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人教版小学和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对联及对联常识与要求

(完整版)人教版小学和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对联及对联常识与要求

人教版小学和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对联及对联常识与要求对联常识:1.字数相等;2.词性相对;3.结构相应;4.节奏相和;5.平仄相协;6.意义相关.(八下语文)

一下对对子、合体字韵文:

云对雾,雪对霜。和风对细语,朝霞对夕阳。是对非,长对短。

花对草,蝶对蜂。蓝天对碧野,万紫对千红。虚心对骄傲,热情对冷淡。

桃对李,柳对杨,山清对水秀,鸟语对花香。诚实赢得千家赞,虚伪招来万户嫌。

千口舌,舌甘甜。土里埋,木帛棉。人门闪,马门闯。

心入门,闷得慌。合手拿,分手掰。人失足,跌下台。

二上对对子:

美对丑,爱对恨。真诚对虚假,冷漠对热忱。雪中送炭见真情,助人为乐献爱心。

贫对富,冷对暖。饥寒对温饱,索取对奉献。人人献出一点爱,人间永远是春天。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秋月白,晚霞红,水绕对云横。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三上古诗名句: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水南水北重重柳,山后山前处处梅。(王安石)

三下对对子、古诗名句:

清对浊廉对贪功对罪正对偏奖对罚优对劣善对恶勤对懒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王维)漠漠水田白鹭飞,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王建)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晏殊)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杜甫)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元杂剧)。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汪洙)

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无名氏)。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杜甫)

四上:趣味对联(回文、双关、叠字、异音、讥讽)6副,景点对联4副:

雾锁山头山锁雾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天连水尾水连天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丁丁冬冬泉高高下下树一位父亲请先生给后来想读书的儿子赠对联:苏东坡给莫干山寺庙势利眼住持题对联:好读书不好读书坐请坐请上坐

好读书不好读书茶敬茶敬香茶北京颐和园月波楼:四川青城山真武殿:山东济南大明湖:江苏苏州沧浪亭:

一径竹阴云满地树红树碧高低影四面荷花三面柳清风明月本无价

半帘花影月笼沙烟淡烟浓远近秋一城山色半城湖近水遥山皆有情

四下古诗名句,唐伯虎与祝枝山、乾隆皇帝与纪晓岚趣巧对联: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辛弃疾)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 几行红叶树,无数夕阳山。(王士禛)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

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陶渊明)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鹅湖山下稻梁肥,豚栅鸡栖半掩扉。(王驾)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白居易)唐伯虎出上联: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乾隆帝出上联: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

祝枝山对下联: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纪晓岚对下联: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五上古诗名句: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张九龄)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杜甫)

落地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袁牡)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卢纶)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刘著) 五下趣联(回文联、数字联、叠字联、顶针联):

地满红花红满地;一夜五更,半夜二更有半;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云飞天外;

天连碧水碧连天。三秋九月,中秋八月之中。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池边绿树,树边红雨,雨落溪边。六上清朝才子陈沆河边求渡即兴作的“一字诗”:

一帆一浆一渔舟,一位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六下《红岩。狱中联欢》对联:横批;1.扭转乾坤;2.极乐世界;3.苦尽甜来;4.大地回春。

洞中才数月;歌乐山下悟道;看洞中依然旧景;满园春色关不住;

世上已千年。渣滓洞中参禅。望窗外已是新春。一枝红杏出墙来。

2017年中考对联试题及答案

2017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对联 【2017安徽】 学生会开展“对对联,赢影票”活动,请帮助小祥同学为下面的上联选出合适的下联。 上联:咫尺银幕,流转千般光影。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 A.斗室方桌,遍览万古文章。 B.方寸镜头,透视万种风情。 C.琳琅满布,经营百样繁华。 D.小小梨园,上演生旦净丑。 【答案】B 【2017天水】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下面是关于我国时令节气的上联,请写出它的下联。(2分) 上联:上旬上,中旬中,朔日望日。 下联:___。 【答案】五月五,九月九,端阳里阳 【2017六盘水】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长。对联是我们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之一,逢年过节、开业奠基、婚姻丧嫁娶等都要用对联来烘托气氛。请用相关知

识,完成下列各题。 (1)这是一位同学游览湿地公园题的上联,请你对出下联。(2分) 上联:脉脉清风千翠柳。 下联:__________ (2)下面是我是一位作家为凉都大剧院题的一幅对联,请判断上下联各是哪句?只写序号。(2分) A.凉都人气上,上台个个精神B.大剧院门开,开幕连连好戏 上联:()下联:() (3)如果让你把上幅对联贴在剧院大门的两侧,左右各贴哪一联?请按照要求规范,工整地抄写带田字格里。(2分) 【答案】 (1)(2分)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境相符即可。 (2)(2分)上联:B(1分)下联:A(1分) (3)(2分)填写正确(1分)书写规范工整(1分)。左:凉都人气,上台个个精神。右:大剧院门开,开幕连连好戏。 【2017黔东南】 “节日探源”小组在活动中搜集到许多对联,为便于分类整理,他们开展了“重温对联”知识活动。 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3分) (1)古代对联的别称有_________、__________。(2分) ( 22

