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文化
越南铜鼓文化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越南铜鼓文化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简介:越南铜鼓作为越南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经历了多个世纪的发展。
它不仅是纪念重要节日和纪念活动的一种艺术形式,也被视为吉祥的象征。
本文旨在分析越南铜鼓文化的现状,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1. 越南铜鼓的历史和文化意义越南铜鼓起源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最初是作为农耕仪式的一部分而出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南铜鼓逐渐成为民间娱乐、宗教仪式和宫廷庆典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既是一个艺术品,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
2. 越南铜鼓的现状虽然越南铜鼓在传统仪式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文化变迁,越来越多的人对铜鼓文化表现出兴趣。
铜鼓音乐也被用于现代音乐演出和录音室录制。
此外,一些艺术家将铜鼓与其他乐器结合,创建出新颖独特的音乐形式。
这些都为越南铜鼓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
3. 越南铜鼓的挑战尽管越南铜鼓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它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由于现代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失去了兴趣,使得越南铜鼓文化面临着传承断层的风险。
其次,越南铜鼓的制作技艺和传统经验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掌握,这使得年轻一代不愿意投入太多时间去学习。
4. 越南铜鼓的未来趋势尽管越南铜鼓面临着一些挑战,但仍有一些迹象表明它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首先,越来越多的音乐学校和机构开始推出铜鼓教育项目,培养年轻一代的铜鼓演奏家和制作人。
这对于保护和传承铜鼓文化至关重要。
其次,越南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已经开始采取行动,提供资金和支持给那些致力于维护和发展铜鼓文化的团体和个人。
这种关注和支持为铜鼓文化未来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5. 创新与传统的结合要保持铜鼓文化的活力和吸引力,创新和传统的结合至关重要。
一方面,我们需要尊重和传承铜鼓制作和演奏的传统技艺和经验。
另一方面,我们应该鼓励铜鼓艺术家和制作人将铜鼓与现代音乐和表演形式相结合,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
结论:越南铜鼓文化在经历了多个世纪的发展后,仍然保持着活力。
铜鼓文化发展现状

铜鼓文化发展现状铜鼓文化是指以铜鼓为主要表现形式的音乐文化艺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中国古代军事和宗教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铜鼓文化是一种以铜鼓为媒介的文化传承方式,通过演奏和欣赏铜鼓音乐,传达出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精粹,具有丰富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在现代社会,随着大众文化的兴起和传媒技术的发展,铜鼓文化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铜鼓文化的传承问题。
由于现代人们生活节奏加快,时间有限,传统文化的传承遇到了困难。
铜鼓文化需要经验丰富的艺术家来传承和发扬,然而,这些传统艺术家的数量已经逐渐减少,很多传统的技艺和经验只能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递给后代,导致传承面临困境。
其次,铜鼓文化的创新问题。
虽然铜鼓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但其表现形式相对固定,缺乏新鲜感和创新性。
在当代社会,人们对于艺术表达和审美需求不断变化,传统的铜鼓音乐无法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参与和关注。
因此,铜鼓文化需要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改良,将现代元素与传统元素相结合,形成新的艺术形式,以吸引更多的观众。
另外,铜鼓文化的传播问题也不容忽视。
传统的铜鼓音乐往往在地方性和小众化的传播领域内,观众数量有限。
目前,虽然有一些演出和比赛,但宣传渠道有限,无法达到更广泛的传播效果。
为了推广铜鼓文化,需要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力量,将其推广到更多的人群中,增加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相关方面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加强铜鼓文化的传承和培养。
可以通过设立铜鼓艺术学院和音乐学院,培养更多的专业艺术家和教育者,传授传统的铜鼓技艺。
同时,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参与铜鼓文化的创作和表演,创造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其次,推动铜鼓文化的创新和融合。
可以通过组织铜鼓音乐比赛和展览,激发创作的激情和活力,鼓励艺术家们进行新颖和独特的创作。
同时,可以与其他艺术形式,如舞蹈、戏剧、电影等进行跨界合作,融合不同的艺术元素,创造独特的铜鼓表演形式。
最后,加强铜鼓文化的宣传和推广。
铜鼓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铜鼓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铜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国民间文化中的珍贵遗产。
铜鼓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音乐器材,它不仅在乐器性能上有独特的特点,而且在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上也卓尔不群。
保护和传承铜鼓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铜鼓文化的传承对于当代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代社会,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铜鼓作为中国传统乐器,经过历史的积淀和发展,已经成为了一种具有较高收藏价值和市场价值的文化产品。
通过对铜鼓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可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开拓出新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方向。
铜鼓文化的传承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底色,而传承并弘扬铜鼓文化,就是在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树立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和自信心。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而铜鼓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博大精深,传承铜鼓文化,就是在展现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文明底蕴。
