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中国教育——君子

孔子与中国教育——君子
孔子与中国教育——君子

“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出现107 次,所有20 篇中均有出现。开篇第一章和末篇最后一章中都提到了“君子”,是《论语》中惟一一个贯穿始终的概念,可见其地位之重要。实际上,孔子当年办学,办的就是培养“君子”的学校,孔子就是“君子之师”,孔子之学就是“君子之学”。

说起孔子的君子之学,就不得不提起与之相对的“小人”。

原初意义的“君子”指当时的统治者; “小人”即“小民”,则指当时的被统治者,如《尚书·无逸》: “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二者本来只有“位”的区别,分别是“上位者”和“下位者”的称谓。春秋末年以后,“君子”与“小人”逐渐有了“德”的区别,也作为“有德者”和“无德者”的称谓。

孔子的贡献,在于对“君子”内涵进行了重新的界定,使之成为既有地位又有品位的专业管理者。

第一,孔子心目中的“君子”,其基本含义是有位有德的管理者,包括“先进于礼乐”的先有德而后有位者,以及“后进于礼乐”的先有位而后有德者。

第二,孔子把“尚德”引进“君子”的内涵,打破了传统贵族依赖宗法血缘关系对国家管理职位的垄断,为平民参政大开方便之门。这是孔子的伟大创建,与古希腊的民主制度一样,都是人类政治文明的伟大成果,具有现代性。

第三,孔子所界定的“君子”,具有两重属性: 一方面,“君子”是社会的管理者,必须承担起社会管理的职责;另一方面,“君子”又是理想人格的化身,应该成为社会大众的道德楷模。经过千百年的演绎,第二重属性逐渐被强化,直至成为“君子”的惟一内涵。今天,我们用“君子”人格进行道德建设,适当回归“君子”的原本内涵,特别是其第一重属性,这对于提升社会管理者的道德水准,建设更高水平的现代政治文明,依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在孔子看来,作为管理者的“君子”,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因此,君子的道德修养是其从事管理活动的必要前提。子路问君子。子曰: “修己以敬。”曰: “如斯而已乎?”曰: “修己以安人。”曰: “如斯而已乎?”曰: “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宪问》) “修己以敬”说的是自我管理,首先管理者要通过修养提高自己,严肃认真地对待工作; “修己以安人”说的是人事管理,管理者要通过修养提高自己,安排好下属,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修己以安百姓”说的是组织管理,管理者要通过修养提高自己,使民众安居乐业,使整个组织成员各得其所。管理者的自我管理是一切管理活动的基础,一切管理措施的前提。孔子指出: “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 1985 年,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在《有效的管理》一书的前言中说: 以往的管理学著作谈的都是怎样管理别人,而本书谈的是怎么管理好自己; “一个有能力管好别人的人不一定是一个好的管理者,而只有那些有能力管好自己的人才能成为好的管理者”

①。这个观点与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的“正己正人”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关于君子修养的方法,《论语》提出了一系列论述:

———君子有三戒: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及其老也,血气既

衰,戒之在得。”(《季氏》) 年轻时不要迷恋女色,壮年时不要争强好胜,老年时不要贪求无厌。

———君子有三乐: “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季氏》) 以得到礼乐的调节为乐,以宣扬别人的好处为乐,以结交众多贤明的朋友为乐,便有益了; 以骄傲为乐,以浪荡飘游为乐,以大吃大喝为乐,便有害了。

———君子有四绝: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 不凭空臆测,不绝对肯定,

不拘泥固执,不自以为是。

———君子有五行: “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阳货》) 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大众的拥护,诚实就会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工作效率高、贡献大,慈惠就能够使唤别人。

———君子有九思: “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 看的时候,考虑看明白了没有; 听的时候,考虑听清楚了没有; 脸上的颜色,考虑是否温和; 容貌态度,考虑是否庄重; 说话的言语,考虑是否忠诚老实; 对待工作,考虑是否严肃认真; 遇到问题,考虑怎样请教别人; 将要发怒,考虑有什么后患; 看见可得的,考虑自己该不该得。经过自我修养的管理者,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形象呢? 这就是儒家所谓“君子”的理想人格。

根据《论语》的教导,大致有以下十个方面:

1.好学上进子曰: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君子整天想的不是怎样填饱自己的肚子,而是怎样充实自己的大脑。君子好学是为了充实自己、成就自己,所以不介意别人是否了解自己、称赞自己。《学而》开篇第一句就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文质彬彬子曰: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关于“质”和“文”的关系,《颜渊》篇记载了棘子成和子贡的一段问答。棘子成认为君子只要有质就好了,没必要有文。子贡说,虎豹的皮是皮,羊狗的皮也是皮,人们还是喜欢虎豹的皮,因为虎豹的皮漂亮,可见文还是有必要的。

3.自尊自重子曰: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学而》)所谓“不重则不威”,有人理解成君子要摆架子,耍威风。其实,这里是要求君子自尊自重,只有自重人家才会尊重你。所以,孔子十分重视君子的仪容仪表。《乡党》篇大量记载了君子如何吃饭穿衣、言语脸色、行为举止的规范,有人认为烦琐,实际上正是君子自尊自重的体现。

4.恭而有礼《颜渊》记载,司马牛对自己没有兄弟感到郁闷。子夏劝导他说: 君子只要认真工作不出差错,对人态度恭谨合乎礼节,四海之内,到处都是兄弟,又何必发愁呢? 君子讲究礼让、成人之美、以文会友、随和有节,都是恭而有礼的表现。

5.和而不同子曰: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 “和”是既讲原则又讲团结,是在对立统一基础上的和谐; “同”是盲从附和,一团和气。孔子提倡前一种境界,反对后一种风气。春秋时期政治家晏婴提出: “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 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左传·昭公二十年》) 它就是“和而不同”原则的具体体现。

