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人格魅力
孔子的人格魅力

孔子的人格魅力——读《论语》有感内容摘要:《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
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论语》一书,介绍了当年孔子及其弟子的一言一行。
让我们知晓了孔子对人生的看法,对待别人的态度,处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关系,以及对弟子的谆谆教诲。
关键词:论语,孔子,仁,礼,义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是一位圣人,《论语》这本书的最大价值,在于它实现了孔子的伟大的人格形象。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孔子的主张是“忠”“孝”“礼”“义”,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义”。
“仁者爱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是他对“仁”的解释。
一·仁孔子思想学说的内在核心是“仁”。
孔子所谓的“仁”,体现在各个方面。
孔子说,“仁者,人也”(《礼记·中庸》),又说“仁者,爱人”。
(《颜渊》)[33],力求做到“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力求做到“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
郭沫若说孔子此功是“人的发现”,匡亚明说“泛爱众而亲仁”正是“古代原始人道主义精神的反映”[34]。
孔子所谓的“仁”,体现在各个方面。
“孝弟也者,其人之本与”?孔子认为,孝顺父母、顺从兄长,就是仁的根本。
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要体现“仁”,首先就必须要孝顺父母,顺从兄长。
孔子的人格魅力——以《论语》为考察中心

孔子的人格魅力——以《论语》为考察中心内容摘要:本文以《论语》为考察中心,同时参照《孔子家语》、《礼记》等书,着重论述孔子的人格魅力。
孔子非凡而永恒的人格魅力,体现为以下几端:孔子是文化的终极关怀者,孔子是孜孜不倦的传道者,孔子是身体力行的践履者,孔子是乐观坚毅的通达者,孔子是无上亲和的仁爱者。
关键词:孔子人格魅力《论语》礼乐仁毫无疑问,文献资料(传世的/出土的[①])是我们进入古人精神世界的桥梁和通道。
后人之于孔子,其情形亦复如是。
司马迁说:“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史记·孔子世家》)研究孔子的文献资料,除了《史记》的《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传》等外,直接的材料则是《论语》、《孔子家语》[②],以及《礼记》等;而《论语》一书,更是天字第一号的基本文献。
后世欲知孔子,舍《论语》复将何从?故《论语》巍然而为儒家要典,甚或可尊之为儒家“圣经”;《论语》之所言所论,屹然而为足可与时间相抗衡的空谷足音。
一代国学大师钱穆说:“《论语》一书,乃孔子遗训所萃,此为中国最古最有价值之宝典。
”[③]《论语》一书的最大价值,在于它真实地再现了孔子平凡而伟大的人格形象,“盖孔子人格之伟大,宜为含识之俦所公认;而《论语》则表现孔子人格唯一之良书也”。
重读《论语》、“想见其为人”,感叹他广博的知识和儒雅的风度,体味其文化思考与生命关怀,探寻圣人的精神风骨与人格魅力,真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者也。
如此读《论语》、思孔子,庶几近于陈寅恪所谓“同情之了解”[④]。
孔子,一个人格伟岸的仁者、一位“何其多能”的卓越的智者、天意纵使之而成的一代圣人(“固天纵之将圣”)(《论语·子罕》),被誉为时代的精神偶像。
早在西汉之时,司马迁就已经推许孔子为“至圣”(《史记·孔子世家》)。
后来儒家极力构想的、积极追求的理想人格(“内圣”),其实孔子早就是光辉的典范,堪称“万世师表”。
孔子非凡而永恒的人格魅力,约略可从以下几端“述”之:文化的终极关怀者文化,是人类有别于动物的标志;因此,所谓“文化”,实即“人的文化”(贺麟称之为“人文化” [⑤])。
《论语》所见之孔子人格魅力

《论语》所见之孔子人格魅力《论语》所见之孔子人格魅力摘要:细读《论语》,我们就会发现,孔子是一位具有多彩多姿性格的人,有时还很可爱。
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学说,能在中国两千多年的社会里产生重要影响,当然是源于它博大精深的思想,但与孔子本人的人格魅力也有莫大的关系。
关键词:学者;智者;仁者;通者;人格魅力孔门弟子亲眼目睹了孔子的人格魅力,并为其所吸引。
《论语·述而》称:“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孟子说:“孔子,圣之时者也。
孔子之谓集大成。
”[①]这是对孔子人格的一种轮廓式的描述。
颜渊对孔子更是赞佩不已:“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论语·子罕》)即使站在今人的立场上,孔子在很多地方同样让人赞赏。
一、孜孜不倦的学者孔子是自学成才的典范,勤奋不倦的学习是贯穿孔子一生的主题。
正是通过刻苦的学习,孔子才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并授徒讲学,成为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
孔子自己承认:“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正是通过学习的积累,在不断的学习中,孔子一步步得到提高,从而达到了“从心所欲”的境界。
