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教版三年级下自然完整版

上海科教版三年级下自然完整版
上海科教版三年级下自然完整版

第一单元常见的力

单元概述:

本单元的设计目的是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力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一系列简单实验初步认识弹力、重力、摩擦力的性质.知道这些常见的力与人类生活有密切关系,初步学会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了解实验的一般环节,并尝试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本单元共有四课,设计思路是:先认识弹力,探究弹力大小与物体形变程度的关系;再认识重力,探究使承重物体发生形变的相关因素;在此基础上搭建支架,体验三角形结构的稳固性:最后认识摩擦力,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原因,寻找改变摩擦力大小的方法,并通过探讨常见的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使学生体会常见的力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单元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弹力、重力、摩擦力等是生活中常见的力,知道它们

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初步知道物体弹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变化程度有关,学习使用简易测力计测量力

的大小,并初步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3、初步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初步知道承重物体的形变程度

与施重物体的重量大小以及它们之间的接触面大小有关。

4、初步知道物体的稳固程度与物体的结构有关。

5、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初步了解改变摩擦力大小的主要

方法。

6、初步尝试通过简单实验探究常见的力的性质.并能初步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7、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周围事物和科学现象主动探索

的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科学的欲望。

教学活动安排:

4课时

第一课时:弹力与形变(P1—P2)

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当物体形状发生变化时会产生一种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种力叫做弹力。

2、初步了解简单实验的一般环节,能够通过简单实验探究物体的弹力大小与物体形状

变化程度的关系。

3、初步知道物体的形状变化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

4、初步了解测力计的基本工作原理,能用简易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5、初步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6、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周围事物和科学现象主动探索

的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科学的欲望。

教学重点:

通过简单实验探究物体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形状变化程度的关系。

教学难点:

设计比较实验和控制实验中的相关条件。

教学方法:实验法

教学准备:

第二课时:重力与承重(P3—P4)

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知道地球上的任何物体都受到

重力。

2、发现承重物体的形变程度与施重物体的重量以及它们之间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3、尝试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点:

探究承重物体的形变程度与施重物体的重量以及两者之间接触面积的关系。

教学难点:

对这个探究活动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并得出科学结论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实验法

第三课时:脚手架的学问(P5—P6)

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物体的稳固程度与物体的结构有关。

2.知道三角形的结构最稳固。

3.体会到科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尝试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4.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激发对周围事物主动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究物体承受压力后形状的变化程度与物体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

探究物体承受压力后形状的变化程度与物体结构的关系。

教学方法:实验法

教学准备:

第四课时:生活中的摩擦力(P7—P8)

教学目标:

1.感受摩擦力的存在,知道什么是摩擦力。

2.初步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

3.初步了解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4.初步了解摩擦力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实验,初步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并初步了解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实验,初步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并初步了解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教学方法:实验法

第二单元物质的溶解

单元概述:

本单元教学内容在《上海市小学自然课程标准(试行稿)》中所对应的内容与要求是:知道水的特殊性质(如溶解性),了解物质的变化有些是可逆的。同时,本单元对应的探究要求是用简单的实验探究事物的性质。因此,本单元教学设计了三个主题:溶解、溶解的多少与快慢和食盐的提取,分三课时完成。

单元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有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

2.初步学会判断哪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

3.知道不同的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多少与快慢不同。

4.初步了解温度等条件发生变化时,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多少与快慢会发生变化。5.关注生活中利用水溶解物质的实例,感受溶解对于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6.初步认识有些变化是可逆的。

7.进一步提高设想、实验、观察、比较等探究能力。

教学活动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溶解(P10—P11)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溶解现象。

2.初步学会判断哪些物质能溶解。

3.了解一些生活中利用水溶解物质的实例。

4.增强探究生活中溶解现象的兴趣,体会溶解现象对于实际生活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是使学生知道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教学难点:

是初步判断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

教学方法:实验法

教学准备:

第二课时:溶解的多少与快慢(P12—P13)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量不同。

2.初步了解不同温度下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量也不同。3.初步了解加快物质在水中溶解速度的方法。

4.提高实验、比较的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是让学生了解加热、搅拌等因素会影响物质的溶解。

教学难点:

是让学生了解加热、搅拌等因素会影响物质的溶解。

教学方法:实验法

教学准备:

第三课时:食盐的提取(P14—P15)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人类是怎样从海水里提取食盐的。

2.提高设计实验的能力。

3.初步发现有些变化过程是可逆的。

4.进一步了解温度对物质溶解的影响。

教学重点:

是设想用身边的物品模拟从海水中提取食盐。

教学难点:

是使学生发现有些变化是可逆的。

教学方法:实验法

教学过程:

第三单元温度的变化

单元概述

本单元以温度的变化作为研究对象,探究水温、沙温和气温的变化规律。设计目的是训练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的方法收集数据,整理后绘制折线图,发现水温、沙温和气温的变化规律,体会长期观察与记录是探究事物变化规律的基本手段,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长期观察的良好习惯。

本单元的设计思路是:以观察、实验、记录和整理资料为基本方法,探究水的温度变化规律,比较沙的温度变化规律,寻找气温的变化规律,从而体会长期观察与记录有助于探究事物的变化规律。

单元教学目标

1. 初步学习通过观察、实验的方法收集数据,整理后绘制折线图。

2. 初步知道折线图的特点和作用,根据折线图总结水温、沙温的变化规律。

3. 探究一天当中气温的变化规律,初步了解晴天和阴天气温变化的异同,知道不同的

地区一年的气温情况也不相同。

4. 体会长期观察和记录有助于探究事物的变化规律。

5. 进一步培养认真观察、积极思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长期观察的良好习惯。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1课水温的变化

教学目标

1. 初步学习用观察、实验的方法收集数据,整理后绘制折线图。

2. 根据折线图发现并归纳水温的变化规律。

3. 初步知道折线图的特点和作用。

4. 培养如实记录实验数据、细致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学习用简单的图表、文字等记录实验数据,对水温的变化过程作出简单描述。

教学难点:

温度计的正确读数和折线统计图的制作。

教学方法:实验法

教学活动指导

课前准备

铁架台、酒精灯、温度计、烧杯、秒表、演示板。

活动一水的加热和冷却(p.17)

活动目标

1. 初步学习用观察、实验的方法收集、记录水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温度变化的数据。

活动二水的温度变化规律(p.18)

活动目标

1. 根据记录和整理的实验数据绘制水温变化折线图。

第2课沙的温度变化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尝试通过观察、实验的方法收集数据,整理后绘制折线图。

2. 根据折线图发现并归纳沙的温度变化规律。

3. 根据折线图比较沙和水的温度变化规律,初步发现两者的异同。

4. 培养如实记录实验数据、细致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协作精神。教学重点

探究沙加热和冷却过程中温度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根据折线图发现沙和水温度变化的不同点。

教学方法:实验法

教学活动指导

课前准备

铁架台、酒精灯、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坩埚、秒表、演示板。活动一沙的加热和冷却(p.19)

活动目标

1. 尝试通过观察、实验的方法收集沙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温度变化的数据。

活动二沙的温度变化规律(p.19)

活动目标

1. 根据记录和整理的实验数据绘制沙温变化折线图。

活动三比较水和沙的温度变化规律(p.20)

活动目标

第3课气温的变化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数据的能力和绘制折线图的能力。

2. 探究一天中气温的变化规律,了解晴天和阴天气温变化的异同。

3. 比较不同地区的月平均气温变化,知道不同的地区一年的气温情况也有不同。教学重点

探究一天中气温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了解晴天和阴天的气温变化异同。

活动一一天中的气温变化规律

教学活动指导

课前准备

连续几天的一日气温表、不同地区的月平均气温表。

活动一一天中的气温变化规律(p.21)

活动目标

1. 探究一天中气温的变化规律,了解晴天和阴天气温变化的异同。

活动二不同地区的气温状况(p.22)

活动目标

1. 知道不同的地区一年的气温情况也有不同。

第四单元家蚕的一生

单元概述:

本单元是在了解常见动物的外形与生活习性的基础上,以家蚕为例,探究动物的生长与繁殖规律,从而对动物的生命周期有初步的感受。

本单元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饲养家蚕并进行持续观察,初步了解家蚕一生经历的不同阶段以及在不同阶段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同时继续学习如何饲养小动物,培养学生爱护小动物、尊重生命的情感。

由于本单元有大量的课外饲养与观察活动,单元的设计又必须考虑到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为此,本单元的设计思路是综合考虑家蚕生长发育的阶段性以及课堂

教学内容的均衡性,尽量做到学生在课堂上有活动可做,同时课时安排基本反映家蚕生长发育的阶段性,把整个单元切分为以下四课时:孵化(包括产卵、孵化)、蚕宝宝在长大(幼虫期)、结茧(包括结茧、蛹)和破茧而出的蚕蛾(包括成虫、交配、产卵)。如果教师可以直接获得蚕卵,那么可以从第1课开始教学;如果得到的是蚕宝宝,那么可以从第2课开始教学,将第1课观察蚕卵和孵化的活动移至蚕蛾产卵后再进行。

从教学的总体安排来说,由于蚕的孵化、蜕皮、结茧等过程都需要一定时间(从着手孵化蚕卵到蚕蛾产卵,整个周期长达约两个月),因此需要教师根据环境条件及蚕的实际生长情况灵活安排本单元各课的上课时间。在等待的日子里,可以穿插教学单元五或单元七,也可以采用与其他学科教师换课的方法。同时,教师应比学生提前从事孵化和饲养(分批进行),以保证每课时都能给学生提供相应阶段的蚕进行观察,同时给予必要的饲养指导,学生随后从事饲养以及有关的观察和探究活动。

单元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家蚕的生命周期,知道家蚕一生中的不同生长阶段,初步了解家蚕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2.初步具有长期观察的能力。

3.初步学会使用放大镜。

4.初步学习长期饲养小动物,初步形成饲养小动物的兴趣。

5.初步具有耐心、细致的科学态度和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

教学活动安排:

4课时

第一课时:孵化(P24—P26)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蚕卵的形状、大小、颜色以及孵化需要的温度,初步了解不同颜色的蚕卵孵化有先后。

2.知道蚕卵会孵化成蚁蚕,初步了解蚕卵的孵化过程和蚁蚕的外形特征。

3.关注影响蚕卵孵化的外在条件,学会设计简单的对比实验,乐于进行探究。

4.使用放大镜,培养细致观察的能力。

5.初步学习蚁蚕的收集与饲养。

教学重点:

观察蚕卵和蚁蚕,了解其形态。

教学难点:

自行探究影响孵化快慢的因素。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

上海科教版六年级信息技术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节日——制作简单电子作品 学习目标: 1、了解制作作品的流程。 2、掌握Word的基本使用方法(编辑文字、修饰文字、设置段落 格式)。 3、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活动一分析任务并确定作品内容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 2、了解电子作品的组成、分类。 一、小组交流,说说对传统节日的了解。 1、漫画说的是哪个传统节日的故事? 2、关于漫画中的故事,你还知道些什么? 3、你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的故事? 二、小组讨论,确定电子作品的主要内容。 1、如果要向他人介绍端午节,可以从哪些方面来介绍? 传说习俗 2、小组想要介绍的其他传统节日:________________ 3、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_______________ 小知识: 利用计算机应用软件完成的作品就称为电子作品。电子作品有简单电子文稿、电子小报、演示文稿、网页、动画、视频等多种样式,是可以在计算机和网络上存储、传播、演示和应用的数字化作品。

电子文稿的基本格式: 1、总标题要比较醒目。 2、小标题要突出。

活动二制定制作计划并搜索资料 教学目标: 1、了解word软件。 2、掌握在word中输入文字的方法。 3、掌握word文件的保存。 一、小组讨论完成工作计划 思考:我们的作品准备给谁看?要怎样才能博得“读者”的赞赏? 二、运行word,新建文挡 单击“开始/程序/Microsoft office word 2003”命令,运行word。 三、在编辑区中输入制作计划。 切换到中文输入法,输入计划文字,按回车(Enter)换行。 四、保存文挡。 1、单击菜单栏中的“文件/保存”,弹出“另存为”对话框。 2、在“保存位置”下拉框中选择要保存的位置,在“文件名”对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全集