面对当前铜鼓文化保护和传承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推动铜鼓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加强对铜鼓文化的研究和挖掘,深入了解铜鼓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制作工艺,为其保护与传承提供理论支撑和历史依据。
加强对铜鼓文化的保护和收藏,建立铜鼓文化的保护制度和收藏体系,推动铜鼓文物的数字化保存和展览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铜鼓文化。
加强对铜鼓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开展各种形式的铜鼓文化传承活动,促进铜鼓文化的传统音乐表演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让铜鼓文化融入当代文化生活。
积极推动铜鼓文化产业化发展,建立铜鼓文化产业的发展机制和运营模式,培育铜鼓文化品牌和市场,推动铜鼓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保护和传承铜鼓文化是当前社会的重要课题,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
骆越铜鼓文化的传承内容研究

骆越铜鼓文化的传承内容研究骆越铜鼓文化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文化遗产,它代表了古代骆越民族的精神面貌和艺术水平。
铜鼓文化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华美的图案和神秘的象征意义,深受人们的喜爱。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现代社会的发展,这一文化遗产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骆越铜鼓文化,有必要对其传承内容进行深入研究。
一、骆越铜鼓文化的起源和发展骆越铜鼓文化是指古代骆越地区(今云南、贵州、广西一带)的铜鼓制作和使用文化。
铜鼓是古代骆越人用来进行宗教祭祀和族群象征的重要器物,其制作工艺精湛,图案多样,意义丰富。
骆越铜鼓文化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骆越铜鼓文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宗教祭祀系统,成为古代骆越民族的重要文化标志。
骆越铜鼓文化在青铜器时代达到鼎盛,铜鼓的制作工艺和图案纹饰达到了巅峰。
骆越铜鼓文化的发展也受到了周边文化的深刻影响,例如中原文化、南岭文化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综合文化体系。
在历史上的骆越铜鼓文化中,不仅有来自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还有对自身民族传统的继承和创新,这为骆越铜鼓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深厚的历史基础。
骆越铜鼓文化的精髓主要体现在其制作工艺、图案设计和象征意义上。
首先是制作工艺,古代骆越人在铜鼓的制作过程中采用了高度先进的铸造技术和表面处理工艺,使铜鼓具有了较高的生产价值和艺术价值。
其次是图案设计,骆越铜鼓上的图案纹饰丰富多彩,融合了飞禽走兽、几何图案、神话传说等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最重要的是象征意义,骆越铜鼓在古代骆越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祭祀和象征意义,是维系社会秩序和族群认同的重要载体。
骆越铜鼓文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其神秘性、多样性和继承性。
首先是神秘性,铜鼓作为古代宗教祭祀用品,具有一定的神秘氛围,其图案和象征意义往往需要通过专门的解读才能理解。
其次是多样性,骆越地区横跨南北,各部族按地域和民族不同,铜鼓文化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不同地区的铜鼓风格各异,图案纹饰也各具特色。
铜鼓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铜鼓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铜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铜鼓在中国的历史上曾是一种非常普遍的乐器,在古代的各种宗教仪式、祭祀活动、宫廷乐队和民间庆典等场合中都有它的身影。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铜鼓在现代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是铜鼓文化的传统并没有被遗忘,而是在当代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保护。
铜鼓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首先需要对其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挖掘。
通过对铜鼓的形制、音乐特点、制作工艺和传统用途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铜鼓文化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还应该对铜鼓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传播与演变进行考察,以便从中总结出铜鼓文化的发展规律和特点,为今后的传承和弘扬提供理论依据。
铜鼓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需要加强对传统工艺的保护与传承。
铜鼓的制作工艺源远流长,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工艺。
但是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工业化生产的冲击,传统的手工制作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有必要通过组织专家学者和传统工匠对铜鼓制作工艺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文献的整理,推广传统制作技术和材料,培养一批合格的传统工艺传承人,建立铜鼓制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以便将这一技艺传承下去。
应该开展对铜鼓音乐的传承与弘扬。
铜鼓作为古代音乐器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音乐特点和演奏技法对今人了解古代音乐的风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应该通过举办演出、比赛、讲座等多种形式的活动,积极推广铜鼓音乐,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种传统音乐。
并且可以通过学校、社区等机构,开展铜鼓音乐的普及教学,培养一批合格的铜鼓演奏者和传统音乐传承人,传承和发扬铜鼓音乐的艺术魅力。
还应该积极开展对铜鼓文化的宣传推广工作。
通过出版专著、举办展览、制作纪录片、举办座谈会等形式的活动,向社会大众传播铜鼓文化的价值和魅力,增强人们对铜鼓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社会各界对铜鼓文化的关注和参与,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和传承铜鼓文化的浓厚氛围。
铜鼓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铜鼓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铜鼓文化是中国珍贵的古代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国青铜文化和军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铜鼓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4000多年前的夏代中期,铜鼓作为军事乐器开始出现在古代的战争中。
