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学的角度浅谈性别歧视现象
从语言学角度分析中西语言性别歧视现象

从语言学角度分析中西语言性别歧视现象性别歧视不仅存在于社会,同样存在于语言的各个方面。
语言是社会的真实反映,社会的观念也影响着语言。
本文通过通过中西方语言中称谓、词汇、词义三个方面分析性别歧视反映社会对女性的偏见。
标签:性别歧视;语言称谓;弱势群体语言好比一面镜子,通过语言可以反映社会的各种活动。
社会和语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社会给语言提供了情景让我们真实地感受语言每个方面并且社会的观念和价值观影响着语言,语言反映一个社会的观念和价值观。
自古以来,中西方两国在多方面都存在着性别歧视的现象,并且也在语言中有所体现。
在语言习惯上,“性别歧视”通常是指语言对女性的歧视,在语言中主要表现在称谓、词汇、词义上。
一、称谓方面上的性别歧视现象首先表现在姓名称谓,在中西方语言文化中,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往往被视为男性的附属或变体。
在中国古代女性一般是没有什么名字的,只有出身高贵的女性才有正式的名字。
女性的姓名往往在结婚后只保留名,而姓则随丈夫姓,例如“王氏”或者“李氏”等。
在西方,女性婚前一般用父姓,婚后改用丈夫的姓。
妇随夫姓甚至被写入法律,即便是男方过世,女方姓名中仍然要保留夫姓。
其次表现在社会称谓上,虽然中国曾存在过母系社会并且达到的繁荣昌盛的地步,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男性在生产部门的地位日益突出,父系社会逐渐取代母系社会并一直延续下去。
中国男性统称为“先生”,而中国女性分为“小姐”和“某太太”两种称谓,前者用于未婚女性且随父姓,后者用于已婚女性且随夫姓。
这一点在西方也有明显体现,男性称为Mr.,女性同样分为两种称谓,一是Miss,用于未婚女性且随父姓,二是Mrs.,用于已婚女性且随夫姓。
从先生和Mr.上看不出男性的婚姻状态,但对于未婚女性和已婚女性却有着不同的称谓。
这说明,女性结婚前后都是男性的一种附属品,不具有独立的社会身份。
性别歧视还表现在社会职业名称上,一方面,像doctor,professor,lawyer等社会地位较高的职业通常与男性联系在一起,如果女性担任该职务,往往要加上woman,female 等词特指女性,例如,woman doctor,female surgeon等。
试述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试述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是指在日常交流和书面表达中存在着对性别的偏见和歧视。
这种歧视可以体现在词汇、短语、句子结构和语法中,反映出社会对性别角色和权力关系的认知和偏见。
性别歧视在英语语言中是普遍存在的,它可能不经意地强化性别刻板印象和不平等的现实,从而对女性和男性都造成了负面影响。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体现在词汇和短语的使用上。
许多英语词汇具有明显的性别倾向,例如“businessman”(商人)和“stewardess”(空乘女性),这些词汇暗示了特定职业仅限于某一性别,给人一种男性和女性在职业上存在着不平等的印象。
有些短语和成语如“man up”(挺身而出)和“like a girl”(像个女孩),也传递了对男性强壮和女性软弱的偏见。
这种词汇和短语的使用可能会强化性别角色和刻板印象,使人们对性别对应的行为和能力有所偏见。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还可以体现在句子结构和语法中。
许多语法规则和表达方式可以传递出对性别的偏见,例如“he”作为通用代词代表“他和她”,“mankind”代表“人类”等。
这种用法可能会让人们在潜意识中认为男性是默认的、普遍的,而女性是次要的、特殊的。
这种语法结构可能会影响人们对性别平等和性别角色的认知和看法,从而导致对性别不平等的继续存在。
在书面表达中,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也常常通过称呼和称谓的使用来体现。
“Mrs.”和“Miss”只用以区分已婚和未婚女性,而“Mr.”则不受婚姻状态的影响。
这种称谓的使用暗示了女性与婚姻状态息息相关,而男性则不受这种束缚。
英语中还存在一些以男性作为默认的称呼,例如“gentleman”(绅士)和“sir”(先生),而女性没有同样的等价词汇。
这种称谓的不平等使用进一步强化了对性别的刻板印象和歧视。
性别歧视语言的存在使人们承认了性别差异,容忍了性别不平等,也间接地告诉女性她们是次要的,是特殊的,是不如男性的。
