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动物遗传育种
水产动物育种学

水产动物育种学一、绪论水产动物育种:是指应用各种遗传学方法,改造水产动物的遗传结构,培育出适合人类养殖生产活动需要的品种的过程,简单地说就是培育水产动物的新品种。
水产动物育种学:研究水产动物育种理论和方法的科学。
品种:指经过多代人工选择育成的,具有遗传稳定,并有别于同种或同种内其他群体,具有优良经济性状及其他表现型性状的水生动物植物群体。
品种分类:自然品种。
人工品种。
过渡品种育种目标: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现代育种目标以遗传为基础??选择育种理论育种方法①个体水平:选择育种和杂交育种②染色体水平: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诱变育种③细胞水平:体细胞杂交、细胞核移植④分子水平:基因工程第一章选择育种遗传、变异、选择三者之间关系选择差选择效应选择育种方法简单了解第二章杂交育种1、常见杂交育种(育成杂交)方式种类及特点答:①简单育成杂交(增值杂交创造杂交)是指经过一次杂交,并结合定向选育,将不同品种的优点综合到新品种的一种杂交育种方式(F1代具有双亲优势,对F2代进行选育)优点:年限短,见效快,应用较广泛。
②级进育成杂交根据育种目标,引入一个改良品种与当地被改良品种杂交,产生级进杂交一代F1,然后将F1与当地被改良品种回交,回交若干代,向改良品种特定方向级进。
优点:③引入育成杂交根据育种目标,引入一个改良品种与当地被改良品种杂交,产生引入杂交一代F1,然后将F1与当地被改良品种回交,优点:④综合育成杂交根据育种目标,引入相应的改良品种与当地被改良品种进行多种育成杂交的育种方法。
2、杂种优势利用的特点3、生殖隔离的类型及解决方法①地理隔离:移植、驯化、人工授精②季节隔离:精液冻存保存、人工授精③生殖隔离:体细胞移植等。
第三章多倍体育种1、如何利用四倍体泥鳅产生三倍体泥鳅(正交和反交)2、人工诱导鱼类三倍体(两个图)3、同源多倍体和异源多倍体的来源途径①同源多倍体:加倍的染色体来自于同遗物中或在原有染色体组的基础上加倍而成②异源多倍体:加倍的染色体来源于不同物种AA BBAAAA×BBBB→AABB 先加倍后杂交AA×BB→AB→AABB 先杂交后加倍4、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一)物理学方法①温度休克法:通过高温或低温作用使细胞在短时间内休克,细胞中纺锤丝被破坏。
水产生物遗传育种学

水产生物遗传育种学水产生物遗传育种学是一门研究水产生物遗传变异和遗传改良的学科。
通过对水产生物基因组的研究,可以揭示遗传性状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为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在水产养殖业中,遗传育种是提高品种质量和养殖效益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选择优良的遗传资源,进行人工授精、杂交、选育等技术手段,可以培育出适应不同环境条件、生长快、抗病能力强的新品种。
水产生物遗传育种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遗传变异、遗传育种方法和遗传改良技术等。
遗传变异是水产生物遗传育种的基础。
水产生物的遗传变异包括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变异性。
遗传多样性是指种群内个体之间的遗传差异,包括基因型和表型上的差异。
遗传变异性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个体表现出的遗传性状的差异。
通过对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变异性的研究,可以确定水产生物的遗传背景,为遗传育种提供理论基础。
遗传育种方法是水产生物遗传育种的核心。
常用的遗传育种方法包括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等。
选择育种是通过对个体进行选择和配对,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繁殖后代。
杂交育种是通过不同品系或种群之间的杂交,结合不同的优良性状,产生具有更好性状的后代。
基因工程育种是通过基因转导和基因编辑等技术手段,直接改变水产生物的遗传性状。
不同的遗传育种方法可以根据水产生物的特点和需求进行选择和组合,以达到提高品种质量和养殖效益的目的。
遗传改良技术是水产生物遗传育种的重要手段。
遗传改良技术包括传统育种和分子育种两个方面。
传统育种是指通过选择和杂交等手段,间接改良水产生物的遗传性状。
传统育种方法简单易行,但进展缓慢,效果有限。
分子育种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等技术手段,直接对水产生物的遗传性状进行改良。
分子育种技术可以精确地筛选和改变目标基因,提高育种效率和育种效果。
