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孔子对我国古代文论的影响
孔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孔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一、中国古代文化的开创者孔子(公元前551年至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伟大开创者和重要思想家。
他的思想被称为儒家学派,对中国文化的塑造和传承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二、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孔子的思想主要围绕着人伦关系、政治伦理和社会道德展开。
他强调个人修养和家庭责任的重要性,提倡君子行为准则,强调忠诚、孝顺、仁爱等美德。
这些核心理念构成了儒家思想的基石,被广泛应用于整个中国社会。
三、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建立孔子的思想对于中国社会的秩序建立和道德规范的确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提倡的礼仪原则被用于规范人们的行为,建立起一套以孝道、友爱和尊重长辈为基础的社会伦理。
四、教育的重要性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孔子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他主张以实际行动来培养后代的德才兼备,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传承。
他倡导的“学而优则仕”的教育理念,影响了中国千年的教育体系。
五、儒家思想的政治影响孔子的政治理念和儒家思想对中国政治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他主张君主应当以德治国,强调君权来自于天命,并提出了“君为臣纲、官为民纲”的治国思想,对中国的君主制度和官僚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六、对后世的影响孔子的思想和教育观念超越了其时的历史背景,对后代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和儒家学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进程。
总结:孔子以其伟大的思想和理念,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演进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教育体系和政治制度产生了深刻影响。
孔子被誉为中国文化的伟大引领者和思想家,他的影响直到今天仍然深深根植于中国人的思考和行为中。
关于孔子文学思想以及影响

关于孔子文学思想以及影响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字仲尼,名丘,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以及文化的奠基人之一、孔子的文学思想既是在他的著作《论语》中展现,同时也体现在他的言行和对待文学艺术的态度中。
孔子的文学思想不仅对古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史和文化传承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孔子的文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文化、教育以及人的修养与美德方面的关注。
他认为读书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人的基本使命,而文学正是一个人培养修养和道德品质的重要手段之一、孔子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正面的文化教育,人们才能培养自己的品德和智慧,从而改变自身和社会。
他提出“君子”之道,强调追求博雅的教育理想,推崇道德、道义,注重文化修养和人际关系,强调以礼来规范社会的道德准则。
孔子认为,文学是一种重要的道德教化工具,可以通过诗歌、歌谣和经典来传递道德和智慧。
在《论语》中,孔子的许多言行也体现了他的文学思想。
他提倡读书学习,相信“学而不思则罔”;他强调言行一致,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他倡导思考和交流,提出“传不乱,如不亦可乎?”的观点;他注重人际关系,反对斗争和争夺,主张“和而不同”;他提倡自由和尊重,主张“朋友之于朋友也,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孔子对文学的思想影响深远。
首先,孔子对文化和教育的重视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他的教育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彻底的,同时也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其次,孔子的文化思想塑造了中国古代人的精神风貌。
他提出的有关道德、责任、爱与人际关系的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孔子倡导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推动了文学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从而促进了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创新。
孔子的文学思想在中国文学史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的思想影响了后世的文人墨客,塑造了中国的文学传统。
特别是在道德修养、人际关系、家庭观念以及社会伦理方面,孔子的思想影响深远。
他的经典作品《论语》成为了中国文学中不可替代的经典之一,至今仍然深受人们的研读和学习。
《论语》中孔子思想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联性研究

