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地域建筑创作思潮

合集下载

现代建筑设计思潮与审美趋势分析

现代建筑设计思潮与审美趋势分析

现代建筑设计思潮与审美趋势分析现代建筑设计思潮与审美趋势一直是建筑界关注的焦点。

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建筑设计理念和审美标准也不断演变和更新。

本文将对现代建筑设计思潮与审美趋势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探讨。

一、功能至上:融合实用与美观的设计理念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功能至上一直是主导思潮之一。

建筑设计师们注重将建筑物的功能与形式相结合,追求实用性和高效性。

他们更加注重创造人性化的空间,将建筑与人的需求相结合,使建筑不仅是一个遮风挡雨的容器,更是一个有生命力的空间。

同时,现代建筑设计也追求美学上的突破和创新。

设计师们将功能性与美学融合在一起,通过合理的构图、巧妙的光线设计以及新颖独特的造型,传达出美的力量和艺术的魅力。

这种将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的设计理念,使人们在使用建筑物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美的享受和审美的愉悦。

二、可持续发展:环保与节能的建筑设计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能源资源的日益匮乏,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在建筑设计中兴起。

现代建筑设计注重规划和设计的可持续性,追求环保和节能,致力于减少环境的破坏和能源的浪费。

在设计上,建筑师们采用了许多环保技术和材料,如太阳能热水器、雨水收集系统、太阳能光伏技术等,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同时,他们还注重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通过合理的采光设计、隔热材料的使用以及建筑的通风系统等,实现能源的最大程度节约。

这种注重环保和节能的设计理念不仅有利于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宏观要求。

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建筑设计的模式和审美标准,使建筑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也能对环境起到积极的保护作用。

三、多样化与个性化:多元文化与地域特色的反映现代建筑设计对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诉求越来越高。

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不同地域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建筑设计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创新。

在设计上,建筑师们借鉴各地的建筑元素和风格,融入自己的创意和创新,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和独特魅力的建筑作品。

现代建筑思潮

现代建筑思潮

现代建筑思潮1、隐喻是人类思维中的普遍现象,作为一种认知方式,其对人类思维方式、艺术创造、语言使用等的影响极其广泛而深刻。

2、思维通过隐喻完成发散的过程。

通过发现原来没有关系的事物(概念)之间的某些相似性或逻辑联系而将它们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创新性的思想结果。

3、隐喻是征象性的,具有格式塔结构而非原子结构。

4、类推与隐喻式推理是所有认知活动的基础。

5、隐喻的逻辑是艺术表现的逻辑。

例释:⑴什么是风?看树叶在动,那就是风。

即以有形的事物表达有关联的无形的事物。

⑵、黄金首饰广告词:“牵挂你一生,爱戴你一世。

此通过“语境”的改变,将主体由“人”替代为“黄金首饰”(物),从而形成隐喻。

二者的相似性是心理的“挂念”与物理的牵挂具有同一的“联系”意象结构。

同样,心理的“爱戴”与物理的“戴”有同一的意象结构。

事实上,这样的意象描述词(心理的)正是出自物理的“牵”、“挂”、“戴”的意象结构。

注:隐喻:英文METAPHOR格式塔:德文GESTALT,即“完形”,兼含“完整”与“形式”二义。

两个关联紧密或共性的事物,其中一个可能成为另一个的隐喻。

“意象”也可用“征象”来替代。

风---为隐喻而作什么是风?看树叶在动,那就是风;什么是风?听我内心深处的呼唤,那就是风。

沐浴着艳丽的秋色,看漫天的黄枯叶,莫非是雪花漂浮在火焰中?!风啊风,你为什么留驻得这么久?难道你也披着相思的忧愁?请你快快飞去吧,告诉我的爱人:当清风轻轻抚摸他孤独的身影时,那正是远方的我捎去的问候。

