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水稻收获期对稻谷和后茬小麦产量的影响

不同水稻收获期对稻谷和后茬小麦产量的影响
不同水稻收获期对稻谷和后茬小麦产量的影响

不同水稻收获期对稻谷和后茬小麦产量的影响摘要进行不同水稻收获期对稻谷和后茬小麦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收获期与水稻产量成正相关,收获期越迟,水稻产量越高,10月20日以后收获,水稻增产幅度较小。随着播期延迟,小麦产量降低。10月30日以后播种,小麦减产幅度较大。综合考虑稻麦两熟综合效益,淮安市淮北地区稻麦茬口最佳衔接时间在10

月20日。

关键词收获期;播种量;衔接期;基本苗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2-0009-01

根据淮安市淮北地区稻麦两熟季节紧张地区不同水稻收获时间对稻谷和后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提出适合淮北地区稻麦茬口组合与水稻和小麦品种搭配组合,并为稻麦品种选育生育期提供理论依据[1-3]。为此,于2010年10月至2012年6月连续2年开展水稻收获期对稻谷和后茬小麦产量的影响试验,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淮安市淮阴区夏家湖原种场江苏省农业科技综合展示基地,地力水平中等偏上,ph值8.3,全氮1.5 mg/g,全钾2.7 mg/g,全磷0.8 mg/g。

水稻产量的形成产量构成因素物质积累与分配教学内容

水稻产量的形成产量构成因素物质积累与 分配

水稻产量的形成/产量构成因素/物质积累与分配 (一)水稻的产量构成因素及其形成 水稻的产量是由每亩穗数、每穗粒数(颖花数)、结实率及粒重(千粒重)四 个因素组 成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补偿的,并不是每亩穗数愈多,或每穗粒数,或结实率,或粒重愈高,产量就愈高。而是当每亩有效穗数超过某一定数量时,每穗粒数、结实率和粒重并不增加,反而有所下降或减轻,反之穗数不足时,虽能穗大粒多,但因穗数不足,也不能高产。因此只有各个因素协调增长,当全田总实粒数达到最高时,粒重相对稳定或有所提高的情况下,才能获得高产,产量构成因素中穗数是由群体发展所决定的,而群体是由个体所组成,群体的发展反过来又影响了个体发育,影响到各个体的每穗粒数和粒重。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是群体与个体对立统一关系的反映。 从双季稻千斤高产田的构成因素来看,可分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每亩穗 数与粒数 并重,每亩35一40万左右,每穗粒数50一60粒左右,高产田块多属于这一 类型,多数是 在基本苗中等时产生的。第二种类型:每亩穗数多,但每穗粒数少。每亩穗数 40万以上, 每穗实粒数在40一50粒,大多是在基本苗较多时产生的。第三种类型:以大 穗为主。每 亩穗数以35万以下,每穗实粒数60粒以上,大多是基本苗较少时产生的。

由此可见,高产水稻不同群体各产量因素的组成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品 种类型、 生育期长短、环境和栽培条件的不同以及施肥水平的高低等而转移的,并对水 稻产量的形 成过程和各因素的组合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地制定栽培 管理措施, 在生长过程中不断协调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从而达到合理的产量构成因素。 水稻的各产量因素是水稻一生的不同生育期形成的,它与不同生育期的器官 建成过程 有着密切相关联系,见图2。 以江苏省沿江地区为例:早稻(中熟品种)4月初播种,5月初移栽,5月上 中旬始 蘖,5月下旬进入分蘖盛期,7月上旬始穗,7月底8月初成熟。双季晚稻(沪 选19)于 6月中旬播种,7月底8月初移栽,8月中旬始蘖,9月上中旬抽穗, 10月底 11月初成熟。 由于不同生育时期生长不同器官,对产量的作用也不同,所以采取的措施也 不相同。 1.秧苗期是夺取水稻高产的基础时期。在秧苗素质较好的条件下,基本苗 多,穗数也 多。适龄壮秧,穗大粒多,超龄秧苗(即秧龄过长),穗型变小,秧龄过短(指后季稻)常不能正常授粉结实。总之,秧苗素质的好坏对穗数、粒数和粒

