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历史上的北京城》
古都北京古今变迁1

古都北京古今变迁1古都北京古今变迁1中国的都城是随着早期国家的建立而诞生的,而在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的都城则产生得更早,如山西临汾是我们华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古称平阳,传为帝尧建都之地,史称“陶唐古都,伊祁旧地”。
山西省最西南端的永济县相传为舜都。
公元前21世纪,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建立,相传其都是于阳城(今河南登封县东),这样我国最早的全国性都城诞生了。
后因各种历史的原因,古都数目不断增多,据《水经注》载,到北魏时止,都城约有180处,加上以后各朝都城,总数应在200处以上。
在所有的王朝都城之中,特别著名的是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和安阳七处。
在历代古都之中,以七大古都所统治的地域最为广大,经历的年代最为悠久,在历史上所产生的影响最为重要。
北京在奴隶社会时期就是燕、蓟重镇,辽的陪都和金、元、明、清的故都,地上地下文物保存非常丰富,为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古城。
这座古城历史悠久,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
现有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堂、故宫、北海、天坛、颐和园、明十三陵、万里长城和中国猿人遗址等重要革命和历史文物。
北京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都,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的时候,那时的燕国就在这里建起了城墙,从此开创了北京城墙文化的历史。
随着历史的演变和发展,北京城墙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也不断被延展着、变化着、丰富着。
城墙是人类开始走向文明的标志。
说到文明就总是离不了城墙、青铜器、文字、阶级这几个标志,而对于古代中国文明的发掘无不以城墙遗址为要,可见城墙对文明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城墙的建设不仅仅反映了人们挖壕筑墙的水平,而且还反映了古代青铜矿冶和铸造的科技进步水平。
只有相对高级和相对发达的城墙建筑,才能够保证城市生活的稳定和发展,这才是城墙“文化”最贴切的核心内涵。
一、城之形制在我国古代的汉字中的“城”,一方面是指“城墙”,另一方面又指“城市”。
对于中国古代的城市的建设来说,大多是先修筑城墙,后形成市区的。
北京城的历史

(二)古代传说
“幽州”是传说中北京地区最早的名称
二、北京地区城市的起源
(一)北京地区城市产生的地理条件
(二)北京地区最早的城市—— 燕、蓟
建立时间
名称
位置
建立时间
前1046年 (西周)
名称
位置
燕 房山琉璃河镇的董
家林村
建立时间
前1046年 (西周)
名称
位置
燕 房山琉璃河镇的董京历史沿革 第一节 古代城邑
一、远古人类遗存及传说 (一)远古人类遗存
时期 名称
年代
特点
旧 石 器 时 期
时期 名称
年代
特点
旧 北京人 石 器 时 期
50万年前 使用火
时期 名称
年代
特点
旧 北京人 石 器 时 期
50万年前 使用火
时期 名称
年代
特点
旧 北京人 石 器 时 新洞人 期
合起来解释,“黄肠题凑”是用黄心柏木, 按向心方式累积而成的厚木墙。这种葬制起 源于何时尚有争议,但在西汉盛极一时,已 是公认的事实。
(2)东汉张堪推广种植水稻
(3)北京地区最早的人工水利工程 戾陵堰和车箱渠
(4)潭柘寺 位于门头沟,北京现存最早的寺庙
(二)隋唐五代时期的涿郡和幽州
1、隋唐时期北京地区发生的重大事件 (1)唐太宗东征高丽和悯忠寺
4000年前 出现从事原始农业 和畜牧业的部落
时期 名称
新 东胡林人 石 器 上宅文化 时 期 雪山文化
年代
1万年前
7000— 6500年前 4000年前
特点
①来到平原 ②原始畜牧业出现 原始农业出现
出现从事原始农业 和畜牧业的部落
北京故宫的介绍

