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表达中的歧义现象(2015)

合集下载

语言表达中的歧义现象(2015)ppt课件

语言表达中的歧义现象(2015)ppt课件

⑹、指代与省略等易造成歧义
※代词指代不明产生歧义。 例1:妈妈要王玲和她的同学一起去。 (A.“她”是妈妈的同学;B.“她”是王玲的同学) 例2:当他把钱还给大个子时,他对他笑了笑。 (A. 他对大个子笑了笑;B.大个子对他笑了笑) ※省略造成的歧义。 例如:看到你那年才8岁。 (A.我8岁;B.你8 岁) ※施事者和受事者不清造成歧义。 例如:这个人连老张都不认识。 (A.“这个人”为施事者,这个人不认识老张;B.“这个人” 为受事者,老张不认识这个人)
⑴、读音相同、相近易造成歧义
• • • • • A、我想起来了。(qǐlaǐ; qilai) B、他在办公室看材料。(kān; kàn) C、好读书是不好读书;好读书是不好读书。 D、今天学校阅览室全部(全不)开放。 E、这次震灾很严重,他参加了赈灾义演。( zhènzāi)
⑵、不同停顿易造成歧义
⑷、词语含义的多义性易造成歧义
• • • • • • • • • • • • • ★兼具有施动和受动意义的词语,有时易产生歧义。 例如:小王租小周二间房子。 (A.租房给小周;B.向小周租房) ★兼类词易造成歧义。 例1:思维科学。(A.“科学”为名词,关于思维方面的科学;B.“科 学”为形容词,思维方式很正确) 例2:他爬过山没有? (A.他爬过去这座山没有?过,动词B.他以前有没有爬山?过,助词) ★多义词产生歧义。在某种情况下,一个词可作几个义项理解,便 会产生歧义。 例1:我要炒白菜。(“要”可以是:A.将要;B.需要) 例2:他走了一个多钟头了。(“走”可理解为“行走”、“离 开”。) 例3:开刀的那个人是小刘的父亲。(“开刀”的是医生还是病人?) ★偏正短语有时也会产生歧义。 例1:他的故事讲不完。 (A.他讲的故事;B.关于他的故事) 例2:他的小说看不完。 (A.他收藏的小说多,看不完;B.他写的小说多,看不完。)

浅谈英美文学作品中语言歧义现象

浅谈英美文学作品中语言歧义现象

浅谈英美文学作品中语言歧义现象作者:汪海帆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15年第11期【摘要】在英语的应用当中经常会出现一种歧义的语言现象,这种歧义语言现象在英语当中有可能发挥的是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有可能会发挥出消极的作用。

通常来说,在日常的生活或者是英语文学作品当中为了能够更好的实现一种语言现象都是需要英语歧义来进行体现的。

英美的很多文学作家都是非常的擅长利用应用当中的这种歧义,这也为他们的文学作品增加了很多的特色。

本文主要就是对英美文学作品当中的歧义进行了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英美文学作品歧义现象介绍引言歧义在英语这种语言当中是非常常见的一种类型,这种语言现象在英美文学作品当中也是会经常的出现的,为了能够更好的理解歧义这种语言现象在文学作品当中所想要表达的含义,我国的学者针对这方面进行了很多的研究,有的学者针对英美文学作品当中的歧义的类型进行了分析,有的学者则是针对歧义这种语言现象在英美文学作品当中的具体的应用以及发挥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有的学者则认为应该研究如何的消除英语当中歧义这种语言现象。

而有的学者则是专注于研究歧义这种语言现象能够在文学作品当中起到的幽默的效果。

一、歧义这种语言现象在英美文学中所产生的效果通常来说文学作品都是来源于生活但是又要高于生活的,英美文学作品也是这样的,他们都是来自于当中作者的生活当中,能够正确的反应作者当时生活的西方国家的社会生活状态,能够很好的反映出当时西方国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都能够在英美的文学作品当中得到体现。

文学作品就开始通过多个方面、多个角度来向读者来还原当时社会当中人们的一种生活状态,民俗风情或者是一种思想道德水平等。

但是读者在阅读西方文学的时候通常都会感受到一种语言的内涵以及不确定性,需要通过自己的思考来理解其中的多样性的内涵。

这也正是英美作家的目的,往往都是需要采用一种标新立异的语言表达形式,表达方式更加的温婉也更加的淫秽,这样就能够更好的调动出读者针对这一部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

