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形式美
合集下载
第三章 形式美【优质课件】

• 声即声音,是由听觉器官所接受的形式因素。 • 声音是一种由振动引起的物理波,人类听觉能接收到的
声音是每秒振动为20至20000次的声波。声音可以由低向高
排列,产生不同的音色。
特选课件
39
三、声
• 在人类能接收的声音中,由不同的物体产生的不同声音 会因其音色、大小强弱及其在时间中的延续变化,使人产 生不同的心理效应。
第三章 形式美
特选课件
1
内容概述
• 第一节 形式美的自由历程 • 第二节 形式美的构成要素 • 第三节 形式美的基本规律 • 第四节 形式美的变迁
特选课件
2
第一节 形式美的自由历程
• 一、从形式到美的形式 • 二、从美的形式到形式美
特选课件
3
一、从形式到美的形式
•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分解为形式与内容两个部分。
• 形式美就是这样形成的。
特选课件
21
二、从美的形式到形式美
• 形式美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指各种形式因素,它们是一种 感性存在,是一种自然形态,能直接作用于人的各种感觉器官,
引起人们不同的心理反应。
• 对应于人的各种感觉器官,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的形式因素有 色与形;
• 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的形式因素是声音;
特选课件
16
二、从美的形式到形式美
• 美的形式包括内形式与外形式,强调的是与内容的联系, 也就是说,美的形式不能离开内容而独立存在。
• 原始人类对美的形式的理解,开始时是与内容密切相关 的,是不能离开内容——欲望的满足、工具的顺手、实用 以及精神上的满足等等——而单独存在的。
• 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形式感进一步被抽象出来,并且 脱离内容而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这就形成了形式美。
声音是每秒振动为20至20000次的声波。声音可以由低向高
排列,产生不同的音色。
特选课件
39
三、声
• 在人类能接收的声音中,由不同的物体产生的不同声音 会因其音色、大小强弱及其在时间中的延续变化,使人产 生不同的心理效应。
第三章 形式美
特选课件
1
内容概述
• 第一节 形式美的自由历程 • 第二节 形式美的构成要素 • 第三节 形式美的基本规律 • 第四节 形式美的变迁
特选课件
2
第一节 形式美的自由历程
• 一、从形式到美的形式 • 二、从美的形式到形式美
特选课件
3
一、从形式到美的形式
•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分解为形式与内容两个部分。
• 形式美就是这样形成的。
特选课件
21
二、从美的形式到形式美
• 形式美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指各种形式因素,它们是一种 感性存在,是一种自然形态,能直接作用于人的各种感觉器官,
引起人们不同的心理反应。
• 对应于人的各种感觉器官,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的形式因素有 色与形;
• 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的形式因素是声音;
特选课件
16
二、从美的形式到形式美
• 美的形式包括内形式与外形式,强调的是与内容的联系, 也就是说,美的形式不能离开内容而独立存在。
• 原始人类对美的形式的理解,开始时是与内容密切相关 的,是不能离开内容——欲望的满足、工具的顺手、实用 以及精神上的满足等等——而单独存在的。
• 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形式感进一步被抽象出来,并且 脱离内容而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这就形成了形式美。
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

复构成就是把视觉形象秩序化、整齐化,在图形中可以呈现出和谐统一
、富有整体感的视觉效果。
二、重复构成的形式
1、基本形重复构成、骨格重复构成、重复骨格与重复基本形的关系
、群化构成
a、基本形重复构成:在构成设计中连续不断地使用同一基本形,这种构 成形式就是基本形重复构成。
(1)方向的变化:重复的基本形在一定方向上依次变换位置排列。 (2)位置的变化:重复基本形正负交替排列。 (3)大小的重复:大小相同,形状、色彩、方向可以变化。 (4)形象的重复:基本形形状一样,可有色彩、方向的变化。
对称:1、轴对称 2、中心对称 3、旋转对称 4、移动对称 5、扩大对称
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
对称和平衡
把对称比作天平,那么平衡可理解为一杆秤。 指一个版面上两块形的面积不等,但它们在量上却是近似或相等的
例:天平
一件好的构成作品,平衡关系是首先要求解决的因素之一; 不平衡状态是不安定的,在视觉上会产生不舒服的感觉。
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
节奏和韵律
节奏:指以同一要素连续重复时所产生的运动感。
韵律:平面构成中单纯的单元组合重复易于单调,由有规 律变化的形象或色群间以数比、等比处理排列,使之产生 音乐的旋律感,成为韵律。 富于变化的起伏的节奏.(如大自然起伏的山峦、奔腾的波 涛、悠扬的乐曲等等) 版面中图形、字组、线都能创造性地组合,从而产生节奏 和韵律
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
变化和统一
统一的原理: 1、接近原则:使各种不同有变化的各部分,以时间和空间的观点来 观察,距离接近的物体较容易产生结合感。 2、连续原则:把各种不用的形态和各种不同的色彩的物体,用一根 直线、曲线或者折线不断地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也能够得到统 一。 3、闭合原则:将同一个造型要素的形态,隔开一定的距离相互向内 闭合,从视觉上得到的是另外一个整体而பைடு நூலகம்一的形态,原来闭合前 的单一的造型要素则被忽视了。
第三章 平面构成中的形式美法则

现实生活中你有可能用到 这样小的吸管、杯子、冰 盒吗?我是没有体味过。
但海报卖的也不是这些东 西,而是MINI罐装百事可 乐。
如果直接拿正常百事罐 装和MINI装对比,很难把 MINI的手感表达出来,那 么我们就加上些夸张,把 常态的吸管、杯子、冰盒 都变的如拇指般大小,再 想想童话故事里可爱的拇 指姑娘,这样的百事还不 马上掏钱搞定。 关公PK 秦琼这么夸张的段子,你 还不竖起耳朵来听听吗?
