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凝固和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合集下载

【实验报告】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

【实验报告】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

【实验报告】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血液凝固的奇妙旅程嘿,朋友们!今天咱们聊聊那个让人既好奇又有点小紧张的话题——血液凝固。

这可是个超级有趣的科学现象哦!想象一下,当一个不小心被划破皮肤的小伤口出现时,会发生什么呢?别急,让我来给你们娓娓道来。

首先得说说“血液凝固”是怎么回事儿。

简单来说,就是当血管受伤的时候,身体会启动一套精密的机制,让血块在伤口处形成,防止更多的血液流失。

这个过程可不简单,得经过好一番“战斗”。

说起“战斗”,咱们得提提血小板。

这些小小的战士可是血液凝固的主力。

它们一看到伤口,就立刻聚集起来,形成一个个“士兵”,准备保卫我们的血管。

而那些“士兵”呢,它们就像超级英雄一样,把破损的血管缝合起来,防止血液继续流失。

接下来是凝血因子大显身手的时候了。

这些因子就像是指挥官,指挥着血小板和纤维蛋白一起行动。

它们把破损的血管口封住,不让血液再流出去。

这个过程可真是不容易,得靠各种“武器”才能完成。

不过,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你知道吗?在血液凝固的过程中,温度也是个关键因素。

如果环境太冷或者太热,都不利于血液凝固。

所以啊,我们平时要注意保暖,千万别让体温太高或太低影响血液循环。

除了温度,还有别的小东西会影响血液凝固。

比如说,有些药物可能会让血液凝固变慢,比如阿司匹林。

而有些食物,比如大蒜、生姜,吃了之后血液凝固的速度可能会变快一些。

不过别担心,这些都是正常的生理反应,不会影响我们健康。

当然了,血液凝固的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有时候,它也会闹点小脾气,比如在伤口比较大或者有感染的情况下,血液凝固可能就会出问题。

这时候,医生们就得想办法帮忙了,比如用抗生素来治疗感染,或者用止血药来控制出血。

好了,关于血液凝固这个话题就聊到这里吧。

血液凝固可是个神奇的过程,它让我们的身体能够应对各种紧急情况。

虽然有时候它会出错,但只要我们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就能减少这种“错误”发生的概率。

下次遇到小伤口时,记得及时处理哦!我想说,血液凝固虽然是个复杂的过程,但它也是我们身体自我保护的重要手段。

实验报告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资料类

实验报告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资料类

实验报告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资料类关键信息项:1、实验目的2、实验材料与设备3、实验方法与步骤4、血液凝固的影响因素5、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6、实验结论7、注意事项1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血液凝固的过程以及各种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从而深入了解血液凝固的生理机制和相关的病理现象。

111 具体目标1111 观察血液在不同条件下的凝固时间。

1112 分析温度、钙离子浓度、抗凝剂等因素对血液凝固的作用。

111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

12 实验材料与设备121 实验动物新鲜的家兔,体重 20 25 千克。

122 实验器材采血针、注射器、试管、小烧杯、恒温水浴箱、秒表、离心机、显微镜等。

123 实验试剂38% 柠檬酸钠溶液、0025mol/L 氯化钙溶液、生理盐水、肝素溶液等。

13 实验方法与步骤131 家兔的麻醉与采血用 20% 氨基甲酸乙酯按 5ml/kg 的剂量对家兔进行耳缘静脉注射麻醉。

然后,在颈动脉处进行采血,将血液分别注入事先准备好的含有抗凝剂的试管和不含抗凝剂的试管中。

132 血液凝固时间的测定1321 取三支清洁的试管,分别标记为 A、B、C。

1322 A 管中加入 2ml 血液,置于 37℃恒温水浴箱中,每隔 30 秒轻轻倾斜一次试管,观察血液是否凝固,直至血液凝固,记录凝固时间。

1323 B 管中加入 2ml 血液,置于室温(约 25℃)环境中,同样每隔 30 秒观察一次,记录凝固时间。

1324 C 管中先加入 01ml 肝素溶液,再加入 2ml 血液,混合均匀后置于 37℃恒温水浴箱中,观察血液是否凝固。

133 钙离子对血液凝固的影响1331 取两支试管,分别标记为 D、E。

1332 D 管中加入 2ml 血液和 01ml 38% 柠檬酸钠溶液,充分混匀后离心 5 分钟,取上清液。

1333 在上清液中加入 0025mol/L 氯化钙溶液 01ml,观察是否有凝固现象,并记录凝固时间。

血液凝固过程

血液凝固过程

血液凝固过程血液凝固是人体内一项重要的生理过程,主要起到止血和修复受伤组织的作用。

当血管受损时,血液凝固过程将被启动,以形成血栓来阻止血液的进一步流失。

本文将介绍血液凝固过程的主要步骤和相关因素,以及凝血过程在人体中的重要性。

一、血液凝固的主要步骤血液凝固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链,涉及多种细胞和蛋白质因子的相互作用。

