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的概念
什么是心理健康

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在心理层面上的良好状态,包括情绪稳定、积极的自我意识、适应能力强、具备良好的社交关系等。
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心理健康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是人们在心理层面上的一种平衡状态,其中包括积极的情绪体验、自尊心的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应性强的应对压力能力等。
心理健康的核心是心理平衡和稳定,能够使人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更好地发展个人潜力。
二、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1. 基因遗传因素:研究发现,心理健康与个体的遗传因素有一定的关系。
一些基因会影响人们对压力的应对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进而影响心理健康的形成。
2. 环境因素:人们所处的环境也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例如,家庭环境的稳定与和谐、社会关系的支持与认同、工作环境的满意度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健康。
3. 个人因素:个体的性格、能力、认知水平等个体差异也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积极乐观的人更容易保持心理健康,而消极抑郁的人则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三、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1. 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培养乐观向上的心态,对心理健康具有积极影响。
2. 培养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学会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通过适当的方式进行情绪宣泄,如与朋友、家人或专业人士进行沟通。
3. 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和支持系统,加强人际交往,分享自己的快乐和困扰,从而减轻压力,促进心理健康。
4. 学会有效应对压力: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如调整生活习惯,适量锻炼身体,培养合理的时间管理能力等。
5. 注重个人发展:发展个人兴趣爱好,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技能,不断学习并追求自我完善,从而增强心理韧性和自信心。
结语:心理健康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石,对个人幸福感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与标准,你知道是什么吗

大家都希望自己心理健康,能够活得开心和幸福,那么,到底心理健康有什么标准呢,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是什么呢,你知道吗,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心理健康这个话题。
一、健康与心理健康的概念1、健康的概念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皆健全。
2、心理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也称心理卫生,是指以积极的、有效的心理活动、平稳正常的心理状态,对当前和发展着的社会、自然环境以及自我内环境的变化具有良好的适应功能,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
二、心理健康的研究与标准1、心理健康的研究角度任何事物都有对立面,因而对其判断也都是相对的。
健康心理的对立面是变态心理。
心理学家研究心理健康与否常常从以下几个方面观察:(1)病理学角度:例如出现幻觉、妄想等症状,也可认定有心理异常存在。
(2)统计学角度:许多在变态心理学看来是属于异常的现象,在正常人身上也会或多或少地有所表现,与心理异常患者之间的差别只是程度上差异而已。
(3)“文化学”角度: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生活。
2、心理健康的标准(1)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
主要表现在具备适应各种自然环境的能力,具备人际关系适应能力和具有处理和应付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能力。
(2)性格健全,没有缺陷。
其态度和行为方式符合社会规范,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并有一定的自控能力。
性格脆弱,反复无常,极端内向或外向,与他人或社会格格不入等,都是性格不健全的表现。
(3)情感和情绪稳定协调。
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
不健全的情感反应指遇事情绪波动,冷漠无情,麻木不仁、紧张焦虑,情绪忧郁或不安全感强,情感长期不协调,无法自制自控等。
(4)完好的感知能力。
感知力是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心理不健康可导致感知障碍,常见的有过敏、迟钝、错觉、内感性不适、幻觉等各种知觉综合性障碍。
(5)适度的反应能力。
人的反应能力取决于个性特点、思维模式、智力水平和社会适应性等多种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的名词解释

心理健康的名词解释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状态的良好与正常。
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且受到个人的价值观、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心理健康包括个体对自我、他人和环境的积极态度,能够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压力和困难,并且拥有适应变化和复原力的能力。