平衡
根据图象的形量、大小、轻重、色彩及材质的分布 来判断视觉的平衡。在面上常以中轴线、中心线、中心点 保持形量关系的平衡。
平衡
平衡
对称和平衡的基本形式
(1)反射:相同形象在左右或上下位置上的对应排列。 (2)移动:在总体保持平衡的条件下,局部变动位置,移
动的位置要适度,要注意保持平衡关系。 (3)回转:在反射或移动的基础上,将基本形进行一定角
一、对比与调和
• 对比与调和反映了矛盾的两种状态。对比是在差异中趋向异(对比),调和 是在差异中趋向同(一致),对比是把鲜明对立的东西并列在一起,使人在 鲜明对比中看到变化,感到醒目、活跃、振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 花别样红”,在同一场景中出现了强烈对比的色彩,使画面更加跳跃生动; 调和是把近似的东西并列,使人在微笑的变化中看到统一,感到融合协调, 如传统建筑中的深蓝色的琉璃瓦与浅蓝色的天空配合在一起就会显得很协调, 使整体更显沉稳雅致。
和谐
• (1)同种元素的组合。
•
同种元素,如形状为圆形的不同数量的大圆形和小
圆形进行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最容易得到统一。
• (2)类似元素的组合。
•
形状的类似。以几何形中的正方形为例,平行四边
形、近似于方形的矩形、有机形的方形、比较形状接受于
平面构成第三章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许修改后)

对称的形式在设计中比较保险,容易被接受,但创新的难度很大。
但是对称存在过于完美、缺少变化的弊端,所以我们要在保证整体平 衡的基础上求得局部的变化。它是根据力的重心,将其分量加以重新 配置和调整,从而达到平衡的效果,也就是所谓的“相对对称”与 “绝对对称”
(1)轴对称: 以对称轴为中心,左右、上下或倾斜一定的角度的等形的 对称图形。
色彩对比:黑白灰对比成使画面产生丰富的变化
空间对比:也就是基本形的正与负 虚于实 黑与白的对比
• 2、调和:调和不是自然发生的,是人为的,有意识的合理配 合。调和和对比是互为相反的因素。
• 同种元素的组合、类似元素的组合、不同元素的组合
• (1)同种元素的组合:同种元素,如形状为圆形的不同数量 的大圆形和小圆形进行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最容易得到统一。
• 在构成中为同一形象在一定格律中的重复出现产生的运动感。节奏 必须是有规律的重复、连续,节奏容易单调,经过有律动的变化就 产生韵律。
慢节奏
中等节奏
快节奏
对应予构成和平面设计, 节奏就是点,线,面, 空间及相互关系体现的, 节奏有快慢,强弱,画 面则有疏密,大小,虚 实之分。
古代祥云的图案纹样本身 就具有一定的韵律感。在 画面上很单纯的出现,就 表现出了一种很清新,淡 雅的韵律格调。
• (3)不同元素的组合。不同形、不同质的元素,它们本身就 有着强烈的区别,组合在一起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对比、不调和 的状况,因此为了达到调和。必须要调整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彼 此之间的联系,由对比向和谐转化,以达到调和统一的目的。
• 三、节奏、韵律 节奏和韵律是时间艺术的用语,在音乐中是指音乐的音色、节拍的 长短、节奏快慢按一定的规律出现,产生不同的节奏。
1、变化与统一 2、对称与均衡 3、对比与调和 4、节奏与韵律
但是对称存在过于完美、缺少变化的弊端,所以我们要在保证整体平 衡的基础上求得局部的变化。它是根据力的重心,将其分量加以重新 配置和调整,从而达到平衡的效果,也就是所谓的“相对对称”与 “绝对对称”
(1)轴对称: 以对称轴为中心,左右、上下或倾斜一定的角度的等形的 对称图形。
色彩对比:黑白灰对比成使画面产生丰富的变化
空间对比:也就是基本形的正与负 虚于实 黑与白的对比
• 2、调和:调和不是自然发生的,是人为的,有意识的合理配 合。调和和对比是互为相反的因素。
• 同种元素的组合、类似元素的组合、不同元素的组合
• (1)同种元素的组合:同种元素,如形状为圆形的不同数量 的大圆形和小圆形进行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最容易得到统一。
• 在构成中为同一形象在一定格律中的重复出现产生的运动感。节奏 必须是有规律的重复、连续,节奏容易单调,经过有律动的变化就 产生韵律。
慢节奏
中等节奏
快节奏
对应予构成和平面设计, 节奏就是点,线,面, 空间及相互关系体现的, 节奏有快慢,强弱,画 面则有疏密,大小,虚 实之分。
古代祥云的图案纹样本身 就具有一定的韵律感。在 画面上很单纯的出现,就 表现出了一种很清新,淡 雅的韵律格调。
• (3)不同元素的组合。不同形、不同质的元素,它们本身就 有着强烈的区别,组合在一起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对比、不调和 的状况,因此为了达到调和。必须要调整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彼 此之间的联系,由对比向和谐转化,以达到调和统一的目的。
