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学术思想探
孙思邈针灸思想探析

孙思邈针灸思想探析杜旭;刘海燕【摘要】通过整理并阐述唐代医家孙思邈有关针灸的论述,认为其针灸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先防早治;腧穴的整理与创新;重灸善灸;针、灸、药并重和刺灸须参脉诊等方面.【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2(018)004【总页数】2页(P417-418)【关键词】孙思邈;针灸;学术思想【作者】杜旭;刘海燕【作者单位】陕西中医学院,陕西咸阳 712046;陕西中医学院,陕西咸阳 71204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2.19孙思邈(约公元581~682年),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州区)人,隋唐著名的医学家,我国历史上三大医学家之一,且医德高尚、医术超凡,被后世尊称为“药王”、“孙真人”等。
孙氏自幼多病,故矢志于医学,研读医经,临证不倦。
其有感于“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诸方部帙浩博,忽遇仓卒,求检至难”,乃撰《备急千金要方》(以下称《要方》)和《千金翼方》(以下称《翼方》)。
《要方》30卷,成书于公元652年。
全书分232门,收方5300首,系统地总结了唐代以前的医药学成就。
内容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临床各科,有关针灸的内容约1000多条。
《翼方》30卷,成书于公元682年,有补充《要方》之意。
全书共189门,合方、论、法2900余首,载药800余种,有关针灸的内容在26~28卷中。
孙氏不但十分重视唐以前的针灸文献和临床经验,精通临床各科特别是内、妇、儿科;且尊古而不泥古,在针灸的理论与临床方面也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和创造,提出了不少独到的见解,为我国针灸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对后世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先防早治孙氏汲取《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重视疾病的预防和早期治疗,是其最重要的学术思想之一。
他认为:“上工医未病之病”,“神工则深究萌芽”。
孙氏首次提出预防疾病的保健灸法:“凡入吴蜀地游宦,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差。
孙思邈“治未病”思想探析

孙思邈“治未病”思想探析孙思邈“治未病”思想探析中医研究2011年3月第24卷第3期TCMRes.March2 [3]陈晓.试论"取象比类"及其局限性[J].上海中医药大学 ,2000,14(1):12.[6]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4]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2版.石家庄:河北人民出收稿日期:2011一O1—20版社,1974:305..(编辑马虹)[5]刘越.张锡纯医案[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151. 文章编号:1001—6910(2011)03—0006—03孙思邈"治未病"思想探析高日阳(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广东广州510405) 摘要中医"治未病"是对疾病的主动预防,指出了未病先防的重要性,反映了中医学重在预防的思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意识的增强,人们越来越注意"治未病"的重要性.孙思邈"治未病"思想可以概括为"治未病"养生要以养性为本,性命双修;"治未病"须重视饮食调养,饮食疗法的应用;提倡"治未病"要常欲小劳,配合适当的导引,按摩,吐纳气息.却疾强身,从而使人们达到形神统一,形与神俱的健康境界.关键词:孙思邈治未病养生中图分类号:R22文献标志码:A"未病"是指机体有一定的功能紊乱或失调,但尚未出现疾病的亚健康状态."未病"的外延很广, 它包括健康未病态,前病未病态,潜病未病态和传变未病态4部分?."治未病"是中医防治理论核心,其基本内涵就是预防疾病的发生,避免和减轻疾病对人类的危害,促进人类的健康,强调在"未病"之前就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疾病,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中医"治未病"思想经过历代医家的发展应用,目前已经形成了养生保健学说,并在当代得到很好的应用.纵览中医"治未病"学说发展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医家对中医"治未病"思想多有阐发, 其中尤以孙思邈贡献显着.孙思邈"治未病"思想具体表现在所着的《千金要方》中"食治","养性" 两卷;在《千金翼方》则有"养性","辟谷","退居", "补益"四卷,均有对"治未病"养生延年的专门论述.在《千金要方?养生序》日:"圣人消未起之患, 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 呼应了《黄帝内经》"治未病"的理论,在《千金要方?