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7散文诗二首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7散文诗二首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7散文诗二首教案新人教版

7 散文诗二首

第1课时《金色花》

1.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语感。(重点)

2.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重难点)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小时候一定玩过捉迷藏吧!有没有和父母一起玩过?(没有的同学可惜了,因为你比别人少一份甜美的回忆)藏在衣柜里偷偷看妈妈在房间里到处找,等到妈妈以为你走丢了,打算出去找时,你才会跑去抱住她,跟她撒娇。妈妈这时肯定是生气地要打你啊,骂你小坏蛋,问你躲哪儿去了。我敢保证你肯定一点儿都不疼,还赖在妈妈怀里笑得得意呢。当我读到泰戈尔的散文诗《金色花》时,眼前一幅接一幅地出现这些画面,心里装满了幸福。现在我将这首诗带与你们分享,也希望能把幸福带到你们的心里。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指导

老师配乐朗读诗歌,引导学生回答:

1.徜徉在课文给我们描绘的场景中,看着孩子和妈妈在那里嬉戏,你有哪些感受?你觉得这些场景表达了什么主题?

明确:感觉十分温馨、幸福。表达了母子间纯洁的爱,孩子依恋着妈妈,妈妈宠爱着孩子。

2.要读出这种温馨与幸福感,你觉得应该用怎样的语速和语调来朗读课文呢?

明确:喜悦、舒缓、温馨、深情,读出母子之爱和儿童特有的调皮。

3.学习散文诗一定要诵读,请揣摩下列语句应读出人物怎样的语气、感情。

明确:①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孩子的调皮、快乐)

②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母亲的焦急惦念)

③“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母亲的嗔怪、担忧、焦虑和欣喜)

④“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孩子的淘气、撒娇和对母亲的爱恋)

目标导学二:内容品析

1.听读后,请你用一句话概括你看到的场景。

明确:一个孩子变成了金色花和他的妈妈在捉迷藏。

2.《金色花》写了“我”和妈妈的哪几次嬉戏?

明确:三次嬉戏:母亲做祷告时,“我”开放花瓣散发香气。母亲读书时,“我”将影子投在书页上。母亲去牛棚时,“我”和她开玩笑,恢复原形。

3.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明确: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妈妈读书的书页上。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瞒着妈妈。

目标导学三:分析人物,体会情感

1.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明确:上文说,妈妈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可以想见,不见了孩子,妈妈多么着急,这种焦急的心情肯定越来越浓,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

2.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位怎样的妈妈?

明确:孩子:天真可爱、活泼淘气、孝顺机灵、天生善良。

母亲:关爱孩子、沉静安详、善良慈爱、有修养,有生活情调、有虔诚的信仰。

3.金色花是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用金色花作喻体现了诗人对孩子一种怎样的感情?

明确:世人总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泰戈尔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了孩子的纯洁、可爱。

目标导学四:拓展训练

如果明天就是妈妈的生日,天使送你一瓶圣水,让你变成有魔法的精灵,你愿意变成什么来陪伴妈妈?

示例:妈妈,我愿意是你的影子,静静陪在你的身边,在你沐浴之后,站在大树下,阳光温暖地照着,你是否能知道,我就在你的身边?

三、板书设计

金色花

慈爱温和善良的妈妈母亲做祷告时——送给妈妈一缕香母亲读书时——送给妈妈一片影

母亲去牛棚时——给妈妈一个惊喜

活泼可爱圣洁的孩子

第2课时《荷叶·母亲》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2.学习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3.感受作者在诗歌中所抒发的真挚情感,体会人间至爱亲情。

一、导入新课

有一个人,她永远占据你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你愿用自己的一生去爱她;有一种爱,它

让你肆意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一个人,叫“母亲”,这一种爱,叫“母爱”!

今天我们将有幸学习著名作家冰心的一首歌颂母爱的诗歌——《荷叶·母亲》。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舒缓、柔和的语调,带着浓浓的情感朗读课文。

2.点明文章主旨的是哪一句?其表达方式是什么?

明确: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表达方式:抒情、议论。

3.作者心情的变化过程是怎样的?

明确:烦闷——不适意——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4.品读课文,理清层次。

明确:送莲(第一自然段)——忆莲(第二、三自然段)——看莲(第四至七自然段)——悟莲(第八、九自然段)

目标导学二:理解内容,探究主旨

1.文中写了几次看红莲,当时的天气、红莲的情形是怎样的?完成下面表格。

雷声作了,雨愈下愈大

明确:两朵莲花,一白一红,一谢一安然,以白衬红,更突出红莲在勇敢慈怜的荷叶的荫蔽下的幸福。

3.“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如何理解?在文章结构中有何作用?

明确:“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母爱是伟大的,可以使“我”在痛苦的时候得到安慰,在孤独中得到欢乐,在失望中得到希望,在冷落时得到幸福。文章结尾卒章显志,升华主题。

目标导学三:拓展延伸

请你根据例句仿写。

例句: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母亲啊!你是鸟巢,我是小鸟,心中的寒冷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冷风中的温暖?

