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对针灸贡献

合集下载

孙思邈针灸思想探析

孙思邈针灸思想探析

孙思邈针灸思想探析杜旭;刘海燕【摘要】通过整理并阐述唐代医家孙思邈有关针灸的论述,认为其针灸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先防早治;腧穴的整理与创新;重灸善灸;针、灸、药并重和刺灸须参脉诊等方面.【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2(018)004【总页数】2页(P417-418)【关键词】孙思邈;针灸;学术思想【作者】杜旭;刘海燕【作者单位】陕西中医学院,陕西咸阳 712046;陕西中医学院,陕西咸阳 71204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2.19孙思邈(约公元581~682年),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州区)人,隋唐著名的医学家,我国历史上三大医学家之一,且医德高尚、医术超凡,被后世尊称为“药王”、“孙真人”等。

孙氏自幼多病,故矢志于医学,研读医经,临证不倦。

其有感于“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诸方部帙浩博,忽遇仓卒,求检至难”,乃撰《备急千金要方》(以下称《要方》)和《千金翼方》(以下称《翼方》)。

《要方》30卷,成书于公元652年。

全书分232门,收方5300首,系统地总结了唐代以前的医药学成就。

内容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临床各科,有关针灸的内容约1000多条。

《翼方》30卷,成书于公元682年,有补充《要方》之意。

全书共189门,合方、论、法2900余首,载药800余种,有关针灸的内容在26~28卷中。

孙氏不但十分重视唐以前的针灸文献和临床经验,精通临床各科特别是内、妇、儿科;且尊古而不泥古,在针灸的理论与临床方面也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和创造,提出了不少独到的见解,为我国针灸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对后世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先防早治孙氏汲取《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重视疾病的预防和早期治疗,是其最重要的学术思想之一。

他认为:“上工医未病之病”,“神工则深究萌芽”。

孙氏首次提出预防疾病的保健灸法:“凡入吴蜀地游宦,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差。

孙思邈中医药学讲座方案

孙思邈中医药学讲座方案

孙思邈中医药学讲座方案一、介绍孙思邈孙思邈,是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药学家。

他活动在隋唐时期,被尊称为“医圣”。

孙思邈的医学成就卓著,他的论著《千金方》影响了中国千百年来的中医药学。

二、探究孙思邈的学术思想孙思邈集中了古代医学的精华,他的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临床实践中对中医药理论的验证;二是注重个体差异,提出因人而异的治疗方法;三是强调预防为主,强调保持身体的健康态势。

三、回顾孙思邈的医疗成就孙思邈的医疗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对中药的深入研究。

他以草茱萸、升麻、杏仁等药物为主要成分,制成了治疟、治温病等疾病的方剂,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他的医疗成就为后来的医学家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借鉴。

四、孙思邈对针灸的研究与贡献在针灸方面,孙思邈也有很多研究和贡献。

他总结了古代的针灸经验,对穴位的选取、针刺的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与总结,提出了“补泻相倚”的针刺原则,丰富了针灸的理论与实践。

五、孙思邈对中药配伍的研究孙思邈在中药配伍方面也有很多研究成果。

他综合了古代中医的经验,提出了药物配伍的“相合”原则。

他认为药物的合理组合能够增强药效,提高疗效,为中药配伍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指导。

六、回顾孙思邈的病案研究孙思邈在医疗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病案,他总结了这些病案,分析了其中的规律和特点,提出了许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他的病案研究为临床医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七、孙思邈对中医药学的影响孙思邈的学术思想和医疗成就对中国的中医药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的针灸、药物配伍和病案研究方法,为后来的医学家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世界卫生组织将孙思邈的千金方列为世界重要医学文献。

八、孙思邈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孙思邈的学术成就传承至今,他的著作《千金方》和《千金翼》成为中医学的经典文献,在中医药教育中依然被广泛使用。

孙思邈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使得中医药学能够持续发展,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针灸学习题集8页,有答案