水稻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水稻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1、水稻虫害我国已知的水稻虫害有350多种,其中最主要的有20余种,常见的水稻虫害有以下几种: (1)水稻螟虫危害水稻的螟虫种类很多,主要有三化螟和二化螟,部分地区还有大螟等。三化螟和.二化螟都是以幼虫钻蛀茎秆危害水稻,水稻受害后出现的症状是枯心和白穗,二化螟还取食叶鞘,造成枯鞘。 防治方法:①每亩用50%杀螟松乳油0.15~0.2千克,对水50~60千克喷洒,用药1~2次;②每亩用杀虫双大粒剂1千克拌细土30千克制成毒土撒施;③每亩用40%的水胺硫磷0.1~0.15千克对水50~60千克喷洒。 (2)粘由粘虫是一种迁飞性害虫,又称”行军虫”,一般每小时飞行速度为20~40公里。以幼虫取食水稻叶片,危害轻时叶片被吃成缺刻,严重时大部分叶片被吃光,水稻减产10%—20%,大发生时,其幼虫不仅吃光叶片:还咬断穗茎,造成颗粒无收,所以有些地方称它为“剃枝虫”。 防治方法:①每亩用50%辛硫磷O.1”0.15千克对水50~60千克喷洒;②每亩用80%敌敌畏0.15~0.2千克对水50~60千克喷洒;③每亩用2.5%的敌杀死0.1~0.15千克对水50~60千克喷洒。 (3)稻飞虱和稻叶蝉这两种害虫每年发生代数较多,繁殖量大,以吸食水稻汁液造成危害,导致稻株枯死,倒伏落塘。它们都具有暴发性,还传播病毒病,是对水稻危害比较大的害虫。防治方法:①每亩用30%甲胺磷0.15- 0.2千克对水50~60千克喷洒;②每亩用40%的叶蝉散0.15~0.2千克对水喷洒:③每亩用50%的杀螟松0.1-0.15千克对水喷洒。(4)负泥虫负泥虫又称“背屎虫”,负泥虫的成虫、幼虫都可以危害水稻,但以幼虫为,主,取食水稻叶片的叶肉,留下透明的表皮,形成纵行的白色条纹,叶尖逐渐枯萎,危害严重时,全叶发白焦枯或全株死亡,一旦发生,常减产10%左右。 防治方法:用90%敌百虫结晶0.1~0.15千克对水50-60千克喷洒,接近傍晚时用药为好。 2、水稻病害 (1)稻瘟病稻瘟病又叫稻热病,群众称它为”火风”、烂颈瘟。稻瘟病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都能发生,根据受害时期和部位不同,分别称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枝梗瘟和谷粒瘟等。几种主要稻瘟病的识别如下。 苗瘟:一般发生在三叶期以前,病苗基部变成灰黑色,叶片变成淡红褐色,使整株秧苗枯死。 叶瘟:从秧田期至抽穗期均可发生,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也有少数发生在叶鞘上,其病斑有好几种类型,但主要是慢性型奉。急性型两种。慢性型病斑在田间最常见,其形状有点像织布的梭子,两头尖中间大,病班的最外层为深褐色,中间为灰白色。急性型病斑呈灰绿色或暗绿色水浸状,一般为圆形、椭圆性或不规则形。 穗颈瘟:发生在穗颈部,使穗颈变成黑褐色,最后干枯腐烂。发病早的使水稻变成白穗,发病迟的使谷粒不饱满 防治措施:①选用抗病高产良种;②播种前搞好种子处理,一般用50%的多菌灵1000倍液浸种2天;③药剂防治,每亩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0,1~0.15千克对水50~60千克,或40%富士1号乳油0.1~0.15?千克对水50~60千克,或30%稻瘟灵0,15~0.2千克对水50~60千克喷洒。 (2)白叶枯病白叶枯病分为叶枯型和凋枯型两种。其中叶枯型占65%左右,凋枯型占35%左右。叶枯型病害大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出现黄绿色斑点,斑点迅速扩展成条斑,受害严重时条斑可延伸至叶片基部,宽达叶片两侧。凋枯型病害大多在秧苗移栽后15~30天出现一次发病高峰,病株心叶首先发病,出现失水青枯,随后其它叶片相继青萎,最后出现死苗、缺

不同取秧量与穴距对机插水稻产量的影响

不同取秧量与穴距对机插水稻产量的影响 摘要:以超级稻盐丰47 为材料,研究不同取秧量与 穴距对机插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降低取样量或 增大穴距减少移栽基本苗数可促进水稻植株个体生长发育,增加单穴茎 蘖数、收获穗数及每穗成粒数,提高成穗率及齐穗期高效叶面积率,增 加个体干物质积累量与齐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占籽粒产量百分比及收获指数,但仍无 法弥补因群体生长量与叶面积指数小、单位面积收获穗数及 颖花量不足所造成的减产。行穴距30 cm X 8 cm、取秧量40 株/穴,移栽基本苗93 万/hm2 的B3 处理群个体矛盾协调较好,获得单产0 7280 kg/hm2 。 关键词:机插水稻;取秧量;穴距;叶面积指数;干物 中图分类号:S504 文献标志码:A 随着水稻机械化生产程度的日益提高,研究与机插水稻 相配套的高产农艺栽培技术已成迫切之势,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6] 。在以往的机插水稻生产中,也常出现产量较高的田块,但总体上表现产量不稳、不平衡,影响了机插稻的推广。对此有的专家认为机插水稻移栽基本苗过多、成穗率低、每穗粒数少、以穗取

胜的类型容易造成中期猛发、群体过大而影响最终产量 [7-9] 。为完善辽宁省盘锦滨海稻区机插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体系,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于203 年开展了取秧量与穴距对机插水稻生育及产量的影响试验,为确定机插水稻最适移栽密度及其配置、实现机插水稻精确定量栽培奠定基础。 材料与方法材料试验在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西安试验基地进 行。供 试土壤为滨海盐渍型水稻土,耕层土壤(0?5 cm)含有机 质2859 g/kg、全氮22 g/kg、碱解氮725 mg/kg、速效磷96 mg/kg、速效钾8498 mg/kg、全盐30 g/kg、pH 值749。供试 水稻品种为当地主推的超高产水稻品种盐丰47,全生育期56?60 d,55?60 张叶,5 个伸长节间。 2 方法 203年4月6日播种(播量00 g/盘),5月6日移栽(叶 龄30?32 )。各处理的氮肥(N : 2700 kg/hm2 )、磷肥(2O5: 050 kg/hm2 )、钾肥(K2O : 525 kg/hm2)施入量相同,氮肥分为底肥20%、蘖肥(一、二次蘖肥比例6 : [KG-3]4 )50%、 穗肥(促花肥、保花肥比例7 : [KG-3]3 )30%;磷肥分为 底肥50%、二次蘖肥50%。钾肥分为二次蘖肥67%、促花肥 33%。其他管理措施按高产水稻栽培实施。试验设B、B2、B3、B4、B5 等5 个处理,采用久保田SW-68C 插秧机移栽,

