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探究
安徽省2023中考化学题型11实验探究题

题型十一实验探究题高分帮1.[2013安徽]某研究小组发现,维C泡腾片(保健药品,主要成分见图1)溶于水时,有许多气泡产生(如图2)。
该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探究一:该气体的成分。
【猜想与假设】小华说:该气体可能含CO2、O2、CO、H2、N2。
小明说:不可能含N2,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芳说:不可能含CO和H2,因为从药品安全角度考虑,H2易燃易爆,CO 。
?【进行实验】实验编号实验操作实验现象①将该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②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该气体中带火星的木条不复燃【得出结论】(1)由实验①可知,该气体中肯定含有;写出实验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实验②(填“能”或“不能”)确定该气体中不含氧气,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二:维C泡腾片溶液的酸碱性。
向维C泡腾片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红,说明溶液呈性。
?2.[2018安庆二模]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某脱氧剂的成分(由两种单质组成)及利用该脱氧剂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进行了如下实验:(1)探究脱氧剂成分【实验观察】脱氧剂为灰黑色粉末,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有红棕色固体生成。
【实验猜想】根据颜色变化,猜想该脱氧剂中含有(填化学式)。
?【实验探究】另取一定量的脱氧剂,将已验证的成分分离,取剩余固体与少量CuO混合,置于如图1所示装置中加热,一会儿观察到黑色固体变红色,同时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请根据现象,写出左边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使用图2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前应先;请写出具体操作步骤。
?【实验过程】步骤1:在注射器中放入足量脱氧剂粉末(体积为2mL),封闭;步骤2:打开弹簧夹,将活塞向右拉至22mL处,关闭弹簧夹;步骤3:不断轻轻晃动注射器,至活塞位置不再发生变化。
2024年河北省中考化学备考复习—— 项目式探究

利用方解石(主要成分为 CaCO3)造纸已较为普遍。利用方解石作原
料生产纸张的优点是 节约木材资源、降低成本、更加环保 。
【成果分享】通过研学实践,同学们认识到造纸术是我国劳动人民
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史上一项杰出的发明创
造,并且在不断创新中传承。
1
2
3
2.(2023黑龙江牡丹江)实践活动课中,同学们对膨松剂能使油条膨
实验现象
NaHCO3溶液的
分别取等浓度的
pH=8,
NaHCO3溶液和Na2CO3
Na2CO3溶液的
溶液,测定pH
pH=11
实验结论
Na2CO3溶液碱性太强,影响食物口感
相同条件下,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产生的
二氧化碳更多(或甲比乙产生的气体多)
,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为
NaHCO3+HCl ═ NaCl+H2O+CO2↑
A.油炸面食
B.烘焙饼干
C.蒸馒头
(5)存放膨松剂时的注意事项是 保持干燥(合理即可) (写一条)。
1
2
3
3.(2023云南)在古代,井代替江河,聚拢着人气和城乡的繁荣。现在仍
有一些地方的人们使用井水。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当地井水的使用
情况、硬度及合理利用进行项目式学习。
任务一:调查井水的使用情况
题型二
项目式探究
1.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开展研学实践活动。他们对我国古代造纸
技术、现代造纸工艺、污水处理以及造纸工艺的发展等展开了项目
化学习的探究。
任务一:了解我国古代造纸技术
【查阅资料】我国古代手工造纸以麻、木材、竹等为原料、经过浸
泡、发酵、蒸煮、漂白、打浆、捞纸、干燥等多道工序而制成。
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探究-北京习题集-教师版

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探究(北京习题集)(教师版)一.选择题(共2小题)1.(2011•昌平区二模)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用右图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结果测得反应前后质量不相等.他们更换药品后重新实验,得出了正确的结论.他们选用的试剂是()A.稀盐酸和镁条B.碳酸钠和稀硫酸C.稀盐酸和铜粉D.碳酸钠和氯化钙2.(2008•昌平区一模)甲、乙、丙三位同学用三个不同的实验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如图.他们的方法是,先将下图装置分别放在天平上调节至平衡,然后分别取下,甲、乙将试管中的液体与锥形瓶中的物质混合,丙将气球中的镁粉倒入锥形瓶中充分反应后,再放入各自的天平上,下列结论你认为正确的是()A.