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1.四川省北川县擂鼓镇灾后重建规划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新农村规划设计-中规院北川羌族自治县新县城总体规划-第一部分-文本0304

文本目录总则 (1)第一章县域城镇体系规划调整 (2)第一节灾后安置与应急规划指导建议 (2)第二节发展目标与战略 (2)第三节县域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 (3)第四节县域城镇结构规划 (3)第五节县域城乡建设用地标准 (4)第六节县域重大社会服务设施规划 (4)第七节县域产业空间布局 (4)第八节县域历史文化保护 (5)第九节县域旅游发展规划 (5)第十节县域综合交通规划 (6)第十一节县域重大基础设施规划 (6)第十二节县域生态保护 (7)第十三节县域空间管制 (8)第十四节山前河谷地区建设指引 (10)县域城镇体系调整附表 (11)第二章县城城市总体规划 (12)第一节城市性质与职能 (12)第二节城市规模 (12)第三节新县城发展目标 (12)第四节新县城分阶段建设目标 (13)第五节县城用地建设适宜性分区划定 (14)第六节新县城城市空间功能结构与用地布局 (14)第七节新县城居住用地与住房建设 (14)第八节新县城行政及事业单位用地 (15)第九节新县城公益性服务设施用地 (15)第十节新县城工业用地与产业发展 (16)第十一节新县城道路交通设施 (17)第十二节新县城城市绿地系统与风景旅游 (19)第三章新县城总体城市设计 (20)第一节城市形态 (20)第二节公共空间 (20)第三节城市景观 (20)第四节城市风貌片区 (21)第四章新县城市政工程设施 (22)第一节供水工程 (22)第二节雨水工程 (22)第三节污水工程 (22)第四节供电工程 (23)第五节通信工程 (23)第六节燃气工程 (24)第七节环卫设施 (24)第八节地下管线综合 (25)第九节建设与管理 (25)第五章新县城水系 (25)第六章新县城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 (26)第一节资源节约 (26)第二节环境保护目标 (26)第三节环境保护措施 (27)第四节环保设施建设 (27)第七章新县城综合防灾 (27)第一节城市安全 (27)第二节城市防洪 (28)第三节抗震防灾 (28)第四节消防规划 (28)第五节人防规划 (28)第八章新县城规划控制与实施 (28)第一节规划控制 (28)第二节规划实施 (30)附表 (31)总则第1条项目背景为加快北川灾后重建步伐,尽快恢复北川县县城功能,按照《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要求,编制本次北川羌族自治县新县城灾后重建规划。
北川县震后汉族与羌族家庭房屋建筑和生活设施现状对比

北川县震后汉族与羌族家庭房屋建筑和生活设施现状对比【摘要】目的:探讨北川羌族自治县汉族与羌族家庭生活现状对比,分析其差异性并提出解决方案。
方法:选择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擂鼓镇(包括吉娜羌寨)、香泉乡以及新北川,进行入户调查汉族与羌族生活现状对比情况。
结果:目前擂鼓镇和香泉乡房屋类型均以2层砖瓦房为主,羌族家庭的交通工具多使用摩托车,饮水来源依赖于井水的家庭数量比例大于汉族家庭。
结论:羌、汉两族高度杂居,当羌族房屋地点常依水而建,较汉族家庭略有偏远。
重建过程考虑到了建筑质量安全和抗震设防烈度问题。
震后房屋重建情况及类型、家电使用情况、生活能源类型在两族无显著差异。
【关键词】汉族;羌族;房屋建筑;生活现状;震后重建【中图分类号】tp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075-03北川县是“5·12”地震中受灾最为严重的区县。
全县遇难人数多达15645人,失踪4402人。
经济损失及建筑毁坏也最为惨烈。
国家“汶川地震灾害范围评估”多项统计中,按照灾害程度范围划分为极重灾区、重灾区、轻灾区和影响区4种类型,而北川县均被列为极重灾区之首。
有着2 0 0 0 多年历史的”中国羌族第一寨”古羌族遗址—萝卜寨消失了;黄泥雕群的布瓦村没有了古色古香的阿尔村面目全非;北川文化馆5 名工作人员在地震中全部遇难;一名会吹羌笛的传人也在地震中遇难[1]擂鼓镇同样遭受到毁灭性的破坏,受灾18229人,受伤3809人,死亡650人,其中镇驻地死亡79人,失踪118人。
镇域千人死亡比例30人/千人,千人转移安置比例380人/千人。
北川羌族自治区作为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迅速成为热点而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