1、(看)、(听)、(摸)、(问)、(量)等方法都是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 2、在经历观察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表达)、(讨论)、(记录)等学习方法。 3、大树的特征可以用树的(高矮)、树冠的(形状)、树干的(粗细)、树皮的(样子)和树叶的(样子)等来描述。 4、小草与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5、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是:植株的(高矮)不同、茎的(粗细)不同、茎的(质地)不同。 6、大树和小草的共同点是:都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7、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的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8、水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它们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9、水生植物有(水葫芦),(金鱼藻),(水花生),(浮萍)等。 10、水葫芦和狗尾草的相同点: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有(根)、(茎)、(叶);都会(繁殖后代);寿命(短);都是(草本植物)。 11、树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性。 12、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13、树叶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14、植物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方面。 15、能用(测量)的方法比较树叶的大小,能用(数据)记录植物的变化。 16、植物按生存的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17、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 18、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种植物都有一定的(寿命)。 19、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20、向日葵一生的典型生长阶段是:(发芽)、(生长)、(开花)、(结果)。

沪教版小学三年级自然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沪教版小学三年级自然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学校班级姓名学号 一、选择题:(每格2分)24分 1、测定水的温度时,用手拿着温度计的()。 A、上部 B、中部 C、下部 2、鸟身上的正羽起到的作用是()。 A保暖 B 护体 C飞 3、蝙蝠是() A.鸟类 B.昆虫 C.哺乳动物 4、植物的根具有()。 A.向水性 B.向光性 C.光合作用 5、鳄鱼是()。 A.哺乳动物 B.爬行动物 C.鱼类 6、水蒸发的快慢是与蒸发的面积、风速和()有关。 A、颜色 B、温度 C、味道 7、铁轨当中要留有缝隙是因为() A、热胀冷缩 B、节约钢材 C、美观效果 8、读数时温度计()拿出水面。 A、可以 B、不可以 9、我们吃的马铃薯是植物的( )部分。 A、根 B、茎 C、叶 10、植物的茎的作用是( ) A、输送水分 B、吸收水分 C、储藏水分 11、水结冰的温度是(),水烧开时的温度是()。 A、 0度 B、10度 C、100度 12、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释放出的气体是() A、氧气 B二氧化碳、 二、是非题:(每题2分)24分 1、叶片小蒸腾量大,叶片大蒸腾量小。() 2、爬行动物的卵都是产在水里的。() 3、植物的茎具有向光性。() 4、松树的根是须根。() 5、切除部分子叶的种子可以发芽。() 6、穿山甲是爬行动物。() 7、鸟类的喙只有取食的功能。() 8、水、冰与水蒸气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变的。() 9、植物的花是不能食用的。() 10、昆虫的“嘴”长得不一样,这与它们的食性有关。()

11、科学家利用水银热胀冷缩的原理设计了水银温度计。() 12、所有金属受热后的膨胀程度都是一样的。() 三、填空题:(每格2分)36分 1、百合花由( )、()、()、()四部分组成。 2、种子有()、()、()组成。 3、我们看到太阳和月亮东升西落,这是以()为参照物的。 4、热沿着物体传递,这种传热方式叫();热通过水的流动进行传递叫();热不借助任何物质而向四周传递叫()。 5、水变成无色透明的水蒸气飞散到空气中,这种现象叫( ). 6、人们设计雷达模仿蝙蝠,制作迷彩服模仿枯叶蝶,这种人们对生物的模仿叫做( )。 7、水沸腾时的温度叫( ),水变成冰时的温度叫( ) 8、绿色植物的叶能在光的作用下进行( )作用。 9、温度计是根据( )的性质制成的. 10、瘪的乒乓球用热水一汤就鼓起来,这主要是因为( )的原因. 四、填表:这些植物的果实主要是靠什么方式传播种子的/在相应的空格中打“√”。 植物需要哪些条件才能正常生长

沪教版上海小学三年级阅读理解练习

船底鱼 在辽阔的海洋中,生活着一种中小型的鱼——鱼印。鱼印的体型长得苗条匀称。它行动敏捷,善于游泳,性格活泼,并具有吸附在大型的鲨鱼、海龟、鲸的腹部或船底的习惯。所以,人们称它为船底鱼。 鱼印吸附在物体上,在周游四海的过程中,遇上了饵料丰富的海区或者见到它的“船主”——大型鲨鱼捕食时吃剩下来的一些残食,就悄悄地离开自己乘的“船”,去吃上一顿可口的美餐。然后,再寻找一条新“船”,继续前进。一旦找不到“船”,它便吸附在附近的礁石及其他固定的物体上,作短暂休息。这时,它的细长的尾巴,似海藻随海流飘动,以此引诱鱼类,待有良机,继续吸附上新“船”。鱼印在大海中乘船周游,不仅省力气,而且还靠着船只和鲨鱼等大型海洋动物的威力免受敌害侵袭,真是一举两得的美事! 1、在文中找到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后退—()长久—()遥远—() 2、理解带点的字,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良.机”中的“良”意思是____________。“良机”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海中乘船周游,一举两得,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鱼印乘的“船”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鱼印离开乘的“船”去吃一顿可口的美餐,这个“美餐”是指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西沙群岛的海鸟 白鸟是西沙群岛数量最多的鸟,它们成群结队的在海面上飞。当它们纷纷落在树上时,绿色的树林就像飘进了朵朵白云,远远望去白茫茫的一片。形体最大的海鸟叫信天翁,它的一只翅膀就有教室的大黑板那么大。最珍贵的海鸟是野鸭,它的羽毛可以做高质量的滑雪衣。最勇敢的海鸟是海燕,当骤风雨来临的时候,别的鸟都躲起来,可海燕却在海面上迎着风浪高兴地飞来飞去,一点也不害怕。 1、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打上“√”: ⑴成群结.队:①聚,合。②收来,完了 ⑵骤.风雨:①强大而突然来的②过分急躁的 ③姓 1 / 21

