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9100018

课程英文名称:Ancient History of Chinese

学分:4

学时:64

课程类别:专业平台课

开课对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学生

教学单位:法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修读学期:第1学期

一、教学任务

中国古代史是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方向课程。通过系统学习中国古代史,为后续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的开设奠定基础。

通过对《中国古代史》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独立起源,和在一百多万年里尤其是最近的数千年里从事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的轨迹。对中国古代社会上起远古,下讫清朝(鸦片战争以前)的历史发展过程有所了解和认识,并掌握自夏商周三代以来社会形态的发展和衰亡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性,历朝历代的主要政治经济制度、文化成就、重大历史事件及重要历史人物等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分析中国古代史的能力,使他们具备能够适应中学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适应从事党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文职工作的知识结构。

二、教学目标

1.专业知识:对中国古代社会上起远古,下讫清朝(鸦片战争以前)的历史发展过程有所了解和认识,并掌握自夏商周三代以来社会形态的发展和衰亡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性,历朝历代的主要政治经济制度、文化成就、重大历史事件及重要历史人物等内容。

2.专业能力: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科学地、系统地阐述中国古代社会发生、发展及演变的历史过程,揭示中国古代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能够运用《史记》等古代历史文化典籍,深化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学习和研究。

3.综合能力:养成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提高历史地、辩证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一)导言

1.教学内容:历史,中国古代史,传统史学与现代史学,史学方法。

2.教学要求: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基本内容和线索;传统史学与现代史学的关系;了解学

习中国古代史的重要性和意义;掌握学习中国古代史的基本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3.教学重点:学习中国古代史的基本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4.教学组织形式:集中讲授。

(二)中华文明的起源

1.教学内容:中华文明的起源,古史起源的传说与考古发现,早期祖先的生存方式。

2.教学要求: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是独立的,又是多元的,史学界对我国古史起源传说的态度和考古发现、早期祖先的生存方式。

3.教学重点和难点:中华文明的起源是独立的,又是多元的。

4.教学组织形式:集中讲授

自主学习内容: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历史遗迹的分布和不同特点(2)。

(三)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1.教学内容:夏商周三代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青铜时代与青铜文明、殷墟与甲骨文,西周典章制度及历史影响。

2.教学要求:了解夏商周三代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熟悉早期文明的标志青铜时代与青铜文明、殷墟与甲骨文,掌握西周典章制度内容及历史影响。

3.教学重点:早期文明的标志青铜器和甲骨文,西周典章制度形成及历史影响。难点:封建的本意解读;宗法制和井田制及历史影响。

4.教学组织形式:集中讲授。

5.自主学习内容:夏商周三代国家的建立和灭亡历史过程(4)。

(四)春秋战国——中国早期国家的转型

1.教学内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和国家转型的历史线索及时代特征,大国争霸的实质和历史意义,士阶层的崛起和百家争鸣

2.教学要求: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和国家转型的历史线索及时代特征,大国争霸的实质和历史意义,掌握士阶层的崛起和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以线索梳理和问题讲授为主,学生自主学习。

3.教学重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和国家转型的时代特征,士阶层的崛起和百家争鸣。

难点:百家争鸣的原因及历史影响。

4.教学组织形式:集中讲授。

5自主学习内容:大国争霸的历史过程和各国变法的主要内容(8)

(五)秦:统一的君主专制帝国

1.教学内容:秦统一六国,巩固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措施,秦末农民起义和秦朝的迅速灭亡。

2.教学要求:了解秦统一六国的原因,熟悉巩固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措施和意义,秦末农民起义的意义和秦朝的迅速灭亡的原因。

3.教学重点与难点:秦国强大和秦朝速亡的原因。

4.教学组织形式:集中讲授。

5.自主学习内容: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战争的过程(4)。

(六)西汉

1.教学内容:西汉王朝的建立、发展和衰落,王莽的托古改制,绿林赤眉大起义,当时的民族关系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2.教学要求:了解汉王朝初期面临的问题和对策,汉武帝的功过,西汉的衰落和王莽的托古改制,绿林赤眉大起义,当时的民族关系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特征。

以重点问题讲授为主,学生自主学习

3.教学重点:西汉初期的无为而治,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和功过,张骞通西域的意义。难点:王莽及托古改制的评价。

4.教学组织形式:集中讲授。

5.自主学习内容:无为而治的举措和削藩的过程,西汉末年的农民大起义过程(4)。

(七)东汉兴衰

1.教学内容:东汉国家的兴衰,社会经济的发展,东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以及黄巾大起义,两汉文化

2.教学要求:了解东汉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再建和中兴,掌握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熟悉东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及对外关系以及黄巾大起义,两汉文化。

3.教学重点:东汉加强专制体制的措施,豪强地主田庄经济,班超通西域,两汉文化。难点:豪强地主田庄经济的特点,谶纬神学。

4.教学组织形式:集中讲授。

5.自主学习内容:东汉建立的过程和灭亡的过程(4)。

(八)魏晋南北朝(上下)