《论语》中孔子思想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联性研究1. 引言1.1 概述《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经典之一,也被公认为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表达和传承。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论语》中阐述了他的伦理观、政治观、教育观等一系列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
本文旨在探究孔子思想与中国古代文学之间的关联性,并分析《论语》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进行研究。
首先,在第二部分将介绍孔子思想的基本原理,并讨论这些原理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体现;接着,我们将通过分析《论语》的背景和起源,探讨其中孔子思想的核心观点以及《论语》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所做出的贡献;随后,在第四部分,我们将具体选取几个不同的文学作品,探讨其中如何体现了孔子思想,并对其影响和表达方式进行详细剖析;最后,在结论中,将对孔子思想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联性研究进行总结,并提出未来相关研究的展望和建议。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孔子思想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联性,揭示《论语》对于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影响。
通过对孔子思想在不同文学作品中的具体体现与探讨,使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文学中儒家思想的地位和作用。
同时,通过对当前研究现状分析,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为今后进一步深化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指导。
2. 孔子思想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联性研究2.1 孔子思想的基本原理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强调仁爱、礼仪、孝道和中庸之道,在他的思想中,人的修养和德行至关重要。
他主张尊重祖先,尊崇礼法,并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孔子提倡推崇五常(仁、义、礼、智、信),并强调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2 孔子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体现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一种表达情感和价值观念的艺术形式,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和人们的思维方式。
孔子强调道德规范和个人品质培养,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到这些价值观念的体现。
孔子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孔子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化名人。
他的思想,不仅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历久弥新,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孔子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1.孔子塑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儒家思想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与其他诸子百家一道,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体系之一。
儒家强调礼、义、人伦、忠诚等思想。
孔子的思想主张,强调“德”在治理国家和社会上的至关重要性。
因此,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跨越了政治、道德、文化、教育等领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石之一。
2.孔子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结合孔子的思想不仅强调了人的内在修养,同时也重视个人的社会责任。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先敬天爱人,与人交往要恪守礼仪,像父亲和子女一样对待别人。
此外,孔子还提倡了“爱人”的思想,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社会上的“仁爱文化”。
这种文化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和互帮互助的关系,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方面。
3.孔子思想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孔子提出了“温故知新”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命运,而一个好的教育是在建立对人类知识的通晓和对悠久的文化传统的尊重之间取得平衡的。
因此,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基础。
4.孔子思想对个人道德伦理的培养和发展有重要意义孔子提出的“仁爱”理念,要求人们关注他人的利益,注重品德修养。
孔子认为,“人无恶事,而后可与言”,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没有道德问题,他才有资格有话可说。
这意味着,孔子认为个人道德的培养是一个人生发展的重要前提。