分子育种是目前水产生物遗传育种的研究热点之一,对于提高品种质量和养殖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水产生物遗传育种学的研究对于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水产生物遗传育种学:遗传育种

一名词解释1、核型(染色体组型):把生物细胞核内全部染色体的形态特征(染色体长度、着丝点位置、长短臂比、随体有无等)所进行的分析,也称为染色体组型分析。
2、同源染色体:形态结构相同的一对染色体。
特点:育性差,结实率低;形态、组织学上的特征。
3、复等位基因:指在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点上,存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等位基因。
4、不完全显性;F1表现为双亲性状的中间型。
5、品种:经过人工选育而成的,具有遗传稳定,并有别于原种或同种其他种群之优良性状及其表现性状的水生动植物。
6、细胞质遗传:把细胞质基因所决定的遗传现象和遗传规律称为细胞质遗传,也称为非孟德尔遗传,核外遗传。
7、染色体畸变:指染色体数目的增减或结构的改变。
8、雌核发育:合子的发育是在卵子细胞核的控制下完成的。
9、雄核发育:指卵子只依靠雄性原核进行发育的生殖方式。
10、杂交:指通过不同个体之间的交配而产生后代的过程。
11、远缘杂交:亲缘关系较远的个体间的交配,指不同种间、属间,甚至亲缘关系更远的个体间的交配。
12、近缘杂交;亲缘关系较近的个体间的交配,一般指同种内两个不同品种之间的杂交,又称品种间杂交。
13、同源多倍体:指增加的染色体组来自同一物种,一般是由二倍体的染色体直接加倍产生的。
14、异源多倍体:指增加的染色体来自不同物种,一般是由不同种属间的杂交种染色体加倍形成的。
15、混合选择:又叫集体选择,个体选择,是从来源不同的鱼群中选择表现型优良的个体混养在一起,混合交配,繁殖后代,繁殖的后代再混养在一起,再选种,这样的混合选拔留种,连续几代培育出一个新品种。
16、家系选择:将一雌一雄的优良亲鱼单独交配,建立若干家系,后代以累代近亲繁殖为基础,在尽可能相同的条件下饲养亲鱼,比较鉴定各家系的经济性状,从中选出最好家系的雌雄个体建立品系,这样的选择方法是家系选择。
17、后裔鉴(测)定:凭借子代表型平均值的测定来确定并选择亲本和亲本组合的选择育种,称为后裔测定。
《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学》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学》入学考试大纲_百(精)

《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学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学》》入学考试大纲一、考试说明《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学》为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的考试科目,主要考察学生对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内容包括孟德尔遗传、基因定位、性别决定、伴性遗传、数量性状遗传、基因与基因组、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及雌核发育等。
1.参考教材《遗传学》(第三版),朱军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现代遗传学》(第二版),赵寿元、乔守怡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鱼类育种学》(第二版),楼允东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水产动物育种学》,范兆廷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2.考试内容比例经典遗传学内容70%,育种学内容30%,共计100分。
二、考试内容(一)遗传的细胞学基础1.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2.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3.配子形成和受精(二)孟德尔遗传1.分离定律和独立分配定律2.遗传学数据的统计分析3.孟德尔定律的补充和发展(三)连锁遗传和性连锁1.连锁与互换2.交换值的测定及基因定位3.性别决定与性连锁(四)遗传物质的改变1.染色体结构变异2.染色体数目变异3.基因突变(五)基因与基因组1.基因的概念及其发展2.基因组的DNA 序列组成3.转座因子及其结构特性4.基因组研究进展(六)细胞质遗传1.细胞质遗传的特点2.叶绿体遗传3.线粒体基因及遗传(七)数量遗传1.数量遗传特点2.遗传率估算3.近交系数计算(八)群体遗传与进化1.群体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2.哈迪-魏伯格定律3.影响群体遗传平衡的因素(九)选择育种1.选择育种的原理2.育种性状的选择3.选择育种的方法(十)杂交育种1.杂交育种的基本原理2.杂种优势的利用(十一)多倍体育种1.多倍体产生的机制2.多倍体诱导的方法 (十二雌核发育1.雌核发育二倍体诱发2.雌核发育二倍体的鉴定(十三)育种实践中的标记技术1.遗传标记概述2.分子标记的类型和原理3.分子标记在育种中的应用4.人工标记。