故宫介绍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为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
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
北京故宫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设,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
它是一座长方形城池,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
紫禁城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
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
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
2014年11月23日,北京故宫吉祥物首度对外亮相,该吉祥物源自中国传统的吉祥龙凤形象,分别为龙“壮壮”和凤“美美”。
2019年2月19日-20日,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和故宫博物院将联合于举办“紫禁城上元之夜”文化活动,这是故宫94年来首次开放夜场参观。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也称“紫禁城”。
这里曾居住过24个皇帝,是明清两代(公元1368~1911年)的皇宫,现辟为“故宫博物院”。
故宫的整个建筑金碧辉煌,庄严绚丽,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一(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并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故宫的宫殿建筑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总面积达72万多平方米,传说有殿宇宫室9999间半,被称为“殿宇之海”,气魄宏伟,极为壮观。
无论是平面布局,立体效果,还是形式上的雄伟堂皇,都堪称无与伦比的杰作。
一条中轴贯通着整个故宫,这条中轴又在北京城的中轴线上。
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
在中轴宫殿两旁,还对称分布着许多殿宇,也都宏伟华丽。
这些宫殿可分为外朝和内廷两大部分。
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文华、武英殿为两翼。
历史文化名城-北京

洛阳师范学院期末作业(论文)解读历史文化名城—北京年级: 2011级学号:110544126姓名: 孟凡飞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过程控制方向)指导老师: 王静二零一二年十二月目录目录 (2)摘要 (3)第1章引言 (3)第2章北京的地理环境 (3)2.1地理位置 (3)2.2气候环境 (3)3古近北京 (3)3.1古代北京 (3)3.2近代北京 (4)4.北京的符号 (4)4.1天安门 (4)4.2故宫 (4)4.3天坛 (5)4.4长城 (5)4.5圆明园 (5)4.6四合院、胡同 (5)结束语 (5)参考文献 (6)解读历史文化名城—北京摘要:北京在西周时成为周朝的诸侯国之一的燕国的都城。
自中国金朝起成为古代中国首都——中都。
自元代起,开始成为全中国的首都,称大都。
由于忽必烈是蒙古大汗国的大汗,蒙古文称为“汗八里”,意为“大汗之居处”。
元大都其城址位于今北京市市区,北至元大都城遗址,南至长安街,东西至二环路。
明朝自成祖后开始对北京进行大规模扩建,明朝时期北京成为第一个汉族王朝的首都。
清朝在延续明北京城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一些修缮和扩建。
至清末北京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北京当之无愧!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北京;都城;首都1.引言我国绵延五千年的悠久历史,造就了许多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古城,作为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是属于中华民族的,也是属于世界人民的。