上海科技版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基础全套教案

1.1信息及其特征 一、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 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 信息的含义。 六、教学方法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 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 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 ……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非常好。 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

最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与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难点】: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猫给小猫哺乳的图片、鸡妈妈带小鸡吃食的图片、向日葵小苗的图片、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麦、玉米、绿豆等)、白纸、放大镜。(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听听说说 1、师:小猫是谁生下来的?小鸡是怎么来的呢?向日葵小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2、生: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师:(出示图片)验证学生说出的答案。 4、师:植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它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二、想想画画 1、师:用图画和文字将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画下来和写下来。 2、生:在P2页“我知道的植物生长过程”的画板里画图。 3、师:展示学生画的作品。 4、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画的作品的意义。 5、师: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三、观察种子 1、师:每个人把自己带来的白纸放到桌面上,将带来的植物的种子放到白纸上,观察植物的种子,

沪教版2020学年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题

沪教版2020学年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题 (完成时间:80分钟满分:100分) 题次书写 (5分)基础与运用 (34分) 阅读与理 解(31分) 作文 (30分) 总分 得分 一、书写端正;卷面整洁5分 二、基础与运用34分 1、给带点字圈出正确的读音5% 兴.冲冲(xìng xīng)顷.刻间(qǐng qǐn )蠕.动(rúlú)角.色(jiáo jué)恳求(kěn kěng) 2、选字填空(填序号).8% (1)①避②僻()静偏()躲()(2)①竖②坚()强()立()直(3)①辨②辫()子()别 3、仔细观察前两个词语;按照特点再写两个.6% 三五 ..成群八.仙过海 漂亮(美丽)寂静(安静)举世闻名()吩咐()又.窄又.深又.红又.圆 4、把句子补充完整4% (1)如果明天不下雨;我们就. (2)这个消息不是我告诉他;而是. 5、根据书上所学内容完成题目.11%(5+4+2) (1)请用直线把左面一列词语和右边相应的人物连起来. 急中生智帕斯卡 爱动脑筋公仪休 正直廉洁阿凡提 帮助穷人于连

(2)一轮红日升起来;把雪后的大地照得 .茫茫田野;巍巍群山;好一派 的北国风光;好一幅的喜人图画. (3)小明不爱学习;请你用一句本学期学过的名言来教育 他: . 三、阅读与理解31分 (一)蚂蚁的壮举(15%) 在南美洲草原上;发生过这样一件惊心动魄的事. 一个秋日的下午;一片临河的草丛突然起火.呼呼直蹿的烈火形成了一个火圈;向草丛中央一个小小的丘陵包围过来.丘陵上无数的蚂蚁被逼得节节败退;它们似乎除了葬身火海已别无选择. 但是;就在此时;出乎意料的事出现了;只见蚂蚁们迅速聚拢; 抱成一团;滚作一个黑色的“蚁球”冲出火海.烈火将外层的蚂蚁烧得“噼啪”作响;然而“蚁球”却越滚越快;终于穿过火海; 冲进小河;河水把“蚁球”卷向岸边;使大多数蚂蚁绝处逢生. 小蚂蚁在毁灭性的打击面前的这种壮举实在值得我们学习□它们临危不惧□团结一心□为了整体的利益牺牲个体的精神□是否能给予人们一些启示呢□ 1、选择正确的解释.2% “举”在字典里的解释有:A、举动B、提出C、推选D、全文中的“壮举”的“举”取义;请用“举”再组一个词. 2、照样子写词语.2% 例:节节败退 3、在短文中找出词语填在括号内.3% 一()草丛()火海()的事 4、从短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4%

上海科教版七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全册

课题启动与退出word课时安排1课时授课时间第1周课型新授课课时第1课时 教学目标设计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借助案例了解Word的基本功能,熟练启动Word 通过实践,熟悉Word的工作环境 教学重难点 教具准备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全面了解新知识、掌握新知识的能力启动W ord,W ord的操作界面(两个工具栏的初步引入) 安装有Windows XP操作系统和W ord文字处理软件的计算机 1.引入:展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Word文档,介绍Word的基本功能。 2.演示启动Word的一种方法,鼓励学生提出启动Word的其他方法,然后让其上讲台来演示。 3.详细介绍Word的操作界面,特别引出“常用”和“格式”工具栏的重要性。 4.演示退出Word的一种方法,鼓励学生提出退出Word的其他方法,然后展示。 5.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熟悉Word界面,提出问题。 作业 设计 课后 在安装有WORD的机器上,启动并熟悉word

反思

课题新建与打开word文档课时安排1课时授课时间第2周 课型新授课课时第1课时 能熟练新建W ord文档;能熟练打开已有的W ord文知识与技能档;掌握打印预览的方法;掌握改变文档显示比例 教学目标设计教学重难点教具准备 的方法;掌握多个文档间互相切换工作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熟悉掌握操作Word文档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摸索新知识、掌握新知识的能力 新建W ord文档;打开已有的W ord文档,同时打开多个文档及多个文档之间的切换工作 安装有Windows XP操作系统和W ord文字处理软件的计算机 1.演示新建W ord文档的一种方法,鼓励学生提出新建W ord文档的其他方法,然后让其上讲台来演示。 2.通过介绍“新建”对话框和“常用”选项卡,帮助学生熟悉并掌握对话框和选项卡的概念和使用。 3.演示新建多个W ord新文档,说明多个文档的默认名称规律。 4.演示打开一个已有W ord文档,详细说明如何在“打开”对话框中查找到此文档。5.演示对打开的文档打印预览,并改变文档显示比例。 6.演示打开多个已有W ord文档,不关闭的情况下,互相切换工作。 7.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掌握操作W ord文档的基本方法。 作业 设计 课后 反思 在安装有WORD的机器上,启动并熟悉word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知识点(完美版)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 1-1《运动和位置》 1、和另一物体相比,(位置发生变化),我们说它是(运动)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我们说它是(静止)的。 2、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 1-2《各种各样的运动》 1、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2、不同物体的运动形式,有的是(相同的),有的是(不同的)。 3、同一物体的不同部位的运动形式(不一定相同)。 1-3《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1、根据物体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种方式。 2、一个物体不一定保持一种运动路线不变,对于复杂的运动,我们应该采取(分段描述)的方式。 1-4《物体在斜面上运动》 1、物体在斜面上会有(静止、滑动、滚动)三种情况。 2、(物体的形状)、(斜面的高度)、(物体在斜面上的放置方法)会影响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3、物体与斜面接触面(越小),越容易(滚动)。物体在发生滚动时接触面(不断改变)。 1-5《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 1、运动相同的(距离):用时(短),运动(快) 用时(长),运动(慢) 2、实验做3次的目的是:(避免实验的偶然性或让实验结果更准确) 1-6《比较相同时间运动的快慢》 1、运动相同的(时间):距离(长),运动(快)。 距离(短),运动(慢)。 2、(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常用单位:米/秒、千米/时 1-7《我们的“过山车”》 1、在设计和制作“过山车”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到(先设计后制作),并可在拼搭过程中对设计进行(微调)。 2、在测量我们的制作的“过山车”轨道长度时,我们可以直接用(软尺)来测量,也可以先用(棉线搭配尺子)来测量。 3、在设计和制作“过山车”的时,考虑小球要自行滚动需要设计成有(坡度)。 1-8《测试“过山车”》

