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铵盐
《季铵盐离子液体》课件

实验步骤
按照比例将醇、酸、卤代烃和催化剂加入圆底烧 瓶中,在一定温度下进行搅拌反应。反应过程中 需要监测温度和pH值,及时调整反应条件。
注意事项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安全问题,如避免使用过 量的卤代烃,避免长时间高温加热等。同时,需 要严格控制反应条件,如温度、pH值等,以保证 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酸碱性
总结词
季铵盐离子液体具有可调的酸碱性质,可以 通过改变阴离子来调节其酸碱度。
详细描述
季铵盐离子液体中的阴离子可以改变其酸碱 性质,通过引入不同的有机酸根离子,可以 调节季铵盐离子液体的酸碱度。这种可调的 酸碱性质使得季铵盐离子液体在酸碱催化反 应和酸碱传感器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04
季铵盐离子液体
目录
CONTENTS
• 季铵盐离子液体的概述 • 季铵盐离子液体的合成 • 季铵盐离子液体的物理化学性质 • 季铵盐离子液体在工业上的应用 • 季铵盐离子液体的未来发展与挑战
01
CHAPTER
季铵盐离子液体的概述
季铵盐离子液体的定义
季铵盐离子液体是一种由季铵盐阳离 子和无机阴离子或有机阴离子构成的 熔融盐。
详细描述
季铵盐离子液体中的离子可以自由移动,因此其电导率较高。这种高电导率使得季铵盐离子液体在电 化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如电池、电容器和电镀等。
热稳定性
总结词
季铵盐离子液体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 能够在高温下保持稳定。
VS
详细描述
季铵盐离子液体中的有机基团能够提供较 好的热稳定性,使得其在高温下不易分解 。这种较好的热稳定性使得季铵盐离子液 体在高温化学反应和高温分离技术等领域 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季铵盐和季铵碱的命名

季铵盐和季铵碱的命名季铵盐和季铵碱,听上去是不是有点拗口?别担心,今天就来轻松聊聊这些化学小伙伴,咱们不深入那些复杂的公式,主要是带大家了解它们的命名背后的趣事。
咱们得从名字说起,这玩意儿可不是随便起的,得有点讲究。
季铵盐,这个名字就像个超级英雄,里头藏着“季”这个词,指的就是它的结构。
季铵盐是由一个铵离子和一些其他的阴离子结合而成。
要知道,铵离子可不是个简单的角色,它的身世背景可复杂了,能和好多其他元素配对。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想,铵离子究竟是什么?简单说,就是氮和氢的组合体。
它可是个多面手,能和很多离子搭档,比如氯离子、硫酸根等等,组成各种各样的季铵盐。
比方说,氯化四甲基铵,它的名字就直接反映了它的组成,四个甲基加一个氯离子,听上去是不是有点像《复仇者联盟》的队伍,大家都是大咖。
再来聊聊季铵碱,哎呀,这可有点儿意思。
顾名思义,季铵碱可不是说要跟盐拐个弯。
它也是个铵离子,但是和氢氧根结合了。
简单点说,季铵碱就是能溶于水的那种碱性物质,常常在洗涤剂、消毒剂里露面。
大伙儿肯定都用过,比如家里常备的那些清洁剂,里面大概率就有季铵碱的身影。
想象一下,你一喷,房间瞬间清新,哦,这就是它的功劳。
哈哈,听上去是不是很像魔法?大家可能会觉得,命名这些东西是不是挺无趣的,其实并不是。
科学家们在给这些化合物起名字的时候,常常还得参考它们的结构、性质和功能,真是辛苦又讲究。
比如,二甲基苄基铵,这名字一听就觉得高大上,里面的“二”就表示有两个甲基,而“苄基”就是个更复杂的角色。
化学就像个侦探故事,每个名字后面都有个秘密,等着咱们去挖掘。
再说说那些大家熟悉的季铵盐,比如说,某些调味品里的成分,哎,想想就觉得亲切。
还有某些护肤品,里面也可能会添加季铵盐,它们能帮助保持水分,嘿,听上去就像是个皮肤保姆。
想象一下,早上洗脸时,涂上带有季铵盐的护肤品,肌肤瞬间水嫩,真是美滋滋。
这些化学名字听上去可能复杂,但其实就像咱们生活中的各种调味料,虽然名字不一样,功能却大同小异。
季铵盐降速原理