三、板书设计

感知,这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和理念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7 散文诗二首(教案)

7 散文诗二首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以培养语感。 2.学生能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3.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理解诗句中限制、修饰性词语的表达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各种朗读方式(自由朗读、表演读、齐读),使学生把握诗歌基调。 2.通过自主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通过朗读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理解诗句中限制、修饰性词语的表达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投入真情,反复诵读,感知诗歌优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挚淳朴的情感。 利用想象,鉴赏诗歌,并尝试借助具体的形象或事物来抒发感情。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趣入题 一位中国女作家在年轻的时候,曾给她远方的朋友写到:在去年秋风萧瑟、月明星稀的一个晚上,一本书无意中将你介绍给我,你的信仰、你的存蓄、你的诗词和我的思想一缕缕合成琴弦,奏出缥缈神奇无调无声的音乐,这思想就是爱的思想,这音乐就是爱的音乐。 你们知道这位女作家和她的朋友分别是谁吗? 著名女作家——冰心和印度诗圣——泰戈尔 冰心正是受到泰戈尔的影响,写出300多首无标题的格言式自由体小诗,结集为《繁星》和《春水》。 (教师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背景音乐)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一种感情,也是古今中外文学史上一个永恒的主题。泰戈尔的《金色花》借助于金色花塑造了一个顽皮的孩子形象,表达了孩子对自己母亲真挚的爱。而冰心的《荷叶》却借雨中荷叶为红莲遮风挡雨的情景抒写心中的感触,抒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之情。下面我们一起去感知吧。 二、走近作者,资料助读 1走近作者: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诗人、作家,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戈拉》《沉船》等。他的创作对印度文学的发展影响很大。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受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女作家。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散文诗两首》优秀教案新人教版

7散文诗两首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了解作者及其主要作品。②学习以物喻人的写法。 2、能力目标:①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朗读诗文。 ②培养学生通过咀嚼诗歌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情感目标: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得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语言,领会诗歌美好的母子深情。 2、把握诗歌情感基调,通过诵读揣摩,逐步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方法手段】 1、诵读教学法: 2、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母亲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母爱是人类情感中最崇高、最美好的。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之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金色花》的作者是印度诗人、作家泰戈尔,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沙子》、《沉船》等。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二、作家介绍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诗人、小说家、戏剧家、散文家、社会活动家。他生长于一个文学艺术气氛极浓的家庭,从小受到较好熏陶。1878年留学英国伦敦大学,攻读法律,但致力于研究英国文学和西洋音乐。1924年曾来中国,并著书、撰文,表达对中国人人民的情谊。一生写有诗集五十多部,中长篇小说十二部,短篇小说百余篇,戏剧二十余种。主要作品有诗歌《暮歌》、《晨歌》、《吉檀迦利》、《飞鸟集》、《园丁集》等。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在印度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但在辉煌的背后却是他不幸的一生。他在很小的时候失去了母亲,在他三十五岁前后,亲爱的妻子死了,一双可爱的儿女也都相继夭亡。这些不幸笼罩在他身上,却使他做出世界上最柔和甜美的爱的颂歌。他想通过歌声,把爱的光辉撒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首散文诗表现的其实是一种理想中的母子之爱,甜蜜、默契,欢乐而神奇,甚至带有一种宗教色彩。 泰戈尔的想像多么的新奇而美妙,但没有人看了这首诗会想到20世纪初,也就是泰戈尔写这首诗歌的时候,是他个人最不幸的时候。1902年,他的妻子病逝。第二年,他的一对儿女相继夭亡,可是他仍然能写出如此充满童趣,充满母爱的文章。可见,他心中有多少的爱,对生命的爱,对孩子的爱,对自然的爱,对所有一切的爱,他是一个何其博爱的人啊!是爱支撑他写出伟大的关于爱的作品,爱的力量真的伟大,超越一切。 三、扫除字词障碍: 匿笑( nì )匿,隐藏,不让人知道;匿笑,偷笑。 沐浴( mùyù )洗澡。比喻承受润泽、培育。 祷告( dǎo ) 向神祈求保佑。 嗅( xiù ) 闻(气味)。 .四、学生自由朗读,先确定一下这首诗的感情基调,用自己的朗读来表达母爱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 例句:(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的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孩子的调皮、快乐) (2)你要是叫到:“孩子,你在哪里呀?”(母亲的焦急惦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七课 散文诗两首备课资料 新人教版

第二单元第7课散文诗二首 泰戈尔(1861—1941),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早期作品有诗集《暮歌》《晨歌》等。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戈拉》《沉船》等,剧本《摩克多塔拉》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1913年凭借宗教抒情诗《吉檀迦利》获诺贝尔文学奖。他与黎巴嫩诗人纪·哈·纪伯伦齐名,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的两位巨人”。 冰心(1900—1999),籍贯福建福州长乐横岭村人,原名为谢婉莹,笔名为冰心。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为意。被称为“世纪老人”。现代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她崇尚“爱的哲学”,母爱、童真、自然是其作品的主旋律。作品有诗集《繁星》和《春水》,散文集《归来以后》《再寄小读者》《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樱花赞》等,小说集《超人》。 《金色花》一诗选自泰戈尔著名的儿童散文诗集《新月集》,这部诗集是诗人对母爱与童真两大主题的热情赞颂的结晶。诗集出版于1886年,当时,诗人才25岁,风华正茂。他有一个温馨的家庭,第一个女儿又刚诞生,诗人初为人父,身心愉悦,且精力充沛,文思泉涌,事业也如沐春风,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催生了他著名的散文诗集《新月集》。诗集出版后,立即在文坛上引起了轰动,诗人也因之获得了“儿童诗人”的美誉。 《荷叶母亲》:原题是《往事(一)》之七,题目是编者加的。《往事》是冰心1922年7月相继写成的。作者用了一副标题“生命历史中的几页画图”,准确地概括了这组散文诗的内容。冰心曾说:

“《往事》是放大的《繁星》和《春水》。”在《往事》的总标题下,作者接连写了二十则,内容丰富多彩。在艺术表现上,从细处落笔,撷取生活中的一个片段,在美的意境中,引发出诗的情思,在精美流畅的言辞中,闪耀出智慧的光芒。 散文诗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在本质上它属于诗,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和想象;在内容上它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在形式上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韵美和节奏感。散文诗一般表现作者基于社会和人生背景的小感触,注意描写客观生活触发下思想情感的波动和片断。这些特点,决定了它题材上的丰富性,也决定了它的形式短小灵活。 金色花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1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解析】1. 表现了孩子的活泼、可爱,沐浴在母爱之中。 【段析】开篇假设自己变成了金色花,为下文的想象奠定基础。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2 【解析】2. 说明孩子不想让妈妈知道。他不图妈妈夸奖,只求妈妈生活得更加快乐、温馨,所以瞒着妈妈。 【段析】写“我”变成金色花后开始和母亲捉迷藏。 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阴,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3 【解析】3. 这是“我”失踪后第一次与母亲嬉戏,是第一次回报,对母爱无私的回报。母亲是虔诚的宗教徒,慈爱、善良,孩子想为母亲做点什么,于是悄悄散发香气让母亲闻到。这也是上文写“我”变成金色花的重要原因。 【段析】第一次嬉戏,是在母亲做祷告时,悄悄地开放,散发香气。 当你吃过午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我便要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4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孩子的小小影子吗? 【解析】4. 将影子投在母亲所读的书页上,是替母亲遮阳,也暗示了对母亲的爱和依恋。

河北省邯郸市七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散文诗二首荷叶母亲教案新人教版

《荷叶母亲》 一、教学目标 1、在朗读中体会至爱亲情。 2、把握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习借物抒情或托物言情的写作方法。 2、教学难点:体验至爱亲情,提高性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诵读法、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 1、母亲啊!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他的巢裏;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母亲是我们挫折中的阵阵清风,为我们擦去焦躁的汗水;母亲是困顿中的一股甘泉,在我们精疲力竭时,给予我们力量。 母爱是伟大的、是无私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著名的女作家冰心的散文诗《荷叶母亲》.。 2、作者介绍 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著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樱花赞》等。 冰心的创作内容大致包括:母爱、童真、自然三个方面。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而母爱,就是“爱的哲学”的根本出发点。 3、知识积累 (1)字词积累 在正式进入课文学习之前,我们先来检查一下字词的预习情况。 检查字音 师:请一位同学为大家读一下课后的“读读写写”。 师:非常棒!声音洪亮,哪位同学来挑战一下他? (2)检查字义 (3)字词补充 并蒂 dì意思是瓜、果等跟茎、枝相连的部分。 例如:瓜熟蒂落,根深蒂固 菡萏 hàn dàn 指荷花。 徘徊 pái huái 指在一个地方来回的走。 攲斜 qī意思是倾斜,歪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排除了字词障碍,接下来我们正式进入课文的学习,首先由老师范读(或播放音频),请同学们认真听,注意字音、节奏和感情。 2、师:接下来的时间交给同学们,请同学们出声朗读,同时思考:课文围绕“莲”谢了哪些内容?分别用两个字概括一下。 生:送莲——忆莲——忧莲——赞莲 (三)重点研读 1、 课文采用触景生情的方法,引起了对家庭往事的回忆,父亲的朋友送的红莲引出了下文九年前在家中院子里看到的红莲,红莲是全文着力描写的,课文为什么要写九年前与祖父的赏莲?用意何在? 作者现将九年前与祖父的赏莲写出,把花放在人的背景中认识,华瑞人祥,三蒂莲的开放展示出吉祥的征兆,暗示花就是人,人与花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下文以花喻人埋下伏笔。 2、 父亲的朋友送的红莲引出了下文九年前在家中院子里看到的红莲,引入自然,文章多次提到红莲,请同学们朗读4—7段,思考:本文主要描写的事物是:“红莲”。作者一共几次写到红莲?每一次看红莲时自然环境和红莲的情景是怎样的?作者的心情如何?请同学们认真思考,从后文中找出关键词并试着填写表格。 红莲转危为安,作者的心情也由烦闷变为感动,可见作者的心情和红莲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 (1)小组讨论,合作完成表格。 (2)师生合作完善。 3、作者经历了一个烦闷、不适意到释然的变化过程,“繁杂的雨声”、“浓阴的天”让“我烦闷,凋谢的白莲让“我”怅然,即使盛开的红莲,也不能使我心情好转,大雨将红莲打的左右倾斜,仍是不适意,但是当我看到荷叶护花时,“不宁的心绪散尽了”。请同学们齐读第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环境 红莲 心情 雷声作了 雨愈下愈大 繁杂的雨声 浓阴的天 大荷叶慢慢地 倾侧了下来 雨势并不减退 勇敢慈怜的荷叶上 聚了些水珠 开满 亭亭 (白莲已经凋谢) 左右攲斜 在大荷叶的 覆盖下 不摇动 不适意 烦闷 深深地受了感 动 不宁的心绪散尽