下面是血液凝固过程的主要步骤:1. 血管收缩:当血管受损时,血管壁会迅速收缩,以减少出血量。

此过程由血管平滑肌的收缩引起。

2. 血小板聚集:损伤的血管内壁接触到血液后,血小板会迅速聚集到伤口处,形成血小板栓。

这一过程通过血小板表面的特殊受体与血管壁上的细胞因子相互作用而实现。

3. 凝血因子激活:损伤的血管壁会释放一系列的凝血因子,包括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等。

这些凝血因子与聚集的血小板相互作用,触发凝血酶的生成。

4. 凝血酶生成:在凝血因子的作用下,凝血酶原会被激活生成凝血酶。

凝血酶是血液凝固过程的核心物质,能够将溶解在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

5. 纤维蛋白生成:凝血酶催化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形成一种纤维网状结构,即血栓。

血栓能够在伤口处形成一个稳定的堵塞物,阻止血液继续流失。

二、血液凝固过程的调控因素血液凝固过程需要一系列的调控因素,以确保在受伤组织修复完成后,血栓能够被及时溶解。

以下是影响血液凝固过程的主要调控因素:1. 抗凝系统:人体内有多种抗凝因子,如抗凝酶、组织因子通路抑制物等。

它们能够限制凝血过程的发展,以避免形成大块血栓。

2. 纤溶系统:血栓形成后,纤溶系统会被启动以溶解血栓。

纤溶酶原是纤溶系统的重要物质,它能够将纤维蛋白溶解为溶解蛋白。

3. 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的表面覆盖有特殊的抗凝分子,如组织因子路径抑制物、载脂蛋白等。

这些抗凝分子能够阻止血小板在无需凝固的情况下聚集。

三、凝血过程在人体中的重要性血液凝固过程在人体中具有重要的生理学意义。

以下是凝血过程在人体中的几个重要作用:1. 止血:当血管受损时,血液凝固过程能够迅速形成血栓,阻止血液的流失。

生理学实验指导—血液凝固和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生理学课件)

生理学实验指导—血液凝固和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生理学课件)
• 七、讨论
• 与对照管对比,其他六支试管凝血时间长或短,为什么?
• 五、实验结果观察与分析
• 观察上述7支试管在各种条件下的凝血时间,并进行比较、分 析解释产生差异的原因。
• 六、注意事项
• 1.采血和加血的过程尽量要快,以减少计时的误差。 • 2.判断凝血的标准要力求一致。一般以倾斜试管达45oC • 时,试管内血液不见流动为准。 • 3.每支试管口径大小及采血量要相对一致,不可相差太大。
• 三、实验材料
• 1.实验动物:家免。 • 2.实验药品:肝素(8 U/ml)、2%柠檬酸钠溶液、生理盐水、液状石蜡。 • 3.实验器材:注射器、试管、小烧杯、试管架、竹签1束(或细试管刷)、秒表。
• 四、实验方法
• 1.准备好试管: • 试管1 不加任何处理(对照管)。 • 试管2 用石蜡油润滑整个试管内壁。 • 试管3 放少许棉花。 • 试管4 加血后将试管置于有冰块的小烧杯中。 • 试管5 加血后将试管置于37OC 水浴中。 • 试管6 加肝素8U。 • 试管7 加柠檬酸钠3 mg 。
• 2.家兔心脏采血:约20 ml。
• 3.加血:每管加入血液2 ml,将剩余的血液盛于小烧杯中,并用竹 签不断搅动直至纤维蛋白形成。
• 4.记录凝血时间 : 每个试管加血2 ml后,即刻开始计时,每隔15 秒 倾斜一次观察血液是否凝固,至血液成为凝胶状不再流动为止, 记录所用的时间。6号、7号试管加入血液后,用拇指盖住试管口将 试管颠倒3~5次,使血液与药物混合。
血液凝固和影响血凝的因素
• 一、实验目标
• 1.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 2.学习加速、延缓与阻止血液凝固方法。
• 3.加深理解血液凝固的机理和临床意义。
• 二、实验原理