⑶窗:两种境界的联系中介。

是不可逾越的“门”,正如一对情人在“窗”两边只能两眼相互“放电”(视觉与体态语言交流),而不是全方位接触。

“放电”也是一种隐喻的表达。

6、不好表达的或不便于直接表达的,可以用隐喻表达,显示出思维的机智,这也就是“艺术”。

7、什么是隐喻?通过概念本质上的相似性片断或逻辑联系,使不同概念建立起联系,以产生新的意义联结(认知)。

一.隐喻的产生8、隐喻产生的认知原因是“类化”这种思维基本功能。

当代建筑思潮论文

当代建筑思潮论文

当代建筑思潮论文当代建筑思潮论文摘要:通过考察梳理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的产生背景及影响因素,审视了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的发展历程和丰富内容,具体就时代精神的建筑表达思潮予以了深入论述,最终提出了中国当代建筑思潮中值得反思的内容和问题。

关键词:建筑思潮实践设计倾向发展历程时代精神建筑思潮的演变史贯穿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的发展历程和丰富内容,正确认识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的产生背景,审视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的发展历程和丰富内容,通过批判的总结和理性反思,从总体上把握当代中国建筑思潮发展的轨迹,为正确总结当代中国建筑的经验和教训提供参考,为二十一世纪中国建筑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无疑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

建筑是什么?建筑学是什么?什么是好的建筑,优秀的建筑评价标准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关心和解答,其实从未停止过。

换句话说,人们认识建筑、理解建筑、评价建筑、设计建筑所秉持的态度多年来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或者说人们对于建筑本性不断地变化着的审思正式我们所要考察的这种并不显扬却无法回避的建筑思潮---基于本体的建筑探索,正是它的涌动变化才牵引出中国半个世纪各种建筑思潮的纷纷出场。

当代中国建筑思潮发展的历程1.11979-1986年初期震荡开放后中国建筑论坛是从“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的讨论开始的。

开放以后,中国最早引进的仍然是20世纪20年代和50年代两次进入中国却中途夭折的现代建筑,现代建筑的引进所产生的震荡仍然是强烈的。

一方面市觉察到中国建筑落后而产生的紧迫感,另一方面是对西方建筑文化所产生的民族意识。

学术界,一方面是强调建筑的现代化,另一方面有试图赋予“民族形式”以新生、文化反思的主题之一,就是对外来建筑文化引进的思考,包含本着“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思想对以后现代建筑理论为代表的国外理论和经验的介绍,也有对引进国外建筑理论的教训和反思。

文化反思的主题之二,是对继承传统建筑文化的反思,其中既有对“民族形式”话题的延续,也有超越简单的要不要“民族形式”的争论,向文化机制的深层次的反思,还包括了对民居建筑的考察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地方智慧的关注。

当代建筑主要思潮和流派

当代建筑主要思潮和流派

当代建筑主要思潮和流派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建筑思潮(Modernism)是20世纪诸多建筑思潮中最重要和影响最深远的建筑思潮。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化思想领域发生了大动荡。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德法两国成了当时激进建筑思潮最活跃的地方。

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三人是主张全面改革建筑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1919年格罗皮乌斯创立新型的设计学校包豪斯,在20年代成为建筑和工艺美术的改革中心。

1923年勒·柯布西耶发表《走向新建筑》提出激进的改革建筑设计的主张和理论。

1927年在密斯主持下,于德国斯图加特市举办展示新型住宅设计的建筑展览会。

1928年各国新派建筑师成立国际现代建筑会议的组织。

到20年代末,经过许多人的积极探索,一种旨在符合工业化社会建筑需要与条件的建筑理论渐渐形成了,这就是所谓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本身包括多种流派,各家的侧重点并不一致,创作各有特色。

但从20年代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等人发表的言论和作品中可见以下一些基本的特征:一、强调建筑随时代发展变化,现代建筑应同工业时代相适应二、强调建筑师应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与经济问题三、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促进建筑技术革新四、主张坚决摆脱历史上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建筑五、发展建筑美学,创造新的建筑风格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在50~60年代达到高潮。

