空虚,而人君仍穿着锦绣的衣服,佩带着锋利的宝剑,饱餐精美的饮食,搜刮占有富余的财货,这就叫做强盗头子。
这是多么无道啊![注释]1、我:我,指有道的圣人。
老子在这里托言自己。
2、介然有知:介,微小。
微有所知,稍有知识。
3、施:邪、斜行。
4、夷:平坦。
5、人:指人君,一本作“民”。
6、径:邪径。
7、朝甚除:朝政非常败坏。
一说宫殿很整洁。
8、厌饮食:厌,饱足、满足、足够。
饱得不愿再吃。
9、盗竽:竽又作夸。
即大盗、盗魁。
[引语]这一章尖锐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矛盾现象。
在《道德经》一书中,有几处谈到这个问题,如三章、十九章、五十七章、七十五章等。
本章描述了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尤其是统治者凭借权势和武力,对百姓姿意横行,搜刮榨取,终日荒淫奢侈,过着腐朽靡烂的生活,而下层民众却陷于饥饿状况,农田荒芜、仓藏空虚。
这种景况,无怪乎老子把统治者叫做“盗竽”。
这一章的内容也可以说是给无道的执政者们——暴君所画的像。
[评析]杨兴顺说:“‘盗夸’之人过着奢侈生活,而人民却在挨饿。
按照老子的学说,这类不正常的情况是不会永远存在下去的,人类社会迟早会回复它自己最初的‘天之道’。
老子警告那些自私的统治者,他们永远渴望着财货有余,这就给自己伏下极大的危机。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四十六章)。
这样,他们违背了‘天之道’的法则,而‘不道早已’(三十章)。
让早已忘却先王的金科玉律的自私的统治者不要这样设想,以为他们的力量是不可摧毁的。
这样的日子是会来临的:统治者将因自己的一切恶行而受到惩罚,因为在世界上,‘柔弱胜刚强’。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1 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
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3 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完整版)《河上公老子道德经》带注音

(完整版)《河上公老子道德经》带注音《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亦称“河上丈人”,河上真人,齐地琅琊一带方士,黄老哲学的集大成者,黄老道的开山祖师。
河上公可谓是历史上真正的隐士,其为老子作注的《河上公章句》成书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大,但是其姓名生地无人能知。
《神仙传》载:“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名也”。
河上公修仙得道之处在琅琊(今日照)天台山。
对此,东晋葛洪在《嵇中散孤馆遇神》中说:“纪年曰:东海外有山曰天台,有登天之梯,有登仙之台,羽人所居。
天台者,神鳌背负之山也,浮游海内,不纪经年。
惟女娲斩鳌足而立四极,见仙山无着,乃移于琅琊之滨。
后河上公丈人者登山悟道,授徒升仙,仙道始播焉。
有嵇康者,师黄老,尚玄学,精于笛,妙于琴,善音律,好仙神。
是年尝游天台,观东海日出,赏仙山胜景,访太公故地,瞻仙祖遗踪,见安期先生石屋尚在,河上公坐痕犹存”。
日照状元张行简在文中也对此有所记载:“念我日照,虽偏居海隅,却享有琅琊之名,天台之胜,背依泰沂,怀抱东海,更兼仙山飘渺,河流纵横,自古为日神祭祀之地,黄老成仙之乡。
河上公、安期生、于吉、葛玄等在此悟道授徒,秦皇汉武到此寻仙访道,可谓盛极一时也”。
张行简还写到:“日照之名,始于元佑。
祖曰:天台山有河上公丈人题字云:“云自天出天然奇石天下无,日照台前台后胜景台上有”,“日照”之名盖出于此,谓之“海上日出,曙光先照”之地是也”。
天台山有深厚的女巫崇拜,狐仙崇拜和神仙崇拜遗迹。
女巫谷中有女巫与狐仙之墓,有世上罕见的积石墓与石室联体,人鬼同居的建筑。
山上有仙人台,仙人居旧址,安期祠(秦始皇立)遗址,仙人讲经台,炼丹炉,仙鹤台,仙人捣药石臼等遗迹,是河上公悟道之处,安期生成仙之所。
有曲阳涧,涧中有曲阳泉,是三国时神仙于吉得道成仙之地。
有秦皇汉武望仙台,是古人疯狂追求长生不老的历史见证。
历史上流传最广的《道德经》版本有两种,一为河上公本,一为王弼本。
河上公本文句简古,为道教所尊崇;据道教传说,汉文帝时有老人隐居河滨,世人号为河上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河上公老子道德经(五十三至八十)河上公老子道德经(五十三至八十)益证第五十三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
