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仁布依铜鼓节

合集下载

布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

布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

2006~布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布依族是我国西南地区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布依族人民创造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布依族人口主要分布在贵州省黔南、黔西南和黔中地区。

贵州省布依族人口总量位居全国首位,占全国布依族人口总数的97%以上,主要分布在贵州省黔南和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贵阳市周边,六盘水六枝特区、盘县羊场镇,还有毕节织金县、威宁新发布依族乡。

除此之外,布依族还分布于中国的云南、四川、广西等省(区)和越南北部。

一布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目前,我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十大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非物质为特征,归于民族,载于名录。

布依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较多,但主要集中于贵州。

为保证报告的严谨性、客观性,本报告以我国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和省级非遗名录为研究对象,结合行业领域专家所提出的非遗分类标准,按以下要素梳理布依族非遗项目:第一,项目以布依族命名;第二,项目在布依族主要居住地申报,具有地域特色;第三,项目由布依族人进行传承。

在已公布的四批(含扩展)国家级非遗名录中,按以上要素标准进行统计,可计入布依族非遗的项目共有13项。

在贵州省、云南省、四川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四省(区)中,仅贵州省有入选国家级布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的项目(见表1)。

表1 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布依族非遗项目统计从以上统计的代表性项目类别来看,传统音乐和民俗类非遗占比最高,分别达23%;其次是传统舞蹈和传统戏剧类项目,分别约占15%;民间文学、曲艺和传统医药类项目分别约占8%;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暂无入选(见图1)。

图1 布依族非遗项目类型占四批国家级布依族非遗项目的比重依照上述统计方法,贵州、云南、四川及广西四省(区)中,只有贵州省省级非遗名录中有布依族的项目,总数达到61项100处,云南、四川和广西省(区)级非遗名录中均无布依族的项目(见表2)。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9.09.30•【字号】黔府发[2009]30号•【施行日期】2009.09.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体育综合规定正文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黔府发〔2009〕30号)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各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精神,我省自2005年以来,相继建立了省、市(州、地)、县(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根据文化部的部署和我省的安排,全省各地申报了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24项,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的严格评审,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审核,省人民政府同意将“《苗族史诗--亚鲁王》(英雄史诗)”等147项(220处)列为我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将名录(含保护项目所在地)予以公布。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加强普查工作,进行系统、有针对性的挖掘和抢救。

建立和完善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对被列入的名录要制定保护规划,明确责任目标,加强组织协调,落实保护措施,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的工作,为建设和谐贵州作出积极贡献。

附件:贵州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47项(220处)贵州省人民政府二○○九年九月三十日附件:贵州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47项(220处)共147项(220处),其中新增项目108项(145处),第一、二批省级扩展项目39项(75处)。

布依族民族节日_布依族风俗习惯

布依族民族节日_布依族风俗习惯

布依族民族节日_布依族风俗习惯“布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在布依族的生活当中,似乎每个月都会有节日,那么布依族的民族节日都有什么呢?接下来店铺给大家介绍布依族民族节日,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布依族民族节日牛王节每逢农历四月初八,布依族无论农活多忙,都要放牛休息,每户都要做黄、蓝、黑、白、红“五色”糯米饭(用“染饭花、叶”上色),糯米饭蒸熟先捏一团给牛吃,以示慰劳牛的辛苦,然后人们才吃。

这一天,房屋四周要挂上枫香枝叶,相传这样庄稼就可以长得像枫香一样茂盛。

小年小年为贵州省部分布依族传统节日。

时在每年正月十五曰。

是日晨,家家打糍粑敬袓。

晚饭前堂屋八仙桌上摆好一只炖猪脚及各种菜肴,开始点香烧纸钱,放爆竹敲铜鼓,恭请祖宗回来过小年,而后合家就餐。

晚饭后青年男女去“偷亲(青)”,就是去蔬菜地里偷几片青菜叶,到路边互相抽打身子,表示要打掉身上的邪恶,以保平安吉祥,还意味着越打越亲,友爱相处,被偷者则认为偷他是因为和他亲热,因此感到非常高兴。

董朗桥歌节董朗桥歌节是贵州省惠水一带布依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初六举行,届吋毗县邻村近万名布依族群众,来到当地的董朗河边,引吭高歌,欢聚一堂。

这一天,是年轻人谈情说爱、寻求情侣的大好机会,姑娘和后步们一般见面后要先唱热情洋溢的相识歌,互通姓名、地址,然后是绕有风趣的盘歌(也叫猜歌)盘天问地,相互摸底,接着就开始唱赞美歌和爱慕歌。