北京是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北京是历史的记录与再现,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资源。
2北京的地理环境2.1地理位置北京与天津相邻,并与天津一起被河北省环绕。
西部是太行山山脉余脉的西山,北部是燕山山脉的军都山,两山在南口关沟相交,形成一个向东南展开的半圆形大山弯,人们称之为“北京弯”,它所围绕的小平原即为北京小平原。
诚如古人所言:“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诚天府之国”。
2.2气候环境北京的气候为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
中国建筑史-13 封建社会晚期的建筑1(北京城)

• 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它经历了一个 由兴到衰的过程。
• 明清两代初期,在政治和经济上,都推行了 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措施以巩固统治。
• 中期达到繁盛,特别是明中叶后期资本主义 因素出现,及康、乾、嘉盛世,对建筑业发 展起了促进作用。
二、 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1911年)
明清建筑的成就与特点 1、经济的发展,使建筑业综合实力有很大提
使用梭柱、月梁等。常用弯曲木料作梁架构件。
建筑实例:
山西洪洞县广胜寺下寺
• 广胜寺分上、下两建筑寺实例::上寺在山顶,下寺 在山麓。
• 下寺建筑基本是元代所建,又以其中的正 殿最为典型。广胜寺下寺正殿建于1309年
——减柱法、移柱法 柱子分割的间数少于上部梁架的间数
二、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1911 年)
永乐四年(1406) 营建北京,到永乐 十八年(1420)基 本竣工,历时15年
金中都
元京
明嘉靖三十二年 (1553年)加修外 城到明嘉靖四十 三年〈公元1564 年〉筑就。
金中都
元大都
1406-1420
明北京
明1553年
加修外城
辽南京
西直门 阜成门
德胜门 安定门
面远达非洲。元朝政府先后在泉州、庆元(今宁 波)、上海、澉浦(今浙江海盐南)、温州、广州、杭 州等地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对外贸易
2· 民族、宗教、文化的融合下,出现了一些 新建筑类型
元朝统一全国后的疆域北到西伯利亚,南 到3·南从海建,筑西技术南方包面括看今:西对藏宋、式木云构南体,系西进北行至了今简化。 新·疆木,架建东筑北方至面鄂,霍规次模克与海质量。上都逊于两宋,一般 寺喇庙建嘛筑塔加、工礼粗拜糙寺,用传料入草中率土。 社传会统经建济凋筑零技和术木和材艺短术缺增,加不得了不新对的宋因式素木,构出体系 现进行了了一简些化融。合如多减民去族若特干柱点子的和建内筑檐柱斗拱,不再
有关北京城的古诗

有关北京城的古诗《幽州夜饮》原文: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
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
一、衍生注释:1.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一带。
“夜饮”,夜晚饮酒。
2. “凉风”“夜雨”“寒林”:描绘出夜晚寒冷、萧瑟的景象。
3. “高堂宴”:在高大的厅堂中举行的宴会。
4. “迟暮心”:迟暮之年的心境,有感叹年华老去之意。
5. “剑舞”“笳音”:都是军中的娱乐和传达情感的方式。
二、赏析:诗的开篇就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凉风吹着夜雨,寒林瑟瑟作响,为全诗奠定了一种悲怆的基调。
在这样的氛围下却有一场高堂宴会,看似热闹,可诗人却说“能忘迟暮心”,实则难以忘怀自己已到暮年的事实。