孔子学习如饥似渴,不断的寻找机会充实自己,“入太庙,每事问”(《论语·乡党》)。
孔子认为学习要有正确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语·为政》)。
孔子以学习为乐,并对学习有很深的体会。
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还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论语·述而》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对这一事件,《史记·孔子世家》所记略有不同:“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
评孔子的人格魅力

评孔子的人格魅力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家族影响最大,历史也最悠久。
一个是孔府,一个是天师府。
这两个家族历经各朝各代,影响最为久远,超越了每一个封建王朝。
孔子个人的成就和久远影响是导致孔府倍受尊崇的主要原因。
孔子生活的年代,其实已经是礼崩乐坏了,也就是说周朝的礼治已经在诸侯间名存实亡了。
可是孔子却始终坚持正统的儒家观念,影响了当代的有识之士,纷纷从各国赶来向他学习。
当时的诸侯都知道,孔子是个文武全才的人,文足以安邦,武足以定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他具有与众不同的远大理想和抱负,尽管世事不如人意,与他所想相差甚远。
可是他却始终乐观地面对人生,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动摇。
孔子一生有很多的机会,可以得到高官厚禄。
他曾经在鲁国做过三公之一的大司寇,以仁义礼乐治国仅三月,人民自行守法,不好意思犯法。
这是儒家治国的最高境界,而法家治国靠的是酷政峻法,人民守法是因为不敢犯法;而儒家治国靠的是礼乐仁义,人民守法是因为不好意思犯法。
这是相当了不起的执政成就。
在孔子执政鲁国时,鲁国民心高涨,使得一直想以强凌弱的邻国齐国非常不安,丞相晏子便想出了与鲁国结盟的办法来讨好鲁国。
另一方面齐国通过鲁国的弄臣,赠送名马名妓来讨好鲁国国君,以消磨鲁国君臣的斗志。
鲁国国君慑于孔子的严格,不敢公开接受。
却私下里答应对方,将名妓安置在接近齐国的鲁国境内,并偷偷地瞒着孔子去寻欢。
孔子知道后,觉得鲁国国君胸无大志,亲近小人;自己在祖国难以实现王道政治,于是就离开祖国去游学。
孔子周游列国求仕的消息传开后,很多诸侯跃跃欲试,想请孔子来为官,卫灵公就对此有着强烈的愿望。
可是大臣中有人问卫灵公:“我们卫国在治国方面可有人能够比得上冉有(孔子的学生)?”卫灵公说:“没有”。
又问:“我们卫国的将军中英勇善战的可有人能够比得上子路(孔子的学生)的?”卫灵公也说没有。
又问:“我国的谋士外交人员中可有比得上子贡的?”回答还是没有。
“道德声望可有比得上颜回的?”也还是没有。
关于《论语》中的孔子形象

关于《论语》中的孔子形象《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其中的孔子形象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
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千古圣贤”,其思想和贡献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以下从孔子品德、思想和影响三个方面探讨孔子形象的含义和价值。
一、孔子品德孔子是一位高尚的人格魅力者,在《论语》中表现出了他的品德。
孔子不仅具有博学的知识、独特的思想,而且深受他的追随者的爱戴和尊重。
孔子强调“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思想,他自己也是一个身体力行的典范。
他体现了尊重他人、虚心好学、正直崇高、坚持信念、助人为乐和孝顺父母等优良品德。
同时,他也很注重自我修养,以此来塑造自己的人格。
他谦虚、宽容、耐心、严谨、公正,在面对困境和挑战时表现出不屈不挠的精神。
这些品德的体现使其摆脱了现实的闲杂和尘嚣,成为人们敬仰的伟人。
这些品德的影响不仅影响了当时,也影响了后世,孔子作为典范和榜样被爱戴和向往。
二、孔子思想孔子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普及有着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主要包括儒家思想、政治思想、教育思想、伦理思想和人性思想等。
他强调人的本性善良,而不是善恶分明,即人性本善,认为教育可以让人民变得更好。
他对教育的重视,使得教育成为了儒家学派的核心价值。
他强调“以礼治国”,显示出他对于道德、伦理规范的重视,并认为只有敬畏天命、顺应人伦,才能实现和谐社会。
如果把孔子的思想与孟子的思想相比较,孔子更加强调教育、道德伦理和秩序,而孟子更强调人的品质改进和政治理论发展。
三、孔子的影响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和贡献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他创立了儒家文化,推广了“中庸之道”,形成了中国传统的“下学上达”教育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孔子的影响力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大的影响。
“夫子气象”:对孔子人格魅力的美学称述

“夫子气象”:对孔子人格魅力的美学称述“夫子气象”是对孔子人格魅力的美学称述。