论诊候第四》中提出了"古人善为医者,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的 "治未病"观点.孙思邈是我国唐代着名的医学家, 养生家,由于其"治未病"养生得法,得享百岁.基于追求健康长寿的人们对孙思邈"治未病"养生之 ?学术探讨?道的兴趣,并希望能从中吸取一些"治未病"的思想和方法,本文拟从以下3个方面对孙思邈"治未病" 的思想进行探析,以供参考.1"治未病"要以养性为本.性命双修在养生,养性"治未病"方面,孙思邈认为,养生要以养性为本,性命双修,即通过修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性,不仅可以治未病,而且还可以"疗万疾大患",更能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之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产生某些反应,机体与自然界变化的相互适应,并形成一定的周期规律.孙思邈认为衣食寝处皆适,能顺时气者,始尽养生之道,他说:"春冻未泮,衣欲上厚下薄,养阳收阴……冬时天地气闭,血气伏藏,人不可作劳出汗,发泄阴气,有损于人也."又云:"冬日冻脑,春秋脑足俱冻,此圣人之常法也.春欲晏卧欲早起;夏及秋欲侵夜乃卧,早起; 冬欲早卧而晏起,皆益人.虽云早起,莫在鸡鸣前; 虽言晏起,莫在日出后.凡冬月忽有大热之时,夏月忽有大凉之时,皆勿受之.人有患天行时气者,皆由犯此也,即须调气,使寒热平和,即免患也."人居天地气交之中,自然界的变化与机体息息相关,故顺应自然,依时摄养,对于保持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保持心情舒畅,适当控制情绪,乐观的对待人生,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修养,也是健康防病,益寿延年的重要因素.历代养生家都很重视精神调养."治未病" 养性之道孙氏归纳为"啬神","爱气","养形","导引","言论","饮食","房室","反俗","医药", "禁忌"l0个要点.孙氏指出:"人之寿天,在于撙节."孙思邈《千金翼方》认为人生大限百年,"人年五十以上,阳气日衰,损与日至",更须常常慎护之, 应当注意"节护",譬如"如膏用小炷之与大炷",若中医研究2011年3月第24卷第3期TCMRes.March2011Vo1.24No.3不知撙节,则犹同大炷焚膏,其熄必速.故善于"治未病"养生者当知"十二少",即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 实为适当节制,以免"荣卫失度,血气妄行"而为"丧生之本".上述内容,包括啬神,爱气,养形,言论, 饮食,房室等事宜,尤其强调"抑情养性"以及"慎言语","节饮食"的重要性,如不"浮思妄想"可避免许多情志疾患;"慎语言"可以养气;"节饮食"能预防多种疾病的发生.过大的精神压力,焦虑,忧郁会引起机体应激反应,造成自律神经失调,身体的免疫及消化产生紊乱,与压力有关的疾病,包括失眠,高血压,中风,冠心病,肠胃溃疡,头痛等,因此,孙思邈有关"治未病"精神修养的内容值得我们虚心学习,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建立起健康的生活方式,消除或隔离各种损害机体健康的致病因素;同时也可增强体质以提高其对各种不良刺激的承受力,使之能够主动克服或适应这些客观存在的不良刺激,从而达到保障身心健康的目的.2重视"治未病"饮食调养,饮食疗法的应用在饮食调养,饮食疗法"治未病"应用方面,孙思邈认为"夫为医者,当须先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用药".他指出:"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滋气血.…'治未病"食养食疗具有安全无毒,副作用小,简便易行,行之有效,易为人们认识和接受的特点.孙氏详细介绍了"治未病"各种食物的治疗作用,如用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用豆类治疗脚气病等.尤其是老人虚损,孙氏用食治最多,常用甘润和血肉填精之品,符合"甘旨养老"之旨.如耆婆汤(酥,生姜,薤白,酒,白蜜,油, 椒,胡麻仁,橙叶,糖),乌麻方,蜜饵(白蜜,猪脂肪, 胡麻油,干地黄末),牛乳补虚破气方(牛乳,荜茇), 猪肚补虚赢乏力气方(猪肚,人参,椒,干姜,葱白, 粳米),补虚劳方(羊肝,肚,肾,心,肺,胡椒,荜茇, 豉心,葱白,犁牛酥)等.他在《千金要方?食治篇》中记载:"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但"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故养性之道当明饮食宜忌.孙思邈"治未病"反对暴饮暴食,提倡少食多餐,曾日: "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多则难消也.常欲令饱中饥,饥中饱耳.""并告诫"夜勿过醉饱,食勿精思,为劳苦事",否则致疾生灾,其害非浅."治未病"进食时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如果进食时为七情所伤,或强力劳苦,不仅损伤脾胃,而且对全身气血也有影响.孙思邈《千金要方?食治篇》提出:"食能治病,亦能致病."因此,他十分重视"治未病"饮食调养的禁忌, 即所谓的"食禁"或"食忌".首先注意食不欲杂. "杂则或有所犯,或有所伤,或当时虽无灾苦,积久为人作患",并谓"每食不用重肉,喜生百病","勿食生菜,生米,小豆,陈臭物,勿饮浊酒";其次是慎五昧,不要偏嗜,偏嗜则各有所伤.饮食气味相宜,则生精养形,气味相恶不调,则伤精损形,故养生欲求食之所宜,尤必知"食禁".服饵方药,以期益寿济命.孙思邈《千金要方》记载认为,"治未病"应根据不同季节,在四季因人因体质分别服小续命汤,肾沥汤,黄芪丸及某些药酒,能有利于却病强身.