我们应该努力消除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解读

论文题材gbfdhgfv bn blkjgfbc* 摘要: 男尊女卑的性别歧视现象常常反映在语言中。
从构词、语义、称谓和谚语四个方面解读了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 并对性别歧视产生的原因以及发展趋势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 英语; 汉语; 性别歧视; 文化作者简介: 胡红云, 女, 教授。
(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中图分类号: H03 一、引言性别歧视( Sex ism ) 现象存在于所有的语言中, 英语和汉语中尤为突出。
这一现象主要表现为轻视和侮辱女性使她们显得微不足道。
美国传统词典cri ination based on gende r m , 尤其是指对女性的歧视) ?。
语言作为人类思想的主要载体和交际媒介, 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价值观、风俗习惯和民族思维方式。
一直以来, 语言学家在研究语言时常常以男人的语言作为标准。
早在1923 年, 丹麦语言学家O tto Jesperson 在言的发展和结构[ 1] 国际贸易系, 浙江杭州, 3100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码: 1008- 6552 ( 2009 ) 06- 0065 - 04 对woman一词的形成也有很多种解释, 其中一种说法认为w o an一词来源于! w ife o f m an? 的合成; 另一种说法认为m w o an来源于! w o b ( 子宫) and m an? 的合成。
无论是hu m m m an、m an 还是woman, 其词根都是m an 说明语言一开始就以, 男人为主体, 这跟基督教上帝造人之说相吻合。
英语中还有许多表示女性的词是在男性词素的基础上派生而来。
阳性词是构词主体, 加词缀构成阴性词, 这体现了一种所属关系和女性语言的依赖性。
如: actor ( 演员) - actress ( 女演员); hero (英中对性别歧视的定义是! dis espec ially d iscri ination aga inst m w o en (性别歧视是指一类性别成员对另一类性别成员的歧视, m 雄) - hero ine (女英雄); usher ( 引座员) - usherette ( 女引座员) 等, 就连女性( fe a le) 这个词都是由男性( m a le ) 派m 生而来。
试述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试述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英语作为世界上最流行的语言之一,也存在着性别歧视现象。
这种歧视在英语中表现
出来的形式多种多样,涉及到语言的用法、发音、文化传统等方面。
首先,英语中的性别歧视表现在语言用法上。
例如,男性职业往往被用于普通的代词
和名词,而女性职业则通常需要添加一个附加词来强调性别。
例如,“男”医生通常被简
称为“医生”,而“女”医生则几乎总是要被称为“女医生”,这种方式给人造成了一种
男性地位高于女性的感觉。
其次,在英语的发音上,也存在性别歧视现象。
例如,由于英语中很多单词和短语含
有“he”或“she”的音素,因此听到相应的词汇时,人们往往会自然而然地与相应的性
别联系起来,并且这种联系体现在听到这些词汇的发音上。
这种现象可能会使得某些女性
在英语语言环境中感到不被尊重或排挤。
此外,英语中的文化传统也会导致性别歧视的现象。
例如,在英语文学、广告、媒体
等方面,男性往往被描绘成活跃、自信、强壮、有责任心的形象,而女性则被描绘为柔弱、依赖、感性和家庭主妇的形象。
这种文化传播对于英语语言中产生性别差异和歧视问题起
到了很大的影响。
总的来说,在英语中存在着性别歧视现象,而这种现象并不能轻易地被消除。
我们需
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教育,以让人们认识到性别歧视的重要性,并努力通过教育和文化
的手段来消除这种歧视。
只有在这样的努力下,英语这样一种世界性的语言才会逐渐拥有
更加平等和包容的语言环境。
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文化内涵

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文化内涵英语作为国际语言,其使用具有广泛的社会和文化影响力,然而在英语语言的使用中,存在着性别歧视现象。
性别歧视指的是对于性别不平等的现象和态度,这种现象常常是由于社会和文化结构的限制造成的。