因此,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的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同时,孔子思想的“仁爱”文化也对现代社会的道德伦理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孔子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孔子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孔子的影响和意义

孔子的影响和意义孔子的影响和意义孔子,又称孔夫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化名人。
他的思想和学说被称为儒家学派,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意义。
一、政治思想方面1. 建立了“仁政”理念孔子提出了“仁政”的理念,即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用道德之力统治社会。
他认为一个好的政治领导者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博爱精神和智慧才能得到人民信任和支持。
2. 倡导“君子之道”孔子倡导“君子之道”,即以德行修身、以礼制人、以诚待人、以宽容包容他人。
他认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优秀的才能,不断追求自我完善,同时也要关注社会公共利益。
3. 提出“三纲五常”孔子提出了“三纲五常”的思想,即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他认为这些是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基础,也是人们行为准则的重要依据。
二、教育思想方面1. 倡导教育以“天下为公”孔子提出了“天下为公”的教育理念,即不分贵贱贫富,不分种族国籍,所有人都应该有机会接受教育,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智慧。
他认为教育是提高人民素质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手段。
2. 提出“学而优则仕”的口号孔子认为学习是一个人成才的关键之一,他提出了“学而优则仕”的口号,即通过不断学习和自我完善来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
他强调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 倡导“以文化治国”孔子主张以文化治国,即通过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来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他认为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只有通过文化传承和创新才能保持国家长治久安。
三、文化思想方面1. 建立了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和学说被称为儒家学派,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准则,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形成了“四书五经”的经典体系孔子的学说形成了“四书五经”的经典体系,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四书和《诗经》、《尚书》、《礼记》、《易经》和《春秋》等五经。
孔子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影响力是怎样的

孔子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影响力是怎样的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又称孔夫子,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之一。
他的教诲和思想对中国古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本文将探讨孔子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影响力。
孔子的学说和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和社会发展。
首先,他对教育的重视和推崇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孔子主张“教育无止境”,并提倡“教书不倦”,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教师的职责。
他的学说强调实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人品德和社会道德观念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影响力。
这种教育理念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教育体制和实践,对培养人才和维护社会秩序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次,孔子的政治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提出了“仁政”、“君子”、“五常”等一系列理念,强调政治应该以道德为基础,并强调君主应该具备良好的品德和修养,以实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
这种政治理念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和君主专制制度,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孔子对中国古代社会礼仪制度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他主张“礼”在社会关系和行为准则中的重要性,并强调人们应该遵守社会规范和礼仪。