6.通晓道义子曰: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君子通晓道义,其行为取舍以道义为准绳。正如孔子所说: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 《卫灵公》篇记载,在陈绝粮,面对子路的抱怨,孔子对之以“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就是很好的例子。

7.言行一致为了达到言行一致,君子首先要行先于言,“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 ,这是为了避免说到做不到。其次,做到了几分就说几分,“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再次是慢说快做,或者少说多做,“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最后,说话要谨慎,慎言,“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子张》) 。言行一致的原则运用到人事管理中就是要慎察,不能仅靠片言只语而选拔任用人,“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卫灵公》) 。

8.心胸坦荡子曰: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 君子具有高远的理想,为国为民,心底无私天地宽。君子与人交往随和可亲,无党无私,不偏不依,自然心安理得、坦然面对。君子的行为修养,是为了完善自我,如果得不到别人的理解,也没有任何抱怨。《颜渊》记载,司马牛问什么是“君子”,孔子的回答是四个字: “不忧不惧。”君子做人做事都问心无愧,那又有什么可以忧愁和恐惧的呢?

9.守死善道蘧伯玉是孔子在《论语》中称赞的“四君子”之一。据《卫灵公》记载,蘧伯玉在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就出来做官,在国家政治黑暗的时候却把自己的本领隐藏起来。孔子主张“守死善道”(《泰伯》) ,天下有道,就出来工作; 天下无道,则可以隐居起来。如果国家政治清明,自己却一贫如洗,这对君子是一种耻辱; 如果国家政治黑暗,自己却大富大贵,这对君子也是一种耻辱。真正的君子,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随时准备把理想付诸实践,但绝对不会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

10.通权达变孔子主张: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里仁》) 君子通权达变,对于天下的事情,怎样合适,便怎样干。“子见南子”就是一例: 尽管南子名声不好,但孔子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还是决定与南子相见。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君子可能会“屈身行道”,但绝对不会“屈道求身”; 为了实现理想,他可以周旋于权贵之间,但绝对不会为了追求富贵而放弃自己的理想。

孔子认为“君子” 当具备“ 勇者不惧” 的气魄和胆识,那是基于“仁” 之基础和“ 谋道” 之责任感,为此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甘洒热血写春秋, 并一代一代将此精神传承下来, 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而今这种精神依然需要弘扬, 但同时也需要丰富和发展, 那就是面对机遇和挑战所须有的开拓精神与勇气.这种勇气需要的是大智慈, 所以我们说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是高标准的, 当然要成为一个现代“ 君子” 恐怕就更难。

现代社会的“君子” 恐怕比孔子时代的“ 君子” 富有更多的内涵. 他除了要有兼善天下的仁义之心, 有独立的人格和对家国的贵任感; 还要具备相当的文化知识和适应现代文明的能力;还必须有健康的心理和爱岗敬业的精神; 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创造精神;有良好的审美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这是时代的要求,是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也是人类进步和文明的标志。

中国哲学史知识点

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发展 内容提要 中国哲学的思想源头,可以追溯三代之时。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哲学获得了第一次大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哲学派别,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自己的哲学传统,对后世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章中国哲学的发生 1.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在“三皇五帝”的传说中,就表现出了中国思想发展的最初内涵与性格特征。 2.殷商与西周,都以氏族社会为基础,但在观念形态上却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殷人以“帝”为最高信仰,而周人“祈天”的同时却提出了“敬德”的观念。殷周之际的中国思想世界的这一变化,在中国最古老的两部著作───《尚书》与《易经》中集中体现出来。 3.春秋时期出现了社会结构的大变动。这种社会结构的大变化,反映在思想观念上表现为由宗教走向理性。这一思想过程在《诗经》中鲜明地反映出来。 4.进入战国时期后,改革变法成为时代潮流。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结构大变动,出现了新兴的中国古代知识阶层───士阶层。时代的变迁与士阶层的兴起,促成了中国思想世界的空前活跃,形成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格局。对春秋战国时期哲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名家、法家及阴阳家。 第二章孔子创立的儒家哲学 1.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由他的学生们记录整理的《论语》一书,保存了孔子的言论思想,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文献。 2.孔子的哲学观念结构集中体现在“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一语中。孔子一方面认可“命”,表现出中国人的思想由尊“天”到信“命”的观念变化;另一方面则第一次鲜明地凸显了“仁”,形成了一个仁学体系。孔子以“爱人”为“仁”的基本含义,其“仁学”体系具有如下特征:一是“仁”的情感性,二是“仁”的普遍性,三是“仁”的族群本位性,四是“仁”的实践性。 3.孔子对何以成“仁”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形成了他的“为仁由己”的道德哲学与“为政以德”的政治哲学。 4.孔子的思想对以后中国哲学、中国思想、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孔子以后,儒家学者们从不同方面展开了他的思想,形成了儒门的分化,也促成了儒学的发展。 第三章老子奠基的道家哲学 1.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开创者。多数研究者认为,老子即较孔子年长的老聃。《老子》一书记载了老子的思想,但其成书有一过程,并非一人所著,亦非一时所成。《老子》有多种文本,既有传世本,也有近30年出土的帛书本和竹简本。