介,大也。
老子疾时王不行大道,故设此言。
使我介然有知于政事,我则行于大道,躬行无为之化。
唯施是畏。
唯,独也。
独畏有所施为,恐失道意。
欲赏善,恐伪善生;欲信忠恐诈忠起。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夷,平易也。
径,邪、不平正也。
大道甚平易,而民好从邪径也。
朝甚除,高台榭,宫室修。
田甚芜,农事废,不耕治。
仓甚虚,五谷伤害,国无储也。
服文彩,好饰伪,贵外华。
带利剑,尚刚强,武且奢。
厌饮食,财货有余,多嗜欲,无足时。
是谓盗夸。
百姓〔不足〕而君有余者,是由劫盗以为服饰,持行夸人,不知身死家破,亲戚并随〔之〕也。
〔盗夸〕,非道〔也〕哉。
人君所行如是,此非道也。
复言也哉者,痛伤之辞。
修观第五十四善建者不拔,建,立也。
善以道立身立国者,不可得引而拔之。
善抱者不脱,善以道抱精神者,终不可拔引解脱。
子孙祭祀不辍。
〔辍,绝也〕。
为人子孙能修道如是,〔则〕长生不死,世世以久,祭祀先祖,宗庙无〔有〕绝时。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道于身,爱气养神,益寿延年。
其德如是,乃为真人。
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道于家,父慈子孝,兄友弟顺,夫信妻贞。
其德如是,乃有余庆及于来世子孙。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道于乡,尊敬长老,爱养幼少,教诲愚鄙。
其德如是,乃无不覆及也。
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道于国,则君信臣忠,仁义自生,礼乐自兴,政平无私。
其德如是,乃为丰厚也。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人主修道于天下,不言而化,不教而治,下之应上,信如影响。
其德如是,乃为普博。
故以身观身,以修道之身,观不修道之身,孰亡孰存也。
以家观家,以修道之家,观不修道之家。
以乡观乡,以修道之乡,观不修道之乡也。
以国观国,以修道之国,观不修道之国也。
以天下观天下。
以修道之主,观不修道之主也。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老子言,吾何知天下修道者昌,背道者亡。
以此五事观而知之也。
玄符第五十五含德之厚,谓含怀道德之厚〔者〕也。
比于赤子。
神明保佑含德之人,若父母之于赤子也。
毒虫不螫,蜂蠇蛇虺不螫。
猛兽不据,玃鸟不搏。
赤子不害于物,物亦不害之。
故太平之世,人无贵贱,〔皆有〕仁心,有刺之物,还返其本,有毒之虫,不伤于人。
骨弱筋柔而握固。
赤子筋骨柔弱而持物坚固,以其意〔专而〕心不移也。
未知牝牡之合而峻作精之至也。
赤子未知男女会合而阴阳作怒者,由精气多之所致也。
终日号而不哑,和之至也。
赤子从朝至暮啼号声不变易者,和气多之所至也。
知和日常,人能和气柔弱有益于人者,则为知道之常也。
知常日明,人能知道之常行,则日以明达于玄妙也。
益生日祥,祥,长也。
言益生欲自生,日以长大。
心使气日强。
心当专一和柔而神气实内,故形柔。
而反使妄有所为,〔则〕和气去于中,故形体日以刚强也。
物壮则老,万物壮极则枯老也。
谓之不道,枯老则不得道矣。
不道早已。
不得道者早死。
玄德第五十六知者不言,知者贵行不贵言也。
言者不知。
驷不及舌,多言多患。
塞其兑,闭其门,塞闭之者,欲绝其源。
挫其锐,情欲有所锐为,当念道无为以挫止之。
解其纷,纷,结恨不休也。
当念道恬怕以解释之。
和其光,虽有独见之明,当和之使闇昧,不使曜乱〔人也〕。
同其尘,不当自别殊也。
是谓玄同。
玄,天也。
人能行此上事,是谓与天同道也。
故不可得而亲,不以荣誉为乐,独立为哀。
亦不可得而踈志静无欲,故与人无怨。
不可得而利,身不欲富贵,口不欲五味。
亦不可得而害,不与贪争利,不与勇争气。
不可得而贵,不为乱世主,不处暗君位。
亦不可得而贱,不以乘权故骄,不以失志故屈。
故为天下贵。
其德如此,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屈,与世沉浮容身避害,故天下贵也。
淳风第五十七以正治国,以,至也。
天使正身之人,使有国也。
以奇用兵,奇,诈也。
天使诈伪之人,使用兵也。
以无事取天下。
以无事无为之人,使取天下为之主。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此,今也。
