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机的文论思想
探究陆机《文赋》的文体观念及其在文体学上的意义

探究陆机《文赋》的文体观念及其在文体学上的意义《文赋》是陆机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文赋体”的奠基之作,对后世文体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陆机在《文赋》中对文体观念有着独特见解,他提出文以载道、载道以表意,注重文体的表现与传达,开创了“文赋体”在文体学上的新局面。
本文将从文赋体的内涵和特点,陆机的文体观念以及《文赋》在文体学上的意义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文赋体的内涵和特点《文赋》是陆机创作于晋代的一部文论著作,旨在探讨文学创作的艺术技巧和审美规律。
它表现了陆机对文学艺术的独到见解和深刻思考,开创了文学批评的新局面。
文赋体的内涵主要包括:注重文学性,对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审美性有着高度的追求,提倡用优美的语言、独特的表现方式来展现文学风采。
着力表现主题,通过对文学作品主题的聚焦和突出,使得作品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追求真实性,坚持以真实的生活为基础,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塑造出真实、自然的艺术形象。
追求真善美,力求作品既有真实的描绘又具有美好的情感,兼具真、善、美的艺术特质。
文赋体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它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指导性,对文学创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规范,为后人提供了创作的指导原则。
二是它注重文学取向,对文学的发展方向和创作方法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和阐述。
三是它是一种文学审美观念和批评标准,对文学作品做出了一系列艺术性评价和价值判断,对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陆机的文体观念陆机在《文赋》中提出了“文以载道、载道以表意”这一理论,强调了文体在表达和传达意义上的重要性。
他认为,文以载道,意指文学作品首先要有“载道”作用,能够表达和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只有具备了这种“载道”作用的文体,才能够真正地给读者带来感受和启发,发挥作用。
载道以表意,意指文学作品要通过艺术手段和表现形式来展现出内在的意义,让读者通过欣赏作品的艺术性和美感,领悟作品的深层内涵和情感内核。
陆机认为,文学作品不仅是一种表达工具,更是一种审美享受和心灵交流的方式,因此文体在传达意义和表现艺术美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陆机的文学成就与思想影响

陆机的文学成就与思想影响陆机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一位文学家,他的文学成就和思想影响在当时就非常突出,甚至到现在他的影响仍然持续着。
陆机不仅在文学上有极高的造诣,还在政治和军事上有着卓越的才能,他的学识渊博、见解独特,是当时中国文化领域中的佼佼者。
陆机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和文学理论两个方面。
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洒脱豪放,被誉为“豪放派”代表人物。
他的作品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和对自然的热爱而著称,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陆机在其《文赋》一书中提出了“象外化中”的文学理论,主张文学要通过对自然观察的理解来表现自然的美。
这一理论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广泛传颂于后世。
此外,陆机的思想影响也广泛而深远。
他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中“道学”的一位代表人物,主张“道胜于德”,即正确的道德守则会从正确的道路中自然产生。
他强调个人的自主性和人们的本性,认为只有一个真正理性的人才能完全实践儒家的思想。
他的思想思路独特,是儒家学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来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的来说,陆机的文学成就和思想影响都是非常重要的。