论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现代价值意义

论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现代价值意义 【摘要】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方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强调伦理与政治相结合,主要采用的是教化和修身的方法,特别是以两者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为主。继承这一方法体系中的有益成分,有利于我们巩固思想道德社会教化权力,强化自教自律,引导社会风气,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这些方法对当前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以德治国”有着很大的用处。 【关键词】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方法现代价值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尽管是为古代社会服务的,但其讲道德、重修身的传统美德,尤其是古代道德教化与修身养性方法,在今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我们仍当继承和发扬,而且其中蕴含的当代价值很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学习。 1、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主要内容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采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或者说,是教育者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对受教育者采用的手段和方式,①它是架设于教育内容和教育目的之间的桥梁。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可谓是硕果累累,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1 教化方法 ①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教化方法是指统治阶级用自己的思想体系对教育对象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和影响,以使教育对象接受这些思想的一种教育方法。它是社会思想政治品德个体化的方法,主要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传授阶段。 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该首推教化方法。教化方法在原始社会就表现为有生产和生活经验的老人通过口耳相传、观察模仿、以身示范等方法向年轻人传授生产、生活经验。到了奴隶社会,甲骨文中对教化已有记载。如《周礼》记载,周代设大司徒官职专事教化,并规定了大司徒的十二项教化内容。儒家从孔子便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教化方式。 纵观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可看出中国古代的教化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其主要内容有:第一,教育灌输。封建统治者为了传播、灌输儒家思想,便尽力推崇儒学的四书五经,除了编写经书来传播儒家道德思想达到普及儒家伦理道德的目的之外,统治者还兴办学校加强对各级民众的教育灌输。第二,化民成俗。统治者为了将他们的教育思想贯彻下去,除了用灌输的手段之外,还利用环境的潜移默化作用,将这些教育思想化为一种无形的氛围,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采取的方法多种多样。第三,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儒家特别重视教育者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孔子认为,一个人能正己然后才能正人。第四,环境陶冶。中国古代社会教化重视环境对人的品格形成发展的作用,要求教育者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道德氛围,促进社会民众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荀子曾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他认为外部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必须自觉地把这种环境的影响纳入到教化的重要内容中去。 1.2 修身方法 修身方法是中国儒家所强调的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的个人道德修养方法。它是个体思想政治品德社会化的方法,主要用于个体思想政治品德的内化阶段。 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要能弘道,非道弘人”。可见,孔子认为人有践行道德的能力,那么人就应该进行道德修养。在《礼记·大学》中有一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公式:“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中国哲学史的考试重点

中国哲学史的考试重点 以下内容是摘自书中,个人理解或多或少有不足之处敬请原谅。如有错误请及时提出更改。 一、翻译题(英译汉)共计十题 题目组成是关于仁和道的古文,题目为英语,答题用汉语。五句关于仁,五句关于道。 1.“The child cannot leave the arms of its parents until it is three years old. This is why the three years' mourning is universally observed throughout the world.” 答:“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2.“Let the ruler be ruler, the minister minister, the father father, and the son son”. 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3.“The superior man comprehends yi; the small man comprehends li.” 答:“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Do not do to others what you do not wish yourself.”答: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The man of jen is one who, desiring to sustain himself, sustains others, and desiring to develop himself, develops others. To be able from one's own self to draw a parallel for the treatment of others; that may be called the way to practice jen.” 答:“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6.“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in your superiors in the employment of your inferiors. 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in your inferiors in the service of your superiors. 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in those who are be-fore, to precede those who are behind. 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in those who are behind, to follow those who are before. 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on the right, to display toward the left. 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on the left, to display toward the right. This is called the principle of applying a measuring square.” 答:“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壬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絮矩之道。” 7.“Chung and shu are not far from the Way. What you do not like done to yourself, do not do to others. ...Serve your father as you would require your son to serve you. ...Serve your ruler as you would require your subordinate to serve you....Serve your elder brother as you would require your younger brother to serve you. ...Set the example in behaving to your friends as you would require them t o behave to you...” 答:“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所求乎子,以事父……所求乎臣,以事君……所求乎弟,以事兄……所求乎朋友,先施之……” 8.“Our master's teaching consists of the principle of chung and shu, and that is all.” 答:“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9.“The reason why the superior man tries to go into politics, is because he holds this to be right, even though he is well aware that his principle cannot prevail.” 答:“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0.“Is jen indeed far off? I crave for jen,and lo! jen is at hand.” 答:“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11.“The wise are free from doubts; the virtuous from anxiety; the brave from

新教育十大行动

新教育的四大改变和十大行动 一、新教育的四大改变 1.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 新教育最重要的逻辑起点就是教师的发展,也就是教师的专业成长。让师生在教育过程中共同成长,让师生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是新教育实验最重要的追求。师的转变,教师的快速成长,应该说是新教育实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教师的成长,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是新教育实验最重要的环节。 2.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 3.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 新教育的六大行动就是学校发展的最重要的一个途径、模式。香校园是学校文化建设最重要的根基。有了阅读的孩子,他就哟哟底气,就很从容,就有自信,就能应对各种各样的问题,也不惧怕考试。有了阅读的教师,也有底气,有灵气,不再为分数、为考试而活着。 4.改变教育的科研范式; 新教育实验倡导的是一种行动科研,倡导的是行动的研究,倡导的是校本的研究。关注教室里发生的事,关注师生的生存状态。 二、新教育的十大行动 1.营造书香校园 一个养成了读书习惯的人是一个自由而幸福的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 推进书香校园从下面做起:环境和氛围;物质载体;形式多样的活动;组织载体;课堂;评价。 2.师生共写随笔:通过教育日记、教育故事和教育案例分析等形式,记录、反思师生日的教育和学习生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自主成长。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要想写得精彩,就必须做的精彩,活得精彩。这样的生活让平淡无奇的教育,甚至过去枯燥无味的教育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因为师生用心去生活了,用心了就有发现,用心了就有喜悦。 3.聆听窗外的声音:通过开展学校报告会、参加社区活动等方式,充分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成多元价值。 4.培养卓越口才:通过讲故事、演讲、辩论等形式,让孩子愿说、敢说、会说,而形成终身受益的自信心、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5.构筑理想课堂:通过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通过在人类文化知识和学生生活体验之间形成有机的联系,实现高效的课堂、追求个性的课堂,从而实现知识、生活和生命的深刻共鸣。 6.建设数码社区:通过加强学校内外网络资源的整合,教师学习型的网络社区,让师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和交流,在实践中培养师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应用能力。 7.缔造完美教室:其旨在于通过班级文化的营造,读书活动的开展,良好习惯的养成,全人课程的确立,生命故事的叙述,从而达到