1.教学内容:三国、西晋、十六国、东晋南北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关系。

2.教学要求: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总体特征和历史进程的轨迹,门阀政治的兴衰,掌握民族大融合的过程和特点,以魏晋玄学为代表的文化发展的历史意义。

3.教学重点:门阀政治的兴衰,民族大融合,魏晋玄学。难点:魏晋玄学。

4.教学组织形式:集中讲授。

5.自主学习内容:三国、西晋、十六国、东晋南北朝的历史进程。

(九)隋唐时期

1.教学内容:隋朝的建立与灭亡,唐朝的建立、发展与灭亡。

2.教学要求:掌握隋的统一与制度创新的意义,隋的“国富”与“国祚短促”的原因,了解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武则天的治绩与唐玄宗的开元之治,熟悉盛唐气象,长安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汇。

3.教学重点:隋唐的制度创新与完善,隋炀帝的功过,李世民、武则天和李隆基的功过,盛唐气象。难点:隋朝的“国祚短促”,玄武门之变与李世民的评价。

4.教学组织形式:集中讲授。

5.自主学习内容:隋末农民大起义和安史之乱后的晚唐历史(8)。

(十)五代十国与宋辽夏金

1.教学内容:五代十国的演变过程,辽夏宋金的相互关系,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祖宗之法,两宋的积弱积贫问题及两宋的社会发展和科技文化成果。

2.教学要求:了解五代十国的形成背景及过程,辽夏宋金的历史线索及相互关系,熟悉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所谓祖宗之法,掌握两宋的积弱积贫问题及两宋的社会发展和科技文化成果。

3.教学重点:五代十国再次分裂的背景,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辽夏宋金相互关系,两宋的积弱积贫问题,两宋的社会发展和科技文化成果。难点:辽夏宋金的相互关系问题,两宋的积弱积贫问题。

4.教学组织形式:集中讲授。

5.自主学习内容:辽夏金的基本状况与两宋的历史过程(8)。

(十一)元朝的统一

1.教学内容:蒙古的兴起,元朝的统一过程,元末红巾军起义和元朝的文化。

2.教学要求:了解蒙古的兴起,元朝的统一过程,元末红巾军起义和元朝的文化;掌握元朝的政治和社会经济特点。

3.教学重点与难点:蒙古的兴起和蒙古汗国的建立,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中国,四等人制的推行。

4.教学组织形式:集中讲授。

5.自主学习内容:元末农民起义的过程和意义(2)。

(十二)明代封建专制制度的加强和资本主义萌芽

1.教学内容:明朝的建立,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蒙古族的关系,明末农民大起义和主要科学技术成果。

2.教学要求:了解明代君主专制统治的基本政策和特点,掌握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地位,熟悉明朝与蒙古族的关系,明末农民大起义和主要科学技术成果。

3.教学重点:明初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张居正改革,封建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郑和下西洋和华侨对开发南洋地区的贡献。难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和王守仁的“心学”。

4.教学组织形式:集中讲授。

5.自主学习内容:明朝的历史过程(4)。

(十三)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1.教学内容:大清王朝的建立,乾隆盛世,封建统治的衰落。

2.教学要求:了解和掌握清朝加强封建专制统治和边疆地区的主要措施,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体系,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增长,各族人民的反清起义和清朝(鸦片战争前)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中国人民反抗西方殖民者的斗争。

3.教学重点:中央官制的改革和军机处的设立,加强对蒙古地区的管辖和和统一回疆,西藏与中央政府隶属关系的加强,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难点:八旗制度的兴衰。

4.教学组织形式:集中讲授。

5.自主学习内容:清朝前期的历史进程(4)。

四、学时分配

总学时64学时,其中理论64学时。

建议自主学习不少于60小时。

五、学业评价和课程考核

学业评价和课程考核由过程性和结果性相结合的方式组成。过程性的方式包括自主学习作业、到课率、课堂讨论与回答问题的参与情况、集体参观考察等形式构成;结果性的方式主要是期末考核。具体如下:

期末总评成绩=平时成绩+期末考试。平时成绩(占40%)=到课率(5%)+自主学习情况(30%)+课堂讨论与回答问题情况(5%)。自主学习情况=3篇小论文各10%。期末考试(占60%)。

六、教学反馈

教学反馈采取作业评改反馈,作业量不少于三次,每次作业批改后进行书面反馈和集体反馈两种形式,书面反馈主要针对学生作业的个别情况,集体反馈针对普遍性共同性问题进行讲解,如若需要,则针对学生进行个别反馈。

七、教材与参考文献

教材:雷依群.中国古代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参考文献:

[1]詹子庆.中国古代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尚钺.中国古代通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翦伯赞.中国史纲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崔瑞德,费正清.剑桥中国史(第1-9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5]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6]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范文澜,蔡美彪.中国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白寿彝总.中国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9]翦伯赞,郑天挺.中国通史参考资料(1—8册).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10]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l一8册).北京:地图出版社.1975年版