自2008年以来,关于北川羌族自治县灾后重建的研究报告大幅增加,但就目前的研究来看,少有研究汉族与羌族杂居区的家庭震后生活现状的报告。
为此,我们在绵阳市北川县试点调查了汉族与羌族杂居区的家庭震后生活现状。
地震灾区农村移民集中安置比较研究——基于四川彭州及北川地区的经验调查

于其他三个指标 。 令人欣慰 的是 : 宝山村和吉娜羌寨农村移 民 持和精心指导, 趟出了 一条政 府指导、 民集体经 营、 村 有效配
安置的满意度均达到或超过本次调研的平均水平, 对灾后重建 置 资源、 错位发展的特色旅游发展之路。 安置地选 择、 住房安置、 邻里 关系的非常满意和满意率分别达 宝山村和 吉娜羌寨农村移民安置的成功, 是四川农村灾后
寨 的主要生产安置去向为建筑 业、 商贸业和餐饮业 , 其比率分 市通过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 以市场化的手段获得
将城补乡用于灾后住 房重建; 加快农 村产权制 别达4%、 0 1 2 %和9 宝山村 10 %。 0 %的受访劳动力顺利实现了生 级差地租收益 , 通过确权颁证将农村的 “ 资源”变 “ 资产 ” 借助产权 , 产安置 , 但吉娜羌寨还有1%的受访劳动力未就 业。 7 农业生产 度 改革,
市
、
视 10 18 冰箱6 %和7 %, 0 % ̄ 8 %, 8 1 洗衣机8%和8 %, 1 2 电热水
镇 村
县
抽样率
器 4 %和 4% , 山村 2 3 1 宝 %的受 访 家 庭 拥 有 太 阳能 热 水 器 , 两村
劳动力
1% 3 3 % 0
1% 6
户数
彭州 北川 龙 门山镇 擂鼓镇
了巨大的作用, 10 被 0 %的 受 访 者 知晓 。 村 均 己为 全 体 村 民 民主体 , 两 社会援助 ” 的重建原则, 由政府投资基 础设 施建设,
购买了新型农村医疗保险 , 宝山村有 8 吉娜羌寨有6 %、 %的受 成都 军区驻滇某部出动大量人力、 机械实施平整场地、 开挖基 访者还购买了养老保 险。 槽 , 阳投资公司义务承担主体工程 建设的人工、 绵 机械 费用, 受灾农户承担每平方米10 元的材料费用, 0 1 创造性地走 出了一
北川羌族自治县512震后四周年汉羌人民生活现状分析及对策

北川羌族自治县512震后四周年汉羌人民生活现状分析及对策【摘要】目的:了解北川羌族自治县512震后四周年汉羌人民生活现状,并提出相应对策。
方法:选取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汉羌聚居区的3个主要乡镇(新北川、香泉乡、擂鼓镇)中的30余个村进行调查。
结果与结论:北川羌族自治县512震后四周年汉羌人民生活现状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住房问题未解决,文化程度低,家庭经济收入受到耕地流失、工作岗位有限以及地方经济正在起步的影响,情况不容乐观。
【关键词】512震后;生活现状;北川羌族自治县;对策【中图分类号】r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360-025.12特大地震前,北川是四川省绵阳市所辖的一个自治县,也是唯一的羌族自治县,总面积2867.83平方公里,2006年末全县共有1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万人,占总人口的87% 。
全县分布有17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9.9% ,其中羌族人口9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6.7%。
县政府驻地曲山镇,全县置3镇17乡278个村。
[1]汶川地震已造成北川县死亡约2万人,县城1/3因山体滑坡被埋掉,漩坪、禹里两个场镇全部被唐家山堰塞湖淹没,50% 的人口失去了土地和生产资料,全县经济损失约600亿元。
[2]距2008 年的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了四年有余,在国家、援建省市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的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取得重大成就。
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绝大多数农民陆续搬入新居,开始了震后新生活。
但是,灾后居民的生活是否已经步入正轨?本研究以北川羌族自治县管辖下的三个乡镇(新北川、香泉乡、擂鼓镇)为例,对当地居民的生活现状进行调查,为政府的相关决策提供真实有效的一手证据。