国外十大著名教育理论

国外十大著名教育教学理论 一、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美)布鲁纳(J.S.Bruner) 产生的主要背景: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美国的教育改革受到影响。 理论要点: 1.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教学过程的中心。 懂得基本原理,可以使学科更容易理解。 “基本”指获得广泛新知的基础;“结构”指基本概念、原理及相互联系。 学习有两种迁移:特殊迁移与原理和态度的迁移。 用简化的方式储存在记忆中,可使记忆具有“再生性”特征。 2.提倡早期学习。 任何学科都可以用某种理智的方法, 有效的教给处于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学生。 以困难为理由,把重要的教学往后推迟,往往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 3.教学原理方面的四个原则: A.动机原则——满足社会需求愿望的外来动机作用短暂,而内在动机能起长效作用。 学习的好奇心、胜任感、互助欲是学习的三种基本内在动机。 在实施方面要做好三点: 激活工作:设计“具有最适合的不确定性”的学习课题。 模棱两可的情况最可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维持工作:探索活动被激发出来,就要维持,这取决于对教学过程的控制。 要使学生相信,成功的可能要超过失败,要培养学习的自信心和独立做出决定与行动的能力。 方向性工作:把注意力引向完成学习项目的主要方面。 B.结构原则——将知识组织起来的最理想方式是建立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的再现形式有三种: 表演式:一组动作; 肖像式:简化的图解、知识树、系统图; 象征性:符号。 以上分别体现出结构的再现性、经济性与有效性。 C.程序原则——学生学习知识所遇到的材料的序列,就是教学的序列。 处理好教材的内在联系和学生智慧发展二者关系,以确定最有效的序列。 决定学习序列的因素: 学习速度(要考虑认知的紧张度)、抵制遗忘的作用、旧知识迁移到新情况的可能性、知识再现的形式、有利于积极和有效地掌握知识。 D.反馈强化原则——没有反馈就没有教学。 基本要求为: (1)时间及时:过早则增加记忆负担,过晚则无指导作用; (2)具有不在思维定势和焦虑状态的条件: 先退出状态,方可进行矫正,否则矫正性信息无效; (3)处理方式:矫正不超出学习者的能力范围。 4.发现学习。其教学模式为: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启示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现实启示 姚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长沙410004)摘要: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沿革,形成了较为系统和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其中一些教育方法对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仍具有借鉴意义。关键词: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实启示;中国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320(2009)04-0075-02Ancient Chinese Method of Ideological and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Reality of EnlightenmentYAO Yao(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and Technology,Changsha,Hunan 410004,China)Abstract: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ncient China has experienced a few thousand years ofdevelopment history,the formation of a more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metho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some of which teaching methods to our present-da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 meaningfulreference.Key words:ancient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reality inspiration;China收稿日期:2009-05-11作者简介:姚遥,女,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湖南农机HUNAN AGRICULTURAL MACHINERY2009年7月July.2009第36卷第4期·学术Vol.36 No.4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虽是我党提出的,但它确是人类社会历史不同阶段和不同阶级共有的社会活动,它所包括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以来的普遍社会现象。中国古代社会,包括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在原始社会,由于教育还没有从社会生产中分离出来,而且文字还没有产生,所以教育主要是通过集体生产劳动和原始宗教活动来完成的。公元前21世纪,在中国的奴隶社会出现了阶级,文字也在生产劳动中慢慢产生。奴隶主问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充分利用宗教迷信欺骗和麻痹奴隶和平民,用讲“德政”,建“礼治”的手段来缓和阶级矛盾。进入春秋时期后,教育迅速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伦理道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孔孟则是其中就为杰出的代表,他们所创立的儒家思想理论和方法最为系统,所以一直为封建统治阶级所承袭为统治阶级服务。所以,本文所讲的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主要就是讲儒家伦理道德教育方法。1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沿革,形成了较为系统和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这里我不可能把所有的方法都列举出来,只选取一些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借鉴意义的主要方法列举如下:(1)教育灌输。统治者为了传播儒家思想,使儒家的经典《诗》、《书》、《春秋》、《论语》、《孟子》等得以普及,历代统治者采取了编写和普及蒙书的手段,来灌输儒家伦理道德思想。如《三字经》、《女儿经》、《千字文》、《神童诗》、《增广贤文》等等,这些读物均为当时学童的启蒙教材,不管其是否能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只要求其奉读铭记,无条件接受。当然,统治者编写的这些读物容易背诵,以通俗易懂的故事来传播儒家道德思想,使其在民间大量推广流传,从而达到普及儒家伦理道德教育目的。(2)化民成俗。统治者实现“化民成俗”一方面是教育灌输的结果,同时也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自发养成的。实现这一目的的方法多种多样。如秦汉时期,地方设“三老”专职教化,他们的任务是发现本地区的为民法式的人和事。一经发现,就会奏报朝廷,以门庭悬挂荣誉匾额大事宣扬以示表彰。树立典范加官进爵,树立牌坊,修建祠堂,建立家谱家规等。通过这些方式营造出统治者所需要的社会氛围,随着生产和生活实践的积累,形成了深受儒家伦理道德影响的社会民俗。(3)身教示范。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特别重视教育者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孔子认为,一个人能正己然后才能正人。教育者应该是伦常的完美体现者,是学生的道德楷模,要以自己负责的精神、谦恭态度和博学多知来教育学生、感化学生,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为学生树立好