沪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期末检测题

2019 沪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期末检测题期末考试是检测我们一学期的学习成果,期末考试成绩是对这个学期的学习情况的鉴定。下面是小学三年级上册期末检测题供大家参考。 沪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期末检测题(2019) 一、计算部分 1、直接写出下列各题的得数(10%) 7×20=4800÷60=55÷7=24×5=28-98+100= 18-58+82=(23+87)×8 =7×30×0=432÷4= 3×( )-3=9 2、竖式计算(10%) (1)3082-2694= (2)1020×40= (3)3227÷8=(验算) 3、递等式计算,能巧算的要巧算(24%) (1) 360-60÷6 (2) 477―(277+523)+723 (3) 6×66-66+66×5(4) 3684×3÷9 (5) 1200÷25÷4 (6) 621÷(3×9) 4、列式计算(8%) (1)一个数被42除,商是5余数是2,这个数是多少? (2)3个2的和去除864,商是多少? 二、概念部分 1、填空题(17%) (1) 2200年的2月有( )天,全年有( )天,所以它是( )年,下一

个闰年是( )年。 (2) 单位换算: 20190克=( )千克3元6角=( )分 5千克84克=( )克68400厘米=( )米 (3) 3050×60的积末尾有( )个零。 (4) 要是546÷□的商是三位数,□里可以填( )。 (5) 请将下图中的轴对称图形补充完整,它的面积是( )。(每一小格表示1 cm2) (6) 一根绳子长42厘米,剪了6刀后,平均每段长( )厘米。 (7) 用数卡0,2,7能摆出( )个不同的三位数,其中最大的三位数是( ),比最小的三位数大( )。 2、选择题(在括号里填上正确答案前的字母)(3%) (1) 与算式310×20的积相等的是( )。 A. 300×30 B. 300×210 C. 31×200 D. 320×10 (2) 以下图形中不属于轴对称图形的是( )。 (3) 3□5÷3要使商中间有一个零且没有余数,□可以填( )。 A. 0 B. 1 C. 2 D. 3 3、判断题(3%) (1) 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 (2) 因为83×7+8=589,所以589÷7=83……8计算正确。( ) (3) 当被除数和除数都不为0时,被除数保持不变,则除数越小商越大。( )

最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分析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学内容仍然属于生命世界和物质世界的范畴,但是探究的重点有所不同,主要指导学生对变化的事物进行观察,观察其变化的过程并探究其变化的规律。本册教学还要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如生物与环境、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物质状态变化与热量、物体性质和用途的关系等。 在科学探究方面,本册的教学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如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坚持观察、记录的习惯和能力,并学习用流程图、循环图等方法记录观察结果。同时重视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和实证意识的培养。例如指导学生学习定量的观察,经历“观察现象一提出问题一做出假设(解释)一分析、检验假设一寻求新的证据以做出新的假设……”的科学探究过程。使其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有所提升。 一、科学概念 1、植物生长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生长需要适宜的条件,都有相应的器官,每个器官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并具有自己的功能,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2、人和动物都是不断生长变化的,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寿命的长短与生活环境有关,通过繁殖使其物种不会随着个体的衰老死亡而灭亡,并得以不断延续。 3、什么是温度,温度是可以测量的;温度与物体的热量变化有关;水有三种状态,三态之间的变化与热量有关;三态变化,使水在自然界循环运动。 4、认识磁铁的性质;磁铁的两极及其相互作用;磁力大小的变化;磁铁的用途;用途与性质是相联系的。 二、科学探究 1、种植培养动植物,对动植物进行观察和测量,根据观察的现象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进行预测,并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或新的变化,用适当的方式对观察的现象进行记录,并用适当的方法处理相关信息,描述所发生的变化,运用查阅分析资料的方法解决问题,获得问题的答案,认识人和动物的生命周期。 2、观察温度计的结构,会使用温度计,观察水的三态变化及其温度的变化,经历“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解释)--------分析、检验假设-----寻找新的证据-----做出新的假设……”的过程,完成相对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对水是否可以在气态和固态之间的转化进行验证,对水的各种状态之间是如何发生变化的进行整理和概括。 3、在讨论和交流中,表达和倾听、贡献和分享方法,用简单的材料和方法做探究磁铁性质的实验,用记录表记录实验,用实验获得的证据思维加工得出结论,想办法解决简单的磁铁问题,使用指南针确定方向,制作磁针,合理设计制作指南针。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形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树立科学要讲求实证的思想;激发关注和研究生命现象的兴趣;培养坚持性和合作能力。 2、认识到较长时间坚持不懈进行观察记录的重要性;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认识到动物和人的生长变化,生命周期是有规律的,是不可违的;生命周期与环境因素及其疾病有关,养蚕缫丝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值得我们自豪。 3、认真、细致的观测、记录,认识到观测数据对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初步认同物质是不断变化的观念,初步建立物质不灭(循环)的认识。 4、培养乐于表达和交流的态度,体验认真实验、收集证据,根据证据寻求结论的科学过程和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体会在探究中学习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了解我国古代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中,增强热爱祖国的感情;培养发展动手制作的兴趣,激发创造精神。

