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史 复习资料

中国古典园林史 复习资料
中国古典园林史 复习资料

中国古典园林史

1.山、水、植物、建筑是构成园林的四个基本要素

2.天人合一的命题由宋儒提出(君子比德、神仙思想)

3.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分期:

一、生成期(商、周、秦、汉)

政治:奴隶制国家到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确立以皇权为首的官僚机构的统治

经济:以地主小农经济为基础

文化:儒学获得正统地位,皇家的宫廷园林规模宏大,气魄浑伟,成为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主流。

二、转折期(魏晋南北朝)

政治:皇权为首的官僚机构被削弱。

经济:小农经济受到豪族庄园经济的冲击

文化:突破了儒学的正统地位,诸家争鸣,思想活跃。佛教和道教的流行。

私家园林异军突起,寺观园林的兴盛。形成造园活动从生成期到全盛期的转折,初步确立了园林美学思想,奠定了中国风景式园林大发展的基础。

三、全盛期(隋唐)

政治:中央集权的官僚机构更为健全,完善

经济:庄园经济受到抑制

文化:儒、道、释互补共尊,儒家仍居正统

园林的发展相应的进入盛年期,作为一个园林体系,它所具有的风格特征已经基本上形成了。

四、成熟时期(两宋到清初)

政治:封建社会发育定型

经济:地主小农经济稳步成长

文化:封建文化日愈缩小的精致境界中实现从总体到细节的自我完善。

园林的发展亦由盛年期升华为富于创造进去精神的完全成熟的境地。

五、成熟后期(清中叶到清末)

政治:西方帝国主义势力入侵,封建社会盛极而衰,逐渐解体

经济:

文化:封建文化呈现衰颓迹象。

园林的发展一方面继承前一时期的成熟传统而更趋于精致,表现中国古典园林的辉煌成就,另一方面则暴露出某些衰颓的倾向,已多少丧失前一时期的积极,创新精神。

清末民初,封建社会完全解体。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国古典园林结束了古典时期,开始进入现代园林的阶段。

4、中国古典园林的四个特点:一、本与自然,高于自然。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三、诗画的情趣。四、意境的含蕴。P26

5、园圃也应该是中国古典园林除囿、台之外的第三个源头。

6、除了社会因素之外,影响园林向着风景式方向上发展的则不能不提到三个重要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天人合一思想,君子比德思想,神仙思想。

7、大咸阳规划的范围为渭水北面和南面两部分的广大地域。渭北包括咸阳城、咸阳宫以及秦始皇增建的六国宫,渭南部分即扩建的上林苑以及其他宫殿园林。(具体时间,人)p63

8、上林苑(秦):p66原为秦国旧苑,秦始皇加以扩大,皇家园林,范围:南面包括终南山北坡,北界渭河,东到宜春苑,西面直抵周至。苑内主要宫殿为阿房宫,是政治中心。也是上林苑核心。内有兽圈,做皇室游猎之所。

9上林苑(西汉):汉武帝公元前138年就秦之上林苑加以扩大。扩建。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皇家园林。

上林苑的内容:1山水:8条大河。天然湖泊10处,昆明池:训练水军,水上游览,渔业生产基地,模拟天象,蓄水库。影峨池,琳池,太液池。2、植物动物:天然植被及其丰富,苑内豢养百兽放逐各处,皇家狩猎区。3、苑:36处园中之园。4、宫:宜春宫、鼎湖宫、扶荔宫、宣曲宫、犬台宫、长门宫、葡萄宫、长扬宫、五柞宫。5、台:沿袭先秦筑高台的传统。6、观:白鹿观、细柳观,上兰观,白

杨观,豫章观。7、生产基地。特点:1、范围及其辽阔的天然山水环境2建筑间距大,集锦式布局。3、多功能皇家园林——游憩,居住,朝会,娱乐,狩猎,通神,求仙,生产,军训。

10、未央宫:p83位于长安西南角,始建于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是皇帝后妃居住的地方。占地4.6平方公里。

11、建章宫:p85建于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在未央宫西,长安城外。与未央相邻,建阁道跨越城墙,故谓之“飞阁”。是上林苑主要12宫之一。西部有虎圈西南为天然水池之一唐中池,建章宫保留上代的囿、台结合的余绪,具备多种功能,西北部开凿太液池,池中堆筑三岛“瀛洲,蓬莱,方丈”。一池三山。建章宫总体布局,北部以园林为主,南部以宫殿为主。是历史上第一座具有完整的三仙山的仙苑市皇家园林。此后一池三山为皇家园林主要模式。一直沿袭到清代。

12、兔园:梁孝王刘武的东苑,特点:规模大,具备人工山水园林全部要素:山,水,植物,建筑。曜华宫为其中的主体建筑群P89

13、皇家园林是西汉造园活动的主流,它继承秦代皇家园林的传统,保持其基本特点而又有所发展,充实。因此,秦,西汉皇家园林可以相提并论。

14、东汉的皇家园林(特点,对比,背景):

背景:

政治:贵族,官僚,豪强地主兼并土地,形成封建大地主庄园。国家出现分裂割据的局面

经济:庄园主要经济活动是多种经营的农业,手工业,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建都洛阳,扩建秦代城垣,城区略呈长方形,设城门12座。城内分南宫和北宫。南宫为秦代旧宫。

特点:全程并没有形成以主要宫殿为中心的轴线,也未遵循周代都城的以王城为核心的营国之制。

对比:比起西汉的长安,城市功能分区较合理。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宫廷建筑所占比重较长安低而且集中于城中央及北半部,城市布局区域严谨。东汉的皇家园林数量不如西汉之多,规模远较西汉为小。但园林的游赏功能已上升到主要地位,因而比较注意造景的效果。

15、园林转折期总说:p114政治:军阀割据势力壮大,豪强、军阀相互兼并,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公元280年结束分裂,回复统一,称西晋。豪门大族日益强大转化为门阀士族。经济:社会经济

遭到极大破坏,人口锐减,农田荒芜,生产停滞,小农经济并未恢复,庄园经济的持续发展。公元317年建东晋到南北朝公元589年隋统一。

意识形态:西晋消极情绪和及时行乐的细想发展形成了贪婪奢侈和玩世不恭。厌恶老庄的无为而治。不满现实的情绪促成了老庄,佛学,儒学相结合的玄学。儒家正统地位动摇。玄学主张:自然为本,名教为末。名士门以仍情放荡玩世不恭的态度来反对礼教的束缚。寻求个性解放。“魏晋风流”。寄情山水与崇尚隐逸作为社会风尚。两者之间有密切关系。隐逸思想的传播。人们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观念进入到高级的阶段成熟起来。其标志就是山水风景的大开发和山水艺术的大兴盛。自然美与生活美相结合向着环境美转化。P120

16、北魏洛阳在中国城市建设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的功能分区较之汉,魏时期更加明确,规划格局更趋于完备。P129

17、转折期特点:

一、园林规模较小,也未见有生产,经济运作方面的记载,但其规划设计则更趋于精密细致。筑山理水技艺达到一定水准。

二、由山、水、植物、建筑等造园要素的综合而成的景观,其重点已经摹拟神仙境界转化为世俗题材的创作。

三、皇家园林开始受到民间的私家园林的影响。

四、以筑山、理水构成地貌基础的人工园林造景,已经较多地运用一些写意手法。

五、皇家园林的称为,除了沿袭上代的宫、苑之外,称之为园的也比较多了。P138

18、金谷园:为西晋大官僚石崇经营的一处庄园,位于洛阳西北郊的金谷涧。是一座具有一定规模的庄园,生产和经济的运作占主要地位。园林化程度较高。P14719、文人陶渊明所经营的,则为小型庄园。P14920、谢氏庄园p151

21、(必考)魏晋南北朝是大量大量产生隐士,在知识界普遍滋长隐逸思想的时代,隐士之中,既有终生布衣的真正隐者,也有半隐、朝隐的隐者。别墅庄园为他们提供了山居,田园居的隐遁之所,既是他们是物质财富,也是他们的精神家园。P156

22、寺观园林: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盛行,作为宗教建筑的佛寺,道观大量出现。佛教儒学化,宗教建筑的世俗化。

随着寺观的大量兴建,相应出现了寺观园林包括3种情况:一、毗邻于寺观而单独建制的园林,犹如宅园之于邸宅。二、寺观内部各殿堂庭院的绿化或园林化。三、郊野地带的寺观外围的园林化环境。是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居民公共活动的中心。当时僧侣、道士有相当高的文化素质,更容易接受隐逸思想。热爱山水风景。

荒芜人烟的山野营造寺观必须满足:一、靠近水源便于生活用水。二、靠近树林便于采薪。三、地势向阳背风,易于排洪,小气候良好。选址于风景建设的结合,意味宗教出世感情与世俗审美要求想结合。P157

23、隋唐全盛期总说p172:

政治:推行均田制,士族衰落,庶族兴起,维护中央集权确立科举制,强化官僚机构严密统治。

经济:逐渐恢复小农经济。

意识形态:儒道释共尊以儒为主。汉族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融合,盛极一时。出现诗、画共渗的自觉追求,山水画影响造园活动。园林艺术开始有意识的融糅诗情画意,在私家园林尤为明显。观赏植物栽培的园艺技术有很大的进步。培育珍稀品种,驯化,移栽异地花木。