谈英语语言的歧义现象

谈英语语言的歧义现象

歧义。但由于它是对句子进行表层结构分析而忽视句中语义 关系的分析, 因此在处理深层结构歧义问题时显得苍白无力。 此后, 转换一生成学派提出了语义分析法和 “ 树形图解法”
2.3在英语使用中, 有些词可以影响其它词的词性, 当这 种情况出现时, 句子往往有多种释义。 例:Vandenberg Reports Open Forum. 这是一篇新闻报道的标题。在新闻标题中使用带有歧义 的词来吸引读者的眼球是新闻写作中的常见手法。作者往往 故意省略一些不重要的成分, 如一些冠词, 代词等。这种写法 会引起歧义。现在分析一下例句。句中关键词report可以影响
例2;Flyingplane maybe dangerous.
a.飞着的飞机有危险。 b.开飞机是有危险的。
语言使用中, 歧义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它是指结构上遵循 语法规则, 语义上符合逻辑常理的语或句, 其意义出现两种或 两种以上释义的语言现象。 在英语语言使用中, 有两种常见歧
义 :词法歧义和句法歧义。 词法歧义一般是由于词的同音异义
例:Tony didn't want to see Jack because he had stolen the
ball .
托尼不愿见到杰克因为他偷了球。
在这个句子中, 人称代词he到底是指代Tonyil 是 Jack就很
难区分了。
ate Constituent A nalysis) , 这种方法能够 有效地消除表层结构
句中的 ying可以 l f 是分词, plane的修饰定语;同时 作为 场ingplane也可以是动名词短语在句中做主语。 2.2句子中指示代词的指示对象不明了时,容易引起误
解。
和一词多义引起; 句法歧义一般是由于句子结构的含混引起 的, 可分为表层结构歧义和深层结构歧义。 表层结构歧义是指 句子中相邻的词或词组,可以根据不同的句法关系进行多种 不同的组合, 表达不同的意义, 而它们的这种组合在语法和语 义上都是恰当的。深层结构歧义是指句子相邻成分之间存在 着多种潜在的词义关系。由于歧义现象是一种消极的语言因 素, 在交际中会引起误解, 因此应加以排除。许多年来各国语 言学家一直致力于歧义现象的研究,从而探索出不少行之有 效的方法。结构主义学派首创了“ 直接成分分析法” (Immedi-

语言歧义产生的四种类型及分析

语言歧义产生的四种类型及分析

⼀、歧义短语造成的歧义
例①热爱种花的⼈②路的⼀边有⼀个垃圾桶。

这两句中,①既是动宾短语,⼜是偏正短语。

②中“路的⼀边”既可以单指其中的左边或右边,也可以指路的左右两边。

⼆、定语和中⼼词两次重合造成的歧义
这种情况出现于有多层定语的偏正短语中。

例局长嘱咐⼏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期的⼯作⼀定要有新的起⾊。

其中“⼏个学校的领导”这⼀偏正短语,可以是“(⼏个)学校的领导”,也可以是“(⼏个学校)的领导”,前者“⼏个”修饰“领导”,后者“⼏个”修
饰“学校”,因此造成歧义。

三、不同的停顿造成的歧义
例①这⼀桩发⽣在普通家庭中的杀⼈悲剧在亲戚当中也有着不解和议论,要说⼩莉的妈妈不爱她家⾥⼈谁也不相信。

②她没有听取主任的意见,加盖“合格⾁”图章,结果造成了那次⾷物中毒事件。

这两个句⼦中,①中根据停顿位置不同,可以有两种意思:要说⼩莉的妈妈不爱她,家⾥⼈谁也不相信;要说⼩莉的妈妈不爱她家⾥⼈,谁也不相信。

②句是标点不当⽽造成的歧义。

“加盖‘合格⾁’图章”可以理解成两种意思:主任让加盖,她不听;主任不让加盖,她⾃作主张,加盖了。

消除歧义的⽅法很简单:要么,把第⼀个逗号改为破折号;要么在“加盖”后⾯加“了”字。

四、状语位置不当⽽产⽣歧义
例松下公司这个新产品14毫⽶的厚度给⼈的视觉感受,并不像索尼公司的产品那样,有⼀种⽐实际厚度稍薄的错觉。

这项就是状语歧义。

第⼀种意思:松下公司的产品没有“⽐实际厚度稍薄的错觉”,⽽索尼公司的产品有;第⼆种意思:松下公司的产品有“⽐实际厚度稍薄的错觉”,⽽索尼公司的产品没有。

英语交际教学中的歧义现象

英语交际教学中的歧义现象

英语交际教学中的歧义现象
英语作为一种世界性的通用语言,受到了全球的关注与认可,在国际交流中非常重要,作为交流媒介,语言的准确性是非常关键的,但由于语言的复杂性,英语在交际教学中也存在着歧义现象,这给英语学习交际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惑。