• 三、节奏、韵律 节奏和韵律是时间艺术的用语,在音乐中是指音乐的音色、节拍的 长短、节奏快慢按一定的规律出现,产生不同的节奏。
1、变化与统一 2、对称与均衡 3、对比与调和 4、节奏与韵律
第三章装饰图案的形式美法则 ppt课件

五、节奏与韵律
• 节奏与韵律是借助于音乐术语,将听 觉要素转化为视觉要素。建筑、绘画 、舞蹈等各类艺术形式中都有节奏与 韵律的体现,而这种节奏与韵律也是 源于大自然中万物的生长与运动的规 律:如动物的心跳,大海的潮涨潮落 ,沙漠山谷的绵延起伏,植物生长的 动势构造等都充满了节奏韵律感。
五、节奏与韵律
对比
对比产生的效果:醒目强烈,突出
动与静
纯度和色相的 对比与调和
对比色和互补色的调和
• 调和就是统一
• 指形、色、质等图案因素的近似, 把相互间的差距较小或具有某种共 同点的因素配置在一起。
• 如色的近似红与橙,形的近似圆与 椭圆,质的近似粗与糙,调和具有 平静和谐的美感。
调和产生的效果: 画面和谐
图案设计根据不同 的目的和用途,可采取 动感较强或静感较强的 不同构成方法。
静感的纹样较严肃,动 感的纹样较活泼。由于 统一与变化的程度不同, 因此动感与静感的程度 也各有不同。偏向统一 的构图为静的状态,偏 向变化的构图为动的状 态。
动感与静感
动感与静感
动感与静感
第六节 动感和静感、分解重组
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还发现总结了一些最佳的比例方案,为图案的设计 提供了数理性的依据。众所周知的黄金矩形比例,也称“黄金分割”,它的 长边与短边之比是1:0 618或l 618 l,即长边比短边=(长边+短边):长边。黄 金矩形与正方形关系紧密,可根据任意一个正方形作出相应的黄金矩形。作 图步骤:
案协调。
统一
统一构图:平排式
统一构图:复排式
变化与统一的关系
注意:变化与统一 是矛盾的双方,变 化是求差异,统一 是求协调。但两者 又相互制约和相互 依赖。变化过分, 图案各部分零散、 琐碎;统一有余, 图案单调、呆板。
第三章 形式美法则

• 力的平衡可分为下方三种情况:
形式美法则——对称与均衡
• 在构成设计上的均衡并非实际 重量的均等关系,而是根据图 像的形量、大小、轻重、色彩 及材质的分布作用于视觉判断 的均衡。在心理的感受上达到 一种物理的平衡。
• 均衡与对称不同,对称是通过 形式上的相等、相同与相似给 人以“严谨、庄重”的感受, 而均衡则是通过适当的组合使 画面呈现“稳”的感受。
• 节奏和韵律都是时间艺术的音乐术语。 • 1.节奏 • 节奏是指同一要素连续重复时产生的运动感。
慢节奏
中等节奏
快节奏
形式美法则——节奏与韵律
规律性的节奏美感:
形式美法则——节奏与韵律
• 2.韵律 • 韵律原指诗歌的声韵和节奏。 • 在平面构成中,单纯的单元组 合重复显得单调,我们将规则 变化的形象或色群进行数比、 等比、排列的处理,使之产生 音乐、诗歌般的旋律感就成了 平面构成中的韵律。
形式美法则——对比与调和
• 对比与调和也可称之为对 比与统一,是形式美中的 总法则。它们之间是对立 的矛盾关系,在实际应用 中是互相制约的。 1 .对比 • 对比是互为相反因素的东 西,同时设置在一起的时 候所产生的现象,使他们 各自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形式美法则——对比与调和
对比的两种形式: (1)均势对比。即对比双方质与量处于均匀状态,因此较而相得益彰。 简单地说,就是黑的更黑,白的更白。 (2)强弱对比。从性质上看强弱,是地位的主辅。从数量上看强弱, 即形状的大小。从亮度看强弱,即加强明暗的反差。
均势对比
强弱对比在广告中的运用
形式美法则——对比与调和
对比的手法有面积、形象、尺寸、数量、位置、色彩、明度、纯度、 肌理对比等,它们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利用元素间的差异,营造 呈矛盾状态的“美感”化视觉或触觉效果,符合审美法则要求。
形式美法则——对称与均衡
• 在构成设计上的均衡并非实际 重量的均等关系,而是根据图 像的形量、大小、轻重、色彩 及材质的分布作用于视觉判断 的均衡。在心理的感受上达到 一种物理的平衡。
• 均衡与对称不同,对称是通过 形式上的相等、相同与相似给 人以“严谨、庄重”的感受, 而均衡则是通过适当的组合使 画面呈现“稳”的感受。
• 节奏和韵律都是时间艺术的音乐术语。 • 1.节奏 • 节奏是指同一要素连续重复时产生的运动感。
慢节奏
中等节奏
快节奏
形式美法则——节奏与韵律
规律性的节奏美感:
形式美法则——节奏与韵律
• 2.韵律 • 韵律原指诗歌的声韵和节奏。 • 在平面构成中,单纯的单元组 合重复显得单调,我们将规则 变化的形象或色群进行数比、 等比、排列的处理,使之产生 音乐、诗歌般的旋律感就成了 平面构成中的韵律。
形式美法则——对比与调和