孔子是我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思想和教育思想为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孔子的言行中,我们可以看出他魅力的来源,可谓“气质魅力”的完美展现,他不仅是一个富有智慧的哲学家,也是一个有着高尚品德和人格魅力的人。
本文深入探讨孔子的人格魅力,并举出5个例子,以证明其真正的桀骜不驯和领袖气质。
第一,孔子追求正义和智慧。
一个人能够成长为伟大的领袖,必须具备追求正义和智慧的品质。
孔子曾经说过:“行有不得者,孰不容焉”,意思是,如果我们做的事情是正义的,哪里还有不能得到别人支持的地方呢?孔子认为正确的思想和道德规范是文化长存的基础,正义必须成为我们生活中一个很重要的价值观念。
第二,孔子坚持自己的信仰原则。
领导力气质并不依赖于权力地位和毅力能量,而更多地在于个人原则和较高的道德标准。
孔子一直坚持一个原则:不追求地位和势力,只追求真实和真理。
他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的信仰原则,并设法让别人也按照这个原则去行动。
第三,孔子展现自己的智慧和才华。
领袖魅力时,自我展示是一个重要的方法。
孔子可以被认为是自己时期最大的教育者之一,他的智慧和才华深受人们的推崇。
他在新的事物发展中总是有很好的见解,这显示了他对人生无限的智慧财富。
他对于艺术精神也保持了极好的趣味,因此他的学生中不仅有文人,也有善于组织和运营的人,这使得孔子对于社会的塑造力量越来越大。
第四,孔子在时刻展现出自己的高尚和优雅。
一个真正的领袖必须展现出确信和安定以及尊荣和闲适,孔子在生活中经常展现出他的优雅,并让人们感到他的高贵之处。
他的言谈之间总是含有着宽广深远的智慧,此外他也是一个执着工作、关心家庭的人,生活中有很多的故事都讲述了他的高尚和品格。
第五,孔子对于他的哲学信仰和文化使命充满激情。
当我们回顾孔子的人生经历和他的哲学思想时,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社会文化的深刻认识和对实践性问题的深入思考。
无私奉献的古代名师孔子

无私奉献的古代名师孔子无私奉献是一种令人钦佩的品质,它涵盖了对他人的无私关怀、慷慨奉献以及恪守社会责任等方面。
在古代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人物以其无私奉献的精神和行为赢得了人们的敬佩与尊重。
而其中最为著名的名师便是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古代中国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生于公元前551年,逝于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受尊重的思想家之一。
孔子的学说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强调道德修养、个人品质的培养以及社会和谐的建立。
他的学说对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对学问的热爱与执着使他成为了无私奉献的楷模。
他一生都致力于教育事业,将他对人性和社会秩序的见解传授给无数的学生。
在他的教育理论中,他强调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主张以克己奉公的榜样影响他人。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改善自身品德和心智,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孔子无私奉献的表现不仅仅只体现在他对学问的全心投入,同时也体现在他对人民的关怀和帮助。
他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以解决社会问题。
他曾多次担任官职,希望通过政治手段推动社会改革。
他奉行仁爱之道,鼓励人们以和谐的方式相处,并通过教育来促进社会的进步。
他的言行都传达出对人类福祉和社会稳定的无私奉献。
孔子对他的学生也是无私奉献的。
他教育学生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格和道德观念。
他教导学生要做一个有道德、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并且愿意为社会作出贡献。
孔子用自己的言行和日常示范来引导学生,他注重培养学生的行为和礼仪规范,并将这些教育理念传承给后世。
孔子的无私奉献精神不仅在他当时受到了高度赞扬,而且也延续到了后世。
他的学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各个时代的导师。
他的思想深深影响了后世的文化发展,并为中国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道德准则。
综上所述,孔子作为古代中国伟大的名师,以无私奉献精神而著称。
他将其对道德修养和社会和谐的看法传授给学生,并希望他们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论语中的孔子处世智慧与人格魅力

论语中的孔子处世智慧与人格魅力论语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名传统文化学者,我对论语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中领悟到了孔子处世智慧与人格魅力的重要性。
在这篇论文中,我将分享我对论语的研究心得,并探讨其中所蕴含的智慧和魅力。
首先,论语中展现了孔子处世智慧的方方面面。
孔子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认为学习是一种持续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不断提升自己。
这种持续的学习态度,让孔子成为了一位卓越的智者。