歧义是语言使用中共性与个性的双重关系微妙,以及涉及语法、语义、语用等多个层面的复杂性的集合体,词语、短语或句子在一定的情景里,可能有不同的解释,即歧义现象。

英语歧义主要有同义双关、双重解释、引出错误联想,幽默等。

同义双关是指两个或多个同类别词语、词组或句子,含有相似而又不完全一致的意义。

在双重解释中,同一句子,由任意一句中任意一个词引出另外一个解释,有时由一句话引出另外一句话的解释,有时由单词引出句子的理解,甚至有时仅仅凭借一个单词就可以引出完整的句子的解释。

引出错误联想指的是,当一个词汇中出现若干同义词时,其中一个词会通过联想把另一个词引出来,由此形成一种歧义的现象,导致读者对句子的解释不同。

幽默是指在英语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欢乐解释,通过语音和语法的双重演示,让听众产生幽默感,表达出歧义的灵活性和娱乐效果。

在英语交际教学中,要想及时准确地解决歧义现象,只有时时注意此现象,准确理解歧义现象所涉及的信息内容,把握歧义带来的技巧,通过准确的提问、解释、提示、示例等,使学生正确、准确地理解说话者的意图,防止歧义的出现,才能使英语交际教学更为准确、
更有效。

总结而言,英语交际教学中的歧义现象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可以通过准确表达、理解对方意图、加强对歧义技巧和解决歧义等方式,避免歧义现象造成的恶果,来提升英语交际能力,更有效地为英语学习者的英语交际教学提供便利。

英语中的歧义现象

英语中的歧义现象

英语中的歧义现象来源:英语专业论文 /语言符号与要表达的意义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因此,语言中必然存在歧义现象。

本文拟通过对英语中产生歧义现象的典型例句进行归纳分析,以探讨英语歧义现象的产生原因和特点。

英语;歧义;词汇;结构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其语言符号与要表达的意义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的。

我们常常发现,一个孤立的句子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意思,这就是歧义现象(ambigui-ty)。

引起歧义的因素很多,但是最主要原因有两种:一是词汇歧义;二是结构歧义。

造成词汇歧义的原因在于同音(形)异义词和一词多义。

造成结构歧义的一般原因在于形态和结构的含混。

一、词汇歧义(Lexical ambiguity)英语是一个词汇相当丰富的语言,多义词(包括近义词,同音/形)众多,在使用过程中经常造成不同的理解,出现歧义现象。

1.“同音(形)异义词”造成的歧义。

“同音(形)异义词”(Homonym)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发音和拼写形式完全相同而意义各异的词。

如:(1)She stood by the bank.She stood by the bank of the riv-er.(她站在河边)She stood by the bank.(她站在银行附近)(2)She cannot bear children.She cannot give birth.(她不能生育孩子)She cannot tolerate children.(她不能忍受孩子)2.“一词多义”(Polysemy)引起的歧义。

“一词多义”是指同一个词有多个不同的意思。

这是因为在漫长的语言发展过程中人们不断赋予词汇以新的意义,但只要把它们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一般不会产生歧义。

但在个别情况下,一个多义词的不同意义在句中都能讲得通,这样就产生了歧义。

3.以下例句中的歧义现象都是由“一词多义”引起的:(1)John is an English teacher.John is a teacher who teachesEnglish.(约翰是个英语教师)John is a teacher from England.(约翰是个英国籍教师)(2)a toy factorya factory which makes toys(一家玩具制造厂)a factory which is just a toy(一个玩具工厂的模型)(3)词性的划分也可造成歧义。