• 对比与调和也可称之为对 比与统一,是形式美中的 总法则。它们之间是对立 的矛盾关系,在实际应用 中是互相制约的。 1 .对比 • 对比是互为相反因素的东 西,同时设置在一起的时 候所产生的现象,使他们 各自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形式美法则——对比与调和
对比的两种形式: (1)均势对比。即对比双方质与量处于均匀状态,因此较而相得益彰。 简单地说,就是黑的更黑,白的更白。 (2)强弱对比。从性质上看强弱,是地位的主辅。从数量上看强弱, 即形状的大小。从亮度看强弱,即加强明暗的反差。
均势对比
强弱对比在广告中的运用
形式美法则——对比与调和
对比的手法有面积、形象、尺寸、数量、位置、色彩、明度、纯度、 肌理对比等,它们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利用元素间的差异,营造 呈矛盾状态的“美感”化视觉或触觉效果,符合审美法则要求。
第三章 形式美

汽车品牌图标
二、形式美的商品化
• 总之,在“购物视觉化”的现代社会,形式美的商品 化已经是社会的要求,美学也因此越来越从高雅的艺术领 域中走向千变万化的市场。
三、形式美与时尚
• 时尚有多种解释,就其内含有时间和崇尚两重意思来 说,应该与时髦、时兴、流行、倾向相关联,而时尚本身 又有样式、方式等意思,因此,时尚与形式必定有着密切 的关系。 • 时尚与特定的形式直接相关,这种特定形式在当下肯 定就是形式美。
节奏感与韵律感都给人以生命跃动的规律感。
五、多样与统一
“多样”,指事物个性的千差万别;“统一”,指这千差万别的事 物的共性和整体联系。
多样统一就是把具有差异、变化、对立的各种形式因素有机 地组合在一起,使差异性在整体中消除融化,构成一个协调一致的 统一体。这是形式美的最高法则,也称为和谐。因此,它包含了各 种形式美的法则。对称均衡、调和对比、比例尺度与节奏韵律,实 质上都体现着多样统一,体现着和谐。
第三节 形式美的基本规律
统一
对称 调和
韵律
比例
形式 美
尺度
节奏
对比
多样
均衡
一、对称与均衡
(一)对称
对称与均衡是最常见的形式构成,它们都有形式上的平衡感。 对称是典型的平衡,指以一条线为中轴或以点为中心的同形 同量相向对应的结构形式。 对称是生物体形体结构的一种规律性形式。 对称是人类最早形成的一种形式美法则,它在原始的装饰艺 术中就被注意并运用了。 对称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稳定性。
谢谢
二、形式美的商品化
•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 重大决策,中国开启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产品也 随之进入商品化的历程。 • 市场学研究的市场概念是一个广义的市场概念,是指 整个交换关系的总和。而站在商品的生产者或经营者的角 度即企业或卖方的角度看待市场,市场又是指在一定的时 间,一定的地点,具有对某种产品或劳务的购买欲望和购 买力的消费者群。这消费者群是真正的企业的“上帝”。
第三章 形式美

第四节 形式美的变迁
• 一、形式美的普适性 • 二、形式美的商品化 • 三、形式美与时尚
一、形式美的普适性
• 形式美,包括其构成要素与基本规律,实际上是人的 内在的审美标准之一。
• 审美标准一般是指在主体的审美活动中形成的、用以 评价对象的一种内在“尺度”。由于这种尺度的存在,世 界上的事物才有了“美”、“丑”之分。
第三章 形式美
第三节 形式美的基本规律 第四节 形式美的变迁
第三节 形式美的基本规律
统一
对称 调和
韵律
比例
形式 美
尺度
节奏
对比
多样
均衡
一、对称与均衡
(一)对称
对称与均衡是最常见的形式构成,它们都有形式上的平衡感。 对称是典型的平衡,指以一条线为中轴或以点为中心的同形 同量相向对应的结构形式。 对称是生物体形体结构的一种规律性形式。 对称是人类最早形成的一种形式美法则,它在原始的装饰艺 术中就被注意并运用了。 对称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稳定性。
生活中的对称
(二)均衡
均衡是对称的变体,是一种非对称的平衡。均衡也存在中轴线, 但中轴线两侧并非同形同量,而是大体的相当或互相呼应,使整体 上保持平衡,因此均衡也被称为静中有动的对称。
泼人但均 的以它衡 美稳比同 感定对样 。中称使
透更人 出有感 动差到 感异安 、性静 一和、 致灵稳 中活定 显性与 出,端 活给庄
,
二、调和与对比
调和、对比是不同形式因素的并列比较,调和是在不 同形式因素的并列中趋向“同”,对比是在不同形式因素 的并列中趋向“异”。
(一)调和
两种不同而又接近的形式因素并列,是调和。
(二)对比
具有较大差异或相反特征的形式因素并列就是对比。 对比总是使比较双方的特征更加明显,因此给人带来鲜明、振 奋、醒目、活跃的美感。 对比运用得好,同样能引起调和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用于人的味觉器官与嗅觉器官的形式因素则是味道和气味。 而作为形式美的构成要素,是指那些能引起人的喜爱与好感的 形式因素。
二、从美的形式到形式美