甲、乙、丙三个都平衡;B.甲、乙、丙三个都不平衡;C.甲不平衡,乙、丙平衡;D.只有乙仍然平衡二.填空题(共6小题)3.(2013秋•北京校级期中)请根据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为托盘天平,使用托盘天平称物品的正确操作顺序为(填序号)①调游码②放称量纸③称量物放左盘④调零点⑤加质量大的砝码⑥加质量小的砝码A.①②③④⑤⑥;B.④②③⑤⑥①;C.④⑤⑥①②③(2)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在化学变化中物质发生了改变,但质量是否改变了呢?为此某校甲、乙两个兴趣小组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究,过程如下:[提出问题]:参加反应的反应物总质量与生成物总质量是否相等?[实验方案]:甲、乙两个兴趣小组分别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进行实验]:如图2所示,甲小组把盛有适量NaOH溶液的小试管放入盛有CuSO4溶液的烧杯中,乙小组把盛有适量H2O2溶液的小试管放入盛有MnO2的烧杯中;然后将烧杯放到天平上调至平衡;接着取下烧杯并将其倾斜,使物质混合发生反应,待反应后再把烧杯放到天平上,观察天平是否平衡.[实验现象]:反应后,甲小组的天平指针指向刻度盘的(填“左边”、“右边”或“中间”),乙小组的天平指针指向刻度盘的右边.[解释与结论]:甲小组的结论为:.化学方程式为CuSO4+2NaOH═Cu(OH)2↓+Na2SO4.乙小组的指针偏向右边是因为.[实验反思]:在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若利用有气体参加或气体生成的化学反应来进行实验时,在装置方面应做到.(3)在4A+5B=4C+6D的反应中,C、D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15:9,若1.7 gA与B完全反应后,生成3 gC.则在此反应中,B与C的质量比为.4.(2011•北京模拟)小洁以“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为课题进行科学探究.请填写以下探究过程中的空格:提出假设:(1)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确定研究方法:分析推理、查阅资料、实验探究;设计并进行实验:小刚设计实验装置和选用药品如A图所示,小洁设计的实验装置和选用药品如B图所示,他们在反应前后都进行了规范的操作、准确的称量和细致的观察;实验结论:小刚认为: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质量与反应物的总质量不相等.小洁认为: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质量与反应物的总质量相等;(2)你认为结论正确,请谈谈导致另一种结论错误的原因;结论分析:(3)请从原子的角度,简要分析你认为正确的结论;查阅资料:小刚和小洁通过查阅材料了解到:法国伟大科学家拉瓦锡,早在18世纪就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准确、缜密的研究,并做出了科学结论.交流表达:(4)请简要谈一下,你认为这条科学结论有什么重大意义?(不超过30字)结论应用:(5)环保部门用I2O5测定空气受CO污染的程度,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I2O5+5CO=I2+5X,根据生成X的多少,可以判断CO的含量,X的化学式为.5.(2008秋•房山区期末)某化学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1)充分反应冷却后,天平不能平衡的是(填写字母序号).(2)B实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在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填数字序号).①原子种类②原子数目③分子种类④分子数目⑤元素种类⑥物质质量(4)根据以上实验探究,某同学想用铁与盐酸反应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经查阅资料后得知,铁与稀盐酸反应可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下列装置中,他可选择用于实验的有.6.(2008•房山区一模)某化学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1)充分反应冷却后,天平不能平衡的是(填写字母序号).(2)C实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由上述实验可知,在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填数字序号).①原子种类②原子数目③分子种类④分子数目⑤元素种类⑥物质质量(4)根据以上实验探究,该同学得知,若用碳酸钠粉末与盐酸反应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从下列装置中,可选择的有.(5)由以上探究该同学还清楚了,若将过氧化钠(Na2O2)与水反应,放出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气体,同时生成一种能使酚酞变红的常见物质.则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写成:.7.(2006•朝阳区一模)甲、乙学生在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后,利用右图所示实验进行探究,以证明其它化学反应也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020年中考化学复习专题:实验探究