季铵盐降速原理季铵盐作为一类重要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在多个领域如消毒、抗菌、防腐以及工业水处理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然而,在某些应用场景中,季铵盐的降速性能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季铵盐的降速原理,从分子结构、作用机制到影响因素等多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季铵盐的基本结构与性质季铵盐,又称为四级铵盐,是指氮原子上连接了四个有机基团的铵盐。
其通式为[R1R2R3R4N]+X-,其中R1-R4为四个不同的有机基团,X为阴离子。
季铵盐具有阳离子性,水溶性良好,并且在广泛的pH范围内都能保持稳定。
二、季铵盐的降速原理季铵盐的降速性能主要与其阳离子特性和在水溶液中的行为有关。
具体原理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 电荷中和作用:季铵盐带有正电荷,可以与带有负电荷的粒子发生电荷中和反应。
在某些体系中,如含有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水溶液中,季铵盐能够通过电荷中和作用降低体系的表面张力,从而减缓泡沫的生成和稳定泡沫的存在。
2. 吸附作用:季铵盐分子在固-液界面或液-气界面上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
当季铵盐分子吸附在这些界面上时,会改变界面的性质,如表面张力、接触角等。
这种吸附作用可以减少液体在固体表面的润湿性,从而降低液体的流速。
3. 粘度增加:在水溶液中,季铵盐分子可以与水分子形成氢键,增加溶液的粘度。
粘度的增加会阻碍液体分子的运动,从而降低液体的流动速度。
4. 胶体稳定性:季铵盐在某些条件下可以形成胶体颗粒。
这些胶体颗粒在水中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能够吸附和包裹其他物质,形成较大的聚集体。
这种聚集作用可以减少液体中有效成分的浓度,从而降低反应速率或传输速率。
三、影响季铵盐降速性能的因素1. 季铵盐的结构:不同的季铵盐分子结构会导致其降速性能的差异。
一般来说,具有较长碳链的季铵盐具有更好的降速效果,因为长碳链可以增加分子在界面上的吸附能力和形成胶体颗粒的稳定性。
2. 浓度:季铵盐的浓度对其降速性能有重要影响。
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季铵盐浓度的增加,其降速效果也会增强。
季铵盐命名

季铵盐命名
季铵盐,即季戊四醇铵盐,乃一种经过专门研制的多吡啶酰胺类金属螯合剂,其分子结构为醇态铵,其原材料主要来自孟加拉国。
季铵盐的名称的由来其实源于其原材料的由来,由于其源自孟加拉,而孟加拉共和国根据维斯帕古拉公式对材料进行命名,因此,“季”和“铵”两个字组合而成,源自“季戊四醇”和“铵”。
季铵盐具有多种优异的性质和特征,它可以有效清除有机物和金属离子,可与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转化为自流失和有效物。
并且它还表现出极强的稳定性和安定性,可抗腐蚀作用非常强,可有效防止食品、水质和药品中的微生物繁殖散发。
此外,季铵盐的抗静电作用也是极为突出的,可通过清除空气中积聚的静电来减少制造设备对静电的影响,同时抑制爆炸性和有害的氧化作用,并帮助控制有害的气体的排放。
就其性质而言,季铵盐具有多种应用,可用于食品饮料、清洗卫生、医疗保健、制药以及精细化工等多领域,如剂型制剂、磷酸钙、表面活性剂、催化剂、催化添加剂等方面。
综上所述,季铵盐是一种具有卓越性能和优良特性的特殊螯合剂,可在众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是当下新兴的特种类型盐之一,具有重要意义。
季铵盐含量的测定

季铵盐含量的测定
季铵盐是一类由四个烷基类或芳基类化合物正离子和一种阴离子组成的盐类化合物。
测定季铵盐含量的方法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法,以下介绍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重量法:
1. 准备样品:将待测样品称取适量并充分研磨或摇匀,以取得均匀样品。
2. 称重:称取一定量的样品,尽量保持准确,记录下称量的质量(m1)。
3. 溶解样品:将称量好的样品溶解在适量的溶剂中,避免过量。
4. 旋转浓缩:将溶解的样品溶液放入旋转蒸发器中进行蒸发浓缩,直至得到较小体积的溶液。
5. 干燥:将浓缩后的溶液转移到烘箱中进行干燥,通常在60-80°C的温度下干燥4-6小时至恒量。
6. 称重:将干燥后的样品重新称重,记录下称量的质量
(m2)。
7. 计算季铵盐的含量:根据称重前后的差值(m1-m2),通