长江中下游水稻种植影响因素及变化分析

摘要简要分析了长江中下游水稻种植的影响因素及变化特点,结合近年水稻种植变化特点,分析相关研究工作的研究思路。 关键词长江中下游;水稻种植;影响因素;变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6-0054-02 水稻是我国重要粮食作物,2012年我国水稻播种面积3 013.7万hm2,稻谷产量20 423.6万t,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34.64%。研究表明,我国稻谷产量大部分用于人们的口粮(约67%),50%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水稻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占据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水稻的生产能力直接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目前我国南方稻区约占水稻播种面积的94%,长江中下游的水稻播种面积约为全国总面积的59%。长江中下游地区属于我国水稻种植的核心区域,稳定该区域的水稻播种面积,对稳定全国水稻生产总量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南方稻区水稻播种面积逐年减少,导致全国水稻总播种面积仍有逐年减少现象。纵观多年数据,长江中下游水稻双季稻种植面积1984―1997年保持相对稳定,1997年之后随着总种植面积的逐年下降,水稻总产量也随之逐年下降,而近5年又有回升趋势。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稻生产能力自2008年以后连续多年达到9 000万t以上的较高水平[1]。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97―2013年,水稻播种面积平均减少9.4%,而总产量增加了16%。为更好了解长江中下游水稻种植的演变,展开如下分析。 1 长江中下游水稻种植影响因素分析 长江中下游地区虽然属于我国水稻种植的核心区,产量较高,但是水稻生产情况极其不稳定,生产年纪间波动明显,变化幅度强烈,波动周期不规律,稳定性不够强。影响该区域水稻种植业变化的主要因素具体如下。 1.1 播种面积是产业规模核心因素 以浙江省为例,1997年的稻谷播种面积为208.59万hm2,2013年减少到82.87万hm2,其稻谷产量也从1 238万t下降到580.2万t;种植面积减幅巨大造成了产量的巨大减少。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双季稻改种单季稻是区域总种植面积下降的重要原因。随着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双季稻种植面积不断下降,双季稻的总产在1997年之后出现多年产量大幅度的下降[2-8]。 1.2 单产提高促进总产量提升 近年随着水稻种植科技水平的提高,水稻生产中通过杂交稻应用与品种改良、施肥与农药应用等措施应用,水稻平均产量出现多年逐步提高趋势。以浙江为例:稻谷单产量从1997年的5 935 kg/hm2增长到2013年的7 001 kg/hm2,单产增幅达18%。水稻单产提高成为总产量提升的重要因素。 1.3 种植净收益影响产业规模 种植户的种植选择取决于水稻收购价格、水稻投入成本、种植政策补贴力度3个因素的综合净收益。生产中用工成本高、农资投入高等问题导致生产总成本高、种植比较效益不断下降。从社会层面看,水稻种植户规模偏小、科技水平低、高效生产技术应用不足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水稻生产净收益的提高。种植户的最终净收益,影响了水稻种植的积极性,进而影响种植户是否种植水稻。通过种植群体的总体性选择影响了整体产业规模。 1.4 种植比较收益影响农户种植选择 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资源优越,雨热同季,适宜作物多样。随着市场需求的多元化,比较收益较高的果蔬类作物对种植户的吸引力更高。笔者调查,种植葡萄、西瓜等果蔬作物的收益为水稻种植的8~20倍。于是更多种植户将水稻用地转种较高收益作物,导致水稻的种植空间被挤占[1-2]。 1.5 城市化挤占耕地面积,影响水稻种植规模

遮光对水稻生长发育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2019年2月Feb.2019 第43卷第1期 V ol.43, No.1热 带 农 业 工 程 TROPICAL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 19 -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主要生长在亚热带地区[1],以南方居多。水稻喜温喜光,在积温高、光照充足的条件下生长良好。前人对遮光条件下水稻的生长状况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不同研究的结论存在较大差异。本文以连粳15号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遮光对水稻生长发育及稻米质量的影响,为促进水稻栽培技术发展,提高我国粮食生产水平提供技术支持。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以连粳15号水稻为材料开展遮光试验[2]。1.2?试验设计 试验于2018年进行。4月11日将连粳15号水稻用凉水浸泡处理。4月18日播种,播种量为 遮光对水稻生长发育及稻米品质的影响①徐?波1)②?王宝祥1)?邢运高1)?孙志广1)?杨?波1)?刘?艳1)?卢百关1)?徐大勇2)③(1?江苏徐淮地区连云港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连云港?222001; 2?江苏省现代作物生产协同创新中心?江苏连云港?222001) 摘?要?植物的正常生长都离不开光照。光照强度对水稻的生长发育影响显著,本文以连粳15号水稻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试验,通过测定水稻的株高、产量及品质等指标,探讨了遮光处理对水稻的生长发育以及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遮光处理之后的水稻,株高、叶片数、产量均明显下降,稻米的营养品质和食味品质均较差。 关键词?遮光;水稻;生长发育;稻米品质 中图分类号?S511 Effects of Shading on Ric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and Rice Quality XU Bo1) WANG Baoxiang1) XING Yungao1) SUN Zhiguang1) YANG Bo1) LIU Yan1) LU Baiguan1) XU Dayong2) (1 Lianyungang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Xuhuai Region,Jiangsu Province,Lianyungang,Jiangsu 222001; 2 Jiangsu Modern Crop Production Co-innovation Center,Lianyungang,Jiangsu 222001) Abstract The normal growth of any plant depends on the light.The light intensity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rice. The pot experiment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plant height,yield and quality of rice. The effects of shading on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rice and its quality we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lant height,number of leaves and yield of rice after shading treatment decreased obviously,and the nutritional quality and taste quality of rice were poor. Key words shading ;ric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rice quality ①基金项目:连云港市财政专项支持(No.QNJJ1912);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资助;高产优质多抗耐盐(碱)水稻新种质创 制(No.BE2016370-3);清香软粳的水稻基因发掘、育种材料创制(No.BE2017323)。 收稿日期:2018-12-28;责任编辑:王云云;E-mail:rdnygcbjb@https://www.360docs.net/doc/8210195965.html,。 ②徐波(1989~),男,江苏赣榆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水稻遗传育种工作。 ③通信作者。

