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人权保护理论问题
人权中的辩论辩题

人权中的辩论辩题正方,人权是普世价值,应当得到全面保障。
人权是指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所享有的基本权利,包括生存权、发展权、平等权、自由权等。
这些权利是每个人天生就应该拥有的,是不容侵犯的。
因此,人权应当是普世价值,应当得到全面保障。
首先,人权是普世价值,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支持。
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明确规定了人类享有的基本权利,各国都应当尊重和保障人权。
同时,国际社会也建立了一系列的人权保护机制,如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等。
这些都表明了人权是普世价值,应当得到全面保障。
其次,人权的全面保障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如果人权得不到保障,社会将充满不公平和不稳定因素,容易导致社会动荡和冲突。
而人权的全面保障可以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再次,人权的全面保障是每个国家应尽的责任。
各国都应当尊重和保障人权,这是国家的基本职责。
只有在人权得到全面保障的情况下,社会才能更加和谐稳定,人民才能享有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因此,人权是普世价值,应当得到全面保障,这符合国际社会的共识,也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
反方,人权应当因地制宜,不能一概而论。
人权是一种抽象的概念,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因此人权的具体内容和保障方式也应当因地制宜,不能一概而论。
首先,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人权的具体内容和保障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比如在西方国家,强调个人的自由和平等权利,而在东方国家,更加注重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因此,人权的具体内容和保障方式应当因地制宜,不能一概而论。
其次,人权的全面保障可能会对国家的稳定和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和社会原因,人权的全面保障可能会导致社会动荡和冲突,进而影响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因此,人权的具体实践应当根据国家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调整。
再次,国际社会对人权的认识和实践也存在着差异,不同国家之间往往存在着人权标准的分歧。
因此,人权的具体内容和保障方式也应当因地制宜,不能一概而论。
辩论辩题的人权问题

辩论辩题的人权问题正方辩手:人权问题是当前全球关注的焦点,人权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首先,人权问题是每个人都应该关心的事情,因为每个人都有权利受到尊重和保护。
尊重人权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准则,任何违反人权的行为都是不道德的。
正因为如此,人权问题应该得到全世界的重视和关注。
其次,人权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如果人权得不到保障,社会就会出现不公平和不稳定的情况。
比如,历史上的种族隔离制度和种族歧视导致了南非社会的动荡和动乱,这就是人权问题直接影响了社会的稳定。
而在当今世界,一些国家的人权问题依然严重,这也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了障碍。
最后,人权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球共同努力。
正如马丁·路德·金曾经说过,“人权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责任。
”只有全球各国共同努力,才能够解决人权问题,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和平等的世界。
综上所述,人权问题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它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公平和正义,需要全球共同努力来解决。
反方辩手:人权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不能简单地用道德准则来解决。
首先,人权问题的定义是模糊的,不同的人对人权的理解有所不同。
比如,有些人认为言论自由是人权的一部分,而有些人则认为言论自由可能会伤害他人的权利,这就是人权问题的复杂性所在。
其次,解决人权问题需要考虑到国家的实际情况。
每个国家的社会、文化和政治制度都不同,因此解决人权问题不能简单地套用一套标准答案。
比如,西方国家强调个人的权利,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则更加注重集体权利,这就需要根据国家的实际情况来解决人权问题。
最后,解决人权问题需要平衡各方利益。
人权问题往往涉及到不同利益的冲突,比如个人的权利和国家的安全,言论自由和社会稳定等。
解决人权问题需要平衡各方的利益,不能简单地以道德准则来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人权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来解决,不能简单地用道德准则来解决。
是否应该废除国际人权法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废除国际人权法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废除国际人权法。
国际人权法的废除是必要的,因为这些法律限制了国家的主权和独立性。
国际人权法往往会干涉国家内部事务,给国家带来不必要的干扰和压力。
国家应该有权自行决定如何管理自己的事务,而不受国际人权法的束缚。
此外,国际人权法的执行往往是不公平和不平衡的。