八、说明

本课程由于内容非常多,课时又较少,课堂讲授只能对重点问题作分析,大量的历史进程必须通过学生自学完成。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学时:208(两个学期)其中实验或上机学时学分: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中国古代史是一门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以时间为序,内容丰富,并且有文史哲与自然科学知识兼融渗透特点的历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一是向学生传授中国古代史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基本了解与掌握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二是进行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培养和训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进行爱国主义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综合文化修养。 二、相关课程的衔接 中国古代史是全日制历史本科专业第一个学期的主干基础课程。该课程的相关课程有“中国历史文选”、“中国历史地理”、“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思想史”、“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古代历史专题课。本课程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处理好与相关课程的关系,做好相互之间的分工配合,避免教学内容上的重复和交叉。该课程的后续课程是“中国近代史”,为了做好该课程与后续课程的衔接,必须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实施教学,全面讲授课程内容并带领学生进行必要的练习,完成全部教学任务,以保证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三、教学的基本要求 1、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按时间线索全面完整地阐述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进程,总结其发展规律,使学生全面完整的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进程和基本规律,并熟练地掌握中国古代史基本知识。 2、在本课程的教学中,要始终坚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培养和训练,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初步的研究能力,成为合格的中学教师和社会科学工作者。 3、在本课程的教学中要始终坚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综合文化修养。 四、教学方法与重点、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在具体教学中,采用讲授、讨论、作业、论文、参观等

中国古代史大纲

中国古代史大纲 《中国古代史(先秦至清)》 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先秦、秦汉部分) 第一章原始社会(4学时) 第一节原始社会研究的范围及其分期 ●考古学分期●社会发展史分期●体质人类学分期●民族学分期●地质学分期 第二节从原始群到氏族制 一、旧石器时代早期 ●元谋人、蓝田人及其它发现●北京人及其文化 ●金牛山人 二、旧石器时代中期 ●大荔人、许家窑人、马坝人、长阳人及其它发现 ●丁村人及其文化 三、旧石器时代晚期 ●河套人、柳江人、资阳人及其它发现●山顶洞人及其文化 四、“夏娃”理论及其学术争论 第三节氏族公社的繁荣、解体与早期文明的起源 一、新石器时代的到来与农业的起源 ●南庄头、仙人洞、吊桶环诸遗址 二、新石器文化的分区研究 ●黄河流域:磁山—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齐家文化 ●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大溪文化 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宝墩文化 ●其它地区:红山文化昙石山文化石峡文化 三、我国早期文明的起源及其多元性 第四节有关历史起源的传说和神话

●女娲●盘古●太古无君●知母不知父 ●有巢●燧人●伏羲●神农●黄帝●炎帝与蚩尤●少昊与太昊 ●尧、舜、禹禅让●大同小康 第二章奴隶社会(6学时) 第一节夏(约2070—1600 B.C.) 一、大禹治水 ●河流与文明、洪水、尽力乎沟洫 二、国家的发生 ●传子制与甘之战●九州与贡法●禹刑●九鼎 ●铜兵●夏时 三、夷夏之争 ●太康失国●少康中兴 四、夏文化问题 ●历史上的夏代●夏族活动的区域●二里头文化 第二节商(约1600—1046 B.C.) 一、商族的兴起与灭夏建国 ●玄鸟生商●相土与王亥●汤放桀●殷人屡迁 ●盘庚迁殷 二、商代的考古发现 ●郑州等地的早商文化●殷墟发掘●甲骨文与甲骨学●三星堆遗址与长江流域古文化 三、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 ●农业与畜牧业●手工业与商业●百姓●大家●小人●众人和仆妾 四、政治制度 ●内服和外服●刑名从商●王作三师●诸方国 五、武丁与纣王 ●高宗复兴●纣克东夷而陨其身 六、文化艺术 ●文献典册●天文历法●科学技术●雕塑乐舞●鬼神崇拜 第三章封建社会的开端(14学时)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下)》教学大纲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史(下)》 学分:4 任课教师: 上课时间:周二34节,周四56节 上课地点:理教313 课程说明: 本课是主要针对中文系留学生的本科生必修课,目的是通过较为系统的讲授,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重大问题,积累有关古代政治、经济、制度、文化、民族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为进一步理解中国、研究中国文化奠定基础。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PPT授课;预习、复习;阅读、思考 集体讨论:渐进与突变:8至18世纪的中国 考核方式: 开卷作业:共占总成绩的40%; 1、阅读缩写:15分(一部专著或三篇论文。期末交) 2、代拟试卷:10分(期末交) 3、集体讨论:15分(分组、全体积极参与) 期末考试: 闭卷, 占总成绩60%。

参考资料目录: 教材: 《简明中国古代史》,张传玺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版《中国古代简史》,张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参考书-通史部分: 《国史大纲》,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中国通史》,白寿彝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中国古代史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编辑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黄仁宇著,三联书店1997年版 《剑桥中国史》,崔瑞德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 , Jonathan D. Spence, New York & London : W.W. Norton & Company, 1999. 参考书-断代部分 隋唐: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三联书店1954年版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隋唐五代简史》,吴宗国,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宋辽金: 《辽宋西夏金史》(《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分册),邓广铭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版 《宋史》,陈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中国古代社会史课程说明(教学大纲、阅读书目等)