军中的剑舞和塞上的笳音,进一步烘托出边塞的氛围,也暗示着诗人的军旅生活。
最后两句“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有一种无奈中的自我安慰之感,仿佛在说如果不是做了边城的将领,怎么能体会到朝廷的恩遇呢?全诗通过环境描写与诗人心境的结合,展现出复杂的情感。
三、作者介绍:张说(yuè)(667年-730年),字道济,一字说之。
河南洛阳人。
唐朝宰相,封燕国公,擅长文辞,当时朝廷重要文件多出其手,与苏颋(tǐng)并称“燕许大手笔”。
他的诗风格质朴,情感真挚,内容多反映当时的政治生活和边塞风光等。
四、运用片段:我去北京旅游的时候,正值深秋的夜晚,突然刮起了凉风,飘起了细雨。
那一瞬间,我就想起了张说的“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我站在古老的胡同里,看着周围的树木在风中摇曳,仿佛穿越回了古代。
我就想啊,当年张说在幽州的时候,是不是也有我这样的感触呢?这风这雨,就像把我和古人的距离拉近了,让我更加能体会到诗中的那种萧瑟与孤寂。
我觉得啊,古诗就是有这样的魅力,能让不同时代的人产生共鸣。
《春日陪车驾幸蒋山应制》原文:钟山月晓树苍苍,凤辇乘春到上方。
驯鸟不随天仗散,岩花初喷御衣香。
珠旒微乱埒前马,剑佩声传合下霜。
北京城的起源与变迁

北京城的起源与变迁据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北京城建城已有3040年的沧桑历史,当时它的名称叫做蓟(读音:jì),是周朝所分封的一座都城。
隋朝以蓟城为涿郡治所,唐朝统称幽州。
辽朝以蓟都为陪都,改称南京,又叫燕京,金朝继辽之后正式迁都到这里,名为中都,到了元朝,又在中都郊外创建新城,叫做大都。
明朝改建大都,始称北京。
清朝继续建都北京,直到封建王朝的最后崩溃。
“蓟”的成长“蓟”这个名称,最早见于《礼记》中的《乐记》篇:“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
”讲的是周武王消灭了殷商势力之后,立即着手分封黄帝的后代于蓟的事实。
“蓟”是西周分封在北方的诸侯国名,也是当时的国都所在。
这就是说,至少在西周初年的时候,今天的北京城附近就已经有一座被称为“蓟”的城市了。
“燕”与“蓟”西周初年,周武王分封蓟国的时候,还在北方分封了另一个诸侯国,这就是燕国。
《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
”这里所说的北燕就是我们所说的燕国。
这样一来,在西周初年的时候,现在的北京城及临近的地区,实际上有两个西周的诸侯国,一个是蓟国,另一个是在蓟国附近建立的燕国。
那么,周武王分封时的初封地在哪里呢?长期以来史学家们争论不休,一直没有定论。
后来在北京西南的房山区琉璃河附近发现了一座西周时代的古城址和大规模的墓葬区,并从中出土了大量随葬器物之后,历史上关于燕国初封地的这桩悬案,才最终得以圆满解决。
到了东周时,北京周围地区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位于蓟国以南的燕国势力增加,逐渐兼并了北面的蓟国,并且将国都迁移到蓟城,从此以后就有了燕都蓟城的说法。
后来北京又被称做燕京,也是来源于这里。
蓟丘和蓟城对我们来说,最感兴趣的还是蓟城城址的确切位置,它究竟在今天北京城的什么地方?现今的北京城是否还保留了一些古老蓟城的遗迹?北魏(386-534年)时代的大地理学家郦道元在他的名著《水经注》中,对蓟城的由来作了比较可信的注释,并且还对蓟城与蓟丘的关系,作了说明。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第4课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材料解析新人教版选修6

第4课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北京故宫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1.明代北京城的营建〔材料一〕(永乐四年秋七月)诏①以明年五月建北京宫殿,分遣大臣采木于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山西。
(永乐十五年春正月)壬子,平江伯陈督漕②,运木赴北京。
……壬申,泰宁侯陈董③建北京,柳开、王通副④之。
……丙申,杂犯死罪以下囚,输作北京赎罪。
(永乐十八年秋七月)丁亥,诏自明年改京师为南京,北京为京师。