医疗实践表明,食养食疗"治未病"可调整脾胃功能,使气血生化有源,具有安全无毒,副作用小,简便易行,行之有效,易为人们认识和接受的特点,特别是在一些慢性疾病,孕妇和小儿及老年性疾病等方面,更具有不可替代的治疗作用.另外,即使是那些以药物治疗为主的疾病,也需要食疗的配合和支持,使患者的饮食有利于扶正祛邪,平衡阴阳,调和气血,消除病态,使机体正常恢复生理机能.3提倡"治未病"思想"治未病"在运动,导引,按摩,吐纳气息方面, 孙思邈指出:"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劳,及强不能堪耳."适当的运动有助于气血流通,强壮体质,增进健康,促进良好的精神状态;适当的休息,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因此,正常范围内的"劳"和 "逸"是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但如果劳逸失度,又是导致各种疾病的重要因素.他认为"治未病"时华佗五禽戏,天竺国按摩法十八势,老子按摩法等不仅可施于平日,亦可用于患病时,如"小有不好,即按摩按捺,令百节通利,泻其邪气";又记载单纯按摩之法:"清旦初,以左右手摩交耳,从头上挽两耳,则面气流通,如此者令人头不白,耳不聋;又摩掌令热,以摩面,从上向下二七过,去气,令人面有光,又令人胜风寒时气,碌热头痛,百疾皆除."孙思邈还主张"治未病"每于食讫,行步踌躇,并以手摩面及腹,使饮食易消,若"饱食即卧,乃生百病".这些论述,都体现了他主张"治未病"常欲小劳的观点.常欲小劳不仅促进气血的运行生化,也有助于疏治病邪.形体宜动,但须中和,即不要过度劳累, 要注意劳逸结合,因为过劳会消耗机体气血,精血亏虚,容易导致外邪的侵袭,显然比片面主静或主动的观点更为合理和优越."内视","调气"是一种专意存思,吐纳气息以却疾强身的方法.孙思邈主张人们在健康之时"每日必须调气补泻,按摩导引为佳",并认为"治未病"养性当常习《黄帝内经》内视法:"存想思念,令见五脏如悬磬,五色了了分明,勿中医研究2011年3月第24卷第3期TCMRes.March201lVo1.24No.3辍也;仍可每旦初起,面向午,展两手于膝上,心眼观气,上入顶,下达涌泉,旦旦如此,此名日迎气;常以鼻引气,口吐气,小微吐之,不得开口,复欲得出气少,人气多.每欲食,送气人腹,每欲食气为主入也."这是"内视"和"调气"相结合的方法.还有 "调气"法辅以叩齿,咽津和以呼,吹,嘘,呵,唏,咽 "息之六字"调气治病的方法,可以通过呼吸吐故纳新,促进新陈代谢.故日:"气息得理,即百病不生, 若消息失宜,即诸疴竞起,善摄养者,须知调气方焉."现代人类生活压力大,竞争激烈,工作忙,应酬多,空闲时间少,促成了人们少运动,少运动会影响食欲和消化功能,从而造成食量减少,营养吸收不良,甚至免疫力下降等.针对这种情况,人们平时可以开展我国的传统项目太极拳,八段锦,气功等有效的"治未病"健身活动,这类运动缓和不激烈,并且除了练习场地,不需要任何的辅助设施;推拿保健按摩,则可以消除疲劳,调理脏腑机能,运行气血; 吐纳气息更具操作方便,简单易行,疏通经络,效果确切的优点.相信当今人们在孙思邈"治未病" 思想指导下,通过各种"内养外防"有效措施的综合运用,改善和控制影响健康的多种因素,从而达到综合防治的目的,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延长寿命.4小结综上所述,孙思邈"治未病"思想不仅有着丰富的理论依据,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由于其效果显着,简便易行,毒副作用少且可防治结合,不少方法在人们的衣食住行,日常保健中即可实施,因而受到普遍欢迎,引起愈来愈多的重视,尽管其许多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予以揭示,但其广泛的推广应用前景是可以预见的.参考文献:[1]龚捷宁,宋为民.新编未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8.[2]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江苏:华夏出版社,2004: 448,467.[3]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下[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1999:313.收稿日期:2010—12—23;修回日期:2011—02—17 (编辑马虹)文章编号:1001—6910(2011)03—0008—02 煎药对中药汤剂疗效影响?学术探讨?肖保国,段海洋,王东青(1.驻马店市第二中医院药剂科,河南驻马店463000;2.驻马店市中医院,河南驻马店463000)关键词:煎药汤剂疗效中图分类号:R28文献标志码:B中药汤剂是我国中医治疗疾病最早的一种剂型,它完全适应中医辨证论治,随症加减的原则,具有制备简单易行,服用无刺激性,吸收快,发挥药效迅速的特点,因此,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煎煮中药的方法和条件,如徐灵胎《医学源流论》日:"煎药之法,最易深究,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李时珍日:"凡服汤药,虽物品专精,修制如法,而煎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充分说明了煎煮中药的方法和条件与中药汤剂疗效密切相关.如今,中医辨证准,用方对,药不灵的现象屡有发生,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中药质量,中药调剂质量和中药煎煮质量.