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达到了全盛的局面。

24、隋唐时期的皇家园林建置两京——长安、洛阳。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宏大,远远超过魏晋南北朝时期,显示了“万国衣冠拜冕旒”的泱泱大国气概。(皇家园林超过私家园林)

25、太极宫:唐王朝建立改隋大兴宫为太极宫,称西内。前部为宫廷区后部为林苑区。P180

26、大明宫:位于长安禁苑东南之龙首原高地上。又称东内。地形有利军事防卫,小气候凉爽适于居住。呈典型的宫苑分置的格局。P182

27、禁苑:即隋大兴苑,包括禁苑、西内苑、东内苑,故名三苑,应属大内御苑的性质P18628、东都苑(隋西苑):洛阳城之西侧,仅次于西汉上林苑的特大型皇家园林。是一座人工山水园,理水,筑山,植物配置和建筑营造工程浩大,总体布局以人工开凿“北海”为中心。海中筑三仙山。沿袭一池三

山的宫苑模式。五湖,十六组建筑群结合水道穿插构成园中有园。十六苑依据精确的竖向设计。它在色剂规划方面的成就具有里程碑意义,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古典园林全盛期到来。唐改东都苑,面积大为缩小。P193

29、华清宫:与骊山北坡林苑区相结合,形成了北宫南苑格局的规模宏大的离宫御苑,仿长安规划布局,最重要的离宫御苑,林苑区在天然植被的基础上,还进行了大量的人工绿化种植。P200

30、九成宫(隋仁寿宫):规模宏大,建筑华丽。与华清宫起名的离宫御苑,皇帝避暑的离宫御苑。规划设计能够和谐于自然风景而又不失宫廷的皇家气派。后成诗文绘画题材P20531、综述:全盛期园林特点:皇家园林的舌尖已经趋于规范化,大体上形成了大内御苑,行宫御苑和离宫御苑的类别。一、大内御苑紧邻于宫廷区的后面一侧,呈宫、苑分置的格局。二、郊外的行宫、离宫,绝大多数都建置在山岳风景优美的地带。三、不少修建在郊野风景地带的行宫御苑和离宫御苑,由于种种原因都改作佛寺,有的还增建佛塔。四、郊外的宫苑,其基址的选择还从军事的角度来考虑。

32、唐代私家园林:较魏晋南北朝更为兴盛,普及面更广,艺术水平有所提高。

背景:政局稳定,经济文化繁荣,人民生活水准和文化素质提高,民间便相应地普遍追求园林享受之乐趣。盛唐之时为私家园林的兴旺创造了条件,而当时园林兴盛的程度也是这个盛世的象征。庄园经济受到抑制,士族豪强势力逐渐衰减。科举制度的确立意味着世袭官位不可传广大庶族地主知识分子有了进身之阶。文人艺术沉浮宦海后升降内心的矛盾便把眼光投向园林,借助园居生活得到暂时的解脱。科举制度实行后,读书人的隐逸行为已经不再是目的,而更多的成为入仕的一种手段,所谓“终南捷径”大多数读书人做隐士的动机由过去的隐姓埋名转变到扬名显声,待价而沽。隐士隐于园,中隐,士流园林开始兴起刺激了私家园林的普及发展。P211

33、履道坊宅院:前宅后院的布局,白居易p219

34、平泉庄:别墅园,即建在郊野的私家园林。珍木奇石。李德裕p22435、浣花溪草堂:别墅园,即建在郊野的私家园林。杜甫p22536、庐山草堂:建筑陈设极为简谱,退居林下,独善其身。白居易p22737、辋川别业:借景于自然山水,王维p229

38、唐代文人园林的兴起:背景:山水文学兴旺。文人宦海浮沉,在政治斗争中心力交瘁,然后寄

情山水,对园林一往情深,士流园林所具有的清沁雅致格调,得意进一步提高,便出现了文人园林。侧重赏心悦目,寄托理想,陶冶性情表现隐逸者。在造园技巧手法上表现了园林与诗画的沟通,而且在造园思想上融入了文人士大夫的独立人格、价值和审美观念,未作园林艺术的灵魂。文人参与营造园林,意味着文人的造园思想——“道”与工匠造园技艺——“器”开始有了初步的结合。文人的立意通过工匠的具体操作而得以实现,“意”与“匠”的联系更为紧密。文人造园家的雏形在唐代即已出现了(以白居易为代表)p234

39、公共园林滥觞于东晋之世,名士们经常聚会的地方如“新亭”、“兰亭”等应是其雏形。(论述)p249

40、小结:全盛时期主要成就:

一、皇家园林的“皇家气派”已经完全形成。它作为这个园林类型所独具的特征,不仅表现为园林规模宏大,而且反映在园林总体的布局和局部的设计处理上。就园林性质而言已经形成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三个类别及其类别特征。

二、私家园林的艺术性较之上代又有升华,着意于刻画园林劲舞的典型性格以及局部的细致处理。

三、寺观园林的普及是宗教世俗化的结果,同时也反过来促进了宗教和宗教建筑的进一步世俗化。

四、公共园林已更多的见于文献记载。

五、风景式园林创作技巧和手法的运用,较之上代又有所提高而跨入了一个新境界。

六、山水画、山水诗文、山水园林这三个艺术门类已有互相渗透的迹象。P258

41、园林成熟一宋代期总说:

政治:

经济:撤销土地兼并的限制,小农经济空前稳固。城市商业手工业空前繁荣。城乡经济高度繁荣。

文化:儒学转化为新理学。文化的向外拓展转向于内在开掘。

园林进入完全成熟时期,作为一个园林体系,内容和行事趋于定型,造园的技术和艺术达到了历来的最高水平,形成中国古代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高潮阶段。

宋代历史背景:一、小农经济十分发达,商业手工业空前繁荣。二、城乡经济高度发达,带动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三、宋重文轻武,文人社会地位提高。四、中唐后,诗词在内容和风格上发生变化。

宋代诗词从豪放转向缠绵悱恻,空灵婉约。五、文人中,品茶,古玩鉴赏和花卉观赏开始盛行。综上,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把园林推向了成熟的境地,促成造园的繁荣局面。P261

42、艮岳p279:历史上著名的皇家园林之一。建园由宋徽宗亲自参与。具有浓郁的文人园林意趣。左山右水的格局,著名的人工山水园的园林景观十分丰富,有以建筑点景为主,有以山水花木成景的。造园艺术的成就,筑山,置石,理水,植物配置,建筑,具有诗情画意的较少皇家气派的人工山水园它代表宋代皇家园林的风格特征和宫廷造园艺术的最高水平。43宋代的私家园林:中原:花园类:天王院花园子,归仁园,李氏仁丰园。宅园类:富郑公园、环溪(以水景和园外借景取胜)p296

44、湖园:湖园是全园构图中心。四并堂(出于谢灵运: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并难)虽四时不同,而景物皆好。P299

45、独乐园:司马光游憩园。简谱、雅致、疏朗。景点提名:弄水轩,虎爪泉,钓鱼庵,种竹斋,采药圃,浇花亭白居易,见山台陶渊明。P30046、沧浪亭:苏州名园。P311

47、小结:造园活动主要成就:

一、在三大园林类型中,私家的造园活动最为突出。

二、皇家园林较多地受到文人园林的影响,出现了比任何时期都要更接近私家园林的倾向。

三、叠石、置石均显示其高超技艺,理水已经能够缩移摹拟大自然界全部的水体形象,与石山,土石山、土山的经营配合而构成园林的地貌骨架。

四、唐代园林创作的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传统,到南宋时大体上已完成其向写意的转化。“须弥芥子”、“壶中天地”。五、以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为主体的两宋园林,其所显示的蓬勃进取的艺术生命力和创造力,达到了中国古典园林史上登峰造极的境地。P349

48、成熟期二(元明清初总说):这一阶段园林大体上是两宋的传承和发展,但也有一些显著变化。

一、明代废除宰相制,把相权和君权集中于皇帝一身。二、封建社会内部的商业经济虽然早已存在并逐渐有所发展,但由于历代统治者持重农抑商的政策,致使商人的社会地位低下。三、在一些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民间私家营园的数量大,对造园艺术和技术的要求高。四、元代在蒙古族的统治下,汉族文人地位低下。五、元明清初的私家园林为两宋的一脉相承,它们更广泛地见于文献著录,也有一些实

物和遗迹保存下来。P335

49、西苑:元代太液池旧址,明代大内御苑中规模最大一处。形成中,北,南三海布局。建筑疏朗,树木蓊郁。P366

50、御花园:又名后苑。前宫后苑传统格局。建筑规整,左右对称。园路布设纵横规整的几何式,山池花木仅作为建筑的陪衬和庭院的点缀。P367

51、清初离宫御苑畅春园:明清以来第一座离宫御苑。首次较全面的引进江南造园艺术的一座皇家园林,苑林区(前身清华苑)是以水面为主体的水景园。建筑疏朗,大部分园林以植物为主调。P383

52、避暑山庄:规模更大的第二座离宫御苑,具备“避暑宫城”的性质,山庄地貌形成了全园的三大景区鼎列格局:山岳景区、平原景区、湖泊景区。避暑山庄开创了一种特殊的园林规划——园林化的风景名胜区。P386

53、圆明园:雍正改为离宫御苑。加上长春园、畅春园为圆明三园。整个山水体系的布局,反映了堪舆风水学说,水系自西北而东南的流向。P388

54江南的私家园林:元明清初苏、杭、扬三地认为“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名园胜。”p395