(永乐十八年冬)十一月戊辰,以迁都北京诏天下。
……十二月己未,皇太子及皇太孙至北京。
癸亥,北京郊庙宫殿成。
(永乐)十九年春正月甲子朔,奉安五庙神主于太庙。
御奉天殿受朝贺,大宴。
《明史》卷六《成祖本纪二》【注释】①诏:皇帝颁发的命令。
②漕:漕运,旧时指国家从水道运输粮食等,供应京城或接济军需。
③董:督,监督。
④副:辅助。
〔材料二〕明永乐四年闰七月,淇国公丘福请建北京宫殿,以备巡幸。
遣工部尚书宋礼诣四川,吏部左侍郎师逵诣湖广、户部侍郎古朴诣江西,督军伐木……泰宁侯陈,北京刑部侍郎张思恭督军民匠作在京诸匠造备砖瓦。
《明永乐实录》(永乐四年秋闰七月)命工部征天下诸色匠作①,在京诸卫及河南、山东、陕西、山西等布政司②、直隶、凤阳、淮安、扬州、庐州、安庆、徐州、海州选民丁,期明年五月俱赴京听役,率半年更代,人月给米五升。
其征发军之处一应差役及间办银课等项令停止。
命泰宁侯陈、北京刑部侍郎张思恭督军民匠造备砖、瓦,造人③月给米五斗。
《天府广记》【解读】材料一选自《明史·成祖本纪》,反映了朱棣营建北京城和皇宫的大略经过。
这两则材料都相对简单,有两个问题需要说明。
第一,关于北京紫禁城的营建时间北京故宫建筑历史悠久。
关于它的建成日期,史书中有明确记载,即永乐十八年十一月,北京宫殿建成,永乐十九年元旦正式迁都北京,并在三大殿举行了大典。
但对于北京紫禁城的开工日期,史料记载说法不一。
一种认为是在明永乐五年五月开工。
依据是据《明史本纪》,永乐四年七月诏,“明年五月间北京宫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就京城发展的历史大致而言,金代的中都,基本上还是继 承了燕以来的蓟城的城市规划,故可以说,金之前的北京 变动不大;而到了金代之后,北京才算是彻底开创了一个 新时代,元以及元之后的北京城,更是破除或者放弃了从 燕到金的城市规划,几乎完全是推倒重来,从而方使得金 中都的皇城建筑和园林基本上是荡然无存。但是,元朝对 于金留在北京的两片水却是高度重视,这就是指北海那片 水,当时被称为大宁宫“太液池” 水,当时被称为大宁宫“太液池”,而颐和园那片水,当 时叫山西湖(乾隆年间,这里才改叫了昆明湖)。如果坐 上飞机背负青天朝下看,你就会发现北京南、北方向分别 有两个水源:西北水源颐和园之水入城,则成积水潭;而 城南水源莲花池水入城,则成北海、中海。而历史上,北 京城南、北方向上这两处水源的开拓者,也都是完颜亮。 所以说,今天的北海公园、颐和园旧址这两处地方连同其 金代的建筑,之所以能够作为极少数例外,被元大都保存 了下来,这里的原因也许非常简单,那就是因为它不仅仅 是园林景点,而是贯串北京南、北的水利工程源头的缘故。
侯仁之于1946年夏前往利物浦大学地理系学习。 侯仁之于1946年夏前往利物浦大学地理系学习。 非常幸运的是新任地理系主任H.C.Darby(达比或 非常幸运的是新任地理系主任H.C.Darby(达比或 译作德贝)教授正是当代历史地理学的奠基人之 一。他认为人类生活的地理环境处在经常不断的 变化中。今天的地理,明天即成为历史地理。研 究历史地理的变化,历史资料十分重要,实地考 察以及人类活动遗迹遗物的深入研究更加重要。 正是在他的理论和方法指导下,侯仁之得以进入 北京历史地理研究的新领域,并且认识到把我国 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疆域变迁和政区沿革史的研 究,进一步发展为历史地理学研究是有广阔前途 和重要现实意义的。
三、作者生平
侯仁之,1911年生,山东恩县人。1940年毕业于燕京大学, 侯仁之,1911年生,山东恩县人。1940年毕业于燕京大学, 1949年获英国利物浦 大学博士学位。1949年 1949年获英国利物浦 大学博士学位。1949年9月,回国后任燕 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应梁思成教授之约,兼课于清华大学营 建系。1952年任教于北大地质地理系,曾兼任系主任和校副 建系。1952年任教于北大地质地理系,曾兼任系主任和校副 教务长等职。现任北大城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 市人民政府首都发展战略顾问组顾问 等职。 侯仁之教授长期致力于历史地理学的教学与科学研究,1950 侯仁之教授长期致力于历史地理学的教学与科学研究,1950 年发表“ 年发表“中国沿革地 理课程商榷”一文,第一次在我国从理 理课程商榷” 论上阐明沿革地理与历史地理的区别及历史地 理学的性质和 任务。其在对北京历史地理的研究中,解决了北京城市起源、 城址转移、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其客观规律等关键性问题,为 北京旧城的改造、城市的总体规划及建 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还在西北干旱及半干旱地区的考察中,揭示了历史时期不 合理的土地利用是导致沙漠化的重要原因,为沙区的治理在 决策上提出了重要的科学依据。1984年被英国利物浦大学授 决策上提出了重要的科学依据。1984年被英国利物浦大学授 予“荣誉科学博士”称号。 荣誉科学博士”