沪教版上海小学三年级阅读理解练习.docx

. 船底鱼 在辽阔的海洋中,生活着一种中小型的鱼——鱼印。鱼印的 体型长得苗条匀称。它行动敏捷,善于游泳,性格活泼,并具有 吸附在大型的鲨鱼、海龟、鲸的腹部或船底的习惯。所以,人们 称它为船底鱼。 鱼印吸附在物体上,在周游四海的过程中,遇上了饵料丰富的 海区或者见到它的“船主”——大型鲨鱼捕食时吃剩下来的一些残 食,就悄悄地离开自己乘的“船”,去吃上一顿可口的美餐。然 后,再寻找一条新“船”,继续前进。一旦找不到“船”,它便吸附在附近的礁石及其他固定的物体上,作短暂休息。这时,它的细长 的尾巴,似海藻随海流飘动,以此引诱鱼类,待有良机,继续吸附 上新“船”。鱼印在大海中乘船周游,不仅省力气,而且还靠着 船只和鲨鱼等大型海洋动物的威力免受敌害侵袭,真是一举两得 的美事! 1、在文中找到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后退—()长久—()遥远—()2、理解带点的字,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良机”中的“良”意思是。“良机”在文中指的是 . 。海中乘船周游,一举两得,指的是 。 3、文中鱼印乘的“船”指的是。鱼印离开乘的“船”去吃一顿可口的美餐,这个“美餐”是指________ 。 西沙群岛的海鸟 白鸟是西沙群岛数量最多的鸟,它们成群结队的在海面上飞。当它们纷纷落在树上时,绿色的树林就像飘进了朵朵白云,远远 望去白茫茫的一片。形体最大的海鸟叫信天翁,它的一只翅膀就 有教室的大黑板那么大。最珍贵的海鸟是野鸭,它的羽毛可以做 高质量的滑雪衣。最勇敢的海鸟是海燕,当骤风雨来临的时候, 别的鸟都躲起来,可海燕却在海面上迎着风浪高兴地飞来飞去, 一点也不害怕。 1、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打上“√”: ⑴成群结队:①聚,合。②收来,完了 . ⑵骤风雨:①强大而突然来的②过分急躁的③姓 . 2、写出相同类型的词: 白茫茫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3、这段话写了种海鸟。最多的是,最大的是 ,最的是野鸭,最的是海燕。 4、海燕是最勇敢的海鸟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哪句话最能看出白鸟很多,“ ~~~~~~”划出来。

上海科教版六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

第一单元陶罐和铁罐——制作电子演示文稿学习目标:1、 2、 3、了解电子演示文稿制作过程。 熟悉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 2003的基本制作技术。 加强团队精神的配合。活动一:确定内容并规划演示文稿 教学目标: 根据漫画写出故事,确定演示文稿内容。 一、根据漫画写出故事和寓意。 二、小组交流,展示故事有哪些方式,比较他们各自的特点。 1、 2、 3、 三、播放并观看配套光盘中的演示文稿,交流感受。 四、分析演示文稿实例,了解它有哪些组成部分 五、制定小组的制作计划。 1、 2、电子作品(word文档) 黑板报 口头演讲 小组讨论制作演示文稿的任务和分工。

根据演示需要,分析故事段落,写出段落故事和人物对白。活动二:制作演示文稿 学习目标: 了解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 2003的基本界面和基本制作技术。 一、制作封面幻灯片。 1、确定封面上的内容与布局。 A:内容 文字:陶罐和铁罐 演讲人: 图片: B:布局 2、 3、 4、 5、 二、制作正文内容幻灯片。 1、 2、 3、 4、 5、

三、将故事的寓意和自己的体会制作成幻灯片。 四、制作幻灯片结束页。 运行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 2003,新建演示文稿。 输入故事名称和演讲人。 在幻灯片中添加图片 保存演示文稿。 安排每一张故事幻灯片上的对白、图片的内容和位置。 插入新幻灯片,用于制作第一个故事场景。 在幻灯片中添加故事场景图片和文字。 将对话用标注方式添加到幻灯片中。 重复步骤2、3、4,将所有故事场景制作完毕。 保存文件。活动三:美化和放映演示文稿 学习目标: 1:学会修饰文字与图片、 2:学会修饰背景、 3:幻灯片切换功能、 一、小组交流目前制作的演示文稿是否美观?哪些地方需要美化和改进。 二、美化演示文稿。 1、修改文字的行距。 A、选中要修改文字行距的段落,单击菜单栏中的“格式-行距”命令。

最新沪教版小学三年级下数学练习题一

练习题单一 班级姓名 一、口算 630÷7= 156-156÷3= 275+15÷3= 702÷3= 280×9÷9= 7×900= 15+3-15+3= 96+298-96= 50×80= 112+88÷8= 760÷10= 78-18÷3= 200÷()=40 20×30= ()×15=150 (3+2)×60= 40×(9-5)= 49-(29+11)= 904÷(2×5)= 二、竖式计算 9×742= 567÷8= 1848÷7= 836×4= 840÷6= 524÷4= 5090×8= 609÷3= 638÷6= 9700×8= 4093÷7= 6220÷3= 三、递等式计算 783-83×2 144÷(16÷4)2×346×5 (1073+530)÷7 205÷5-38 789-(789-99)618÷(30÷5)54×99+54×1 四、填空 1、只有加减或只有乘除的计算法则: 2、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法则: 3、含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法则: 4、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 5、面积为16平方米的正方形,边长是()。 6、小胖家的客厅面积有42()。 7、小巧身高是13(),体重是35( )。 8、一张贺卡的面积约是2()。 9、操场的面积约是5400()。 10、教室里的黑板边长约为4(),宽约为11()。