水产动物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水产动物遗传育种研究进展摘要水产养殖是我国农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由于长期大规模的人工养殖,已出现了严重的种质退化现象,制约了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
就目前水产动物优良品种培育所采取的新方法进行概述。
关键词水产动物;育种;转基因;性别控制;杂交育种;细胞工程随着我国水产养殖面积的增加、养殖种类的增多以及生态环境的改变,对水产动物的种质资源的保护、优良苗种的需求尤显重要。
如何获得生长快速、经济性状好、抗病能力强、抗逆性好的优良品种,将成为实现增产、增效的关键。
1转基因技术传统的育种方法是建立在利用种内遗传变异的基础上,而基因转移技术的应用打破了生物种间界限,使育种工作可以充分利用所有可利用的遗传变异,利用人工方法超越自然界亿万年生物进化历程,创造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新品种或品系。
转基因动物研究是基因工程技术在动物育种领域中的一次革命。
1985年朱作言等[1-2]将冠以小鼠重金属螯合蛋白基因启动和调控顺序的人GH基因,导入鲫鱼的受精卵,培育出世界上第一批转基因鱼。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已获得几十种转基因鱼,在促进生长、提高鱼类抗逆性、抗病性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转基因水生生物的应用前景:一是快速育种。
传统的育种需经过多代反复选种交配才能育成优良品种。
而转基因技术则可超越自然界的生物进化历程,在短时间内创造出自然界中原来没有的新品种或品系,这是常规育种难以比拟的。
二是改良养殖性状。
转基因鱼的许多优良性状已被实验所证实:如生长速度得到很大提高,即所谓“超级鱼”;有的转基因鱼可提高饵料利用率;有的则表现出较好的抗病性和抗逆性。
三是生产生物医药制品。
通过转基因水生生物来生产生物活性物质以满足医药需要,如研制携带人类胰岛素的转基因鱼以提供胰岛素的研究。
2性别控制动物的性别控制是既古老而又神秘的课题,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在不停地探索着。
分子遗传学和分子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在基因水平上研究动物的性别控制的基因有了可能。
水产养殖中的育种技术与选育方法

水产养殖中的育种技术与选育方法水产养殖是指人工繁殖和养殖各种水生生物,为了提高水生生物的生产性能和适应环境的能力,育种技术和选育方法在水产养殖中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介绍水产养殖中常见的育种技术和选育方法。
一、育种技术1. 人工授精技术人工授精技术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育种技术之一。
通过提取雄性和雌性水生生物的性细胞,然后在实验室中将其结合,以人工方式受精。
这种技术可以选择优良品种进行交配,提高后代的遗传质量。
人工授精技术还可以避免天然繁殖过程中的不可控因素,如天敌的捕食和生活环境的不良影响。
2. 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育种技术。
通过基因编辑工具如CRISPR/Cas9系统,可以直接修改水生生物的基因序列,以达到增强其生产性能和抗病能力的目的。
这种技术可以精确地选择和编辑特定的基因,加快育种进程,提高选育效率。
3. 多倍体育种技术多倍体育种技术是通过诱导某些水生生物产生多倍体来进行选育的一种技术。
多倍体具有较大体型、耐环境逆境以及生长速度加快等优势,可以提高水产养殖的产出和经济效益。
利用多倍体育种技术可以提高水生生物的育种效果,并且在育种过程中避免了自然交配的不确定性。
二、选育方法1. 选择优良种原选育优良种原是进行水产养殖育种的首要工作。
通过评估候选种原的生长速度、体形特征、抗病能力等指标,筛选出优良的种原进行繁殖。
同时,还可以通过基因测序技术等手段对种原进行遗传背景的分析,以选择具有良好遗传特征的种原。
2. 亲本配对和交配制度设计亲本配对和交配制度的设计对于选育优良品系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合理选择亲本进行交配,可以将有益基因进行组合和固定,增强和改良目标品系的遗传基础。
通过制定合理的交配制度,可以达到提高产出和经济效益的目的。
3. 选择后代筛选指标在繁殖后代过程中,需要选择合适的筛选指标来评估后代的生长性能和抗病能力。