在心理学领域,心理健康的概念通常被用来评估个体的心理状态。
它涵盖了多个维度,包括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
具体来说,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征:1. 积极的情绪状态:心理健康的人能够体验到积极的情绪,如快乐、满足和幸福,同时也能够有效地应对负面情绪,如焦虑、抑郁和愤怒。
2. 良好的自我认知: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知道自己的优点、缺点和价值,并且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他们具备自尊、自信和自主性,并且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价值去规划和追求生活目标。
3. 健康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人能够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他们具备沟通与合作的能力,能够与他人建立互信和支持的关系,并且能够解决和处理人际冲突和困扰,从而获得社会支持和情感满足。
4. 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心理健康的人具备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能够灵活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适应不同的情境和挑战。
他们能够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困难和挫折,迅速恢复自己的情绪和能量,以继续前行。
5. 良好的心理功能:心理健康的人具备正常的思维和认知能力,能够理性地分析问题和做出决策。
他们具备良好的注意力、记忆和学习能力,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
心理健康对个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心理健康的人更容易获得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更能在学习、工作和人际关系中取得成功。
此外,心理健康还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因为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和抑郁)常常会导致身体上的疾病,如心脏病和免疫系统失调。
为了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个体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 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健康饮食和适当的运动。
2. 寻求社会支持和亲友关爱,与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概念广义和狭义

心理健康的概念广义和狭义心理健康是一个涵盖了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的概念。
广义上来说,心理健康指的是人们在心理层面上的健康状态,包括了个体对自己的认识、情绪的控制、人际交往能力、应对压力的能力等方面。
而狭义上讲,心理健康主要指的是个体心理疾病的缺失或较低的患病风险。
在广义的定义中,心理健康是人们追求幸福、和谐和满意生活的基础。
它与身体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心理健康的核心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包括对自己身体、感受、思维、行为以及与他人的关系等方面的认识。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具备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能够自如地应对各种压力和挫折,并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
心理健康还体现在个体对自己的认同和满意度上。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保持自信和真实的自我评价,从而形成稳定、积极的自我概念。
此外,他们与他人的关系也相对稳定,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效地沟通、表达和倾听。
他们善于与他人合作,能够有效地解决冲突和协调利益。
在狭义的定义中,心理健康主要指个体心理疾病的缺失或较低的患病风险。
心理健康的狭义概念侧重于心理疾病的筛查、治疗和预防。
心理疾病是指个体在心理层面上出现的异常,包括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
心理健康的狭义目标是通过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和恰当治疗,将心理疾病的患病率降低到最低限度。
心理健康的提高需要个体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个体方面,人们应该增强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学会积极应对压力和挫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社会方面,应该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加强心理疾病的筛查与治疗,提倡和支持心理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心理健康的环境。
总结起来,心理健康是一个广义和狭义的双重概念。
在广义上,心理健康主要指个体心理健康状态的全面和积极发展;在狭义上,心理健康侧重于个体心理疾病的缺失或较低的患病风险。
心理健康的提高需要个体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建立全民心理健康意识和积极心理健康的环境。
心理健康的解释

心理健康的解释
心理健康是一个宏观概念,它以更广义的形式反映了一个人身心健康、正常和积极发展的状态。
所谓心理健康,就是指一个人的心理感知和行为功能良好,能够了解自己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情绪,积极面对生活的挑战,有能力处理不同类型的社会事务,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社会关系等。