1 对象与方法1.1 调查对象:选取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汉羌聚居区的3个主要乡镇(新北川、香泉乡、擂鼓镇)中的30余个村进行调查。
1.2 调查方法及内容:本调查由川北医学院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小组(共计27人)于2012年7月8日至7月14日完成。
2024灾后重建工作规划方案模板四篇

2024灾后重建工作规划方案模板四篇第一篇:背景与目标一、背景自2024年发生重大灾害以来,许多地区受到严重破坏。
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已经展开了灾后重建工作,但这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有系统性的规划和实施。
制定一份完善的灾后重建工作规划方案是至关重要的。
二、目标制定灾后重建工作规划方案的目标主要包括:1. 确定灾后重建的整体目标和方向,明确各方责任,确保重建工作有序推进;2. 分析受灾地区的现状和需求,以便科学地规划重建工作的具体内容和时间表;3. 确定灾后重建工作的资金来源和使用渠道,保障资金的合理分配和使用;4. 制定重建工作的具体措施和实施步骤,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尽快恢复受灾地区的正常生活秩序。
第二篇:受灾地区现状及需求分析一、受灾地区现状根据相关部门的调查和评估结果,受灾地区的现状主要包括:1. 房屋和基础设施严重受损,需要大规模的重建工作;2. 许多居民因为失去了房屋和土地,导致生活无法继续,需要安置和补偿;3. 受灾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和生产设施也遭受了严重破坏,需要及时恢复。
二、需求分析受灾地区的需求主要包括:1. 住房需求:居民需要安全稳定的住房,需要制定合理的住房安置计划和补偿政策;2. 基础设施需求:道路、桥梁、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都需要进行重建和修复;3. 收入来源需求:受灾地区的居民需要重新找到工作和生计来源;4. 公共服务设施需求:学校、医院、敬老院等公共服务设施需要进行重建和恢复。
第三篇:资金来源和使用渠道一、资金来源为了确保灾后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确定一些资金来源,具体包括:1. 政府资金:政府需要为灾后重建提供资金支持,在灾后重建工作规划方案中需要确定这部分资金的规模和使用渠道;2. 社会捐款:灾后重建通常会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捐助,需要设立专门的基金来接受社会捐款;3. 国际援助:在灾后重建工作中,国际援助也是重要的资金来源,需要与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进行合作。
个人先进事迹范文标题

个人先进事迹范文标题个人先进事迹范文标题|优秀员工事迹材料范文篇一:罗启辉,男,38岁,重庆市奉节县人,研究生在校学历,现任重庆市奉节县林业局局长、县委委员。
1984年10月参加工作后,先后任奉节县黄泗乡党委书记、安坪乡党委书记、甲高区区委书记书记、新民区区委书记、县农委(农办)主任。
罗启辉同志主要先进事迹:一、罗启辉同志是保护森林资源的忠诚卫土。
他担任林业局长以来,以保护国家森林资源为己任,坚决向破坏森林资源的不法分子作斗争,共查处违法案件166起,拆除无证带锯加式点67处,查处乱收乱购坑木的煤矿60多处,协助国土部门炸毁非法煤窑20个,同时对乱占林地的问题进行了彻底清理,对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的行为依法给予了坚决打击。
在担任林业局长两年多的时间里,平均每三天就要处理一起乱砍滥伐、乱捕乱猎、乱占林地等事件。
在不法分子的威胁恐吓面前,罗启辉同志一身正气、毫不畏惧,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
他不徇私情,严于执法,被誉为“三铁局长”。
他的模范行为得到了群众的大力称赞,也引起了少数不法分子的嫉恨。
2004年7月2日,罗启辉同志为了保护三岔河国家森林资源,安排林业执法人员协助奉节县国土局依法对违法占用三岔河国有天然林保护禁伐区林地进行非法开采的小煤窑实施炸毁。
7月12日,罗启辉同志被非法小煤窑老板刘斌雇凶在县政府门前杀伤,其头部、右手、右腿被砍三刀,经医院5个多小时的抢救,才脱离生命危险,造成额头毁容,右手致残。