对联基础知识

对联基础知识 对联的格律 对联的格律,简称为联格或联律,就是对联在内容、词性和声律三个方面的规则,实质上涵盖了对联的所有六个要素,即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意境相容,用当前时髦的方式来概括,叫“六相”。本节将着重介绍对联格律中的一条基本规则,即对联中平声仄声的排列规律,简称声律或声韵。 在讲解平仄声律之前,我想先向大家简单介绍一种格律分类的观点。这种观点把对联的格律分为正格联、变格联和无格联三种格律形式。所谓正格联,即以对联尾字的平仄作为基准,凡上联尾字为仄,下联尾字为平的,都称之为正格联。在正格联中,又分为律联、组合律、宽律三种形式(限于篇幅,恕不赘述,)。变格联的定义很简单,就是与传统的正格联不同,上联可以平收,下联可以仄收。变格联如是五字和七字的,也可遵诗联。所谓无格,也就是对联时根本不讲究平仄,随心所欲,只讲究词与意思的对仗,而不考虑平仄,这种联多见于技巧联。 这种分类方法是否科学,大家尽可以见仁见智。不过,个人倾向于接受之。理由:从古到今,虽然绝大多数对联是仄起平收,但是也有不少的联作并不遵循这种规则而我们仍然能够接受甚至欣赏。这种分类法可以比较合理的解释这种现象。 从对联最基础的内容讲起,已经掌握平仄的联友就权当复习一下。最基本的内容是什么?当然是正格联的联律了。为了不至于误导,俺将

严格按照正格联的声律规则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介绍:尾字平仄规则、句中平仄规则、句脚平仄规则。 一、尾字平仄规则 一副对联,上下联收尾的各一个尾字,合共两个尾字,必须是一平一仄。在正格联中,这个原则是铁定的,不能更改.一般要求上联尾字为仄,下联尾字为平。当然,正如前面所讲,有些变格联,如岳麓书院门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则是平起仄收的,不过这在浩若烟海的古今楹联中,却是为数不多的。 二、句中平仄规则句中平仄,指的是一个联句中每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一般规律是,同一联句当中,每两个或三个字要互换平仄。(平仄交替规则)上下联之间的同一位置,平仄要相反。(平仄对立规则)公式如下:(以下所举的,皆是正格,变格不计在内) 1、一言联格律。 上联:仄下联:平 例如虎雨画墨 龙风诗泉 2、二言联格律。 上联:仄仄下联:平平 例如上海彩凤绿叶良友 宁波金龙红花好书 3、三言联格律。三言联格律有两种: A上联:平仄仄,下联:仄平平。

《对联常识》

《对联常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对联的一些常识,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2、学会欣赏对联的方法。 3、理解一些名联的含义,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结合背景理解内容把握节奏读出情感 教学难点 了解对联的一些常识并学习运用。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有一个秀才,家对面住着一户财主,财主家有一片很大的竹园,秀才据此写了一副对联: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财主想捉弄秀才,就命人将竹子砍了。秀才不慌不忙,在上下联的末尾各添了一个字,就成了一副新对联:门对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财主火了,叫人把竹子连根拔了。哪知,秀才还是在联尾又添了字,又续成了一副好对联。 你想,他会又添了什么字呢?(无,有) 二、关于传统对联的一些常识 (1)、对联的起源: 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新桃”和“旧符”是什么意思?用现代话说就是春联。春联是对联的一种,我国的春联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2)、对联的一些规律:(组内同学讨论,组间互相交流) (一)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 (二)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性相同,结构相应,内容相关)。 (三)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 (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指一声、二声的字;仄,仄声字,三声、四声的字)。 (五)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三、趣味对联欣赏: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佛脚清泉飘飘飘飘飘下两条玉带源头活水冒冒冒冒冒出一串珍珠 纪晓岚献给乾隆五十岁大寿的祝寿联: 四万里皇图,伊古以来,从无一朝一统四万里 五十年圣寿,自今而后,尚有九千九百五十年 歌颂之诚,对仗之工,前所未有。

初中语文专题讲练对联

对联 知识精讲 一、要点梳理 (一)对联的概念 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二)对联的要求 1.字数相等 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上联称出句,下联称对句。对联可长可短。不管长短,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这是对联最基本的要求。 2.词性相对 上下两联相应位置上的词,词性也需对称,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虚词对虚词等。往细里说,颜色词要对颜色词,方位词要对方位词等。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3.句式一致 句式指的是句子节奏形式,上下联相对的句子,节奏形式应当相同。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上下联都是“二二一”式。 4.平仄相协

平仄最起码的要求是:上联末字必仄,下联末字必平。平仄相协,富于音乐美。 5.结构相应 上下联对应的词或短语,最好是并列短语对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对偏正短语,依次类推,即它们结构上必须是一样的。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6.内容相关 对联的上下联内容必须是相关的,上下要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表达一个主题,决对不能彼此孤立,各自为政,或是风马牛不相及,这是写作对联的大忌。 符合以上特点的对联叫“严对”,而在结构、词性方面不够严格的叫“宽对”,中考一般只作“宽对”。此外,对联通常用毛笔竖写,贴挂时,上联居右,下联居左。 中考设置对联考点,能考查考生的想象、分析、理解和概括等思维能力,又能考查考生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因此近年来对联题备受青睐,出现频率较高,成为中考的亮丽风景。对联这一中考考点常见的题型主要有三种:拟写补全对联、修改组合对联、理解鉴赏对联。 (三)对联的分类 1.按用途 (1)通用联:如春联。 (2)专用联:如茶联、寿联、婚联、喜联、挽联、行业联、座右铭联、赠联、题答联等。 2.按字数 (1)短联(十字以内) (2)中联(百字以内) (3)长联(百字以上)等 3.按修辞技巧 (1)对偶联: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 (2)修辞联:比喻、夸张、反诘、双关、设问、谐音。 (3)技巧联:嵌字、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数字。 4.按联语来源

中考语文对联试题(学生用)