这种强调礼仪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直接的影响,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维护都离不开礼仪的规范和遵循。
此外,孔子也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是《论语》的主要编纂者,这本书收录了他的言行和学说,成为了中国古代经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的学说和思想从此成为了后世文人士、政治家和教育家的重要指导,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总的来说,孔子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影响力是多方面的。
他的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社会思想以及文化理念都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学说和思想通过几千年的传承和演变,一直影响到现代中国,成为了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时代在不断变化,但孔子的思想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却始终不变。
试论孔子的文学思想与影响

试论孔子的文学思想与影响话题:休闲阅读音乐知识文化名人传统文化孔子文学摘要: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思想学说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中。
搜集整理《论语》中涉及文学的文献材料,就可以发现孔子的文学思想丰富而系统,涉及到了文学理论的许多命题领域。
本文就是通过研究孔子的文学思想与其对后世造成的影响提出了个人的看法与见解。
关键词:孔子;文学思想;影响一、文学与文学的本质1、什么是文学?文学的文化含义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行为或作品。
在中外文学史上,文学最初是泛指广义的文化过程,并不是指今天所谓的“语言艺术”或“美的艺术”。
在中国古代,《论语》把文学归结为孔门四科之一。
至于文学概念所包括的诗,在先秦时代是主要体现一般文化含义的。
在我国先秦时期,很多都是由诗歌发明民俗文化状况。
诗具有特殊的语言和形象魅力。
在春秋时代,诗虽然总体上被归属于广泛地文化范畴,但它比其他文化形态更能感动人。
当然,狭义的文学专指语言艺术。
2、文学的本质文学的本质是什么?文学从本质上说是意识形态。
在我国古代的文献中,“诗、乐、舞”三位一体。
最早回答这个问题的是《尚书?尧典》“诗言志”,我们可以把这里的“诗”理解为文学艺术。
“诗言志”概括了诗歌抒情达意的基本特点。
正如朱自清在《诗言志辩序》里所说它是我国历代诗论“开山的纲领”。
(1)审美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
审美意识形态一方面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与它们复杂地缠绕在一起。
但另一方面又被看做意识形态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
从功能上看,文学既有认识性又有情感性;从方式上看,文学既有假定性又有真实性;从其性质上看,文学既有集团倾向性又有人类共通性;从目的上看,文学既有无功利性又有功利性。
(2)文学的话语问题人们常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是一种话语。
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即与其他相关性言语过程、与说话人和受话人的具体生存境遇具有联系。
浅析孔子文艺观

浅析孔子文艺观浅析孔子文艺观摘要孔子,这位古代中国的文化巨人,不仅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探索社会人生与安邦治国的格言,显示了其作为思想家、教育家的深邃的思想和渊博的知识,同时对文艺也发表了不少精辟的见解,构成了他关于文艺的审美理想,文艺的表现形式,文艺的功能,文艺创造的原则等文艺观念,影响了中国一代又一代的文艺家的价值观念、艺术趣味和美学追求,并逐渐形成了中国的文学传统。
孔子提出的“中和之美”、“比德说”、“兴观样怨”以及“文质彬彬”的主张,构成了他关于文艺本质、文艺功能、文艺审美理想的文艺观,影响了中国一代又一代的文艺家的价值观念、艺术趣味和美学追求。
本文将从文艺的本质、文艺的功能、文艺的审美理想几个方面分析孔子的文艺观,希望能有所见解。
关键词:孔子,文艺观,文艺功能前言孔子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之深、之广是没有其他任何思想所能比拟的,尤其是从孔子开始形成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传统和学术传统,使中国的文化和学术具有了自己独特的品格。
孔子虽然很少谈到文学艺术问题,特别是极少关注文艺本身的本质和规律,但孔子的理想人格思想具有极强的理论衍生能力,从中不仅能够进一步阐发出政治学说、伦理学说,同样也能阐发出文艺学说。
实际上,孔子人格理论已经对中国文学艺术和文艺思想发展产生了实际影响,孔子之后历朝历代的许多文学家、艺术家都以他的人格理论指导自己的艺术创作;许多文艺理论家都从他的理想人格思想中吸取文艺批评的原理和原则。
孔子的人格思想和文艺思想已经渗透入了中国传统文艺思想的根基之中。
一、文艺的本质文艺的本质是什么?最早回答这个问题的是《尚书·尧典》:“诗言志”。
这就是说,我国古人把诗歌看作是作者“情志”——思想感情的流露和外现。
我国古代诗、乐、舞是三位一体的,所以古人说的“诗”(或“乐”)指的就是文艺。
由此亦看出,我国古人把文艺看作是人类自身心灵的再现。
而不是对大自然的摹写。
这点十分重要,日后它将由此形成中国文艺的特点,进而有别于西方文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孔子对我国古代文论的影响
刘金同
(潍坊科技职业学院,山东寿光 262700)
摘要: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之所以未能获得充分发展,是因为古代思想家(特别是儒家)把文学视为道德、礼仪、政治的附庸,而非与它们平行的独立存在。
这种成见大大束缚了古代文论、文学批评的发展。
作为古代文明的代表的孔子的思想中,也存在着这类成见。
关键词:古代文学理论;孔子;古代文学批评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先秦及秦汉之前未出现过作为独立存在的文学理论或文学批评。