他的文学作品以其豪放派的特色和“象外化中”理论的贡献,被后世传承和学习。
他的思想深刻独特,对后世的儒家思想和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时的文化领域中,陆机的学术成就位居领先,他的思想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追随。
他的成就和影响,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晋朝的文人雅士诗人书法家思想家

晋朝的文人雅士诗人书法家思想家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时期,著名的文人雅士在这个时代中涌现出来。
他们的才华横溢,身兼多重角色,包括诗人、书法家以及思想家等。
他们的作品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晋朝的文人雅士晋朝的文人雅士众多,其中最著名的包括嵇康、陶渊明、王羲之和陆机等人。
他们各自在不同领域展现了出色的才华和独特的个性。
嵇康是晋朝的一位杰出音乐家,也是一位极具文学才华的诗人。
他以才情出众、洞察人心而闻名于世。
嵇康的诗作富有抒情之美,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他的作品表达了他对道德败坏、社会动荡的担忧,批判腐朽的官僚体制和压迫人民的统治者。
陶渊明是晋朝最伟大的田园诗人之一,他以描绘大自然和田园生活为主题的作品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陶渊明的诗作自由自在,情感真挚,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相结合,达到了身心合一的境界。
他的作品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世俗纷扰的回避,被誉为“田园诗的集大成者”。
王羲之是晋朝最有影响力的书法家之一,他的书法被认为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
他以自由奔放的笔法、流畅华美的笔致,塑造了独特的书法风格。
王羲之的作品强调个性的表达,注重笔意的吐纳和情感的抒发,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他对后世的书法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陆机是晋朝知名的思想家和文论家,他的思想观点深受时人推崇。
陆机提出了“文以载道”的观点,认为文学作品应该以传达思想和道德为目的。
他强调文学应当承担社会责任,通过文字来影响和改善社会。
陆机的这一观点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和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文人雅士的影响晋朝的文人雅士们不仅在他们各自的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同时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作品流传广泛,对后世的文化乃至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嵇康的作品激发了后世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为后来的诗人树立了榜样。
陶渊明的田园诗开创了新的文学风格,对后来的文人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王羲之的书法成为后世书法艺术的楷模,对中国书法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陆机对文学的构思与创作

陆机对文学的构思与创作
陆机是中国古代文学领域的杰出代表之一,他在文学构思和创作方面有很多思考和探索。
在《文赋》中,陆机首次将创作经验、创作过程、写作方法、修辞技巧等问题纳入文学批评的议题,强调文学创作应该追求纯粹的、审美的文学,以及追求文学的独立思想。
在文学创作构思方面,陆机认为创作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澄心寡欲、凝神静思,以及搜集积累素材、发掘昔日积累等。
进入创作过程后,要保持精神意念的高度集中,排除任何杂扰,全心投入构思,充分运用想象和联想,获得形象准确的语言,寻求充分表达情志的新颖文辞。
在创作立意方面,陆机认为创作需要处理两大难题,即“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困惑,强调写作的认识虽然可以借览前人的经验,但主要靠个人在实践中摸索。
他还提出了“立意为先,修辞为后”的创作原则,认为创作应该注重思想的内涵和语言的修辞技巧。
在文学修辞方面,陆机强调修辞要为表达主题和思想服务,不应成为修辞而修辞。