中考语文对联试题(学生用) 一、单独考查: 1.看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后,有人出了一副对子。上联是“身残志坚,保尔唱响生命曲”,请你分别结合《西游记》和《水浒》中的有关情节写出下联。 上联:“身残志坚,保尔唱响生命曲” 下联:(《西游记》) (《水浒》) 2.在20XX年春节晚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特色对联,融历史、地理、诗文、典故等文化于一体,成为晚会的精彩亮点之一。请你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在下面两副对联的前面填上省名。 ()上联:八百里洞庭凭岳阳壮阔; ()下联:两千年赤壁览黄鹤风流。 ()上联:石林自有高材生,群峰拔地; ()下联:琼海独具大手笔,五指擎天。 3.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率领大陆访问团在拜祭黄帝陵时所说的“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和平一家亲”,言简意赅地表达出两岸炎黄子孙的共同心声,勾起多少人的思念之情。请根据下面上联所表达的内容,集出或改写平时所积累的名句,对出下联。(吉林省中考题)上联:少小离家为异客下联: 4.根据下面语言材料,运用对偶知识对出下联。(兰州市中考题) 春天时,湖水涨满,湖天一色,船行湖中,如行天上;秋日里,山色斑斓,山景如画,人游山中,如行画中。 上联:春水船如天上坐;下联:。 5.根据提供的情景按要求答题。 古今中外,许多名人先哲用精粹的语言道出了他们对大千世界的洞悉,对人生万象的彻悟。吟诵这些妙语,可以使灵魂得以烛照,使智慧得以开启。为此,立志中学初三(二)班班委会决定搞一次“名言接力赛”。 请你以对联的形式为这一次活动设计一个主题语。 上联是: 下联是: 6.对联:屋后松竹添秀色门前梅兰 7.“轻风细柳,淡月梅花”是一副四字对联。请根据扩展后的下联,在方格中填写一字,组成一副对仗工整的五字联。 上联:轻风细柳 下联:淡月隐梅花 8.请运用对偶知识对对子。 ①上联:滚滚波涛蕴宝藏②上联: 下联:下联:海洋乃人类未来粮仓 9.某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举办楹联应对活动,其中给出的一则上联是:“品美文若饮甘露”,请你对出下联。 上联:“品美文若饮甘露”下联: 10.请阅读下面的材料,从后面所给的句子中任选一句作上联,然后根据材料内容对出下联。(乌鲁木齐市中考题) 20XX年2月17日,中央电视台第三届“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揭晓:奥运冠军刘翔、

对联常识

对联常识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又称对子,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起源于桃符。 对联最早出现在三国时代,也有说起源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板桃符题为“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是中国最早对联,也是第一幅对联。也有人说第一副对联是“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对联应具备四项: 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拗,句法相同.。 (一)平仄相会,音调和谐,习惯是仄起平落,上联尾字是仄声,下联尾字用平声。 (二)词性相对:位置相同,虚对虚,实对实,名词对名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相对词应相同位置上。 (三)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四)平仄相谐 1、上下联平仄相反,但又不要求字字相反,.但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上联仄、下联平)。 2、上下各句内平仄交替(马蹄韵的规则,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五)上下联之间内容应相关、对联禁忌 1、.忌合掌:上下比的词语并义相配,不能意思相同,否则犯了合

掌病。如:“五湖传喜讯,四海送佳音”五湖四海同指广阔地域,传和送意思相似,喜讯佳音更是同义词.这样对联就不合格,2忌重:是指不规则重字,有规则是巧联,如“百鸟鸣春歌盛世,一龙降世兆丰年两个世字在不的位置上犯不规则重字 3.忌失对欠平衡:如:奥运精神传友谊,圣火辉煌映和谐。“辉煌”对“精神”的词性失对(形容词对名词) (六)失替应留意:失替是语病,平仄应交替,上联2、4、6字应是仄、平、仄,或平、仄、平;下联应是平、仄、平,或是仄、平、仄。不管上下联2、4、6字出现连续2 平或2仄为失替。 (七)乱脚:指上联和下联的最后一个字,上联仄收尾,下联平收尾(即上仄下平)违背即乱脚。如:九州迎圣火;百载圆一梦。上下联最后一个字都是仄声。 (八)忌孤平:指平脚句(下联)里,除最后一个字是平韵外,其它字均仄韵,这就叫孤平,上联的孤仄也不行。 (九)忌三平尾:三仄尾、尾部连三仄,三平均忌讳。爆竹声声辞旧岁;梅花朵朵迎新春。“迎新春”均平声,这就犯了三平尾。 (十)忌上重下轻:上联气势强盛(重),下联气势软弱(轻),如:听铁马声声关山入梦;看银钩笔笔书画萦心。

