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认知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传承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传承大学生作为当代社会的新生力量,其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道德和智慧,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纽带。
在当今快节奏、信息爆炸的社会背景下,如何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成为值得探讨的问题。
传统文化认知的现状及影响大学生是社会思想的主要传播者和创新者,其传统文化认知直接关系到文化传承的延续。
当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多元化,一些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存在模糊、肤浅甚至偏差的情况。
这种现象可能导致大学生对文化传统的疏远,失去了传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于文化的理解和把握也难以深入。
然而,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灵魂,对大学生而言,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是继往开来、积淀智慧的重要途径。
传统文化的认知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文化自信,还能够激发他们的文化创新意识,促进文化传承与发展。
大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要提升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引导意识形态教育高校是思想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通过课程设置和文化活动,引导大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培养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觉传承意识是当前教育的关键任务之一。
开展文化体验活动组织大学生参加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如书法、绘画、传统手工艺等,让大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之美,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激发内心对传承的热情。
利用新媒体传播借助当今信息化的优势,运用互联网、移动通信等新媒体手段,将传统文化知识以现代化的形式呈现给大学生,让传统文化融入他们生活的点滴中,使其传承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鼓励创新实践在大学生的课余时间和社会实践中,鼓励他们结合传统文化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点,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和活力。
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传承研究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传承研究在当今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浪潮中,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而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未来栋梁,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传承状况,对于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现状目前,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
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和浓厚的兴趣。
他们通过阅读经典著作、参加文化活动等方式,主动探索传统文化的内涵。
例如,一些中文系、历史系的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古典诗词,对古代历史的重大事件和人物如数家珍。
然而,另一方面,仍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较为浅显。
在一些调查中发现,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仅停留在表面,如知道一些传统节日的名称,但对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却知之甚少。
对于传统艺术形式,如戏曲、书法、剪纸等,许多大学生缺乏亲身的体验和感受,甚至认为这些艺术形式已经过时。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信息爆炸,使得大学生更多地关注当下的流行文化和实用知识,而忽略了传统文化的价值。
其次,学校教育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存在不足,课程设置不够完善,教学方法不够生动有趣,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再者,家庭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参差不齐,部分家庭缺乏对孩子进行传统文化熏陶的意识和行动。
二、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尽管存在认知上的不足,但仍有不少大学生在以自己的方式传承传统文化。
一些大学生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社团,如汉服社、诗词社等,通过组织活动、交流分享,传播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校园文化节上,经常可以看到大学生们展示传统技艺、表演传统节目。
然而,从整体上看,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方面,传承的方式较为单一,多局限于校内活动和网络传播,缺乏与社会的深度融合。
另一方面,传承的力度和持续性不足,一些活动往往只是一时热闹,难以形成长期的影响力。
三、影响大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因素1、个人兴趣和意识个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是影响传承的关键因素。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调研报告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调研报告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对于大学生这一代来说,传统文化的认知对于其自身价值观、文化素养的养成以及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对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调研来探讨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以及其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文化传承的看法。
一、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存在一定差异,但整体较为稳定。
其中,将传统文化与民族历史、经典著作、传统节日等方面联系在一起的大学生比例较高,占总体的60%左右。
这部分学生通过学校教育、亲人的传承以及自己的主动学习等途径,对于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
另外,有约20%的学生将传统文化仅仅视为一种陈旧的象征,对其漠不关心。
还有约15%的学生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甚至可以说是一片空白。
二、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大多数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持有尊重和保护的态度,他们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应该传承和弘扬。
通过调研数据可以看出,对于传统文化的看法,超过80%的大学生表示应该珍视传统文化,并积极参与到文化传承中。
这一现象表明,大学生在进一步了解传统文化后,意识到传统文化对于他们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三、对文化传承的看法即使大部分大学生认同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但他们对于如何进行文化传承存在一定的分歧。
有一部分大学生主张通过学校课程的设置和教育机构的宣传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实践,比如参加传统文化的活动和研究;还有一部分学生指出要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和融合,使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
综上所述,大部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较为积极,认同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持有尊重和保护的态度。
然而,在文化传承的具体方式上仍然存在一定分歧。
教育机构、社会各界以及家庭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推广和教育,同时也要尊重大学生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个性化看法,为他们提供更多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体验平台,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