七年级语文 散文诗二首

7*散文诗二首 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 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中遇到疑难语句或意蕴丰富的形象,可以采用质疑讨论的方法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诵读中,体会文中浓浓的母子情。 重点 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难点 体会散文诗的写作特色。 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1.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2.作者冰心的简介。 3.课文录音。 4.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 5.制成PPT演示文稿。 2课时 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一首母爱的颂歌。母爱是世上最伟大、最崇高、最美好的情感。它不会因为时空的流转而改变。同学们,当你沐浴着母爱的光辉时,你是否想过应该用什么方式 来回报母亲的爱呢?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 《金色花》。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生于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的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 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代表作有《新月集》和《飞鸟集》等。 1.学生自由朗读,先确定一下这首诗的感情基调,用自己的朗读来表达母爱带给我们的心 灵震撼! 例句:

(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孩子的调皮、快乐) (2)“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母亲的焦急惦念) (3)“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母亲的嗔怪、担忧、焦虑和欣喜) (4)“‘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孩子的淘气、撒娇和对母亲的 爱恋) 2.小组赛读,每组代表选择自己喜爱的段落朗读。 3.齐读,再次感受语言美。 1.《金色花》写了“我”和妈妈的哪几次嬉戏? 三次嬉戏: 母亲做祷告时,“我”开放花瓣散发香气。 母亲读书时,“我”将影子投在书页上。 母亲去牛棚时,“我”和她开玩笑,恢复原形。 2.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个怎样的妈妈? 孩子:天真可爱、活泼淘气、孝顺机灵、天性善良。 母亲:关爱孩子、沉静安详、善良慈爱、有修养,有生活情调、有虔诚的信仰。 3.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 投影在妈妈读书读到的地方。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就是为了瞒着妈妈。4.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当妈妈一整天都找不到儿子,那种惶急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责 怪孩子,但责怪中透出的是至真的母爱。 5.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一是印度人喜欢用花比喻儿童;二是泰戈尔借美丽的圣树上的金色花赞美孩子可爱。那金黄 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 的心愿。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总写“我”想变成金色花的愿望及目的。 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三次嬉戏场面。 母亲祷告时,悄悄开花散发香气。 母亲读书时,将影子投在书页上。 母亲寻找时,恢复原形跳到母亲面前。 《金色花》用充满童真的想象,细腻地刻画了孩子天真可爱又稍带顽皮的心理,含蓄巧妙地 表达了他与妈妈难舍难分的感情,表现了家庭之爱以及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1.富有童趣。 《金色花》是以一个活泼、调皮可爱的孩子的口吻来写的。一开始,这个孩子想象自己变成 了一朵金色花,长在树的高枝上。为什么要长在树的高枝上呢?“为了好玩”,这样的回答就

{新教材}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散文诗两首》教学设计

散文诗两首 这是初一(上)第一单元中的两首散文诗,以亲情为主题,歌颂人间浓浓的亲情。它们是爱的美文。这篇课文,让学生学会用心灵去跟作者进行交流、对话,去分享那真挚美好的亲情,(亲情,是人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抒写亲情的文字往往也最能动人心弦,容易引起共鸣,它们不仅能唤醒学习者的切身体验,还能以情感为依托)使学习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心境,从而促进语文知识的获得和语言能力的培养。 散文诗是具有散文形式又有诗歌韵味的文体,在教学中完全采用诗歌的意象分析、诵读等方式可能不很合适;从内容上看,本文依然是写母爱、亲情的,学生比较熟悉,若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来感悟,收获会大些。 1、把握诗文感情基调,有感情朗读诗文。 2、在诵读中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3、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在诵读中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两课时 1.创设情境 2.引导点拨法 3.对话教学法。 4.自主探究 第一课时《金色花》

一、导入:播放《鲁冰花》音乐。同学们你们在歌中听出了什么感情?(学生回答),不错是对妈妈的依恋之情,是对母爱的赞美,是儿女对母亲的深情的倾诉。母爱,人类永恒的主题,今天一起走进《金色花》体会大诗人泰戈尔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二、整体感知: 1、走近作者:(学生班内交流,教师出示课件补充)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生于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的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写了12部中长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20多部剧本及大量文学、哲学、政治论著,并创作了1500多幅画,写了难以统计的众多歌曲。代表作有《新月集》和《飞鸟集》等。 2、听读课文:注意朗读的字音、停顿、语调、抑扬顿挫,轻重缓意。听读中想一下改用怎样的语调来朗读?示例:轻松活泼,表现儿童的调皮。 3、自读课文,带着感情读给同桌听,准备朗读展示。 4、再读课文,思考:①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示例:“我”——一个机灵可爱的孩子突发奇想变成金色花与母亲嬉戏。 ②我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孩子?(活泼可爱、热爱母亲) 我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妈妈?(慈爱善良、疼爱孩子) ③我与妈妈进行了哪三次嬉戏?做祷告时散发香气;读书时将影子投在书页上;拿灯去牛棚变回孩子,求妈妈讲故事。 三、合作探究(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进行思辨): 寻美之旅:你发现诗歌美在哪里?(小组讨论学习。老师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语言美去感受亲情美和母子的形象美。) 预设示例: 想象力之美:泰戈尔的想象新奇而美妙,通过想象孩子变成金色花与母亲嬉戏,象征孩子回报母亲的心愿,反映了母爱的光辉。 语言之美:“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话语中含着嗔怪。就是这种嗔怪——一个“坏”字,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妈妈”对我的浓浓的母爱。而此时“我”却说“我不告诉你,妈妈。”也只一句,就将孩子的调皮描写得淋漓尽致。这是一幅多么真实的母子画面,也是生活的写照。 亲情之美:孩子领受着母爱,他想回报母爱,于是就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让妈妈嗅到花香,让妈妈看书不伤眼睛,表现了孩子对母亲的浓浓的爱。 拓展延伸:

7 散文诗二首(经典)

7 散文诗二首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感受作品的美好意境。 2.整体把握两首散文诗的思想内容、感情基调、构思角度、语言风格等。 3.初步感知散文诗的特点,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第1课时 《金色花》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小时候一定玩过捉迷藏吧!有没有和父母一起玩过?(没有的同学可惜了,因为你比别人少了一份甜美的回忆)藏在衣柜里偷偷看妈妈在房间里到处找,等到妈妈以为你走丢了,打算出去找时,你才会跑去抱住她,跟她撒娇。妈妈这时肯定是生气地要打你啊,骂你小坏蛋,问你躲哪儿去了。我敢保证你肯定一点儿都不疼,还赖在妈妈怀里笑得得意呢。当我读到泰戈尔的散文诗《金色花》时,眼前一幅接一幅地出现这些画面,心里装满了幸福。现在我将这首诗带与你们分享,也希望能把幸福带到你们的心里。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指导 老师配乐朗读诗歌,引导学生回答: 1.徜徉在课文给我们描绘的场景中,看着孩子和妈妈在那里嬉戏,你有哪些感受?你觉得这些场景表达了什么主题? 明确:感觉十分温馨、幸福。表达了母子间纯洁的爱,孩子依恋着妈妈,妈妈宠爱着孩子。 2.要读出这种温馨与幸福感,你觉得应该用怎样的语速和语调来朗读课文呢? 明确:喜悦、舒缓、温馨、深情,读出母子之爱和儿童特有的调皮。 3.学习散文诗一定要诵读,请揣摩下列语句应读出人物怎样的语气、感情。 明确:①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孩子的调皮、快乐) ②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母亲的焦急惦念) ③“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母亲的嗔怪、担忧、焦虑和欣喜) ④“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孩子的淘气、撒娇和对母亲的爱恋) 目标导学二:内容品析 1.听读后,请你用一句话概括你看到的场景。 明确:一个孩子变成了金色花和他的妈妈在捉迷藏。 2.《金色花》写了“我”和妈妈的哪几次嬉戏? 明确:三次嬉戏:母亲做祷告时,“我”开放花瓣散发香气。母亲读书时,“我”将影子投在书页上。母亲去牛棚时,“我”和她开玩笑,恢复原形。 3.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明确: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妈妈读书的书页上。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 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瞒着妈妈。 目标导学三:分析人物,体会情感 1.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7课《散文诗二首》精品教案

7散文诗二首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 2.在学习中遇到疑难语句或意蕴丰富的形象,可以采用质疑讨论的方法学习。 3.在诵读中,体会文中浓浓的母子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难点 体会散文诗的写作特色。 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 1.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2.作者冰心的简介。 3.课文录音。 4.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 5.制成PPT演示文稿。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一首母爱的颂歌。母爱是世上最伟大、最崇高、最美好的情感。它不会因为时空的流转而改变。同学们,当你沐浴着母爱的光辉时,你是否想过应该用什么方式来回报母亲的爱呢?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 二、作者简介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生于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的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代表作有《新月集》和《飞鸟集》等。 三、整体感知 1.理清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总写“我”想变成金色花的愿望及目的。 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三次嬉戏场面。 母亲祷告时,悄悄开花散发香气。

母亲读书时,将影子投在书页上。 母亲寻找时,恢复原形跳到母亲面前。 2.学生自由朗读,先确定一下这首诗的感情基调,用自己的朗读来表达母爱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 例句: (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孩子的调皮、快乐) (2)“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母亲的焦急惦念) (3)“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母亲的嗔怪、担忧、焦虑和欣喜) (4)“‘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孩子的淘气、撒娇和对母亲的爱恋) 3.小组赛读,每组代表选择自己喜爱的段落朗读。 4.齐读,再次感受语言美。 四、课文精读 1.《金色花》写了“我”和妈妈的哪几次嬉戏? 三次嬉戏: 母亲做祷告时,“我”开放花瓣散发香气。 母亲读书时,“我”将影子投在书页上。 母亲去牛棚时,“我”和她开玩笑,恢复原形。 2.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个怎样的妈妈? 孩子:天真可爱、活泼淘气、孝顺机灵、天性善良。 母亲:关爱孩子、沉静安详、善良慈爱、有修养,有生活情调、有虔诚的信仰。 3.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妈妈读书读到的地方。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就是为了瞒着妈妈。 4.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当妈妈一整天都找不到儿子,那种惶急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责怪孩子,但责怪中透出的是至真的母爱。 5.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一是印度人喜欢用花比喻儿童;二是泰戈尔借美丽的圣树上的金色花赞美孩子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 五、概括主题 《金色花》用充满童真的想象,细腻地刻画了孩子天真可爱又稍带顽皮的心理,含蓄巧妙地表达了他与妈妈难舍难分的感情,表现了家庭之爱以及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第二课时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散文诗二首》同步练习(附解析)