11、一张邮票的面积约是3()。 12、上海到北京的铁路长约为1215()。 13、小胖手掌心的面积大约为42() 五、单位换算 10dm=()m 10cm=()dm 200cm2=()dm2 4dm2=()cm230000cm2=()m280000dm2=()m2 210m2=()dm2()cm2=50dm22m260dm2=()dm2 760dm2=()m2()dm2100000cm2=()m2 16m23dm2=()cm2()8km-500m=()m 2dm2=()cm29m5dm=()cm ()dm2=700cm2 80dm=()cm 5m=()cm 9000cm=()m 4m2=()dm269dm2=()cm27dm2=()cm2 5000dm2=()m242m2=()dm28400cm2=()dm2 六、解决问题 1、小明有15元,小华比小明的3倍少10元。小华有多少元? 2、教室前面的墙壁,长6米,宽3米,墙上有一块黑板的面积是4平方米,现在要给这面墙壁粉刷,要粉刷的面积是多少? 3、一张长方形纸片,长35厘米,宽27厘米,折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用来做纸鹤,剩下的面积有多大? 4、一个正方形花坛的边长是5米,如果把它扩建成一个大正方形花坛,把原来的边长增加到8米,那么扩建后的花坛面积比原来大多少平方米? 公益活动策划方案

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案-上海科教版

第一单元 走进信息社会 ——信息与信息技术 编写时间: 执行时间: 总序:1 【教学目标】 了解信息的特征。 初步了解各种信息技术及信息技术的发展。 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及人们工作、生活的影响。 能够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和信息技术工具在日常生活、 学习中的用途,经历信息收集 与交流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理解新技术的产生对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带来的 影响,了解与信息技术有关的 伦理、文化、社会问题。 对使用新技术有正确的认识。 【课时安排】 活动 1 调查周围人群的信息需求 一、教材分析 本活动任务是:调查周围的人群,了解他们在日常 工作、生活中最需要哪些信息,最 关注哪些信息, 这些信息对他们有什么用,以及他们通过什么途径 和方法获得这些信息。要 完成这个活动,首先要确定调查对象,其次是通过访谈收集信息,最后是成果展示与交流。 为此,教材围绕这三个活动步骤设计了以下三个部分的活动内容: 第一部分是确定调查对象。学生可两人组成一个小组,将各自要调查的对象确定为对 方所熟悉的人,如对方的同学或亲朋好友。 第二部分是采访,了解调查对象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信息需求。通过调查学生可体 会到信息是一种很重要的资源,人们的生活离不开信息,不同的人对信息的需求是不一样的。 第三部分 是在班级内介绍自己收集到的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汇总,并讨论信息所具 有的特征。 通过本活动的学习,学生可了解信息和信息的特征,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 学习中的用途,并体验到通过调查获得信息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教学目标】 了解信息的特征。 备注 内容 课时 活动 1 调查周围人群的信息需求 1 活动 2 探究信息对人们工作、生活 的影响 2

最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和以往的三年级学生相比,这一届三年级显得与众不同,因为他们是伴随科学新教材共同学习成长的。 1.思维层次和行为习惯 通过一、二年级的科学学习,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学生的观察与描述能力有了明显的发展,在进行观察、记录、实验、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也得到培养。受年龄的限制,学生的思维依旧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仍然比较弱,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仍然非常重要。教师还要注重观察、记录方法的示范和引导,注重提供语言表达的范例。 学生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但还有不稳定的现象,自制力还不强,意志力较差,遇事很容易冲动,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另外,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具有好奇、好动等特点,在活动过程中需要通过不断巡视来关注学生的观察体验进展,用学生喜欢的形式来促进学生更好地开展观察、体验等活动。 2.知识衔接和学习基础 “水”单元: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一种物质,也是液体的典型代表。学生们已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有关水的认知经验,比如水可以用来清洗物品,水可以溶解一些物质,从水中可以看见气泡等等。这些知识是有趣的,和生活情境直接相关的,但也是零散的。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对水的感性认识向科学概念转化,引导学生们关注和探究有关水的各种问题。 “空气”单元:在一年级教材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7课,学生已经对空气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但研究方法仅限于使用感官对空气进行简单的观察和描述,学生对空气的基本特征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进入三年级,学生的探究方法和技能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因此在“空气”单元的学习中,引导学生采用感官和各种辅助工具,对空气这种物质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 “天气”单元:三年级的学生对天气现象有粗浅的认识,也对天气的变化有一些直观的感受。天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注意到天气影响着他们的生活,但是,他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期末测试卷二、知识展示台(26分): 1、绿色开花植物有根、茎、叶、()、()、种子等器官。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土壤、适宜的()和温度等条件。 2、蚕的一生会经历()、生长发育、()、死亡四个阶段,这一过程称为蚕的()。 3、物体的()程度,我们称为温度,物体的温度可以用()进行测量。对一个物体来说,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下降;物体获得热量,温度()。 4、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铁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指南针是利用磁铁能()的性质制成的。 三、对错审判厅(20分): ()1、任何植物的茎上都有“节”,它是茎最本质的特征。 ()2、植物种子萌发时,根的生长方向一定是向上的。 ()3、每一个凤仙花果实里一般有2——5粒种子。 ()4、蚕宝宝一生要蜕皮3次。 ()5、蚕的一生变化:卵——幼虫——蛹——成虫。 ()6、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 ()7、温度变化与水的形态变化有着密切联系。 ()8、零下5摄氏度可以写成—5℃。 ()9、磁铁各个部分的磁性强弱相同。 ()10、把两块磁铁吸合在一起,磁力会增强。 四、谨慎选择区(20分): 1、凤仙花种子萌发后最先长出来的是()。