如果姑娘们通过对歌找到意中人,布依族的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便向其赠送粽粑和袜垫,然后双双躲到避静处去谈情说爱。

赶干洞赶干洞节是贵州省晴隆县布依族传统节日,时在每年清明节的第二天。

据当地传说,位于晴隆县城东南的干洞,原名清泉洞,而且长年泉水清澈。

那时候,当地两个寨子中的一对青年阿韦与阿花相爱了,常在清泉洞边对歌约会,双方父母念他俩心真意切,也同意了他俩的婚事,并定在清明节时成婚。

不料此事让族长知道了,他认为不经过媒人上门聘定的婚缘是伤风败俗的,故而加以干涉。

布依族风俗习惯有什么

布依族风俗习惯有什么

布依族风俗习惯有什么布依族风俗习惯有什么布依族地区每个村寨都有寨老会,布依语称为“卜板”。

寨老是一寨的自然领袖,由群众推举。

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相关的知识布依族风俗习惯解读,希望对大家有用。

布依族风俗习惯解读布依族民居有楼房、半楼房和平房数种。

半楼房一般采取后半部是平房,前半部是楼房,或左(右)半部是平房,右(左)半部是楼房的建筑格局。

楼房和半楼房建筑是布依族传统建筑形式。

楼房上层高,住人,下层低,圈牲畜,古称“干栏”,或称“麻栏”。

它的结构简单,形式美观,适用于南方山区的地形特点。

在房间布局中,堂屋后壁设神龛供奉祖先,左右两侧分隔成灶房、寝室、客房。

室内设有火堂,供一家人取暖炊薪。

黔中一带,由于地产石头,从基础到墙体都用石头垒砌,屋顶也盖石板,称为石板房;加上石砌的寨墙和山顶的石砌古堡,形成典型的石头建筑群。

如扁担山石头寨共230余户人家,所有房屋沿等高线排列,均以石料建成。

村寨布局与寨前的田坝、小河及通向各处的石板平桥和石拱桥梁,相互映衬,彼此和谐。

布依族人民以大米为主食,兼食玉米、小麦、红稗、荞麦等。

尤喜糯食,并有多种制作方法,如制成糍粑、圆糖粑、耳块粑、枕头粽和三角粽等。

逢年过节,必食糯米饭,并以糯米粑赠送亲友。

节日里还喜食用花汁和树叶汁染制的各色“糯饭”。

副食有各种蔬菜、豆类和肉类。

蔬菜加工制品有著名的“独山盐酸”、“酸辣椒”等。

肉类加工有熏腌腊肉和香肠;喜食狗肉,各地加工方式不一,风味独特,较著名的有“花江狗肉”、“都匀黄焖狗肉”、“册亨狗肉全席”等。

豆类制品主要有豆豉、豆腐、血豆腐等。

辣椒、酸菜、酸汤为日常不可缺少。

布依人家户户皆能酿制糯米酒和大米、玉米烧酒。

一些地方还制作糯米烧窖酒、菸仁米酒、蔗糖酒等,颇有特色。

有的米酒用野生刺藜果搀和酿造,营养丰富,用以款待贵客。

刺藜酒酿造技术,已有数百年历史,如今已发展成大宗商品,畅销全国。

布依族服饰多为青、蓝、白等色。

男子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包头巾、穿对襟短衣或大襟长衫及长裤。

家乡名称的来历

家乡名称的来历
情。
兴仁的来历
从奔腾不息的北盘江走来,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兴仁渐渐 成为盘江大地一颗耀眼的明珠。 风光无限好,贤才聚今天。乍 看锦绣兴旺地,正是风华正茂 时!
兴仁的来历
如今的兴仁,在黔西南州委、州政府 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 “两加一推”主基调,坚持“东西兼顾、开 发开放、敢为人先、奔腾图强”的工作理 念和精神状态,以开放促开发,以民生 带发展,全力推进兴仁经济社会实现跨 越发展。
“兴旺之地,仁义之乡”即将呈现更完 美的诠释!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兴仁县城一角
如:三家寨、烂滩
一般情况下,这个村寨里最初只有三姓 人家或者说三姓人口居多。所以被称为三 家寨。像我现在所居住的三家寨,它最初 就是辜、骆、姚三姓人口最多,所以被称 做三家寨。
再如,我的老家那里叫烂滩。就是因 为村子中间有一个草滩,里面都是烂泥, 除了鸟儿,一般有一定体重的动物都不敢 进去。它会下沉。一旦进去,自己根本无 法走出来。
大硝洞
位于我们塘房小学东面1.5公里 处,正是塘房村寨下面。里面有数 百个洞厅。是一处罕见的地下奇观。 分上中下三层。留下了许多传说故 事。是兴仁县即将打造的景点之一。
以前的老辈人们多在这里熬硝。 此地也因此而得名。
作业
同学们:你家乡的名称 是怎样来的?你了解吗? 它们都有哪些动人的故事 呢?请同学们说说。
作为盘江八县中心和南下广西、西 至云南的必经之地,清朝中后期以来 兴仁的两湖会馆、四川会馆、南京会 馆、江西会馆曾商贾云集。清道光五 年(1852年),县城贡生张国华一首 竹枝词全面展现了县城商业的繁华: “家家儿女纺绵纱,民聚川湖俗尚华。 竟日机房歌唱满,疏灯茶馆话生涯。” 可谓“七省商财麋集”,兴仁也冠以“商 城”美誉。