在中药质量,中药调剂质量可靠的情况下,中药煎煮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中药汤剂的疗效.现将煎药对中药汤剂疗效的影响介绍如下,与同仁探讨.1煎药器皿的影响中药汤剂疗效的好坏与煎药器具的选择具有密切关系,历代医药学家对煎药用具的选择均有要求. 明代李时珍日:"煎药并忌用铜铁器,宜银器瓦罐." 梁代陶弘景日:"温汤勿用铁器."古人强调煎药用陶器,忌用铁器,这是因为陶器性质稳定不与药物发生化学反应.另外,陶器壁较厚传热均匀,缓和.药物不易糊化,所以煎药质量好;而铁器煎药虽然传热快,但其化学性质不稳定,易氧化,在煎药过程中易与药物发生化学反应而影响药物疗效.有实验证明…,铁与鞣质的水溶液发生反应,能使汤剂的颜色加深;与黄酮类成分易生成难溶性络合物,与有机酸生成盐类等这均可影响中药汤剂的临床疗效.如采用铁器煎煮处方中有诃子,苏木,地榆等含鞣质的药物时,煎出液会产生深紫色,黑绿色或黑色沉淀,。
孙思邈总结了什么思想内容

孙思邈总结了什么思想内容孙思邈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被誉为中医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在医学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见解,其总结的思想内容涵盖了多个方面。
在这1000字的文章中,我将对孙思邈总结的医学思想作一详细的阐述。
首先,孙思邈提倡以“德术医食”为医学基础。
他认为一个优秀的医生首先需要具备道德修养,如仁爱心、慈悲心等。
其次,医生需要深入研究医学术语,掌握多种疗法和技术。
此外,孙思邈也强调了饮食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他认为合理的饮食习惯对治疗和预防疾病都至关重要。
其次,孙思邈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
他认为人体和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人的生活和健康受自然界的影响较深。
他提倡“因时、因地、因人、因物”治病的理念,即根据不同的季节、地理位置、个体差异和病症特点来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此外,孙思邈还总结了许多关于疾病诊断和治疗的经验与方法。
他提出了“望、闻、问、切”四诊法,即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听取患者的描述、询问患者的背景信息和进行身体检查来确定疾病的原因和类型。
在药物治疗方面,孙思邈主张“辨法别病”,即根据病症的不同来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他还提出了许多有效的方剂和处方,如《要方》、《千金要方》等,为后世医学家提供了很大的启示。
孙思邈还强调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他认为,预防胜于治疗,提倡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他认为饮食合理、充足的睡眠、适度的锻炼和保持良好的心态都是预防疾病的重要因素。
他同时也关注了环境卫生和社会因素对于疾病的影响,提出了一系列有关环境卫生和公共卫生的建议和措施。
最后,孙思邈对医学教育和传承也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医学教育需要广泛的知识基础和全面的学科知识结构。
他强调医生需要学习多方面的知识,如文学、历史、哲学等,以便成为全面发展的医学专业人才。
他还提出了源远流长、继承创新的医学传承理念,鼓励医学家们在不断吸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
孙思邈医学伦理思想体系探析

第23卷第4期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23No.4 2009年8月J OU RNAL OF H EFEI UNIV ERSIT Y OF TECHNOLO GY(Social Sciences)Aug.2009孙思邈医学伦理思想体系探析陈明华(安徽蚌埠医学院社会科学部,安徽蚌埠 233030)摘 要:高度重视人的生命价值的医学人道主义思想是孙思邈全部医学伦理思想的基础。
从这一基础出发,他全面论述了处理医患关系的医德规范,明确提出了处理医际关系的医德规范,并首次对医社关系进行了论述,开创了较完整的传统医学伦理思想体系。
他的许多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孙思邈;医学伦理;医德;思想中图分类号:B822.9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3634(2009)0420141204Exploring Sun Simiao’s Medical Et hics Ideology SystemC H EN Ming2hua(Depart ment of Social Sciences,Anhui Bengbu Medical College,Bengbu233030,China)Abstract:The medical humanism which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 he value of human life is t he ba2 sis of Sun Simiao’s all medical et hics ideology.Based on t his point,he f ully discussed t he norms of medical morality t hat deal