过校准曲线或计算公式来计算季铵盐的含量。
需要注意的是,该方法只能得到季铵盐的总重量,无法确定其
具体的化学结构。
对于不同季铵盐的测定,可能需要采用其他不同的测定方法。
季铵盐 抗氧化 原理

季铵盐抗氧化原理
季铵盐是一类化合物,通常被用作表面活性剂、防腐剂和杀菌剂。
在抗氧化方面,季铵盐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发挥作用。
首先,季铵盐可以通过与氧化剂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中和其氧
化作用。
这种反应可以阻止氧化剂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进而保护
被保护物质免受氧化损伤。
此外,季铵盐还可以与自由基发生反应,从而减少自由基引发的氧化反应,起到抗氧化的作用。
其次,季铵盐还可以通过形成保护膜的方式来抵御氧化作用。
当季铵盐与被保护物质接触时,可以形成一层保护膜,阻隔氧分子
的接触,减缓氧化反应的进行,起到抗氧化的效果。
此外,季铵盐还可以作为金属离子的螯合剂,与金属离子结合
形成络合物,从而减少金属离子参与氧化反应的可能性,起到抗氧
化的作用。
总的来说,季铵盐的抗氧化原理主要包括化学中和氧化剂、与
自由基反应、形成保护膜以及螯合金属离子等多种方式,通过这些
途径季铵盐可以有效地抵御氧化反应的发生,保护被保护物质不被氧化损伤。
季铵盐 和 叔胺盐

季铵盐和叔胺盐季铵盐和叔胺盐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广泛应用于化学、医药、农业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重点介绍这两种盐的基本概念、性质、应用及其在各个领域的优势。
一、季铵盐1.定义与分类季铵盐是由四个有机基团和一个无机阳离子组成的有机盐。
根据有机基团的性质,季铵盐可分为一价、二价和三价等不同类型。
常见的季铵盐有铵碘化物、铵硝酸盐、烷基季铵盐等。
2.性质与结构季铵盐具有阳离子特性,能与其他带负电荷的物质发生相互作用。
由于季铵盐的有机基团不同,其物理和化学性质也有所差异。
一般来说,季铵盐具有较强的热稳定性、耐酸性和耐碱性。
3.应用领域季铵盐在多个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在化工领域,季铵盐常用作表面活性剂、乳化剂、分散剂等。
在医药领域,季铵盐类药物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癌等作用,如常用的季铵盐类消毒剂。
在农业领域,季铵盐可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作物生长。
此外,季铵盐还在石油、涂料、纺织等行业发挥作用。
4.优势与展望季铵盐具有高效、环保、安全等特点,符合绿色化学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季铵盐在新领域的应用将不断拓展,为人类生活带来更多便利。
二、叔胺盐1.定义与分类叔胺盐是由一个有机胺基团和一个无机酸根离子组成的有机盐。
根据有机胺基团的结构,叔胺盐可分为一元、二元和三元叔胺等不同类型。
常见的叔胺盐有甲胺、乙胺、丙胺等。
2.性质与结构叔胺盐具有中性、碱性和酸性等不同性质,取决于有机胺基团的性质。
叔胺盐的结构特点是氮原子与一个或多个有机基团相连。
3.应用领域叔胺盐在化工、医药、农业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
在化工领域,叔胺盐可用作催化剂、表面活性剂、涂料添加剂等。
在医药领域,叔胺盐类药物具有抗炎、抗菌、抗癌等作用。
在农业领域,叔胺盐可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提高作物产量。
4.优势与展望叔胺盐具有高效、环保、易降解等特点,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随着科研技术的不断突破,叔胺盐在新领域的应用将得到进一步拓展。
综上所述,季铵盐和叔胺盐在化学、医药、农业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且具有绿色、高效、安全等优点。
简述季铵盐的制备工艺

简述季铵盐的制备工艺
季铵盐是指季铵化合物的盐类,一般指的是季铵季铵化合物的盐类,如季铵氯化物、季铵溴化物等。
季铵盐的制备工艺一般包括以下步骤:
1. 原料准备:选择适当的季铵化合物和相应的酸性物质作为原料,以制备所需的季铵盐。