一些强大的国家可以利用国际人权法来施加压力和制裁其他国家,而一些弱小的国家则往往成为国际人权法的牺牲品。
这种不平等的执行方式使得国际人权法失去了公正性和可信度。
另外,国际人权法的废除可以减少国际纷争和冲突。
国际人权法常常成为国家之间争端的导火索,废除这些法律可以减少国家之间的紧张关系,有助于维护国际和平与稳定。
反方观点,不应该废除国际人权法。
国际人权法的存在是为了保护全人类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废除这些法律将会给世界带来更多的不公正和不平等。
国际人权法是全人类共同的道德底线,废除这些法律将会导致全球人权状况的恶化。
国际人权法的存在有助于国际社会的合作和发展。
这些法律为国家提供了一个共同的规范和标准,有助于促进国际间的合作和交流。
废除国际人权法将会破坏这种合作和发展。
此外,国际人权法的废除将会给国际社会带来更多的冲突和紧张。
这些法律的存在有助于维护国际和平与稳定,废除这些法律将会给国际社会带来更多的纷争和冲突。
总的来说,国际人权法的废除将会给国际社会带来更多的不公正和不平等,破坏国际社会的合作和发展,以及增加国际间的冲突和紧张。
因此,不应该废除国际人权法。
名人名句及经典案例。
“人权的普遍性、不可分割性和相互依存性是国际人权法的核心原则,任何国家都不应该有废除国际人权法的理由。
”——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
“废除国际人权法将会导致全球人权状况的恶化,给世界带来更多的不公正和不平等。
”——国际人权组织发言人。
经典案例,二战后的纳粹战犯审判。
国际人权法为审判纳粹战犯提供了法律依据,废除这些法律将会使得这些战犯逃脱应有的惩罚,给世界带来更多的不公正和不平等。
人权保护是辩论辩题

人权保护是辩论辩题正方,人权保护是一项基本的道德责任,它是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基本权利和尊严的重要手段。
首先,人权保护是国际社会的共识,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明确规定了每个人都有生存、自由和安全的权利。
这是全人类共同的道德准则,任何国家都应当遵守和保护。
其次,人权保护是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的基础。
如果人权得不到保障,社会将充满不公正和不稳定因素,长期来看会影响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再者,人权保护是国家形象和国际交往的重要因素。
一个国家是否尊重人权,直接影响着其在国际社会中的声誉和地位。
因此,人权保护是任何国家都应当高度重视和实践的。
反方,人权保护固然重要,但在现实社会中,往往会出现一些特殊情况,需要在人权保护和其他利益之间进行权衡。
首先,人权保护可能会对国家的安全和稳定造成一定的影响。
在恐怖主义盛行的当下,一些国家可能需要采取一些特殊措施来保障国家的安全,这可能会对一部分人的人权造成一定程度的侵犯。
其次,人权保护可能会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造成一定的挑战。
一些国家可能需要采取一些限制措施来保障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这可能会对一部分人的人权造成一定的影响。
再者,人权保护可能会对国家的主权和独立造成一定的挑战。
一些国家可能需要在人权保护和国家主权之间进行权衡,这可能会对一部分人的人权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此,人权保护虽然重要,但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权衡和取舍。
正方观点总结,人权保护是国际社会的共识,是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国家形象和国际交往的重要因素。
反方观点总结,人权保护在现实社会中需要在人权保护和其他利益之间进行权衡,可能会对国家的安全和稳定、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国家的主权和独立造成一定的影响。
名人名句,"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世界人权宣言》。
经典案例,历史上许多国家因为未能保护人权而导致社会动荡和政治动荡,如苏丹、利比亚等国家的动荡局势。
而一些国家因为重视人权保护,建立了稳定和繁荣的社会,如挪威、瑞士等国家。
人权保护辩论辩题

人权保护辩论辩题正方观点:人权保护是一项基本的道德责任,每个人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和自由。
人权保护不仅符合道德伦理,也是国际社会共识的体现。
作为一个文明社会,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包括言论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生存权、教育权等。
只有在保护人权的基础上,社会才能实现和谐稳定的发展。
人权保护对于个人的意义重大。
例如,言论自由的保护可以让人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参与社会议题的讨论,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另外,教育权的保护可以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接受教育,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
这些权利的保护不仅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进步。
名人名句方面,美国总统林肯曾经说过,“人民、为人民、由人民”,强调了人民的地位和权利。
另外,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中也明确规定了人类基本的权利和自由,这些都是国际社会对人权保护的普遍认可。
反方观点:虽然人权保护是重要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人权保护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人权保护可能会对国家的稳定和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安全,可能需要限制一部分人的权利。
其次,人权保护的过度可能会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
在一些情况下,过度的言论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可能会导致社会的分裂和冲突。