针灸学习题集8页,有答案

针灸学习题集总论部分二、填空1.针灸疗法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优点。

2.针灸起源于我国_____时代。

3.《山海经》记载“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_____”。

4.后世称为针经的书是_____。

5.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是_____。

由_____代_____编著。

6._____代著名医家_____在其著作《_____》中绘制了“明堂三人图”还创用阿是穴和指寸法。

7.灸法的起源与_____的发现和利用有关,最盛行的时期是_____。

8.北宋著名的针灸学家_____于1026年撰成《_____》并刻于石碑上供人们参抄拓印。

9.我国最早的针灸模型是由_____时期的医家_____设计铸造的。

10._____代_____于公元1341年著_____;将十二经脉,任、督二脉合称十四经脉。

11.明代针灸学的代表作是_____,由_____编撰。

12.我国针灸史上截至清末有过三次较大的总结,其代表著作分别是_____,_____和_____。

1.适应证广疗效显著操作简便经济安全 2.远古 3.箴石4.《灵枢》5.《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6.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7.火隋唐8.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9.彼巍跷┮?10.元滑伯仁《十四经发挥》11.《针灸大成》杨继洲12.《灵枢》《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三、单选题1.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是( ) A.《灵枢》B.《难经》C.《针灸甲乙经》D.《针灸大成》E.《足臂十一脉灸经》2.最早绘制彩色针灸图的医家是( )A.皇甫谧B.孙思邈C.王惟一D.王焘E.杨继洲3.针灸铜人的设计者是( )A.孙思邈B.杨继洲C.王执中D.王惟一E.滑伯仁4.《针灸甲乙经》发展确定了多少个腧穴( )A.345B.453C.354D.361E.3495.下列哪部针灸专著是继《内经》、《针灸甲乙经》之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

( )A.《医宗金鉴·刺灸心法》B.《针灸甲乙经》C.《针灸大成》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E.《针灸逢源》6.最早提出十四经脉名称的著作是( )A.《十四经发挥》B.《黄帝内经》C.《针灸甲乙经》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7.反映经络学说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A.《黄帝内经》B.《难经》C.《帛书》D.《灵枢经》E.《甲乙经》四、多选题1.针灸疗法的优点主要是( )A.疗效明显B.操作方便C.经济安全D.易于接受E.适应证广2.在针具发展变化过程中曾使用过( )A.骨针B.石针C.铁针D.金银针E.青铜针3.孙思邈对针灸学的贡献主要有A.绘制“明堂三人图”B.设计制作针灸铜人C.提出阿是穴D.创用指寸法E.提出十四经概念4.皇甫谧著《甲乙经》主要参考了下列哪些书籍A.《素问》B.《灵枢》C.《难经》D.《伤寒论》E.《明堂孔穴针灸治要》5.明代主要针灸著作有A.《针灸大全》B.《针灸问对》C.《针灸聚英》D.《针灸逢源》E.《神应经》6.唐太医署负责掌管医药教育,内设针灸医学专业,其中有:A.针博士一人B.针助教一人C.针讲师十人D.针工二十人E.针生二十人7.反映针灸学核心理论经络学说的早期面貌的著作是A.《足臂十一脉灸经》B.《灵枢经》C.《素问》D.《难经》E.《阴阳十一脉灸经》8.北宋著名针灸家王惟一对针灸学的主要贡献是( )A.首次绘制彩色针灸挂图B.设计制作两具针灸铜人C.编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D.著《十四经发挥》E.创用阿是穴和指寸法三、单选题1.C2.B3.D4.E5.C6.A7.C四、多选题1.ABCE2.ABCDE3.ACD4.ABE5.ABCE6.ABDE7.AE8.BC上篇经络腧穴--第一章:经络总论二、填空1.经络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总称。

鬼门十三针

鬼门十三针

鬼门十三针《鬼门十三针》是一套中国古代医学名著,作者为南朝梁朝时期的名医孙思邈。

全书汇集了孙思邈长期医疗、研究的经验,总结归纳了鬼门十三针及其配伍、应用等方面的知识,成为了一本详实而且经典的医学著作。

本篇文章将从鬼门十三针的概括、历史渊源、医学价值、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概括鬼门十三针,是一种独特的中国传统针灸疗法,具有很高的疗效。

它是由古代医学家孙思邈所传授,采用针刺的方法来治疗各种疾病,并有着很高的应用价值。

全书包括鬼门十三针的原理、方法、步骤以及常见疾病的治疗技巧等,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二、历史渊源鬼门十三针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先秦时期,但是在唐代才得以发扬光大。

孙思邈作为唐代医学的代表,针灸医学方面的造诣更是无人能及。

他于唐代开创了独具特色的鬼门十三针疗法,为中国的针灸疗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医学价值鬼门十三针在医学方面有着很高的价值,它不仅可以治疗各种常见疾病,而且还可以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