《散文诗二首》同步练习 一、基础巩固 1.给加点字注音。 匿笑()祷告()嗅觉()罗摩衍那()并蒂()姊妹() 莲蓬()菡萏()攲斜()荫蔽()徘徊()烦闷() 【答案】nì dǎo xiù yǎn dì zǐ péng hàn dàn qī bì pái huái mèn 【解析】区别下列字音:nì-y ì dǎo-zhù qī-y ī huái- hái 2.改正下面句子中的错别字。 (1)走到你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臭到这花香。() (2)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荫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 (3)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篷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 【答案】(1)臭—嗅 (2)荫—阴 (3)篷—蓬 【解析】注意形似字字形差异。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匿笑(偷偷地)沐浴(洗澡) B.攲斜(倾斜)观摩(研究、切磋) C.祷告(向天神求助)妄想(荒诞不合理) D.无端(原因,起因)至爱(最) 【答案】A 【解析】“沐”指洗头发,“浴”指洗身体。 4.下列两个句子都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1)诚挚深沉的感情、清新的语言使《金色花》成为名篇的重要原因。 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了一会儿,汽车突然渐渐地放慢了速度。 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把“使”改为“是”(或:去掉“的重要原因”)。 (2)“突然”与“渐渐”前后矛盾,应删去其中的一个。 【解析】(1)句式杂糅。(2)前后矛盾。 5.按要求变换句式,不得改变原意。 (1)我便要投我的小小的影子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改为“被”字句) (2)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的孩子的小小影子吗 (改为否定句) 【答案】(1)我小小的影子便要被我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2)你不会猜得出这就是你的孩子的小小影子。 【解析】肯定的反问句表达否定的意思,否定的反问句表达肯定的意思。 6.说说你对《荷叶·母亲》结尾一段“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的理解。 【答案】示例:荷花是“我”,荷叶是母亲,温馨感人,爱意浓浓。母爱博大无边,伟大无穷。“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生命中永远为我们遮蔽风雨、帮助我们渡过难关的人。 【解析】结合文章的主旨,文从字顺即可。 7.综合实践活动。 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敬意,七年级(2)班的同学开展了主题为“献给母亲的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也来参加,并按照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1)在母亲节到来之际,请你写出一句关于母爱的古诗词名句,并向班内同学提出一项活动倡议。 ①诗词名句: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散文诗两首教案

24、诗两首 《金色花》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字词。 2、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感人至深的亲情。 3、熟读背诵诗歌。 能力目标 1、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继续提高朗读能力。 2、学习和借鉴诗歌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真情的写法。 德育目标 诗歌展示、歌颂母爱。学习它,激发我们关爱母亲、回报母亲的炽热情怀,把独特的歌喉献给我们至爱的母亲。 教学重点 1、准确领悟诗歌所抒发的感情,把握机诗歌托物言情的写法。 2、熟读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深层品味诗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合作式学习,注重学生情感的熏陶、能力的培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有人说:世界上只有一种最动听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声音;世界上只有一个最美丽的身影,那就是母亲的身影。 同学们:世上有一部书是永远也读不完、写不完的,那就是母爱! 母爱就象一首田园诗,幽远纯净,和雅清淡; 母爱就是一幅山水画,洗去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 母爱就象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轻吟浅唱; 母爱就是一阵和煦的风,吹去朔雪纷飞,带来春光无限。 这个世界上,我们什么都可以忘记,但不能忘记母亲给予我们的一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通过散文诗两首来再一次感受伟大的母爱吧。 二、了解散文诗: 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从本质上看,它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感和想像,但内容上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从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它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诗篇,即“散文其形,诗意其质”。 三、作者简介 印度近代伟大作家、诗人、艺术家、社会活动家。一生创作丰富,早期作品有诗集《暮歌》、《晨歌》和剧本《修道士》、《国王和国后》等。著名散文诗集有《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诗歌格调清新,具有民族风格,带有神秘色彩和感伤情调。一九一三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其创作对印度文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对中国诗特别是散文诗影响也是广泛的。他还擅长作曲和绘画,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一九五○年被定为印度国歌。

七年级语文上册散文诗两首达标训练

七年级语文上册散文诗两首达 标训练 一·双基积累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并蒂.(tì) 嗅.到(xiù) 覆.盖(fù) 花瑞.(ruì) B.攲.斜(qí) 祷.告(dǎo) 烦闷.(mèn) 亭.亭(tínɡ) C.匿.笑(nì) 沐浴.(yù) 菡萏.(dàn) 徘徊.(huái) D.姊.妹(zǐ) 繁衍.(yán) 遮.拦(zhē) 花瓣.(bàn) 2.用“/”划分诗句的朗读节奏。 (1)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两处) (2)白瓣儿小船般散飘在水面。(两处) 3.仿照示例,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示例:母爱是儿女离家时亲切的叮咛,那份牵挂陪伴我们远行; 母爱是, ; 母爱是, 。 二·美文品析 (2013·温州模拟)阅读下文,回答4~7题。 最后的母爱 小疼 很长时间了,一直无法忘记她。 是我曾经的病人,一个年过六旬的妇人。她的一双儿女将她送来时,她已经非常憔悴。但依然保持着一个女人并未随时光老去的优雅。头发没有白,梳理得非常整齐,黑色毛衣开衫套一件墨绿的衬衣,黑色短裙,方口皮鞋。略瘦,习惯性地先微笑再开口。笑容苍白但真诚。 她的女儿说,她刚退下来,是大学教授。曾经在国外待过