2020年中考化学复习专题:实验探究混合物成分的探究【例1】(2019·黄冈)获悉某处矿井中瓦斯报警器发出警报后,学校兴趣小组请求该矿井安全监测人员提供了少量气体样品,进行成分探究。
兴趣小组经资料查询,通常瓦斯气体可能含有CO 、CO2、CH4等气体。
为确定该气体是否含有这三种气体中的一种或几种,小组组长初步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供大家讨论:(已知:CH4+4CuO=====△ 4Cu +CO2+2H2O)(1)同学甲认为,氧化钙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CO2和H2O对实验造成干扰,小组成员一致同意。
(2)同学乙认为,若装置C中CuO变红,则除了甲烷与CuO可能发生反应外,还可能发生的反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同学丙认为,欲通过D装置中浓硫酸因吸收水分而增重,说明混合气体中含有CH4的思路不严密,认为需要在______(填序号)间再增加一个D装置(编号为F),才能证明含有CH4。
(4)同学丁认为,B装置可有可无。
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同学戊认为,该装置存在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重大安全隐患,小组成员一致同意。
综合上述讨论,兴趣小组将经过安全处理后的混合气体,通过改进后的装置进行了实验探究,请根据实验反应后物质成分的探究物质变质的探究物质性质的探究【例4】(2019·宁夏)碳酸钠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为了学习碳酸钠的化学性质,开展了如下探究活动。
【设计与实验】同学们分别取适量的碳酸钠溶液于4支试管中,完成如图所示的实验。
(1)实验一中,同学们观察到溶液变为蓝色。
(2)实验二中,当小婧观察到不再产生气泡时,溶液中存在的阴离子是_________(填化学符号)。
【中考化学】2023届第一轮复习分类专题—物质的检验、鉴别、除杂及成分确定(基础篇)含解析

【中考化学】2023届第一轮复习分类专题—物质的检验、鉴别、除杂及成分确定(基础篇)一、选择题1.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化学。
生活中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 .食品包装中充氮气防腐B .用过滤和蒸馏等方法净化水C .用灼烧方法区分棉纤维和合成纤维D .用硬水洗涤衣服有利于节约肥皂2.向溶液X 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加热,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则溶液X 中一定含有的微粒是A. Cl - B.C. Ca 2+D.23CO -4NH +3.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除杂试剂及方法不正确的是选项物质杂质除杂试剂及方法A KCl MnO 2加水溶解、过滤、蒸发B H 2HCl 先通入氢氧化钠溶液,再通入浓硫酸C Cu CuO 加入过量的稀硫酸,过滤、洗涤、干燥D CO 2CO将气体点燃A. AB. BC. CD. D4.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目的的是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操作A鉴别二氧化锰和木炭粉观察颜色B鉴别尿素[CO(NH2)2]和硝酸钾加碱混合研磨闻气味C除去硝酸钠溶液中的硫酸钠加入适量的硝酸钡溶液,过滤D除去氯化钾中的氯酸钾加适量的二氧化锰,加热A. AB. BC. CD. D5.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选项实验目的试剂或方法A除去粗盐中难溶性杂质溶解、过滤、蒸发B验证铜与银的金属活动性稀盐酸C鉴别合成纤维和羊毛纤维灼烧闻气味D除去硫酸亚铁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硫酸铜加过量铁粉、过滤A. AB. BC. CD. D6.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实验目的实验方案A检验集气瓶中CO2是否收集满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B除去KCl溶液中混有的K2SO4滴加适量Ba(OH)2溶液后过滤C鉴别CH4、H2两种无色气体点燃气体,分别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冷烧杯D鉴别稀盐酸和蒸馏水取样,分别滴加紫色石蕊溶液A. AB. BC. CD. D7.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所选试剂和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选项物质杂质所选试剂和操作方法A KCl MnO ₂加入足量的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B O 2H 2O 通过氢氧化钠溶液C Cu Fe 加入过量的稀硫酸,过滤,洗涤,干燥DNaCl 溶液BaCl 2加入适量的稀硫酸,过滤A. AB. BC. CD. D8.某兴趣小组为探究“猪肝中的铁元素”,进行了以下实验:选用新鲜猪肝,如图操作I 将猪肝中的铁转化为铁离子,再用硫氰化钾溶液检验(硫氰化钾溶液遇铁离子变红色)。
(青海专版)化学复习第编重点题型突破篇5实验探究题(精练)试题

专题五实验探究题1。