北大教研室《中国哲学史》笔记含各章重点名词解释

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 考古发现:1、蓝田人 2、北京人 3、元谋人 一、原始社会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一)原始群向氏族制度—约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前 (二)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同时推动了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一方面) 在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虽然想尽办法企图克服自然力带来的灾祸,但人类的力量是有限的,因此产生了对捉摸不定的自然力和自身构造的各种错误、幻想的观念。 ○灵魂不死的观念或灵魂崇拜是最原始的哲学唯心论的萌芽。 (另一方面) 原始社会的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和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也逐渐地积累了一些实际经验,对自然界的一些简单规律、物质现象也有一些朴素的了解,对客观世界在一定程度上采取现实的态度。----无神论、唯物主义思想发展的萌芽。 二、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的发展及进入奴隶社会阶段 (一)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特点 (二)奴隶制的社会特点 1、经济上奴隶主贵族占有土地奴隶;;通过井田制和分封制分给各亲族和同盟的民族或部落 2、政治上(周朝)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世袭制度,实行奴隶主贵族世卿世实禄的等级制 (三)奴隶制度社会对哲学的影响

◎夏朝----“有夏服(受)天命” 1、阶级的烙印◎商朝----抬出至高无上的神,形成一种与巫术密切结合的早期宗教 ◎周朝----发展原始宗教,用统治者的德行作为补充,以说明上帝不断更换统治者的理由,总之,这时的宗教已成为奴隶主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形态了。 2、生产力发展带来的科学知识丰富,提供了有力的思想资料 三、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及封建制的社会特点 (一)奴隶制的没落,封建制的确立 (二)春秋时期哲学的发展——农、商、手工业及科学的发展进步及社会、阶级矛盾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奴隶主统治者新兴地主阶级及同盟者小生产者孔子—提出“仁”“礼”的学说及“中庸”的观念 —竭力鼓吹有意志的天 ---人文主义思潮老子—提出“道”与“无为”学说 墨子—提出“兼爱”“非命” 孙武—总结我国作战经验,包含有丰富的古代朴素军事辩证法 (三)战国时期社会特点及哲学发展 1、战国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斗争及不同的解决主张----知识分子和奴隶农民的不同主张 2、百家争鸣—田氏官学 (1)新兴地主阶级的激进派----自由民因军功获得土地,或由工商业手工业转化过来的地主阶级代表---商鞅,孙膑,管子,后期墨家,荀况韩非

学前教育思想史题集

学前教育思想史(中国史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1、提出“师保傅”思想的教育家是(贾谊) 2、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科书是(《颜氏家训》) 3.提出既要进行封建德行的教育,又要进行“修以学艺”的教育的是(颜之推)4.提出“德艺双修”教育思想的是(颜之推) 5.重视《须知》、《学则》等教育形式的作用,认为这种方法有利于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形 成的南宋理学家是(朱熹) 6.提出要严格地、不间断地对儿童进行各种行为习惯的训练,使之“积久成熟”的是(朱熹) 7.读书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这种培养儿童读书习惯的主张出自(朱熹) 8.朱熹关于儿童教育的原则是(认真专一) 9.朱熹关于儿童教育的原则是(防患未然) 10.集中反映朱熹儿童教育思想的是他编着的《小学》和(《童蒙须知》) 11.为儿童制定学习“眼前事”的具体标准和要求的着作是(《小学》) 12.?提出“自然教育论”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是(王守仁) 13.王守仁的代表作是(《传习录》) 14.王守仁关于儿童教育的原则是(顺其性情) 15.《论学酬答》这一着作的作者是(陆世仪) 16.陆世仪的代表作是(《性善图说》) 17.提出“分层致功”教育思想的是(张履祥) ?18.《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者是(张百熙)? 19.蒙养院内实施保姆培训的提出者是(张之洞)? 20.提倡蒙养家教合一的教育家是(张之洞) ?21.大同社会提倡男女平等的是(康有为)? 22.康有为的学前教育思想主要体现于他的(《大同书》) ?23.提出创立人本院对孕妇进行集体胎教的主张的是(康有为) 24.主张“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的教育家是(蔡元培) ?25.清末的蒙养院与民初的蒙养院所使用的蒙童教学方法都是属于(日本式)26.清末民初,在中国受影响最深的幼稚教育是(日本式幼稚教育) 27.清末我国首次设立公立幼儿教育机构的地方是(武昌) 28.我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公立幼儿师范学校是(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29.“尚自然”、“展个性”的儿童教育主张的提出者是(蔡元培) 30.蔡元培的“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 31.?主张“游戏乃小儿天然生机,不可遏除”的教育家是(恽代英)? 32.第一次以唯物史观论述了儿童公育的重要性和实施途径的教育家是(恽代英??)33.以改造中华民族为目标的幼稚教育的倡导者是(张雪门??) ?34.幼稚园行为课程的提出者是(张雪门)? 35.张雪门所倡导的幼儿教育是(以改造中华民族为目标??)?