这些指标可以包括生长速度、体型特征、抗病能力、繁殖力等。
通过全面评估后代的综合表现,可以筛选出优良的个体作为下一代育种的亲本,进一步提高种群的遗传质量。
基因组学在水产生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基因组学在水产生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1.引言1.1 概述概述水产生物遗传育种是一项重要的领域,旨在改良和提高水产生物的遗传特性以增加其产量和抗病能力。
随着基因组学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基因组学在水产生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基因组学是研究生物体的基因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领域。
它通过分析和解读生物体的基因组序列和基因表达数据,揭示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水产生物遗传育种提供重要的信息和工具。
本文旨在探讨基因组学在水产生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首先,将介绍基因组学在水产生物遗传育种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基因组测序、基因表达分析和基因组编辑等技术。
其次,将探讨基因组学在水产生物遗传育种中的优势和应用,例如通过基因组选择和基因编辑来改良水产生物的性状和增加其适应性。
最后,将讨论基因组学在水产生物遗传育种中的前景和挑战,以及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基因组学在水产生物遗传育种中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希望本文能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决策者提供有益的信息,推动水产生物遗传育种的发展和进步。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编写: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进行讨论和阐述:第二部分为正文部分,主要包括基因组学在水产生物遗传育种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其在实践中的优势和应用。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介绍基因组学在水产生物遗传育种领域中的相关概念和技术,并探讨其对水产养殖行业的重要意义和应用前景。
第三部分为结论部分,主要对基因组学在水产生物遗传育种中的前景和挑战进行分析和总结。
我们将总结目前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并探讨未来可能面临的技术难题和挑战。
通过以上结构的安排,本文将全面阐述基因组学在水产生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并对其前景和挑战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
希望能够为水产养殖行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1.3 目的目的部分的内容可以引导读者了解本文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本文将要涉及的内容和重点。
水产动物遗传育种方案

体重 -1.80 -0.69 1.22 1.29 0.09 1.34 0.25 -0.22 0.71 -1.38 -0.95 0.45 0.67 -0.32 0.89
抗WSSV 12.4 8.8 1.8 -3.6 1.4 -4.2 -0.6 0.5 -1.8 -0.3 -0.3 -5.1 -9.9 -8.3 -18.8
- 0.00345 0k.A02s,0ss9 - k0A.00d,4ss5
k0A.0s0s4,ss5
k0A.0d1d8,s1s
- 0.0390
0 kA s,dd kA d,dd kA ss ,dd kA dd ,dd
bˆ
uˆ s
=
uˆ d
uˆ ss
uˆ dd
X' y
10 5 4 2 +2 1 1 1 1 2 +1
+Atlantic cod, +Atlantic halibut
10个以上种类近30个育种项目
落实科学发展观、研讨学科发展规划
学科领域发展及现状
育种技术
水产良种
当前的育种物种 遗传育种典范
生产性能,%(与 1940年比)
鸡
300
牛
猪
200
挪威大西洋鲑 罗非鱼
W1-4 荷包鲤1 -4
Y1-4 元江鲤 1-4
F4
G1-2 雌核发育纯系
F5
F5
2系杂交和纯系自交
F6
技术路线: 家系选育、系间杂交 雌核发育、横交固定
建鲤品种
问题: 1、连续自交和杂交。 2、慢、长的过程? 3、发展的可持续性?