此次事件发生后,罗启辉同志没有被吓倒,仍表现出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表示坚决同破坏森林资源的不法分子作斗争,决不就此罢休,也决不手软。
他在身体未完全康复的情况下,就返回到保护森林资源的第一线,拖着致残的手臂,坚持工作。
二、罗启辉同志是优秀基层干部的典型。
罗启辉同志是个勤奋敬业、为民谋利的优秀基层干部。
他在担任乡镇领导的10年间,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为库区移民安置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安坪乡工作期间,主抓移民试点,使安坪乡的移民工作成为重庆市的一面旗帜,受到时任总理的李鹏同志的充分肯定和好评。
北川县城用地布局规划方案

北川县城用地布局规划方案1. 引言北川县位于中国四川省绵阳市境内,是一个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的县城。
然而,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北川县城用地布局亟待改进。
本文旨在提出北川县城用地布局规划方案,以优化城市发展布局,促进经济发展和城市环境的改善。
2. 目标与原则本规划方案的目标是实现城市用地规划的合理布局,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并根据可持续发展原则,促进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具体原则包括:- 科学规划:根据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环境等因素,合理确定城市用地规划。
- 环境友好:注重生态保护,保护自然资源,提高生活质量。
- 经济可行: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 空间合理:合理划定城市边界,控制城市扩张,确保城市布局的紧凑与有序。
3. 城市功能区划为了让城市功能更加明确、布局更加合理,将北川县城划分为以下几个功能区:3.1 市中心区市中心区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区域,包括政府办公区、商业中心、金融中心和文化娱乐区等。
在市中心区内,需建立现代化的办公大楼、商场、餐饮娱乐场所等。
3.2 居住区居住区是人们生活的主要区域,需要提供优质的居住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重点推动住宅小区的建设,注重与生态环境的结合,提供各类配套设施。
3.3 工业区工业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需要提供充足的土地和基础设施来吸引投资和发展工业。
工业区划分为重工业区、轻工业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区,以满足不同产业的发展需求。
3.4 农业区北川县地处农业发达地区,农业区的规划要注重农业生产的发展,并充分发挥农业与生态旅游的结合优势。
合理规划农田和农业生产设施,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3.5 生态保护区生态保护区是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区域,需要保护森林、湖泊、河流等自然资源,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保持生态平衡。
4. 城市交通规划城市交通规划是城市用地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注重公共交通的发展,减少私家车的使用。
北川县吉娜羌寨修建性详细规划

五、建设标准与户型设计
• 3、公共景观性建筑设计 • (1)雕楼:区内建三座不同高度不同风格的雕楼。主雕楼为12层方形,另外两 座雕楼分别为六边形、八边形 • (2)官寨建筑:将村委会、卫生服务及村图书室、文化活动室等功能安置于内 。如果村寨旅游发展起来,亦可将游人中心等功能安排于内。顶部设有观景平 台。 • (3)民居建筑:于寨子入口处,做为民俗文化展览馆。 • 这两栋地道羌式建筑和三座雕楼将是全寨画龙点睛之笔,将山寨入口及沿绵 北快速旅游线上观看本寨的景观效果大大提升。
二、项目用地条件分析
• 村民原有住房多为平房或二层小楼,地震多有损害,部 分已完全垮塌,但地基和地面未出现变形或裂缝。 • 跨苏宝河的桥梁是村民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原可 通车,但目前已成危桥。村内有两条宽约3米的水泥路 自桥头分别沿苏宝河岸和响水沟延伸到达各户。