具体如下:1. 疏通经脉鬼门十三针通过刺激经脉,可以使经脉畅通,活血化瘀,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它可以针对不同的疾病进行不同的刺激方式,使针刺的效果更加明显。

2. 提高免疫力针灸疗法可以刺激体内的免疫系统,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3. 缓解疼痛鬼门十三针可以通过刺激经脉缓解疼痛,对于一些慢性疾病,如颈椎病、腰椎病等有良好的缓解作用。

4. 辅助治疗在一些常见疾病的治疗中,鬼门十三针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加速治疗的进程。

四、影响鬼门十三针是中国传统医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具有很高的医学价值和实践意义。

它为后人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对中国针灸疗法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此外,鬼门十三针的疗效在世界上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已经成为世界针灸疗法的重要内容之一。

总之,鬼门十三针是一项非常珍贵的中国传统医学疗法,具有很高的医学价值和实践意义。

我们应该重视和保护这一瑰宝,让它在后人的传承中得以发扬光大。

孙思邈的“24个第一”

孙思邈的“24个第一”

2015.0125中医文化孙思邈的“24个第一”■ 岐 黄妇人大全良方■ 岐 黄孙思邈是中华医学发展先河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星,在中外医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千余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和崇拜。

他对我国医药学贡献了“24个第一”。

1、医学巨著《千金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被国外学者推崇为“人类之至宝”;2、第一个完整论述医德的人;3、第一个倡导建立妇科、儿科的人;4、中西医结合工作第一人;5、第一个麻风病专家;6、第一个发明手指比量取穴法;7、第一个创绘彩色《明堂三人图》;8、第一个将美容药推向民间;9、第一个创立“阿是穴”;《妇人大全良方》,又名《妇人良方大全》、《妇人良方集要》、《妇人良方》,作者为陈自明,成书1237年。

《妇人大全良方》是中国第一部完善的妇产科专著。

陈自明出身于世医家庭,精于妇产科,他认为妇科病最为难治,尤其产科诸证多有危险,他收集各家的长处,再加上家传验方,编成《妇人大全良方》24卷。

《妇人大全良方》24卷,原分8门,共260多篇论述。

薛己《校注妇人良方》增删了部分内容,分为10门,每论之下,都加按语,并大多附以治验和新方。

本书引述了多种医书,分别对胎儿发育状10、第一个扩大奇穴,选编针灸验方;11、第一个提出复方治病;12、第一个提出多样化用药外治牙病;13、第一个提出用草药喂牛,而使用其牛奶治病的人;14、第一个提出“针灸会用,针药兼用”和预防“保健灸法”;15、系统、全面、具体论述药物种植、采集、收藏的第一人;16、第一个提出并试验成功野生药物变家种;17、首创地黄炮制和巴豆去毒炮制方法;18、首用胎盘粉治病;态、妊娠诊断、孕期卫生、孕妇用药禁忌、妊娠期特有疾病、各种难产、产褥期护理及产后病证,都作了详细的论述。

该书是对前人成就及作者临床经验的总结,内容丰富,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形成完整的体系,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很高,可以说是中国第一部完善的妇产科专著,它的流传为促进中国中医妇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孙思邈最伟大的贡献不是医术,也不是配药救人,而是毁了一个药方

孙思邈最伟大的贡献不是医术,也不是配药救人,而是毁了一个药方

孙思邈最伟大的贡献不是医术,也不是配药救人,而是毁了一个药方众所周知,我们的国家是一个文化传承悠久的文明古国,在这段漫长的历史之中,诞生过许许多多优秀宝贵的文化。

而我国的中医文化就是其中之一,它源远流长且自成体系,有着独特的医学理论和药理知识。

而历史上也诞生过许许多多像华佗、李时珍、扁鹊,药王孙思邈这样的名医。

而其中的药王孙思邈就专门以善配药剂而出名。

孙思邈除了在医药方面有着很大的贡献之外,还写了很多流传千古的著作,像《千金药方》、《唐新本草》、《明堂针灸图》等等。

而且孙思邈还有一个众所周知的发明,现在使用甚广的火药,这是孙思邈在一次炼丹的时候无意间发现的。

并且孙思邈认为预防疾病,比如何治疗疾病更加重要,他对于临床医学的研究是非常深的,在妇科、儿科以及针灸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为后世的医学发展奠定了很大的基础。