落实科学发展观、研讨学科发展规划
高级育种技术---理论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产动物遗传育种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水产养殖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01年中国的水产品总产量达到4382万吨,连续12年居世界首位,渔业总产值2928亿元,占中国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不足百分之二上升到百分之十二以上,水产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特别是农业经济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水产养殖业是我国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渔业发展的主要增长点。
我国的渔业发展重心由“捕捞为主”向“养殖为主”的转移,促使水产养殖业发生了巨大的进步。
2001年中国水产养殖产量达到2726万吨,比1978年增长16倍,占水产品总产量的比重由百分之二十九上升为百分之六十二。
而在世界渔业总产量中,养殖产量只占到百分之二十,中国水产养殖产量约占世界养殖产量的百分之八十。
中国率先完成了渔业由捕捞业为主向养殖业为主的转变。
这一转变相当于人类食物生产史中由"采摘型"向"
农耕型"、"狩猎型"向"畜牧型"的转变。
我国的水产养殖之所以能取得这样举世瞩目的成就,是因为我们增强了开发新资源、新品种的能力。
由于水产养殖技术的重大突破,促使新产业的形成,改变了传统的水产养殖业的生产格局。
继20世
纪50年代“四大家鱼”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带动了淡水养殖业的巨
大发展后,海带、扇贝、中国对虾及海水鱼类人工育苗技术的突破和养殖技术的发展,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兴起和蓬勃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通过引进、驯化、人工培育等方式,一大批生长性状优良,经济价值较高的新品种被开发出来并应用于生产实践当中,对优化养殖结构,发展“两高一优”水产养殖业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养殖苗种人工繁育方面,以“四大家鱼”人工繁殖成功为代表,我国的苗种繁育技术总体上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大多数淡水鱼类人工繁殖基本可以解决,海水鱼类人工繁殖以沿袭淡水鱼繁殖的方法,在
许多种类上取得成功。
但对一些重要的养殖对象苗种人工繁殖技术尚难以解决,有些种类虽可以人工育苗,但产卵亲体还必须依赖捕捞野生亲本。
我国的水产养殖虽然发展迅速但是依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这主要表现在我国的水产养殖的品种基本上是野生种的训化和直接利用,人工选育出的良种很少。
这很少的品种中又主要集中在鲤鱼、鲫鱼、罗非鱼和藻类等几个种类中,导致良种的更新速率极低,大部分养殖鱼类都是野生种。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水产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
所以近年来我国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解决这一问题,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以下我将用几个实例来说明我国水产育种方面的进步。
王卫明教授带领他的团队完成了黄颡鱼的驯化和鱼种的人工繁育。
这是我国对于野生鱼类种质资源的利用与野生鱼类的驯化的一个典型事例。
黄颡鱼是在我国分布比较广泛的鱼类,从我国最北边的黑龙江省到最南边的广东省都能找到它的足迹。
黄颡鱼的人工驯化和人工繁育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那个时候我国的科研条件还不是很好,但是王卫明教授和他的团队有自己坚守的信念——让黄颡鱼成为渔民增收的一个手段。
就是在这样一个信念的坚守下,他们完成了湖北几大湖的种质资源的调查与采集,并且为了获得更加丰富的黄颡鱼的种质资源他们每天夜里轮流坚守在武汉的一个鱼类交易码头,等待收购渔民从不同地方打捞起来的还没有死亡黄颡鱼,凭着这份坚守的毅力他们出色地完成了黄颡鱼种质资源的采集。
接下来就是人工驯化和人工繁育了。
人工驯化进展的很顺利,但是人工繁育就没有那么顺利了。
由于初期缺乏经验,不知道黄颡鱼的鱼卵的粘性卵,也没有孵化粘性卵的经验,导致第一年的繁育失败。