【实验报告】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

【实验报告】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

【实验报告】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血液凝固的过程以及了解影响血液凝固的各种因素,从而加深对血液生理特性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血液凝固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它是由凝血因子按一定顺序相继激活而生成的凝血酶最终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的过程。

血液凝固可分为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

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液,外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始动凝血的组织因子来自组织。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众多,包括血液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温度、钙离子浓度等。

光滑的接触面不利于凝血因子的激活和血小板的黏附聚集,从而延缓血液凝固;温度降低时,酶的活性下降,凝血过程减慢;钙离子在凝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缺乏钙离子会导致凝血障碍。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一)实验材料家兔、注射器、酒精棉球、草酸钾溶液、生理盐水、肺组织浸液、石蜡油、冰块、氯化钙溶液等。

(二)实验方法1、用注射器在家兔耳缘静脉抽取一定量的血液,分别注入两支清洁的小试管中。

2、一支试管静置,作为对照管;另一支试管用竹签搅拌,观察血液是否凝固以及凝固所需的时间。

3、在两支新的小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草酸钾溶液和生理盐水,再用注射器抽取家兔血液注入两管,摇匀后静置,观察两管血液的凝固情况。

4、取三支小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血液,一支置于 37℃水浴中,一支置于室温下,一支置于冰水中,观察血液凝固的时间。

5、在两支小试管中分别滴入一滴肺组织浸液和石蜡油,然后加入等量的血液,观察血液凝固的时间。

6、在一支加入血液的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氯化钙溶液,观察血液凝固的情况。

四、实验结果(一)搅拌对血液凝固的影响对照管中的血液很快凝固,而搅拌管中的血液不凝固或凝固时间明显延长。

(二)草酸钾溶液对血液凝固的影响加入草酸钾溶液的试管血液不凝固,而加入生理盐水的试管血液正常凝固。

(三)温度对血液凝固的影响37℃水浴中的血液凝固时间最短,室温下的血液凝固时间次之,冰水中的血液凝固时间最长。

影响血液凝固因素-V1

影响血液凝固因素-V1

影响血液凝固因素-V1
影响血液凝固因素的因素有很多,这些因素可以由人体内外环境、药
物和一些疾病等因素引起。

以下是一些影响血液凝固因素的重要因素:
1. 血小板聚集
人体内的血小板可以在血管受损时迅速聚集,并在伤口处形成凝块,
以防止过多的出血。

但是,如果血小板聚集过度,就会增加血液凝固
的风险,引起不良后果。

2. 凝血因子
凝血因子是指一系列蛋白质,在血液凝固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任何
影响凝血因子合成或活性的因素都可能影响血液凝固过程。

3. 活性氧化物
活性氧化物是指一类对机体有害的高度活性分子,它们可以导致血管
损伤和血液凝固过程的加速。

过多的活性氧化物会导致血液流通不畅,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4. 药物
许多药物都可以影响血液凝固功能,比如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血药物、阿司匹林等药物。

这些药物可以减少血小板聚集或延长凝血时间,从
而达到预防血栓形成或减少出血的效果。

5. 疾病状态
一些疾病状态也会影响血液凝固功能,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和肝脏疾病等。

这些疾病影响身体内部的物质代谢和生理机能,从而影响血液凝固过程。

总之,影响血液凝固因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我们需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疲劳、调整饮食习惯、及时治疗疾病等,从而减少不必要的风险。

同时,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避免严重后果的发生。

【实验报告】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

【实验报告】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

【实验报告】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嘿,小伙伴们,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血液凝固!你知道吗?血液凝固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它能保护我们的身体免受伤害。

那么,血液凝固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又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它的发生呢?别着急,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个神秘的面纱吧!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当我们的血管受到损伤时,血液中的血小板会迅速聚集到损伤部位,形成一个血小板聚集体。