2. 溶剂处理:将季铵化合物和酸性物质溶解于合适的溶剂中,以促进反应的进行和产物的分离。
3. 反应条件调控:根据具体的反应条件和要求,调控温度、pH 值、反应时间等参数,以控制反应的进行和产物的生成。
4. 反应反应:将季铵化合物与酸性物质在适当的反应条件下混合并充分搅拌,使其发生反应生成季铵盐。
5. 结晶与分离:将反应得到的混合物进行结晶,通过过滤、洗涤和干燥等操作,将季铵盐的产物分离出来。
6. 精制与质量检验:对得到的季铵盐产品进行精制处理,如使用活性炭吸附杂质,然后进行质量检验,确保产品符合标准要求。
总的来说,季铵盐的制备工艺涉及溶剂处理、反应条件调控、反应反应、结晶与分离、精制与质量检验等步骤。
其中,反应条件的调控是关键,可以通过调节温度、pH 值、反应时间等参数,进一步优化季铵盐的制备工艺,提高产物的纯度和产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季铵盐化合物1.1.1 结构与性质季铵盐(又称四级铵盐)是中的4个都被取代后形成的的[3]。
季铵盐有4个碳原子通过共价键直接与氮原子相连,阴离子在烃基化试剂作用下通过离子键与氮原子相连,其分子通式为:结构中4个烃基R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
取代的或非取代的,饱和的或不饱和的,可以有分支或没有分支,可以为环状结构或直链结构,可以包含醚、酯、酰胺,也可以是芳香族或芳香族取代物。
通过离子键与氮原子相连的多为阴离子(F-、Cl-、Br -、I-)或酸根(HSO4-、RCOO-等),以氯和溴最为常见[4]。
合成与分析方法1.1.3 应用研究概况季铵盐化合物特有的分子结构赋予其乳化、分散、增溶、洗涤、润湿、润滑、发泡、消泡、杀菌、柔软、凝聚、减摩、匀染、防腐和抗静电等一系列物理化学作用及相应的实际应用[8],这些独特性能使其在造纸、纺织、涂料、染色、医药、农药、道路建设、洗化与个人护理用品和高新技术等领域均显示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季铵盐杀生剂研究进展在季铵盐化合物的诸多独特性能及相应的实际应用中,优异的杀生性能是其中发现最早、应用最广的性能。
目前,具有广谱高效、低毒安全、长效稳定等优点的季铵盐杀生剂已在工业、农业、建筑、医疗、食品、日常生活等众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水处理[43]、造纸[44]、皮革[45]、纺织[46]、印染[47]、采油[48]、涂料[49]等行业的杀菌灭藻、防腐防霉、清洗消毒;农产品和农作物的防霉防病[50];养殖和畜牧的防病杀菌[51];木材和建材的防虫防腐[52];外科手术和医疗器械的杀菌消毒[53];禽蛋肉类和食品加工的清洗个人家庭和公共卫生的洗涤消毒[55]等均要用到季铵盐杀生剂。
1.2.1 发展历程人们对季铵盐化合物的认识是从其所具有的杀菌作用上开始的,该类化合物在发展初期主要就是用作杀菌剂[13]。
Jacobs W A等于1915年首次合成了季铵盐化合物,并指出这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杀菌能力,翻开了季铵盐杀生剂的历史篇章。
然而,该研究成果一直未被人们所重视。
此后直到1935年,Domagk G[56]发现了烷基二甲基氯化铵的杀菌作用,进一步研究了杀菌性能与化学结构的关系,并利用其处理军服以防止伤口感染之后,季铵盐杀生剂才逐渐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
同年,Wetzel R即将季铵盐杀生剂用于临床消毒实践[57]。
随后,对季铵盐杀生剂的研究与开发一直是应用研究领域关注的重点。
1.2.1.1 季铵盐杀生剂产品开发历程季铵盐杀生剂发展到今天,按其开发历程来划分,至少已有7代产品[35, 57, 58]。
(1)第1代产品:烷基二甲基苄基卤化铵,其中烷基链长为C12~C16的产品杀菌效果最佳;(2)第2代产品:第1代产品的衍生物,通过苯环或季氮上的取代反应得到;(3)第3代产品:双烷基二甲基卤化铵,此代产品与前两代相比,在合成工艺、生产成本方面都有了改进,且对革兰氏阴性菌有很强的杀菌能力;(4)第4代产品:第1、3代产品的混合物,杀菌效果比前3代产品高出4~20倍,且抗干扰能力强、毒性小、价格较低;(5)第5代产品:含有2个N+的双季铵盐,主要特点是杀菌效果好、毒性低、水溶性好,并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6)第6代产品:聚合季铵盐,具有毒性更小、杀菌作用更温和的特点,主要体现其药用价值,如角膜接触镜和个人护理用品的杀菌;(7)第7代产品:第1、2、6代产品的混合物,利用协同增效的原理,其杀菌效果优于单一成分。