三、规划构思
• 1、整体形象定位 • 本区定位为:“吉娜羌寨”,“吉娜”是羌语“极品”的意思,即 “极品羌寨”,因此,其建筑风貌和空间特色应有非常强烈的羌寨特 色。分析传统的羌寨主要有以下特征:雕楼是最重要的标志特征;曲 折而尺度宜人的步行路网与穿行于寨内的水系形成丰富而充满生活情 趣的空间序列;建筑多为依山而建的多层石砌平顶建筑(与汉族混居 区也有穿逗木石结构、坡顶形式),通常层层退台,形成大量屋顶平 台,屋顶平台是其重要的生活空间,也是重要的交通空间。而建于山 地上的羌寨整体形象特征是:依山就势、层层叠叠,与自然山水融为 一体。
• 温家宝总理高度评价刚刚建成的吉娜羌寨,动情 地说:“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并欣然挥笔为这个重获新生的山寨题写了新 名字:“吉娜羌寨”。
四、平面布置
四、平面布置
1、建筑总平面布置 在响水沟东岸临苏宝河为本区最开阔平坦用地,在此建设文化 广场,有三座雕楼围绕广场周边,一栋官寨建筑和一栋羌族民居 建筑,形成本区标志景观区和村社公共活动中心。 • 在响水沟西侧沿苏宝河岸,修建两排民置独栋建筑,由于地形原因,台地多利用现有分台 ,以保留原有档墙,一方面减少工程量和造价,另一方面增加村寨的历 史感。 • 在中部(即喇叭形的咽部)保留一块空地用作民俗广场,可供村民举 行羌族祭祀等民俗活动,可以建5· 12纪念墙等构筑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41.四川省北川县擂鼓镇灾后重建规划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李沛,徐其华,郑阳摘要:5.12大地震灾区的灾后重建工作一直以来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
本文以北川县擂鼓镇的灾后重建规划为例,研究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的灾区重建方法。
实践中通过挖掘当地的地理风貌、历史人文、社会经济特色,以处理好过渡性建设与永久性建设的关系为切入点,重点推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历史风貌重塑,为灾区城镇的重建工作探寻出一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并为日后的城镇建设规划提供参考。
关键词:擂鼓镇,灾后重建规划,可持续发展1规划背景四川5.12大地震后,按照国家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和山东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济南市对口援助北川县擂鼓镇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
擂鼓镇是北川羌族自治县的重点镇,位于北川县境东南部,北距县城曲山12公里,南距绵阳市区51公里,是北川县域通往安县、绵阳市的南大门。
镇域面积145平方公里,全镇总人口18429人,5418户,其中少数民族人口3175人。
镇驻地建成区面积近1平方公里,四面环山、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景色秀丽,人口6800人。
擂鼓镇是此次地震的重灾区。
辖区人口全部受灾,房屋严重损毁,无法居住的达90%以上;耕地损毁8675亩,灭失4303亩;道路交通、水电气供应及通讯全部陷于瘫痪;行政、卫生、教育等设施全部被毁;50余家中小企业损失严重;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2亿元。
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龙头,灾后重建,规划先行。
根据省市统一部署,响应济南市援川建设前方总指挥部的要求,规划按照“和谐援建、科学援建、务实援建”的原则,依据《地震灾区过渡安置房建设技术导则(试行)》,开展抗震救灾过渡性安置房设计;在取得阶段性成果后,立即成立北川县擂鼓镇重建规划工作组,制定工作计划,转入开展擂鼓镇灾后重建规划编制工作;编制完成的《北川县擂鼓镇灾后重建规划》顺利通过专家评审,报绵阳市政府审批。
2规划概况北川县擂鼓镇灾后重建规划是震后不足一个月在震区启动编制的,是首个通过专家评审及绵阳市政府正式审批的援川灾后重建规划。