这个血小板聚集体会释放出一些物质,促使血液中的凝血因子活化。

凝血因子活化后,它们会相互作用,形成纤维蛋白网络,最终形成血块。

这个过程就叫做血液凝固。

那么,有哪些因素会影响血液凝固的发生呢?我们来一一分析一下:1. 遗传因素有些人天生就比较容易出血,这是因为他们的血液中可能缺乏某些凝血因子。

这种情况在医学上被称为“遗传性出血性疾病”。

比如说,血友病就是一种典型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

患有血友病的人,由于体内缺乏某种凝血因子,导致血液凝固能力降低,容易出现皮下瘀血、关节出血等症状。

2. 疾病因素有些疾病也会影响血液凝固的发生。

比如说,白血病、淋巴瘤等恶性肿瘤会抑制骨髓中的造血功能,导致凝血因子的生成减少,从而影响血液凝固。

肝病、肾病等慢性疾病也可能导致血液凝固能力降低。

3. 药物因素有些药物也会对血液凝固产生影响。

比如说,阿司匹林就是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它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从而降低血液凝固的风险。

但是,阿司匹林同时也具有抗血栓的作用,长期使用可能导致出血风险增加。

因此,在使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时,一定要遵医嘱使用。

4. 外部创伤当我们受伤时,血管会被破坏,血液中的血小板会迅速聚集到损伤部位,形成血肿。

这时,我们需要通过身体自身的修复机制来恢复血管的正常功能。

这个过程需要依赖于血液凝固的发生。

如果血液凝固能力过低,可能会导致伤口愈合缓慢,甚至感染。

5. 生活习惯因素我们的生活习惯也可能影响血液凝固的发生。

比如说,长期坐着不动、饮食不均衡等都可能导致血液循环不畅,从而影响血液凝固的能力。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01
02
03
表二:
纤溶酶原的激活: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血管内皮合成,发挥局部溶栓作用,保持血流通畅。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肾小管、集合管产生,在组织修复、伤口愈合过程中,血管外促进纤溶。
4
3
注意: 凝血是一个正反馈机制,一旦启动,必
迅速完成全过程。 Ca2+在多个环节起作用,因此控制Ca2+就
能控制血凝。 血凝过程是流水线,阻断其中一步,则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观察某些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
【实验目的】
血液凝固过程中必须较多因子的参与,因此血液凝固受许多因素的影响,除凝血因子可直接影响血凝过程外,血凝还受接触面、温度等影响。
【实验原理】
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 概念:血液从流动的溶胶状态转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本质:可溶的纤维蛋白原变为不溶的纤维蛋白并交织成网,网罗血细胞等成分形成凝血块。
凝血过程必终止。
01
02
家兔
【实验对象】
哺乳动物实验手术器械一套、20ml注射器1副、小烧杯2个、竹签、清洁小试管6支、水浴装置一套、冰块、棉花、石蜡油、滴管、肝素、草酸钾、0.025mol/LCaCl2溶液、肺组织浸液、富血小板血浆、少血小板血浆、生理盐水
【实验器材与药品】
【实验步骤和观察项目】
6
放置于冰浴糟中
7
加肝素8单位(加血后摇匀)
8
加草酸钾1~2mg(加血后摇匀)
9
取血:打开动脉夹,经颈动脉插管放血入各试管,每支试管各采血约1.5ml(一定要一次性采血完毕,多次放血可能会出现血液凝固于插管内而不能再放血),注意及时计时并将各试管尽快置于其实验条件下,如摇匀、放入温浴槽、冰浴槽内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凝固和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一、实验目的
通过测定某些条件下的血液凝固时间,加深理解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二、实验仪器与材料
家兔;石蜡油,冰块,肝素,草酸钾溶液,肺组织浸液(取兔肺剪碎,洗净血液,浸泡于3~4倍量的生理盐水中过夜,过滤收集的滤液即成肺组织浸液,存冰箱中备用)。

