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骨髓炎病理知识

合集下载

骨髓炎

骨髓炎
2019/2/22
健康宣教
1. 加强营养,增强体质。 2. 加强肢体锻炼,促进肌力恢复。 3. 告诫家属患者锻炼时要加以保护,以防跌 伤等意外。 4. 若无严重合并症,常在3~6个月可恢复到生 活自理。如发生压疮、肺部及泌尿系感染则 往往影响病情恢复,或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 症。部分病人可死于合并症。上升性脊髓炎 患者往往于短期内死于呼吸循环衰竭。
有伤口引流不畅和逆行感染的危险
一. 相关因素 1. 引流管扭曲受压。 2. 血凝块、脓渣堵塞。 3. 伤口冲洗、引流装置被污染。 4. 机体抵抗力低下。 二. 主要表现:右下肢有VSD冲洗引流管 二. 护理目标 1. 患者及家属能配合维持伤口引流通畅。 2. 患者伤口引流通畅。 3. 患者伤口未发生逆行感染。
2019/2/22
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
X线检查 骨显象 磁共振
并发症
1.畸形 由于骨骺受炎症的刺激,使患肢过度生长而变长, 或因骨骺板破坏,影响发育,结果肢体短缩,骨骺 板一侧受破坏,发育不对称,使关节呈内翻或外翻 畸形;由于软组织瘢痕挛缩,也可引起屈曲畸形。 2.关节强直 由于感染扩散到关节内,关节软骨面破坏,使关节 呈纤维性或骨性强直。 3.癌变 窦道口皮肤由于不断受刺激,可合并癌变, 常见为鳞状上皮癌。
躯体移动障碍
一. 相关因素: 1. 手术后体力和耐力下降 2. 麻醉药物的影响 3. 由于VSD管道束缚下肢活动 二 . 主要表现: 1. 患者不能自主翻身活动 2. 患者不能自主活动下肢 三 . 护理目标: 1. 患者卧床期间生活需要得到满足。 2. 患者未出现或较少出现因缺少活动而发生的合并症。 3. 患者在帮助下可以进行局部活动。 4. 患者能独立或部分独立进行躯体活动。
护理措施
一. 重点评价: 1. 患者冲洗引流装置是否通畅。 2. 患者是否发生了逆行感染。 二. 相关护理 1. 向病人及其家属说明维持伤口冲洗和引流通畅的重要性。 2. 妥善固定冲洗、引流装置,防止松动和脱出。 (1)及时检查各连接接头。 (2)翻身时妥善安置管道,以防脱出。 3. 保持伤口部位的冲洗管位置在引流管之上,以利引流。 4. 冲洗管液瓶高于伤口,引流瓶低于伤口,保持负压状态,以维持通畅。 5. 钻孔或开窗引流术后24小时内快速灌洗,以后每2小时快速冲洗1次, 维持冲洗直至引流液清亮冲洗液随着引泫液颜色的变淡逐渐减量。 6. 观察和记录引流液的质、量及色,保持出入量的平衡。 7. 出现滴入不畅或引流液流出困难,应检查是否有血(脓) 凝块堵塞、管道受压扭曲,及时处理,以保证引流通畅。 8. 及时更换冲洗液,倾倒引流液,防止发生逆行感染。

骨感染

骨感染

病理 破坏 死骨
渗出 窦道
包壳
临床 急骤 迁延
表现 重

诊断
早期X- 分层穿刺
鉴别 软组织炎症 诊断 肿瘤
治疗 抗菌 开窗 引流 截肢
固定
慢性 手术指征
分离清楚的死骨、死腔 窦道形成 包壳充分形成,能保持骨的稳定性 手术反指征 急性发作,按急性骨髓炎处理,引流术 包壳未充分形成 开放性骨折感染,急性期彻底清洗,在骨折未
病程 急性 慢性
年龄
儿童
病理 破坏
渗出
外源性骨髓炎
血源性骨髓炎
病程 急性 慢性
年龄
儿童
病理 破坏
渗出
外源性骨髓炎
血源性骨髓炎
病程 急性 慢性
年龄
儿童
病理 破坏 死骨
渗出 窦道
包壳
急性---慢性 急性骨髓炎处理不当/处理不及时 致病菌力较低 死骨、死腔、窦道形成
硬化性
局限性
外源性骨髓炎
血源性骨髓炎
炎性因子
胺类物质
组织胺、5-羟色胺等
多肽类
舒缓激肽 赖氨酰舒缓激肽 甲硫氨酰-赖氨酰-舒缓激肽
蛋白酶
血纤维溶解酶 激肽释放酶 球蛋白透性因子
红 肿 痛 热 功能障碍
感染?
infection
微生物(主要是细菌)
感染?
infection
急性 外伤
局部蔓延
慢性 血源性
红 肿 痛 热 功能障碍
骨与关节感染
(亚急性) 慢性
分类 急性 亚急性 慢性
病程 <2周 >2周 迁延
症状 症状明显,可有全身性症状 有症状,可不具全身症状
症状可有可无
X线表现 2周内可无表现