新街镇中心学校新教育五年实验成果总结

新街镇中心学校新教育五年实验成果总结随县既是全国最年轻的县,也是典型的农业大县,走教育强县之路是县委县政府赋予我县教育事业的神圣使命。新教育实验为随县教育的发展注入了丰富的内涵,为随县的教育在社会各界及周边地区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作为我镇唯一的一所初级中学,五年前,我校有幸成为全县第一批新教育实验学校之一,我们有责任为随县新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近五年以来,我校依托“三驾马车”,建设“三大校园”,通过新教育实验“十大行动”这个有力抓手,从方案的制定到落实实施,每一步工作都以试探性、研究性开展着,推动了教师专业成长,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全面助推了学校“内涵发展”的步伐。现将新街镇中心学校新教育五年实验成果总结如下: 具体措施方面,我校在前阶段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落实: 1.组织保障。学校建立校长负总责,分管校长直接抓,教科室主任具体抓的教育管理模式。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长及教科室主任为副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以各教研组长及实验教师为成员的工作专班,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和推进学校新教育工作的开展。积极构建分层管理、逐级落实、全员参与的管理机制。 2.学习保障。学校坚持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新教育理论,并依循“走出去,请进来”的工作经验,主动安排学校班主任、老师到兄弟学校学习。再就是抓住机遇学习,只要是随县教育局组织开展的新教育系列活动,我校从不放过,让学校全体教师都能“走出去”学习。

3.培训保障。学校重视开展专项培训,强化教师的专业素质,并力求为教师提供更多外出考察学习的机会,使教师能广泛汲取先进的新教育信息及理念。 4.物质保障。学校保证新教育工作的专项经费和设备设施投入,购买相关的新教育书籍、报刊杂志和音像资料等,为教师读书学习、教学研究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同时为“走出去、请进来”提供了有力保障。 5、评价机制保障 学校把新教育实验的实施成果作为教师考核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表彰、奖励。 根据新教育实验的要求,结合我校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我校的新教育实验以“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和“构筑理想课堂”作为实验项目。现将近五年这几方面工作开展及成果汇报如下:(一)营造书香校园 近年来,我校全力推动校园阅读,通过创设浓郁的阅读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开设班级阅读课程……让阅读成为校园师生最日常的生活方式,成为校园最亮丽的文化风景。 为推动我校营造书香校园活动的顺利开展,扎实深入地开展好读书活动,我们侧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好“书香校园”的建设工作: 1、学生阅读及要求 (1)、制定读书计划。每位语文老师必须制定符合本班实情的读书计划,语文组每学期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确定一学期重点阅读

教育心理学十大学习理论

教育心理学十大学习理论解析(10) 一、桑代克——试误说 猫迷笼实验:饥饿的盲目的尝试--错误、学会了开门猫愚蠢 联结——试误说的主要内容 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某种情境仅能唤起某种反应的倾向 2、一定的联结需要通过试误而建立 3、动物的学习是盲目的,而人的学习是有意识的。 桑代克认为,一定的联结是通过尝试-错误,按一定的规律养成的。桑代克提出,试误过程主要受效果律、练习律、与准备律的支配,并把它们称为“学习的公律”。 效果律:某种问题与反应的最初联接给予奖励—联接增强,反之减弱(1930年保留奖励律)练习律:某种问题与反应形成联接后,经常使用,联接增强,反之减弱(有目的有奖励的练习增强联接提高成绩) 准备律:对某种情景问题准备做出恰当反应、形成联接时:准予—满意;反之不满意。个体不准备做出反应强迫做出联接反应---不满意;不要求----满意 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 铃声---狗---肉----唾液条件反射:铃声----狗---唾液 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内容 1.条件作用的获得与消退 条件反射是通过条件刺激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从而使个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的过程而建立起来的。一方面,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必须同时或近于同时呈现,间隔太久则难于建立联系;另一方面,条件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出现的信号,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而呈现,否则也将难以建立联系。 2.刺激泛化与分化: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这就是刺激泛化。泛化条件反应的强度取决于新刺激和原条件刺激的相似程度。所谓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

古代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点及影响 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姓名:范文浩 年级:2013级 学号:1310170305051196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点及影响 范文浩 摘要: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起源于商代,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特点。其教育方法内容丰富,但其核心内容主要集中在社会教化方法和自我修养方法两方面,主要特点是:教育方法的伦理化和强制性;肯定主体自觉与自我修养;强调知行合一;重视因材施教与循序渐进等,这些特点对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批判地分析和借鉴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对于我们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特点方法启示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我国古代并没有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只是统治者从维护其自身根本利益出发,力图用他们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来影响全社会的成员,从而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进而形成了最初的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从而使得古代中国历史上的道德教育与政治统治密不可分,成为古代中国社会的一大鲜明特点。这些理论与方法都是古代的学者或是有影响力的人们自己先进行学习,根据自己的体会与理解在传授他人,流传下去。主要以儒家的思想为代表,以“修身为本”的教育途径对大众灌输儒家的思想,推崇仁德。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研究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特点,吸收其优秀成果,对新形势下不断完善和发展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体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我们要深入研究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对其进行思考与归纳,以辩证的眼光,客观分析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从中找到有益的启示并古为今用。 一、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纵观我国五千年封建文明,思想政治教育硕果累累,方法也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进行理论教育灌输。统治者为了传播儒家思想,使儒家的经典《诗》、《书》、《春秋》、《论语》、《孟子》等得以普及,历代统治者采取这种方法来灌输儒家伦理道德思想。而统治者也会编写一些读物,以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故事来传播儒家道德思想,使其在民间大量广为流传,从而达到普及儒家伦理道德教育目的。 第二,教化百姓,使之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统治者实现“化民成俗”一方面是教育灌输的结果,同时也是老百姓在生活实践中自发养成的。实现这一目的的方法多种多样。如秦汉时期,地方设“三老”专职教化,他们的任务是发现本地区的为民法式的人和事。一经发现,就会奏报朝廷,以门庭悬挂荣誉匾额大事宣扬以示表彰,并且树立为典范加官进爵。通过这些方式营造出统治者所需要的社会氛围,逐渐形成了深受儒家伦理道德影响的社会民俗。 第三,树立理想榜样,身教示范。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特别重视教育者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教育者应该是完美的体现者,是学生的道德楷模,要以对自己负责的精神、谦恭态度和博学多识来教育学生、感染学生,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为学生树立好典范,以此实现道德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二、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中国哲学史重点(1)