对联常识点滴

对联常识点滴 楔子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自产生的那天起,就在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站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广大人民所喜爱。这是因为汉字的独特造型与结构造就了对联:(1)汉字的方正典雅、齐整庄重,上下联语句的工整对仗,赋予了对联结构上的均称美,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力与享受。 (2)汉语音韵的抑扬顿挫,上下联语调的和谐应对,使得对联诵读时表现出神妙的音韵美,给人以听觉上的愉悦和快感。 (3)就其内容而言,有褒扬、有批判;有抒情、有绘景;有对历史的深思、有对现在的剖析……。可以说:优秀的对联是集思想、书法、音乐、诗歌、造型艺术于一身的完美的艺术珍品。它能启迪人们的心智、慰藉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对联的演革与渊源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这是对联最原始的形式。 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书籍中,就存在许多含有对偶因素的句子。例如,《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老子》中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论语》中有“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后来,在汉赋以及魏晋南北朝盛行的骈文里,句子更是“奇偶相配”。隋唐以后,律诗兴起,其颔联、颈联都是对仗的,把它们单独抽出来,就是一副对联。如“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等,对联做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是从律诗中分化出来的。这是现代对联的来源之一。对联的另一个来源是集句。把原来各不相干的词句按照一定意义集在一起,恰成对偶,也可形成很好的对联。沈括《梦溪笔谈》说,王安石曾摘“鸟鸣山更幽”对古人诗句“风定花犹落”。这样,比原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更妙,因为后者上下句只有一层意思,而前者上句是静中有动,下句则动中有静。 对联的来源之三是文人的专意创作。一般认为,后蜀孟昶所作“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春联,是传世的第一副对联。(此“中国第一联”或可作为一种提法,而不能就此论定。例如唐太宗就曾题书藏晋词一联语:“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对联的发展、形成有其漫长的演变过程和民间性等,并不能确认哪是真正的首联。 北宋末宣和年间,有人把四川眉山诗人唐庚的名句“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用来作门联,这是日常用对联榜门的一个先例。 南宋的杨邦乂在金军攻破建康,威武不屈,咬破手指,用鲜血在衣襟上写下十个大字:“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朱熹筑沧州精舍,曾自书一联:“佩韦遵考训,晦木谨师传。”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明清两代,对联的发展达到全盛,主要表现在它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类对联都得到广泛的应用。家家户户以至各行各业都有了挂贴对联的习惯。寺庙道观、风景名胜地点,用它做楹联;日常交际中,人们用它祝寿、庆婚、哀挽、题赠;文人学士用它写景咏物,言志抒怀…… 对联的类别 (一)就对联上下联的语意关系上而言大至可以分为三类: 1.正对

2020中考语文复习专题对联(含答案)

2020中考语文复习专题:对联(含答案)1.(2019·绍兴中考)绍兴兰亭景区有一副楹联,上联为:雅集鸿文传百代,请从下列选项中找出它的下联。( ) A.至乐无声唯孝悌B.流觞韵事足千秋 C.来听渔鼓唱前朝D.愿无忘名士风流 2.(2019·温州中考)寻找“最美”对联。根据内容,给下面三个地方选出相应的对联。 (1)永嘉上塘殿戏台( ) (2)文成刘基庙( ) (3)江心屿文天祥祠( ) A.侧身天地成孤注;满目河山寄一舟。 B.占事考详,明有徵验,开国文臣第一;运筹画计,动中机宜,渡江策士无双。C.古往今来,多少英雄人物,功名利禄真亦假;天长地久,却看儿女柔情,离合悲欢实还虚。 3.(2019·广东中考)根据对联常识,将下面六个短语组合成一副对联。 无处随时不清风动来举起消酷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19·庆阳中考)根据《西游记》中的相关情节,完成下面对联。(任选一联) 上联:________孙行者上联:黑风山里黑熊怪 下联:鹰愁涧遇小白龙下联:白虎岭________ 5.(2019·北京中考)下面是一位同学写的一副对联,他不能确定横线处应填入

的词语。你认为在上下联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驼铃__①__,古道徐行,一路丝绸连__②__; 波涛__③__,汪洋横渡,千年文明耀__④__ A.①滚滚②欧亚③悠悠④乾坤 B.①滚滚②乾坤③悠悠④欧亚 C.①悠悠②欧亚③滚滚④乾坤 D.①悠悠②乾坤③滚滚④欧亚 6.(2019·安徽中考)下列对一首五律颔联和颈联的补充,最恰当的一项是( ) __________汉阳渡,初日郢门山。(颔联)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________。(颈联) A.风高还 B.风高回 C.高风还 D.高风回 7.(2020·原创)匾额作为中华民族的独特民俗文化精品,它以凝练的诗文、精湛的手法、深远的寓意,指点江山,评述人物。下图是悬挂于文天祥祠的“浩然之气”匾。请你配合此匾,为文天祥祠内侧大门两侧的楹柱拟写一副对联。下联为“永剩丹心照古今”,下列做上联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河岳日星垂万世B.唯留正气参天地 C.长荣青史壮乾坤D.报国文章尊李杜 8.(2020·原创)清朝文学家张潮曾在《幽梦影》中为我们留下了两副尚未完成的对联,请你从中任选一副写出对句。 予尝偶得句,亦殊可喜,惜无佳对,遂未成诗,其一为“枯叶带虫飞”;其一

小学六年级语文对联知识练习与答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对联知识练习及答案 一、对联知识: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基本特点: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应),节奏相合,内容(相关)。 按用处分,基本类型有:春联、楹联、婚联、挽联、兽联、居室联、题赠连、名胜联。 二、对联积累: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 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 春回大地,(福满人间) 丑去寅来千里锦(牛奔虎啸九州春) 书中乾坤大,(笔下天地宽)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福如东海阔),寿比南山高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 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 (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三、对联知识拓展 1、我国最早的春联是:(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2、新学期开始了,教室的墙上要贴一副对联,你建议用那幅(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 作舟);爷爷马上要八十大寿,我要为他写副对联:(福如东海阔,寿比南山高);我的书房里摆设很多,但是总觉得缺点书香味,不如贴一副对联:(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3、“译著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

高三语文考点归纳:对联常识

高三语文考点归纳:对联常识楔子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高考,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自产生的那天起,就在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站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广大人民所喜爱。这是因为汉字的独特造型与结构造就了对联:汉字的方正典雅、齐整庄重,上下联语句的工整对仗,赋予了对联结构上的均称美,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力与享受。 汉语音韵的抑扬顿挫,上下联语调的和谐应对,使得对联诵读时表现出神妙的音韵美,给人以听觉上的愉悦和快感。 就其内容而言,有褒扬、有批判;有抒情、有绘景;有对历史的深思、有对现在的剖析……。可以说:优秀的对联是集思想、书法、音乐、诗歌、造型艺术于一身的完美的艺术珍品。它能启迪人们的心智、慰藉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对联的演革与渊源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这是对联最原始的形式。 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书籍中,就存在许多含有对偶因素