在时间紧、任务重、环境艰苦恶劣、基础资料收集困难、无相关规划借鉴和技术规范依据的背景下,设计人员用热忱投入的工作摸索出了一条灾后重建规划编制的思路和办法,对镇区近期建设和三年重建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规划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5.12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北川县县域村镇体系规划》为指导,按照“尊重自然、尊重当地文化、尊重普通百姓”的原则,科学编制《北川县擂鼓镇灾后重建规划》,编制内容包括镇村体系规划、镇驻地总体规划、中心街区城市设计、近期建设与项目选址规划等,重点是为三年恢复重建和发展提供规划依据,满足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需要。
规划确定镇驻地建设用地规模2.07平方公里,人口规模2万人,其中常住人口1万人,流动及旅游人口1万人。
北川羌族自治县是全国最大的羌族集中地,又是大禹的故乡,规划从挖掘保护羌禹文化入手,充分考虑防震防灾和震后遗址纪念等内容,结合周边自然山水景观、强调城市设计,突出擂鼓镇的窗口地位,打造旅游特色“羌城”。
确定擂鼓镇功能定位为:北川县的副中心,北川国家地震纪念馆的门户和综合服务区,体现自然山水和羌族文化特色的现代化新城镇。
镇驻地功能布局结构形成“一心、三带、四区”。
其中一心是羌族特色旅游中心区;三带分别是安北路特色景观带、苏宝河和干河子生态景观带;四区是狮子山羌族文化景区、两个羌族特色居住区,一个特色产业聚集区。
向世人展示一个融合自然山水和羌族文化的独具特色的现代化旅游新镇。
3特色创新图5.功能布局结构图图4.土地使用规划图规划通过现场收集详实的灾后镇区资料为基础,将镇驻地临时安置房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与永久性恢复重建有机结合,重点突出建设区避震防灾和安全,突出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和带动,突出北川羌族风貌的保护与传承,突出公共服务设施和道路市政基础设施的完善和配套,突出灾民安置房的布局和环境,突出城乡统筹和村庄安置,编制了符合震后实际、立足长远、可持续发展的灾后重建总体规划,为擂鼓镇的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灾民恢复生产和安居乐业、镇村风貌重建和和谐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3.1过渡期建设和永久性重建的科学衔接,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规划在抗震救灾过渡性安置板房建设之初,就充分考虑未来发展,本着近远期结合、永久性道路与临时性过渡安置房结合、为即将展开的重建规划和建设奠定良好基础为原则,按永久性道路标准修建主次干道6条,配置了路灯、雨水、污水、给水、通信等地下管线。
图6.抗震救灾过渡性安置房建设3.2加强和优化对外交通联系,提升擂鼓镇驻地地位规划将老安北公路改造升级为一级公路,并将线位调至擂鼓镇驻地东侧,狮子山西侧。
新安北公路(齐鲁大道)成为进入北川曲山地震遗址纪念馆的主要客运旅游景观路线,将客流引入镇驻地,实现客货分离。
沿苏保河北侧改造打通擂鼓至禹里公路,按二级公路标准建设,提高对外交通的安全性,同时提升了擂鼓镇驻地旅游集散地的地位。
3.3明确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通过研究擂鼓镇经济和产业发展方向,认为作为进入北川西部旅游资源的交通要塞,产业结构应由目前建材型、粗放型产业向环保型、旅游型产业转化。
初步确定了以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纪念馆接待地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以擂鼓镇羌族特色旅游中心区、吉娜羌寨为代表的羌族风情游带动旅游产业发展,以中药材和茶叶等经济作物带动种植、加工业发展的经济发展格局。
3.4通过旅游专项规划,促进旅游资源整合提升规划将擂鼓镇羌族特色旅游中心区与北川国家地震遗址纪念馆、唐家山堰塞湖、盖头山茶博园、狮子山羌族文化景区、苏宝河自然山水景区等有机整合为一体并纳入四川省九寨沟大环线的旅游格局中,擂鼓镇即是北川国家地震遗址纪念馆的接待地,也是旅游地,是羌文化特色旅游的综合服务区,以发展旅游产业为龙头,实现灾后信心重树、文化传承、产业转型、经济重建。
擂鼓镇羌族特色旅游中心区:体现现代羌城新镇风貌,设计特色旅游休闲和商业购物街巷,布置旅游有关酒店、旅馆和开放式居住街坊,以及图书馆、影剧院及演艺中心等文化娱乐设施。
苏宝河自然山水景区:沿苏宝河进入吉娜羌寨等山区旅游景点,深入羌人生活聚集区,感受山水羌寨,体验浓郁的民族风情。