同时,怀疑、批评、责难也开始增多。

1966美国建筑师文丘里(R.Venturi)发表着作:《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这本书明确地提出了种种同现代主义建筑原则相反的论点和创作主张。

如果说1923年出版的勒·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是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一部经典性着作,那么《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可以说是后现化主义建筑思潮的一部最重要的纲领性文献。

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出现有着比单纯的喜新厌旧更深刻的原因。

简要说明近代中国建筑的建筑思潮

简要说明近代中国建筑的建筑思潮

简要说明近代中国建筑的建筑思潮近代中国建筑的建筑思潮是中国建筑历史中的重要部分,它反映了社会、政治和经济背景对建筑的影响,同时也展现了中国建筑师对当代建筑的理解和创造力。

本文将从简要的角度出发,介绍近代中国建筑的建筑思潮,并分析其深度和广度的特点。

1. 西方学派引入:近代中国建筑的建筑思潮开始于19世纪下半叶,当时,西方的建筑思想和技术开始逐渐传入中国。

中国的建筑师们开始接触到西方建筑的新概念和新技术,尤其是从欧洲和美国传入的建筑学说和实践。

西方学派的引入使得中国建筑开始寻求与世界建筑潮流的接轨。

2. 马丁·华尔德与传统主义:马丁·华尔德是近代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人物,他被誉为“华尔德大师”,对中国的建筑思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华尔德致力于将西方建筑文化与中国的建筑传统相结合,提倡传统主义的建筑理念。

他强调建筑要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同时融入现代建筑的理念和技术。

3. 转型期的新古典主义: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发生巨大的变革,这也对近代中国建筑带来了新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中国的建筑师们开始反思传统文化和现代性之间的关系。

新古典主义成为转型期中国建筑的思潮之一,它强调借鉴古代建筑的艺术表达方式,以现代人的视角重新解读和创造。

4. 社会主义现代主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时代,这也对近代中国建筑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社会主义现代主义成为建筑思潮中的重要一环,它以国家建设和人民福祉为中心,强调工业化和集体主义的价值观。

在这一时期,大量的公共建筑和城市规划项目被兴建,如一些著名的工人文化宫和体育馆等。

5. 后现代主义的兴起: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也对近代中国建筑思潮带来了新的冲击。

后现代主义开始影响中国的建筑设计和实践,强调个体和多样性的表达。

一些具有流线型和立体化特点的建筑作品开始兴起,如鸟巢、水立方等。

中国近现代三次复古建筑思潮比较

中国近现代三次复古建筑思潮比较
中国近现代三次复古建 筑思潮比较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2023年5月22日星期一
“传统中国 社会的崩溃乃是西方力量冲击的结果, 而西方的这种侵略,干扰并毁灭了中国人对中国思想 自足性的信心”。
——J.R.Levension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近现代三次复古建筑思潮比较
一、近代“中国式建筑”
• 例如:最早的一座“中国式”教会学校建筑——圣约2)大约从20世纪10年代末开始,教会大学建筑转向后 期“中国式”。
• 主要关注屋身与屋顶的整合,从以南方民间样式为摹本转
变以北方官式样式为摹本,整体形象走向宫殿式的仿古追
求。例如:1919年南京金陵大学北大楼、1921~1925年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近现代三次复古建筑思潮比较
一、近代“中国式建筑”
文化策略——获取中国民众的认同,达到相互沟 通,得到中国人对西方宗教、文化的认同。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近现代三次复古建筑思潮比较
一、近代“中国式建筑”
两个阶段:
• (1)屋身保持西式建筑的多体量组合,顶部糅入以南方 样式为摹本的中国屋顶形象。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近现代三次复古建筑思潮比较
•二、第一次复古思潮 •——20世纪30年代 中国固有式建筑
涉及行政建筑、会堂建筑、文化教育建筑、 纪念性建筑以致某些银行建筑、体育建筑、商 业建筑登许多类型,绝大部分出现在1927~ 1937年10年间,成为当时触目的传统复兴建筑 的设计高潮。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近现代三次复古建筑思潮比较
•二、第一次复古思潮
•——20世纪30年代 中国固有式建筑