A、根 B、茎 C、叶 2、植物体各个部分所需的养料是由()来完成运输的。 A、根 B、茎 C、叶 3、下列动物中,要经历变态的是()。 A、猫 B、苍蝇 C、金鱼 4、下列动物中,由妈妈直接生下来的是()。 A、猫 B、苍蝇 C、金鱼 5、测量人体体温的体温计的刻度一般在()之间。 A、0℃—100℃ B、0℃—42℃ C、35℃—42℃ 6、夏天,在棒冰周围常常可以看到“白气”,这是()。 A、棒冰周围的水蒸气 B、棒冰里的水分变成的水蒸气 C、棒冰周围的水蒸气冷却形成的小水滴 7、在温度为()的地方,液态的水不能变成固态的水。 A、0℃ B、—1℃ C、4℃ 8、下列物体能被磁铁吸引的是()。 A、塑料尺 B、一元硬币 C、铜钥匙 9、使用指南针观察方向的时候,应该()放置指南针。 A、水平 B、倾斜 C、垂直 10、如图所示,已知甲、乙、丙都是磁铁,A为N极,A和C相吸,C和F相斥,则E是()。 A、N极甲 B、S极 C、无法判断乙

沪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期末考试题

小学三年级期末考试题 (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26% 1、看拼音写汉字。7% wán qiáng xìng fúbāo qiàn qǐng kajiān ()()()() róng guāng huàn fāān rán wúyàng rúyuàn yǐcháng ()()()2、正确搭配下列词语,照样子用线连一连。3% 晴朗热烈优美苍茫例:天空比赛风景脸色 开朗激烈漂亮苍白 3、按课文内容天空。7% (1),落花时节又逢君。 (2)聪明在于勤奋,。 (3)嫩绿的树梢,广场上成了! 水里一群赤脚的孩子,快乐得。 4、照样子连线,再回答后面的问题。(6+3)% 泰戈尔《雨后》《“神通”的秘诀》于连鲁迅《爬山虎的脚》《一座铜像》毕加索冰心《金香木花》《巧取报酬》达尔文叶圣陶《猫是老虎的先生》《红色的报春花》陈毅以上课文你最喜欢哪一篇,从中了解到了什么? 二、阅读39% (一)圆圆的沙粒18% 一颗圆圆的沙粒十分真(诚城)地向同伴们说:“我要变成一颗珍珠,成为有用之材。” “变珍珠?哈哈,异想天开!”同伴们不但不理解,反而嘲笑他。 可是,圆圆的沙粒已经下定决心,坚定地钻进了蚌(bàng)壳(ké)里。 对此,沙粒们议论纷纷:“啊呀,从今以后,他再也看不见美丽的阳光、奇妙的海景,

听不见滚滚的涛声了!……” 圆圆的沙粒在蚌壳里听得清清楚楚,如果他动摇了,爬出来是很方便的,因为蚌壳开着一条缝,但他(豪毫)不犹豫。 时光伴着海波流失了。各式各样的议论被海潮冲走了。圆圆的沙粒也被他的同伴们遗忘了。 …… 几十年过去了。一个风和日丽的春天,采珍珠的姑娘在大海的波涛中打开了一只蚌壳,顿时,珠光闪闪。姑娘惊喜地叫(到道):“多么美丽的珍珠啊!” “是他?”沙粒们看见奇异的光(彩踩),听见采珍珠姑娘的高声赞美,猛然想起了几十年前的圆圆的沙粒。 “是我!”珍珠愉快地说,“我就是你们的朋友,那颗圆圆的沙粒!” 1、在文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字,打“√”。5% 2、根据划线部分内容的意思找出文中的词语,写在括号内。4% (1)圆圆的沙粒坚持自己的做法,一点儿也不动摇。() (2)采珍珠的姑娘看到美丽的珍珠感到又惊讶,有欣喜。()3、在几十年漫长的岁月里,圆圆的沙粒躺在黑漆漆的蚌壳里会怎么样呢?又会想些什么呢?联系上下文,想象写话。3% 圆圆的沙粒躺在黑漆漆的蚌壳里,不能,不能 ,他想:“。”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2+2+2)% (1)读文中划“”的句子,想想这是颗怎样的沙粒?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或词组)。 ()的沙粒()的沙粒 (2)几十年后他又变成了一颗怎样的珍珠呢?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或词组)。 ()的珍珠()的珍珠 (3)圆圆的沙粒最终能成为珍珠,是因为 。 (二)齐白石画画21% 齐白石是世界上著名的大画家,他画的花鸟鱼虫就像活的一样。蚱(zhà)蜢(měng)好像会跳;小鸟好像会眨眼睛;那些虾呀,身体像是透明的,仿佛轻轻一碰,就会游走似(s ì shì)的。 齐白石小时候家里很穷。他八岁就给人家放牛,砍柴。牛在吃草,他就用柴棍在地上画

最新上海科教版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全册教案

备课本上海科教版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 全册教案 班级______ 教师______ 日期______ 上海科教版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教师_______日期_______ 七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信息技术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定的学习领域之一,是由国家规定、地方和学校组织开发与实施的课程。结合《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2013年修订试行)》中的精神,我们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养成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态度与能力,养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培养适应信息社会发展挑战的创新型人才打下基础。现根据江苏省课程指导纲要和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实际,制定七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学校信息技术教材使用的版本是: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 2015版七年级信息技术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信息的识别与获取、信息的存储与管理、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的发布与交流等知识。具体内容总共7章,包括:走进信息世界;管理计算机;数据统计与分析;应用文档设计与制作;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图片加工与制作;音视频加工与制作。 二、学生基本情况 七年级全体学生,通过小学的学习,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养成了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由于信息技术课时比较少,每周只有一节课,学生的遗忘性大,大多数学生学后没有注意巩固,学生掌握的情况不是很理想,参差不齐。有条件的学生家中有电脑或父母单位有电脑,上机时间相对多一些,操作较熟练,有大部分学生纯粹是上课时间听课,课后就没有练习巩固的机会,所以,这一部分学生对所学知识遗忘较大,操作生疏;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积极性还是比较高,因为信息技术课并不像语文、数学那么枯燥、单调,也不像历史、政治需要死记硬背。相对来说学生觉得比较新鲜。但是这又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学生感兴趣的并不是学习,而是打游戏、上网聊天。所以,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还有待提高。要进一步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 三、指导思想: 根据《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2013年修订试行)》和学校工作计划,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明确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培养学生对信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