(2017宿迁中考)某兴趣小组在准备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考查时,对以下问题进行了探究。
Ⅰ。
探究酸和碱能否发生反应方案1:甲同学向盛有少量NaOH溶液的试管中滴几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继续加入稀硫酸,观察到溶液由__红__色变成无色。
甲同学得出结论:酸和碱能发生反应.方案2:乙同学取少量NaOH溶液,测得溶液pH为10,向该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稀硫酸后,测得溶液pH为9,乙同学发现溶液pH减小了,得出结论:酸和碱能发生反应。
交流讨论:大家同意甲同学的结论,对乙同学的实验过程提出质疑,溶液pH减小的原因还可能是稀硫酸中的水稀释了NaOH溶液;大家认为,乙同学向NaOH溶液中加入稀硫酸后,测得溶液的pH必须__小于或等于__(选填“小于”或“小于或等于”)7,才能证明酸和碱能发生反应。
请写出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2NaOH+H2SO4===Na2SO4+2H2O__.Ⅱ。
探究酸和碱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丙同学对探究Ⅰ中甲同学实验后的无色溶液展开探究。
【提出问题】试管中无色溶液的溶质除了酚酞还有什么?【提出猜想】(1)Na2SO4;(2)Na2SO4和__H2SO 4__。
【设计实验】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方案1向试管中加入少量锌粒,然后加入甲同学实验后的无色溶液锌粒逐渐减少,有__气泡__产生方案2向试管中加入少量甲同学实验后的无色溶液,然后慢慢滴加NaOH溶液,并不断振荡试管开始无明显现象,过一会发现__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__,猜想(2)成立【实验反思】为了验证猜想(2)成立,你认为还可以选择的药品是__C__(填字母)。
A.BaCl2溶液B.Cu C.Fe2O32.(2017襄阳中考)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做如下实验:小雯探究碳酸钠固体和稀盐酸之间的反应,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Na2CO3+2HCl===2NaCl+H2O+CO2↑__;小琪探究H2SO4、NaOH、CuSO4、BaCl2四种溶液之间的反应.实验完毕,小雯和小琪将试管中的剩余物都倒入同一大烧杯中,过滤后得到了沉淀A和无色滤液M,并接着进行如下探究:(查阅资料:Na2SO4溶液呈中性,Na2CO3溶液呈碱性)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①向所得沉淀A 中加入过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出现白色沉淀B和蓝色溶液,没有气泡产生白色沉淀B是__BaSO4(或硫酸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取少量无色滤液M于试管中,滴入酚酞溶液溶液不变色③取步骤②中溶液,加入适量Na2SO4溶液,充分反应无明显现象④另取少量无色滤液M于试管中,加入几粒锌粒__无明显现象(或锌粒表面无红色固体生成、无气体放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滤液M 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NaCl(或氯化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琪分析后认为:步骤④中加入锌粒没有必要:滤液M中还可能存在其他成分。
化学实验题试卷带答案

化学实验题试卷带答案一、中考化学实验题1.实验是学习化学的基础,实验要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原理,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一:某兴趣小组设计如下实验,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甲同学设计了验证微粒的性质,在一支试管内加入少许浓氨水,再快速将一团用酚酞溶液浸润过的棉花塞在试管口。
(1)甲同学将观察到的现象______;(2)上述实验说明:______;(3)同学乙仿照甲同学的方法,设计了一组对比实验,如图所示,你认为乙同学设计这组实验的目的可能是______。
2.实验室制取气体常常用到如图装置,根据给出的装置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标号仪器的名称:①___________。
(2)若选择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并收集较纯净的O2,则应选择的装置组合是___________(填字母),该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充分反应后,欲从剩余残渣中回收氯化钾,现有以下步骤:①蒸发结晶;②过滤;③洗涤、烘干;④溶解,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______(填序号)。
(3)请写出用装置B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若要收集干燥的CO2,可将含有水蒸气的CO2从装置F的___________(填“m”或“n”)端导入,试剂X是___________。
(4)下图是同学们进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性质实验”时的几种操作方式,更能提高实验成功率的方式是___________(填序号)。