wit h t 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 s,clearly p ut forward t he norms of medical morality t hat deal wit h t he relationship of doctors and and patient s,for t he first time he discussed morality of t 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octors and society.He created a more complete ideology system of traditional medical et hics.Many of his t hought s are still of great significance nowadays.K ey w ords:Sun Simiao;medical et hics;medical morality;t hought s孙思邈是我国隋唐时期伟大的医药学家,他以其两部巨著《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合称《千金方》)为祖国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被后世尊称为“药王”。
孙思邈与现代优生优育思想探析

、
孙 思邈 与 现 代 优 生 思 想
( 一)孙思邈 的优 生优 育 思想。思邈 是我 国唐代 的著 名医药 学家 、 思想 家 , 他 的医学成就不仅在 国内,在 日本 、欧美都具有极高 的影响。 他曾系统 的提 出优生优育的思想 ,主要囊括七个方面 。 第一 , 提倡在夫 妻双 方身体 健康 、精神 情绪 好 的状况 下 受孕 。第 二, 突破男尊女卑 的思想。提出不孕可能 源 自 夫 妻双方 ,提 出 “ 男女 同 治” 的概念 。第三 , 提出预防妇科病 的保健知识 ,建议 女性积极治疗妇 科病。第四 , 妊娠期注意饮食健康 ,谨慎用药 ,注重调养精神 。建议通 过音乐 、读书的方 式进行胎教 。第五 ,提 出婴儿擦 拭 口腔 、隔布咬断 脐 带等方法 ,旨在注意新生儿卫生 ,保证 婴儿健康成长 。第六 , 提倡母 乳 喂养 ,喂养需有规律有节 制。第七 ,提倡婴幼儿适 当沐浴 ,注意呼 吸新 鲜空气 、晒 日光 ,强健体魄。
在治病上孙思邈更是提出积极治疗的作用反对唯心主义的迷信治疗手段要坚持依照疾病的症状针对性地用针灸和药物来改善病孙思邈认为人与自然是紧密相连的自然界发生变化也会影响人的外在和内在的改变而人的身体健康也随着受到影响
孙 思 邈 与 现 代 优 生 优 育 思 想 探上的一个伟人 , 他博学多才,精通经史百家,在 医学 上取得 了举世 闻名成就。此外,孙思邈还是一个思想学家。 他的思想突 破 了时代的桎梏 ,不局限于宗 教迷信 ,坚持唯物主义 。 看重 自然科学的客观性,在人 类文明上做 出许多创新,尤其是在 医学上颇有建 树, 取得了累累 硕果。其中比 较 突出的是他奠定了 妇幼保健事业的基础,初步系统地提 出了 优生优育的概念 , 对后世产生了影响深远。 关键词 :孙 思邈 ;医学 ;哲学;优 生优 育
孙思邈的学术特点总结

孙思邈的学术特点总结
孙思邈是中国古代医学家、药理学家和博物学家,他的学术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风、寒、暑、湿、火、毒等六气学说
孙思邈在医学领域有自己独特的贡献,他提出了六气学说,认为疾病的发生与人体受六种气候因素影响有关。
他的六气学说被后人广泛采用,影响深远。
2.辨证施治的医学理论
孙思邈在医学领域还提出了辨证施治的理论,即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针对性地用药,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这一理论在古代医学发展中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3.药物研究的成就
孙思邈擅长药理学研究,曾研究过大量的中药方剂,并系统总结出《千金方》和《备急千金要方》,这些医学著作被后人广泛使用,对中医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4.注明正误的博物学研究
孙思邈还对动植物、矿物等博物学知识进行了研究,出版了《博物志》,其中对各种物种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对动物、植物和矿物的研究成为后世学者了解古代动植物、矿物的重要参考。
综上所述,孙思邈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杰出的医学数字,他的学术特点包括了六气学说、辨证施治、药物研究和博物学研究等,至今对中国医学、药学、博物学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和重要的影响。
孙思邈学术思想探

孙思邈学术思想探
刘有明;水思源;陈玉铭
【期刊名称】《中医研究》
【年(卷),期】2012(25)2
【摘要】目的:探讨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的中医学术思想.方法:研读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对其高尚医德、精湛医技及其对伤寒、养生和方剂学的贡献进行深入研究,参照古代各位医家的观点,予以深刻阐述.结果:孙思邈养生方法独到,研究伤寒精深,创立新方众多,为中医学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结论:大力研究孙思邈医学,振兴中医,刻不容缓.