• 其二是指在长期的审美活动中,人们从形式因素的各种 组合中提炼、概括出了能引起人的普遍的审美愉快的形式规 律,并称之为形式美法则。 • 形式美法则主要有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 律、多样与统一等。
• 某种形式被人们认定为美的形式,是人们在实践中逐步 认识、体会与把握的,也就是伴随目的与规律统一过程方 式(形式)的自由感。 • 形式美的独立则是这种自由感逐渐强化而导致人类审美 活动与其他活动分离的产物。
一、从形式到美的形式
• • • 人类的生命活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命体自身的
活动,二是谋生的活动
乐亦即规律与目的相统一的自由感,同时对这些使用“顺手”亦 即规律与目的相统一的工具也产生满意的感觉。
•
在千百次、千万次的使用工具的重复中,每一次重复都加深了 满意的快感与形式感的联系,工具形式就被认为是美的形式,后 来就被广泛地应用于象征物的制作,作为货币样式等等。
一、从形式到美的形式
• 在这种赋予物质以形式的制作中,人们首先会按照客观事
•
• •
气味是由鼻子嗅觉接受的物体的气息。
所以,美的创造也包括香气的创造。
影片:《闻香识女人》
第三节 形式美的基本规律
•
•
一、对称与均衡
二、调和与对比
•
• •
三、比例与尺度
四、节奏与韵律 五、多样与统一
一、对称与均衡
• 对称与均衡是最常见的形式构成,它们都有形式上的平 衡感。
对称
• 对称是典型的平衡,指以一条线为中轴或以点为中心的 同形同量相向对应的结构形式。 • • 对称是生物体形体结构的一种规律性形式。 对称是人类最早形成的一种形式美法则,它在原始的装 饰艺术中就被注意并运用了。
二、从美的形式到形式美
• 形式美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指各种形式因素,它们是一种
感性存在,是一种自然形态,能直接作用于人的各种感觉器官,
引起人们不同的心理反应。 • 对应于人的各种感觉器官,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的形式因素有 色与形; • 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的形式因素是声音;
•
• •
作用于人的触觉器官的形式因素主要是材质;
二、从美的形式到形式美
• 美的形式包括内形式与外形式,强调的是与内容的联系,
也就是说,美的形式不能离开内容而独立存在。 • 原始人类对美的形式的理解,开始时是与内容密切相关 的,是不能离开内容 —— 欲望的满足、工具的顺手、实用 以及精神上的满足等等——而单独存在的。
•
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形式感进一步被抽象出来,并且
过程、发展趋势等,是事物的本质方面;
• 形式是指内容诸要素的结构方式和表现形态,是事物的
外在表现与外观。
• 内容决定着事物的性质,也决定着事物的形式,形式是 内容的存在方式,为内容服务。但形式又有独立性,能反 作用于内容。
一、从形式到美的形式
• • 形式作为内容的存在方式,可分为内形式与外形式。 黑格尔指出了形式具有“双重”性,一种是与内容有直接关 系的形式,这时的形式即内容;另一种是与内容关系比较间接
排列,产生不同的音色。
三、声
• 在人类能接收的声音中,由不同的物体产生的不同声音 会因其音色、大小强弱及其在时间中的延续变化,使人产 生不同的心理效应。
•
这是声音的审美特性形成的生理基础。
三、声
• 人们从自然的声音中提取出人们能接受到的并能感到愉快的声 音,并把它们组织起来,以人自身的发音器官和制造的乐器来发 出这些声音,就构成了音乐。音乐中的单音即乐音,就是指人们 能接收到的并能感到愉快的声音。 • 声音具有极强的表情性,但凡人类情感,都有能与之对应的声 音。强音是振奋、有力的,弱音是轻柔、温和,高音是亢奋、激 荡,低音是雄厚、凝重的…… • • 《命运交响曲》:强音和弱音 《青藏高原》:高音和低音
物的规律、特性来进行,要合“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
“善”,即符合自己的需要。 • 凡是能满足人的需要的人类创造物,都会给人带来愉快, 让人觉得美,而这类物品的形式也就是美的形式。
吴越早期货币
战国早期原始货币:铲型
一、从形式到美的形式
• 人与动物的区别不仅在于人会使用工具劳动上,更在于
人类通过劳动发展起来的特有的精神属性。这也就是作为 审美的自由感。 • 人类的精神活动使他们在解决人与客观世界的对峙时, 会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进行。
•
人造材质是人所创造的,其特点是可以人为地调整和赋 予的。
四、质
• 材质的纹理、光泽是作用于视觉器官的,所以,有着人
们认为美丽的纹理与光泽的材料的审美价值必然更高。 • 而材质的主要组织形态是直接作用于触觉器官的,它们 能引起人不同的生理与心理感受
五、味