中国古代社会史课程说明 课程主旨: 介绍中国古代社会史研究中常见的范畴、研究成果、前沿动态,多角度考察中国传统社会的构成、运作、变迁,集中于群体、阶层、生活和意识方面的探究。 课程目标: 1.通过本课,使听众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各方面有个轮廓性的整体认识,对当代社会中深淀下来的旧社会因素有所了解。 2. 课内任务: 1.主讲要在导论上点明本课程主题、主旨、主要内容及意义,在此后按大纲依次讲解,间有讨论和师生、生生互动。内容要精简、有逻辑,大节小节皆有规矩相蹈。 2.推荐与本课密切相关的书、文,提前预告下或下下周的讲课主题,组织读相关主题书文者,在每周第二节中的某时段,鼓励其上讲台就相关的问题作讲解,后由对此课题有过阅读和了解的师生点评。

课外任务: 1.组织听众,分组整理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要事记(参考《中国文化史年表》)。 2.推荐阅读经史子集中的部分典籍,并初步勾勒其中的社会史史料,加以必要的说明。 3.推荐百余书文,两人或四人为一个阅读小组,读书并写报告,互相承诺不抄袭他人,所写均真实的个人体会。 4.平时表现、期中报告、期末作业。 课程大纲: 中国古代社会史课程大纲 一、导论(1周2个课时) 二、社会结构(1周2个课时) 三、社会群体(1周2个课时) 四、社会阶层(1周2个课时) 五、民间社会(1周2个课时) 六、社会意识(1周2个课时) 七、社会运作(1周2个课时) 八、日常生活(2周4个课时) 九、社会问题(1周2个课时)

十、期中考查(1周2个课时) 十一、社会史料探究之一(1周2个课时) 十二、社会史料探究之二(1周2个课时) 十三、社会史料探究之三(1周2个课时) 十四、社会史料探究之四(1周2个课时) 十五、期末总结(1周2个课时) 备注: 拟利用2013年秋冬两季1学期、17周的课时,讲授中国古代社会史,听众为2011级(大三)学生,计240余。 国庆、中秋放假,二班、三班将受到影响,会减少2周计4个课时。

《中国古代史上》11秋教学大纲_顾江龙

中国古代史(上)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一)授课对象 大学本科一年级师范班、文科基地班、城市传统与城市文化管理班、文物鉴定与保护班。 (二)教学目的 “中国古代史(上)”课程以近百年史学界主流观点为根据,主要依时间先后,通过系统的讲授与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中国古代历史(先秦至隋)的基础知识,初步接触原始史料与近现代研究论著,锻炼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安排 (一)学分与学时: 学分:4学分 总学时:72课时(实际48课时) 教师讲授: 40课时 阅读与讨论: 6课时 复习: 2课时 (二)授课内容及课时分配(详见教学日历): 中国古代史导论 2课时 第一章先秦 14课时 第二章秦汉 13课时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 13课时 专题 4课时 复习 2课时 (三)考核方式 满分: 100分 考勤: 10分 作业2次: 10分 读书报告1次: 20分 期末闭卷考试: 60分

三、教材及参考书目 (一)教材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二)基本参考书目 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繁体竖排)。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繁体竖排)。 钱穆《国史大纲》(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全十二卷),上海人民出版社,各卷序说、综述部分。 林甘泉等著《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五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高明士主编《中国史研究指南》(全五卷)(1)总论·上古史·秦汉史,(2)魏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台北:联经事业出版公司,1990年版。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全八册),北京:地图出版社。 (三)推荐参考论著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 谢维扬《中国早期国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杨宽《古史新探》,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杨宽《战国史》(增订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陈苏镇《汉代政治与春秋学》,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 侯外庐等《中国思想通史》(全五卷)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版。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全三册)上册、中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版。 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安作璋、熊铁基《秦汉官制史稿》(上下册),济南:齐鲁书社,1984年版。 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全十卷),黄惠贤著第四卷“魏晋南北朝”,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 中国古代史是历史学及历史教育专业大学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必修课。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科学地、系统地阐述中国古代史的基本内容及其发展规律。通过教学,使学生在掌握中国古代史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基本框架、整体结构体系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加深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并逐步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和分析历史。通过课堂教学和各种辅助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查阅和使用历史文献、撰写历史论文等方面得到训练,并初步掌握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手段。 二、学分与学时 4学分。总144学时(学年课,每学期72学时)。 三、授课对象 历史学专业大学本科一年级。 四、教学手段及教法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要加强课外辅导和答疑,采用学术交流、考察和撰写学术论文、调查报考等辅助教学方式使学生得到训练;要努力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教师在保证完成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在使用时可以灵活掌握或作适当调整。 五、考核方式 平时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 六、教学内容