在英语语言中,性别歧视体现在以下方面:1. 性别代词的使用:在英语语言中,男性代词 "he" 和 "him" 往往被用来泛指男性和女性,尤其是在以前的时代,这种用法更为普遍。
这种用法忽视了女性的存在和权益,是一种明显的性别歧视。
2. 职业称呼的不平等:在英语语言中,很多职业称呼都存在性别不平等的现象。
例如,"policemen"、"firemen" 等职业名称中均以男性为代表,忽视了女性在这些职业中的存在和贡献。
3. 词汇清单的差异:在英语语言中,对于男性和女性常常有不同的词汇清单。
例如,"girly"、 "bitch" 等词语常常被用来指代女性,而这些词语却不适用于男性,这种现象体现出了对女性的歧视。
以上仅是英语语言中某些性别歧视的体现方式,还有很多其他的例子。
这些现象的存在反映出了一个广泛的文化问题,即对于性别不平等的认知和态度。
性别歧视不仅局限于语言使用中,也存在于社会结构与机制,它在某些方面限制了女性的发展与权益,对于社会整体的发展与进步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为了解决这种问题,需要大力宣传和推广女权主义理念,倡导公平、平等、包容的价值观念,培养人们对性别平等的意识。
此外,还需要推广性别中立的语言规范,并倡导人们尊重和关注他人的感受。
只有全面推进性别平等,才能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语言学角度下的英汉性别歧视探讨

语言学角度下的英汉性别歧视探讨作者:何强来源:《新课程·教师》2014年第06期摘要:英语和汉语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两门语言,在其发展过程形成了多种语言现象。
语言性别歧视就是其中之一,英语和汉语都有。
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汉语和英语中性别歧视现象的挖掘,探讨造成语言性别歧视现象的根源,并试图寻求解决方案。
关键词:语言学;性别歧视;现象;根源一、词法层面上的英汉语言性别歧视现象1.词缀在英语当中,当表示性别的词语一同出现时,表示男性的词语常常是没有标记的,而表示女性的词语则需要在男性词语后面加上相应的词缀。
例如,hero一般用来表示男性,但如果加上-ine的词缀之后,hero变成heroine就会表示女性英雄。
除此之外,还有actor和actress,即演员和女演员,host和hostess,表示主人以及女主人。
同时,典型的例子还有governor,表示国家统治者,而governess表示地位低下的家庭女教师。
这些词缀能够明显的划分出性别,但同时也能看出,在英语当中,女性往往是被动或从属的群体。
在汉语当中,“女”字旁的字词常常含有对女性贬损的意思,例如,奴婢、妾、妓等,还有一些字词,虽然本身并没有性别歧视的含义,但在加上了“女”字组成词语之后,还是会呈现出歧视的含义,例如,“流”加上女之后会变成“女流”,表达“柔弱”的含义,词语“老虎”本来是代表一种动物,但当加上“女”变成“女老虎”就是用来形容“女子厉害,不招人喜爱”的含义。
与此相反,在汉语中在词语之后加上“雄”往往会成为褒义的词语,例如,“雄韬伟略”等,常常用来赞美男性。
2.复合词在英语当中,常常有一些中性词语,表示的是人们从事的职业,但如果要在英语当中表现女性职业,就需要加上women/girl等词汇。
由此可见,在英语这门语言当中,女性往往扮演的是妻子或者母亲的角色,而在英语当中体面的职业是男性来从事的,如果女性从事,就需要加上特有的标记,例如,professor在英语中表示的是教授的意思,但如果需要表示女教授,则需要用women/female professor来表示,此外还有例如,Judge在英语中表示法官,而要表示女性法官则需要用women judge。
从语境语篇角度分析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从语境语篇角度分析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杨艳玲[摘要]语言性别歧视是一种普遍现象。
社会语言学家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包括词语的非对称、隐喻、词序、称呼称谓、男性词语的泛化以及词汇意义的变化等显性的语言性别歧视;而语境语篇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没有受到重视。
本文从语境语篇入手,探讨名词、形容词、代词在语境语篇具体化时产生的性别歧视现象,以及造成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背后的社会文化根源。
最后说明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不是只改变语言符号本身就能消除的,而是需要社会上的传统和人们的性别歧视观念的改变来完成。