• • 味指味道与气味,是由嗅觉器官与味觉器官接受的形式 因素。 味道主要是人的舌头上的味蕾对物体的感受。
• •
其二是对自然形态进行较大幅度变形的造型。 其三是抽象的几何造型,这是通过点、线、面、体空间 的不同结合而创造出的抽象形态。这种造型是无限丰富的。
点
线
面
造型
三、声
• • 声即声音,是由听觉器官所接受的形式因素。 声音是一种由振动引起的物理波,人类听觉能接收到的 声音是每秒振动为20至20000次的声波。声音可以由低向高
人类的生命活动在自由地开展时,就会产生生命的自由 感与和谐感。 因此,原始人会模仿自己的生命活动的形式,以求获得 在真正的活动中所体验到的快感。原始人类的艺术证明了
这一点。
一、从形式到美的形式
原始岩画、洞穴壁画等等史前艺术的一部分内容,也是可 以用这种观点解释的。 在这种摹仿活动中,活动的形式与活动引起的快感始终联
形的审美特征要从其造型元素的审美特征去理解。
二、形
• 自然界的大多数存在物都是有形的,这决定人们对形的
理解往往与具体的事物结合在一起。
•
因此,人们对某种形的好恶,同样受到实践与环境的影
响,这是形的审美特征生成的心理基础。
二、形
•
•
在人类的创造物中,对形的选择一般可以分为三类:
其一是模仿自然界的生物或无生物的造型,是人们在大 自然的无限丰富的形态中挑选出来的自己喜爱的形象的整 体或局部。
想象力的直接产物,又是超越物质生产中所受的限制的 “现实”行动。
一、从形式到美的形式
• 这些精神性的活动与物质活动的密切联系表现在它们的 共同的功利目的上,但却有着独立的精神活动的形式。当
人们把物质活动的成功 —— 如在跳了两三星期的野牛舞后,
野牛真的出现了并被捕获了 —— 与自己的精神活动相联系 的时候,他们会认为是精神活动起了作用,因而对这种活 动形式产生极大的信任与满足感,这种活动形式就是美的。 形式。
了人们的好恶,这是色彩的审美特征生成的生理基础。
• 人们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色彩形象更是重要的心理基础。
一、色
• 色彩的象征意义在不同的地域与不同的民族之中是有差 异的,它基于经济、历史、文化、地域等条件的不同。
一、色
• • • • • 在对色彩的长期感受中,人们总结出了色彩与人的情感的一般联系: 红——热情、激昂、愤怒、兴奋; 黄——明朗、欢乐、温暖、柔和、智慧、尊贵; 蓝——平稳、优雅、深沉、真诚、凉爽、开朗; 绿——平静、和平、健康、宁静、生机、清新、朴实;
三、声
• 声音也有形象。声音形象是指在听到某种声音时视觉形象的产 生。这不是声音的物质媒介的功能,而是基于人们在长期的实践 中对声音的理解,并通过人的感觉中通感的转化作用而形成。 • 声音是最抽象的,但同时又是最具体和最细腻的。人们对某种 声音的好恶,受到实践与环境的影响,这是声音的审美特征生成 的心理基础。
第三章 形式美
内容概述
• • • • 第一节 形式美的自由历程 第二节 形式美的构成要素 第三节 形式美的基本规律 第四节 形式美的变迁
第一节 形式美的自由历程
Hale Waihona Puke • • 一、从形式到美的形式 二、从美的形式到形式美
一、从形式到美的形式
• •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分解为形式与内容两个部分。 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内在要素的总和,包括事物的内在 矛盾运动以及由这些矛盾运动所决定的事物的属性、运动
泼的美感。
二、调和与对比
• 调和、对比是不同形式因素的并列比较,调和是在不 同形式因素的并列中趋向“同”,对比是在不同形式因
素的并列中趋向“异”。
调和
两种不同而又接近的形式因素并列,是调和。
采用调和的形式法则,给人以协调、融合的美感。
二、从美的形式到形式美
• • 人们在生产中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说明美的 规律已经成为人的一种内在尺度。 当人们具有了这种内在尺度后,就不仅在生产中按“美
的规律”去塑造对象,也会把它运用于其他方面,如艺术
创造。 • • 而且,人们会把它作为一种评价标准,或审美标准,用 来衡量世界上的一切具有形式、形象的东西。 形式美就是这样形成的。
•
在物质活动方面受到的限制,可以以精神活动来超越。
这是人类特有的、在劳动中发展起来的特性,是人类具有 文化的标志。
一、从形式到美的形式
• 人类的精神活动首先体现在想象力的产生与发展上。
•
有了想象,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所受的限制有了现实
的突破的可能。
•
原始巫术、图腾崇拜、禁忌、文身、神话传说等等既是
脱离内容而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这就形成了形式美。
•
形式美可以看作相对独立于内容的美的外形式。
二、从美的形式到形式美
• • 形式美是从美的形式中经过进一步的抽象而提取出来的。 美的形式一般还都与内容有着直接的联系,而形式美与 内容就脱离了直接的关系。
二、从美的形式到形式美