浅谈影响水稻产量的相关因素及对策 (1)

安徽农业大学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影响水稻产量的相关因素及对策姓名学号 院系安徽农业大学专业 指导老师职称 中国?合肥 二〇一九年三月

目录 摘要 (1) 1 绪论 (3) 1.1研究背景 (3) 1.2选题意义 (3)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3) 2 影响我国水稻产量的因素 (4) 2.1气候因素 (4) 2.2育苗方式 (5) 2.3施肥比列 (5) 2.4种植条件和管理技术不到位 (5) 2.5外界因素 (6) 3 提高水稻种植产量的对策 (6) 3.1因地制宜进行水稻种植 (6) 3.2水稻品种的选取 (7) 3.3对水稻种植的科学管理 (7) 3.4病虫害防治和预防极端天气 (7) 3.5增加惠民政策,科学化、产业化种植 (8) 4 结论 (8) 参考文献 (9) 谢辞 (11)

浅谈影响水稻产量的相关因素及对策 作者: 指导老师: 安徽农业大学学院专业 摘要 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在粮食生产和消费中历来处于重要地位,水稻生产状况的好坏对全球经济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安定和我国粮食安全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主要对影响水稻产量的因素进行分析,并从栽培,施肥,科学管理等多个方面对水稻进行相应的措施,提出解决水稻生产存在问题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水稻;产量;影响因素

Factors affecting rice yield and Countermeasures Abstract Rice is the main grain crop in China. It has alway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grain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The quality of rice production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 economy and the stability of the whole society. In this paper, the factors affecting rice yield were analyz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were taken from cultivation, fertilization, scientific management and other aspects,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to solve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rice production. Key words:Rice; yield; influencing factors

有机水稻与常规水稻生产的经济效益比较

有机水稻与常规水稻生产的经济效益比较 [摘要]为了系统评估有机水稻的综合经济效益,促进有机水稻生产的持续发展,文中对江苏宜兴、上海崇明岛和贵州黎平县3个不同地区有机水稻生产的产量、成本、价格与利润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有机水稻生产投入较常规生产分别高46.28%、24.95%和21.69%,产量则是常规水稻生产的55%、93.78%和81.65%,不同生产基地的变化幅度相差很大。因此,降低成本和提高产量是决定有机水稻生产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并提出,科学的有机种植技术、适当的政府补贴与合适的销售价格是确保有机水稻生产持续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 有机水稻;经济效益;发展对策 我国是稻米生产和消费大国,60%以上的人口以大米为主食,稻米产品质量和安全状况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从20世纪末开始,为满足市场对优质、安全稻米产品的需要,有机稻米的生产在我国各地纷纷展开,有机稻米成为一个新兴产业日益得到社会各方的重视。有机稻米产业的发展水平和规模得到迅速提高和壮大[1]。 有机农业是一种环境友好型农业,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同时能够生产出安全、健康的有机产品,我国通过有机认证的面积已近230万hm2,成为全球第三大有机农业生产国[2]。但对广大生产者来说,有机生产的经济效益是他们关注的核心问题,也是其能否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文中以江苏宜兴、上海崇明岛和贵州黎平县的有机水稻和常规水稻生产基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分析有机水稻与常规水稻生产的成本与效益,探索促进有机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的对策。 1 研究地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地概况 宜兴处于东亚季风区,属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区,全年温和湿润,四季分明,气候条件优越,为苏南典型的丘陵山地,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5.7℃,年降雨量1177mm。农作物生长期达250 d左右,1年可2~3熟。研究地位于宜兴市张渚镇凤凰村,在宜兴市西南部,东濒太湖,有机基地为宜兴市粮油集团大米有限公司的有机水稻生产地块。 崇明岛位于长江入海口,是全世界最大的河口冲积岛,全岛三面环江,一面临海,岛上地势平坦,无山岗丘陵,西北部和中部稍高,西南部和东部略低。地处北亚热带,

水稻的常见的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水稻常见病虫害及防治: - 一、主要病害 1.水稻稻瘟病 1.1发病原因 长期灌深水和稻田过分干旱以及氮肥施用过多等都容易导致稻瘟病的发生。 1.2发病特点 水稻一生中有3个易感稻瘟病的时期,分别是苗期、分蘖盛期和抽穗齐穗期。水稻稻瘟病分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很大,应在破口期及齐穗期及早预防。 1.3防治方法 首先要做好种子处理,1%的石灰水浸种或者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浸种24小时催芽,然后将2%的三环唑可湿性粉剂按1:500的比例兑好,将稻秧浸入药液中30s后取出栽插。对水稻叶瘟病可以选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450 g/hm2喷洒。 2.水稻纹枯病 2.1发病原因 稻秧密植、氮肥施用过量以及稻田灌水过多、过频是导致水稻纹枯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2.2发病特点 水稻纹枯病呈现中间灰白色,边缘暗褐色的斑块。多在分蘖盛期和末期至抽穗期发病,其中抽穗期前后发病最为猛烈,水稻纹枯病主要侵害叶子,严重时可危害穗部以及茎秆部。 2.3防治方法 水稻纹枯病防治以肥水管理为中心,种植的时候基肥要施足,抽穗时要追肥,施肥时要注意氮、磷、钾以及锌肥的配合施用。施药不宜过早或过迟,最好在拔节期以后、抽穗期以前。药剂选择:5%井冈霉素水剂2250 mL/hm2或20%纹霉清悬浮剂900~1500 mL/hm2,对水750~1050 kg/hm2喷雾,也可用草木灰225~300kg/hm2对水1500kg浸泡一昼夜,过滤后喷雾。孕穗至齐穗期是水稻纹枯病的重点防治时期,应在稻株的中下部喷施药剂。