此外,孔子还提出了“君子不器”的观点,他认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以道德品质为重,而不是追求权力和地位。
这种处世智慧使得孔子成为了一位有远见的领导者,他的思想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历史。
其次,论语中展现了孔子的人格魅力。
孔子注重修身养性,他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提出了“仁”的概念。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具备仁爱之心,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孔子的人格魅力在他的学生和追随者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都受到了孔子的道德教育,成为了品德高尚的人。
孔子的人格魅力不仅体现在他的言行举止中,更体现在他对学生和弟子的关心和培养上。
他对待学生和弟子总是耐心倾听,给予指导和鼓励,这种人格魅力使得他的学生们对他深感敬爱。
此外,论语中还展现了孔子对于社会和政治的思考。
尽管本文不涉及政治,但是孔子对于社会和政治的见解是不可忽视的。
他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即在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中寻求共识和和谐。
他认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具备宽容和包容的品质,能够与不同的人和谐相处。
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观点,包容不同的声音,以建立和谐的社会。
总结起来,论语中展现了孔子处世智慧与人格魅力的重要性。
孔子通过持续的学习和实践,成为了一位卓越的智者。
同时,他注重修身养性,强调仁爱之心,以此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他的人格魅力影响了他的学生和追随者,使他们受益终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人格魅力——读《论语》有感
内容摘要:《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
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论语》一书,介绍了当年孔子及其弟子的一言一行。
让我们知晓了孔子对人生的看法,对待别人的态度,处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关系,以及对弟子的谆谆教诲。
关键词:论语,孔子,仁,礼,义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是一位圣人,《论语》这本书的最大价值,在于它实现了孔子的伟大的人格形象。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孔子的主张是“忠”“孝”“礼”“义”,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义”。
“仁者爱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是他对“仁”的解释。
一·仁
孔子思想学说的内在核心是“仁”。
孔子所谓的“仁”,体现在各个方面。
孔子说,“仁者,人也”(《礼记·中庸》),又说“仁者,爱人”。
(《颜渊》)[33],力求做到“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力求做到“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
郭沫若说孔子此功是“人的发现”,匡亚明说“泛爱众而亲仁”正是“古代原始人道主义精神的反映”[34]。
孔子所谓的“仁”,体现在各个方面。
“孝弟也者,其人之本与”?孔子认为,孝顺父母、顺从兄长,就是仁的根本。
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要体现“仁”,首先就必须要孝顺父母,顺从兄长。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
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
这就是孔子的英明之处。
李泽厚亦云,“尽管…仁‟字早有,但把它作为思想系统的中心,孔子确为第一人”[27]。
他在那么早的时候就认识到道德观念是第一位,这在当时来说是罕见的。
的确,总是你在读再多的书,你没有道德没有修养,那你读的书都是没用的。
孔子的“仁”不仅体现在孝悌上面,还体现在治国之道上。
孔子追求的政治状态是一种仁政。
实际上,这一点也是孔子仁的理念在政治领域的展开。
在孔子的哲学观和社会观上,“仁”是一个最高范畴。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第三·第三章》)仁才是最根本的,礼和乐都是其外在的表现形式。
因此说,前述孔子所向往的秩序井然的礼制社会,其精神支柱是仁德。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旦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天下归仁”是社会发展的最高境界。
也就是一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没有争讼的理想社会。
在当今社会,没有人能意识到这个问题。
如果每个统治者,每个被统治者都有一颗仁爱之心,那么,这个国家的实力将会无比强大了。
二·礼