• 其二是指在长期的审美活动中,人们从形式因素的各种 组合中提炼、概括出了能引起人的普遍的审美愉快的形式规 律,并称之为形式美法则。 • 形式美法则主要有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 律、多样与统一等。
• 某种形式被人们认定为美的形式,是人们在实践中逐步 认识、体会与把握的,也就是伴随目的与规律统一过程方 式(形式)的自由感。 • 形式美的独立则是这种自由感逐渐强化而导致人类审美 活动与其他活动分离的产物。
一、从形式到美的形式
• • • 人类的生命活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命体自身的
活动,二是谋生的活动
乐亦即规律与目的相统一的自由感,同时对这些使用“顺手”亦 即规律与目的相统一的工具也产生满意的感觉。
•
在千百次、千万次的使用工具的重复中,每一次重复都加深了 满意的快感与形式感的联系,工具形式就被认为是美的形式,后 来就被广泛地应用于象征物的制作,作为货币样式等等。
一、从形式到美的形式
• 在这种赋予物质以形式的制作中,人们首先会按照客观事
•
• •
气味是由鼻子嗅觉接受的物体的气息。
所以,美的创造也包括香气的创造。
影片:《闻香识女人》
第三节 形式美的基本规律
•
•
一、对称与均衡
二、调和与对比
•
• •
三、比例与尺度
四、节奏与韵律 五、多样与统一
一、对称与均衡
• 对称与均衡是最常见的形式构成,它们都有形式上的平 衡感。
对称
• 对称是典型的平衡,指以一条线为中轴或以点为中心的 同形同量相向对应的结构形式。 • • 对称是生物体形体结构的一种规律性形式。 对称是人类最早形成的一种形式美法则,它在原始的装 饰艺术中就被注意并运用了。
二、从美的形式到形式美
• 形式美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指各种形式因素,它们是一种
感性存在,是一种自然形态,能直接作用于人的各种感觉器官,
引起人们不同的心理反应。 • 对应于人的各种感觉器官,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的形式因素有 色与形; • 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的形式因素是声音;
•
• •
作用于人的触觉器官的形式因素主要是材质;
二、从美的形式到形式美
• 美的形式包括内形式与外形式,强调的是与内容的联系,
也就是说,美的形式不能离开内容而独立存在。 • 原始人类对美的形式的理解,开始时是与内容密切相关 的,是不能离开内容 —— 欲望的满足、工具的顺手、实用 以及精神上的满足等等——而单独存在的。
•
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形式感进一步被抽象出来,并且
过程、发展趋势等,是事物的本质方面;
• 形式是指内容诸要素的结构方式和表现形态,是事物的
外在表现与外观。
• 内容决定着事物的性质,也决定着事物的形式,形式是 内容的存在方式,为内容服务。但形式又有独立性,能反 作用于内容。
一、从形式到美的形式
• • 形式作为内容的存在方式,可分为内形式与外形式。 黑格尔指出了形式具有“双重”性,一种是与内容有直接关 系的形式,这时的形式即内容;另一种是与内容关系比较间接
排列,产生不同的音色。
三、声
• 在人类能接收的声音中,由不同的物体产生的不同声音 会因其音色、大小强弱及其在时间中的延续变化,使人产 生不同的心理效应。
•
这是声音的审美特性形成的生理基础。
三、声
• 人们从自然的声音中提取出人们能接受到的并能感到愉快的声 音,并把它们组织起来,以人自身的发音器官和制造的乐器来发 出这些声音,就构成了音乐。音乐中的单音即乐音,就是指人们 能接收到的并能感到愉快的声音。 • 声音具有极强的表情性,但凡人类情感,都有能与之对应的声 音。强音是振奋、有力的,弱音是轻柔、温和,高音是亢奋、激 荡,低音是雄厚、凝重的…… • • 《命运交响曲》:强音和弱音 《青藏高原》:高音和低音
物的规律、特性来进行,要合“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
“善”,即符合自己的需要。 • 凡是能满足人的需要的人类创造物,都会给人带来愉快, 让人觉得美,而这类物品的形式也就是美的形式。
吴越早期货币
战国早期原始货币:铲型
一、从形式到美的形式
• 人与动物的区别不仅在于人会使用工具劳动上,更在于
人类通过劳动发展起来的特有的精神属性。这也就是作为 审美的自由感。 • 人类的精神活动使他们在解决人与客观世界的对峙时, 会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进行。
•
人造材质是人所创造的,其特点是可以人为地调整和赋 予的。
四、质
• 材质的纹理、光泽是作用于视觉器官的,所以,有着人
们认为美丽的纹理与光泽的材料的审美价值必然更高。 • 而材质的主要组织形态是直接作用于触觉器官的,它们 能引起人不同的生理与心理感受
五、味
• • 味指味道与气味,是由嗅觉器官与味觉器官接受的形式 因素。 味道主要是人的舌头上的味蕾对物体的感受。