几年。但检查结果很无情,脑瘤,已是晚期。职业本能告诉我,她的时间不太多了,甚至已不再具备手术价值——即使手术,也无法延长她的生命,只能让她白白承受手术的痛苦。 看得出来,她的儿女很孝顺,目光里满是焦灼和忧虑,但在她面前,还是努力保持着一份轻松。她的儿子偷偷告诉我,若检查结果不太好,不要告诉她实情。只要有一线希望,他们会不惜一切代价拯救母亲。 想着如何婉转告诉她的儿女这样的状况时,她却敲开了我的门。 她轻轻微笑,我不是来询问检查结果的,我的身体我很清楚。 我愣了一下,决定不再隐瞒,点点头,是的,状况不太好。 她依然微笑,我想请求您帮我安排手术。 我再次愣怔,这样的要求,并不理智。停顿了一下,我说,或者,保守治疗会更好一些。 不!她果断地说,我要手术。可以做手术的是吗?况且,保守治疗的费用并不比手术少。 她忽然握住我的手,能够手术我还可以给他们一份希望,让他们相信我还有康复的可能,若连手术都无法做了,他们一定会很绝望,我不想他们现在就绝望。 我抬起头来,这是我做医生的第十三个年头,在此之前,我不记得我遇见过多少病人,给多少病人做过手术,又给过多少病人无药可救的绝望答案。邂逅过多少相互疼爱和不舍的亲人,父母和子女,兄弟姐妹……因为太多,已经不再随同他们悲伤或感动,可眼前这个平静而憔悴的妇人,还是让我难以抑制地有流泪的冲动——一切都在走向结束,那是她生命中最后的春天,她心知肚明,却在最后的时间,还是要用自己正在凋零的生命给孩子最后一份希望。儿女们一直在努力地计划怎样瞒她,却不知道,他们的母亲为了给他们这微薄短暂的希望,不惜去额外地承受一份身体的苦痛和折磨。 十天后,她在儿女的注视下被推上了手术台。 手术很顺利,但已毫无意义。转回病房的一个月,每次去查房,都会看到她的儿女在那里无微不至地照顾她。这个在女儿口中一辈子都不愿麻烦人的女人,在最

7 散文诗二首(教案)

7 散文诗二首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在朗读中感受作品的美好意境和优美语言。 2.对比阅读,明确两首散文诗在感情基调、思想内容、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异同。 3.引导学生感受文中至深至真的亲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金色花 【课时目标】 1.初步了解散文诗,感受散文诗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有感情地朗读,准确把握课文所抒发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妈妈的吻》) 师:母爱,是亘古不变的话题,母爱是我们人生最真实的温暖与力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孩子回报母亲的拳拳之心一样,但方式却不同,印度诗人泰戈尔的《金色花》,我国作家冰心的《荷叶·母亲》,两首散文诗将给我们爱的熏陶、情的感染。 二、了解文体,初识作者 1.了解文体 课件出示: 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的描写性,有诗的情绪与想象,语言精粹、凝练,又不像诗歌那样分行、押韵,而是以散文形式呈现。 2.了解作者 课件出示: 泰戈尔的代表作有:诗集《吉檀(tán)迦(jiā)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冰心的创作深受泰戈尔的影响,其作品风格与泰戈尔有相似之处,创作以爱的颂歌为主,简洁、清新、细腻。 三、自读课文,学以致用 1.自主阅读《金色花》,初步感知课文 (1)一读:不看旁批,“裸读”。 (2)二读:带着旁批的问题阅读。 (3)三读:将自己的阅读感受、问题等进行旁批。 2.师生交流,点拨指导 提示:师指导时重在了解学生的“知”与“不知”,梳理问题,生成资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抓住关键和重点,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四、合作探究,品读课文 1.揣摩感情,深情诵读 师:学习散文诗一定要诵读,请揣摩下列语句应读出怎样的语气、感情。 (生自由诵读,师点评并明确) 课件出示: (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读出孩子的调皮、快乐)(2)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读出母亲的焦急惦念、孩子的顽皮) (3)“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读出母亲的嗔怪、担忧、焦急和欣喜) (4)“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读出孩子的淘气、撒娇和对母亲的爱恋) 2.学习方法,培养习惯 生诵读诗歌,练习标画朗读提示符号,学习写旁批。 常用的朗读提示符号 (1)“.”表示重读; (2)“”表示停顿,“”表示连贯读; (3)“↗”表示音调上扬,“↘”表示音调下降; (4)“→”表示音调拉长。

人教七年级上册语文《散文诗两首》教案

人教七年级上册语文《散文诗两首》教案 《散文诗两首》教案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以物喻人的写法。 3、培养学生通过咀嚼诗歌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人间挚爱亲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语言,领会诗歌美好的母子深情。 教学难点: 把握诗歌情感基调,通过诵读揣摩逐步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首三分钟说话训练 一、导入

二、研读《金色花》 1、介绍作者、金色花 泰戈尔[1861—1941]是印度著名的诗人、小说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一生创作了五十多部诗集,十二部中、长篇小说,一百多篇短篇小说,二十多个剧本,一千五百多幅画,以及大量的歌曲和文学、哲学、政治方面的论著。一九一三年十一月,泰戈尔的《吉檀迦利》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金色花:印度圣树,木兰花属植物,金黄色花。 2、初读感知 1)、一首诗就像一幅画,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呢? 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我”想像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与妈妈嬉戏的画面。 2)、我从诗中读到了一个____的孩子。 我从诗中读到了一个_______的妈妈。 3、品读诗歌 仔细品读课文再结合语句与小组同学谈一谈。 文中的母子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4、写法研讨 这首诗诗人想像“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来表达纯真 的母子之爱,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来抒发感情是本文一个巧妙的手法。即是托物寄情的写法