3.水稻条纹叶枯病 3.1发病原因 灰飞虱传播是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3.2发病特点 水稻叶脉呈现断续的黄白色或黄绿色条斑。发病早的植株会枯死,发病迟的则抽穗不良,病株分蘖减少。 3.3防治方法 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防治主要是采取治虫防病的综合措施。首先要选用抗病品种,其次是及时清理秧田、切断病毒的传播源。当发现发病可用36%三氯异氰尿酸375~450 g/hm210%加吡虫啉300 g/hm2防治。 二、主要虫害 1.水稻螟虫 1.1害虫特征 水稻螟虫分为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 1.2危害症状 螟虫危害严重时可造成水稻白穗。 1.3防治方法 用13.5%钻心炮乳油1350 mL/hm2或15%雷钻乳油1 350 mL/hm2,或13.5%决斗乳油750 mL/hm2喷雾。 2.稻飞虱 2.1害虫特征 俗称“蜢子”,白背飞虱及褐飞虱比较常见。 2.2危害症状 白背飞虱以危害水稻的前期生

水稻机插秧技术概述

水稻机插秧技术概述 水稻机插秧技术概述 newmaker 我国农业以精耕细作著称于世,水稻生产更显特色。20世纪中叶以来逐步完善并推广应用的高产栽培模式已成为我国大部分水稻产区的主要栽培技术体系,特别是近年来各地普遍应用的以肥床旱育、中小苗移栽、宽行窄株、少本浅栽为主要特点的群体质量栽培与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使水稻的增产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并持续多年实现了高产稳产。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是继品种和栽培技术更新之后进一步提高水稻劳动生产率的又一次技术革命。目前,世界上水稻机插秧技术已成熟,日本、韩国等国家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水稻生产全面实现了机械化插秧。江苏省在全国率先引进消化并合资开发生产了具有世界先进技术的高性能插秧机,实现了浅栽、宽行窄株、定苗定穴栽插,并得到了在全国范围内的大面积应用。与此同时,这与水稻群体质量栽培技术相得益彰,并融合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水稻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第一节新一轮机插秧技术的基本特点机械化插秧技术就是采用高性能插秧机代替人工栽插秧苗的水稻移栽方式,主要包括高性能插秧机的操作使用、适宜机械栽插要求

的秧苗的培育、大田农艺管理措施的配套等内容。我国是世界上研究使用机动插秧机最早的国家之一,20世纪60~70年代在政府的推动下,掀起了发展机械化插秧的高潮。但是,由于当时经济、技术及社会发展水平等诸多因素限制,水稻种植机械化始终没有取得突破。新一轮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在解决了机械技术的基础上,突出机械与农艺的协调配合,以机械化作业为核心,实现育秧、栽插、田间管理等农艺配套技术的标准化。这与我国历史上前几轮推而不广的机插秧技术相比,有了质的飞跃。一是机械性能有较大提高。水 稻机插秧的核心是技术成熟、性能稳定、质量可靠的机动插秧机。20世纪60~70年代我国率先研制开发的插秧机,是针对大秧龄洗根苗的特点开发生产的,栽插作业时,秧爪不能控制自如,勾秧率、伤秧率高,作业性能极不稳定,不能适应水稻栽插“浅、匀、直、稳”的基本技术要求。新型高性 能插秧机具有世界先进机械技术,适合我国水稻生产实际,采用了曲柄连杆插秧机构、液压仿形系统,机械的可靠性、适应性与早期的插秧机相比有了很大提高,作业性能和作业质量完全能满足现代农艺要求。二是育秧方式有重大改进。历史上曾经推而不广的机插秧技术采用的是常规育秧,大苗洗根移栽,标准化程度低,费工耗时,植伤严重,始终未能摆脱拔秧洗根、手工栽插的技术模式。近年来示范推广的新型机插秧技术,采取软盘或双膜育秧,中小苗带土移栽,其