布依族六月六:欢乐的民俗节日

布依族六月六:欢乐的民俗节日

布依族六月六:欢乐的民俗节日布依族六月六是一个充满欢乐和喜庆气氛的民俗节日,是布依族人民最为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这个节日里,布依族人民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欢度佳节,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感激之情。

一、节日由来布依族六月六的由来有多种说法,其中最为广泛接受的是与布依族的祖先崇拜有关。

据传,布依族的祖先是一位名叫“阿依”的英雄,他为了拯救自己的民族,带领布依族人民与敌人进行了长期的斗争。

最终,阿依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为布依族人民换来了和平与安宁。

为了纪念这位英雄,布依族人民将每年的农历六月六定为传统节日,以示纪念和敬仰。

二、节日习俗在布依族六月六这个节日里,布依族人民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包括祭祀、歌舞、美食等。

1.祭祀活动:在节日当天,布依族人民会前往祖先墓地或祠堂进行祭祀活动。

祭祀时,他们会献上鸡、鸭、鱼、肉等祭品,祈求祖先保佑子孙平安、幸福。

祭祀仪式庄重而神圣,充满了对祖先的敬仰之情。

2.歌舞表演:布依族人民擅长歌舞,在节日期间,他们会举行各种歌舞表演活动。

表演形式多样,包括唱歌、跳舞、弹奏乐器等。

观众们会被优美的歌声和欢快的舞蹈所吸引,沉浸在欢乐的氛围中。

3.美食制作:布依族人民擅长烹饪美食,在节日期间,他们会制作各种美食来庆祝佳节。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六月六米酒”。

这种米酒是用优质糯米酿制而成,口感醇厚、香甜可口。

在节日期间,人们会举行酿酒比赛,评选出最美味的米酒。

4.赛马活动:在布依族聚居的地区,赛马是六月六庆祝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赛马活动通常在村寨广场或田间举行,参赛马匹身披彩带,疾驰而过,场面壮观。

观众们为参赛马匹呐喊助威,欢声雷动。

5.泼水活动:在布依族聚居的地区,泼水也是六月六庆祝活动中的一项传统习俗。

人们会在广场或田间泼水嬉戏,享受清凉的水花带来的欢乐。

泼水活动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还具有驱邪祈福的含义。

三、结语布依族六月六是一个充满欢乐和喜庆气氛的民俗节日,是布依族人民最为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

布依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布依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布依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布依族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在布依族的传统文化中,节日和风俗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代表了布依族人民的精神信仰和生活方式。

一、传统节日1. 农历正月初一:乌未节乌未节是布依族的新年,通常在农历正月初一或初二举行。

在这一天,布依族人民会穿上传统的节日服饰,举行祭祖、祭神、办喜事、串门等活动,同时也会进行各种传统文艺表演和比赛活动。

乌未节是布依族人民表达祈福和团聚的最佳方式。

2. 农历三月三:鬼节鬼节是布依族的祭祀节日,通常在农历三月初三或初四举行。

在这一天,布依族人民会向祖灵和鬼神献供,祭祀祖先和英魂。

同时也会进行芦笙舞、打瓮等传统文艺活动。

3. 农历六月六:康娃节康娃节是布依族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六月初六或初七举行。

在这一天,布依族人民会进行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赛马、打鸟、拔河、吃面等传统的民俗竞技活动,同时也会开展音乐、舞蹈、歌唱等文艺表演。

4. 农历十月十五:祭月节祭月节是布依族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十月初十五举行。