目录 1. 谈谈你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的认识。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产生 与发展的历史。 以中国历史上所产生的哲学思想及其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以整个中国哲学的历史演化过程为研究范围,以揭示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基本任务。 首先,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体现着一般哲学史学科的总体特征;其次,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体现着中国哲学认识和把握世界的特质。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特定的自然环境,经历了自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塑造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质的思维方法和表达方式。这使得中国中国哲学具有自己特定的话语体系、基本范畴、问题意识和思维内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同样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中国哲学以其独特的方式回答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以及有没有统一性的问题。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中,哲学基本问题主要体现在天与人、心与物、道与气(器)、形与神等关系的回答上,其主要内涵是如何获得关于天道和人道的认识以及如何表达这样的认识。 2. 你怎样认识中国哲学的精神气质? (1)“天人合一”的整体自然观;(2)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致思路经;(3)“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4)阴阳相生的辩证法传统; (5)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6)以和为贵的和谐理念; 3. 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得智慧结晶,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 (1)有助于提高理论思维能力;(2)有助于提高精神境界;

(3)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4. 怎样学习中国哲学史? (1)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2)注重研读哲学经典文本; (3)注重全面学习和理解; (4)注重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第一章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 5. 为什么说中国先民的宗教信仰中包含了中国哲学的萌芽?宗教信仰是同两种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是灵魂观念;二是万物有灵的观念。在这两种观念的基础上,才产生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最后上升到神灵崇拜为核心内容的宗教信仰。透过先民的宗教信仰和“绝地天通”的两次宗教改革,我们可以看到存在于先民的宗教信仰中灵魂与人、灵魂与外部世界,以及神与人、神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正是在对这些关系的思考中出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萌芽。第二章孔子的哲学 6. 概述孔子“仁”学的思想要旨。 “仁”是孔子思想中最具有特色和思想智慧的范畴之一。孔子在对“仁”的抽象和提升中对人进行了反思,奠定了儒家人学思想的基础。孔子在《左传》的基础上对“仁”作了进一步的提升和抽象,把“仁”熔铸成为一个统摄诸多伦理条目的哲学概念。这主要表现在,用德来说明“仁”,认为修德是成仁的关键。 孔子对“仁”论的贡献还体现在他把“仁”和人联系在一起进行思考,对人本身进行了哲学反思。用“仁”来规定人,认为“仁”与人具有直接同一性,从此出

新教育实验十大行动之教育叙事精品文稿

青春一班 因为名字特秀气,反而有人会误以为女生。一见面,四肢发达,孔武有力,一个粗犷的汉子,就说你是不是教体育的。各种小插曲,反而也使得生活处处充满了乐趣,平时随性自然,也使得学生更容易接触。 从小我亲戚就给我说:“鼻子上有个尖儿,长大就当官儿。”果不其然,虽然没当上国家发改委主任,却成了实验中学班主任,也算是学校最低领导人,底下四五十号人马,虽说兵强马壮,但学生却不安分,常言道后娘难当,更何况是后爹。 初掌教鞭,从不轻易谈改变。这不是对现实的妥协,而是一种清晰的认识。班主任就要掌握大局,管控大方向不出错。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氛围,比单单努力去改变一个人要重要的多。 久入芝兰之室而不闻其香。班风好了,水涨船高,全体受益,学生浸淫其中,潜移默化也会不断提高,班级这艘船也会稳步驶向远方。正所谓“风正一帆悬”。 军训期间,烈日炎炎,但也时刻陪同着学生,按着相机的快门,留住瞬间的精彩。站军姿时的汗流浃背,跑步时的特意搞怪,南水北调时的代代相传,外出拉练时的欢声笑语,军训会操时的整齐划一,这些都是班级最珍贵的财富。当然,当他们都有自己的军训黑时,我也不例外。你说的白不是白,看见的黑,才是真正的黑。有人说这行为有点傻,有教官在,自己可以哪凉快哪歇着了。但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同甘共苦,更能见精神。还好,傻人有傻福,军训会操得

了第一名,扬眉吐气,可喜可贺。更重要的是,我逐渐融入了他们,得到了他们的认可。 开学伊始,就提出严要求“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一个班级,还是要有些精神的。我的军旅生涯让我体会到,没有铁的纪律,绝不会有战斗力。首当其冲就是狠抓卫生和纪律,因为我始终相信:“抓卫生就是抓纪律,抓纪律就是抓学习”。地面任何时刻不许有垃圾,桌子要与地板线对齐,集会,吃饭听到铃声,迅速出门,半分钟站齐,第一个拉出去。当用第一名的眼光去审视他人,心理优势油然而生。天天如此,优势不断积累,自信心也会慢慢爆棚,每周升旗仪式的卫生,纪律红旗就是给他们最好的褒奖。常抓不懈,拖泥带水,荡然无存,雷厉风行,蔚然成风。 有这么一句话,世界上唯读书与锻炼不可辜负。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内外兼修,是我追求的班级理念。 大课间,与孩子们共跑步,不停的点拨,调教,喊口号,慢慢以前的群马奔腾,逐渐变得整齐划一,铿锵有力,孩子们也随着步调,互相感染,久而久之,孩子们也有一种“舍我其谁”的豪情。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每当体育课,就和同学们打篮球,球场上没有师生,只有队友和对手。抢篮板,投篮,就是仗着身体欺负你。越是这样,越能和学生打成一片,磕磕碰碰,在所难免。男生就要有男孩子应有的样子。 当然铁汉也有柔情的一面。一文一武,张弛有道。 接手八一班之际,我连夜写出班级誓词和班主任寄语。形式主义