但是王卫明和他的团队没有放弃,他们认真总结教训,大胆探索制作并采用了新的孵化工具,从此他们的研究就进入了正途,很快就完成了黄颡鱼的人工繁育。
当然此时的他们也没有满足,他们将这一技术进行了一定的精简,优化,使得黄颡鱼的人工繁育更加简单,更容易成功也可以获得更多的鱼苗。
从此以后黄颡鱼就进入了人工养殖的队伍。
但是黄颡鱼容易患病,这严重地阻碍了黄颡鱼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这在传统的人工繁育分技术下是无法解决的。
所以黄颡鱼的育种要想有进一步地发展就必须借助新的,更加有用的技术——基因工程育种。
所以黄颡鱼的育种还需再接再厉,同样我国传统的鱼类育种也要再接再厉。
团头鲂的育种相比于黄颡鱼的育种就没有那么顺利了。
团头鲂就是享誉大江南北的武昌鱼,它的名声虽大可是人工繁育却不易。
这主要是因为团头鲂的育种年限相当长,性成熟比较晚。
当然早期的科研经费不稳定也直接导致了团头鲂的人工繁育一直没有突破性的的进展。
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导致了我们对团头鲂的认识更加深入,因为团头鲂的育种时间的拉长使得新一代的育种技术可以运用于其中。
传统的育种方式中无论是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诱变育种还是性别控制育种其根现代的基因工程育种相比都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滞后性。
随着技术的进步,团头鲂的育种工作进入到了一个新的纪元。
我校现在已经完成了团头鲂基因组的测序工作,现在正在进行相应的数据分析与整理工作,这必将成为我国水产育种史上的一个新的篇章,带领我国的水产育种开启全基因组时代。
团头鲂全基因组测序的完成将指导相应的育种团队进入传统育
种技术与分子育种技术相结合的道路。
以此来克服传统育种技术的局限性和盲目性。
帮助科学家找到开启控制团头鲂食物转化率、生长率、抗性、繁殖力、肉质甚至是成熟年龄的钥匙。
当然新的路并不一定就是好走的路,虽说分子育种技术可以克服传统育种技术中的局限性与滞后性但是分子育种技术也更加难以掌握。
这需要我们的科学家经过长时间的探索。
目前我们学校水产学院
的教授们运用最多的就是微卫星辅助标记育种(SSR),运用这种技术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基因与性状的关系,从而更加高效便捷的控制鱼类的性状,使育种工作事半功倍。
当然,微卫星的应用还不仅于此,它可以应用于更加高效便捷的进行鱼类的“亲子鉴定”,使团头鲂的家系选育与群体选育更加容易操作。
作为一个以科学研究为己任的院校,我们的最终目的在于科学研究。
鱼类育种相关方面原理的研究也是不能放松的。
其中我们学校水产学院的老师利用斑马鱼这一模式生物来进行鱼类育种以及其他方
面原理的研究。
斑马鱼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热带鱼类。
它体型纤细,成体长只有
3-4cm,对水质的要求不高。
孵出后约3个月就能达到性成熟,成熟鱼每隔几天就可产卵一次。
卵子体外受精,体外发育,胚胎发育速度快。
由于斑马鱼个体小,养殖花费少,可以大规模地进行繁育,且具有许多优点。
斑马鱼由于养殖方便、繁殖周期短、产卵量大、胚胎体外受精、体外发育、胚体透明,已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新宠。
利用斑马鱼,可以研究生命科学的基础问题,揭示胚胎和组织器官发育的分子机理;可以构建人类的各种疾病和肿瘤模型,建立药物筛选和治疗的研究平台;可以建立毒理学和水产育种学模型,研究和解决环境科学和农业科学的重大问题。
经过30多年的应用研究和相关系统的发展,已有约20个斑马鱼纯种品系建立起来,斑马鱼基因数据库也已经建立、里面的相关的资料可供查询和下载,方便后来进一步的研究。
斑马鱼的细胞标记技术、组织移植技术、突变技术、单倍体育种技术、转基因技术、基因活性抑制技术等技术都已经成熟,且有数以千计的斑马鱼胚胎突变体,是研究胚胎发育分子机制的优良资源,有的还可做为人类疾病模型。
斑马鱼已经成为最受重视的脊椎动物发育生物学模式之一。
由于斑马鱼基因与人类基因的相似度达到87%,这意味着在其身上做药物实验所得到的结果在多数情况下也适用于人体,因此
它受到生物学家的重视。
由于斑马鱼的胚胎是透明的,所以生物学家很容易观察到药物对其体内器官极其发育的影响。
此外,雌性斑马鱼可产卵200枚,胚胎在24小时内就可发育成形,这使得生物学家可以在同一代鱼身上进行不同的实验,进而研究病理演化过程并找到病因。
鱼类育种之所以没有作物育种发展那么迅速是因为大部分鱼类育种年限比较长,而且鱼类比较容易患病,并且患病后不易治疗。
这是长期以来鱼类育种发展之路上的拦路虎,我们期待着新的育种技术的开发能够解决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