他的《千金药方》更是被称作是,医学史上的一部百科全书。

然而孙思邈最伟大贡献并不是在医术上,也不是在配药救人上,而是他毁了一个药方。

这个药方就是五石散。

一开始五石散只是被用作治疗疟疾的,可是在后来人们的使用之中发现,长期服用五石散会产生幻觉,严重的话还会上瘾。

这是因为,在三国时期,有一个名医对这个五石散进行了修改,虽然修改之后的五石散药效变好了,但是也让这个药方从一个治病的良药,变成了一个害人的毒药。

而且这个药方在当时是非常流行的,不光是许多达官贵人和皇族都知道这个五石散,连老百姓都有机会接触得到。

而孙思邈也是在一次,整理药方的时候才发现,五石散有着这样严重的副作用。

而他为了避免更多的人被这个五石散所毒害,便一直致力于销毁这个药方。

尽管孙思邈在世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对他进行销毁,见到一次就销毁一次。

但是由于之后五石散的药方流传范围太广了,一时间是肯定销毁不完的。

因此他就号召门下的弟子,和认识的医道中人,一起销毁这个药方。

直到孙思邈活到141岁离世的时候,临终前还不忘叮嘱自己的弟子,不论多久都一定要销毁这个五石散的药方,以免荼毒百姓。

古代科学家与他们的伟大发明

古代科学家与他们的伟大发明

古代科学家与他们的伟大发明众所周知,科学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推动力之一。

在古代,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各地,都出现了许多杰出的科学家,他们以其卓越的智慧和独特的见解,为人类社会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本文将介绍几位古代科学家及其重要发明,以展示他们的伟大成就。

一、中国古代科学家1. 淳于髡:留声机淳于髡是我国古代官员兼科学家。

他在公元3世纪发明了一种留声机,该发明前后花费了数年时间的研究和实验。

留声机的出现为音乐的传播和保存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了我国音乐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2. 张衡:地动仪张衡是东汉时期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和天文学家。

他发明了一种叫做“地动仪”的仪器,用于检测地震活动。

地动仪的原理是利用灵敏度极高的装置来探测地壳活动,可以提前预警地震,对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起到了极大的帮助。

3. 孙思邈:针灸孙思邈是我国古代医学领域的巨擘,也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

他在针灸疗法上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孙思邈总结了当时的临床经验,发明了更加精确的操作方法和灵活的疗法,使针灸疗法在促进人体健康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被誉为“针灸之祖”。

二、世界古代科学家1. 西奥弗拉斯托斯:水蒸气机西奥弗拉斯托斯是古希腊时期的一位科学家和哲学家。

他设计了一台名为水蒸气机的装置,利用蒸气的压力产生动力,实现了第一次机械动力的转化。

这一发明被认为是蒸汽机的雏形,奠定了蒸汽动力的基础。

2. 阿拉伯数学家:0和十进制数字古代的阿拉伯数学家也做出了伟大的发明。

他们引入了0和十进制数字的概念,改善了数学计算的方式。

这一发明对数学学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不仅在科学领域发挥了巨大影响,而且也对商业贸易和计算技术的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

3. 印度科学家阿耶尔巴特:太阳镜阿耶尔巴特是古印度的一位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他发明了太阳镜。

太阳镜不仅可以保护眼睛远离强烈的阳光辐射,还可以观察太阳。

这个发明为观测太阳和研究日食等天文现象起到了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古代科学家们的伟大发明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并对全球文明的进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针灸学习题集

针灸学习题集

针灸学习题集(第1部分)总论部分一、名词解释1.针灸2.针灸学3.砭石4.针经二、填空1.针灸疗法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优点。

2.针灸起源于我国_____时代。

3.《山海经》记载“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_____”。

4.后世称为针经的书是_____。

5.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是_____。

由_____代_____编著。

6._____代著名医家_____在其著作《_____》中绘制了“明堂三人图”还创用阿是穴和指寸法。

7.灸法的起源与_____的发现和利用有关,最盛行的时期是_____。

8.北宋著名的针灸学家_____于1026年撰成《_____》并刻于石碑上供人们参抄拓印。

9.我国最早的针灸模型是由_____时期的医家_____设计铸造的。

10._____代_____于公元1341年著_____;将十二经脉,任、督二脉合称十四经脉。

11.明代针灸学的代表作是_____,由_____编撰。

12.我国针灸史上截至清末有过三次较大的总结,其代表著作分别是_____,_____和_____。

三、单选题1.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是( )A.《灵枢》B.《难经》C.《针灸甲乙经》D.《针灸大成》E.《足臂十一脉灸经》2.最早绘制彩色针灸图的医家是( )A.皇甫谧B.孙思邈C.王惟一D.王焘E.杨继洲3.针灸铜人的设计者是( )A.孙思邈B.杨继洲C.王执中D.王惟一E.滑伯仁4.《针灸甲乙经》发展确定了多少个腧穴( )A.345B.453C.354D.361E.3495.下列哪部针灸专著是继《内经》、《针灸甲乙经》之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