【总页数】3页(P68-70)
【作者】刘有明;水思源;陈玉铭
【作者单位】甘肃省定西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甘肃,定西,743000;甘肃省定西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甘肃,定西,743000;甘肃省定西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甘肃,定西,74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
【相关文献】
1.孙思邈针灸学术思想浅析
2.孙思邈学术思想点滴
3.孙思邈《千金要方》针灸学术思想浅析
4.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儿科学术思想浅析
5.孙思邈外科学术思想探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孙思邈总结了什么思想

孙思邈总结了什么思想孙思邈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他集医、药、养生、养生等多方面的学问于一身,对中国的医学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孙思邈以其卓越的医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总结出了许多独到的思想,对医学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下面就简要介绍孙思邈的思想。
首先,孙思邈提倡以辩证的思维方式对疾病进行分析和诊断。
他认为疾病的发生与人体内部的阴阳气血失衡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辨证施治可以将疾病的根源找出来,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他提出了温病学说,认为热病是由外邪侵入人体引起的,透过望闻问切等方法对疾病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制订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其次,孙思邈提出了“上工下甘”的用药原则。
他认为医生应该根据疾病的轻重缓急选择不同的药物和剂量,即对重症患者使用猛药,对轻症患者使用温和的药物。
此外,他还强调了药物的配伍注意事项,指出一些药物的相互作用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需要合理地选用药物,并注意合理搭配,避免不必要的并发症。
此外,孙思邈还提倡养生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生活习惯、饮食起居等方面的因素密切相关,通过合理的养生方法可以促进人体健康的发展。
他主张适度运动,保持心态平和,遵循节气养生等。
同时,他还提出了许多饮食疗法,通过食疗调理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他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总结了许多药膳食疗的方药,既可以调理身体,又可以治病。
最后,孙思邈还强调医德医风的重要性。
他认为医生不仅要有扎实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还要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在治病救人的同时,要尊重患者的隐私和尊严,不能为了追求名利而滥用医术,更不能对患者肆意索贿。
他把“中医精神”的核心概括为“仁爱、诚信、勤奋、专业”,以此来规范医生的行为。
综上所述,孙思邈作为中国古代医学的杰出代表,总结出了许多独到的思想。
他提倡辨证论治,以及“上工下甘”、“急事甚药”的用药原则,强调养生和医德医风的重要性。
这些思想不仅对中国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后世的医学研究和医德建设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0 2年 2月 第 2 5卷 第 2期
T M R sF bur 0 2V 12 o2 C e. era 2 1 o.5N . y