骨髓炎有哪些症状

骨髓炎有哪些症状

骨髓炎都有哪些症状骨髓炎的定义骨髓炎是由一种用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细菌侵入机体而致的一种化脓性感染病,并不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单纯骨髓发炎,而是指整个骨组织,包括骨膜、骨皮质、骨髓均受细菌感染而产生的一系列病变,因此单称骨髓炎也不恰当,而应称为骨、髓炎。

但由于“骨髓炎”这个名称习用已久,所以临床上仍以“骨髓炎”命名。

骨髓炎都有哪些症状急性骨髓炎症状为病骨疼痛,并有发热,严重的消瘦和疲乏,也可以出现局部红肿热痛。

脊椎骨髓炎通常有局限性背痛,伴椎旁肌肉痉挛,休息,热疗和镇痛剂不能使之缓解,活动使其加重。

病人通常不发热。

急性骨髓炎治疗无效可形成慢性骨髓炎.通常引起间隙性(数月至数年)骨痛,压痛和窦道排脓。

慢性骨髓炎通常是多种微生物感染。

骨髓炎病后,轻者发热,局部红肿,疼痛难忍,重者骨质破坏,形成死骨和窦道,经久不愈,导致终身致残或危及身命。

骨髓炎又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多见于儿童,好发于胫骨和腓骨。

起病急聚,突然恶寒、高热、全身不适、头痛、烦躁不安。

患肢持续剧烈疼痛,活动受限制,进而形成深部脓肿。

脓肿自行穿破或排脓后,切口经久不愈形成“瘘管”。

时间持续后逐渐变成慢性。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由急性骨髓炎转变而来。

由于病变部位存在死骨和死腔,创口内经常流脓,有时小死骨片从瘘道口排出。

在静止期无全身症状,急性发作时,局部发生红肿、疼痛、创口内脓液增多。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经久不愈的瘘孔,由于脓汁的刺激,瘘孔周围的组织会发生变质。

骨髓炎应如何治疗久治不愈的骨髓炎患者一次治愈,判定截肢的骨髓炎患者保全肢体“生物超氧多维愈骨术”是国务院特殊津贴骨科专家、北京军联骨科骨髓炎泰斗王淑玉教授,根据多年一线治疗、上万例临床病例经验,联合我国多位药理学、病理学顶级专家以及多位权威外科专家,针对传统骨髓炎治疗反复发作和过度截肢的状况,创新性研发出的针对个体病例运用最低程度损伤、一次性治愈各种程度骨髓炎,重建患病部位功能的全新治疗技术。