他提出了“喻义之统,礼乐之情,文章之源,圣哲之业”的修辞观,强调了修辞的功能性和应用性。
同时,陆机还提出了“状景写情,比兴相纬,雕藻丽辞,宏丽珍奇”的文学修辞原则,强调了文学修辞应该注重表现情感和自然景物,追求语言的美感和艺术性。
综上所述,陆机在文学构思和创作方面有很多深刻的思考和探索,他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繁荣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陆机文赋提出的文论观点

陆机文赋提出的文论观点
陆机的文论观点
一、文论的重要性
陆机认为文论是文学活动的根本,它是文学创作的根源,语言的源泉,文化的宗旨和手段。
他认为文学不是为了娱乐而存在,而是为了传播知识、启发思想,拓展精神视野,充实文化生活,提高文学修养。
二、作者主观性的重要性
陆机认为文论首先要重视作者的自由发展,他认为文学创作是一种“自我解放”和“主观发挥”的表现形式,作者的主观主义才是文学创作的核心,而不是客观服从。
三、文学的审美功能的重要性
陆机特别强调文学的审美功能,他认为文学不仅要拓展思想和知识,它还要帮助读者感受文学作品的美。
他认为审美是文学创作的全部和核心,而不是从事琐碎的技艺,文学是一场审美盛宴。
四、文学的宗教性
陆机认为文艺的宗教性也是其本质的一部分,在他看来,文学的宗教性是它把各种艺术形式用来敬畏神灵和征服未知的力量,去建立向上的理想世界的途径,它使艺术活动的每一个阶段都带有神秘感。
- 1 -。
陆机《文赋》的文论贡献

陆机《文赋》的文论贡献
陆机在《文赋》中提出了一系列见解,为儒家思想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他在书中提出了仁政的核心思想,认为只有仁政才能真正治理国家。
他强调仁政的核心价值在于“以德治国”,而不是多采取暴力政策。
他认为仁者渡于民,以百姓之心托近朝,以人情取之,以仁政治之。
此外,他还着重强调“以礼待诗”的重要性,他认为文字的艺术才能使群众在礼仪方面得到教育,可以有效地维护社会道德,营造良好的伦理氛围,因此礼仪是其仁政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陆机还解释了“文”的内涵,把它视为仁政的修身训练,它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片仁心的海洋,一颗感恩的思想之种。
他主张“仁者养文”,并认为文赋不可能独立于仁政,而是仁政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赋要真正自成体系,必须服从仁政上的统一指导。
总之,陆机在《文赋》中提出的思想,对儒家思想发展及后来仁政理论的发展都有重要贡献。
谈陆机的创作论

谈陆机的创作论
谈陆机的创作论指的是中国传统文学家、诗人谈陆机的文学思想。
谈陆机(827—887)来自南宋中期的宁海,祖籍江苏,曾任宁海县官,后又转任渡口知县,后退居秦皇岛,年七十八。
他将历史上多位历史
人物、作家、哲学家的思想融会贯通,形成了一股独特的文学思想。
谈陆机立论认为:文学作品必须有辩证思维。
正如《文学宣言》的开
篇所言:“用文学,需辩证思维。
虚实相生,多元统一,这是文学之
所以称文学的原因” 。
由此可见,谈陆机视辩证思维为文学的核心。
其次,谈陆机认为文学应遵循历史规律。
他认为,文学作品必须
反映历史性现实,应结合历史规律进行创作。
《文学宣言》中明确指出:“文学凭历史规律而进,方为文学之真质”。
历史规律包括历史
发展的规律、世界发展的规律、人类发展的规律等,文学作品必须与
历史规律忠实,即新旧相生,才能融入形成辩证思维。
最后,谈陆机从艺术技巧层面上要求文学作品的规范与完整性。
他认为,一切文学作品都必须有艺术技巧,才能表现出文学质感,这
是文学作品最重要的内容。
《文学宣言》说道:“文学之真质,技巧
最基本,文学之最乐趣,乃偶然意想。
”谈陆机通过艺术技巧追求文
学作品的完整性,为文学创作打下了基础。
综上所述,谈陆机对文学创作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文学作品必须
有辩证思维,遵循历史规律,重视艺术技巧,追求完整性,使文学作
品的质感得以表现出来。
陆机文学观

体
风
格
• 十类文体及其风格特征:分类较曹丕
更细,论述兼顾内容与形式二层,体现 出文体与风格的多样性。另外,还论及 作者个性与审美趣味对文风的影响。
• 诗缘情而绮靡:突出诗的抒情性,只
讲言情,不讲言志,使诗歌实际上突破 了儒家“止乎礼义”的原则,具有开一 代风气的重大意义。
艺
术
技
巧
• 结构布局:选义按部,考辞就班 (义主辞次,义辞相称,相得益彰) • 几条原则:会意尚巧,遣言贵妍, 音声迭代,五色相宣。(构思巧妙、 辞彩华美、抑扬顿挫的音乐美) • 突出主题:立片言以举要,乃一篇 之警策。反对因循,主张创新。
比喻文学创作的丰赡之美;
• 和:以音乐不同声调之配合构成音乐美,
比喻文学创作的和谐之美;
• 悲:以音乐之悲音比喻文学创作要充分体
现鲜明强烈的情感;
审 美 标 准
• 雅:主张创作具有广泛意义上的纯正格调,
反对轻浮的格调;但已与传统儒家的美学 标准有别;陆机并不反对“新声”.