文 章 编 号 :0 1 6 1 (0 2 0 0 6 0 10 — 9 0 2 1 ) 2— 0 8— 3
・
医 史 文 献
・
孙 思 邈 学 术 思 想 探
少怒 、 少好 、 恶 行 ” 即 “ 二 少 ” 少 , 十 。养 性 在 生 活 上 要 顺应 自然 , 适应 生 活规律 。
桂 枝汤 、 龙 汤 三类 方 , 为此 三 类 方 是 《 青 认 伤寒 论 》 中的治 疗 主方 , 如 其 在 《 金翼 方 - 寒 》中说 : 正 千 伤
《 养老 大例 》 一 为 《 , 养老 食 疗 》, 是 中 医 对老 年 病 这
学较早 的专 论 。孙 氏认 为 : 圣 人 之 意 , 为 老人 设 “ 本 方 , 则 ?年少 则 阳气 猛盛 , 者 皆甘 , 何 食 不假 医学 , 悉 得肥 壮 ; 至于年 迈 , 力稍 微 , 药 不救 , 之新 宅之 气 非 譬 与故舍 , 可知 矣 。 孙 氏 强调 养 老应 注 意 : 是 “ 断 ” 一 耳 不妄 听 , 口无妄 言 , 身无妄 动 , 心无 妄念 , 皆有益老 此
法 。在 伤寒 方 中 , 氏又十 分重 视太 阳病 中麻 黄汤 、 孙
养 性 , 指人 在 日常生 活起 居过 程 中 , 是 养成有 益 于人体 健康 的 习性 。首 先 , 人若 欲延 年益 寿 , 神上 精 的适 当调 养 十 分 重 要 。他 主 张善 养 生 者 , “ 少 要 常 思、 念、 欲 、 事 、 语 、 笑、 愁、 乐、 喜、 少 少 少 少 少 少 少 少
《 寒总病 论 》 书 , 为论 伤 寒 的一 部 专 著 , 最 伤 一 虽 其
后 一卷 , 即接受 了孙 氏五种 温病 的观点 , 专论 温病 对 清 代 温 病 家 亦 有 一 定 影 响。第 二 、 氏 对 张 仲 景 孙
《 寒论》 行研 究 。唐代初期 , 伤 寒论 》 伤 进 《 流传 不 广 泛, 因此有 “ 江南 诸师 秘 仲景要 方 不传 ” 之说 。孙 氏 晚 年见 到《 伤寒 论》 本 , 传 给予 了高 度评 价 , 在《 他 千 金 翼方 ・ 伤寒 》 中说 : 伤 寒热 病 , “ 自古有 之 , 医睿 名 哲, 多所 防御 , 至于 仲景 , 有 神功 。 认 为 历 代 名 家 特 ” 研 究伤寒 者 , 唯仲景 贡献 与成就最 大 。因此 , 氏对 孙 《 伤寒 论》 下功夫 进行 了研 究 , 对原 书 进行 了整 理 改
太 阳病 为一 身之 表 , 黄 、 枝 、 龙 三 方 均 为 治疗 麻 桂 青
性 , 千金 翼 方 》 十 二 中专 列 两 章 以 说 明 , 为 于《 卷 一
太 阳表证 代 表 方 剂 , 是 伤 寒 病 初 起 治 疗 的 主方 。 也
孙 氏的这 一学术 思想 , 强调 了早 期治 疗 的重要 性 , 亦 对 后世 有 很 大 的 影 响 , 如 方 中 行 著 《 寒 论 条 比 伤
内容 十分 丰 富 , 是包 括 中医理论 、 临床各 科及 方药 俱 备之 医学 类全 书 。其 伟 大学术 思想 主要 反 映在重 视 医德 、 研究 伤寒 病 、 推崇脏腑 辨证 学说 、 阐发 食治 、 养
性、 养老 和方剂 学诸方 面 。
1 重 视 医 德
性 传染病 , 收集 了多种治 疗方法 和方 药 , 中有 令 且 其
体 的 内容 。在 《 内经 》 中有 “ 夫 热 病 者 , 今 皆伤 寒 之
类也” 的认 识 , 是 说 提 出 伤 寒 包 括广 泛 的 外 感 热 也 病 。孙 氏在研究 的过 程 中 , 伤寒 内容 具体化 , 在 将 其 《 金要方 》 九 、 十专 门讨 论 伤寒 。包括 了天 行 千 卷 卷 温 疫 、 寒 、 气 、 阳毒 、 毒 、 肿 、 、 复 、 伤 瘴 阴 热 毒 斑 劳 百 合、 狐惑 、 温症 、 温毒 等多种 疾病 , 包括 了多种 急性 热
调 防病患 于未 然 , 能 达 到延 年 益 寿 的 目的 。所 以 则
孙 氏在《 内经》 的基础 上 , 述 了五脏 的表 里 和 论
五腑 的生 理 、 理 及 其 常 见 病 证 , 提 出 了治 疗 方 病 更 药 , 系统 一一 进行 了总结 , 按 而每一 系统 均 以寒热 虚 实来 归纳 其病证 表 现 , 可谓 奠 定 了脏 腑辨 证 的基础 。
人 ” 二是 “ 避 大 风 、 雨 、 寒 、 暑 、 露 霜 霰 ; 常 大 大 大 大
辨》, 昌著 《 喻 尚论 篇 》等 , 以孙 氏这 一 思 想 为 主 均
导, 成“ 竞 三纲鼎 立 ” 说 , 之 可见其 影 响之 深远 。
孙 氏研 究《 寒论 》 是 较 早 医家 之 一 , 晋代 伤 亦 除
振 兴中医, 不容缓。 刻
伤寒 病在 古代 曾一度严 重流 行 , 隋唐 之 际 , 在 很