55、拙政园:苏州拙政园以植物之景为主,以水石之景取胜,充满浓郁的天然野趣p39856、文人园林、造园家、造园理论著作:士流园林的全面文人化促成了文人园林的大发展,文人园林的高峰在江南造园家——张南坦,叠水作品突出。张然。计成的造园理论著作《园冶》。论述江南园林的著作:李渔《一家言》、文震亨《长物志》。

57、《园冶》:作者计成,明。全面论述江南地区私家园林的规划、设计、施工,以及各种局部,细部处理的综合性著作。园冶全书,理论与时间结合,技术与艺术相结合。言简意赅,见解独到。列为世界造园名著之一。P429

58、《一家言》:作者李渔,明。摹拟自然而创园林。反对墨守成规,提倡勇于创新。筑山立论精辟。P432

59、《长物志》:作者文震亨,明。建筑装修设计和评价的标准:雅,古。花木形态习性栽培。叠山

理水原则,禽,鱼。特别指出造园应突出大自然生态特点。

60、《园冶》、《一家言》、《长物志》的内容以论述私家园林的规划设计艺术,叠山,理水,建筑,植物造景的艺术为主,也涉及到一些园林美学的范畴。P434

61、小结:元明清初是第一阶段的延伸,继续,也有发展和变异。

一、士流园林的全面“文人化”文人园林涵盖了民间造园活动,导致私家园林达到了艺术成就的高峰,像宋代的文人园一样,全满满足了文人士大夫的游赏,吟咏,宴乐,读书,收藏,啜茗,鬻蔬等的要求。

二、明末清初,在经济文化发达、民间造园活动频繁的江南地区,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造园家,有的出身于文人阶层,有的出身于叠山工匠。

三、元、明文人画盛极一时,影响及于园林,而相应地巩固了写意创作的主导地位。

四、这个时期,由于经济繁荣,中小地主、商人、手工业主的数量大为增加,地方建筑有了较大的发展,从而形成了比较鲜明的地方特色,而园林建筑的地方特色便呈现为园林地方特色的重要标志。

五、皇家园林的规模趋于宏大,皇家气派又见浓郁。

六、在某些发达地区,城市,农村聚落的公共园林已经比较普遍。P454

62、总说:地主小农经济十分发达,工商业资本主义活跃,统治阶级和劳动人民矛盾激烈。文化:守成多于创新,追求纤巧琐细,形式主义和程式化倾向。帝国主义军事侵略,封建社会逐步解体,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传统的封建文化已是强弩之末,文化发展复杂,混乱乃至畸形状态。古典园林景观末世衰颓,但由于其根深叶茂,仍然持续发展了一个相当长得阶段。私家园林长期发展,形成,江南,北方,岭南三大地方风格鼎力的局面。文人隐逸思想淡薄,“娱于园”的思想取代“隐于园”的观念。文人园林简远,疏朗,雅致天然的特色逐渐消失,表面看园林风格更广发地涵盖于私家造园,但就实质,其中相当多一部分日益僵化,程式化,虽然着重技巧的追求却失去了思想的内蕴。P458

63、圆明园包括长春、绮春二园在内,又称“圆明三园”。圆明园、畅春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这就是后来著称的“三山五园”汇聚了中国风景石园林的全部形式,代表着后期中国宫廷造园艺术的精华。

64、西苑:大内御苑。明确划分北、中、南海三个相对独立的苑林区。团城、琼华岛、南玻的永安

寺(一组对称均齐的山地佛寺建筑群);西坡地势陡峭,建筑依山就势,北坡叠石构成地形,东坡以植物之景为主。北海东面是以水池为主体的小园林濠濮间,主要体现山野景观。北岸新建筑,静清斋,典型的园中之园,假山水池为主的山池空间。以建筑庭院烘托山石主景区。山池景观突出,具有多层次多空间的变化特点。P469

65、慈宁宫花园:(颇有寺庙园林的色彩)建筑主次相辅,左右对称,园路纵横均齐的几何式,少见的规整式园林。建福宫花园没有水景,是以山石取胜的旱园。建筑密度高,总体布局较灵活。虽非均匀对齐,但主辅分明,中轴线突出,乾隆后期造园风格的主要特点。P485 66、宁寿宫花园:花园布局。

1、总体规划采取横向分割为院落的办法,弥补了地段过于狭长的缺陷。

2、建筑布局,共分五进院落,每进院落的布局各不相同。P490

67、静宜园:(行宫御苑)香山东坡,大型山地园。内坦为主景点。其中有著名的古刹香山寺,园内最宏大的一座寺院。东邻历史上最著名的景点来青轩外坦。为高山区别坦,两组大建筑群。昭庙中有一座静宜园最精致的小园林,见心斋,以建筑结合庭院山景为主体。P492

68、静明园:(玉泉山为主体,天然山水园)以山景为主,水景为铺,建筑很少。玉泉山上的玉峰塔,为惜墨如金而又画龙点睛之笔。P500

69、圆明园:(离宫御苑)平底人工挖湖的人工山水园。包括圆明园,畅春园,绮春园。都为水景园,造园大部分以水面为主题,因水成趣。三园集中中国古典园林平底造园的筑山理水手法之大成,建筑群体组合极尽变化之能事。120多组建筑无一雷同。把建筑院落布局的多变性发挥到了极致。长春苑内欧式宫殿西洋楼,植物配置采用欧洲规整式园林的传统手法。规划轴线控制,均匀对齐。圆明三园是园中有园的集锦式规划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它包括百余座小园林各有主题。性格鲜明,堪称典型的标题园。P513

70、避暑山庄:山庄总体布局前宫后苑。

苑林区包括三大景区:

一、湖泊景区:人工开凿的湖泊及其岛堤沿岸地带,引用活水,面积不到全园1/6。集中全园一半以上建筑。整个山庄精华所在。具有浓郁的江南情调。

二、平原景区:建筑物很少,显示平原开旷,与湖泊景区在一园以内,特殊的景观设计有着“移天缩地在君怀”的明显政治意图,在皇家园林中罕见。宛若塞外景观。

三、山岳景区:山地小园林,依山就势,巧于因借的色剂,碧静堂,秀起堂。象征北方名山,乃是移天缩地、融冶荟萃南北风景于一园之内。

P545三者成鼎足而三布列。

71、清漪园(颐和园)以万寿山,昆明湖为主体的大型天然山水园。总体规划以杭州西湖为蓝本。宫廷区建置在园的东北端。主要建筑勤政殿,勤政殿以西是林苑区,分为前山前湖景区和后山后湖景区。前山前湖区中间建筑群的中轴线十分突出明显,建筑的立面也是几何对位关系的经营,主体为佛香阁。(颐和园是最后一座一池三山仙苑式皇家园林,也是硕果仅存的一座)园林的借景手法出色,是清代皇家园林中名景模拟最成功的一例。后山后湖景区最著名的园中之园。惠山园(谐趣园)模仿扬州名园寄畅园。考虑“三山五园”大环境整体,清漪园建成,昆明湖开拓之后,构成万寿山和里湖的南北中轴线。静宜园的宫廷区、玉泉山主峰、清漪园的宫廷区此三者又构成一条东西向的中轴线,有一园建成全局皆活之说。P545

72、皇家园林的主要成就:

一、独具壮观的总体规划(举例:圆明园,化整为零,集零成整,大园还小园,园中又有园的集锦式规划方式,天然山水园,以自然景观之美兼具人文景观之胜的意趣再现,开创了清代皇家园林的一种规划方式——园林化的风景名胜区。再举例:避暑山庄、静宜园)。

二、突出建筑形象的造景作用(举例:避暑山庄p582与之前的园林缩影摹写有何不同)

三、全面引进江南园林的技艺。

四、复杂多样的象征寓意。

73、江南的私家园林:江南经济繁荣,人文荟萃。扬州园林建筑之独具风格,内外檐装饰精致,花木丰富。叠石筑山造诣高。著名“瘦西湖”带状园林集群。P587

74、个园:(静态)园内多种柱子,以假山堆叠之精巧而名重一时,创造了象征四季景色的“四季假山”中国古典园林中独一无二。P612

75、拙政园:典型的多景区,多空间复合式大型宅院,园林空间丰富多变。大小各异。有山水为主的开敞空间,有山水与建筑相间的半开敞空间,也有建筑围和的封闭空间,最大限度的发挥了空间组织上的开合变幻的区位和小中见大的特色。P625

76、私家园林综诉:北京园林叠山多为就地取材,运用当地出产的北太湖石和青石。青石纹理挺直,类似江南的黄石,北太湖石的洞孔小而密,不如太湖石之玲珑剔透。两种石材形象均偏于浑厚凝重,与北方建筑的风格十分协调。其风格迥不同于江南。岭南园林的规模比较小,且多数的宅院,一般为庭院和挺园的组合。P687