老子言,我何以知天意然哉,以今日所见知〔之也〕。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天下谓人主也。
忌讳者防禁也。
今烦则奸生,禁多则下诈,相殆故贫。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
利器者,权也。
民多权则视者眩于目,听者惑于耳,上下不亲,故国家昏乱。
人多技巧,奇物滋起。
人谓人君、百里诸侯也。
多技巧,谓刻画宫观,雕琢章服,奇物滋起,下则化上,饰金镂玉,文绣彩色日以滋甚。
法物滋彰,盗贼多有。
法物,好物也。
珍好之物滋生彰着,则农事废,饥寒并至,而盗贼多有也。
故圣人云:谓下事也。
我无为而民自化,圣人言:我修道承天,无所改作,而民自化成也。
我好静而民自正,圣人言:我好静,不言不教,而民自忠正也。
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徭役征召之事,民安其业故皆自富也。
我无欲而民自朴。
我常无欲,去华文,微服饰,民则随我为质朴也。
〔我无情而民自清〕圣人言:我修道守真,绝去六情,民自随我而清也。
顺化第五十八其政闷闷,其政教宽大,闷闷昧昧,似若不明也。
其民醇醇,政教宽大,故民醇醇富厚,相亲睦也。
其政察察,其政教急疾,言决于口,听决于耳也。
其民缺缺。
政教急疾。
民不聊生。
故缺缺日以踈薄。
祸兮福所倚,倚,因也。
夫福因祸而生,人遭祸而能悔过责己,修道行善,则祸去福来。
福兮祸所伏。
祸伏匿于福中,人得福而为骄恣,则福去祸来。
孰知其极,祸福更相生,谁能知其穷极时。
其无正,无,不也。
谓人君不正其身,其无国也。
正复为奇,奇,诈也。
人君不正,下虽正,复化上为诈也。
善复为訞。
善人皆复化上为訞祥也。
人之迷,其日固久。
言人君迷惑失正以来,其日已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圣人行方正者,欲以率下,不以割截人也。
廉而不害,〔害,伤也〕。
圣人〔行〕廉清,欲以化民,不以伤害人也。
今则不然,正己以害人也。
直而不肆,肆,申也。
圣人虽直,曲己从人,不自申也。
光而不曜。
圣人虽有独见之明,当如闇昧,不以曜乱人也。
守道第五十九治人,谓人君治理人民。
事天,事,用也。
当用天道,顺四时。
莫若啬。
啬,爱惜也。
治国者当爱〔惜〕民财,不为奢泰。
治身者当爱〔惜〕精气,不为放逸。
夫为啬,是谓早服。
早,先也。
服,得也。
夫独爱〔惜〕民财,爱〔惜〕精气,则能先得天道也。
早服谓之重积德。
先得天道,是谓重积得于己也。
重积德则无不克,克,胜也。
重积德于己,则无不胜。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无不克胜,则莫知有知己德之穷极也。
莫知其极〔则〕可以有国。
莫知己德者有极,则可以有社稷,为民致福。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国身同也。
母,道也。
人能保身中之道,使精气不劳,五神不苦,则可以长久。
是谓深根固蒂,人能以气为根,以精为蒂,如树根不深则拔,〔果〕蒂不坚则落。
言当深藏其气,固守其精,使无漏泄。
长生久视之道。
深根固蒂者,乃长生久视之道。
河上公章句卷四居位第六十治大国者若烹小鲜。
鲜,鱼〔也〕。
烹小鱼不去肠、不去鳞、不敢挠,恐其糜也。
治国烦则下乱,治身烦则精散。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以道德居位治天下,则鬼不敢以其精神犯人也。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其鬼非无精神也,非不入正,不能伤自然之人。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非鬼神不能伤害人。
以圣人在位不伤害人,故鬼〔神〕不敢干之也。
夫两不相伤,鬼与圣人俱两不相伤也。
故德交归焉。
夫两不相伤,则人得治于阳,鬼神得治于阴,人得保全其性命,鬼得保其精神,故德交归焉。
谦德第六十一大国者下流,治大国〔者〕,当如〔江海〕居下流,不逆细微。
天下之交,大国〔者〕,天下士民之所交会。
天下之牝。
牝者,阴类也。
柔谦和而不昌也。
牝常以静胜牡,女所以能屈男,阴胜阳,以〔其〕,安静不先求之也。
以静为下。
阴道以安静为谦下。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能谦下之,则常有之。
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