第二部分:中都——金——中都扩建 第二部分:中都——金——中都扩建 ① 燕京——五代时期——边防重镇 燕京——五代时期——边防重镇 ② 中都——金(女真人)——大规模城市改建 中都——金(女真人)——大规模城市改建 大城的东、西、南扩展,前方是内城,也就是皇 宫;内城北面是最大的 市场 扩建过程及情况:用汉族工匠,用汉族材料 公元1215年遭到破坏 公元1215年遭到破坏
其实,若建立一个大城市,特别是首都,首先要分别从内 部和外部考虑两个基本因素,第一当然是从外部和周边考 虑其战略位置,至于第二,那就是要从内部考虑城市的供 水、用水问题。而说来说去,这两件同样也是北京的头等 大事,而金以降,历朝历代也都无不从这两个基本方面考 虑首都的城市布局。北京其实是座“水城” 虑首都的城市布局。北京其实是座“水城”,即是一座以 水结构起来的城市。若从远处说起来,最初养育了北京的 水源,乃是房山的大石河。北京地区最早的都邑“幽都” 水源,乃是房山的大石河。北京地区最早的都邑“幽都” 即称为“ 即称为“聚”,“聚”这个地方之所在,其实就是被完颜 亮看中了的房山,而所谓“ 亮看中了的房山,而所谓“聚”,顾名思义就是水汇合成 流。直到北魏时代,房山还被称为“圣聚” 流。直到北魏时代,房山还被称为“圣聚”,这就是指 “古圣水”,也即今天的大石河。而最早的燕都,也就建 古圣水” 立在房山大石河湾的土台子上。
四、作者作品
作品有《侯仁之文集》 作品有《侯仁之文集》,《北京历史地图 集》一卷、二卷,《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 一卷、二卷,《 实践》 实践》,《侯仁之燕园问学集》,《历史 侯仁之燕园问学集》 地理学四论》 地理学四论》,《中国古代地理学史》, 中国古代地理学史》 《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辑》,《黄河文 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辑》 明》,《步芳集》,《奋蹄集》,《燕园 步芳集》 奋蹄集》 景观》 景观》,《古都北京》,《古今北京城市 古都北京》 地图》 地图》等。
六、课文讲解
1.课文分析 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至今,已经三千余年的 历史。在这三千余年中间,先后有数个王朝在此建都。王 朝更替,北京城或者毁弃,或者重建,每一个朝代都在这 里留下了历史的印记。本文的写作重点是“ 里留下了历之对应的城市建 设、城市景观。 作者集中笔墨探讨了北京城市建设的几个关键时期。因此 本文可以分为四大部分来分析解构。 作者的写作脉络非常清晰,有三条线索,北京名称的变化、 历史发展和城市建设变化,三条线索相辅相成,条分缕析 地展示北京的历史地理变迁,并且借助历史史实去分析城 市布局和城市建筑中所隐含的思想内容,揭示城市建设中 城与自然、城与人之间的关系。
五、创作背景
1. 从侯仁之1932年秋进入北平燕京大学历史系学习到今天, 从侯仁之1932年秋进入北平燕京大学历史系学习到今天, 北京已成了他真正的故乡。对于北京的感情,侯仁之自称 “知之愈深,爱之弥坚”。 知之愈深,爱之弥坚” 被誉为“活北京” 被誉为“活北京”的侯仁之,从现代地理学的角度,揭示 了北京城市起源、城址转移、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其客观规 律等关键性问题,其学术价值超越了地理科学的范围,成 为北京旧城改造、城市总体规划及建设的重要参考。除了 将自己渊博的学识应用到北京城市的实际建设中,对于介 绍北京的历史,宣传保护北京旧城风貌的意义,激发人们 热爱北京的情感,侯仁之从来都是乐而为之的。而一旦发 现影响、破坏文物古迹的现象,他就会感到痛心疾首,并 且会不遗余力地大声疾呼,设法制止。正是在他的积极努 力下,长期保护不善的卢沟桥才有了今天的模样。他还十 分看重北京城的水系建设,正是在他的倡议下,干枯的莲 花池得以碧波荡漾,废旧的后门桥今日清水环绕。