有的同学完成上述实验后,提出“铁丝能否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呢?”,他们设计了如下方案:(已知在点燃的条件下,镁带能在二氧化碳中剧烈燃烧。
)方案①:将弯成螺旋状的细铁丝系上一根火柴,点燃火柴,待火柴快燃尽时,插入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铁丝能否被引燃。
方案②:将弯成螺旋状的细铁丝系上一段镁带,点燃镁带,待镁带快燃尽时,插入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铁丝能否被引燃。
你认为方案___________(填①或②)更为科学,理由___________。
专练09 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及含量 (学生版)

专练09 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及含量1.某兴趣小组为探究金属活动性强弱,分别做了镁、铝、铜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
(1)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铝比铜(填“强”或“弱”)。
写出镁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小芳同学做镁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时,发现试管中出现灰白色沉淀,该小组同学对灰白色沉淀成分进行如下探究:【提出假设】假设一:含有氯化镁假设二:含有镁粉假设三:含有氢氧化镁……【查阅资料】①氯化镁易溶于水;②在一定条件下,镁可与冷水缓慢反应。
【设计并进行实验】各取少量灰白色沉淀加入2支试管中,进行如下实验:编号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1加入适量蒸馏水、搅拌沉淀未见减少实验2加入适量稀盐酸沉淀全部溶解,没有气泡产生【得出结论】由实验1可知,假设不成立;由实验2可知,沉淀中不含。
假设三(填“成立”或“可能成立”或“不成立”)。
【实验反思】实验后同学们请教老师得知,灰白色沉淀的主要成分是碱式氯化镁,碱式氯化镁受热易分解产生氯化氢气体。
于是小芳再取少量灰白色沉淀于试管中加热,并将蘸有紫色石蕊溶液的滤纸条悬于试管口,预期的实验现象是。
注意:若答对第(3)小题奖励4分,化学试卷总分不超过60分。
(3)为探究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碱式氯化镁的条件,该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在小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和去除氧化膜的镁带,观察实验现象,并测量溶液pH的变化。
结果见下表:时间/min024*********溶液pH 2.0 5.37.08.69.39.810.010.0实验现象﹣镁带溶解较快,产生大量气泡,无沉淀生成镁带缓慢溶解,产生气泡速率减慢,溶液变浑浊,烧杯底部有灰白色沉淀根据表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①请描述溶液pH变化的规律并解释原因:。
②请对生成碱式氯化镁的条件提出猜想,并设计实验证明猜想:。
2.超市出现了一种名为“污渍爆炸盐”的洗涤新产品,能在瞬间去除洗衣粉难以除去的多种顽固污渍。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该产品开展了以下探究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探究裹在皮蛋壳外固体的成分,他们从资料和网上查找到腌制皮蛋的原料和方法,发现多是将灰料(一般含生石灰、纯碱、草木灰、食盐等)用水调成糊状,敷于蛋上,密封保存。
下面请你参与他们的讨论并协助完成相关实验。
(1)向烧杯中加入研碎的皮蛋壳外的固体,再加入适量的水,搅拌、静置。
观察到烧杯底部有白色固体,该白色固体中可能含有( )
A. CaCO 3
B. Ca (OH )2
C. CaCO 3和Ca (OH )2
D. K 2 CO 3
为分析上述烧杯内的溶液中可能含有哪些物质,同学们继续进行探究。
(2)甲同学从烧杯中取出少量溶液,加入稀盐酸,观察到有无色气体产生,说明溶液中含有( )
A. NaCl
B. CaCO 3
C. 碳酸盐
D. K 2 CO 3
(3)乙同学从烧杯中取出少量溶液,向其中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于是认为使溶液呈碱性的就是Na OH 等碱类物质,你认为乙同学的看法( )
A. 正确
B. 不正确
(4)为确证溶液中含有NaOH 等碱类物质,你设计的实验方案是( )
A. 向溶液中滴加HCl 溶液至不再产生气泡,再向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证明溶液中含有NaOH 等碱类物质
B. 向溶液中滴加CaCl 2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过滤后向滤液中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证明溶液中含有NaOH 等碱类物质
解析:
这是一道探究性实验题,由灰料的成分可以看出,生石灰溶于水后会生成微溶物Ca (OH )2,而溶解的Ca (OH )2可与纯碱(Na 2CO 3),草木灰(主要成分K 2CO 3)反应生成难溶的CaCO 3沉淀;碳酸盐能与盐酸反应冒气泡;Na 2CO 3和NaOH 的水溶液都显碱性,因此在检验NaOH 时,应先除掉Na 2CO 3,以免干扰。
答案:(1)C ;(2)C ;(3)B ;(4)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