• •
其二是对自然形态进行较大幅度变形的造型。 其三是抽象的几何造型,这是通过点、线、面、体空间 的不同结合而创造出的抽象形态。这种造型是无限丰富的。
点
线
面
造型
三、声
• • 声即声音,是由听觉器官所接受的形式因素。 声音是一种由振动引起的物理波,人类听觉能接收到的 声音是每秒振动为20至20000次的声波。声音可以由低向高
人类的生命活动在自由地开展时,就会产生生命的自由 感与和谐感。 因此,原始人会模仿自己的生命活动的形式,以求获得 在真正的活动中所体验到的快感。原始人类的艺术证明了
这一点。
一、从形式到美的形式
原始岩画、洞穴壁画等等史前艺术的一部分内容,也是可 以用这种观点解释的。 在这种摹仿活动中,活动的形式与活动引起的快感始终联
形的审美特征要从其造型元素的审美特征去理解。
二、形
• 自然界的大多数存在物都是有形的,这决定人们对形的
理解往往与具体的事物结合在一起。
•
因此,人们对某种形的好恶,同样受到实践与环境的影
响,这是形的审美特征生成的心理基础。
二、形
•
•
在人类的创造物中,对形的选择一般可以分为三类:
其一是模仿自然界的生物或无生物的造型,是人们在大 自然的无限丰富的形态中挑选出来的自己喜爱的形象的整 体或局部。
想象力的直接产物,又是超越物质生产中所受的限制的 “现实”行动。
一、从形式到美的形式
• 这些精神性的活动与物质活动的密切联系表现在它们的 共同的功利目的上,但却有着独立的精神活动的形式。当
人们把物质活动的成功 —— 如在跳了两三星期的野牛舞后,
野牛真的出现了并被捕获了 —— 与自己的精神活动相联系 的时候,他们会认为是精神活动起了作用,因而对这种活 动形式产生极大的信任与满足感,这种活动形式就是美的。 形式。
了人们的好恶,这是色彩的审美特征生成的生理基础。
• 人们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色彩形象更是重要的心理基础。
一、色
• 色彩的象征意义在不同的地域与不同的民族之中是有差 异的,它基于经济、历史、文化、地域等条件的不同。
一、色
• • • • • 在对色彩的长期感受中,人们总结出了色彩与人的情感的一般联系: 红——热情、激昂、愤怒、兴奋; 黄——明朗、欢乐、温暖、柔和、智慧、尊贵; 蓝——平稳、优雅、深沉、真诚、凉爽、开朗; 绿——平静、和平、健康、宁静、生机、清新、朴实;
三、声
• 声音也有形象。声音形象是指在听到某种声音时视觉形象的产 生。这不是声音的物质媒介的功能,而是基于人们在长期的实践 中对声音的理解,并通过人的感觉中通感的转化作用而形成。 • 声音是最抽象的,但同时又是最具体和最细腻的。人们对某种 声音的好恶,受到实践与环境的影响,这是声音的审美特征生成 的心理基础。
第三章 形式美
内容概述
• • • • 第一节 形式美的自由历程 第二节 形式美的构成要素 第三节 形式美的基本规律 第四节 形式美的变迁
第一节 形式美的自由历程
Hale Waihona Puke • • 一、从形式到美的形式 二、从美的形式到形式美
一、从形式到美的形式
• •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分解为形式与内容两个部分。 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内在要素的总和,包括事物的内在 矛盾运动以及由这些矛盾运动所决定的事物的属性、运动
泼的美感。
二、调和与对比
• 调和、对比是不同形式因素的并列比较,调和是在不 同形式因素的并列中趋向“同”,对比是在不同形式因
素的并列中趋向“异”。
调和
两种不同而又接近的形式因素并列,是调和。
采用调和的形式法则,给人以协调、融合的美感。
二、从美的形式到形式美
• • 人们在生产中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说明美的 规律已经成为人的一种内在尺度。 当人们具有了这种内在尺度后,就不仅在生产中按“美
的规律”去塑造对象,也会把它运用于其他方面,如艺术
创造。 • • 而且,人们会把它作为一种评价标准,或审美标准,用 来衡量世界上的一切具有形式、形象的东西。 形式美就是这样形成的。
•
在物质活动方面受到的限制,可以以精神活动来超越。
这是人类特有的、在劳动中发展起来的特性,是人类具有 文化的标志。
一、从形式到美的形式
• 人类的精神活动首先体现在想象力的产生与发展上。
•
有了想象,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所受的限制有了现实
的突破的可能。
•
原始巫术、图腾崇拜、禁忌、文身、神话传说等等既是
脱离内容而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这就形成了形式美。
•
形式美可以看作相对独立于内容的美的外形式。
二、从美的形式到形式美
• • 形式美是从美的形式中经过进一步的抽象而提取出来的。 美的形式一般还都与内容有着直接的联系,而形式美与 内容就脱离了直接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