氯化钙,氨基甲酸乙酯,生理盐水;兔手术台,常规手术器械,注射器,小烧杯,试管架,试管,动脉夹,动脉插管,恒温水浴槽,秒表,竹签。

三、实验方法与步骤
1、麻醉固定
家兔称重后,按1g/kg 体重剂量耳缘静脉注射200g/L 氨基甲酸乙酯。

待兔麻醉后,将其仰卧,先后固定四肢及兔头。

2、颈部手术
剪去颈前被毛,颈前正中切开皮肤6~7cm,直至下颌角上1.5cm,用止血钳钝性分离软组织及颈部肌肉,暴露左、右颈总动脉鞘。

用玻璃分针分离出两侧动脉鞘内颈总动脉,在一侧颈总动脉远心端结扎,近心端用动脉夹夹住,并在动脉下面预先穿一细线备用。

用眼科剪在靠近结扎处动脉壁上剪一“V ”字形切口,将动脉插管向心方向插入颈总动脉内,结扎导管以备取血。

3、取8支试管,按下表准备不同的实验条件
表1-1 促凝和抗凝试验
4、取血
开动脉夹,每管加入血液2 ml 。

将多余的血盛于小烧杯中约20ml ,并不断用竹签搅动。

试管
编号 实验条件 凝血时间
每管加2ml 1 对照管(无添加) 2 放棉花少许 3 石蜡油涂管内壁 4
肝素1ml 5
草酸钾0.1ml 6
肺组织0.1ml 7
生理盐水2ml 8 冰块
小烧杯放血20ml
放血时用竹签不
断搅动,2~3分钟
后用水冲洗竹签
后观察
5、记录凝血时间
每个试管加血2 ml后,即刻开始计时,每隔壁15 s 倾斜一次,观察血液是否凝固,至血液成为凝胶状不再流动为止,记录所经历的时间。

4、5、6号试管加入血液后,用拇指盖住试管口将试管颠倒两次,使血液与药物混合。

四、实验结果
促凝和抗凝试验
试管编号实验条件凝血时间/min 平均值X 标准差S P值
1 对照、空管 5.5 5 5.75 5.417 0.382
2 棉花 4 4.25 3.5 3.917 0.382 0.037
3 肝素>60 >60 >60
4 石蜡>60 >60 >60
5 草酸钾>60 >60 >60
6 肺组织浸液0.25 1 0.5 0.583 0.312 0.004
7 生理盐水7.25 8 9.25 8.167 0.825 0.015
8 冰浴>60 >60 >60
五、实验讨论
血液凝固过程是由许多凝血因子参加的酶促反应。

根据血液凝固过程中凝血酶原激活途径不同,可将血液凝固分为内源性激活途径和外源性激活途径。

内源性凝血是指参与血液凝固的凝血因子全部存在于血浆中;外源性凝血是指在组织因子参与下的血凝过程。

本实验采用动物颈动脉放血取血,血液几乎未与组织因子接触。

因此,凝血过程主要是内源性凝血系统的作用。

肺组织浸液中含丰富的组织因子,加入试管观察外源性凝血系统的作用。

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其实质就是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转变成不可溶性的纤维蛋白的过程。

纤维蛋白交织成网,把血细胞和血液的其他成分网罗在内,从而形成血凝块。

血液凝固是一系列复杂的酶促反应过程,需要多种凝血因子的参与。

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统称为凝血因子。

目前已知的凝血因子主要有14种,即凝血因子Ⅰ~ⅩⅢ(简称FⅠ~FⅩⅢ)。

此外还有前激肽释放酶、高分子激肽原等。

在这些凝血因子中,除FⅣ是Ca2+外,其余的凝血因子均为蛋白质,而且FⅡ、FⅦ、F Ⅸ、FⅩ、FⅪ、FⅫ和前激肽释放酶都是丝氨酸蛋白酶,能对特定的肽链进行有限水解;但正常情况下这些蛋白酶是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必须通过其他酶的有限水解而暴露或形成活性中心后,才具有酶的活性,这一过程称为凝血因子的激活。

血液凝固是由凝血因子按一定顺序相继激活而生成的凝血酶,最终使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的过程。

因此,凝血过程可分为凝血酶原酶复合物(也称凝血酶原激活复合物)的形成、凝血酶的激活和纤维蛋白的生成三个基本步骤。

凝血酶原复合物的形成凝血酶原复合物可通过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生成。

两条途径的主要区别在于启动方式和参与的凝血因子有所不同。

但两条途径中的某些凝血因子可以互相激活,故两者间相互密切联系,并不各自完全独立。

(1)内源性凝血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液,通常因血液与带负电荷的异物表面(如玻璃、白陶土、硫酸酯、胶原等)接触而启动。