汉语歧义现象总结

汉语歧义现象总结

汉语歧义现象总结引言歧义是指一个词语或语句存在多种意义或解释的现象。

汉语作为一种复杂的语言,常常出现歧义现象。

对于汉语非母语的学习者来说,理解和运用汉语歧义是一项重要的挑战。

本文将总结汉语中常见的歧义现象,以加深对于这一现象的理解。

1. 词语歧义1.1 同音字歧义同音字歧义是指两个或多个不同的汉字读音相同,但意义不同的现象。

例如,“苹果”和“平果”在口语中发音相同,但前者指的是一种水果,后者则表示一种短语“平常的果子”。

学习者容易因为同音字而出现误解。

1.2 多音字歧义多音字是指一个汉字具有多个不同的读音和意义。

例如,“行”字有“行走”和“行动”的意思,读音分别是“xíng”和“háng”。

学习者需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来推测具体的语义。

1.3 近音字歧义近音字歧义是指两个或多个汉字发音相似,但意义不同的现象。

例如,“薄”和“博”虽然发音相似,但前者表示薄弱或浅薄,后者指的是广博或丰富。

在口语交流中,容易因为发音相似而导致误解。

2. 词语搭配歧义2.1 动宾结构歧义动宾结构是指一个动词加上一个宾语所构成的语法结构。

在某些情况下,一个动词可以搭配不同的宾语,从而产生不同的意义。

例如,“打开”可以搭配电灯、电视等物体,表示开启;也可以搭配信封、信箱等表示解开封条。

根据不同的搭配,动宾结构产生歧义。

2.2 状语歧义状语表示行为的情况和特点,常常由副词、介词短语等构成。

在汉语中,同一个状语可以搭配不同的动词产生不同的意义。

例如,“大声喊叫”和“大声唱歌”,虽然都使用了“大声”作为状语,但前者表示高声喊叫,后者表示高声唱歌。

状语的不同搭配使得表达的意思产生歧义。

3. 句子结构歧义3.1 主谓宾歧义主谓宾结构是汉语句子的基本结构,包括主语、谓语和宾语。

有时,一个句子的主谓宾结构可以有多种解释。

例如,“老师讲课”可以理解为老师正在进行讲课动作,也可以理解为老师是被讲课的对象。

同一句子的主谓宾结构在不同语境下可能导致歧义。

语言歧义现象

语言歧义现象

歧义现象的分类
词汇歧义(lexical 词汇歧义(lexical ambiguity) 由一词多义或修饰范围不确定造成的
The tailor pressed one suit in his shop and one in the municipal court.
歧义现象的分类
结构歧义(syntactic 结构歧义(syntactic ambiguity) 结构歧义是最为常见和复杂的语言现象, 它是由于某一结构中各词之间的语法关系 不同而产生的歧义 The chicken is ready to eat.
语言歧义现象
Linguistic Ambiguity
07 英语专业 李沂
语言歧义现象在生活中普遍 存在 并且是交际中无法避免的
Upon careful consideration, one cannot but be amazed at the ubiquity of ambiguity in language.
歧义现象的分类
语用歧义(semantic 语用歧义(semantic ambiguity) 语用歧义是指说话人在特定语境中故意使 用模糊的,间接的或者看似毫不相干的话 语来表达“言下之意” 语来表达“言下之意”的现象 Iraqi head seeks arms.
歧义现象辨析
模糊性(vagueness)不是歧义现象 模糊性(vagueness)不是歧义现象 Intelligent Athletic Just
歧义现象的应用
We will take a load off your mind. The unique spirit of Canada: we bottled it.
谢谢大家
歧义产生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⑵、不同停顿易造成歧义;

⑶、词语限制模糊易造成歧义;

⑷、词语含义的多义性易造成歧义;

⑸、不同的层次和结构关系易造成歧义;

⑹、指代与省略等易造成歧义。
⑴、读音相同、相近易造成歧义
• A、我想起来了。(qǐlaǐ; qilai) • B、他在办公室看材料。(kān; kàn) • C、好读书是不好读书;好读书是不好读书。 • D、今天学校阅览室全部(全不)开放。 • E、这次震灾很严重,他参加了赈灾义演。
• ⑧、 【读出重音】
• 例:你为什么(打)他?
你为什么打(他)?
五、练习巩固
病句辨析类型
语序不当
• ■了解歧义句的特 点,掌握消除歧义 的方法,借助练习 复习巩固,我们的 语言表达一定会清 楚明了!
搭配不当 残缺或赘余 结构混乱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B. 2016年元月1日前必须交货。

C. 2016年元月1日前全部交货。
• (C项无歧义,A、B在量方面缺少限制,会造成 不同的理解,将引起合同纠纷)
⑷、词语含义的多义性易造成歧义
★兼具有施动和受动意义的词语,有时易产生歧义。
• 例如:小王租小周二间房子。 (A.租房给小周;B.向小周租房)