[关键词]性别歧视;语言意义;言语意义;语境[中图分类号]H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07)01-0066-04一、引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一面镜子,集中反映社会的风俗习惯、价值取向和人的思维模式。
几千年来在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中,把女性视为男性的附属,贬低女性的地位,忽视女性的作用等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大量的反映在语言中。
性别歧视在语言中的反映就形成了语言的性别歧视。
性别歧视不仅反映在语言符号上,同时还体现在语义和语言的运用上。
很多社会语言学家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包括词语的非对称、隐喻、词序、称呼称谓、男性词语的泛化以及词汇意义的变化等显性的语言性别歧视,而对语境语篇中的这种潜在的性别歧视现象而没有给予足够重视。
语篇语境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包括原本中性的一些词在语境语篇中却带上了性别标记,产生了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原本仅指男性的词语,在语境语篇中却涵盖了两性,忽视了女性的存在等。
本文就从语境语篇入手来探讨名词、形容词、代词在语境语篇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及这种现象背后的社会文化根源;最后说明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收稿日期:2007-04-16作者简介:杨艳玲(1979—),女,吉林师范大学05级英语语言与文学研究生,东北电力学院教师,助教,长春130117象,不是只改变语言符号本身就能消除的,而是需要社会传统价值观、语义体系、逻辑思维等的改变来完成。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谈英语语言性别差异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谈英语语言性别差异英语是全球最广泛使用的通用语言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具有性别差异的语言之一。
从语言学角度来看,英语语言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词汇、语法、发音等方面。
本文将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来探讨英语语言中的性别差异。
一、英语词汇中的性别差异1.职业名称的性别歧视2.确立女性特有词汇英语中也有一些词汇是专指女性的,例如“girl”,"lady","mother",等等。
这些词汇的使用并不会引起任何负面情绪,因为它们表达的是女性的特殊身份和地位。
1.代词的性别英语中的代词分为主格代词和宾格代词,主格代词有I,you,he,she,it等,宾格代词有me,you,him,her,it等。
在英语中,代词并没有设置专门的性别区分,但是在实际使用时,会根据代指的人的性别来选择相应的代词。
例如, "he"和"him"都是用于指代男性的。
英语中的名词也没有设置专门的性别区分,但是在实际使用中,会根据其所指的实物的性别来进行区分。
例如,"father"和"mother","brother"和"sister","king"和"queen"等都是用来区分男性和女性的。
1.语音的高低调英语中的语音分为高音调和低音调,而这两种语音在性别上也有一定的区分。
比如,男性说话时通常会使用较低的音调,而女性则会使用较高的音调。
因此,在英语语言学中,发音可以体现出性别的差异。
2.语速的快慢在英语中,发音的快慢也可以体现出性别的差异。
研究发现,女性说话的速度通常比男性快,而且女性的说话语音往往更为纯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语言学的角度浅谈性别歧视现象摘要:语言的使用以及语言中的词反映了一个社会的观念和价值观。
相反地,社会的观念和价值观也会影响语言。
性别歧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存在于东西方国家,并且不可避免地会从语言中反映出来。
本文主要从语言学的角度来探讨中、英语言中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