直到汉末,才出现了《典论·论文》这一具有“独立宣言”性质的文学理论专著,预示着文学批评繁荣时期的到来。
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之所以未能获得充分发展,是因为古代思想家(特别是儒家)把文学视为道德、礼仪、政治的附庸,而非与它们平行的独立存在。
这种成见大大束缚了古代文学批评的发展。
作为古代文明的代表的孔子的思想中,也存在着这类成见。
虽然孔子具有进行文学批评的潜力——艺术敏感、学习热情,但他并非一个真正的文学批评家。
在评论或引用《诗》的实际行动中,孔子及其弟子对诗歌本身兴趣不大,而把注意力集中在诗歌的道德意义和教化功用上,其中不乏牵强附会、歪曲引申的例证。
显然,孔子对《诗》的重视和推崇并非原于文学欣赏本身,而是注重它的社会功用,把它视为外交工具、道德指南等非文学的功利手段。
由于孔子代表的古代贤人只对政治哲学感兴趣,而对文学等淡然处之,所以在孔子以后的数百年间一直没有出现独立形态的文学理论。
出现上述现象的另一原因,还在于他们对世界、人以及人的创造物的看法是综合性的,而不是离析成各自独立的部分。
这种看待事物的方法值得肯定赞扬,可使我们避免犯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的错误。
但是,古代思想家对待外部事物、客观世界、国家、作为政治生物的人等诸问题的看法过于东方化,他们只把文学看作治理国家的手段,而对文学的其他因素视而不见。
孔子本人并非是一个没有审美能力的人,相反,他是一个极其敏感的、对艺术刺激反应很强很广的人。
例如《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孔子是被他所听到的音乐深深打动。
他对音乐的欣赏是审美的还是礼义的,是考古历史学的还是功利的,这无从知晓。
但我想,我们应当根据其中最低限度的共同含义,确认孔子是一个极其敏感的、对艺术刺激反应很强的人。
同时证明了他是一个具有文学批评潜在能力的典范人物。
孔子毕竟是个哲学家。
他的一般性话题常常被看作具有审美或文学意义,而他关于语言或文学本身的那些言谈反而缺乏审美或文学意义。
例如,孔子对文学批评和文学本身的原材料——词汇和表达的看法。
孔子对那些涉及“言”的言论或者持有强烈的怀疑情绪,或者干脆予以否定:“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学而》)善于辞令的才能与孔子所谓“仁”观念之间没有联系,“或曰:‘雍也仁而不佞。
’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
不知其仁焉用佞?”(《公冶长》)在其他许多地方,孔子谈及雄辩时总是抱轻视态度,事实上他对任何种类的擅长辞令都表示怀疑(《雍也》)。
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对辞令、修辞、雄辩不感兴趣。
真正反映孔子对文学本身的态度以及他的文学批评的倾向和性质的还是他在批评实践中的表现。
如在《八佾》八章中,孔子与子夏的对话就有对诗篇本义的故意曲解: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
子曰:‘绘事后素’。
”
“曰:‘礼后乎’。
子曰:‘起予者商也。
始可与言诗已矣’。
”
我认为“素以为绚”一句难以确切解释,它很大程度上取决其字句含义。
不过,对我们来说,重要的是了解孔子怎样解释《诗》章句,以及他是否说
清楚它的真意。
只要原文或多或少与今本相似,那么,这段诗描绘一位端庄美丽的女性——卫国侯爵夫人,而决不是在宣传孔学教义。
孔子只是偶然在《诗》中发现了能印证他的道德革新设想的经典证据,便把对一位贵妇人的美好的描绘,变成一堂道德课。
重要的不在于孔子强调诗篇的道德意义,而在于他改变了原诗的真相以便能够使用它。
关于《诗》的第一首诗,他在《八佾》中说:“《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这个解释实在有些文不对题。
从孔子实际文学批评活动中看出,孔子根本没有或者很少注意关心他正在“分析”的诗的真实含义,他不惜一切代价地、无情地从引诗中提炼道德教义。
显而易见,孔子将文学讨论最终完全局限于一种功利主义范围之内。
像他这样一个敏感而有教养的人,特别是把文学看得很重,以至于把《诗》作为教学支柱的人会如此作为,不禁令人思而不解。
然而孔子毕竟是他那个时代的人物,他的意趣和注意力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极为迫切的道德、社会、政治各种危机的制约。
这就是说,孔子像所有同时代的理智人物一样,只对哲学,特别是政治哲学感兴趣;而对舍此之外的一切事情都淡然处之。
他那综合的整体的方法致使他很难把文学看作一种独立的东西,很难把文学从那些盘踞心头的道德问题、政治问题中分离出来,虽然这并非不可能。
在他看来,即使文学有充分理由存在,它也必须适合于他的人生观的综合的整体。
只有在儒家正统本身失却对人们思想的掌握时,文学才有可能从它一直扮演的邦国婢女的角色中部分地独立出来,成为个性表现的手段。
曹丕的《典论·论文》开启了在文学内部、为文学本身而研究文学的路径;虽然不一定非得撇开道德方面的考虑,但至少不必一定要与实际功利和狭窄的教诲用途相联。
当然其中仍然透露着孔子对古代文化的巨大影响。
责任编辑:陈龙国
A Brief T alk about the Effect of the Confucius to the Ancient
Literature Theory
Liu Jin--tong
Abstract: The ancient literature theory and literature criticism have not been fully developed in our country. The reason is the ancient thinkers (especially the Confucian) treat literature as the vassal to the morals, etiquette politics, but not the dependent paralleling. This bias fettered the development of it. Even the Confucius---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ancient civilization also has such bias.
Key words: Ancient literature theory, Confucius, Ancient literature criticism
收稿日期:2006/10/31
作者简介:刘金同(1961—),男,山东寿光人,潍坊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