《历史上的北京城》 历史上的北京城》
一、教学要求 1. 了解北京城的由来和发展变化。 2. 这是一篇说明文,分析这篇文章的写作特 点和写作手法。
二、学习要点 1.梳理北京城历史发展脉络和与之相对应的城市 建设、城市景观的概况。 2.分析本文怎么条理清晰、详略得当地介绍北京 城的历史变迁。 3.分析作者作为一个科学家在本文中所体现的严 谨的科学态度。
第一部分:① 蓟——从殷商、西周到晚唐——地理位置和发展变化 ——从殷商、西周到晚唐——地理位置和发展变化 关于北京起源和早期的历史记载——殷商、西周、战国时期 关于北京起源和早期的历史记载——殷商、西周、战国时期 ② 北京初期发展的地理位置以及为什么自古以来就成为南北的交通枢 纽 北京三面有丛山环绕,只有正南一面开向平原 西南一角地势比较高,通行方便 北京后面有一些天然峡谷,形成南来北往的通衢 ③ 北京城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意义 和平时期——贸易中心 和平时期——贸易中心 战争时期——进攻北方的前方基地 战争时期——进攻北方的前方基地
当年为了建造西客站,主事的竟然准备填平莲花池,为西 客站建一“亚洲第一大货场” 客站建一“亚洲第一大货场”。好在那时候侯仁之腿脚还 灵便,听到大货场的消息便去实地调查,这老头子登上高 楼一望,发现那莲花池已经成为热火朝天之大工地,遂大 惊失色,紧急呼吁,痛陈若填平莲花池,那么一来切断了 北京历史,将使得燕都“蓟城” 北京历史,将使得燕都“蓟城”再不可考,北京的历史文 化名城的地位从此大为缩水,二来也更要不得的是:这等 于切断中海、北海的水源。由于侯仁之等人揭示出金代大 宁宫琼华岛(北海)与莲花池之间的水源关系,也就等于 提示了中海、北海活水的来源,也许正是这一提示,在关 键时刻从西客站的虎口里把莲花池给夺了下来。莲花池于 是终于没有被填平,反而因祸得福,被重修为一个波光粼 粼的公园。
第三部分:大都城——元——为现在的北京城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第三部分:大都城——元——为现在的北京城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忽必烈定都燕京 忽必烈修缮琼华岛以及琼华岛的变迁 离宫的来历 元大都修建的过程 地形测量——总体规划——逐步施工 地形测量——总体规划——逐步施工 元大都的详细布局: 皇城——以琼华岛和中海北海为中心,周围环绕这大内(东岸迤南), 皇城——以琼华岛和中海北海为中心,周围环绕这大内(东岸迤南), 灵囿(东岸迤北),三组宫殿和皇城(西岸) 大城——三个城门,五十坊,太庙(东面),社稷坛(西面),中心阁 大城——三个城门,五十坊,太庙(东面),社稷坛(西面),中心阁 元大都的平面规划体现了中国古代关于帝都建筑的一种理想
养育了北京的第二个水源,也就是城南的莲花池。由于随着燕国的疆 域向东北开拓,它的首都也逐渐北移了,到了燕襄公的时代,燕国就 已经把“ 已经把“蓟”作为自己的都城。而关于“蓟”王城的大体位置,则是 作为自己的都城。而关于“ 据侯仁之老的考证和研究得出的,侯仁之认为,蓟城就是在如今的宣 武门至和平门一带,公主坟以北,以莲花池为核心。而之所以是以莲 花池为核心,乃是为了解决王城的用水问题。北京既然一向被称为 “水甘土厚”的宝地,那北京的南城,自然也是多水的,那个地方除 水甘土厚” 莲花池外,元代还有“泡子河” 莲花池外,元代还有“泡子河”和“南海子”,它至今还留下了南城 南海子” 陶然亭公园那好大一片水泊。所以,我们时常所说的“燕京” 陶然亭公园那好大一片水泊。所以,我们时常所说的“燕京”,其实 有二:一在今天的京郊房山县大石河畔,曰“幽都(聚)” 有二:一在今天的京郊房山县大石河畔,曰“幽都(聚)”;而第二 个,则在今天的北京城南莲花池畔,曰“蓟城” 个,则在今天的北京城南莲花池畔,曰“蓟城”。我们所说的在如今 在北京城里的“燕京”,其实专指后一个,即莲花池畔的那个“ 在北京城里的“燕京”,其实专指后一个,即莲花池畔的那个“蓟 城”。可见,这个莲花池对于北京极其重要,因为自燕到金,千年以 来,它就一直是北京城市的主要水源,这可以解释,无论是燕之“ 来,它就一直是北京城市的主要水源,这可以解释,无论是燕之“蓟 城”还是金之“中都”,都是以莲花池为核心建立起来的,也可以说, 还是金之“中都” 那个时代,北京城的中心其实是在今天的南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