在这一天,布依族人民会祭月、祭祖、祀鬼,同时也会举办族内竞技、美食比赛和各种文化活动。

二、传统风俗1. 芦笙舞芦笙舞是布依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旋律优美动听,舞姿热情豪放。

通常伴随着庆祝节日、祭祀祖灵等活动进行。

2. 打瓮打瓮是布依族的一种传统游戏,通常在新年、鬼节等节日举行。

游戏规则是将一只装满水的陶罐抛向空中,由参与者接住并再次抛回,如果没接住就要去接其他参与者的罚站位置。

打瓮不仅锻炼手眼协调能力,还有丰富的娱乐性。

3. 赛马赛马是布依族的一种传统文化活动,是其民间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常在康娃节等节日举行,参与者们骑着马匹,在竞技场上进行趣味性的比赛。

4. 翻糖翻糖是布依族的传统糖画技艺,也是其民间美术的一种表现形式。

制作翻糖需要将糖块在铺满绸布的碗中,翻转后形成形状各异的手工艺品,常用于装饰节日祭坛、庆典场所。

布依族乐器 布依族的铜鼓有什么文化内涵

布依族乐器 布依族的铜鼓有什么文化内涵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布依族乐器布依族的铜鼓有什么文化内涵
导语:布依族文化历史悠远,已经传承了上千年。

布依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是铜鼓文化。

铜鼓在布依族早期是用来驱赶野兽,保卫家园的工具,随着历史的
布依族文化历史悠远,已经传承了上千年。

布依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是铜鼓文化。

铜鼓在布依族早期是用来驱赶野兽,保卫家园的工具,随着历史的进程,逐渐发展成一种乐器。

但布依族的铜鼓依旧保持着原生态的感觉。

铜鼓是生活在南、北盘江流域的布依族最古老、最具民族有特色的神器和乐器。

远古时期,布依先民们猎获野兽,人吃兽肉,皮作披挂,厚的象皮、牛皮用作蒙鼓,闲时娱乐助兴狂欢,庆祝某种胜利等,特别高兴时,锅、碟、盆、瓢都一起敲响了,从中发现锅的声响大而悦耳,猛兽也远离而去,从此以后,皮鼓增加了金属响器。

布依摩经《多任篇》中记载布依语意译“古代铜鼓材料从滇、黔、川、桂布依人去与瑶人、汉人交易得来。

用竹篮挑来,拿到田坝中建炉,用兔皮、虎皮、狮皮做成双管活塞式大风箱,找来耐燃物,一层又一层,横置炉中,放进铜矿石,用风箱鼓风,经过多次反复炼制,初期炼成摩仿锅型的响器,后逐渐铸造成了铜鼓。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普安县发现有铸造铜钺的沙石范,时代在汉代,这一带的古地名中又有“铜鼓山”之名,说明布依族在两千多年前,已铸造铜钺和铜鼓。

到晋代有“俚僚铸铜为鼓”的文字记载,并说:有鼓者号为“都老”,“群情推服”,可见布依族是铸造和使用铜鼓的民族,而且以铜鼓作为权力的象征。

《隋书·地理志》载“自岭以南二十余郡,并铸铜为大鼓。

初成,悬于庭中,置酒以招同类……”。

生活常识分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兴仁布依铜鼓节
贵州兴仁第四届“二月二”布依铜鼓文化节在兴仁县屯脚镇铜鼓村隆重举行,来自全县各地的布依群众齐聚风景秀丽的铜鼓村,共享节日喜庆和展现浓郁的布依风情。

文化节在素称天籁之音的布依铜鼓十四首古调中拉开序幕。

布依铜鼓历史文化悠久,是我国西南布依族、壮族等少数民族广泛使用的器乐,据《唐书》记载:“燕聚则击铜鼓,吹大角,歌舞为乐”,铜鼓也被视为布依族的传家宝和崇拜物,是黔西南州布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兴仁一带的布依族群众,逢年过节或是重要活动都要敲击铜鼓,表现节日的愉快和丰收的喜悦,二月二敲击铜鼓则是为了祝福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保佑村寨平安。

随后,布依族群众表演了原汁原味的原生态节目《布依小打音乐》、《反弦小调》、《铜鼓舞》、《山歌对唱》等,着力展现布依同胞世代传承的文化结晶,让大家一饱眼福。

文化节上,兴仁民间歌舞艺术团带来了轻快的舞蹈,整个文化节将民族文化与现代艺术紧密结合,深入展现兴仁人民幸福安康、欢乐祥和的幸福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