另外,人权保护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和成本。
为了保护人权,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和精力,这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来说可能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因此,在一些情况下,人权保护可能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做出取舍和权衡。
在实际操作中,人权保护需要考虑到国家的实际情况和利益,不能一味地追求人权保护而忽视其他方面的问题。
只有在综合考虑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人权保护和社会稳定的统一。
总结:人权保护是一个复杂的议题,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利益和问题。
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根据国家的实际情况和利益,合理地平衡人权保护和其他方面的问题。
只有在综合考虑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人权保护和社会稳定的统一。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关注人权保护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关注人权保护正方辩手观点:首先,人权保护是国际社会的共识,是每个国家应该尊重和遵守的基本原则。
作为一个文明社会,我们必须关注人权保护,因为这关乎到每个人的尊严和权利。
其次,人权保护与社会稳定和发展息息相关。
如果人权得不到保障,社会将充满不公平和不稳定因素,这将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因此,关注人权保护是确保社会稳定和进步的重要途径。
此外,人权保护也是国家形象和国际地位的体现。
一个国家如果无视人权,将受到国际社会的谴责和制裁,这将损害国家的声誉和利益。
因此,关注人权保护也是维护国家形象和国际地位的需要。
最后,关注人权保护也是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未来的责任。
历史上的种种人权惨剧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不能重蹈覆辙。
我们有责任保护每个人的权利,让人类社会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引用名人名句,"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
"——《人权宣言》。
经典案例,历史上的种种人权惨剧,如纳粹大屠杀、种族隔离等,都是对人权的严重践踏,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
反方辩手观点:首先,人权保护虽然重要,但并非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唯一途径。
有时候,过分强调人权保护可能会对国家的发展和稳定造成影响,甚至可能会成为一种对国家利益的干扰。
其次,人权保护的标准并不是统一的,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人权的理解和实践也存在差异。
因此,过分强调人权保护可能会导致对其他国家的干涉和冲突,不利于国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此外,人权保护需要综合考虑国家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阶段。
有些国家处于发展初期,可能需要在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方面做出一些牺牲,这并不意味着不重视人权,而是在特定阶段下的一种权衡。
最后,过分强调人权保护可能会使一些极端分子和恐怖分子得到利用,对国家和社会安全构成威胁。
因此,在关注人权保护的同时,我们也需要考虑到安全和稳定的重要性。
引用名人名句,"国家安全是第一位的。
"——路易斯·拜伦。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关注人权保障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关注人权保障正方辩手:首先,人权是每个人都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因此人权保障是至关重要的。
人权保障不仅是国际社会的共识,也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准则。
没有人权保障,就无法保障人们的基本尊严和自由。
人权保障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其次,关注人权保障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当人们的基本权利得到保障时,社会将更加公正和平等。
这样可以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同时,人权保障也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因为只有在一个自由和公正的环境中,人们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生产力。
此外,人权保障也是国际社会的责任。
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明确规定了每个人都有享有人权的基本权利。
因此,各国都应该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也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
最后,我想引用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的一句名言,“人权是我们的信仰和使命。
”这句话充分说明了人权保障的重要性。
因此,我们应该高度关注人权保障,努力促进人权的全面发展。
反方辩手:首先,人权保障虽然重要,但并不是一切的关注重点。
在现实社会中,各种问题层出不穷,政府和社会资源有限,需要权衡利弊,不能一味地将所有的关注点都放在人权保障上。