的句子。例如,《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老子》中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论语》中有“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后来,在汉赋以及魏晋南北朝盛行的骈文里,句子更是“奇偶相配”。 隋唐以后,律诗兴起,其颔联、颈联都是对仗的,把它们单独抽出来,就是一副对联。如“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等,对联做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是从律诗中分化出来的。这是现代对联的之一。 对联的另一个是集句。把原来各不相干的词句按照一定意义集在一起,恰成对偶,也可形成很好的对联。沈括《梦溪笔谈》说,王安石曾摘“鸟鸣山更幽”对古人诗句“风定花犹落”。这样,比原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更妙,因为后者上下句只有一层意思,而前者上句是静中有动,下句则动中有静。 对联的之三是文人的专意创作。一般认为,后蜀孟昶所作“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春联,是传世的第一副对联。对联的发展、形成有其漫长的演变过程和民间性等,并不能确认哪是真正的首联。 北宋末宣和年间,有人把四川眉山诗人唐庚的名句“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用来作门联,这是日常用对联榜门的一个先例。

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专题06对联与仿写试题

专题六对联与仿写 专题突破训练 1.[2019·包头一模]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对联题。(请用正楷书写) “思念”是每个漂泊在外的游子永恒的情结。下面这副以“思念”为主题的对联,上联是依据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成的:佳节遥想登高望远思至亲。请你依据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对出下联: 。 2.[2019·青山区二模]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对联题。(请用正楷书写) 青山区教育局组织古诗文赏析大赛,有同学根据曹操的《观沧海》写出了上联:千秋雄略看洪波起沧海。请你根据学过的古诗文,拟写一个下联。(注明具体篇目) 例:满眼离愁送挚友赴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下联: 3.[2019·包头中考样题(一)]请依据下联对出上联,用楷体规范书写。 上联: 下联:先忧后乐古仁人登楼抒怀 4.[2019·包头中考样题(二)]仿照加点部分,在横线上补写语句,使语意完整。 每个季节的风都给人不同的感受。春天的风是灵动的 .............; ...,轻盈的身姿惊醒了沉睡的大地 夏天的风是, ; 秋天的风是, ; 冬天的风是, 。 5.[2019·包头中考样题(三)]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对联题。 昆明富民县有一处瀑布,景色壮美。明末清初有一位弹棉花的工匠,路过此瀑布时,看到瀑布飞泻的奇观壮景,随口吟出一上联:“白水如棉,不用弹弓花自散。”数十年间,无人对出下联。后来一位织布工人路过此地,正是夕阳晚照、落霞满天之时,于是不假思索,对出下联: 。 6.[2019·青山区质量抽测]完成下面的对联。 上联:写对联,抒情怀,传承民族文化 下联:

7.[2019·东河区二模]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对联题。 开展名著阅读活动以来,不少同学将自己对所读作品的认知感悟拟写成对联。下面就是一位同学阅读《艾青诗选》后针对艾青诗歌常用意象写出的上联——艾青诗歌咏土地咏太阳咏春天抒写爱国情感。请你依据《傅雷家书》中傅雷给儿子傅聪的信中内容对出下联,并用楷体规范地书写在田字格内。 8.[2019·昆都仑区二模]仿照加点部分,在横线上补写语句,使语意完整。 语文学习能引领我们走上一段美好的征途。徜徉于美丽的文字间,汲取天地精华,领悟人生智慧。读诗 歌, ;读小说, ;读散文, ;读戏剧,读《屈原》在风雷电中吟唱不屈的情 ................怀.。 9.[2019·北重一中三模]完成下面对联。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学校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活动中向同学们征集对联,一同学写下了上联,可一时对不出下联,请你帮他完成下联。 上联:七十年风雨,祖国与乾坤共寿 下联: 10.[2018·包头一模]完成下面的对联。 上联:访桃花源探寻陶渊明美好理想 下联: 11.[2018·青山区二模]完成下面对联。 上联:摘星高远志,挑战艰难志高远 下联: 12.完成下面的对联题。 三国时代,周瑜嫉妒孔明才能。一天设宴相请,周瑜对孔明说:“孔明先生,我吟首诗你来对,对出来有赏,对不出来杀头问罪如何?”孔明早已觉察周瑜心意,便故意说:“军中无戏言,都督请说。”周瑜暗自大喜,开口便道:“有水也是溪,无水也是奚。去掉溪边水,加鸟便是鸡。得志猫儿胜过虎,落魄凤凰不如鸡。”孔明听了,心中暗想,自己今日落入周瑜之手,岂不是“落魄凤凰”吗?便立即吟诗以对:“。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巧妙地回击了周瑜。 13.仿照例句写一个句子。 例句:飘落的叶!你化作春泥时,生命就延续了。