想要健康的心理,一个人必须做到自我认知,善于观察自己的情绪,思考自己的感受和反应,分析自己的行为以及这种行为背后的原因。
此外,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学习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生活中挥之不去的负面情绪的及时处理。
心理健康,需要心理调节,改变和调节人们的情绪,以及通过反思和冥想帮助人们调节自己的情绪和思维方式。
此外,还有一些健康的生活习惯,如及时睡前读书、适当锻炼,及早餐。
安静的环境会有助于缓解疲劳,舒缓情绪,保持健康的情绪状态。
此外,注意休息也很重要,要时刻关注自己的身体状态,及时休息,平衡个人的工作和生活。
总之,心理健康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它反映出人的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得到正常和积极发展,能够让人获得心理平衡,实现个人的自我发展,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的概念名词解释

心理健康的概念名词解释定义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在心理、情感和社会层面上的良好状态。
它涉及到个体对自己的情绪、思维和行为的适应能力,以及个体与他人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重要性心理健康对个体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对个体的重要性1.幸福感:心理健康与幸福感密切相关。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更容易感受到积极情绪,享受生活,并拥有更高的生活满意度。
2.自我实现:心理健康使个体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愿望。
3.生活质量: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相互关联。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更有可能保持身体健康,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4.抗压能力:心理健康使个体更具备应对压力和逆境的能力,更能够适应变化和挑战。
对社会的重要性1.经济发展:心理健康有助于提高个体的工作效率和创造力,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2.社会和谐:心理健康有助于个体与他人和谐相处,减少冲突和暴力行为,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3.教育成就:心理健康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积极参与学习,并取得更好的学业成绩。
4.犯罪预防:心理健康有助于减少犯罪行为,维护社会安全。
应用心理健康的概念应用于多个领域。
临床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关注个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诊断和治疗各种精神障碍。
临床心理学家通过评估、诊断和干预来帮助个体恢复或维持心理健康。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致力于提供支持和干预措施来帮助他们在学校环境中实现良好的心理发展。
教育心理学家可以提供咨询、辅导和培训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工作场所心理健康工作场所心理健康关注员工在工作环境中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压力管理、工作满意度和职业发展。
企业可以通过提供培训、支持和资源来改善员工的心理健康,从而提高员工的绩效和幸福感。
社区心理健康社区心理健康关注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提供预防和干预措施来改善社区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
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可以包括宣传教育、咨询服务和支持小组等。
全球心理健康全球心理健康关注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并致力于推动全球范围内的心理卫生政策和倡导。
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健康的概念
现代健康概念,早已超出人们的传统认识,它不仅指生理上的健康,还包括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完好状态。
即:身、心两个方面。
而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健康概念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概念是随时代的变迁,社会文化因素影响而不断变化的。
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的概念有以下几种说法:“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客观环境具有高效、快乐的适应状况。
心理健康的人应保持稳定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应社会环境的行为。
” “心理健康是指在知、情、意、行方面的健康状态,主要包括发育正常的智力、稳定而快乐的情绪、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及和谐和人际关系等。
”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主要在这种情况下能作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
” 我们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对于环境及相互关系具有高效而愉快的适应。
心理健康的人,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应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气质。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美国著名心理家马斯洛为心理健康提出了9条标准:
1、对现实具有高效的率的知觉;
2、具有自发而不流俗的;
3、能悦纳自己,悦纳他人,接受自然;
4、在其环境中能保持独立,能欣赏宁静;
5、注意基本的哲学和道德理论;
6、对平常的事物,如朝旭夕阳,甚至每天的例行工作能经常保持兴趣;
7、能和少数人建立深厚的友情,并具有乐于助人的热心;
8、具有民主的态度,创造性的观念和幽默感;
9、能承受欢乐和忧伤。
心理健康的概念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一)心理健康的两个方面的含义:
1.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情况或感觉良好,而且社会契合和谐;
2.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
狭义的心理健康:主要目的在于预防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
广义的心理健康:以促进人们心理调节、发展更大的心理效能为目标,使人们在环境中健康生活,保持并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更有效地为社会和人类做贡献。
(二)心理健康概念(美国临床心理学家Mckinney·F)
1.幸福感
2.良好的意愿或动机
3.社会的适应性
4.统一与调和
5.志向现实。
(三)积极的心理健康定义(美国心理学家Jahoda·M)
1.自我认知的态度
2.自我成长、发展和自我实现的能力
3.统一、安定的人格
4.自我调控能力
5.对现实的感知能力
6.积极改善环境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心理卫生的任务
2、心理卫生的任务 、 ■预防心理障碍和各种精神疾病的发生 ■制定各年龄阶段心理健康的一般和特殊的心理卫生原则和方法 提供人们在生活、 ■提供人们在生活、工作和劳动时的心理卫生原则和措施 ■要制定培养和锻炼健康人格的心理卫生原则和措施 ■对各种心身疾病的初级预防
三级预防( prevention) 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针对已经患病的人群 二级预防( prevention) 早期发现问题, 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 “早期发现问题,早期解决 问题” 问题”。 初级预防或一级预防( prevention) 初级预防或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使健康者持续健 或更健康。 康,或更健康。
大学生 心理卫生与咨询
王登峰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 2003年2-7月 年 月
前言 第 一 讲:心理健康的概念 第 二 讲:心理障碍的类型与特点 第 三 讲: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第 四 讲:人生不同阶段的心理卫生问题 第 五 讲:新生的心理卫生问题 冲突与选择**** 第 六 讲:冲突与选择 第 七 讲:性别角色与个人适应 第 八 讲:人际交往 第 九 讲:浪漫情感与挫折**** 浪漫情感与挫折 压力、 第 十 讲:压力、焦虑与攻击性行为 第十一讲: 第十一讲:自我概念与自信 第十二讲:习惯与命运**** 第十二讲:习惯与命运 第十三讲: 第十三讲:走上社会之前的心理准备
一、心理卫生的定义
3、心理卫生的文化或社会观点 、 某种心理品质的价值会因社会文化而异。 文化相对论” 某种心理品质的价值会因社会文化而异。 “文化相对论” 心理异常是各处都会出现的。但心理异常的种类, 心理异常是各处都会出现的。但心理异常的种类,心理异常 的表现形式及病程都会受到文化因素的极大影响。 的表现形式及病程都会受到文化因素的极大影响。 4、心理卫生的统计学观点 、 从统计学观点研究心理卫生的观点认为, 从统计学观点研究心理卫生的观点认为,与某种心理品质的平均值 偏离越远,则在该品质上就属于越不健康。 偏离越远,则在该品质上就属于越不健康。 +把心理卫生状态界定为客观具体和可量化、可比较的状态。 把心理卫生状态界定为客观具体和可量化、 把心理卫生状态界定为客观具体和可量化 可比较的状态。 -“适当范围”的上下分界点难以定义,偏离方向 含义和价值 适当范围” 适当范围 的上下分界点难以定义, - 一般平均值不一定都是心理正常或健康
三、心理卫生的主要理论观点
6.中国人的心理卫生观念 . 中国文化主要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君子” 仁人” 中国文化主要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以“君子”、“仁人”的行为模 式为标准。 式为标准。 四书所界定的做人标准也是心理健康的标准, 四书所界定的做人标准也是心理健康的标准,具体包括 ①能以仁道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②能适当地约束自己的行为 ③能保持情绪的平衡 ④能正确认识环境中的事物 ⑤通过反省增加对自身的了解 ⑥能具有积极的生活态度 止于至善”作为自我发展的目标。 ⑦以“止于至善”作为自我发展的目标。
三、心理卫生的主要理论观点
《黄帝内经》把它概括为九条: 黄帝内经》把它概括为九条: 常保持乐观的心境, 以恬愉为务” 和喜怒而安居处 和喜怒而安居处” 心安而不 ①常保持乐观的心境,“以恬愉为务”,“和喜怒而安居处”,“心安而不 惧” 不为物欲所累, 志闲而少欲” 不惧于物 不惧于物” 无为惧惧 无为惧惧” ②不为物欲所累,“志闲而少欲”,“不惧于物”,“无为惧惧” 不妄想妄为, 无思想之患” 不妄想 不妄想” 不妄作 不妄作” ③不妄想妄为,“无思想之患”,“不妄想”,“不妄作”,“淫邪不能惑 其心” 其心” 意志坚强,凭理智行事, 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至” ④意志坚强,凭理智行事,“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至” 身心有劳有逸,生活合乎规律, 御神有时” 起居有节 起居有节” ⑤身心有劳有逸,生活合乎规律,“御神有时”,“起居有节” 心神宁静, 恬淡虚” 居处安静 居处安静” 静则冲藏 静则冲藏” ⑥心神宁静,“恬淡虚”,“居处安静”,“静则冲藏” 热爱生活,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乐其俗” 善附人 善附人” 好利人 好利人” ⑦热爱生活,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乐其俗”,“善附人”,“好利人” 善于适应环境变化, 婉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化” ⑧善于适应环境变化,“婉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化” 涵养性格,陶冶气质,不断完善自身,做到“节阴阳而调刚柔” ⑨涵养性格,陶冶气质,不断完善自身,做到“节阴阳而调刚柔”