( )A.《医宗金鉴·刺灸心法》B.《针灸甲乙经》C.《针灸大成》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E.《针灸逢源》6.最早提出十四经脉名称的著作是( )A.《十四经发挥》B.《黄帝内经》C.《针灸甲乙经》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7.反映经络学说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A.《黄帝内经》B.《难经》C.《帛书》D.《灵枢经》E.《甲乙经》四、多选题1.针灸疗法的优点主要是( )A.疗效明显B.操作方便C.经济安全D.易于接受E.适应证广2.在针具发展变化过程中曾使用过( )A.骨针B.石针C.铁针D.金银针E.青铜针3.孙思邈对针灸学的贡献主要有A.绘制“明堂三人图”B.设计制作针灸铜人C.提出阿是穴D.创用指寸法E.提出十四经概念4.皇甫谧著《甲乙经》主要参考了下列哪些书籍A.《素问》B.《灵枢》C.《难经》D.《伤寒论》E.《明堂孔穴针灸治要》5.明代主要针灸著作有A.《针灸大全》B.《针灸问对》C.《针灸聚英》D.《针灸逢源》E.《神应经》6.唐太医署负责掌管医药教育,内设针灸医学专业,其中有:A.针博士一人B.针助教一人C.针讲师十人D.针工二十人E.针生二十人7.反映针灸学核心理论经络学说的早期面貌的著作是A.《足臂十一脉灸经》B.《灵枢经》C.《素问》D.《难经》E.《阴阳十一脉灸经》8.北宋著名针灸家王惟一对针灸学的主要贡献是( )A.首次绘制彩色针灸挂图B.设计制作两具针灸铜人C.编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D.著《十四经发挥》E.创用阿是穴和指寸法五、简述1.针灸治病的特点是什么?2.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书是什么?并叙述其主要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方济之, 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故以为名也。
孙思邈学术思想
重视医德 对研究伤寒的贡献 对脏腑辨证学说的贡 献 阐发食治养性养老 在方剂学方面的贡献
重视医德
其一,要有精湛的医术,所谓“学者必须博极医源, 精勤不倦”,掌握治病救人的高强本领,才能解决 患者的病痛,这是言医德的先决条件; 其二,要树立视患者如亲人的医患观念,行医不得 以金钱为目的,即“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 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 苦”,另外查病审疾过程中也要认真细致。 在医疗实践中,要做到“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 而行欲方”。
《要方》第2O~30卷 和《翼方》第26~28 卷都分别记述了用针 灸的方法治疗各种疾 病与杂症以及针灸宜 忌等 。
对针灸方面的贡献
重视疾病的早期防治 首次提出预防疾病的 早期防治, 早期防治 保健灸法 辑录针灸处方 针灸处方,收载针灸处方一千余条 针灸处方 力主针药兼施,针灸并重 临证时需辨证取 针药兼施, 针药兼施 针灸并重,临证时需辨证取 法 注重诊脉施术 诊脉施术、提高临床疗效 诊脉施术
孙氏养生十三法
1.发常梳 发常梳 2.目常运 目常运 3.齿常叩 齿常叩 4.漱玉津(玉津即津液、 漱玉津( 漱玉津 玉津即津液、 口水。) 口水。) 5.耳常鼓 耳常鼓 6.面常洗 面常洗 7.头常摇 头常摇 8.腰常摆 腰常摆 9.腹常揉 腹常揉 10.摄谷道 (即提肛) 摄谷道 即提肛) 11.膝常扭 膝常扭 12.常散步 常散步 13.脚常搓 脚常搓
首提“阿是穴”