部编版中考语文专题:语文运用:对联

1.【2017·山东滨州】 光明日报8月20日电在当地时间20日晚结束的里约奥运会女子排球决赛中,中国女排以3比1战胜塞尔维亚队,时隔12年再次捧得奥运会冠军。拼字当头,方得万千风流。中国女排靠着“一分一分地拼”的精神和坚韧,奋勇出击,硬是咬下了一场场硬仗,赢得了最后的胜利,写下了新的传奇。 (2)请结合上面新闻,根据上联对出下联,赞扬为国争光的女排英雄们。(2分)上联:铿锵玫瑰沉着应战大赛终折冠 【答案】示例:巾帼英雄奋勇出击奥运写传奇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对联的能力。使用“拆合法”对对联最有效。所谓“拆合法”即把一句拆成若干个词组,分别作对,最后又把分别对出的组合成一句。上联“铿锵玫瑰沉着应战大赛终折冠”,可以进行这样的切分:“铿锵玫瑰——沉着应战——大赛——终——折冠”。然后根据新闻材料,提炼出关键词,一一作对即可。如,“铿锵玫瑰”代指“中国女排”,可以想到“巾帼英雄”;“沉着应战”可选用材料中的“奋勇出击”;上联的结果是“大赛终折冠”,下联可选用材料中“赢得了最后的胜利,写下了新的传奇”的关键词,与“大赛——终——折冠”一一对应为“奥运写传奇”。注意字数相同,内容有联系,形成对偶即可得分。 2.【2017·浙江宁波】请你运用对联知识,为“两浙光风三月柳”选出下联( )(2分) A.齐家立业即文章 B.千秋功业一楼书 C.四面湖山依几席 D.争与友人戏落红 4.B 【解析】本题考查补写对联的能力。对对联,要注意其常识,如字数相同、词性相对、结构形同、平仄相协,宽对即可。从结构上看,上联是“四字短语+三字短语”;从词性来看,是“偏正短语+偏正短语”,认真分析所给的四个选项,B项是符合要求的。 (3)3.【2017·北京】下面是参观郭沫若故居后,一位同学写的参观记录和他未完成的一副对联。请你根据他的参观记录,在对联处写出词语,将这副对联补充完整。(2分) 【参观记录】 时间:2017年4月13日地点:郭沫若故居 郭沫若,四川乐山人。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女神》是他的第一本诗集,出版于1921年8月。《女神》开一代新诗风,是中国自由诗的代表作。 他还是一位史学大家,潜心研究甲骨文。 他制作的《屈原》是历史剧的先锋之作。 【对联】 上联:诗坛领袖,①新诗风,《女神》为自由诗典范 下联:话剧大家,改变老故事,《②》乃历史剧先锋 【答案】①自创②屈原 【解析】本题考查对联,需结合材料信息与对联内容综合分析。对对联,要注意其常识,如字数相同、词性相对、平仄相协,宽对即可。同时,还要注意结合材料。第②空,难度不大。结合参观记录中提到的的“《屈原》是历史剧的先锋制作”与上联中的《女神》可直接写出答案。第①空,则需要结合参观记录中提到的“《女神》开一代新诗风”,且与下联提到的“改变”词性相对应。 4.【2017·浙江杭州】“拆字对联”是一种活泼精巧的对联样式,体现了汉字之美,下面四副对联中不属于“拆字对联”的一项是()(2分)

对联知识介绍

对联知识介绍 对联形式短小,文辞精炼,既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又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 对联是在古代的“桃符”和“对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最早的对联出现在一千多年前。具史料记载,后蜀广正二十七年的春节前夕,后蜀主孟昶因平日善习联语,故趁新年来到之际,忽然下了一道命令,要求群臣在“桃符板”上题写对句,以试才华。群臣们各自写好一幅,耐心等待审查。孟昶一一看过,均不满意。于是他就亲自提笔,在“桃符板”上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我国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一幅最早的春联。对联的格式精巧玲珑,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习惯,而且在群众广泛运用的基础上还有了统一的要求,固定的格式。从文学角度来看,它是我国民间文化遗产中讲究较多、要求较严的一种特殊文体。从格式上看,它紧密结合现实生活中门有两个门框和一个门楣道的特点,相应地由三部分组成:上联:第一句,也叫出句;下联:第二句,也称对句;横额:也叫横批或横披。上、下联是对联的主体,有和壁之妙,缺一不可。另外,对联在实际运用中,上、下联文字不管多长,一般都没有标点,这也是格式上的一种特殊讲究。但也有例外。 对联的类型:从反映的内容和使用的场合来看,对联可以分为:春联、楹联、婚联、挽联、寿联等。春联:以除旧迎新,言明志向,充满豪情,展望未来为主要内容,专门在元旦、春节时粘贴的对联,因时效性较强,人们就称为春联。如:春满长征路,花繁民主枝。楹

联:为了表达某种愿望或满足装饰需要,在宫廷、府宅、庙宇、园林的楹柱之上,或用木板刻制,或在壁石上雕琢的联语,统称为楹联。例如,一九七九年,杭州“岳庙”修复一新,当代著名词人兼书法家赵扑初,化用岳飞《满江红》词意,为重新塑好的岳飞巨像两边的大柱上,精心撰写了一幅古为今用、气魄宏大的楹联: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寻抬头望;收拾山河酬壮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婚联:专门在举行结婚仪式那天选用或编写的能够表达热烈气氛的对联称婚联。如:并蒂新开幸福花,同心永结富裕果。挽联:为了评价先人的生平业绩,抒发后人诚挚的怀念之情,在追悼会或纪念会上所用的对联,谓之挽联。如悼念敬爱的周总理的一幅挽联:心血劳干革命事业似巍巍泰山震环宇,骨灰撒遍总理恩情如滴滴雨露润人心。寿联:当老人喜过生日,子女为了表达对长辈的祝福之情,常以延年益寿、福满家门为主要内容,精心书写一些吉祥的词语,或贴在门上,或挂在厅堂,这样的对联就叫寿联。一九四一年时马老马寅初六十寿辰大会,周恩来、董必武和邓颖超联名赠送了一幅寿联:桃李增华坐帐无鹤,琴书做伴支床有龟。 对联的要求:对联,如果是五字或七字式,那就与五言、七言律诗中的颔联(三、四句)或颈联(五、六句)完全相同。对联作为一种独立成文的文学体裁,它的主要要求是既要有“对”,又要有“联”。所谓“对”,就是形式上成对成双,彼此相“对”;所谓“联”,就是上下文的内容要互相照应,紧密联系。一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结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才能很好地说明一个问题,表现一件事物,