此外,作者也简单列举了一些性别歧视语的变化。
人们意识到女性在社会中扮演着同等重要的角色,她们应该被尊重,被平等对待。
这些变化表明如今女性的社会地位提高了,人们对待妇女的态度有了很大的改善,妇女得到了认可。
关键词:性别歧视形态学差异语义学差异
一、引言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桥梁。
作为社会的一面镜子,语言自然而然地折射出社会的方方面面。
自古以来,人类社会一直都是以男性为中心的,女性被看做是弱势群体,在许多方面都备受歧视。
毋庸置疑,语言也体现了这种性别歧视现象。
语言上的性别歧视指不平等的陈述,尤指对女性的偏见。
自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爆发的女权运动以来,语言与性别歧视之间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罗宾·莱考夫的著作《语言和女人的地位》,唯一对语言与性别之间的关系做出了系统的研究。
他解释道,在英语中,男性的语言构成标准,然而女性受到歧视。
英语和汉语中都存在着性别歧视现象。
以语言学作为理论支撑,本文从语言学角度分析英语和汉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此外,本文旨在让人
们意识到性别歧视是如何贯穿于语言和日常生活中的,并且号召更多的有关于语言性别歧视的研究。
二、词汇层面的性别歧视现象
词汇犹如一块化石,记载着古老社会的方方面面。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男人优于女人这个观念已经根深蒂固。
英语和汉语中,大量的词已反映出对女性的歧视。
接下来,作者将从派生词、合成词、词序来探讨词汇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一)派生词
在描述两种性别的一对词中,如prince和princess,hero
和heroine,steward和stewardess等,通常,阳性词是无标记的,阴性词是有标记的。
换句话说,阴性词是从阳性词中派生出来的,处于次要位置。
在英语中,表示女性地位、职业的词大部分都是派生词。
这些派生词是阳性词加上后缀构成的,常见的后缀有
-ess,-ette等。
一些从阳性词派生出的阴性词已被赋予贬义,如master和mistress,前者指“主人”,后者指“家庭主妇”或“情人”。
相应地,汉语中也存在此种现象。
在封建社会中,男人被认为是强大的,而女人是柔弱的、卑微的。
从古代的造字法可以看出,“女”字看起来像一个非常温顺的女人,跪在地上,双手合十。
许多带有贬义、性别歧视意义的汉字都带有“女”部首,如“娼”、“妓”、“婊”、“婪”、“嫉”等等。
此外,许多表明卑微、低下地位的汉字同样带有“女”部首,如“妖”、“奴”、“妾”、“婢”等。
显而易见,
这些汉字表明,古代中国的妇女备受歧视和侮辱,她们的地位极其低下和卑微。
(二)合成词
合成词是另一种构词法。
英语中的许多词含有“man-”和“-man”。
“man”的基本含义是男性,后来被用于指代所有人。
然而“woman”仍指代女性。
相应地,含有“man”的词不仅指男性,还可指女性,如“mankind”,“policeman”,“human”等。
此外,由于男性几乎占据了所有重要职位,一些职位头衔也指两种性别,如“write”,“judge”,“lawyer”,“professor”,“doctor”,“president”,“engineer”。
事实上,这些词都是以男性为中心的,女性通常被忽视。
同样,汉语中也存在这样的合成词。
现代汉语中,许多职位名称指代男性,如“科学家”、“法官”、“将军”、“士兵”等。
如果要指代女性,必须加上“女”部首,大部分女性职位名称是合成词,如“女科学家”、“女法官”、“女兵”。
因此,从英语和汉语的构词趋势来看,在东西方国家,妇女的社会地位是低下、次要的。
(三)词序
英语中,性别歧视在词序层面也尤为显著。
男性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占据领导地位。
相反地,女性的活动范围缩小至家庭。
由于女性处于一种受控制和从属地位,英语遵循阳性词先于阴性词的原则。
例如,从语法上来讲,“wife and husband”和“husband and wife”都是正确的。
然而,无论是在书面语和口
语中,人们通常采纳后者。
在人们看来,“wife and husband”这种词序违背了男性主导社会的习俗和礼节。
再者,人们通常使用“father and mother”,“boys and girls”,“king and queen”,“adam and eve”等,但颠倒的词序很少出现。
汉语也遵循阳性词先于阴性词的原则。
许多多音节字习惯上把阳性词放在阴性词前面,如“夫妻”,“父母”、“兄嫂”、“公婆”、“夫唱妇随”、“男尊女卑”、“男才女貌”等。