此言国无大小,能持谦畜人,则无过失也。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下者谓大国以下小国,小国以下大国,更以义相取。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大国不失下,则兼并小国而牧畜之。
小国不过欲入事人。
使为臣仆。
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大国小国各欲得其所,大国又宜为谦下为道第六十二道者万物之奥,奥,藏也。
道为万物之藏,无所不容也。
善人之宝,善人以道为身宝,不敢违也。
不善人之所保。
道者,不善人之〔所〕保倚也。
遭患逢急,犹知自悔卑下。
美言可以市,美言者独可于市耳。
夫市交易而退,不相宜善言美语,求者欲疾得,卖者欲疾售也。
尊行可以加入。
加,别也。
人有尊贵之行,可以别异于凡人,未足以尊道。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人虽不善,当以道化之。
盖三皇之前,无有弃民,德化淳也。
故立天子,置三公,欲使教化不善之人。
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虽有美璧先驷马而至,故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日以求得?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不日日远行求索,近得之于身。
有罪以免耶,有罪谓遭乱世,闇君妄行形诛,修道则可以解死,免于众也。
故为天下贵。
道德洞远,无不覆济,全身治国,恬然无为,故可为天下贵也。
恩始第六十三为无为,因成循故,无所造作。
事无事,预有备,除烦省事也。
味无味。
深思远虑,味道意也。
大小多少,陈其戒令也。
欲大反小,欲多反少,自然之道也。
报怨以德。
修道行善,绝祸于未生也。
图难于其易,欲图难事,当于易时,未及成也。
为大于其细。
欲为大事,必作于小,祸乱从小来也。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从易生难,从细生着。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处谦虚,天下共归之也。
夫轻诺必寡信,不重言也。
多易必多难。
不慎患也。
是以圣人犹难之,圣人动作举事,犹进退,重难之,欲塞其源也。
故终无难矣。
圣人终生无患难之事,犹避害深也守微第六十四其安易持,治身治国安静者,易守持也。
其未兆易谋,情欲祸患未有形兆时,易谋止也。
其脆易破,祸乱未动于朝,情欲未见于色,如脆弱易破除。
其微易散。
其未彰着,微小易散去也。
为之于未有,欲有所为,当于未有萌芽之时塞其端也。
治之于未乱。
治身治国于未乱之时,当豫闭其门也。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从小成大。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从卑立高。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从近至远。
为者败之,有为于事,废于自然;有为于义,废于仁;有为于色,废于精神也。
执者失之。
执利遇患,执道全身,坚持不得,推让反还。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圣人不为华文,不为色利,不为残贼,故无败坏。
无执故无失。
圣人有德以教愚,有财以与贫,无所执藏,故无所失于人也。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从,为也。
民之为事,常于功德几成,而贪位好名,奢泰盈满而自败之也。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终当如始,不当懈怠。
是以圣人欲不欲,圣人欲人所不欲。
人欲彰显,圣人欲伏光;人欲文饰,圣人欲质朴;人欲色,圣人欲于德。
不贵难得之货;圣人不眩为服,不贱石而贵玉。
学不学,圣人学人所不能学。
人学智诈,圣人学自然;人学治世,圣人学治身;守道真也。
复众人之所过;众人学问反,过本为末,过实为华。
复之者,使反本也。
以辅万物之自然。
教人反本实者,欲以辅助万物自然之性也。
而不敢为。
圣人动作因循,不敢有所造为,恐远本也。
淳德第六十五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说古之善以道治身及治国者,不以道教民明智巧诈也,将以道德教民,使质朴不诈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