水稻产量的形成产量构成因素物质积累与分配

水稻产量的形成/产量构成因素/物质积累与分配 (一)水稻的产量构成因素及其形成 水稻的产量是由每亩穗数、每穗粒数(颖花数)、结实率及粒重(千粒重)四个因素组 成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补偿的,并不是每亩穗数愈多,或每穗粒数,或结实率,或粒重愈高,产量就愈高。而是当每亩有效穗数超过某一定数量时,每穗粒数、结实率和粒重并不增加,反而有所下降或减轻,反之穗数不足时,虽能穗大粒多,但因穗数不足,也不能高产。因此只有各个因素协调增长,当全田总实粒数达到最高时,粒重相对稳定或有所提高的情况下,才能获得高产,产量构成因素中穗数是由群体发展所决定的,而群体是由个体所组成,群体的发展反过来又影响了个体发育,影响到各个体的每穗粒数和粒重。 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是群体与个体对立统一关系的反映。 从双季稻千斤高产田的构成因素来看,可分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每亩穗数与粒数 并重,每亩35一40万左右,每穗粒数50一60粒左右,高产田块多属于这一类型,多数 是 在基本苗中等时产生的。第二种类型:每亩穗数多,但每穗粒数少。每亩穗数40万以上,每穗实粒数在40一50粒,大多是在基本苗较多时产生的。第三种类型:以大穗为主。每亩穗数以35万以下,每穗实粒数60粒以上,大多是基本苗较少时产生的。 由此可见,高产水稻不同群体各产量因素的组成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品种类型、 生育期长短、环境和栽培条件的不同以及施肥水平的高低等而转移的,并对水稻产量的形成过程和各因素的组合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地制定栽培管理措施,在生长过程中不断协调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从而达到合理的产量构成因素。 水稻的各产量因素是水稻一生的不同生育期形成的,它与不同生育期的器官建成过程 有着密切相关联系,见图2。 以江苏省沿江地区为例:早稻(中熟品种)4月初播种,5月初移栽,5月上中旬始蘖,5月下旬进入分蘖盛期,7月上旬始穗,7月底8月初成熟。双季晚稻(沪选19)于6月中旬播种,7月底8月初移栽,8月中旬始蘖,9月上中旬抽穗, 10月底11月初成熟。 由于不同生育时期生长不同器官,对产量的作用也不同,所以采取的措施也不相同。 1.秧苗期是夺取水稻高产的基础时期。在秧苗素质较好的条件下,基本苗多,穗数也多。适龄壮秧,穗大粒多,超龄秧苗(即秧龄过长),穗型变小,秧龄过短(指后季稻)常不能正常授粉结实。总之,秧苗素质的好坏对穗数、粒数和粒重的形成有根大影响。因此,要夺取水稻高产,必须狠抓足苗、适龄、壮秧这一环。 2.分蘖期是决定每亩穗数的关键时期。每亩穗数是由主茎穗和分蘖穗所组成,适当增 加基本苗数和提高单株成穗率是增加每亩有效穗数的两个方面。主茎穗决定于基本苗的多少,有时弱苗也不能成穗,壮秧足苗才能达到相应数量的主茎穗。分蘖穗决定于分蘖成穗率,分蘖成穗率以该品种的分蘖特性、移栽叶龄、苗体壮弱以及栽培与气候条件有关,移栽时叶龄决定有效分蘖的起始节位,栽培与气候条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分蘖发生的迟早和快慢,从而影响分蘖的有效性。增穗措施要下在有效分蘖期,在分蘖初期施肥增穗效果显著,过了分蘖高峰期施肥,增穗效果就不明显,分蘖期已过再进行施肥,几乎看不出对增穗的效果。因此,分蘖期的要求是促进早发和防止迟发,在积极促进早发的基础上,控制分蘖发生过多,协调群体与个体的生长关系,达到足蘖壮株,为足穗大穗奠定基础。 3.长穗期是决定每穗粒数的关键时期,也是培育壮秆为粒重奠定基础的时期。每穗粒 数的多少,既决定于每穗的分化颖花数,也受退化颖花数的影响。分化颖花数多是增加粒

影响水稻产量的因素及解决途径

影响水稻产量的因素及解决途径 摘要系统分析了影响水稻产量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和社会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效的解决途径,包括保护耕地、加强农田基础建设、健全农技队伍、继续加强新品种和新技术引进等,从而稳定和发展粮食生产,保持粮食生产能力。 关键词水稻;产量;影响因素;解决途径 随着水稻高产新品种(杂交新组合)的育成推广和栽培新技术的实施,水稻单产有了新的突破,改变了长期徘徊不前的局面。就杭嘉湖地区晚稻产量而言,20世纪90年代单产6 750~7 500kg/hm2,21世纪以来的7a,单产水平已跃升7 875~9 000kg/hm2。但在新品种的推广中,同区域、同品种,因种栽培技术水平的高低,单产差异往往十分明显。 1影响水稻产量的因素 1.1自然因素 土、水、光、温、气是水稻生长中基本的生态环境因素。发生灾害性气候往往是一个或几个因素的综合作用,从范围上是区域性和阶段性的。例如:水稻生长期间三个生育敏感阶段受灾后的症状及危害性表现:①播种至育秧阶段的暴雨、低温、干旱,会发生烂种烂芽、青稞死苗,影响种植计划;如果补播又延误生产季节,导致晚稻营养生长量不足,造成产量基础差。②孕穗至扬花阶段的低温阴雨、高温,造成空壳率增加,产量水平下降。③灌浆至成熟阶段的暴风雨、秋旱和寒潮秋霜,有可能发生倒伏、青枯卷叶、灌浆不足,品质下降某阶段的突发性病虫害,有可能造成减产或绝收。 1.2人为因素 种子选用、肥料配比、播种时间、移栽密度和对自然因素中土、水、光、温、气的科学调节以及病虫灾害发生的防治,均由人为控制,直接影响水稻的产量。如2005年10月上中旬江、浙、沪稻区,晚稻五代褐稻虱大暴发造成了大面积减产,幅度至少在10%以上,还出现了部分绝收的田块。在这些绝收的田块中,又表现为两种不同的征状:一种是防治不力造成虫灾后的绝收;另一种是防治过程用药过量造成药害后的绝收。究其原因:客观上受前期连续2次台风的影响,主观上因思想麻痹大意,对稻虱的危害缺乏正确的估计和科学的防治策略。就本县当年晚稻生产结果调查:在干窑镇新星村,一种粮户承包种植3hm2晚稻品种秀水09因褐稻虱的危害而绝收,血本无归;而隔河相望、相隔不到2km的西塘镇