导言(2学时) 目的和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教学计划和安排,了解本课程的基本要求;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基本框架、整体结构体系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一、什么是中国古代史? 二、学习中国古代史的意义 三、学习中国古代史的主要方法 四、有关中国古代史的参考资料 第一章原始社会(4学时) 目的和要求:通过对原始社会史的讲授,使学生了解我国境内原始公社制的产生、发展和解体的历史过程,理解劳动创造人类以及私有制、阶级的产生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我国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 难点:氏族制的产生和解体。 原始社会史概说 第一节中国历史的开端

《中国古代史下》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下)》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504603b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史 英文名称:Ancient History of China 课程类型: 专业核心课 总学时: 68 讲课学时: 66 实验学时:2 学分: 4分 适用对象: 历史学专业本、科一年级学生 先修课程: 执笔人:郭学信杨朝亮 审定人:陈德正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中国古代史是一门基本学科,是高等学校历史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讲授,应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首先,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其中较重要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理论,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的理论,民族和民族关系的理论,历史人物评价的理论等;掌握专业方面的理论,如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继承、历史资料的搜集鉴别和整理、历史研究和写作方法等方面的理论。能够运用这些理论分析和解释历史问题和历史现象。要让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史的基础知识,从纵横各方面认识历史发展的全貌。 其次,向学生传授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史的方法。课堂教学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基本理论和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讲,更为重要的是把读书、做学问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但是,读书和做学问的方法,学生一时间难于通过书本获得,常常须通过老师的讲授,将自己的治学方法和心得传授给学生,而且,在本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并非是专门安排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讲述历史学的方法论,而是通过老师的讲述过程,使学生领悟学习和研究方法,并学会运用这些方法。因此,这一环节是十分重要的。 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老师讲授时间现今大大缩短,大量知识须学生通过自学来获得。如果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不强,便无法学好本课程。在中学阶段,学生主要是通过教师课堂讲授来获取知识的,自学方面的知识十分欠缺,因此,进入大学后,必须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便于将来更好地从事教学与研究。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启发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使他们能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地达到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目的。 二、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 首先,教师要认真备课,写教案。 其次,充实史料,多给学生补充课外知识。

中国古代史上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上)教学大纲主讲教师:陈苏镇 课程内容: 导言 一、主要参考书: 二、中国通史研究的特点和现状 三、关于研究方法 先秦部分 第一讲、史前史和远古人类 一、史前史的研究方法和概念框架 二、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 三、新石器时代的原始文化 四、铜石并用时代 第二讲、龙山时代和传说时代 一、龙山时代 二、传说时代 三、信古和疑古 第三讲、三代的纪年与文化 一、三代的纪年 二、寻找夏文化 三、考古学所见三代文化的进步 第四讲、三代的国家和社会形态 一、三代的国家 二、三代的奴隶制问题 三、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 第五讲、三代的土地和赋税制度 一、井田制 二、赋税制 三、土地所有制 第六讲、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一、西周的衰亡 二、春秋五霸 三、战国局面的形成 四、七雄的争夺 第七讲、春秋战国的经济与社会 一、经济的发展 二、生产关系的变化 三、关于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分期 第八讲、百家争鸣与变法运动 一、学派的出现

二、百家争鸣 三、变法运动 秦汉部分 第一讲、秦帝国的兴亡 一、秦的统一 二、秦朝的暴政 三、秦朝的灭亡 第二讲、西汉的建立和巩固 一、楚汉之争 二、汉承秦制 三、郡国并行 四、黄老无为 五、文景之治 第三讲、武帝的功业与汉家制度 一、霸王道杂之。 二、打击豪强和商人 三、强化皇权 四、开发边疆 五、轮台诏和盐铁议 第四讲、元帝改制和王莽变法 一、元帝的改革 二、王莽篡汉 三、王莽改制 第五讲、新朝灭亡和东汉建立 一、新朝的灭亡 二、东汉的建立 三、刘秀强化皇权的措施 第六讲、外戚宦官与士大夫集团 一、外戚宦官之祸 二、士大夫集团的形成 三、清议和党锢 第七讲、东汉的灭亡 一、黄巾起义 二、诛灭宦官 三、董卓之乱 四、三国鼎立 第八讲、秦汉的经济 一、土地制度和田庄经济 二、农业的发展 三、手工业的发展 四、商业的兴衰 第九讲、秦汉的学术 一、经学的繁荣 二、谶纬的出现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涵盖了中国古代历史的方方面面。而朱绍侯教 授制定的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无疑是一份具有深度和广度的教学指南。本文 将对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进行探讨,分析其特点和意义。 首先,朱绍侯教授的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以时间为主线,将中国古代历史划分 为不同的时期。这种时间线的安排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 从而更好地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影响。大纲中对每个时期的重点事件、 重要人物和社会背景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每个时期的历史。 其次,朱绍侯教授的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注重历史思维的培养。大纲中强调了 历史的多元性和复杂性,鼓励学生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和分析。通过对历史事件 的解读和评价,学生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这种历史思维的培 养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 此外,朱绍侯教授的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大纲中要 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基本事实,还要理解其背后的历史意义和 价值。通过对历史文献的阅读和解读,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原因,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的演进过程。这种历史素养的 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读当今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朱绍侯教授的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大纲中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研究活动。通过 小组合作和独立研究,学生可以深入挖掘历史资料和文献,提出自己的观点和