慢性骨髓炎的常规诊断治疗基础知识ppt

慢性骨髓炎的常规诊断治疗基础知识ppt
属于慢性期还是急性期,治疗方法不一样。
• 2、药物使用,使用敏感抗生素,两联药物使用,但注
意个别药物对患者肝肾功能的损害,使用方法一定依照 说明书使用,根据药物代谢规律。即便是出院后,仍注 意继续使用。
• 3、手术方法选择,一般对于骨髓炎慢性期,可以 使用一期植骨治疗,对于急性期,必须分期手术治 疗,一期彻底清创,或者加上抗生素硫酸钙、磷酸 钙、骨水泥等。
第十九页,共五十页。
开窗减(Jian)压病灶清除术
1、适应证:长管骨慢性骨髓炎,病变范围广,波及
整个骨全长或大部,骨髓腔闭塞,病人自觉症状较 重,持续疼痛者。
2、手术方法:切开变硬的骨膜,骨皮质上钻孔开窗
。清除死骨、脓性物质和瘢痕坏死组织。打通髓腔 ,必要时局部的肌肉(Rou)组织瓣或游离组织瓣转移 ,放置引流管。
小,根据皮肤缺损的部位、大小设计邻近带有知名 动脉的皮瓣或肌皮瓣转位移植修复创面。如小腿中
1/3及上1/3部多选用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
第二十八页,共五十页。
带血管蒂或吻合血管的 皮瓣、肌皮瓣移(Yi)植术
第二十九页,共五十页。
左足坏疽小腿(Tui)内侧皮瓣术
第三十页,共五十页。
小腿(Tui)内侧皮瓣术
第三十四页,共五十页。
吻合血管的腓骨皮瓣移植(Zhi)术
第三十五页,共五十页。
小腿(Tui)交叉腓骨皮瓣
第三十六页,共五十页。
左侧胫骨慢性骨髓炎吻合血管(Guan)的 胫骨骨皮瓣
第三十七页,共五十页。
本院一例骨(Gu)搬移手术
第三十八页,共五十页。
第三十九页,共五十页。
第四十页,共五十页。
第十五页,共五十页。
抗 生素治疗 (Kang)
• 抗生素应用于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急性发作期、手术 前的准备和术后。

骨髓炎护理查房

骨髓炎护理查房

THANKS
感谢观看
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后可作出骨髓炎的诊断。具体标准包括: 有明确的感染史或外伤史;出现局部红肿、疼痛等典型症状;实验室检查异常;影像学检查显示骨质破坏和软组 织肿胀。
02
骨髓炎患者评估
生命体征监测
体温
定期测量体温,观察有 无发热现象,判断感染
程度。
营养需求评估及补充方案制定
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
监测营养补充效果
通过体重、身高、BMI等指标,了解 患者的营养状况,为后续的营养支持 提供依据。
定期对患者的营养状况进行监测,及 时调整营养补充方案,确保患者获得 足够的营养支持。
制定个性化营养补充方案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因素,制定 个性化的营养补充方案,包括蛋白质、脂肪 、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的摄入量 。
骨髓炎护理查房
xx年xx月xx日
• 骨髓炎概述 • 骨髓炎患者评估 • 护理措施实施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 营养支持与饮食调整建议 • 心理护理与康复指导
目录
01
骨髓炎概述
定义与发病原因
定义
骨髓炎是一种由细菌感染引起的 骨骼炎症,常导致骨质破坏和周 围软组织受累。
发病原因
骨髓炎主要由血源性感染引起, 也可由外伤或手术感染导致。病 原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 为溶血性链球菌。
深部脓肿引流技巧分享
术前准备
完善相关检查,明确脓肿部位和范围,制定 引流方案。
彻底引流
将脓肿内的脓液和坏死组织彻底引流出来, 避免残留。
选择合适切口
根据脓肿部位和范围,选择合适的切口位置 和大小。
术后处理

骨髓活检诊断病理学基本知识介绍[1]

骨髓活检诊断病理学基本知识介绍[1]

骨髓活检诊断病理学基本知识介绍一、骨髓组织的结构与功能(图1)(一)支持造血组织的骨组织结构1.骨小梁:骨小梁是骨皮质在松质骨内的延伸部分,即骨小梁与骨皮质相连接,在骨髓腔中呈不规则立体网状结构,如丝瓜络样或海绵状,起支持造血组织的作用。

正常情况下,骨小梁具有一定的长度,它们之间有一定距离。

骨小梁形成后至20岁左右,骨小梁表面被覆一层骨原细胞(osteogenic cell)或成骨细胞(o ast),因为都在骨髓腔内表面,故通称骨内膜细胞(endosteal cell)。

成骨细胞,排列在骨小梁表面,胞浆突起可与周围的成骨细胞胞浆相接,它是由紧贴骨表面扁平的骨原细胞发育来的(1)。

图1 骨髓组织基本结构图2 骨与骨髓组织结构从左到右:骨外膜、皮质骨、骨小梁及骨髓造血组和血管。

石蜡切片H-E 染色100 ×2.骨原细胞:骨原细胞可认为是松质骨或骨小梁表面处于静止状态的“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在不同的因子刺激下可转化为不同类型的细胞。