有机水稻

有机水稻 (2010-04-28 08:09:43) 有机水稻是指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等物质,而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原理,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长过程。有机水稻生产围绕以健全土壤培肥体系为基础,以推进水稻健身栽培为抓手,以实施农业综合防治为保障,实现作物稳定高产的总体策略。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普遍关注,对建立在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的农业生产体系提出了挑战。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健康问题的广泛重视,也促使人们将农业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定位在无公害、无污染的农副产品的生产上,并制定出相应的技术、质量标准。有机食品概念下的有机农业便是这一趋势的必然反映。 选取环境好无污染的地方作为生产基地:选用专门生产单位培育的有机稻种;品种要合理布局.轮换种植,对防治病虫危害有很大作用;通过选种、浸种消毒和催芽,对种子进行必要的处理;通过配制营养土、苗床处理、秧田管理、病虫草害防治等措施.确保有机水稻健康生长。 稻谷收获时期对米质有影响,适时收获可获得较高的整精米率。因此,在保证水稻青秆活熟时。必须做到适时收获.才能获得优质的稻谷。 1有机水稻环境建设 1.1基地的选择 在进有机水稻生产规划时。基地选择是重中之重,这是有机生产的成功开始。席运官认为理论上能进行常规生产的田块就可进行有机生产,因为有机农业强调的是转换,要通过有机生产方法将常规系统转变为平衡的可持续发展系统,这和绿色食品首先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不同的。但是我国农业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因此选择有机食品基地时还是要考虑地块的周边环境问题。 研究认为有机水稻基地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六个方面圆,但根据目前国内的有机水稻生产基地的情沙己来看。要完全做到这几点还有一定的难度,各地区有机水稻生产基地的选择都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决定的。如江苏省溧水县共和乡有机水稻生产基地开发,是以该乡的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的实施为契机的。通过 平整土地、深翻、施堆肥等农田改造措施,形成了一片未曾有任何污染的处女地;上海农场有机水稻基地设立在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江苏省大丰市境内,濒临黄海,拥有着得天独厚的良好的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土壤环境;宝应县的有机水稻生产基地选择在该县范水镇运西的一个岛状的滩地上;上海市跃进农业管理总站的有机水稻生产基地设在崇明岛西北部的由长江泥沙淤积而成,土质肥沃的滨海脱盐土的耕地上。

机插水稻栽培技术

机插水稻栽培技术 文章主要讲述了使用机械种植水稻的繁殖特点,同时讲述了使用机械种植水稻相辅助的高产量栽培方法,包含培植幼苗的提前准备、种子处置、培植幼苗、栽植幼苗、施肥管制等内容。 标签:机插水稻;生育特点;栽培技术 1 机插水稻生育特点 1.1 生育期缩短,生育进程后移 现在,使用机械插秧普遍在粳稻的种植上,拿种植的晚成熟的中粳稻或者中等时间成熟的中粳稻来说,因为受到稻秧的年龄以及腾茬的约束,和使用传统插秧技术一样的种类来说,机械插秧水稻的种植时间会晚十五天到二十天之间,导致水稻的成长时间变短,成长时间比传统种植的水稻减少了十到十五天。因为成长时间的变短,抽穗时间和成熟时间都会比传统的晚一些,所以使用机械插秧最好不要选择成长时间比较长的种类。 1.2 单株分蘖发生集中.群体高峰苗多 移栽后,机插秧苗在大田长出2.3张叶片后开始分蘖。其分叶势猛,茎蘖增长速度较快。机插秧苗I、Ⅱ位蘖不发生或发生率明显低于手插秧苗,大田期Ⅲ、Ⅳ位蘖的发生率较低,V一Ⅶ位蘖的发生率大体在60%-90%。这几个蘖位分蘖发生率高,成穗率也较高,是高产栽培利用的主要蘖位。与常规栽培相比,机插水稻的够苗期、高峰苗期均提前1个叶龄左右,而且高峰苗数较多。机插水稻总体表现为:无效分蘖多,成穗数增加,成穗率降低。 1.3 个体生长量较小,穗形偏小 使用机械插秧的水稻每株秧苗一般都比传统种植的秧苗矮百分之十左右,叶片形状相应的也小。在进入拔节生长周期时,叶片明显比传统种植的秧苗小很多。伴随着叶片面积慢慢成长大,抽穗时间内单个叶片的大小以及全部叶片差不多都和传统种植方式的水稻差不多。使用机械方式种植,在种植时,水稻种植的数量比传统方式的少很多,但是因为栽植的不是很深,便于秧苗生长根系以及分蘖,所以,机械种植的水稻从拔节期间到抽穗时全部的根系都生长的很快,但是它在强壮生长时间段根系面积和传统种植方式的水稻差不多。使用机械种植水稻出现分蘖的时间比较晚,主要枝茎上的叶片和分蘖上的叶片数量相差很大,成长起来的分蘖一个枝茎上差不多有6片到9片,比传统种植的水稻少1到1.5张,其叶片主要生长模式:生长的个数少、穗形不大、并且在主茎上生长的和在分蘖上生长的穗形相差很大。 1.4 机插水稻草害严重

浅谈影响水稻产量的相关因素及对策

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论文(设计)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 浅谈影响水稻产量的相关因素及对策 年级 专业农学 层次 学号 17280220 学生姓名王媛媛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2018年10月

摘要 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在粮食生产和消费中历来处于重要地位,水稻生产状况的好坏对全球经济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安定和我国粮食安全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主要对影响水稻产量的因素进行分析,并从栽培,施肥,科学管理等多个方面对水稻进行相应的措施,提出解决水稻生产存在问题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水稻;产量;影响因素

Factors affecting rice yield and Countermeasures Abstract Rice is the main grain crop in China. It has alway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grain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The quality of rice production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 economy and the stability of the whole society. In this paper, the factors affecting rice yield were analyz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were taken from cultivation, fertilization, scientific management and other aspects,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to solve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rice production. Key words:Rice; yield; influencing factors