三、共同学习《荷叶母亲》 1、导入 2、作者介绍、文体 冰心(1900—2019)原名谢婉莹,福建人,我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儿童文学家,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她的诗以抒写纯真的童心和圣洁的母爱为主,影响很大。 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体,一般篇幅短小,具有诗的意境和散文的表现力。 3、检测字词 4、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后的直接感受是什么? 5、合作研讨 文中写了几次看红莲,当时的环境、心情、红莲的样子? 6、品读文章 找出诗中感受最深或自己比较喜欢的一个语段,分析体会其中的情感! 7、拓展练习 发挥你的想象,仿照文中的语言写一段献给母亲的诗句。 例如:母亲啊!您是_________,我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7.散文诗两首《金色花》《荷叶母亲》教学设计

7.散文诗两首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语感。 2.学习诗歌借助具体形象抒发感情的写法。 3.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美好的母子深情。 【学习重点、难点】 1.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2.把握诗歌情感基调,通过诵读揣摩,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金色花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母亲对儿女无私的爱不会因为时空的流转而改变,这是人类共同歌颂的永恒主题。母爱是人类社会中最崇高、最美好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欣赏一首以母爱为主题的散文诗——泰戈尔的《金色花》,让我们期待一次美的洗礼! 一、自由朗读,期待永恒美 1.在学习课文以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一代文豪——泰戈尔。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小沙子》、《沉船》等。曾获191 3年诺贝尔文学奖。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金色花》选自他的散文诗集《新月集》。 2.接下来,让我们自由朗读一遍课文,为进一步感知美扫清障碍。朗读课文时,我们要读准字音。 3.说说这首诗的大致内容,请同学回答一个小问题: A 这篇文章里的金色花是自然界中的花,还是一种有特别意义的花?如果是一种有特别意义的花,那是一朵怎样的花。(由具备了神力的小男孩变的花。) B“我”变成金色花后干了什么事? 三次嬉戏: 母亲做祷告时,开放花瓣散发香气。 母亲读书时,将影子投在书页上。 母亲去牛棚时,和她开玩笑,恢复原形。 二、倾情诵读,感受语言美 1.请同学们说说这首诗给了你怎样的感受,看看我们会不会“心有灵犀”。(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个怎样的妈妈?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感情?) (主要突出表现孩子天真调皮、热爱母亲,母亲慈爱善良、喜爱孩子。母子情深) 2.怎样读出这种感情呢?先聆听老师读一遍诗歌,接受一次美的洗礼!听一听感情基调,注意其舒缓、温馨、深情。 3.学生自己朗读。注意以下句子。 (1)我们先来看看课文里一些有代表性的诗句,该用什么语气去读,为什么? ①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调皮,快乐。)(教师提示,学生读。) ②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母亲焦急,我调皮。)(学生分析,学生读。) ③“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爱怜,责怪。) ④“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调皮,撒娇。) (2)我们知道了一些关键诗句的读法,现在请同学们揣摩其他语句,把诗歌完整地朗读一遍。然后老师请同学来演读、评点。最后一起来读,再次感受语言美。 (朗读指导:读准字音、停顿恰当、读出重音、读出感情。) 三、深情描述,品味画面美 1.我们刚才用不同的方式读了这首诗,知道这首诗为我们创设了一幅幅情景交融的画面。现在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这些画面。

最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7 散文诗二首

7* 散文诗二首 1.知识链接 散文诗 散文诗是兼有诗和散文特点的现代抒情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的描写性的某些特点。在本质上,它属于诗,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和想象;在内容上,它有诗意的散文性的细节;在形式上,它有散文的外观,但不乏内在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2.阅读考点链接 修辞的表达效果 分析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是现代文阅读的重要内容,也是中考常考的知识点。 【技法点津】 (1)判断修辞手法。分析句子的特征,确定所用的修辞手法。 (2)分析描写对象的特征。结合具体句子分析描写对象的特征,在所用修辞手法和描写对象之间建立联系。 (3)紧扣主旨,分析感情,体会表达效果。结合文意、内容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修辞手法),……(效果,如生动、深刻、准确等)地写出了……(描写对象)的……(特征),表达了……(感情)。 【习题链接】见“拓展阅读”T9。 3.基础考点链接 语义重复(一) (1)主语赘余。如:我们初中生,一般来说,我们都有自学能力。(后一个“我们”多余,应删掉。) (2)谓语赘余。如:两个商店的价格悬殊太大了。(谓语“悬殊”与“太大”语义重复,应删去“太大了”,或将“悬殊”改为“差别”。) (3)宾语赘余。如:大家响应上级的号召,又快又好地进行施工任务,争取提前完工。(宾语“任务”赘余,应删去。) (4)定语赘余。如:她用不干净的、没有消毒的纸擦伤口,结果伤口发炎了。(定语“不干净的”和“没有消毒的”语义有重复的地方,应删去一个。) 【习题链接】见“积累与运用”T7。 01 积累与运用 ◆课前预习◆ 1.汉字积累——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匿.笑(nì)祷.告(dǎo)嗅.(xiù) 梗.(gěng)并蒂.(dì)姊.妹(zǐ) 罗摩衍.那(yǎn)荫蔽.(bì)攲.斜(q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