中外园林史复习重点

中国园林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中国的风景式园林与西方规整式园林、伊斯兰规整式园林式世界公认的三大园林体系 园林的形成离不开三大背景: 大自然的造化 社会历史的发展 人们的精神需要 ?西方传统观点认为: ?自然本身只是一种素材,只有借助艺术家的加工提炼, 才能达到美的境界,而离开了艺术家的努力,自然本身不会成为艺术品,亦不能最大限度地展现其魅力。因此,认为整形灌木、修剪树木,几何式花坛等经过人工处理的“自然”,与真正的自然本身比较,是美的提炼和 升华。 中国传统观点认为: 自然本身就是美的化身,构成自然美的各个因子都是美的天使。 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文人观察自然因子或自然风景往往融入个人情怀,借物喻心,把状写自然美的园林变成挥洒个人感情的园地。所以,中国园林讲究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反映一种对自然美的高度凝练和概括,把人的情愫与自然美有机融合,以达到诗情画意的境界。 ?英国则人认为: ?大自然的造化美无与伦比,园林愈接近自然则愈达到真美境 界。因此,可以模仿自然、表现自然、再现自然、回归自然,然后使人从自然的妙境中油然而生发万般情感。 ?园林组成要素:建筑——建筑营造 ?山石——筑山 ?水体——理水 植物——植物配置 封建农业文明园林特点(作用): 1)为统治阶级服务 2)相对封闭性和内向性 3)追求美的观赏和精神愉悦 4)主要由工匠、文人、艺术家完成 工业文明时期园林特点(作用): 1)向社会全体居民开放 2)由封闭的内向型转变为开放的外向型 3)追求观赏美和陶冶情操,同时重在发挥园林的环境生态效益和

社会效益 中国园林发展的历史阶段: 夏、殷、周 秦、汉——————园林的生成期 魏晋南北朝————————园林的转折期 隋、唐————————园林的全盛期 两宋——————————园林的成熟初期 元明清——————————园林的成熟后期 1、园林的生成期主要内容介绍(殷周秦汉): ?1)比较幼稚的初级阶段,1200多年。 ?2)造园主流是皇家园林,重在秦汉时期(如上林苑) ?3)形成了三个园林雏形要素——园、囿、台 ?4)形成了三个重要思想,是影响着中国古典园林向着风景 式方向发展的重要意识形态。 ?——天人合一、君子比德、神仙思想 中国园林史发展总结:所谓中国园林史,就是一部农业文明下的园林史。它不同于农业文明时代的欧洲园林那样,呈现出各个时代迥然不同形式、风格的此起彼伏、更嬗演变,各个地区迥然不同的形式、风格的相互影响,复合变异。它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的自我完善,因而表现出稳定的、缓慢的、持续不断的历史演变风格。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园林生成期——殷周秦汉——以帝王贵族狩猎为主,园林表 现为苑囿的形式。 ?园林转折期——魏晋南北朝——是山水园的奠基时期,出现 了以再现自然山水为主题的自然山水园,奠定了以后中国山水园历史发展进程中艺术风格的基础。 ?园林全盛期——隋唐——园林进入全面发展时期,文人画家 描绘自然景物之风盛行,造园艺术更倾向于追求朴素的自然美,并发展到以诗情画意的园林意境创作的阶段。

中国古典园林史总结

中国古典园林史 一、绪论 二、生成期 三、转折期 四、全盛期 五、成熟期一 六、成熟期二 七、终结期 八、基础知识

绪论:园林的定义 园林的四要素 园林的造景风格 园林的功能 世界古典园林四个阶段的特征 世界园林的三大体系 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分类(园林基址、园林隶属)中国古典园林的分期 中国园林特点 答案绪论 生成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期一成熟期二终结期基础知识

中国古典园林生成期:先秦两汉(公元前11世纪——公元220年) 思想:天人合一、君子比德、神仙思想 造园著作:无 造园种类:皇家园林(主流) 特征小结: 重点园林介绍: 商周:沙丘苑台、灵池,灵囿,灵台 春秋战国:章华台、姑苏台 秦:上林苑、阿房宫、兰池宫、宜春宫、梁山宫、骊山宫、林光宫西汉:上林苑、未央宫、建章宫、甘泉宫、兔园绪论 生成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期一成熟期二终结期基础知识

中国古典园林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思想: 造园著作:杨衒《洛阳伽蓝记》【成书于公元547年】、郦道元《水经注》造园种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 特征小结: 重点园林介绍: 皇家园林: 邺城:铜雀台、金虎台、冰井台、华林园、仙都苑 洛阳:芳林园 建康:华林园、芳乐苑(南齐)、乐游园 私家园林: 北方城市:寿里丘、张伦宅园、金谷园(庄园别墅)、潘岳庄园、陶潜的庄园南方私园:玄圃、谢家庄园绪论 生成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期一成熟期二终结期基础知识

中国古典原理全盛期:隋唐(公元589——960年) 思想:科举制>隐士回归,地主小农,儒学回归正统,艺术层面上升造园著作: 造园种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 特征小结: 重点园林介绍: 皇家园林: 大内御园:大兴城(隋未完成)、西内太极宫、东内大明宫、南内兴庆宫、北则大内三苑(禁苑)行宫离宫: 长安:玉华宫、仙游宫、翠微宫、华清宫、九成宫、曲江池 洛阳:西苑、上阳宫 私家园林: 洛阳:归仁里宅园,裴度宅园、履道坊宅园 郊野别墅:平泉庄、安乐公主的庄园、浣花溪草堂、衡山别业、庐山草堂、辋川别业、嵩山别业寺观园林:长安(大兴善寺)【京城内最大】、唐昌观、慈恩寺、元都观、灵隐寺绪论 生成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期一成熟期二终结期基础知识

中国古典园林史重点

中国古典园林史 1. 山、水、植物、建筑是构成园林的四个基本要素 2. 天人合一的命题由宋儒提出(君子比德、神仙思想) 3. 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分期:一、生成期(商、周、秦、汉) 政治:奴隶制国家到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确立以皇权为首的官僚机构的统治 经济:以地主小农经济为基础文化:儒学获得正统地位 皇家的宫廷园林规模宏大,气魄浑伟,成为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主流。 二、转折期(魏晋南北朝)政治:皇权为首的官僚机构被削弱。经济:小农经济受到豪族庄园经济的冲击文化:突破了儒学的正统地位,诸家争鸣,思想活跃。佛教和道教的流行。 私家园林异军突起,寺观园林的兴盛。形成造园活动从生成期到全盛期的转折,初步确立了园林美学思想,奠定了中国风景式园林大发展的基础。 三、全盛期(隋唐) 政治:中央集权的官僚机构更为健全,完善经济:庄园经济受到抑制 文化:儒、道、释互补共尊,儒家仍居正统 园林的发展相应的进入盛年期,作为一个园林体系,它所具有的风格特征已经基本上形成了 四、成熟时期(两宋到清初) 五、政治:封建社会发育定型经济:地主小农经济稳步成长 文化:封建文化日愈缩小的精致境界中实现从总体到细节的自我完善。 园林的发展亦由盛年期升华为富于创造进去精神的完全成熟的境地。 五、成熟后期(清中叶到清末) 政治:西方帝国主义势力入侵,封建社会盛极而衰,逐渐解体经济: 文化:封建文化呈现衰颓迹象。 园林的发展一方面继承前一时期的成熟传统而更趋于精致,表现中国古典园林的辉煌成就,另一方面则暴露出某些衰颓的倾向,已多少丧失前一时期的积极,创新精神。 清末民初,封建社会完全解体。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国古典园林结束了古典时期,开始进入现代园林的阶段。 4、中国古典园林的四个特点:一、本与自然,高于自然。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三、诗画的情趣。四、意境的含蕴。P26 5、园圃也应该是中国古典园林除囿、台之外的第三个源头。 6、除了社会因素之外,影响园林向着风景式方向上发展的则不能不提到三个重要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天人合一思想,君子比德思想,神仙思想。 7、大咸阳规划的范围为渭水北面和南面两部分的广大地域。渭北包括咸阳城、咸阳宫以及 秦始皇增建的六国宫,渭南部分即扩建的上林苑以及其他宫殿园林。(具体时间,人)p63 8、上林苑(秦):p66 原为秦国旧苑,秦始皇加以扩大,皇家园林,范围:南面包括终南山北坡,北界渭河,东到宜春苑,西面直抵周至。苑内主要宫殿为阿房宫,是政治中心。也是上林苑核心。内有兽圈,做皇室游猎之所。 9上林苑(西汉):汉武帝公元前138年就秦之上林苑加以扩大。扩建。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皇家园林。上林苑的内容:1山水:8条大河。天然湖泊10处,昆明池:训练水军,水上游览,渔业生产基地,模拟天象,蓄水库。影峨池,琳池,太液池。2、植物动物:天然植被及其丰富,苑内豢养百兽放逐各处,皇家狩猎区。3、苑:36处园中之园。4、宫:宜春宫、鼎湖宫、扶荔宫、宣曲宫、犬台宫、长门宫、葡萄宫、长扬宫、五柞宫。5、台:沿袭先秦筑高台的传统。6、观:白鹿观、细柳观,上兰观,白杨观,豫章观。7、生产基地。 特点:1、范围及其辽阔的天然山水环境2建筑间距大,集锦式布局。3、多功能皇家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一、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 原始文明对园林具有孕育作用。 原始社会时期(实用第一、娱乐第二、雏形) 2、农业文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发展快、完善之前、向观赏、欣赏变化漫长) 规整式园林——法国古典主义园林 风景式园林——中国古典主义园林 风格特征彼此各异的世界三大园林体系的形成: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和中国园林体系。 3、工业文明阶段 工业文明促进了城市园林化和自然保护区园林的形成工业社会时期18世纪后19世纪初,现代园林的起源 此时期的代表人物:奥姆斯特德,开创自然保护和现代城市公共园林的先驱者之一。代表作:世界最早的城市公园之一——纽约“中央公园”。同时创办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4、信息文明阶段 信息文明确立了生态园林目标。 二次大战后至今,后现代园林时期(生态平衡、改善人类环境、广义园林扩大)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 1、按照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 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的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人工山水园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天然山水园: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水景园等。 2、按照园林的隶属关系 按园林隶属关系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 (1)皇家园林古籍里称苑、苑囿、宫苑、御苑、御园等,属皇帝个人和皇室所私有。 皇家园林按使用情况的不同分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等。 大内御苑:即皇帝的宅园,建制在皇城和宫城之内,紧邻皇居或距皇居很近,便于皇帝日常临幸游憩。 行宫御苑、离宫御苑:建在都城近郊、远郊的风景优美的地方,或者远离都城的风景地带。不同点:行宫御苑供皇帝偶一游憩或短期驻跸之用;离宫御苑作为皇帝长期居住、处理朝政的地方,相当于一处与大内相联系的政治中心。 (2)私家园林 私家园林属于民间的贵族、官僚、缙绅所私有,古籍里称之为园、园亭、园墅、池馆、山池、山庄、别业、草堂等。 (3)寺观园林 各种宗教建筑的附属园林。 另外还有: 陵寝园林是为埋葬先人,纪念先人实现避凶就吉之目的而专门修建的园林。 3、造园四要素:山、水、植物、建筑 4、中国古典园林是世界园林发展的第二阶段 中国古典园林大约从公元前11世纪的奴隶社会末期到19世纪末叶封建社会解体。