• 艳:注重文学本身的艺术美,与“绮靡”相
• 二陆入洛,是其兄弟二人介入政治 的开端,也是其人生悲剧的肇始
个人主儒
• 少有异才,文章冠世,伏膺儒术, 非礼不动。 —《晋书· 列传第二十四》 • 这是其入洛的原因,也是其悲剧命 运的根源。
陆机作品举例
• 总辔登长路,呜咽辞密亲。借问子何之, 世网婴我身。永叹遵北渚,遗思结南津。 行行遂已远,野途旷无人。山泽纷纡徐, 林薄杳芊眠。虎啸深谷底,鸡鸣高树颠。 哀风中夜流,孤兽更我前。悲情触物感, 沉思郁缠绵。伫立望故乡,孤影凄自怜。
晋书晋书列传第二十四列传第二十四??二陆入洛是其兄弟二人介入政治二陆入洛是其兄弟二人介入政治的开端也是其人生悲剧的肇始的开端也是其人生悲剧的肇始个人主儒个人主儒??少有异才文章冠世伏膺儒术少有异才文章冠世伏膺儒术非礼不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讲陆机的文论思想(提纲)
陆机的《文赋》是中国文论史上首先谈论作家创作心理的专
论文章。
1、陆机与《文赋》
陆机是西晋太康诗坛的代表诗人(另一人是潘岳),被称为太康之英”(钟嵘语)、“一代之杰”(《晋书》)。
陆机的文论思想
陆机的《文赋》,前承曹丕《典论》,后启刘勰《文心雕龙》
文赋》创作宗旨在于探讨“ 作文之利害所由好与不好的原因)”,以达到“ 曲尽其妙”的目的。
陆机深感写文章常常是“ 意不称物,文不逮意”,所以著文分析原因,找出规律,试图解决问题。
1)陆机的《文赋》是一篇关于创作——由创作的起因,
到艺术构思,到文字的表达——全过程的深入而细致的剖析
文章。
首先是创作冲动的产生:“感于物”和“志于学”
文赋》开篇即言创作的动因,一是“感物伫中区以玄
览),二是“志学”颐情志于典坟)两个方面。
感物”说,不自陆机始。
志学”说,影响深远。
其次是艺术构思的过程和特点:紧接着陆机谈到艺术构思问题。
A、构思的过程分两步:起初是静思以寻物(意与物的关系)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深思傍求,或熟思
博采),精骛(精神驰骋)八极,心游万仞”;后来是酌辞以
达意(意与文的关系)“其致也(文思来时),情瞳胧而弥鲜(内在朦胧的感情逐渐清晰),物昭晰而互进(外在
鲜明的物象纷至沓来),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六
艺群言,统归行文时驱谴),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
(言想象可以升天入地)。
于是沉辞怫(音, 浮)悦(吐词
艰涩),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
”
陆机在谈论辞与意、意与物的关系时,用形象的比喻说明,
意之称物、文之逮意很难
B、艺术想象问题。
那么,艺术想象的实质就是“意之称物,文之逮意”构思活动了,其特点就是艺术构思的特点。
陆机指出,艺术构思要求新求变:“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之已披,启夕秀之未振”,即汲古纳今,匠心独运,别出心裁。
艺术想象最终的结果要落实到“选义(适当的事义)按部,考辞(确切的言辞)就班”,也就是文字的表达问题。
再次是文字表达的情状由构思到表达,情状万分复杂:有时是“因枝以振叶” 时是“沿波以讨源”,有时是“本隐(晦涩)以之显(明显)”,
有时是“求易而得难”,有时是“虎变而兽扰”,有时是“龙
见而鸟澜”;但无论是“妥帖而易施”,还是“岨峿(音,局
语,不安的样子)而不安”,只要“心澄”,则“言妙”。
表
达时,“或操觚(音,姑。
木简)以率尔(不经心),或含毫
而邈然”,都与构思的情状有关:“信情貌之不差(内情外貌,