见解。这种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历史学科中取得好成绩,还能够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朱绍侯教授的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学生们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和热情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他们的历史素养和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同时,这份教学大纲也为其他教师提供了一个参考和借鉴的范本,促进了中国古代史教学的全面发展。 总之,朱绍侯教授的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具有深度和广度,注重历史思维的培养和历史素养的提高。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解读和评价,学生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同时,大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历史学科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朱绍侯教授的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无疑是一份具有重要意义和实践价值的教学指南。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精选(一)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精选(一)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精选(一) 2010-9-30 10:23:12 阅读数:73 网友评论:0 (顶:0,踩:0) 条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精摘(一) 一、关于中国古代史学习板块的说明 (一)确定中国古代史学习主题的基本原则 中国古代史的学习内容共分为九大学习主题,分别是:(1)中华文明的起源;(2)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3)统一国家的建立;(4)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5)繁荣与开放的社会;(6)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7)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8)科学技术;(9)思想文化。 前七个学习主题所包含的内容,基本上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相一致,但又不完全相同。因为,每个主题既反映了中国古代史上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历史特征,又表现了贯穿整个中国古代历史时期社会的若干重要侧面,这符合中国古代历史的内在逻辑。 第八、第九两个学习主题的内容贯穿整个中国古代历史时期,内容标准也是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来编排的,目的依然是要从历史发展的历时性和学习主题内容划分两个方面,展现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过程和重要特点。毫无疑问,中国古代史学习主题的拟定,是《标准》在新的教学体系探索中的重大创新。 具体而言,中国古代史学习主题的确定,遵循以下几条基本原则:1.以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为基本内容和线索。 初中的中国古代史课程应该讲些什么内容,以什么线索来统帅应该学习的内容,这是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过去的初中历史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与社会发展史相近,也与高等院校历史学科的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体例相差无几,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系较为完整,因而在呈现

中国历史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教学大纲 一、引言 中国历史教学大纲是为了促进学生对中国历史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深 入认识而制订的一套指导性文件。本大纲旨在通过规范化教学内容和 方法,提高学生历史素养,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促进国 家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 主动参与到历史学习中,积极探索和体验中国历史的博大精深。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观念,使他们 能够正确对待历史,对过去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有一个客观准确的认识。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培 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使他们能够从各个角度去分析和解读 历史事件,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历史应用能力: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对历史 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使他们能够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为 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教学内容

1. 中国历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事实:介绍中国历史的基本概念,如 朝代、王朝交替等。同时,介绍中国历史的基本事实,包括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等。 2. 中国历史的主要时期和事件:详细介绍中国历史的主要时期和事件,如春秋战国、秦汉、唐宋等历史时期,以及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如反帝斗争、解放战争等。 3. 中国历史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介绍中国历史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4. 中外历史的联系和比较:通过比较中外历史的异同,使学生理解 中国历史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拓宽他们的历史视野。 四、教学方法 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教材和多媒体资料,向学生传递相关的历 史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历史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3. 实践活动:通过参观博物馆、实地考察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身 感受历史文化。 4. 讨论式教学:通过组织小组讨论或辩论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 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五、评价和考核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历史学专业本科试用)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总学时:36 总学分:2 开设学期:第7学期 使用专业:历史学 先修课程:各门专业课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是高等师范院校历史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的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了解高中历史课程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高中历史的内容标准,为今后从事高中历史课教学服务。 三、教学时数分配

四、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 第一章前言 【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高中历史的新课程的性质;了解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了解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标准与设计思路。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高中历史课程性质;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 难点:高中历史的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教学主要内容】 一、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和动因。 二、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 三、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四、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第二章高中历史课程目标 【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和了解高中历史课程目标,即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旨在向学生讲授自远古至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历史,除让学生了解历代王朝演变和时代变迁之外,还应兼及政治、经济制度、科技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知识,使其能够全方位、多层次地掌握中国古代历史的面貌。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能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重大的历史事件与重要的历史人物,将历史知识中的有益成分作为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镜鉴。 教学内容 第一章原始社会(8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原始社会的发展过程,从社会内部的矛盾运动来理解原始社会的发展动力,掌握我国原始社会的发生、发展与解体的规律。 教学重点:通过具体的历史资料,了解氏族制度的发生与内部结构,从中探索原始社会的特点与文明起源的进程。 第一节中国历史的开端 一、中国猿人的活动遗存 禄丰古猿;元谋人(距今年代,人工打制石器,用火遗迹);蓝田人;北京人(化石、石器及用火遗迹)。 二、北京人的经济生活与社会组织 打制石器;经济生活方式;血缘家族。 三、早期智人(古人)时期生产技术的改进 早期智人(古人)的代表性遗存;早期智人的体质;生产技术的改进;人工取火方法;血缘家族的发展。 第二节母系氏族公社 一、晚期智人(新人)时期氏族制度的确立 晚期智人的代表性遗存;弓箭的发明;生产工具的进步;生活领域扩大;缝制衣服与审美观念;族外群婚的实行;母系氏族制的确立。 二、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经济 新石器文化的重要遗存;原始农业的发明;家畜饲养业;原始手工业。 三、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的村落结构 聚族而居;居住区、窑场与公共墓地;婚姻形态的变化;社会生活状况。 第三节父系氏族公社与原始社会的解体