中国古典园林史-清华大学建筑教材系列

中国古典园林史 第一章绪论 园林:在一定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的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息、居住的环境。 园林:为了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 园林史:记录和论述园林的渊源替嬗、发展演变、形式体系、风格类型等一般规律及其特征,为现代园林建设提供历史借鉴的园林理论。 第一节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 原始文明对园林具有孕育作用。 人类社会的原始文明大约持续了二百多万年。原始文明后期,出现了原始的农业公社和人类聚居的部落。人们把采集到的植物种子选择园圃种植,把猎获的鸟兽圈围起来养殖。于是在部落附近及房前屋后有了果园、菜圃、兽场等在逐渐满足了人们祭祀温饱需要之后,其中某些动、植物的观赏价值日益突出,园林由此得到孕育,进入萌芽状态。 原始文明后期的园林萌芽状态的特点:1、种植、养殖、观赏不分;2、为全体部落成员共同管理,共同享受;3、主观为了祭祀崇拜和解决温饱问题,而客观有观赏功能,所以不可能产生园林规划。 第二阶段农业文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此阶段内,园林经历了萌芽、成长而臻于兴旺的漫长过程,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方风格,最后终于三分天下,形成具有一定的国家地域范围、一定的造园思想与规划方式、一定的园林类型和形式,风格特征彼此各异的世界三大园林体系: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和中国园林体系。 ⑴欧洲园林体系基督教的《圣经》里记载的“伊甸园”;《旧约·创世纪》中亚当和夏娃。 ⑵伊斯兰园林体系《古兰经》中的“天园”的旖旎风光:长久不浊的“水河”、滋味不变的“乳河”、味道纯美的“酒河”、清澈见底的“蜜河”。 ⑶中国园林体系中国古代广为流传的“瑶池”和“悬圃”;文字记载的“囿”、“圃”。 第二阶段园林的特点: ⑴绝大多数是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或者归他们所私有; ⑵主流是封闭型、内向型的; ⑶追求美的观赏和精神的愉悦,没有体现所谓社会、环境效益。 ⑷造园工作由工匠、文人和艺术家来完成。 第三阶段工业文明阶段 工业文明促进了城市园林化和自然保护区园林的形成。 18世纪中叶,英国产业革命的胜利,促进了欧洲的工业文明,使人类经济呈现跨越式发展。结果,环境受到严重影响。 此时期的代表人物:奥姆斯特德,开创自然保护和现代城市公共园林的先驱者之一。代表作:纽约“中央公园”。同时创办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此时期园林特点: ⑴除了私人所有的园林之外,还出现由政府出资经营、属于政府所有的、向公众开放的公共园林; ⑵园林规划设计已摆脱私有的局限性,从封闭的内向型转变为开放的外向型;

园林史题库

园林史试题集 一、填空 1.田园城市理论最早是由英国人 E-霍华德于1898年发表的《明日之田园城市》论著中首先提出 的. 2.传说公元前七世纪建于西亚的巴比伦空中花园是世界第一名园,被列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3.如果按照园林的隶属关系来加以分类, 中国古典园林可归纳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 园林三种主要类型. 4.秦始皇在渭水之南作上林苑,苑中建造许多离宫,还在苑中掘长池、引渭水,东西二百里,南北二 十里,池中筑土为蓬莱山,开创了我国人工堆山的记录. 5.伊斯兰造园中常用十字形水渠,其来源于《古兰经》中所述的长久不浊的“水河”、滋味不变的“乳 河”、味道醇美的“酒河”。 6.宋代郭熙《林泉高致》中将山之景观归纳为“三远”,即高远、深远和平远. 7.法国古典园林最主要的代表园是凡尔赛宫苑和沃—勒—维贡特府邸花园 ,它们都是勒·诺特 尔设计的。 8.著名的纽约中央公园是美国第一座城市公园,它的设计方案是由奥姆斯特德和沃克斯 合作完成的。 9.著名的三山五园是玉泉山的静明园 ,万寿山的清漪园、香山(西山)的静宜园及圆明园、畅春园。 10.辋川别业和庐山草堂分别是王维和白居易以山水泉石为精神寄托的佳地. 11.清末三大离宫御苑分别是_ 圆明园 ,___ 避暑山庄 _和__清漪园(颐和园)_。 12.我国文献记载中已知最早的帝王苑囿是殷纣王的“沙丘苑台”和周文王的“灵囿、灵台、灵沼”。 13.最早见于史籍记载的我国园林形式是囿,园林里面的主要构筑物是台。 14.秦汗上林苑是中国园林史上著名的帝王苑囿,其中出现的“一池三山”格局是指太液池、方丈、蓬 莱、瀛洲。 15.试写出唐代著名二座别墅园平泉庄、庐山草堂。 16.美国纽约中央公园的设计者是奥姆斯特德,他首次提出景观建筑师的专业名称。在1901年哈佛 大学创立景观建筑学系,第一次有了较完整的专业培养课程。 17.1771年出版的英国园林著作《东方园林艺术泛论》的作者是钱伯斯。 18.唐代华清宫属于皇家园林中离宫御园类型。 19.明代计成为扬州郑元勋营造了___影园。 20.唐代庄园除称别业,别墅,也称___山庄。 21.把中国庭园最早介绍到英国的是___钱伯斯 _。 22.世界三大园林体系是东亚、西亚、欧洲园林。 23.狩猎和通神是中国古典园林最早具备的两功能。 24.清皇家园林“三海”中北海面积最大,以__ 琼华岛为中心布置景观。 25.明代叠代名师___张南垣的主张体现写意园林的特征。 26.魏晋南北朝的私园,按其所处位置可以分城市私园和郊外别业。 27.中世纪西欧修道院的菜园,药草园是生产庭园,而回廊式中庭属于装饰庭园。 28.勒诺特尔对东方造园产生影响,北京东郊的西洋楼(圆明园的长春园)是在此影响下的产物。 29.依据园林题材配合的方式和题材相互间的关系,可以把园林划分为三类:规则式 , 自然式 , 混合式。 30.园林进入全盛时期是在唐(公元589—960)时期。 31.周定王时期开创了路(驰道)和行道树,为后世园林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汉代上林苑将囿发展为 苑 ,还开创了"一池三山"造园手法,形成了苑中有苑,苑中有宫,宫中有观(馆)的风格。

中国古典园林史_重点笔记

中国古典园林史题集 一、绪论部分 园林概念: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栽培、建筑布置,辅以禽鸟养殖,从而构成一个追求视觉景观之美为主的赏心悦目、畅情舒怀的游憩、居住的环境。(P3) 造园的四项主要工作(或四个主要手段):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营造;相对应园林的四要素:山、水、植被、建筑。(P4) 据此可将园林分为两种基本形式:规整式园林和风景式园林。 《古兰经》天园中的四条河:水河、乳河、酒河、蜜河。形成了伊斯兰园林的基本形式。(P4) F.L奥姆斯特德开创自然保护和现代城市公共园林的先驱。其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面积348ha.E.霍华德的《明日之田园城市》提出了“田园城市”的设想。(P6) 现代园林之不同于前一阶段的古典园林表现于四个方面: 1、除了私人所有的园林之外,还出现由政府山资经营、属于政府所有的、向公众开放的公共园林 2、园林的规划设计已经摆脱私有的局限性,从封闭的内向型转变为开放的外向型 3、兴造园林不仅为了获致视觉景观之美和精神的陶冶,同时也着重在发挥其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生态作用——环境效益,以及为市民提供公共游憩和交往活动的场所——社会效益 4、由现代型的职业造园师主持园林的规划设计工作。(P6) 中国古典园林分类: 按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人工山水园、天然山水园 按隶属关系分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P7) 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的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人工山水园是最能代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成就的—个类型。(P7)这类园林均修建在平坦地段上,尤以城镇居多,在城镇的建筑环境里面创造模拟天然野趣的小环境,犹如点点绿洲,故也称为“城市山林”宋后作为城市私家园林的代称。(P238) 天然山水园一般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水景园等。规模较小的利川天然山水的局部或片段作为建园基址,规模人的则把完整的大自然山水植被环境范围起来作为建园的基址,然后再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P8) 兴造天然山水园的关键在于选择基址,《园冶》论造园相地,以“山林地”为第一。 皇家园林按其不同的使用情况分为: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魏晋南北朝开始)