此外,还有更多的其他组合及复配方式,形成了多种各具特色的季铵盐杀生剂,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1.2.1.2 我国季铵盐杀生剂发展概况我国对季铵盐用作杀生剂的研究起步较晚,直至上世纪60年代初才开始这方面的工作,先后合成了单链季铵盐——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溴化铵、十二烷基二甲基苯氧乙基溴化胺和十四烷基二甲基吡啶溴化铵,并于1964年研究了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溴化铵的杀菌作用。
1971年解放军总后勤部药品检验所再次对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溴化铵的杀菌效果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将其推荐作为消毒剂使用[57, 59]。
国内在上世纪70年代开展了季铵盐在工业用水杀菌灭藻方面的应用研究。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和北京东方红炼油厂研究所共同研究了包括季铵盐在内的47种化合物对炼油厂循环冷却水中菌、藻的控制效果。
实验中以异养菌、铁细菌和硫酸盐还原菌为受试对象,测定杀菌率达到99%以上时各种化合物所需的最低浓度,由此筛选出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和十六烷基氯化吡啶等季铵盐为较理想的杀菌灭藻剂[60]。
上世纪80年代初,北京东方化工厂从美国Nalco公司引进了一系列水质稳定剂,Nalco7326即为其中的杀菌灭藻剂,主要成分为烷基(C1460%,C1630%,C185%,C125%)二甲基苄基氯化铵与烷基(C1268%,C1432%)二甲基乙基苄基氯化铵的混合物。
1984年,上海合成洗涤剂三厂研制成功了FN-7326杀菌灭藻剂(早期称仿7326,有效含量为10%;现在称FN-7326,有效含量为50%)。
该药剂经实验对比研究,认为其药效与Nalco7326相仿[60]。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后期,国内又研究开发出了双链季铵盐。
此后,我国在季铵盐杀生剂的研究、生产与应用等方面逐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
1.2.2 杀生性能研究进展用以杀灭或抑制菌、藻等微生物生长的药剂统称为杀生剂(即杀菌灭藻剂)。
中的“杀生”并不一定需要把微生物杀死,大多数对微生物只起到抑制其生长和增殖的效果,效果大小取决于的浓度和作用时间[61]。
按照季铵盐杀生剂的发展历程,可将其分为单链季铵盐、双链季铵盐、复合季铵盐、双季铵盐和聚季铵盐等5大类杀生剂,其杀生性能通常包括杀菌性能和灭藻性能两方面。
1.2.2.1 杀菌性能研究进展灭藻性能研究进展对于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甚至在人体内也无孔不入的细菌、真菌和病毒来说,藻类对生长环境、生存条件的要求苛刻得多,其分布也远没有菌类和病毒的分布广,因此人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对藻类污染带来的危害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所以,尽管季铵盐杀生剂普遍具有杀菌和灭藻的双重功效,但与季铵盐杀菌剂的发展现状相比,对季铵盐灭藻剂的研究与开发明显要少得多,应用领域也没有那么广泛。
(1)单链季铵盐灭藻剂仉春华等[85]研究了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溴化铵、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和十四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等3种单链季铵盐对混合藻液(由中国石油辽阳石油化纤公司排放的直流冷却水中提取,小球藻30%,栅藻27%,硅藻40%,蓝纤维藻2%,其他藻类1%)的灭藻效果,结果表明单链季铵盐具有灭藻和剥离污泥的双重作用,当用量≥25mg/L时,其灭藻率均在90%以上,出水达到了工业水处理的要求。