(完整版)历史学教学大纲

(完整版)历史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历史学是研究人类社会过去的学科,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 文化等的研究和分析,帮助我们理解过去并为未来提供参考和借鉴。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掌握历史分析的方法,通过了 解历史背景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课程目标 1. 了解历史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研究领域; 2. 掌握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背景、原因和意义; 3.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历史分析能力; 4. 培养文献阅读和历史研究的能力; 5. 增加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研究动力。 三、教学内容 1. 历史学基本概念和方法 - 历史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 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和途径

- 史料的获取和鉴别 2. 世界历史概览 - 古代文明的兴衰演变 - 主要历史事件和时期的概述 - 不同历史地区的特点和联系 3. 中国古代史 - 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 秦汉、唐宋元明清等时期的政治、社会和文化- 中国古代历史名人和文化成就 4. 世界现代史 - 西方现代文明的兴起和传播 - 科技革命和工业化对世界的影响 - 主要战争和国际关系的演变 5. 当代历史和历史思考 - 二十世纪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 - 世界局势和国际关系的转变

- 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和反思 四、教学方法 - 授课:讲解历史知识和理论,并提供典型案例和实例分析; -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大班讨论,鼓励学生思考和交流; - 阅读: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文献和历史资料,培养文献阅读和 分析能力; - 实践:组织实地考察、实验课程和研究项目,提高学生的综 合素质。 五、评估方式 -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小组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 - 期中考试:对学生对历史学基本概念和课程内容的理解进行 考核; - 期末论文: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具体的历史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 - 课堂展示: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主题进行课堂展示和讨论。 六、参考教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课程纲要

《七年级历史下册》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七年级历史下册》 课程类型:必修课程 教学材料:人教版 授课时间:22课时 授课教师: 授课对象:七年级全体学生 一、课程目标: 1、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1)知道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及其概况,认识大运河开凿的影响。 (2)知道“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能对唐太宗的历史作用作出初步评价。 (3)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完善,能理解其主要影响。 (4)知道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5)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基本史实。 (6)通过学习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理解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7)以赵州桥的建造和雕版印刷、火药在隋唐时期的发展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8)知道唐诗的繁盛及其代表人物与作品。 2、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 (1)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建立及其先后并立的情况。

会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藉此理解宋元时期民族融汇的进一步发展。 (2)通过学习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有关史实,知道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初步理解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3)初步了解宋代城乡社会生活的基本情况。 (4)以四大发明中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在宋元时期的发展为例,体会这一时期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5)知道《资治通鉴》这一重要史学成就。 (6)知道宋词、元曲的繁荣及其代表人物与作品。 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与发展: (1)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初步认识强化专制统治造成的影响。 (2)知道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等主要史实,从中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3)知道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最终形成与巩固。 (4)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客观评价郑和的功绩。 (5)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并能初步分析其历史影响。(6)以北京故宫、长城为例,初步理解统一多民族封建帝国特点在建筑艺术中的反映。 (7)知道《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认识这一时期在科学技术发

八十年国家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概览与解读

八十年国家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概览与解读 ——以“学习内容安排”为视角 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刘克明210013 江苏吴县中学历史教研室张华中215151 关键词: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内容体系解读分析 引言: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版)》出台后,经过一轮实验,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史学界专家学者和中学教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历史教学》杂志主编任世江先生曾指出:“课程标准有些问题,但课程标准是指导性的,它提出的目标和方向都是正确的”1[P40];直接指导过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制定的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组长、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如是说:“历史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部分难免存在不足和缺陷,因此,还需要不断地在实践中加以检验,予以修订”2[P6]。这预示着我们可以就历史教学的最高准则--------课程标准特别是其“内容标准”等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求进一步完善。巧合的是笔者在2006-2007年参与(建议增加“了”)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教科书的修订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国家课题“新课改后各类教材特点的比较研究”(建议增加“的研究”),研究的过程也是学习、运用的过程,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研究、修订 )是研究课程标准,所以我们将一百多年的课程标准资料糅合到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初步形成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内容体系的解读要点,期许对国家教育部修订《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标准》提供些微参考。 一80年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文件概览 自1902年,清政(应加“府”)颁布《钦定蒙学堂章程》以来,中国政府教育部门颁布的国家课程标准共计52个,但专门针对高中历史的只有19个文件。而中国的初高中分离始于1922年新学制改革,实际确立的标志是1923年制订的 1任世江:研究新课标教材推进新课程改革历史教学[J].天津历史教学社2005(12) 2钟启泉:怎样理解《历史课程标准》历史教学[J].天津历史教学社2005(8)