多 医家都 对伤寒 病 进 行研 究 , 孙 思邈 是 其 中代 表 而 性 的医家 。孙 氏研究 伤寒病 的贡献 主要 反 映在两 个 方 面 : 一 、 氏对伤 寒病 的具体 内容有 了明确 的认 第 孙
术, 所谓 “ 学者 必须博 极 医源 , 勤 不倦 ” 掌握 治 病 精 ,
救人 的高 强本 领 , 能解决 患者 的病痛 , 才 这是 言 医德 的先 决条 件 ; 二 , 树 立 视 患 者 如 亲 人 的 医 患 观 其 要 念, 所谓 “ 不得 问其 贵贱 贫 富 、 长幼 妍 媸 、 亲 善 友 、 怨 华夷 愚智 , 同 一 等 、 如 至 亲 之 想 ” 实 行 阳 光 式 普 皆 , 人道 主义 精神 ; 三 , 生行 医不 得 以金 钱 为 目的 , 其 医 所谓 “ 欲无求 ” “ 发大 慈侧 隐之 心 ” 其 四 , 病 无 ,先 ; 查 审疾 要 认 真 细 致 , “ 即 省病 诊 疾 , 至意 深 心 , 察 形 详 候, 纤毫勿 失 , 判 针 药 , 得 参 差 ” 其 五 , 于 担 处 无 ; 敢 风险 , 置个 人 荣 誉 地 位 于不 顾 , “ 得 瞻 前 顾 后 , 即 不 自顾 吉 凶 , 护惜 身命 ” 。此 外 , 医生 的举 止 动 作 要 严
以区别 , 接受 《 品方》 时行瘟 疫 是毒 病 之气 ” 其 小 中“
所 致而成 的观 点 , 并将 时行 瘟疫按 季节 的不 同 , 为 分 五 种温病 , 春则 为青 筋 牵 , 则 为赤 脉 拂 , 夏 则 为 夏 长 黄 肉随 , 秋则 为 白气 狸 , 冬则 为黑 骨温 。其治 疗则 基 本 上选用 石膏 、 大青 叶 、 栀子 、 芒硝 等清 热泻火 药 , 或 再 加 黄 芩 、 麻 、 羊 角等 。孙 氏把 瘟 疫 与 伤 寒 分 升 羚 开, 另辟诊 治途 径 , 后世很 有影 响 。宋 代庞 安 时著 对
编, 依据 “ 证 同条 ” “比类 相 附 ” 方 , 的方 法 去 归 纳 。
谨, 在病 者家 中不 可左 顾 右 盼 , 安然 欢 娱 ; 社 会 之 在
中 不得 “ 听是 非 、 论 人 物 ” 尤 其 不 能 同道 相 道 议 , 欺 , 訾毁 诸 医 , “ 自矜 己德 ” 。在 医疗 实 践 中 , “ 要 胆 欲大 而 心 欲小 , 欲 圆 而行 欲 方 ” 智 。孙 氏 的 医 德 是
唐代 伟大 的 医学 家孙 思邈 , 自幼勤 奋好 学 , 晓 通 经史 , 品性 高雅 , 究 医学 , 之 以恒 , 研 持 虚心 求 教 , 博 览群 书 ,竭 尽 毕 生精 力 , 成 医学 大 家 。其 流 传 著 终
作《 千金要 方》、 千金 翼方 》 书 ( 《 两 合称 《 干金 方 》 , )
人 不染 温病及 伤寒 的屠苏酒 , 为后 世 十分器 重 , 有 颇
声誉 。
在 伤寒 病 的研 究 中 , 氏把 瘟疫 与 一般 热 病 加 孙
孙思邈 的《 医精 诚 》 论 医德 的 典范 论 文 , 大 是 一 直 为后世 所推 崇 , 文章 强 调 了作 为 医 生 首先 应 当有 救死 扶伤 的思 想 。其 内容 包括 : 其一 , 有精 湛 的医 要
刘 有 明 , 思源 , 水 陈玉 铭
( 肃省 定西 市第二人 民 医院 中的 : 讨 唐 代 著 名 医 家 孙 思 邈 的 中 医 学 术 思 想 。 方 探
2 对研 究伤寒 的贡 献
法 : 读 孙 思 邈 的 《 金 要 方》和 《 金 翼 方 》 对 其 高 尚 医 研 千 千 ,
德 、 湛 医技 及 其 对 伤 寒 、 生 和 方 剂 学 的 贡 献 进 行 深 入 研 精 养 究 , 照 古代 各位 医 家 的观 点 , 以 深 刻 阐述 。结 果 : 思邈 参 予 孙 养 生方 法独 到 , 究伤 寒精 深 , 立 新 方 众 多 , 中 医学 的继 研 创 为 承 和 发 展 做 出 了卓越 的 贡 献 。 结 论 : 力 研 究孙 思 邈 医学 , 大
识 。在 《 经 ・ 难 五十八 难》中有 “ 寒有 五 , 中风 、 伤 有
有 伤寒 、 湿 温 、 热 病 、 温 病 ” 有 有 有 。但 没 有 更 为 具
关 键 词 : 思邈 ; 医 药 ; 孙 中 学术 思 想 / 分析
中 图分 类 号 : 2 R2 文 献 标 志 码 : A
所 犯 者 , 有 所 伤 , 当 时虽 无 灾 苦 , 久 为 人作 或 或 积 患” 。又主 张 少 食 多 餐 、 食 不 宜 过 于 肥 腻 而 宜 清 饮 淡 、 调饮食 的调 养等 。 强
4 2 阐 发 养 性 与 养 老 .
苏 集》、 大 椿 著 《 寒 类 方 》 均 延 续 采 用 这 一 方 徐 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