周律等[86]进行了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抑制铜绿微囊藻生长的研究,发现在微囊藻生长迟缓期的最佳用量为10mg/L,最大抑藻率为%;在微囊藻生长对数期的最佳用量为25mg/L,最大抑藻率为%。
许银等[87]研究了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对小球藻的抑制效果,在~1mg/L的用量范围内,随用量升高,该季铵盐对小球藻的抑制作用增强,96h抑制小球藻生长的半效应用量为L。
洪爱华等[88]研究了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溴化铵对赤潮生物海洋原甲藻的灭杀和抑制作用,用量为L时,可以抑制海洋原甲藻的生长,用量大于L时,灭藻率可达到90%以上。
(2)双链季铵盐灭藻剂曹西华等[89]研究了几种不同结构的季铵盐灭藻剂对赤潮异弯藻的杀灭效果,结果表明随着季铵盐灭藻剂作用时间延长,灭藻效果明显增加。
其中,双十八烷基二甲基氯化铵的用量为L时,24h后杀灭率仅为70%左右;而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和十八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的用量均为L时,24h后灭藻率即可达到85%和90%以上,可见单长链季铵盐对赤潮异弯藻的灭杀效果优于双长链季铵盐。
张珩等[90]研究了双链季铵盐2-(2-苯氧基乙氧基)乙基三甲基氯化铵对两种赤潮生物的杀灭和抑制作用,发现该季铵盐能有效抑制赤潮藻,其中对球形棕囊藻96h的最小抑藻用量为L,对塔玛亚历山大藻96h的最小抑藻用量为L。
(3)复合改性季铵盐灭藻剂黄娟等[91]考察了十四烷基二甲基苄基溴化铵改性黏土对2种赤潮藻的杀灭和控制作用,结果表明12mg/L的改性黏土对海洋卡盾藻作用24h后的灭藻率为85%,48h后达90%,72h后超过95%;16mg/L的改性黏土对塔玛亚历山大藻作用24h后的灭藻率不到50%,48h后为77%,72h后达到85%;而在相同用量和作用时间内,未改性黏土对2种赤潮藻的灭藻率均未超过50%。
庞艳华等[92]研究了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改性膨润土对两种海洋生物的去除作用,结果表明当改性膨润土的用量为20mg/L时,对小球藻的24h后除藻率大于85%,对新月菱形藻的24h后除藻率大于90%,而未经季铵盐改性处理的膨润土在相同用量下对小球藻和新月菱形藻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去除作用。
(4)双季铵盐灭藻剂王修林等[93]考察了由2个氯化十二烷基三甲基铵分子经联接基团连接而成的双季铵盐灭藻剂的抑藻活性,结果表明该双季铵盐在~L的较低用量时,对东海原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和赤潮异湾藻的生长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当用量增至L以上时,对中肋骨条藻的生长也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在相同用量范围内,对裸甲藻、青岛大扁藻和亚心形扁藻的生长影响不明显,表现出该双季铵盐的抑藻作用具有明显的种属特异性。
吴萍[94]比较了双烷基聚氧乙烯基三季铵盐(DPQAC)和三烷基聚氧乙烯基三季铵盐(TPQAC)对3种赤潮藻的杀灭效果,其中DPQAC的用量为3mg/L时,灭藻率均可达到90%以上,用量为4mg/L时,灭藻率均可达到100%;而TPQAC的用量为1mg/L时,即可严重影响赤潮藻的生长,用量为2mg/L时,短时间内就能100%的杀灭赤潮藻。
可见,TPQAC的灭藻效果优于DPQAC。
(5)聚季铵盐灭藻剂曹承进等[95]研究了一种实验室制备的表面接枝聚季铵盐型高分子杀生剂对钝顶螺旋藻的杀灭效果,当1mg/mL的杀生剂作用于螺旋藻后,通过显微观察藻体的性状变化,发现原本呈现螺旋伸缩状的藻体已断裂成若干段,并由绿色变成土黄色,证明螺旋藻已经死亡,其灭藻过程是杀生剂表面吸附、接触、灭藻。
Nudel R等[96]报道了以聚苯乙烯或交联聚苯乙烯的氯甲基化合物等为载体,通过载体上的氯甲基与含有长链烷基的不同叔胺进行季铵化反应,制得的水不溶性聚季铵盐或聚双季铵盐杀生剂能有效杀灭藻类。
这类聚合物适用于水处理,虽然用到一定时间后其杀生活性会下降,但通过适当处理,其活性大部分可以恢复,因此具有长效性。
Pera J D[97]通过二甲胺、多胺与环氧氯丙烷季铵化反应制得水溶性聚季铵盐,该类聚合物具有高效灭藻性,可用于工业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