它常常与附近窦内皮相连续,在骨改建过程中它转化为成骨细胞,由扁平状变为立方状。

成骨细胞的作用是分泌骨胶原,合成骨基质中的有机成分(胶原和糖蛋白等)并身包埋在骨基质中。

在20岁以前的骨皮质内侧可见软骨基质(HE染色呈蓝色)及成串排列的软骨细胞,骨内膜面成骨细胞、破骨细胞也较多,软骨基质嗜呈浅灰蓝色。

20岁以后软骨细胞及软骨基质逐渐减少,成熟骨组织逐渐增多,25岁以后均为成熟板层骨(HE染色呈红色),成骨细胞及破骨细胞也明显减少Islam HHA(1985)认为在适当的造血因子作用下,骨原细胞还可能转化为造血干细胞并发育或演变为某些造血细胞,如可分化发育为粒系造血细胞。

因常骨髓幼稚粒系造血细胞总是靠近骨小梁表面生长的,并将逐步发育成熟的粒细胞推向骨小梁之间中央区。

即越靠近骨小梁粒系细胞越幼稚,越远离骨小系细胞越成熟。

3.破骨细胞:破骨细胞(osteoclast)是一种大型分支状游动细胞,胞体直径可长100μm ,其分支不规则,形状和大小不一,胞核大小也不一致,数目可由6~50个或更多不相连。

骨髓炎诊断的四条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骨髓炎诊断的四条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骨髓炎诊断的四条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骨髓炎是一种严重的骨骼感染疾病,其特点是骨髓腔内炎症反应的持续存在,引起骨组织的坏死和破坏。

这种疾病通常由细菌感染引起,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

骨髓炎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但也可能影响成年人。

它可以发生在任何部位的骨骼中,但最常见的部位是长骨的干骺端。

骨髓炎的诊断对于及时采取治疗措施至关重要。

准确判断是否患有骨髓炎需要依据一系列临床观察和检查结果。

目前,世界各地有许多不同的诊断标准,但其中四条是广泛接受且被认为较为准确的骨髓炎诊断指标。

首先,临床症状是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骨髓炎患者常出现局部疼痛、红肿、活动受限、关节功能障碍等症状。

这些症状通常持续数周,并逐渐加重。

疼痛的程度和性质也会随病情变化而有所不同。

此外,患者可能会伴有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

其次,影像学检查是诊断骨髓炎的重要手段之一。

X线、CT、MRI等技术可以直接观察到骨骼的变化情况。

在骨髓炎患者中,影像学常常显示骨骼破坏、骨髓腔扩大、骨膜下积液等特征。

这些特征在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实验室检查也是骨髓炎诊断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血常规检查可以发现患者的炎症反应情况,如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多、血沉加快等。

此外,细菌培养和荚膜附着试验也能帮助确认感染的病原体类型,并指导后续治疗。

最后,组织学检查是确诊骨髓炎的最可靠方法之一。

通过对患者骨髓或组织活检标本的检查,可以观察到炎性细胞浸润、骨髓空泡形成以及坏死组织等病理改变。

这种检查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或穿刺,较为侵入性,但对于诊断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鉴于骨髓炎的临床表现多样化,综合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组织学检查的结果,可以更加明确地诊断出患者是否患有骨髓炎。

准确的诊断有助于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和恶化。

文章将通过详细介绍这四条诊断标准,以期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骨髓炎这一严重疾病。