论中国当代建筑文化格局与设计思潮

论中国当代建筑文化格局与设计思潮

论中国当代建筑文化格局与设计思潮摘要:如今,人们看到了中国当代建筑的超越和潮流。

带着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的疑问开展本次研究,了解当代建筑文化格局和设计思潮的特色,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字:变化潮流特色影响发展趋势Abstract: nowadays, people see the transcendence of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in China and trend. With why can appear such a situation in the research of doubt, understand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culture pattern and design trend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life and the future trend of development.Key word: change trend characteristics influence development trend第一章当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第一节当代中国建筑的四个阶段说到中国建筑的发展,却曾有过一段曲折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最初的阶段是50年代中期以前,以当时被称作“民族形式”的创作方式为主导,由于处于战争时期的那时人们都满腔心怀爱国的热情,“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对爱国建筑师所起的激励作用密不可分。

但民族形式建筑的昂贵,很快就引起了注意和改正,所以建筑又来到了简约化时代的第二阶段。

那就是从50年代中至60年代中,对第一阶段的纠正很多是缺乏理论深度,所以出现了以节约成本为首要的现象,因此放弃了对建筑文化的追求,以至许多建筑格局比较平庸。

进而人们开始追求艺术,但人们的政治意识强烈的情况下随即就出现了庸俗艺术论时期,那就是中国建筑进入文化大革命时代的第三阶段。

中国近现代建筑思潮

中国近现代建筑思潮

传统复兴:三种设计模式
A. 仿古做法的” 宫殿式”
B. 折衷做法的” 混合式”
C. 新潮做法的” 以装饰为特征的 现代式”
• (1)总述:中国近代新建筑运用”中国固有形 式”的传统复兴的潮流.这股潮流先由外国 人发起,后由中国人引向高潮.中外建筑师在 这个异质文化的碰撞中做了种种设计探索, 是中国近代值得重视的一项建筑活动.
中国近代建筑思潮
洋式建筑--折中主义阶段
• 洋式建筑
• 折中主义基调
• 传统复兴
• 三种设计模式
• 现代风格
• 多渠道起步
洋式建筑--折中主义阶段
从风格上看,近代中国洋式建筑有两种 1. 早期流行 殖民地式 这种建筑以带有外廊作为其主要特征.一般为一二层楼,带有两三 面外廊的或周围外廊的砖木混合结构房屋. 2. 欧洲古典式建筑 (1) 欧洲古典式建筑风格在中国的出现,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而是 当时西方盛行的折衷主义建筑反映
• A. 在不同类型建筑中,采用不同的历史风格, 如以哥特式建教堂,以古典式建银行,行政机 构,以文艺复兴式建俱乐部,以巴洛克式建剧 场,以西班牙式建住宅等, 形成建筑整体的折 衷主义风貌.如上海后期汇丰银行(1923年) • B. 在同一幢建筑中,混用希腊古典,罗马古典, 文艺复兴古典,巴洛克,法国古典主义等各种 风格式样的艺术构件,形成单幢建筑的折衷 风貌.如天津劝业场(1928年)
• 者则表现为对你的体量,庄重的立面构图,中国式的局 部装饰,简洁的现代风格
崖城传统的外廊式民居
1923年汇丰银行(新古 典主义)
天津劝业场
董大酉设计的上海市图书馆