(zhènzāi)
⑵、不同停顿易造成歧义
• 这苹果不大/好吃。(这苹果虽然个儿不 大但味道好)
• 这苹果/不大好吃。(苹果味道不好)
• 我们五人/一组。(我们这一组有五个人) • 我们/五人一组。(每五个人分为一组)
⑶、词语限制模糊易造成歧义
• 例1:(某些方位词、时间词因区界不严,容易产生歧 义)
⑹、指代与省略等易造成歧义
※代词指代不明产生歧义。 例1:妈妈要王玲和她的同学一起去。
(A.“她”是妈妈的同学;B.“她”是王玲的同学) 例2:当他把钱还给大个子时,他对他笑了笑。
(A. 他对大个子笑了笑;B.大个子对他笑了笑) ※省略造成的歧义。
例如:看到你那年才8岁。 (A.我8岁;B.你8 岁) ※施事者和受事者不清造成歧义。
• 例2:他走了一个多钟头了。(“走”可理解为“行走”、“离 开”。)
• 例3:开刀的那个人是小刘的父亲。(“开刀”的是医生还是病人?)

★偏正短语有时也会产生歧义。ຫໍສະໝຸດ • 例1:他的故事讲不完。
• (A.他讲的故事;B.关于他的故事)
• 例2:他的小说看不完。
• (A.他收藏的小说多,看不完;B.他写的小说多,看不完。)
例如:这个人连老张都不认识。 (A.“这个人”为施事者,这个人不认识老张;B.“这个人”
为受事者,老张不认识这个人)
四、消除歧义的方法
• ①、 【添加词语】
• 例:他才来,许多人还不认识(他)。
• ②、 【改换词语】
• 例:三个(所)学校的校长参加了这次研讨会。
• ③、 【调整词序】
• 例:几个工厂的工人(工厂的几个工人)参加了我们的活动。
★兼类词易造成歧义。
• 例1:思维科学。(A.“科学”为名词,关于思维方面的科学;B.“科 学”为形容词,思维方式很正确)
• 例2:他爬过山没有?
(A.他爬过去这座山没有?过,动词B.他以前有没有爬山?过,助词)

★多义词产生歧义。在某种情况下,一个词可作几个义项理解,便
会产生歧义。
• 例1:我要炒白菜。(“要”可以是:A.将要;B.需要)
⑸、不同的层次和结构关系易 造成歧义
◆数量定语易产生歧义。 • 例1:两个师范学校的学生来到锦江公园。 (A.两个学校;B.两个学生) • 例2:三个报社的记者来参加了我们的活动。 (A.三个报社;B.三个记者)
◆并列短语的搭配易产生歧义。(即连词的管辖范围不 确定而产生歧义。)
• 例1:张连和黄惠的朋友昨天去武汉了。 (A.张连和黄惠的/朋友;B.张连/和黄惠的朋友) • 例2:主要的领导和记者都来了。 (A.主要的领导/和记者;B.主要的/领导和记者)
语言表达中的歧义现象
秭归职教中心技能高考15级酒店班 邹维国
一、故事引入
麻子无头发黑脸大脚不大好看
一、故事引入
• 麻子无,头发黑,脸大,脚不大,好看。 • 麻子,无头发,黑脸,大脚,不大好看。
二、歧义句的概念及举例
• 歧义句是同一语言材料,同时具有
两种或两种以上意义的理解。

例如:妹妹找不到爸爸妈妈心里很着急。
• 1、妹妹找不到,爸爸妈妈心里很着急。 • 2、妹妹找不到爸爸,妈妈心里很着急。 • 3、妹妹找不到爸爸妈妈,心里很着急。
三、造成歧义的原因分析

歧义现象体现了语言含义的丰富性,但它同时又
是一种病态语言,妨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影响人们 交际活动的正常进行。

造成歧义的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⑴、读音相同、相近易造成歧义;

他在永春旅社前一站下车。
• (A.未到旅社; B.过了旅社; C.旅社对面)
• 例2:(相对意义之间有中间概念,容易出现歧义)

这场足球我没赢。
• (虽然排除了“赢”意,但不一定就表示“输”, 因为还有“不输不赢”,即和局)
• 例3:(词语选择不当,使限制范围出现漏洞,结果出 现歧义)

A. 2016年元月1日前按时交货。
• ④、 【变换句式】
• 例:学生的天职是读好书(学生的天职是把书读好)。
• ⑤、 【设置语境】
• 例:(你把粉递给他),他要粉蒸肉。
• ⑥、 【添加标点】
• 例:这份报告我写不好。(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 ⑦、 【读出停顿】
• 例:这次旅游,我哥哥姐姐的同学都去了。(我∕哥哥姐姐的同学; 我哥哥∕姐姐 的同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