狮子山羌族文化景区:规划与羌族有关的历史、文化典故,形成以体验农家羌寨游、文图7.旅游资源整合图图8.景观组织规划图化歌舞风俗表演、羌族祭祖、登高游憩、俯瞰新镇风貌为主的休闲公园。
盖头山森林公园:规划体现与游客互动的旅游观光茶园、药材生产、编织为主,使游客享受回归大自然的乐趣。
可身入其中,体验当地羌族人民的生活、生产。
3.5通过城市设计挖掘和拯救羌禹文化和遗址纪念,实现文化重塑和精神重建羌文化是世界上独一无二,最古老、最神秘的文化之一,羌族人民生活依山就水、山水相亲相融。
规划通过对羌族文化风俗、筑城理念、建筑风貌、生活特点的调查研究,结合自然环境和地形特点,通过借山、借水等设计手法,体现羌城新镇与自然山水有机融合的生态特色。
在中心街区内集中体现现代设计与羌文化的建筑风貌意向的结合,错落有致的空间形态,尺度宜人、特色鲜明、商业繁荣的步行街坊,向世人展示依山借水、曲径通幽、步移景异的羌镇意境。
规划强调盖头山与凤凰山之间的景观轴线,布置祭祀场、川鲁友谊广场、演艺中心广场、舜禹广场、羌城寨门入口广场等具有浓郁羌禹文化特色的景观节点。
结合抗震救灾感人事迹,建立羌族人民抗震纪念碑;保护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救援直升机停机坪,保留具有雕塑感的地震建筑遗迹,形成纪念广场。
3.6优先完善配套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和道路市政基础设施,保障居民安居乐业图9.羌镇意向示意图作为擂鼓镇驻地和曲山国家地震遗址纪念馆的接待地,规划优先完善设施配套,包括行政办公、旅游接待中心等公共设施;中小学、幼儿园等普教设施;社区医院、文化馆、敬老院等公益设施。
为便于居民、游客的出行和换乘,在新建安北公路西侧规划一处集长途客运、公共交通、公共停车于一体的综合客运枢纽。
保留恢复擂鼓自来水厂、110KV变电所和天然气门站,规划污水处理厂、电信支局、邮政支局、垃圾转运站等市政基础设施,保障居民安居乐业。
3.7突出镇区综合防灾能力,建设安全宜居新镇规划充分结合地质灾害评估组织建设用地空间,对已发和易发地质次生灾害的山体进行地质灾害检测和防治,并在周边留有宽余的避让空间;对苏保河和干河子等自然防洪河道加以综合整治,在盖头山、龙头山、狮子山等镇驻地周边山体一侧设置截洪沟,规划防洪标准均为20年。
在镇驻地中部规划一处普通消防站,规划新建建(构)筑物按地震基本烈度为8度的抗震要求设防;科学合理布置公共开敞空间和集中公园绿地,为居民在最短的距离内提供安全的避难场所,并将新安北公路、擂苏路和2号路作为镇区的主要避震疏散通道。
4建设实施2010年底,依据规划镇驻地路网框架和空间布局已基本形成。
其中济南市对口援建擂鼓镇灾后重建项目建设实施在09年9月已全部完成并交付使用,主要建成公共服务设施5项,包括规模30个班6年制的擂鼓镇中心小学;规模12个班的幼儿园;400平方米的文化站;规模30个床位的卫生院;规模44个班的八一中学和1.9万平方米的体育场。
建成干路及支路等市政道路工程约10余条,总长近10公里,包括绿化、雨污水、路灯、供水、强弱电等配套工程和管网,并完善街区巷道建设。
建成下河坝桥梁和“吉娜羌寨”桥梁工程,总长近百米。
此外依据规划建成一处垃圾转运站。
此外,长度约3.2公里的新安北公路(齐鲁大道)建成通车,已成为进入曲山国家地震遗址纪念馆的景观大道;擂鼓接待中心投入使用,日最高接待参观旅游人口近万人次;擂鼓镇区北部的居民安置房工程也已建成,受灾居民已全部入住。
随着擂鼓镇灾后重建规划的实施,其作为灾后重建首批试点特色镇的示范作用明显,成为全省乡镇援建启动较早、完成投资较多、建设标准较高的灾后重建示范镇,社会各界反映良好,得到了当地灾民和地方政府的广泛认可与一致好评。
时值四川5.12大地震四周年,一个充满活力的新擂鼓已屹立在我们面前,他因大爱而涅磐重生。
参考文献[1] 黄光宇,陈勇. 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2] 肖洪磊. 中国旅游小城镇发展模式研究. 昆明:云南大学,2007[3] 刘贵利. 城市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4] 金贤峰,董锁成. 产业链延伸与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 经济地理,2010作者简介:李沛(1978.6—),男,本科,济南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师;徐其华(1963.8—),男,硕士,济南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郑阳(1986.10—),男,硕士,长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