为了实践“仁”这一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与行为标准,孔子十分重视“礼”,可以这样说,“礼”就是孔子思想学说的外在行为准则。
“仁”和“礼”的关系,可以说是内容和形
式的关系;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内容是要通过适当的形式来表现出来的。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没有一定的礼,“徒善不足以为政”,行仁只是一种泛泛的概念而已。
孔子强调,“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学而》)和是调谐优化的结果,也就是礼从形式到内容追求的目的。
“礼”,最初该上溯至原始社会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风俗习惯和“不成文法”,特别是借原始宗教神力规范的信条,包括敬神(天)之道,尊卑长幼之序,和区别对待不同名分人等的方式等等。
至夏商之际,有了比较完善的祭祀仪式的礼。
周人继承了部分殷礼,结合自身习俗,揉合改造发展成为周礼,从民俗、宗教领域扩大到了社会政治领域,用来治理国家,即所谓礼治也。
相传这件大事乃周公主持完成,人称“周公之礼”。
早在少年之时,孔子就表现出了对“礼”的出奇的爱好。
《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及至成年之后,孔子对“礼”更是痴迷,“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
他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论语·八佾》)。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论语·八佾篇第三》)鲁定公问孔子:“君主怎样使唤臣下,臣子怎样事奉君主呢?”孔子回答说:“君主应该按照礼的要求去使唤臣子,臣子应该以忠来事奉君主。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是孔子君臣之礼的主要内容。
只要做到这一点,君臣之间就会和谐相处。
从本章的语言环境来看,孔子还是侧重于对君的要求,强调君应依礼待臣,还不似后来那样:即使君主无礼,臣下也应尽忠,以至于发展到不问是非的愚忠。
李泽厚说:“孔子用心理的…仁‟来解说…礼‟,实际就是把复兴…周礼‟的任务和要求直接交给了氏族贵族的个体成员(…君子‟),要求他们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去承担这一的…历史重任‟,把它作为个体存在的至高无上的目标和义务。
”[15]他又说:“孔子释…礼‟为…仁‟,把这种外在的礼仪改造为文化—心理结构,使之成为人的族类自觉即自我意识,使人意识到他的个体的位置、价值和意义,就存在于与他人的一般交往之中即现实世间生活之中。
”[16]孔子对“礼”的规定解释,“并没有高深的玄理,也没有神秘的教义”,而是“更平实地符合日常生活,具有更普遍的可接受性和付诸实践的有效性”[17]。
礼是贯彻仁,即两心调谐原理的外在表现,离开了仁的原则,一切形式上的礼还有什么正面意义呢?中国后世的“吃人的旧礼教”作为维护封建统治阶层特权的愚民工具,既不仁又无视中庸之道,是自私蒙蔽和破坏调谐的产物,无论主事者把至圣先师名号叫得多响,举得多高,实质上是一种非礼之礼的伪礼。
三·义
关于礼和义的相互关系,可以解释为:义是体现人之所以为人,自觉贯彻仁的原则的表现,义确立了礼,礼出于义,义高于礼。
所以孔子说“君子以义为上”(《论语.阳货》)。
孟轲尝形容仁和义的关系为“仁,人心也。
义,人路也。
”(《孟子.告子章句上》),甚至认为“大人(品德高卓的仁者)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孟子.离娄章句下》)这就说因为义高于礼,为了取义,可以不必拘泥于既定的规矩即礼。
当然,这不是说可以不重信和果,若不合于义而不信、不果,则妄人尔。
孔子的言论中,谈义不多。
义者,意义也;义者宜也,宜者,分别事理,各有所宜也;义者,与羲同源,羲就是牺牲的意思。
孟轲在孔子失败之余设法改进说词,以求进一步打动各国君主,连篇累牍晓以君子大人之义,有所谓“义利之辨”,给后世留下了仁义并举的印象。
对于领导国家和人民的执政者,应当要求他们具有君子优秀品质,高度行仁觉悟,发挥义人的表率作用;但不能把义作为一种普世性的要求,否则就过了头,偏离了中庸
之道。
《说文解字》称“义,己之威仪也。
”不可能要求人人都成为不胜威仪的楷模人物。
孔子对后世的影响很深远,不仅因为他的学术高深,而且因为他做人处事的态度完全与别人不一样。
孔子的基本观点是强调文艺应该为人的道德修养,为国家的政治教化服务,并且也能很好地服务。
他总是强调“仁”,这个词语在他的生命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当今社会,如果所有的教学理念都能够依照孔子的思想来运行的话,那么就不用法律来约束人们了。
现代社会,法律越来越没有用了,知法犯法的人越来越多,没有几个人是摸着良心办事的。
为了钱,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更不用说“仁爱之心”了。
如果我们让现在的孩子一生下来就熟背《三字经》《弟子规》,上学了就被《诗经》《论语》,那我们的社会就有救了。
都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只有把孩子培养好了,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
孔子的思想很广阔,他能看清这些俗世,把一切都化了,他总是用一颗仁爱之心去包容一切,在家尊父母,在外从长辈;治国心要仁,对百姓心要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那世间的一切仇恨便烟消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