对联常识及对联的制作

对联常识及对联的制作 对联常识及对联的制作——兼评述高考对联题 2004 年高考语文新出 现了一种题型,这就是对联题。 包括全国卷和自主命题卷,有 8 份高考语文试卷考查了对联。 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它是在古代的桃符和对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最早的对联出现 在一千多年前。 具史料记载,后蜀广正二十七年公元九六四年的春节前夕,后蜀主孟 昶因平日善习联语,故趁新年来到之际,忽然下了一道命令,要求群臣在 桃符板上题写对句,以试才华。 群臣们各自写好一幅,耐心等待审查。 孟昶一一看过,均不满意。 于是他就亲自提笔,在桃符板上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这就是我国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一幅最早的春联。 对联雅称楹联,俗叫对子。 对联的单位叫副,因它分上下联互相对称,像人的肾脏那样叫一副、 两副等,以区别于文章叫篇、诗词叫首、日记或新闻叫则。 上联叫出句,下联叫对句。

对联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 艺术形式。 从反映的内容和使用的场合来看,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婚联、寿 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歇后联、药联等 等。 春联,以除旧迎新,言明志向,充满豪情,展望未来为主要内容,专 门在元旦、春节时粘贴的对联,因时效性较强,人们就称为春联。 如春满长征路;花繁民主枝。 婚联,专门在举行结婚仪式那天选用或编写的能够表达热烈气氛的对 联称春联。 如并蒂新开幸福花;同心永结富裕果。 挽联,为了评价先人的生平业绩,抒发后人诚挚的怀念之情,在追悼 会或纪念会上所用的对联,谓之挽联。 如悼念敬爱的周总理的一幅挽联心血劳干革命事业似巍巍泰山震环 宇,骨灰撒遍总理恩情如滴滴雨露润人心。 寿联,当老人喜过生日,子女为了表达对长辈的祝福之情,常以延年 益寿、福满家门为主要内容,精心书写一些吉祥的词语,或贴在门上,或 挂在厅堂,这样的对联就叫寿联。 一九四一年时马老马寅初六十寿辰大会,周恩来、懂必武和邓颖超联 名赠送了一幅寿联桃李增华坐帐无鹤;琴书做伴支床有龟。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 昆明大观园大观楼的长联达到 180 字,被称誉为古今第一长联;而武

人教版初二语文对联专项练习知识点练习题

人教版初二语文对联专项练习知识点练习 题 人教版初二语文对联专项练习知识点练习题 1、请写出其中一副对联所赞颂的人物、及相关的成语或诗句。 (1)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赞颂的是_________相关的成语或诗句是_________ (2)酌酒花间,磨针石上;倚剑天外,挂弓扶桑。 赞颂的是_________相关的成语或诗句是_________ (3)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 赞颂的是_________相关的成语或诗句是_________ 2、福州乌山的琵琶亭有一副对联,上联是:一弹流水一弹月。下面最适合作为下联的一句是( ) A、半入江风半入云 B、一味清凉上月时 C、二分明月万梅花 D、三月细雨春妩媚 3、根据下列对联内容,联系所学的古诗文,在括号中写出相应的名胜古迹。 (1)黄鹤偶乘沧海月白云常带楚江秋 ( ) (2)我其仙乎吞云梦者八九登斯楼也览气象兮万千( )

(3)四顾八荒茫天何其高也一览众山小人奚足算哉( ) 4.删改下面对联的下联,使之与上联对仗工整。 上联:世事如棋,让一着不会亏我下联:心田好似大海,能够纳百川亦可容忍他人 删改后的下联: 5、给下列对联归类,把相应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①东风吹出千山绿,春雨洒来万象新 ( ) ②死者长已矣,死而能伸民志伸国权,死犹不死! 生而为何乎?生而成为奴隶为牛马,生亦徒生! ( ) ③远求海外珍藏本,快读人间未见书 ( ) ④海枯石烂同心永结,地阔天高比翼齐飞 ( ) A春联 B.婚联 C.挽联 D.行业联 7、下面本是四副完整的对联,但是失散了,请将字母代号填在括号里构成一副完整的对联。 A.时雨点红桃千树 ( ) B.亭闲有竹春常在 ( ) C.无意东风花半露 ( ) D.晴空一镜悬明月( ) a.山静无人水自流 b.春风吹绿柳万枝 c.夜市千灯照碧云 d.有闲春色燕双飞 8、为这副对联的上联”八百里洞庭凭岳阳壮阔”选配下联,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五千年盛世欣太平今日 B.两千年赤壁览黄鹤风流