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逐渐复兴,越来越多的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究竟如何呢?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分析。
调查对象为来自不同高校的大学生,分别来自不同的专业背景。
我们首先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采集了1052份有效问卷。
然后对这些数据进行了分析和统计。
以下是我们的调查结果和分析: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认知水平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58%的人认为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22%的人认为了解很少,20%的人表示对中国传统文化一无所知。
这一结果表明大部分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知,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传统文化缺乏了解。
这可能与他们的专业背景、兴趣爱好等因素有关。
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程度三、接触传统文化的方式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大学生们主要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接触:1. 课堂学习:有76%的人表示在专业课或课外选修课中接触了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
2. 文化活动:有63%的人表示通过参加传统文化展览、演出等活动来了解传统文化。
3. 网络媒体:有42%的人通过互联网平台、社交媒体等渠道获取传统文化信息。
4. 书籍阅读:有28%的人通过阅读传统文化相关的书籍来了解传统文化知识。
大学生们主要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活动来接触传统文化,同时也借助于网络媒体和书籍进行了解。
四、对传统文化的看法和认知差异在对传统文化的看法和认知上,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存在一定差异:1. 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学生更加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价值,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也相对较高。
2. 理工科类专业的学生普遍对传统文化认知较少,但也有一部分对传统文化表示出浓厚的兴趣。
在性别上,男女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知没有明显的差异。
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他们认为传统文化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

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摘要】本研究旨在调查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认知较为肤浅,对各方面的细节了解不足。
他们普遍认为传统文化重要性不容忽视,但在实际生活中对其态度和理解存在差异。
部分学生认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脱节,对传承和保护的看法也有所不同。
结论表明,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仍有不足,需要加强相关教育,促进他们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这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出了启示和建议。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高校大学生、认知、态度、传承、教育、现代社会、保护、发扬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包括诗词歌赋、书法绘画、礼仪习俗等传统元素,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精神财富。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和挑战,尤其是在年轻一代中的传承和弘扬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高校大学生作为当代青年的代表,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开展对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有助于了解当前高校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和态度,有助于发现认知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为今后的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依据和指导,促进高校大学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的明确提出,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际指导意义。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深入了解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分析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态度,探讨他们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以及对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的看法。
通过这些研究,可以揭示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和现状,为今后加强高校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参考和建议。
通过促进高校大学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和文化传承。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传承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传承1. 前言传统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财富,是历史给予我们的瑰宝。
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传统文化逐渐被遗忘和淡化。
因此,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原因以及相关策略,以期推动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得到有效传承。
2.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水平提高,大学生接受的教育内容更加多元化,但在传统文化方面的学习往往被忽视。
一项调查显示,在大学生中,只有不到50%的人能准确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观。
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造成的。
首先,教育体系存在问题。
学校教育普遍注重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却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系统性教育。
部分课程不能真正引导学生了解、尊重和继承传统文化,从而使得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基础认知。
其次,媒体影响力的增强。
在互联网时代,媒体对于塑造年轻人价值观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然而,媒体更注重追求短暂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正面价值观的传播,导致大学生接触到更多商业化、娱乐性质的内容,而非有关传统文化。
此外,家庭环境也是影响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的重要因素。
随着社会变迁,很多家庭出现了代际断层,父母辈无法有效地将传统文化传递给下一代。
缺乏家庭环境下的影响和教育,使得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领域知之甚少。
3.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不足的原因3.1 教育体制不完善目前,中国大部分高校注重培养人才对于专业技能的掌握,而忽视了对于传统文化知识、道德伦理等方面教育。
只是注重理科和工科等一些与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专业课程。
这种情况导致大学生在传统文化方面缺乏系统性、全面性的认知。
3.2 消费主义思潮泛滥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在当今社会中物质价值被过分强调。
消费主义思潮日益泛滥,追求快速、即时、简单等性质居多,并且更容易满足需求,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相对地小部分人才有空余时间去了解了解研究自己国家两千年来总结出来一系列具有高智慧内涵优秀深度思想出来上下五千年赋予这个民族催深得人心共同寻求幸福。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调查研究报告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调查研究报告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传统文化在年轻人中的认知程度逐渐减少。
为了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并探讨其对其重视程度和传承意愿,本研究进行了一项调查。