余永强---骨髓炎

余永强---骨髓炎

余永强
急性骨髓炎
“侵袭性”
男、16岁,远端腓骨 受伤后疼痛3周
骨皮质破坏 骨膜反应
急性骨髓炎
余永强
慢性骨髓炎
X线照片 急性 ≠ 慢性
男、19岁,小腿 远端疼痛2年半 慢性骨髓炎
2.5 年
余永强
慢性骨髓炎 胫骨 CT
骨柩
腓骨
男、19岁,小腿远 端疼痛2年半
慢性骨髓炎
死骨
窦道
余永强
慢性骨髓炎
骨髓炎: MR 成像
发现不强化脓袋(脓肿)非常重要 软组织肿胀的存在证明骨髓下水 肿就是骨髓炎 抽取组织进行活检 如果静脉注射造影剂未进入脓肿, 那么静脉注入抗生素也不能进入, 那么脓肿就需要引流
余永强
骨髓炎: MR 成像
男性,63岁。糖尿病 患者,足跟溃疡
皮质完整 轻微的骨髓水肿
T1 强化了的蜂窝组织炎 无强化的脓腔
最近的X平片的必要性
正常 跗跖关节 神经性损害
比如:
66岁,男。糖尿病。足部肿胀。 跗跖关节的
Are there radiographs? Yes …3 months ago
MR is requested to “r/o Osteo”
Repeat radiographs obtained now, prior to MR, reveal…
骨髓 皮质
Tissues (fat)
骨模型 骨髓 皮质
T1
T2
X-rays
余永强
骨髓炎: MR 成像
骨髓 皮质
Surrounding Surrounding Tissues (fat)
骨髓 皮质
Tissues (fa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释骨髓炎病理知识
骨髓炎是一种常见病,并不是人们通常所理解单纯的骨髓发炎,有急慢性骨髓炎、化脓性骨髓炎、粉碎性骨髓炎,多孔性骨髓炎。

河北中医骨病医院谢主任介绍——常见的骨髓炎如下几类:
一、化脓性骨髓炎
化脓性骨髓炎的形成:是由于外伤,经络受损于骨骼日久而成,里面的骨质坏死后,通过肌肉穿孔,脓水不断流出。

二、硬化性骨髓炎
硬化性骨髓炎又名Garr骨髓炎。

局部常有疼痛及皮肤温度高,很少有红肿,更罕有穿破的,骨组织内有多个小脓肿张力很高。

本病多发生在长管状骨骨干,以胫骨为好发部位,多次发作后可以摸到骨干增粗。

三、创伤性骨髓炎
创伤性骨髓炎最常见原因是开放性骨拆术后感染,其次为骨折切开复位或其它骨关节手术后出现感染。

可为急性或慢性,病变都在骨折端附近。

急性期的感染,以髓腔内感染最为严重,有高热、战等毒血症状,与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相似;另为骨折附近皮肤坏死感染,使失去供血的骨折段暴露于空气中干燥坏死,病程转入慢性,往往还伴有感染性骨不连或骨缺损。

四、慢性血源性骨髓炎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转入慢性阶段的原因:1、急性感染未能彻底控制,反复发作演变成慢性骨髓炎;2、系低毒性细菌感染,在发病时即表现为慢性骨髓炎。

五、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其形成外感毒邪、乘虚入里,气血失调而形成;本病的致病菌系经过血源性播散,先有身体其它部位的感染性病灶,一般位于皮肤或粘膜处,如疖、痈、扁桃体和中耳炎。

原发病灶处理不当或机体抗力下降,都可诱发细菌进入血循环成为败血症或脓毒败血症。

菌栓进入骨营养动脉后往往受阻于长骨干骺端的毛细血管内,原因是此处血流动缓慢容易使细菌停滞。

患此病后,轻者发热,局部红肿,疼痛难忍,重者骨质破坏,形成死骨和窦道,经久不愈,导致终身致残或危及身命。

化脓性骨髓炎是骨组织经常有脓水派出,往往反复发作或多年不愈。

化脓性骨髓炎又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起病急聚,突然恶寒、高热、全身不适、头痛、烦躁不安。

患肢持续剧烈疼痛,活动受限制,进而形成深部脓肿。

脓肿自行穿破或排脓后,切口经久不愈形成“瘘管”。

时间持续后逐渐变成慢性。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由急性骨髓炎转变而来。


于病变部位存在死骨和死腔,创口内经常流脓,有时小死骨片从瘘道口排出。

急性发作时,局部发生红肿、疼痛、创口内脓液增多。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经久不愈的瘘孔,由于脓汁的刺激,瘘孔周围的组织会发生变质,容易癌变。

癌变前的症状主要有:
一、瘘口分泌物增多,恶臭;
二、创面糜烂,增大,无收口的现象;
三、肉牙呈火山状,容易出血;
四、肉芽附着白色的分泌物,红白间隔成菜花形状;
五、疼痛时难以忍受的症状。

对慢性骨髓炎的长期瘘道不愈,应防止癌变,及时做出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