有时候,为了国家的发展和稳定,可能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一些个人权利。
其次,人权保障并不是万能的,有时候过分强调人权保障可能会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
比如在一些国家,过分宽松的人权保障政策可能会导致犯罪率的上升,社会的不安定。
因此,在一些情况下,需要适度地平衡人权保障和社会秩序的关系。
此外,人权保障也存在着一些争议。
比如在一些国家,宗教和文化传统可能会与一些国际人权标准相冲突,这就需要在具体情况下进行权衡和调整。
最后,我想引用前苏联领导人列宁的一句名言,“目的正义,手段正义。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追求人权保障的过程中,也需要考虑其他因素,不能一味地追求人权保障而忽视其他问题。
综上所述,虽然人权保障重要,但并不是一切的关注重点,需要在具体情况下进行权衡和调整。
人权保护辩论辩题

人权保护辩论辩题正方观点(人权保护必要性):人权保护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基础。
人权是每个人生而平等的基本权利,包括言论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生命权、财产权等。
这些权利的保障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准则,也是国际社会共识。
没有人权保护,社会就会陷入混乱和动荡,人们无法享有基本权利,社会秩序无法得到维护。
人权保护是国家的法律责任。
各国家都有责任通过立法和执法来保护人权,确保每个人都能享有基本权利。
国际人权法和国内法律对人权保护都有明确规定,国家应当履行这一法律责任,保护人民的权利。
人权保护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只有在人权得到保障的社会里,人们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创造更多的价值。
只有在人权得到保障的社会里,社会才能实现公平和正义,实现全面的发展。
反方观点(人权保护不必要性):人权保护会限制国家的发展。
一些国家认为,人权保护会限制国家的政策自主权,影响国家的发展进程。
他们认为,在一些特定情况下,为了国家利益和社会稳定,可能需要暂时限制一些人权。
人权保护可能被滥用。
一些国家认为,一些人利用人权保护来进行非法活动,破坏社会秩序和稳定。
他们认为,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可能需要采取一些限制措施,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秩序。
人权保护可能会导致国际干涉。
一些国家认为,国际社会对人权保护问题干涉过多,可能会影响国家的主权和独立。
他们认为,国家应当有权利自主决定人权保护的政策和措施。
综上所述,人权保护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基础,是国家的法律责任,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虽然人权保护可能会受到一些限制和挑战,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权保护不必要。
相反,人权保护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准则,是国际社会共识。
只有在人权得到保障的社会里,人们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创造更多的价值。
只有在人权得到保障的社会里,社会才能实现公平和正义,实现全面的发展。
正方观点更加合理和有力。
“人权是一切权利的基础,一切政权的目的在于保障人权。
”——孟德斯鸠。
“人权是最高的价值,是一切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根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人权保护理论问题初探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权概念正式进入国际法领域,人权问题也成为政府和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国际人权条约的出现,为主权国家国内的人权立法提供了参照的标准,更为国家之间在人权保护的国际合作方面架起了一座桥梁。
本文主要从国际人权条约与国内法的关系理论以及国际人权条约在各国适用的实
践两大方面来展开论证。
以期望对人权从国际法的保护视角予以探究。
关键词:人权国际法《世界人权宣言》
中图分类号:d64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0-0000-01
作为普遍的政治概念,“人权”最初是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斗争中提出来的。
17世纪,以洛克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思想家系统的提出了“天赋人权论”的学说。
他们认为,“人生来就是自由平等和独立的”,每一个人都是他“自身和财产的主人”,享有生命、健康、自由、财产等不可剥夺的“天赋权利”。
通过契约建立的国家以保护人权为目的,国家的权力不得妨碍此种权利的享有和行使。
“人权的首要目的是保护公民免受国家干涉”。
①
一、人权的定义
究竟什么是人权?作为一种权利,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说法:
“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
会文化发展”,②相应而言,人权在不同的时期、不同领域以及国内、国际的不同场合均有不同含义,并不存在抽象的简单划一的人权。
对于“人权”究竟为何物,各国的回答莫衷一是,至于如何理解“人权”概念的含义,各国法学界更是长期争论不休。
但是,得到普遍承认的是,人权尊严是人权的基础,“对人权的需要并不是对健康的需要,而是那些需要使生命得以尊严,没有这些人权,就不会有有价值的人生。
”③④王铁崖教授主编的《国际法》为“人权”所下的定义较为简明:“人权是指一个人作为人所享有的基本权利。
”⑤可见,最简单意义上的“人权”(human rights),顾名思义,意谓“属于人或关于人的权利”。
⑥
二、人权进入国际法领域以及国际人权条约
(一)人权进入国际法领域
整个人类历史不过是一部人要成为人本身的历史。
正是战争对人的生命的无情摧残,才使人类在世界范围内关注人的这一“天赋”权利。
人权问题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开始步入国际法领域。