一、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在大学校园内随机选择了30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问卷设计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以及传统文化传承意愿。
二、调查结果1. 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调查结果显示,接近60%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有一定了解。
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主要来源于学校教育和社会媒体。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还有40%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基本了解,甚至有10%的受访者表示对传统文化完全不了解。
这提示我们目前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存在较大的差距,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
2. 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在调查中,大约有50%的大学生表示对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他们认为传统文化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精神。
另外,约有30%的受访者认为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价值,但并不是特别重要。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还有约20%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并不重视,他们认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脱节,缺乏现实意义。
这表明依然存在一部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抱有漠视态度,对其认知和价值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
3. 传统文化传承意愿在调查中,约有70%的大学生表示希望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他们认为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根本,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传承。
另外,约有20%的受访者表示对传统文化传承持保留态度,他们认为只有那些对自己有价值的传统文化才值得传承。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还有约10%的受访者对传统文化传承不感兴趣,他们认为传统文化并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这显示出一部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传承意愿的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引导。
三、结论与建议通过本次调查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参差不齐,且对其重视程度和传承意愿存在一定差异。
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心得体会5篇

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心得体会5篇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心得体会1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凝聚和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要厚植文化沃土,扎下稳固根基,保护传统文化,营造浓厚氛围,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奠定扎实的基础。
文化是历史的索引,要保护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也是人类得以栖息的精神家园。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孕育了光辉灿烂、百花齐放、多姿多彩的文化与文明,留下了许多广为传颂的篇章,是古代智者先人的智慧结晶,是老祖宗留给后辈宝贵的精神财富。
学习优秀文化可以催人奋进,亦可以发人深省,我们可以顺着文化这条索引找寻心灵慰藉和奋发向上的力量。
要在学习中坚持辩证的观点,既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留住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又要对传统文化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坚持与时俱进、守正出新,不断探索新时期下文化发展的思路与方向。
文化是思想的牵引,要把稳中华儿女精神之舵。
文化是一种内生动力,它对人类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般地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它可以幻化成文字、诗歌、舞蹈、歌曲等各种形式,陶冶情操、怡情养性、补充能量、凝聚共识,是人类的心灵导师。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始终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共同的文化牵引。
民族文化能释放出“强磁场”,汇聚成“大能量”,将亿万中华儿女紧紧地凝聚在一起,为中华儿女点亮心灵之灯、把稳精神之舵、照亮前行之路。
文化是时代的显照,要推动文艺创作大放光彩。
文化的传承既要回望过去,也要立足当下,文化创作要紧跟时代节奏,反映当下的社会生活与人间百态,与时代同频共振。
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承担着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要时刻秉承“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理念,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弘扬社会主旋律、倡导社会正能量,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大学教育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大学教育摘要: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希望。
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的发展乃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由于今年来多元文化的影响和不同属性文化历史的冲击,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本文从传统文化教育的思想及方法等诸方面论述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并对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进行进一步阐释,同时对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认知情况问题提出一些新的建议,希望能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 认知;大学生Abstract: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the hop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llege students to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al cognition in certain extent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and the great revival of the Chinese nation. Because this year to multicultural influence and impact of the cultural history of different attribute, university students' value being made a great imp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thoughts and methods and other aspects discusses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modern significance for further explanation, at the same time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ognition problems brought forward some new Suggestions, hoping to on their healthy growth and realize their own value maximization helpful. Keywords: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perception;University students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教育全球化应用而生,与之同时出现的是对教育全球话带来的影响与反思,包括如何应对全球化教育中的多元与冲突,教育多元与冲突致使现代教育中青少年文化认同的危机。
笔者认为认同危机与多元化并没有必然联系,而是与我国的特殊情况有关。
文化的历史属性与教育不可跨越历史的规律,决定了我国文化的独特性。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根基,但因为诸多原因,传统文化呈现出很大的断层。
我们青年一代,在出生时,就已经处于文化的断层,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要么不了解,要么有严重的误解。