最早出于《千金方》卷29《灸例》中,曰:“有 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 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或痛处,即云阿是,灸刺 皆验,故曰阿是穴也”。 因这类腧穴既无具体名称 也无固定的部位 无具体名称,也无固定的部位 无具体名称 也无固定的部位,而 是特殊的感应,手按之舒适或疼痛处便是“阿 是穴”,而这类穴通常具有疏通经络、运行 气血的作用。
经外奇穴
一类是有穴名、有部位及取穴方法,如《千金方》 有穴名、
中的当阳、寅门、颊里、浊浴;《千金翼方》中的膝 目、泉门、气端、虎口等120多个;
另一类是有部位及取穴法,但无穴名的,如《千
金方》:"目卒生翳,灸大指节横纹三壮";"卒淋,灸外踝 尖七壮";又曰:"小儿脱肛灸顶上旋毛中三壮,即入",等 70余处,这些经外奇穴有些在现今还有其实用价值。
起居有常
孙思邈在《干金要方·卷二十七》中十分重视“行不妄失,起 居有常”的养生措施。并明确提出:“冬时天地气闭,血气 伏藏,人不可作劳出汗,发泄阳气, 有损于人也。”又云: “冬日冻脑,春秋脑足俱冻,此圣人之常法也。春欲晏卧早 起,夏及秋欲侵夜乃卧早起,冬欲早卧而晏起,皆益人。虽 云早起,莫在鸡鸣前;虽言晏起,莫在日出后。凡冬日勿有 大热之时,夏月忽有大凉之时,皆勿受之。”孙氏认为,人 与大自然息息相通,在天人相应的思想指导下,明确提出 “衣食寝赴,皆适能顺时气者,始尽养生之道。” (《干金 要方》) 此外,孙氏还主张生活起居中宜不为太过,他说“是以养性 之士,唾不至远,行不急步,耳不极开,目不极视,坐不久 处,立不至疲”,“冬不欲极温,夏不欲穷凉”等。
孙思邈养生思想
抑情啬神 寡欲保精 小劳养形 起居有常 食宜淡、鲜、节 防治未病
寡欲保精
孙氏在《房中补益篇》对房事禁忌提出了经验之谈。 如谓:人有所怒,血气未定, 因以交舍,令人发痈 疽。又不可忍小便交合,使人淋茎中痛,面无血色。 及远行疲乏未入房,为五劳虚损。少子。妇人月事 未经而因为孕期纵欲,有伤肾气,可致真阴亏耗, 任脉虚损,胎无不固,殃及母子。至于“生产不 时”,“子育太早” 则更不利女子阴精的固护,多 易天殒。男子若日则沉酵醉酒, 夜则性事频仍,耳 目淫邪,病中尤媾,则更难保精,何能延寿。
大医精诚
孙思邈
孙思邈享年?
孙思邈,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人,约 生于隋开皇元年(公元 581年),卒于唐永淳 元年(公元682年), 活了102岁(有的考 证活了141岁)。
孙思邈生平
唐代伟大的医学家,自幼勤奋好学,通晓经 史,品性高雅,研究医学,持之以恒,虚心 求教,博览群书,竭尽毕生精力,终成医学 大家。
研究伤寒、脏腑辨证
对张仲景《伤寒论》进行研究,并按“方证 同条”、“比类相附”的方法对原条文进行 了整理归纳 。 在《内经》的基础上,五脏的表里和生理、 病理及其常见病证进行了论述,更提出了治 疗方药,且每一系统均以寒热虚实来归纳其 病证表现,对脏腑辨证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阐发食治、养性、养老
重视食宜食疗,主张少食多餐、饮食不宜过 于肥腻而宜清淡、强调饮食的调养等。 阐发养性与养老:养性,是指人在日常生活 起居过程中,养成有益于人体健康的习性。 孙氏注重老年人的养性,强调老年人防病患 于未然,则能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丰富艾灸疗法 艾灸疗法
孙氏在书中记叙了许多隔物灸,如隔豆豉、葶苈子等 10余种。更记叙了些特殊的灸法,如麻花艾灸、苇筒 灸、青布绳灸等,大大丰富了灸法的内容,扩大灸法 的应用范围。 尤其可贵的是,在记叙用艾炷灸疗蛇毒的方法后,又 补充了一个权宜的应急措施,曰:"治蛇毒,灸毒上三七 壮。无艾,以火头称疮孔大小热之"。为急救及时,仓 促之际,无艾以"火头"代之。这些疗法,都有很大的学 术价值。
孙思邈十三鬼穴
指“人中、少商、隐白、大陵、申脉、风府、 颊车、承浆、间使、上星、会阴、曲池、舌 下缝”。临床用于治疗发病突然、行为怪异 的精神神志病症 精神神志病症。 精神神志病症 根据现代针灸临床著作中记述,十三鬼穴多 具有主治精神、情志疾病的功效,临床使用 也每每证实,对这些病确有较好的疗效。