中外园林史题库分析

园林史试题集 一、填空 田园城市理论最早是由英国人 E-霍华德于1898年发表的《明日之田园城市》论著中首先提出的. 传说公元前七世纪建于西亚的巴比伦空中花园是世界第一名园,被列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如果按照园林的隶属关系来加以分类, 中国古典园林可归纳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三种主要类型. 秦始皇在渭水之南作上林苑,苑中建造许多离宫,还在苑中掘长池、引渭水,东西二百里,南北二十里,池中筑土为蓬莱山,开创了我国人工堆山的记录. 伊斯兰造园中常用十字形水渠,其来源于《古兰经》中所述的长久不浊的“水河”、滋味不变的“乳河”、味道醇美的“酒河”。 宋代郭熙《林泉高致》中将山之景观归纳为“三远”,即高远、深远和平远. 法国古典园林最主要的代表园是凡尔赛宫苑和沃—勒—维贡特府邸花园 ,它们都是勒·诺特尔设计的。 著名的纽约中央公园是美国第一座城市公园,它的设计方案是由奥姆斯特德和沃克斯合作完成的。 著名的三山五园是玉泉山的静明园 ,万寿山的清漪园、香山(西山)的静宜园及圆明园、畅春园。 辋川别业和庐山草堂分别是王维和白居易以山水泉石为精神寄托的佳地. 清末三大离宫御苑分别是_ 圆明园 ,___ 避暑山庄 _和__清漪园(颐和园)_。 我国文献记载中已知最早的帝王苑囿是殷纣王的“沙丘苑台”和周文王的“灵囿、灵台、灵沼”。 最早见于史籍记载的我国园林形式是囿,园林里面的主要构筑物是台。 秦汗上林苑是中国园林史上著名的帝王苑囿,其中出现的“一池三山”格局是指太液池、方丈、蓬莱、瀛洲。 试写出唐代著名二座别墅园平泉庄、庐山草堂。 美国纽约中央公园的设计者是奥姆斯特德,他首次提出景观建筑师的专业名称。在1901年哈佛大学创立景观建筑学系,第一次有了较完整的专业培养课程。 1771年出版的英国园林著作《东方园林艺术泛论》的作者是钱伯斯。 唐代华清宫属于皇家园林中离宫御园类型。 明代计成为扬州郑元勋营造了___ 影园。 唐代庄园除称别业,别墅,也称___ 山庄。 把中国庭园最早介绍到英国的是___ 钱伯斯 _。 世界三大园林体系是东亚、西亚、欧洲园林。 狩猎和通神是中国古典园林最早具备的两功能。 清皇家园林“三海”中北海面积最大,以__ 琼华岛为中心布置景观。 明代叠代名师___ 张南垣的主张体现写意园林的特征。 魏晋南北朝的私园,按其所处位置可以分城市私园和郊外别业。 中世纪西欧修道院的菜园,药草园是生产庭园,而回廊式中庭属于装饰庭园。 勒诺特尔对东方造园产生影响,北京东郊的西洋楼(圆明园的长春园)是在此影响下的产物。 依据园林题材配合的方式和题材相互间的关系,可以把园林划分为三类:规则式 , 自然式 , 混合式。 园林进入全盛时期是在唐(公元589—960)时期。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题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要点 1、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阶段: 园林生成期——殷周秦汉——以帝王贵族狩猎为主,园林表现为苑囿的形式。 园林转折期——魏晋南北朝——是山水园的奠基时期,出现了以再现自然山水为主题的自然山水园,奠定了以后中国山水园历史发展进程中艺术风格的基础。 园林全盛期——隋唐——园林进入全面发展时期,文人画家描绘自然景物之风盛行,造园艺术更倾向于追求朴素的自然美,并发展到以诗情画意的园林意境创作的阶段。 园林的成熟期——宋元明清——古典园林的最后兴盛时期,造园活动得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造园艺术上,技巧更为发达。 2、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筑山:“叠山”“掇山”。园林假山都是真山的抽象化、典型化的缩移摹写,能在很小的地段上展现咫尺山林的局面、幻化千岩万壑的气势。“一拳则太华千寻”。 理水:“山嵌水抱”。园林内开凿的各种水体都是自然界的河、湖、溪、涧、泉、瀑等的艺术概括。人工理水务必做到“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并且要在有限的空间里尽量写仿天然水景的全貌,即“一勺则江湖万里”。 植物:栽植树木不讲究成行成列,但亦非随意参差。往往三株五株、虬枝古干而予人以蓊郁之感,运用少量的艺术概括而表现天然植被的气象万千。 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法国规整园林:以建筑轴线的延伸控制园林全局,建筑控制一切。 英国风景园林:建筑物与其它造园要素相互分离,建筑退避三舍。 中国山水园林:建筑与其它要素有机组织,彼此协调、相互补充;强调“天人合一”的境界。 建筑形式多样,得益于木框架结构的运用,从而更好地融合于自然环境中,并蕴涵一定哲理,如“以园法天、以方象地、纳宇宙于芥粒”。 :诗话的情趣文学——时间的艺术 绘画——空间的艺术 园林——时-空综合的艺术 中国古典园林与文学、书画密不可分,“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以画入园,因画成景”。 意境的蕴涵: 意,即主观的理念、感情,境即客观的生活、景物。意境产生于艺术创作中两者的结合,即创作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之类似的情感激动。 三境: 物境——只写山水之形——第一层次 情境——能藉景生情——第二层次 意境——能托物言志——第三层次 3、园林的基本类型(不同分类): 按构园方式划分:规则式园林、自然式园林、混合式园林 按园林的隶属划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 按地域划分:江南园林、北方园林、岭南园林、巴蜀园林、西域园林囿与台(名解)4、 是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最早的园林形式之一。囿:行

中国古典园林史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大纲 2012-12-20 第一章绪论 一、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 园林的概念 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时代背景,园林特点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 中国古典园林指世界园林发展第二阶段上的中国园林体系。 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 造园四要素 三、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分期 发展分期,历史朝代,主要特点 四、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第二章园林的生成期——殷、周、秦、汉 一、城市与建筑 周代城制及其影响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 古典园林的原始雏型的三个源头 促成生成期的中国古典园林向着风景式的方向上发展的社会因素和意识形态因素,举例 三、典型代表 1.殷周时期: 楚国的章华台——“高台榭”的典型 吴国的姑苏台——山地园林 2.西汉时期 上林苑主要特点 一池三山 第三章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中国园林体系的完成产生的影响

第四章园林的全盛期——隋、唐 一、长安城与洛阳城 隋唐长安城在城市建设史中的历史地位 二、皇家园林 西苑 皇家园林大体上形成了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的类别三、私家园林 城市私园、郊野别墅园举例 文人园林的概念 第五章园林的成熟期(一)——宋代 一、城市与建筑 北宋东京城的规划特点,及其在城市建设史中的历史地位 《营造法式》 二、皇家园林 宋代皇家园林的特点 艮岳的历史地位和造园特点 三、私家园林 宋代文人园林的风格特点 第六章园林的成熟期(二)——元、明、清一、元大都规划的特点 元大都的规划特点,及其在城市规划史中的地位 《工程做法则例》 二、皇家园林 1.“三山五园” 三山五园的概念、历史地位,五园的类型 2.大内御苑 1)西苑 乾隆时期改建后,北海的总体布局 琼华岛的的总体布局、造景特色 其他大内御苑,主要特点 3.行宫御苑 主要行宫御苑及类型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提纲

五、园林的成熟期——宋代 1、总说 了解宋代园林发展的历史背景 1)地址小农经济发达,城市商业和手工业繁荣,资本主义 主义因素已在封建经济内部发育。 2)城乡经济高度发展,带动了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四 大文明均完成于宋代;李明仲《营造法式》和喻皓的《木经》) 3)树木和花卉栽培技术提高 4)叠山置石技术提高 5)宋代文人的社会地位提高,刺激文人士大夫的造园兴 趣,园林规划设计趋于清新、精致、细密。 2、东京、临安 东京原为唐代的汴州。 两京制:东京共有三重城垣:宫城、内城、外城(新城)每重城垣之外围都有护城河环绕。 东京城市规划:里坊制解体,街坊体系形成,总体布局依然保持着北魏、隋唐以来的以宫城宫城为中心的分城规划结构形式。 临安城市规划:在吴越的基础和北宋杭州的基础上,增筑内城和外城的东南部,加以扩大而成的。