我们这遭遇文化缺失的一代人,面对的这样一种格局,已经是非常严重的倒金字塔形状,如果任其发展,将有严重的后果。
尤其是大学生做为国家的未来,一方面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一方面又缺乏全面清晰的认识和体验,这极为不利于自身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作为当今时代的中坚,日后的国之栋梁,应当仁不让地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
只有加强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才能加强整个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才能提升本国的综合水平,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下,保持自己独树一帜的民族精神。
一、中华传统文化1. 中华传统文化及其内容中华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断产生,发展,创造而形成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称。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既包括中国语言文字和典籍,也包括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既包括中国古代教育,也包括中国古代文学;既包括中国古代艺术,也包括中国古代史学;既包括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也包括中国古代宗教与中国古代哲学。
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
2. 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几千年的心血结晶,它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深沉的民族智慧和无可限量的创造才能。
它深深植根于全世界华夏后裔的心灵之中,成为一条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可把全世界华人华裔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精神纽带。
这条精神纽带曾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团结凝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虽历经磨劫,却是百世长存。
今天,这条精神纽带同样为祖国统一、人民团结继续发挥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
3. 中华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意义探索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了解与探究中华传统文化有助于中国当代与未来的文化建设和创新,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加强当代大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当代和未来中国文化建设和创新,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培养诚信知报的高尚情操。
二、中西教育文化的差异中西文化的文化基础不同。
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孔子仁爱的人格和他以仁爱为核心的思想体系都充分体现在《论语》之中,《论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有两个:一是培养符合“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仁智勇三者统一的人才;二是培养能够立己立人,修己修人,亲贤忠君,爱民尊贤,为政以德的大政治家。
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弘道与行道,志向与德才兼备的君子或者志士。
先秦儒家文化既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也重视其在个人发展中的作用。
礼记》大学篇关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天下”的叙述论述了儒家文化关于教育的过程和步骤,也清楚地表明了儒家文化对教育作用的看法,即通过格物致知达到诚意,正心从而达到修身的目标,在此基础上,每个人都积极为促进各自家庭的和谐美满和国家的繁荣昌盛做出贡献。
即治国、平天下。
儒家教育强调个人发展,但任然要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以完善人格为目标,以群体和谐一致为个人发展的基础,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与西方教育思想很不相同的地方,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伟大之处。
西方教育文化与中国教育文化的差别很大,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个体主义。
个体主义强调个人的价值与尊严,强调个人的特征与差异,提倡新颖,鼓励独特风格。
这种文化心理助长了西方对多样性的追求,造就了以多样性为特征,多元化思想共存的西方教育理念。
多样性在西方教育制度方面得到充分地体现。
1.认同随着全球化发展趋势,现在的许多媒体很商业化,“西化”、“韩化”宣传使我国传统文化的民族特色淡化,正处于社会化阶段的青少年从服饰发型、饮食和歌舞到对国外生活价值观都极度模仿推崇,出现民族文化认同危机。
但绝大多数大学生也都认为有必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肯定传统文化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但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他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模糊肤浅,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更是知之甚少,但总体上大学生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充满信心。
“仁义礼信忠孝廉耻”道德标准对大学生仍然适用,仅2%的学生表示“从不这样认为”,53%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对当下中国社会“很重要”,另有45%的同学认为“有规范作用”。
“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古代读书人的思想,大部分学生(69%)表示现在“仍会考虑”,且24%的大学生认为“那一直是我的理想”。
2. 知晓调查中很多大学生连国际节日和本国传统节日都分不清,而国外情人节和圣诞节在他们中却很受欢迎,对中国本土宗教的了解也令人担忧,有个别大学生甚至认为基督教是我国的本土宗教。
此外,社会媒体对本国文化宣传不到位不全面。
对四大文学名著,“都没有看过”和“没有看过并且也不打算看”的受访者共计5%,而“多次看过”、“都看过”和“看过其中一两部”的比例分别有21%、32%、43%。
在对传统文化艺术以戏曲为例的调查中,有81%的大学生对戏曲不感兴趣,非常喜欢和非常讨厌的人都不多,分别占4%和5%。
81%的被调查者家里“只有一部分”文房四宝。
对于CCTV11京剧方面的精彩演出,35%的同学表示“没兴趣去看”,12%的同学表示“看了,兴趣不大”,18%表示“看不懂”。
而京剧作为中国三大国粹之一,大学生作为知识分子,未来祖国的栋梁,对她的了解却越来越少。
令人担忧的是,若干年后,会不会没人懂京剧而让她消逝。
另一方面,61%的同学表示对琴棋书画等传统技艺“部分了解”,1%的受调查者表示“精通”某一门传统技艺。
69%的同学表示“很有兴趣”进行传统文化方面的学习。
而在传统文化知识方面,还有人对孔子了解一点点,只知其与《论语》有关,对于出生地是曲阜、有三孔、儒家学派、联合国孔子教育奖等一无所知;还有2%的大学生认为“吃粽子”不是端午习俗。
夸张一点讲,这就好比西方人不知道有圣诞老人,这是多么的遗憾。
仅有31%的同学知道中医中药和书法京剧并称“中国三大国粹”。
38%的人不知道什么叫座右铭,31%的人没有座右铭。
25%的人不知道文房四宝是什么,只有39%的人会写毛笔字。
只有21%的人知道国歌的原名是什么!……在对大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方面的途径调查中发现,“课本知识”和“各类书籍”是主要的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但是获取传统文化的方法却有待改善。
虽然课堂教育是获取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主要途径,但从调查结果来看,这种方式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可见“媒体与活动”等社会效应该加强。
追根究底,中小学学校教育阶段是学生成长很重要的阶段,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主要形成于这个阶段,但现阶段我国教育体制存在诸多问题,影响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
但是大学阶段的学习也不为时过晚,但这个阶段的文化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由于学科的专业性造成大学及其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不重视,除了中文系学生没有人愿意专门研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另一方面,就业需要以及国家对大学生英语的硬性要求,使得大学生将大部分时间花在英语上,无暇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因此学校也忽略这方面公共课程的设置。
大学课程专业性强是因为国家对专业性人才的需求,本无可厚非,但由于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大都来源于中小学课本,调查中认为自己对祖国文化的了解主要来自于学校课堂的学生比例几乎高达60%,到了大学更是忙于英语和专业课的学习,再加上大学很少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作为硬性指标列入考试内容,所以造成他们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中断,对于这些文化他们只有偶尔从媒体中去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