三、心理卫生的主要理论观点
3、 3、 人本主义的观点 、 、 人本主义心理学从正面界定心理卫生, 即自我实现的人( 人本主义心理学从正面界定心理卫生 , 即自我实现的人 ( Self-actualized individual)。他们具有清晰的洞察力,具有区别别人虚假不真的能力; ) 他们具有清晰的洞察力,具有区别别人虚假不真的能力; 能够接纳自己和别人,也能够享受独处; 能够接纳自己和别人,也能够享受独处;对生命保持不断更新和投入的 态度,可以达到较高层次的适应水平。 态度,可以达到较高层次的适应水平。 心理卫生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个人成长和朝向健康的自然倾向的中断或歪曲。 心理卫生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个人成长和朝向健康的自然倾向的中断或歪曲 。 引起这种中断或歪曲的因素包括以下一种或几种:①自我防御机制的过 引起这种中断或歪曲的因素包括以下一种或几种: 分使用使得个体逐渐脱离现实; 不利的社会条件以及学习中的失误; 分使用使得个体逐渐脱离现实;②不利的社会条件以及学习中的失误; 过分的紧张应激。 ③过分的紧张应激。 4、 4、行为主义的观点 、 、 行为主义并没有清楚地界定心理卫生, 行为主义并没有清楚地界定心理卫生,但认为心理卫生是因应环境的一 种 能力。人们通常都需要面对环境的严厉和挑战, 能力。人们通常都需要面对环境的严厉和挑战,而且这些压力和挑战往 往与人际关系有关。心理卫生的人是有能力应付人际变动挑战的人。 往与人际关系有关。心理卫生的人是有能力应付人际变动挑战的人。
二、心理卫生的任务
3、与心理卫生有关的几个问题 、 过程或目的。 心理健康包括过程的概念, ■ 过程或目的 。 心理健康包括过程的概念 , 也包括目标的概念。 也包括目标的概念。 价值观或理论。 ■ 价值观或理论。 单一品质或多元特质。 ■ 单一品质或多元特质。 社会文化环境的重要性心理卫生的定义
一、心理卫生的定义 二、心理卫生的任务 三、关于心理卫生的主要理论观点 四、心理卫生的基本特性 五、心理卫生学的定义
第 一 讲:心理健康的概念
一、心理卫生的定义 没有绝对的界限,没有公认的 一致的标准。 没有公认的、 没有绝对的界限 没有公认的、一致的标准。 1、没有明显的症状 、 问题:对症状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分歧--- 独自一人在家感到寂寞 独自一人在家感到寂寞” 问题:对症状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分歧 “独自一人在家感到寂寞” 没有明显症状的人中,有许多人也算不上是健康的。 没有明显症状的人中,有许多人也算不上是健康的。 要注意他是否存在积极、健康的表现或经验。 要注意他是否存在积极、健康的表现或经验。 2、具备积极的心理状态 、 Johoad(1958)列举了九种积极的心理状态(valued ( )列举了九种积极的心理状态( qualities)一个人若拥有这些有价值的心理品质,他就是心 )一个人若拥有这些有价值的心理品质, 理 健康的人。 健康的人。
一、心理卫生的定义
*幸福感(happiness):建立在满足、知足、心宁和祥等心理感受的基础之上的主 幸福感( 幸福感 ) 建立在满足、知足、 观体验 *和谐(harmony):内心的和谐与环境的和谐 和谐( 和谐 ) 内心的和谐:各种欲望、欲求、动机与内心的良知、 内心的和谐:各种欲望、欲求、动机与内心的良知、价值标准之间的一致性 与环境的和谐:适应环境要求, 与环境的和谐:适应环境要求,并且能够化解环境中的各种压力 *自尊感(self-regard):对自己的接受和喜欢, “悦纳自己”。 自尊感( 自尊感 ) 对自己的接受和喜欢, 悦纳自己” *个人的成长(personal growth):个人潜力的发挥,或自我的实现 个人的成长( 个人的成长 ) 个人潜力的发挥, *个人成熟(personal maturity):个人的行为符合其生理年龄的要求 个人成熟( 个人成熟 ) *人格统整或完整(personal integration):个体行为的一致性 人格统整或完整( 人格统整或完整 ) *与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contact with the environment):根据环境的实际要求 与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 ) 与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 而不是自己对环境的理解和期望来调整自己的言行, 而不是自己对环境的理解和期望来调整自己的言行,以保持与环境的和谐 *有效地适应环境(effectiveness in the environment):对环境要求的胜任能力 有效地适应环境( ) 有效地适应环境 在环境中保持独立( ):既能表现服从性 *在环境中保持独立(independence of the environment):既能表现服从性,也 ):既能表现服从性, 于表现独特性;虽然不能强迫他们服从, 于表现独特性;虽然不能强迫他们服从,但他们有时候会表示服从
二、心理卫生的任务
1、心理卫生的含义 、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时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时,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时,在宪章中把健康定义为 健康乃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臻完满(Well-being) "健康乃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臻完满(Well-being)的状 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 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 心理卫生的任务是多方面的,也是非常艰巨的。 心理卫生的任务是多方面的,也是非常艰巨的。1986年世界卫生 年世界卫生 工作会议的决议中把心理卫生的任务界定为: 工作会议的决议中把心理卫生的任务界定为: 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的权利; ①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的权利; 重视心理社会因素的致病、防病作用; ②重视心理社会因素的致病、防病作用; 重视对疾病的初级预防。 ③重视对疾病的初级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