当血液与带负电荷的异物表面接触时,首先是FⅫ结合到异物表面,并被激活为FⅫa。

FⅫa的主要功能是激活FⅪ成为FⅪa,从而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

(2)外源性凝血途径:由来自于血液之外的组织因子暴露于血液而启动的凝血过程,成为外源性凝血途径,又称组织因子途径。

组织因子是一种跨膜糖蛋白,存在于大多数组织细胞。

在生理情况下,直接与循环血液接触的血细胞和内皮细胞不表达
组织因子,但约有0.5%的FⅦ处于活化状态(FⅦa)。

当血管损伤时,暴露出组织因子,后者与FⅦa结合而形成FⅦa—组织因子复合物,后者在磷脂和Ca2+存在的情况下迅速激活FⅩ生成FⅩa。

由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所生成的FⅩa,在Ca2+存在的情况下可与FVa在磷脂膜表面形成FXa—FVa—Ca2+—磷脂复合物,即凝血酶原复合物,进而激活凝血酶原。

凝血酶原的激活和纤维蛋白的生成凝血酶原在凝血酶原复合物的作用下激活成为凝血酶。

1、棉花给血液凝固提供了一个粗糙的表面,容易使血小板发生黏着、聚集,然后发生解体,释放许多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因子;另外棉花含许多带负电荷的植物纤维,也能激活凝血因子XⅡ,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

因此放有棉花的试管血液凝固加快。

2、抗凝血酶Ⅲ和肝素是机体内重要的抗凝物质。

抗凝血酶与凝血酶等多种凝血因子的活性中心——丝氨酸残基结合,是这些凝血因子的活性受到抑制或失活,从而达到抗凝的作用。

肝素则主要通过与血浆中的的一些抗凝蛋白,如抗凝血酶Ⅲ结合,加强后者的抗凝作用。

此外肝素还能使血管内壁细胞释放凝血抑制物和纤溶酶原激活物,增强纤溶作用。

因此在试管内放入肝素时血液不会发生凝固。

3、由于石蜡油表面光滑,不易引起血小板黏着,即不易使血小板发挥促进凝血的作用。

另外石蜡油为绝缘体,其把试管表面所带的负电荷覆盖,不利于凝血因子XⅡ的激活,因此血液凝固比放有棉花的试管慢,也比正常对照组慢。

4、凝血过程中Ca2﹢是重要的凝血因子,其参与了血液凝固的许多环节,当血液中没有Ca2﹢时血液就不会发生凝固。

在试管中加入草酸钾之,由于草酸钾与Ca2﹢发生反应,生成草酸钙沉淀,是血液中没有Ca2﹢,故血液不会发生凝固。

5、肺组织浸出液中含有丰富的凝血因子Ⅲ,易通过外源性哪些途径迅速发生凝血反应,因此加肺组织浸出液的试管血液凝固发生最快。

6、加入生理盐水稀释了血液,使凝血酶的浓度降低,延长了血液凝固的时间。

7、血液凝固的过程由许多蛋白质酶的参与,所以当温度降低时,酶的活性减弱,因此放置于冰水中的试管血液长时间不凝固,此即低温影响了凝血酶的活性有关。

8、不管是内源性凝血还是外源性凝血,凝血的最后阶段都是在凝血酶的作用下,把那纤维蛋白原被水解成纤维蛋白,形成的纤维蛋白不断地交叉呈网状结构,把血液中所有的血细胞网络于其中,从而发生血液凝固。

静止烧杯中发生了上述的凝血过程,所形成的纤维蛋白没有被破坏,所以杯中血液凝固。

而用竹签搅拌血液的过程中,虽然也发生了凝血的过程,纤维蛋白原被水解成纤维蛋白,但形成的纤维蛋白被不断地缠绕到了竹签上,经水漂洗后,竹签上剩下的是白色丝状的纤维蛋白,又经搅拌后,杯内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被全部耗尽,无法再形成纤维蛋白网罗血细胞,故血液不再发生凝固。

六、实验结论
加了肝素、草酸钾等抗凝剂的试管,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发生凝血现象。

温度对血液凝固也有影响,放置于冰水中的试管血液凝固也明显减慢,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发生凝血现象。

棉花和石蜡油是观察血液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对血液凝固的影响,结果显示血液中有棉花使血液凝固时间明显并涂石蜡油润滑是试管壁的快。

加肺组织浸液的试管血凝最快,加生理盐水的试管比正常血凝稍微加快,但差别不是很大。

此外,不断搅拌血液的竹签上有白色丝状物缠绕,且血液不发生凝固,对照组血液则正常凝固。

七、参考文献
[1]朱大年.生理学.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63-69
[2]陆源、林国华、杨午鸣.机能学实验教程.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