3、宋代的皇家园林 东京四苑:琼林苑、金明池、玉津园、宜春苑,以及宋徽宗时建成的延福宫和艮岳 宋代皇家园林规模较小,接近私家园林 1)东京——只有大内御苑(后苑、延福宫、艮岳)、行宫御苑(城外) 后苑——后周的旧苑,在宫城西北处 延福宫——植物造景比重大,在宫城北部,构成中轴线上前宫后苑的格局艮岳 兴筑于北宋晚期政和七年,宣和四年建成。京城的东北部。先经过构图立意,然后根据画意施工建造。 1、园林性质:人工山水园。 2、造园艺术成就 1.筑山.万岁山为主位.万松岭–侧岭,芙蓉城为余脉.寿山-宾位.形成宾主分明,有远有近呼应.有余脉延展的完整山系.既把天然山岳作典型化的概括.又体现了山水画论的构图规律.假山的用石方面也有许多独到之处.山上道路是斩石开径.万岁山上多设奇特石景. 2 置石. 大量运用石的单块特置.重要峰石均有命名 .3 理水,园内形成完整水系.河.湖.沼.溪.涧.瀑.潭.水系与山系配合形成山嵌水抱的态势.是大自然山水成景最理想的地貌的概括。 4 植物配置。品种多,配置方式孤植。丛植。混交.成片栽植.按景分区,许多景区,景点均以植物为主题.林间放养珍禽奇兽。 5。建筑。几乎包罗同当时全部形成.建筑布局充分发挥点景.观景作用.艮岳称得上一座叠山理水,花木建筑完美结合的具有浓郁诗情画意而较少皇家气派的人工山水园,代表着宋代自家园林的风格征和宫廷造园艺术的最高水平. ⑥假托道教风格,创设多样意境。 琼林苑——植物为主体的园林 金明池——大水池为主体的园林 玉津园——“青城”,东北处有动物园 宜春苑——栽培花卉,皇家的“花圃” 芳林园——朴素淡雅

中国古典园林史笔记

第一章绪论 园林:在一定地段围,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的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息、居住的环境。 园林:为了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 园林史:记录和论述园林的渊源替嬗、发展演变、形式体系、风格类型等一般规律及其特征,为现代园林建设提供历史借鉴的园林理论。 第一节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 原始文明对园林具有孕育作用。 人类社会的原始文明大约持续了二百多万年。原始文明后期,出现了原始的农业公社和人类聚居的部落。人们把采集到的植物种子选择园圃种植,把猎获的鸟兽圈围起来养殖。于是在部落附近及房前屋后有了果园、菜圃、兽场等在逐渐满足了人们祭祀温饱需要之后,其中某些动、植物的观赏价值日益突出,园林由此得到孕育,进入萌芽状态。 原始文明后期的园林萌芽状态的特点:1、种植、养殖、观赏不分;2、为全体部落成员共同管理,共同享受;3、主观为了祭祀崇拜和解决温饱问题,而客观有观赏功能,所以不可能产生园林规划。 第二阶段农业文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此阶段,园林经历了萌芽、成长而臻于兴旺的漫长过程,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方风格,最后终于三分天下,形成具有一定的国家地域围、一定的造园思想与规划方式、一定的园林类型和形式,风格特征彼此各异的世界三大园林体系: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和中国园林体系。 ⑴欧洲园林体系基督教的《圣经》里记载的“伊甸园”;《旧约·创世纪》中亚当和夏娃。 ⑵伊斯兰园林体系《古兰经》中的“天园”的旖旎风光:长久不浊的“水河”、滋味不变的“乳河”、味道纯美的“酒河”、清澈见底的“蜜河”。 ⑶中国园林体系中国古代广为流传的“瑶池”和“悬圃”;文字记载的“囿”、“圃”。 第二阶段园林的特点: ⑴绝大多数是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或者归他们所私有; ⑵主流是封闭型、向型的; ⑶追求美的观赏和精神的愉悦,没有体现所谓社会、环境效益。 ⑷造园工作由工匠、文人和艺术家来完成。 第三阶段工业文明阶段 工业文明促进了城市园林化和自然保护区园林的形成。 18世纪中叶,英国产业革命的胜利,促进了欧洲的工业文明,使人类经济呈现跨越式发展。结果,环境受到严重影响。 此时期的代表人物:奥姆斯特德,开创自然保护和现代城市公共园林的先驱者之一。代表作:纽约“中央公园”。同时创办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此时期园林特点: ⑴除了私人所有的园林之外,还出现由政府出资经营、属于政府所有的、向公众开放的公共园林; ⑵园林规划设计已摆脱私有的局限性,从封闭的向型转变为开放的外向型; ⑶不仅追求观赏美和视觉效果,同时也注重发挥其园林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 ⑷由现代型的职业造园师主持园林的规划设计工作。 第四阶段信息文明阶段 信息文明确立了生态园林目标。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二十世纪60年代以来。 此阶段园林的特点:⑴城市公共园林、公共绿地系统进一步扩大;

中国古典园林史

《中国古典园林史》试题题库 一、名词解释 1、一池三山 2、文人园 3、囿 4、勒诺特尔式园林 5、轩 6、意境 7、台地园 8、极简主义 9、中国古典园林 10、园林 11、枯山水庭园 12、阁与楼 13、廊 14、写意山水园

15、亭 16、巴洛克风格 17、造园 18、风景 19、水扶梯 20、园池 二、填空题 1、清代岭南园林异军突起形成地方特色,较着名的粤中四大名园顺德的清辉园, 东莞的可园,番禺的余荫山房,佛山的梁园。 2、苏州现存古典园林有建于北宋的沧浪亭,建于元朝的狮子林,建于明朝的拙政园、留园,以及建于清朝的网师园(环秀山庄) 等名园。 3、着名的三山五园是玉泉山的静明园、万寿山的清漪园、香山的静宜园及圆明园、畅春园。 4、世界造园系统除西亚外,还有其它两大系统,即欧洲和东方造园系统。 5、西晋时期的私家园林金谷园为大官僚石崇在洛阳西郊所建。 6、唐朝着名离宫有位于陕西临潼的华清池、位于陕西麟游县的等都是园林景观与自然环境结合很好的范例。

7、意大利园林以台地园着称,着名的埃斯特别墅即是建在提沃利山顶上的台地园。园内装有无数的水景和喷泉。 8、法国古典园林最主要的代表是孚。勒。维贡特府邸(孚园) 和凡尔赛宫 ,它们都是勒诺特尔设计的。 9、汉武帝利用秦代旧苑囿扩而广之为上林苑,它位于长安西,纵横300余里;其内还有两个大名池即为昆明池和太液池。 10、河北省临漳县漳水北岸建有曹操的封邑邺城,城市规划严整。城内建有着名的园林铜雀台,唐代诗人杜牧的《赤壁怀古》中曾提到过该园。 11、世界园林发展的阶段按时间划分依次为:原始文明时期的萌芽阶段;农业文明时期的园林阶段;工业文明时期的园林阶段;现代文明时期的园林阶段。12、J.O.西蒙兹在其《大地景观——环境规划指南》一书中,把大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当作资源看待,从生态价值、社会经济和审美价值三方面来进行评价,在开发时最大限度的保存自然景观,最合理的使用土地。 13、明末计成所着的一本造园学巨着是。 14、佛教早在时已从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国,是为“”。 15、我国清代着名的三座大型皇家离宫御苑是北京的清漪园、;承德的。 16、清末三个着名的苏州私家宅园是留园、、。 17、称作颐和园内最富于江南情调的一座园中之园是,它是以江南私家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总结

中国史部分 一、绪论部分 建筑布置,辅以禽鸟养殖,从而构成一个追求视觉景观之美为主的赏心悦目、畅情舒怀的游憩、居住的环境。(P3) 《古兰经》伊甸园中的四条河:水河、乳河、酒河、蜜河。形成了伊斯兰园林的基本形式。(P4) 造园的四项主要工作(或四个主要手段):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营造;相对应园林的四要素:山、水、植被、建筑。(P4) F.L.奥姆斯特德开创自然保护和现代城市公共园林的先驱。其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面积348ha; E.霍华德的《明日之田园城市》提出了“田园城市”的设想。(P6) 现代园林之不同于前一阶段的古典园林表现于四个方面: 1、除了私人所有的园林之外,还出现由政府出资经营、属于政府所有的、向公众开放的公共园林; 2、园林的规划设计已经摆脱私有的局限性,从封闭的向型转变为开放的外向型; 3、兴造园林不仅为了获致视觉景观之美和精神的冶,同时也着重在发挥其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生态作 用——环境效益,以及为市民提供公共游憩和交往活动的场所——社会效益; 4、由现代型的职业造园师主持园林的规划设计工作。(P6) 中国古典园林分类: 按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人工山水园、天然山水园 按隶属关系分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P7) 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围之。人工山水园是最能代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成就的一个类型。(P7) 利用天然山水的局部或片段作为建园基址,规模大的则把完整的天然山水植被环境围起来作为建园的基址,然后再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P8) 皇家园林按其不同的使用情况分为:大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 大御苑建置在首都的宫城和皇城之,紧邻着皇居或距皇居很近,便于皇帝日常临幸游憩。 行宫御苑和离宫御苑建置在都城近郊、远郊的风景幽美的地方,或者远离都城的风景地带。前者供皇帝偶一游憩或短期驻跸之用,后者则作为皇帝长期居住、处理朝政的地方,相当于一处与大相联系着的政治中心。(P9) 中国古典园林体系的发展表现为极为缓慢的持续不断的演进过程,其原因为: 1、经济上以血缘家族的地主小农经济为主体,工商业经济始终处于附庸的地位; 2、政治上的君主集权,依靠封建礼制与官僚机构相结合的国家机器,有效地控制着全国的广域; 3、儒家倡导的以礼乐为中心的封建秩序、尊王攘夷的大一统思想,始终占着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中国古典园林得以持续演进的契机便是这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三者之间的平衡和再平衡,它的逐渐完