水稻出米率原因分析

水稻出米率原因分析 水稻品种是决定品质、出米率低的因素。据从稻米加工厂收水稻者调查散穗空育131、紧穗空育131.散穗空育131出米率53-69%,紧穗空育131出米率59-73%。正宗的空育131是紧穗,种植时间长了就分离出了散穗,人们田间穗选后繁殖起来,就成了人们俗称的散穗空育131,这个系选的株系没经过审定,属于品系。该品系比较混乱,出现了几个不同的散穗空育131类型(如9801等)。现在的散穗空育131出米率、抗病性、抗倒伏性等方面明显不如紧穗空育131。 通过调查种植紧穗空育131的出米率和整精米率都好于其他品种,并且出米率超过67%的几乎全部是空育131。由于近两年来我场种植的紧穗空育131、鞘腐病、褐变穗发生较重,去年很多种植户部分或全部种植空育131而改种,产量高发病轻的品系和越区的品种。忽视品质片面地追求产量指标是导致品质下降,出米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其次是栽培技术特别是施肥、栽插密度、管水方式、农时标准、综合防治病虫害、收脱方法等都严重影响着水稻的品质。并且不同的品种采取相应的水稻栽培技术。 1、施肥不按比例严重影响了水稻品质:通过调查对得出在相同栽培管理条件下:①施用复合肥和复混肥生产的水稻出米率都低于应用二铵、尿素、钾肥的应用复合肥生产的水稻品质普遍低于用二铵、尿素、钾肥的现象,原因是复合肥中氮肥偏多,磷、钾含量不足,并且其氮、磷、钾的比例是固定的,不能满足水稻生长需要。春季到初夏地温上升缓慢,苗期生长也慢,因此种植户往往多施氮肥催苗,等到7月,土温上升,土壤中微生物分解出大量土壤肥力,施用的化肥和土壤释放的肥力加在一起,在温度高的情况下稻体短时间内大量吸收氮素,植株生长较快苗不健壮。 ②氮肥施用过大,氮肥的比例要适宜,过去我们施肥NPK的比例是2:1:0.8,现在就调查到2:1:1.5,N肥比例过大易感染病害、贪青晚熟和倒伏。提高K肥的比例,有利于抗病壮植促早熟。③叶面肥对品质影响也很明显,有的叶面肥是氮肥(如尿素)、激素和微肥混配的,施用后显效快,如果七月份后施用,极易造成倒伏和贪青晚熟,此期应施用主要含P、K的叶面肥。 因此,测土施肥,优化配方施肥是优质稻栽培技术的核心,直接关系到产量与质量。优质水稻施肥措施不应追求过高的产量,比如种植空育131的目标产量就应定在600公斤,要以产定量,采取氮磷钾硅肥配合施用的施肥原则。 2、水层管理。按照水层管理要求,停止灌水时间是8月底(蜡熟末期),排干时间是9月初(黄熟初期)。此期水稻由于前期生育滞后,三类苗还没有达到腊熟末期就停灌了,有的水稻户在水稻齐穗后就把座机抬回去了。去年9月上旬降水和历年持平,中旬降水仅为6.6mm,比历年少19.5mm,9月中旬以后天气持续高温,9月中、下旬气温分别比历年高1.2、3.0度。这样过早停灌,仅靠自然降水不能满足水稻生理、生态需求,浪费了积温而导致水稻根叶早衰,三类苗以及主穗下部和二次枝梗一部分子粒灌浆不足,虽然产量高了但千粒重偏低,出米率降低而品质下降。如果气温持续偏高可延长灌水时期,推迟停灌时间,继续进行间歇灌溉、养根保叶,否则仅靠自然降水往往不能满足水稻正常需水要求。水稻结实期长期深水淹灌易倒伏,水稻倒伏,影响了空气和光线的通透性,从而影响光合作用,而导致品质下降。

水稻产量的影响因素与保障技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210195965.html, 水稻产量的影响因素与保障技术 作者:张庆林 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年第12期 [摘要]本文主要从分析水稻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入手,并在理解其影响机制、了解其影响作用的基础上,针对水稻产量的保障和优化制定相应措施和实施相关技术。 [关键词]水稻;影响因素;保障技术 [中图分类号]S233.71 [文献标识码]A 1 绪论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2014年人口数量为13.68亿。作为这样一个拥有庞大人口基 数的国家,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同样巨大的粮食需求量和消耗量。水稻作为全球三分之一人类的主食,同时也是我国的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为保证其作物产量的持续增长而对水稻生长过程中的各项影响因素和其影响运作机制进行充分地了解和掌握则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分析水稻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入手,并在理解其影响机制、了解其影响作用的基础上,针对水稻产量的保障和优化制定相应措施和实施相关技术。 2 水稻产量的影响因素 水稻作为一种原产于中国的农作物,其产量的高低离不开水、土、光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也离不开栽培密度、施肥量与肥料配比、病虫害防治等人为因素的变化。 2.1 水稻产量的自然影响因素 2.1.1 光照因素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水稻属于喜光型作物,其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都对光照条件有着较高的要求。一方面,光照条件充足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农作物体内的光合作用地进行,促进有机物质的转化生成,同时将光能转化为农作物体内的有机物化学能量,从而促使水稻更好地完成分蘖、拔节、抽穗、灌浆、结实等一系列生长过程。而在水稻的灌浆时期,稻粒内部的充实物中有大约90%是通过水稻叶片进行光合作用转化有机物质来完成的。水稻的单片叶片的光饱和强度在3-5万勒克斯左右,但其群体光饱和强度却可以随着叶片面积指数的增大而升高。此外,在充足的光合作用帮助水稻作物高效转化有机物质的同时,也帮助其体内生成各类所需的营养物质,并促进根系位置对于土壤养分的吸收,通过保持水稻植株的健壮长势来保证其的稻粒产量与质量。 2.1.2 土壤岩性因素对于水稻产量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