针药兼施, 针药兼施,针灸并重
孙氏强调针刺、艾灸、汤药三者并重,认为“若针而不灸, 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针灸而不药,药不针灸,尤非良医 也”;“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则病无所逃矣,方知针灸 之功,过半于汤药矣。”因此,孙氏在其著作中所述的许多 病症的治疗采取针灸药兼施的。 有些病以针为佳,有些病以灸良,有些病宜用药治,有些病则 针灸药同时施用。曰:“其有须针者,即针刺以补泻之,不 宜针者,直尔灸之”。又曰:“凡中风,服药益剧者,但是风 穴,悉皆灸之三壮,无不愈也,神良。”孙氏就是这样根据各 种疗法的特长,按照病情的需要,进行取舍应用,充分发挥其 各自的优势,以提高疗效。
成医之路
年轻时经过怎样 的求学经历?
期间经历哪些惊 心动魄的故事呢?
孙思邈主要著作
孙思邈著作较多, 孙思邈著作较多,其 中以《备急千金要方》 中以《备急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 《千金翼方》最为著 名。孙氏精岐黄, 融三
教(儒、道、释) , 重医 德, 善养生。
千金方释义
一是人命之重,贵于千金,千金易得,而性 命千金难买; 二是书中所载之方,皆是价值千金的救急宝 要方; 三是用书中之方,救死扶伤,则厚德过于千 金。如孙氏序中云:人命之重, 有贵千金,
丰富艾灸疗法 艾灸疗法、临证讲究 艾灸疗法 权变 整理经穴,绘制《 整理经穴,绘制《明堂三 人图》 人图》 确立四种指寸取穴法 收集奇穴, 收集奇穴,创立阿是穴 勘定十三鬼穴
重视疾病的早期防治 早期防治
孙氏继承《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重 视疾病的预防和早期治疗,提倡用艾灸预防传染病。 曰:"凡入吴蜀地游宦,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 差,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著人也"。指出化脓灸三两 处可提高人体抵抗力,以预防瘴疠温疟。既病之后, 又提倡及时治疗,曰:"凡脚气初得脚弱,使速灸之,并服 竹沥汤。灸讫可服八风散,无不差,惟速治之"。还谆 谆告诫:"此病轻者,登时虽不即恶,治之不当,根源不除, 久久期于杀人,不可不精以为意"。
诊脉刺灸
孙氏重视诊脉刺灸,认为:“凡欲针灸,必先看脉”, 强调脉诊对针灸的指导作用,曰:“每针常须看脉, 脉好乃下针,脉恶勿乱下针”。 在他的著作中就记载了许多根据脉诊症状而施治的 内容。曰:“寸口脉浮,中风发热头痛,宜服桂枝汤、 , , 葛根汤,针风池、风府,向火灸身,摩治风膏,覆令汗 出”;“关上脉微,胃中冷,心下拘急,宜服附子汤、 生姜汤、附子丸,针巨阙补之”;“尺脉沉、腰背痛, 宜服肾气丸,针京门补之”。这种诊脉指导刺灸的思 想,也值得我们重视。
常欲小劳
孙思避进而倡导一些适当的强身健体的方法, 如华佗五禽戏,天竺国按摩十八法,老子按 摩法等。他认为,这些方法不仅平日可用, 病时亦可择取以达治疗目的。 如《干金要方·居处法》云:“小有不好,即 按摩,令百节通利,泄其邪气”即其例证。 此外,他还主张每日食后散步,和以手揉摩 腹脐,疏通气机,有助消化。
长生不老丹

告诫后世不可炼服丹药
讲究进食的量、次
孙氏曰:“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多则难消也, 常欲令如饱中饥,饥中饱耳。”孙氏还在《千金翼 方· 卷十二》中指出:“食嗽鲜肴,务令简少,饮 食当争节俭”,“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饱,不欲 极渴而饮,饮不欲过多”,“不欲啖生冷”等。 在饮食卫生方面,孙氏还强调:“勿食生菜、生米、 陈臭物”,“勿食生肉伤胃”,“久饮酒者, 伤神 损寿”,“人不得夜食”,“食毕当漱,数过令人 牙齿不败,口香”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