《中国通史(古代部分)》教学大纲

《中国通史(古代部分)》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含英文名)中国通史(古代部分) Ancient and Medieval Chinese History 开课学期:秋、春 周学时:32 学分:2 先修课程:无 一、基本目的 中国通史(古代部分)作为全校通选课,授课对象是非历史系本科生。本课以中国古代政治史演变的大势为主要线索,使同学对中国古代史的发展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框架。同时关注中华民族形成、中国版图形成等重大问题的历史进程,并努力把握各个历史阶段在古代政治、制度、经济、社会发展演变上的特色。在讲授过程中,将历史学的知识性与学术性相结合,吸取学界最新研究成果,希望增强同学们对中国古代史的兴趣并引发同学们的思考。 二、内容提要及学时分配(共32学时) 导论(2学时) 一中国古代历史的分期 二中国的史学传统与史料 三中国历史的童年 第一讲夏?商?西周(2学时) 一夏(前21世纪~前17世纪) 二商(前17世纪~前11世纪) 三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

第二讲春秋?战国(2学时)一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二贵族制向官僚制的过渡 三经济的发展 四诸子百家 第三讲秦?西汉(2学时) 一秦帝国的兴亡 二西汉政治演变 三西汉经济与文化 第四讲东汉?三国(2学时)一王莽改制 二东汉兴衰 三三国鼎立 第五讲两晋?十六国(2学时)一西晋 二东晋 三玄学与魏晋风度 四十六国 第六讲南北朝(2学时) 一北朝一:北魏 二南朝:宋齐梁陈 三北朝二:北齐与北周 第七讲隋?唐前期(2学时)

一隋朝的兴亡 二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三隋唐制度 第八讲唐后期?五代十国?辽(2学时)一唐朝后期政治 二五代十国 三辽 第九讲北宋(2学时) 一北宋统一及其与辽、夏的和战 二北宋的内政 三宋代经济与社会 第十讲南宋?金(2学时) 一南宋 二金 三宋学与理学 第十一讲元(2学时) 一大蒙古国 二元王朝 第十二讲明(2学时) 一朱元璋与明初政治 二明朝中后期政治 三明朝边防与对外关系 四满族崛起与明朝的灭亡

高中历史教学大纲

高中历史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 历史学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与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活动密切相关,具有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功能,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历史教学在普通高中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中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普通高中的历史教学,要在初中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及其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要能初步形成正确的时空概念,掌握正确换算历史公元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技能,具备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指导学生搜集和整理与学习相关的历史资料,培养学生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对历史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阐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与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教育,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具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培养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意识;使学生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二、课程、课时安排高中历史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1.必修课:中国近现代史,每周3课时,共99课时。 2.选修课 选修I:世界近现代史,每周2课时,共65课时。

yes初中历史教学大纲V

初中历史教学大纲中国古代史教学内容要点 一、原始时代 1.我国最早的人类 2.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文化遗存 ★3.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二、夏、商、西周 1.我国第一个王朝——夏 2.商朝的建立与繁荣 3.西周的兴衰 三、春秋、战国的纷争 1.“春秋五霸” 2.“战国七雄” 3.商鞅变法 4.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先秦时期的文化 ★1.科学技术 2.文字 3.诸子百家 (1)老子和孔子(2)百家争鸣 4.文学艺术 (1)《诗经》和楚辞(2)青铜艺术(3)音乐 五、秦的统一 1.秦统一六国 2.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3.陈胜吴广起义和秦朝的灭亡 六、西汉的强盛 1.楚汉战争与西汉的建立 2.汉初的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3.汉武帝的“大一统” ★4.王莽改制及其失败 七、东汉的兴衰 1.“光武中兴” 2.外戚、宦官专权与东汉的衰亡 八、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1.匈奴的兴起和秦汉王朝与匈奴的关系2.汉通西域 3.“丝绸之路” 4.秦汉与朝鲜、日本的交流 九、秦汉时期的文化 1.科学技术 (1)数学和医学 (2)张衡与地动仪 (3)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 2.宗教和哲学 (1)佛教的传入 (2)道教的出现 (3)王充与《论衡》 3.史学、文学和艺术 (1)司马迁与《史记》 (2)乐府诗

(3)秦兵马俑 十、三国和两晋 1.三国鼎立 2、西晋的统一与匈奴等族的内迁 ★3.十六国与东晋 4.淝水之战 十一、南朝和北朝 ★1.南朝的政治 2.江南地区的开发 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与民族融合 十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1.科学技术 (1)圆周率(2)《水经注》(3)《齐民要术》★2.宗教和哲学 (1)佛教的盛行 (2)范缜与《神灭论》 3.文学和艺术 (1)建安诗人和陶渊明 (2)王羲之和顾恺之 (3)石窟艺术 十三、隋朝的统一 1.隋文帝和“开皇之治” 2.大运河的开凿 3.隋朝的灭亡 十四、唐朝的繁盛及衰亡 1.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