指意与言),故每变而在颜”。
(2)还谈到艺术创作的乐趣--------- 文学的心理功能
(3)陆机还论述了文章风格与作家主体性情和文章体裁的
关系。
“体(文体)有万殊,物(物象)无一量(标准),纷纭(乱貌,就“体”言)挥霍(疾貌,就“物”言),形难为状”。
作家根据自己的才情技巧,穷形尽相,托物寄情;因个性不同,所以文章风格相异:“夸目者尚奢(辞藻华丽者浮艳),惬心者贵当(切理餍心者严密),言穷者无隘(语言简约者明易),论达者唯旷(说理畅达者顺通)”;当然不同的文体,也影响文章的风格。
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陆机在这里论及了数十种文章的不同风格。
特别要指出的是他对诗的风格特点的描述。
(4)诗缘情而绮靡一一诗歌的本质和特征
缘志之争
中国古代诗论有两个传统: “诗言志”和“诗缘情”。
朱自清
说,前者为老传统,后者为新传统。
从《尚书》以来的儒家
大多强调诗歌要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忽视了其中的情感因
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的理论因子。
汉代的《毛诗 序》一方面继承了儒家“诗言志”的传统,又糅合了《乐记》 的观点,将“言志”和“缘情”联系起来,形成“志”与“情” 相统一的诗论,这既是对诗歌本质认识的深化,又是“诗缘 情”说的滥觞。
汉末人们对诗歌的认识起了变化,魏晋时随 着文学作品独立性的增强, 曹丕提出了 “诗赋欲丽”的观点, 对诗歌的艺术特征给了进一步的指认。
陆机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诗缘情”的观点,而且认为诗
诗人的情感和想象在创作中的重要性。
诗人的情感与想象力
有花纹的丝织品,引申为美丽、华丽;
“靡”,细腻。
就是,华丽细腻的意思。
李善说, “绮靡,精妙之言。
最能够以精妙的语言表达情感丰富、细腻的肌理与变化。
当然,我们肯定“缘情”说,并不否定“言志”说。
正如普 列汉诺夫所说:艺术既表现诗人的情感, 也表现诗人的思想。
(《没有地址的信》)清代叶燮《原诗》:“曰理、曰事、曰情, 此三者足以穷尽万有之变态。
”也是欲把情、志、事通归起
素。
但是相传是孔子弟子所做的《乐记》又有“缘情”
“凡 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
情动于中,
的特点是“绮靡”。
“缘情”说从诗的本体出发,更加强调
是富足而神秘的,所以诗歌这种文体就显得更具色彩。
“绮”,
合起来 ”诗歌
来。
我们于此要强调的是陆机首发之功一一他第一个义正严词地提出“诗缘情”的理论,并影响后世。
(5 )灵感理论陆机把灵感叫做“应感”。
“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
这是灵感思维的心理特征。
陆机认为,“灵感”是创作者的心理活动,这是灵感的本质。
“天机之骏利(敏锐),夫何纷而不理”。
灵感来时,创作极为顺利,“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灵感枯竭时(“六情底滞”),创作力衰退,“志往神留,兀若枯木,豁若涸流”,
“理翳翳而愈伏,思扎扎其若抽”。
这是灵感的作用。
灵感对创作有及其重要的作用。
但是陆机承认,“虽兹物之
在我,非余力之所戮(力旁,音路)”,所以经常“抚空怀而
印惋”,“未识夫开塞之所由也”。
灵感这种特殊的思维能力,
是可遇而不可求,可感而不可言的,诚如陆机所言,“非知
之难,能之难也”。
这是对灵感思维特性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