战争期间以及战后出现的对人权的大规模践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各国通过努力协商以及相互之间的妥协,使得国际上出现了一些保护人权的国际文件。
例如1926年国际联盟主持缔结的《禁奴公约》和1930年的《禁止强迫劳动公约》等。
但是,当时的这些国际性的人权文件,只是从有限的领域,大多只是对人权侵犯最
肆虐的个别领域针对人权保护做出了初步设想,人权概念并没有成为公认的国际法原则。
到了20世纪中叶,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得人权问题真正的进入了国际法领域。
二战以前人权问题是遇国界而止的,而第二次世界大战过程中德、意、日法西斯残暴的屠杀行为,引起了世界人民的极大愤慨,使得人权的国际保护成为国际社会面临的重要任务,从而引发了人权思想的裂变,普遍人权的思想得以形成,制定人权保护公约也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之上。
1945年《联合国宪章》第一次将“人权”一词纳入其中,并将尊重全体人类的人权和基本自由作为联合国的一项宗旨。
1948年,联合国主管人权事务的经社理事会根据《联合国宪章》第68条的规定,成立了人权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建议和起草与人权有关的国际文件。
1948年12月10日,联合国大会正式通过了《世界人权宣言》。
(二)国际人权公约
1、《世界人权宣言》
《世界人权宣言》是第一个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关于人权问题的国际文件。
它第一次在国际范围内比较系统、完善地提出了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具体内容。
它明确规定全世界各地区的所有男女都应不受任何歧视地享有这些人权和基本自由。
⑦
作为第一个对人权进行全面编纂的正式国际文件,《宣言》较为全面地规定了人权的内容。
虽然缺少有关保护少数者权利方面的条
款,也未规定诸如民族自决权等集体权利,但这并不影响《宣言》对国家间关系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它的重大意义更在于,它首次提出了所有国家所有人民应当努力实现的共同人权标准,并且以联合国大会决议的形式对《联合国宪章》中提出的“人权及自由”的具体内容做了系统的权威的解释,是联合国主持制定的1966年两项国际人权公约等普遍性人权条约和区域性人权条约的基础。
2、国际人权“两公约”
国际人权“两公约”,即《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和《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这两个人权公约都在序言中重申:权利是源于人身固有的尊严;各国有义务促进对人的权利的普遍尊重和遵行;个人对他所属的社会负有义务。
两个公约都包含了一些相同的条款,如民族自决权、禁止歧视原则等。
但是从两个公约关于权利实现方面的规定来看,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与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又各有其特点,前者重点在于使个人免于来自国家和政府方面的干涉、限制和非法侵害,也就是说,国家和政府承担的是“消极”的不作为义务,而后者,也就是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则是需要国家和政府承担“积极”的作为义务,采取一定的措施实现这方面的权利。
如果说《世界人权宣言》是对《联合国宪章》中的人权条款的权威解释和具体化,那么,联合国1966年两个人权公约则是对《世界人权宣言》内容的进一步完善和法律化。
两公约的制定对国际人
权保护的发展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它第一次以国际条约的形式将人权的内容规定下来,从而使人权的国际保护正式进入国际法领域内;两公约将人权确定为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具体划分为公民权利、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社会权利、文化权利这五个权利层次,要求缔约国从整体上来进行保护;两公约将“自决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加以确定,将集体人权纳入国际人权体系。
参考文献:
[1][瑞士]托马斯·费莱纳著:《人权是什么》谢鹏程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3]《the oxford companion to law》(牛津法律大辞典),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4]王铁崖主编《国际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
[5]杨成铭主编:《人权法学》,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
[6]董云虎、刘武萍编注:《世界人权约法总览》,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注解
①[瑞士]托马斯·费莱纳著:《人权是什么》谢鹏程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8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2
页
③jack. donnely: universal human rights in theory and practice.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p.17.
④《the oxford companion to law》(牛津法律大辞典),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426页。
⑤王铁崖主编《国际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193页。
⑥杨成铭主编:《人权法学》,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第1页。
⑦主要包括:人人有权要求一种社会和国际秩序使本宣言所载的权利和自由能充分实现;人人对社会负有义务和责任、在行使权利时应受法律规定的限制;任何国家、团体和个人都无权破坏《宣言》所载的权利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