字的顺序不能任意颠倒,否则,听者会觉得怪怪的,甚至词的意思还会改变。
例如,“儿女”既指男性又指女性,而“女儿”仅指女性。
以上的分析表明,英语和汉语遵循同样的词序原则。
长久以来,这种词序原则已被大众所接受。
并且,此种词序已给男性和女性划分了等级,表明男性优于女性,总是处于主导地位。
三、语义层面的性别歧视现象
语义是探讨性别歧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随着语言的发展,一些阴性词的意义已经改变了,并带有贬义,而相应的阳性词通常带有褒义。
语言中赞扬男性、贬低女性的现象表明男性的权利和主导地位。
(一)英语语言
不难看出,英语中大部分阳性词带有积极和赞扬之意,然而大部分阴性词具有消极和贬低之意。
以“gentleman”和“lady”为例,“gentleman”现在仍指行为举止良好、接受高等教育、来自上流社会的绅士。
“lady”的本义指“来自上流社会,优雅,高贵
的女性”。
但是,现代英语中,“lady”可以跟许多词搭配,指处于某些社会地位或某种职位的女性。
如,“cleaning lady”指清洁女工,“old lady”指老妇人,“sales lady”指女售货员。
相比之下,“gentleman”仍保留高贵之意,“lady”事实上已失去优雅、高贵之意。
英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例子。
例如,“bachelor”和“spinster”,前者指未婚男,后者指老处女。
前者暗指自由、独立之意,后者指已过结婚年龄的女子,常含有贬义。
又如,“governor”和“governess”,古英语中,这两个词分别指男性统治者和女性统治者。
然而,“governess”现指“家庭女教师”。
“governor”仍保留本义,指“统治者”。
此外,英语中,女性通常被比喻为动物,表示消极、贬低之意。
(二)汉语语言
汉语同样有表示对女性的诋毁之意,如祸水、妖怪、妖精、长舌妇、破鞋、老姑娘、刁妇等。
而且,人们常用阴性词来描述男人优柔寡断的行为,如女里女气、娘娘腔、婆婆妈妈等。
显而易见,这些词都带有贬义。
汉语中,当动物名与阴性词搭配时,新构成词的意义会发生变化,带有贬义。
例如,母老虎,人们立马会想到脾气暴躁的泼妇形象。
甚至在《水浒传》中,性别歧视现象也大有存在。
108将中,顾大嫂被称为“母大虫”,孙二娘是“母夜叉”。
然而,授予男性的头衔是截然不同的,宋江是“及时雨”,林冲是“豹子头”。
从以上
的例子可以看出,用于描述女性的词通常给人一种泼妇形象,而男性的名称蕴含积极、赞许之意。
英语和汉语描述女性的贬义词明显多于男性。
由于人们利用语言表明自己观点和态度,因而语言中就会清晰地显现出性别歧视现象。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的社会地位也大大地提高了,女性同样可以接受高等教育。
同时,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也引起公众的注意,性别歧视词和语言正在减少。
英语中,一些表明双性的阳性词已被中性词所替代;汉语中,人们也很少用贬义词来描述女性。
英语和汉语中的变化表明,人们对女性的态度有了很大的改善,并且致力于消除歧视语言。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性别歧视语言都能被消除。
就词序而言,如果阴性词先于阳性词,性别歧视现象就能消除吗?也许另一个问题就出现了,对男性的歧视。
因此,有必要还要进行更多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陈静,何晓静.浅谈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7(6):94-96.
[2] 苗兴伟.从标记理论看英语中的性别歧视[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5(3):51-55.
[3] 荣楠楠.性别歧视在英汉谚语中的对比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0,10(2):137-138.
[4] 王品.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略论[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6(3):119-122.
[5] 张慧敏.标记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4):75-77.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外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