家长不可不知的十大教育学原理

家长不可不知的十大教育学原理发布: 2011-09-04 07:53 | 来源: 未知 | 作者:admin | 查看: 274次 | 查看所有评论 一、赏识法则——根雕原理 根雕常常以其精美的造型,独特的构思,巧妙的加工受人青睐,成为提升家庭文化品位的首选。然而根雕的前身是什么?无非是生于荒野的树根。培根说:“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知识好比是修剪移栽。”作为教育的对象学生,都是活生生的可以造就的生命,我们要用艺术家的眼光对待,即使就是荒野的树根,我们也能否把它变成如根雕一样的艺术品呢?所以教育者应该拥有一种心态,对待学生应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哪怕是成绩最差的,在某些方面也可能是金子,是可以造就的人才,教育者不能总是把眼光放到几个优生身上,而是应该运用赏识,让每个孩子都拥有自信,拥有成功。 二、多元法则——过河原理 一次专家乘船到河对岸去,在船上和船夫攀谈起来,竟然发现船夫是一个很难说清楚话的人,于是非常鄙夷他。快到河对岸了,船夫惊呼:“你会游泳吗?”“不会。”“这条船马上要翻了,那你马上就会死的。”专家听了愕然。是呀!社会上流行的“专家是人才,船夫只不过是一小人物而已,当然谈不上是人才”观念。在生命危急的关头,船夫居然救了知识渊博的专家一命。谁是人才,令人思考。其实人真是各有其长,在某个领域有特长的都可以说是人才,在人才的认识上我们要有多元的观念。教育者千万别总是认为只有学习好才叫人才。只有运用多元法则育人,我们这个社会才会变得精彩纷呈。 三、全面法则——图钉原理 图钉分为钉尖和钉帽两部分,若将二者分开,图钉便不好使,钉帽无用,顶尖也无用,只有二者不分离,才能发挥最大效益。这告诉我们教育要注意全面发展,只重视文化课,不重视艺体课,只重视学习成绩,忽视品德教育,只重视优等学生,忽略差等学生,只重视近期利益,忽视孩子的长远发展,都会使教育走入误区。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 封建社会儿童的学前教育 发布时间: 2006-11-30 16:45:29 被阅览数:次来源:北方教育网 文字〖大中小〗) 春秋末年(公元前475年),中国开始进入了封建社会。由于奴隶制度的崩溃,新兴地主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以及士阶层的壮大,私学的大兴,扩大了教育对象,使得更多的人掌握了原来为贵族所垄断的文化与道德等方面的知识,为更多的家庭实施学前教育提供了可能性,因此儿童的学前教育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一、封建社会的学前家庭教育 在封建社会,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子女与社会最早的接触点,也是我国古代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场所。 1.封建社会学前家庭教育的目的 (1)为培养统治人才服务 在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多重视教育,设立学校,他们的目的主要在于通过学校教育为封建社会培养“建国君民”的统治人才。在我国古代最早的一本教育学著作《学记》中曾经说过:“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学记》,《中国古代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95页。)汉代太学的设立也能够说明这一点。太学是封建社会一种重要的官学机构,它的最初设立动机,就是西汉武帝接受当时著名的教育家董仲舒的“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源也”(班固:《汉书?董仲舒传》卷56,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512页。)的主张,为造就官僚后备军而设立的。隋唐以后,虽然由于科举制度的影响,学校日渐成为科举的附庸,但其最终的目标,仍然是

为了培养统治人才。 学前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它的目的自然是与学校教育的目的一致的,都是为培养封建社会需要的统治人才服务的,因此封建社会的许多家庭在实施学前家庭教育的过程中,长辈们常以“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教育儿童,以日后求官进爵的知识启蒙儿童。同时统治者亦非常重视学前家庭教育,视其为封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造就官僚后备军的人才教育的开始。 (2)齐家治国的基础 《礼记.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孔子也说:“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顾炎武:《日知录?家事》,《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44页。)可见,古人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并把它作为今后出仕、治国安邦的基础与管理才能的一种检测。同时,由于“天下之事,莫不有其初。家之立教,在子生之初。”(丘?:《大学衍义补》卷首,四库全书本。)故家庭对幼童的学前教育,又是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与起点。从这个意义上讲,为日后能够齐家治国奠定基础,也是学前家庭教育的目的之一。 家教与治国的逻辑联系为纽带的宗法政治统治,皇位实行嫡长继承制,百姓以血缘关系亲疏。家庭内部以父权实施家长制管理,国家最高统治者则以君权实施“家天下”的统治,父权与君权名异实同。秦以后虽实行郡县制,但仍以家庭(家族)为国家对臣民进行统治的中介。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的地方行政,一般都以县为最下级的行政单位,然而县境广阔,人口众多,要实行有效统治,还必须依靠地方自治性质的乡村组织。由于中国农村社会聚族而居的特点,家族成为乡村组织的基础。乡村组织对百姓实行的是族权与政权的联合统治,因此,国家的统治归根到底是要依靠家庭组织的力量。“家之不宁,国难得安。”由此,许多政治家、思想家提出国之本在家,欲治其国,须先齐家的观点,并赋予家庭人口生产、物质生产、教育三重职能,使中国传统的家庭具有特殊的意义。 (3)光耀门楣 如果说齐家治国是政治家为古代学前家庭教育制定的终极目标,那么光耀门楣则是普通家庭实施学前教育的实质动机与最切近实际的目的。有一则民间笑话:有位父亲让其心爱的儿子骑在脖子上赶路,一位道学先生见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