中考语文仿写续写对联专题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

一、中考语文仿写续写对联专题训练 1.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答。 大年初一,央视一套的原创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惊艳上线,其间传统诗歌与现代音乐相结合的新歌曲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其中也不乏经典的声音,比如陈力在1987年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的《枉凝眉》和杨洪基老师演唱的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虽然都是老歌曲,但演唱者一张口就把观众带回到那个桃花底下读西厢的红楼场景中,又或者带到了群雄并起、吞吐天下的三国纷争里。 (1)请用一句话概括上述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 (2)请根据对联常识,将下面八个词语或短语组合成一副对联,为这期节目作宣传。 演离合悲欢当代常有观抑扬褒贬岂无前代事座中剧中人 【答案】(1)大年初一,央视一套的《经典咏流传》上线。 (2)上联:演离合悲欢当代岂无前代事下联:观抑扬褒贬座中常有剧中人 【解析】【分析】(1)认真阅读这个材料,可知这段话的中心句是:大年初一,央视一套的原创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惊艳上线。从这句话提取出关键信息即可。 (2)对联要注意以下几组要求:第一,上下联字数要相等。第二,上下联词组要相同,词性要一致。第三,上下联平仄要相调。”演悲欢离合“属于动宾短语,”悲观离合“是并列短语,故”演悲欢离合“应和”观抑扬顿挫“相对;”岂无“应和”常有“相对,”前代事“应和”句中人“相对,”当代“应和”座中“相对。故上联应为:演离合悲欢当代岂无前代事,下联应为:观抑扬褒贬座中常有剧中人。 故答案为:⑴大年初一,央视一套的《经典咏流传》上线。 ⑵上联:演离合悲欢当代岂无前代事下联:观抑扬褒贬座中常有剧中人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文中内容要点的能力。概括文章内容要点时要抓住关键词,提取并组织每个语句中重要的语言标志,再加以综合表达,概括出内容要点。 ⑵本题考查拟写对联的能力。拟写对联的基本原则有:①对偶原则,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应;②内容相关原则,要求上下联必须围绕同一话题,内容上或互补,或对立,或承接;③避免重复原则,避免上下联同一位置出现同一词语,也避免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④上仄下平原则,即上联末字押仄声韵,下联末字押平声韵,这个原则在考题中一般放得较宽。 2.《傅雷家书》是充满真情、流露真意的家书,读后感人至深。请你用一副对联表达父子之情。 【答案】略 【解析】【分析】上联与下联均应围绕父子情感,注意对仗要严密。如:莲(怜)子心中苦梨(离)儿腹内酸 【分析】对联是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是语言艺术,书法艺术和装饰艺术的完美结合。对子就是对偶句,由上下两对句组成。字数相等,节奏一致。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多不少。上、下联内部的语音节奏要一致。

对联常识

對聯常識 對聯,俗稱對子,雅稱楹聯(因多用於張貼、懸掛、雕刻在廳堂門柱上)。當代聯人陸偉廉將它定義為: “對聯是由兩組文義相關的對句所組成的聯合體”。其中,第一組稱上聯,第二組稱下聯。與駢文、格律詩詞一樣,對聯也是我國漢文學所特有的一種文學形式。如日本著名漢學家鹽穀溫博士所說,“對聯是中國文學的特產物”。漢字為表意文字,通稱方塊字,具有一字一體一音一義的獨立語特徵(少數異體字、破音字、多義字,並不否定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下,漢字只能是一字一體一音一義),故由漢字構成的漢文學,獨具對稱均勻之美。從文字的運用來看,對聯不愧是開在漢文學之樹上的一朵奇葩。它比較集中地體現了漢字的特色,是漢字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種文學形式和文化現象,對聯基本上只存在於漢民族文化圈內,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 對聯是一種實用性很強的文學形式,不管是典雅的、通俗的還是雅俗共賞的對聯,將其張貼、懸掛、雕刻在門柱廳堂,都能營造出一種祥和、喜慶,或者高雅、莊嚴的氣氛與格調。因此,自從對聯產生時起,它就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並逐漸融入了中國人的民間習俗之中,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般認為,最早出現的對聯是春聯,而春聯起源於桃符。從晉代至唐代,對聯這一文學形式便已經萌芽並逐漸發展。不過,人們通常將五代時蜀後主孟昶於西元963年歲除日題在桃符板上的一副春聯: 新年納餘慶 佳節號長春 作為春聯之發軔。直至明清,對聯逐漸盛行,並延續至今。總之,濃厚的傳統性與實用性,是對聯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土壤。 對聯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不僅實用性很強,而且藝術要求也很高。其文學藝術風格總的來說可概括為“短小精悍”。對聯的篇幅往往不長,單邊字數多為幾個字到十幾個字,上百字、上千字的長聯,並不多見。正因如此,一方面,它在格律上要求非常嚴謹,不是隨便兩組字數相等的話就能湊成的。如果沒有嚴謹的格律,那麼,作為一種獨特文學形式的對聯,其獨特性、藝術性將蕩然無存,其藝術生命力也難以持久。因為對聯最本質的藝術特徵是其對稱性,而只有嚴謹的格律,才能保證它的對稱性。另一方面,作為一種形式小巧的文學體裁,其內容應當是精悍的,應當包含盡可能豐富的思想涵義。在這個意義上,一副對聯如果僅有形式而缺乏內涵,那麼,就難免淪為一種“文字遊戲”、“雕蟲小技”。反過來,好的對聯則有“詩中之詩”的美譽。總之,形式與內容的精煉性是對聯又一個重要的藝術特徵。 另外,對聯還是一種具有較強的啟蒙性的文學形式。學習寫對聯,對於我們學習漢語言文學,特別是有關字音、韻律、詞性、語法修辭等方面的基礎知識,都有很大的幫助。欣賞與寫作對聯,是學習漢語的好形式。 總之,對聯的文化藝術特徵大體上可概括為:民族性,傳統性,實用性,對稱性,精煉性,啟蒙性,等。 對聯是一種講究格律的文學形式,要欣賞與寫作對聯,必須瞭解其最基本的格律要求。所謂對聯格律(簡稱聯律),指對聯中有關平仄、詞性、語法修辭,以及書寫張貼等方面的格式與規律,其核心是對仗。對聯的基本格律可概括成以下幾點: 1.字數相等,內容相關。 從字數來看,原則上,只要上下聯字數相等,不論多少字數均可。如上下聯各四個字,則稱四言聯,等等。但在實踐中,多為四字以上,因漢字一般需要四字以上才能組成句子。從內容上看,一副對聯的上下聯之間,內容應當相關,也就是意思要相互襯托或相互銜接,以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輔相成的效果。大多數對聯上下聯之間的內容屬於互相襯托的關係。這種襯托或者是從相同的角度互相映襯、互相補充(即所謂”正對”),或者是從相反的角度互相反襯、互相對照(即所謂“反對”),“正對”如: 心蓮清淨 性海圓融(注:所引對聯未注明作者或出處的,均出自本書,下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