• 从复古风格到现代主义,建筑形式风格的变化并不是突 变和跳跃式的,现代建筑的大多数作品风格处于这两者 之间的过渡状态,从时序上来说,就在现代主义作品出 现之前以及出现的同时,这种"中间状态"的现代建筑一 直是构成现代风格的主体成分,这说明在近代,中国的 现代主义建筑仍处于萌芽及先锋作品时期,而中间状态 的现代建筑却经过了充分盘整和发展成为中国早期现代 作品的主体。当现代新风吹来的时候,"西洋复古建筑" 及"中国固有建筑"两种设计思想首先与现代思潮相结合 而形成两种现代风格,前者表现为体量组合及立面构图 仍追求历史样式的均衡、对称、稳重,建筑局部保留西 洋图案装饰,但整体风格简洁具有现代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地域建筑创作思潮提纲
第一部分、课题的缘起和意义
1、课题的缘起
2、课题的意义
3、相关内容的限定:现代、地域建筑、创作思潮
第二部分、地域建筑创作的影响因素
1、主体特征
2、社会因素
3、文化环境
4、历史文脉
5、技术特征
第三部分、中国现代地域建筑创作思潮的发展历程
1、先驱探索:20世纪初-1948
2、承前启后:1949-1977
3、震荡反思:1978-1989
4、多元突破:1990-1999
5、理性创新:1999-今
第四部分、先驱探索:传统建筑复兴思潮
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教育背景
3、传统建筑复兴的创作思想和实践
1)、“中国固有式”建筑创作思想与实践
2)、“简朴实用略带中国色彩”的建筑创作思想与实践第五部分、承前启后:“民族形式”创新的创作思潮
1、建设新中国的时代要求
2、建筑教育对民族形式创新的推动作用
3、解放初期的社会文化环境对中国建筑师创作的影响
4、民族形式创新的创作思想与实践
1)传统建筑主要特征的继承创新
2)简约风格民族形式的创新探索
3)乡土民居特色的自发追求
第六部分、震荡反思:地域特色外在表达的创作思潮
1、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
2、建筑教育中对传统建筑形式的进一步追求
3、国外建筑思想对中国建筑师创作的影响
4、地域特色外在表达的创作思想与实践
1)地域特色外在表达的创作思潮
2)传统建筑符号的形式主义表达
3)“民居是创作的源泉”
第七部分、多元突破:地域特色内在追求的创作思潮
1、社会转型的时代需求
2、建筑教育从形式到内在逻辑的理性转化
3、中国本土建筑理论的出现
4、地域特色内在追求的创作思潮与实践
1)侧重于与自然环境协调的地域建筑创作实践
2)侧重于与人文环境协调的地域建筑创作实践
3)侧重于地域适宜性技术与地方材料运用的地域建筑创作实践第八部分、理性创新:本土建筑原创设计的创作思潮
1、世纪之交的历史挑战
2、建筑教育中的多元化倾向
3、全球化的文化环境对中国建筑师创作的影响
4、本土建筑原创设计的创作思潮与实践
1)中国本土建筑原创设计的创作思想
2)对中国本土建筑原创设计的实践探索
A、中国元素的深层挖掘
B、立足本体的地域内在追求
C、与时俱进的民族创新建筑
D、适宜技术的得体运用
E、生态思想的实践探索
第九部分、当代中国地域建筑创作思潮的困境和发展方向1、当代中国建筑师在地域建筑创作中的困境
1)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足够了解
2)在地域适应性技术知识方面的欠缺
3)高校对地域特色建筑教育还有一定偏差
A、我国地域特色建筑教育的现状
a地域理论教学在深度和广度上不够完善
b设计课题的广泛性与多样性不够丰富
c实验教学对课题分析及地域建构技术等环节的配合不够完整B、高速城市化下的创作环境对建筑师地域建筑创作的制约
a高速城市化下的建设周期缩短
b激烈地市场竞争
c参建主体各方价值观的影响
2、当代中国建筑师在地域建筑创作上的发展方向
A、树立正确的地域生活观
B、深入了解地域适宜性技术
C、在院校中强化地域特色建筑教育
D、把对地域建筑创作的追求作为建筑师个人的职业素养
第十部分、思考
1、你对当代中国建筑的认识?
2、你在当代中国建筑创作事业中准备成为的角色?
3、你准备在哪方面着手形成自己的建筑价值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