中国古典园林史

论中国古典园林特点对现代景观设计之启示人为万物之灵,但是,人也像其他动物一样必须依赖于生物圈的大自然系统才得以维持自己的生命。生物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庇护空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的空间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于是开始最原始的人造空间的创作。五千年浩瀚历史长河,中华文明从无到有从弱到盛,但文明的发展离不开环境的作用,人们通过劳动作用于自然,引起自然界的变化,同时也引起人与自然界之间关系的变化,于是慢慢的开始了改变自然的第一步。 世界园林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人类原始社会时期,主要以狩猎和采集来获取生活资料,使用的劳动工具十分简单,更谈不上改造自然了;但后期进入原始农业公社,聚落附近出现种植场地,房前屋后有了果木蔬圃,虽说出于生产的目的,但客观上已多少接近园林的雏形,开始了园林的萌芽状态。第二阶段则是进入农耕经济的社会,是人类历史上首次技术革命。第三阶段是蒸汽机推动的工业革命,该时期人们认为人定胜天,人类理解大自然也逐渐控制大自然,两者的理性适应状态更为深入、广泛。然而这种关系带来的严重后果也在逐渐显现,有识之士便相继提出种种改良学说,其中就包括自然改良的对策和城市园林方面的探索。第四阶段,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园林的发展又出现新的趋势。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有四点:一、本与自然,高于自然;二、建筑美于自然美的融糅;三、诗画的情趣;四、意境的涵蕴。这四大特点从古至今都深深影响着中国园林的发展。中式园林以再现自然山水

为设计的基本原则,追求建筑和自然的和谐,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但并不是简单地模仿,而是“本于自然,高于自然”,把人工美和自然美巧妙地结合起来。这一思想在造园当中的具体表现就是“因地制宜”、“依山就势”,善于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条件,体现出人工建造对自然的尊重与利用。“虚实相间,以虚为主”强调建筑群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强调建筑单体,这使建筑物之间的院落往往成为设计的重点。 兰池宫创造中国园林史上第一次人工筑山,第一次人工理水;并遵循一池三仙山的布局,这种遵循自然界三座仙山的布局方式至今也被很好的推崇。从杭州西湖到颐和园再到现在各地的园林景观基本上都是这种模式传递下来的,但是在设计过程当中都不是一味模仿,也有现代艺术的融入;比如好多公园小岛上的亭子已经不再追求古典,而是运用了现代科技采用薄壳结构实现大跨度,使整个建筑与环境融合的更具未来感。 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迅猛发展,导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们渴望保护环境、改善环境、亲近和回归自然的愿望,促使园林事业得以迅速发展。我国现代园林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经历了园林与城市建筑和城市设施从混合到磨合到融合3个阶段,逐渐达成了一些共识,孕育了大园林理论。一、传统园林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人们的需要而专门建立的模仿自然,供人观赏、游憩的场所。这个时期,主要是借鉴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在一个个独立的地域内建造一些公园、花园和纪念园等。事实上,这个

园林史试题集2010分析

中外园林史试题集 一、填空 1.田园城市理论最早是由英国人霍华德于1898年发表的《明日之田园城市》论著中首先提出的. 2.传说公元前七世纪建于西亚的巴比伦空中花园是世界第一名园,被列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3.如果按照园林的隶属关系来加以分类, 中国古典园林可归纳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三种主要类型. 4.秦始皇在渭水之南作上林苑,苑中建造许多离宫,还在苑中掘长池、引渭水,东西二百里,南北二十里,池中筑土为蓬莱山,开创了我国人工堆山的记录. 5.伊斯兰造园中常用十字形水渠,其来源于《古兰经》中所述“天国”景象中的水、乳、酒、蜜四条河流。 6.宋代郭熙《林泉高致》中将山之景观归纳为“三远”,即高远、深远和平远. 7.法国古典园林最主要的代表园是凡尔赛宫苑和沃—勒—维贡特府邸花园,它们都是勒·诺特尔设计的。 8.著名的纽约中央公园是美国第一座城市公园,它的设计方案是由奥姆斯特德主持完成的。 9.清朝著名的三山五园是玉泉山的静明园、万寿山的清漪园、香山的静宜园及圆明园、畅春园,静宜园和静明园为行宫御园,而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则均为离宫御园。 10. 辋川别业和庐山草堂分别是王维和白居易以山水泉石为精神寄托的佳地. 11.清末三大离宫御苑分别是_ 圆明园,___ 避暑山庄_和__清漪园(颐和园)_。 12.我国文献记载中已知最早的帝王苑囿是殷纣王的“沙丘苑台”和周文王的“灵囿、灵台、灵沼” 。 13.最早见于史籍记载的我国园林形式是囿,园林里面的主要构筑物是台。 14.秦汉上林苑是中国园林史上著名的帝王苑囿,其中出现的“一池三山”格局是指池为太液池、三山为方丈、蓬莱、瀛洲。 15.试写出唐代著名二座别墅园平泉庄、庐山草堂。 16. 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公园是美国纽约中央公园,其设计者是奥姆斯特德,他首次提出景观建筑师的专业名称。在1901年哈佛大学创立景观建筑学系,第一次有了较完整的专业培养课程。 17.1771年出版的英国园林著作《东方园林艺术泛论》的作者是钱伯斯。 18.唐代华清宫属于皇家园林中离宫御园类型。 19.明代计成为扬州郑元勋营造了___ 影园。 20.唐代庄园除称别业,别墅,也称___ 山庄。 21.把中国庭园最早介绍到英国的是___ 钱伯斯_。 22.世界三大园林体系是东亚、西亚、欧洲园林体系。 23. 狩猎和通神是中国古典园林最早具备的两功能。 24.清皇家园林“三海”中北海面积最大,以__ 琼华岛为中心布置景观。 25.明代叠代名师___ 张南垣主张叠山造园应体现写意园林的特征。 26.魏晋南北朝的私园,按其所处位置可以分城市私园和郊外别业。 27.中世纪西欧修道院的菜园,药草园是生产庭园,而回廊式中庭属于装饰庭园。

中国古典园林史

中国古典园林史 一、名词解释 1皇家园林:属于皇帝个人和皇室所私有,古籍里称之为苑、苑囿、宫苑、御苑、御园等。 2私家园林:属于民间的贵族、官僚、缙绅所私有,古籍里面称之为园、园亭、园野、池馆、山池、山庄、别业、草堂等。 3寺观园林:指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也包括寺观内部庭院和外围地段的园林化环境。 4大内御苑:建置在首都的宫城和皇城之内,紧邻着皇居或居皇居很近,便于皇帝日常临幸游憩的皇家园林。如:北海琼华岛 5行宫御苑:建置在都城近郊、远郊的风景优美的地方,供皇帝偶一游憩或短期驻跸之用的皇家园林。如香山的静宜园。如:香山静宜园 6离宫御苑:建在都城近郊、远郊或者远离都成的风景地带,作为皇帝避暑、长期居住、处理朝政的地方,相当于一处与大内御苑相联系的政治中心的皇家园林。如:承德避暑山庄 7张南垣,名涟,生于明万历十五年,毕生从事叠山造园,他追求意境深远和形象真实的可入可游出发,主张以截取大山一角而让人联想大山整体形象的做法,开创了叠山艺术的一个新流派。 8张然;字陶庵,造园工匠,在北京城内建万柳堂,改建怡园,参与了重修西苑瀛台、新建玉泉山行宫以及畅春园的叠山等规划事宜。 9张南阳;字山人,他用绘画的手法堆叠园林假山,江南名园如上海潘允端的“豫园”,陈所蕴的“日涉园”,太仓王世贞的“弇园”都是出自他的手笔,他堆叠假山的手法是传统的缩移摹拟真山整体形象的路数。 10计成:计成,字无否,著名的专业造园家,形成《园冶》以书,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部园林理论著作。

11《园冶》:明代成书,这是一部全面论述江南地区的私家园林的规划、设计、施工以及各种局部、细部处理的综合性著作,全书共分三卷。第一卷包括“兴造论”一篇,“园说”四篇,第二卷专论栏杆,第三卷分论门窗、墙垣、铺地、掇(duo)山、造石、借景,。兴造论泛论营园要旨,是全书的总纲。园说共四篇。论述园林规划设计的具体内容及其细节。计成认为好的园林评价的标准是(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计成提出两个规划设计的原则是:一、“景到随机”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前者意即园林造景要适应于园址的地貌和地形特点,并尽量发挥它的特长,避开他的短处;后者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人工创造的山水环境,必须予人以一种仿佛天造地设的感觉,而是建筑的配置必须从属协调于山水环境,不可喧宾夺主。 计成重视园外借景,提出“俗则避之,嘉则收之”的原则,列举五种借景的方式:远借、临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计成认为造园地段(山林地)最好12《一家言》:《一家言》又名《闲情偶寄》,作者李渔,字笠翁,第四卷“居室部”是建筑和造园的理论,分为房舍、窗栏、墙壁、联匾、山石无节。 13《长物志》:《长物志》的作者文震亨,字启美,《长物志》共十二卷,其中与造园有直接关系的为室庐、花木、水石、禽鱼四卷。 14山池院、山亭院;所谓“山池院”、“山亭院”,即是唐代人对城市私园的普遍称谓。 15园林: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栽培、建筑布置,辅以禽鸟养畜,从而构成一个以追求视觉景观之美为主的赏心悦目,畅情抒怀的游憩、居住的环境。 16甬道:秦朝时期建设的穿过宫苑区的驰道在两侧加筑墙垣以保证皇上的安全。 17一池三山:历代皇家园林的传统格局,一池指“太液池”是一个宽广的人工湖,池中筑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岛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