在历史的漫长岁月中,铜鼓文化不断演变、发展,逐渐成为了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的珍贵文化资源。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干扰,铜鼓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首先,由于年代久远,历史记载有限,铜鼓文化的真正内涵和历史价值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和研究。
其次,铜鼓文化所在的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薄弱,文化基础和保护意识不足,文化遗产的管理和保护工作亟待加强。
最后,大量的铜鼓文物被违法盗掘、走私流失,文化遗产的保护形势更加严峻。
针对以上问题,加强铜鼓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要加强文物保护意识,建立健全文物保护法规,切实保护文化遗产不受严重破坏和损失。
另一方面,要强化文化传播和教育,将铜鼓文化纳入学校教育和公众文化活动,增强人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
同时,要积极开展文化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的挖掘和开发,将铜鼓文化的价值和经济效益有机结合,实现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在铜鼓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掘和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搭建好数字化文化资料库和智慧文化保护平台,为文化遗产的保存、管理、展示和传播提供更有效的支撑和保障,同时也为文化遗产的国际交流和共享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铜鼓文化是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不可估量。
保护和传承铜鼓文化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和关注,在完善文物保护制度、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推动文化旅游和创意产业发展等方面不断加强,以实现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的全面发展。
铜鼓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铜鼓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铜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在历史长河中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铜鼓是中国古代使用的一种乐器,它具有特殊的形态和音色,曾经被广泛运用于宗教、婚丧嫁娶等各种场合。
而铜鼓文化,也在民俗文化、地方传统、艺术表演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与应用。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社会变迁,铜鼓文化遭遇了一些困境和挑战。
在城市化进程中,很多传统村落逐渐消失,铜鼓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破坏。
年轻一代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也比较薄弱,导致了铜鼓文化的传承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保护和传承铜鼓文化,已经成为了一项紧迫的任务和重要的责任。
保护和传承铜鼓文化需要加强相关政策的支持和保护。
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专项基金,加大对铜鼓文化的扶持力度,为铜鼓文化的传承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资金保障。
还可以通过建立相关的保护机构或者组织,加强对铜鼓文化的管理和宣传,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尊重度。
只有通过政策的支持和保护,才能够确保铜鼓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承与发展。
加强对铜鼓文化的研究和挖掘,可以为铜鼓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更多的源泉和借鉴。
应该建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和学术团队,加强对铜鼓文化的历史、形态、音色、演奏技巧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挖掘,形成一批优秀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论著,为铜鼓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学术指导。
只有通过加强研究和挖掘,才能够为铜鼓文化的传承提供更多的文化资源和支持。
要鼓励和支持铜鼓文化的艺术表演和传承活动。
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节庆活动、艺术表演和传统技艺展示等方式,推动铜鼓文化的传统形式和现代表演相结合,为铜鼓文化的传承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和展示机会。
还可以通过举办铜鼓文化传承大赛、文化交流演出等形式,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铜鼓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来,培养一大批懂得、热爱并且能够传承铜鼓文化的优秀传人。
还需要加强对铜鼓文化的传统技艺保护和技艺传承。
中国古代铜鼓文化研究

中国古代铜鼓文化研究中国古代的铜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种具有深远历史的器物,铜鼓在我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铜鼓文化的研究既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面,也是文化研究的重要部分。
下面,我们将围绕铜鼓的起源、制作技艺、用途、文化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了解古代铜鼓文化。
一、铜鼓的起源历史上,在人类社会进化的不同阶段,鼓的形式和功能也有很大的变化。
而铜鼓是鼓的一种,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最早的铜鼓出现于中国西南地区,如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地。
这些地方在古代属于巫师文化和祭祀文化的发源地,铜鼓在其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铜鼓起初是由石杵和土块制成的,后来演变为用青铜制作的实心铜鼓。
铜鼓所使用的铜,是古时候在云南、贵州等地发现的资源,因其质地特殊,因此制作出来的铜鼓具有非常特别的声音和音质。
铜鼓因此也被视为古代中国最具特色的声音器乐之一,其独有的声音让人们感觉到了古代生活的原始美感。
二、铜鼓的制作技艺铜鼓的制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技艺,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精湛的手艺。
铜鼓的制作分为两个阶段:铜鼓身的制作和鼓面的制作。
铜鼓身的制作是最困难的一步,需要依靠熔炼铜矿石、制作铸型、铸造铜鼓身等复杂的工序完成。
鼓面的制作则要依靠雕刻、打磨等工艺完成。
铜鼓的制作需要遵循严格的细节规定,如鼓身的厚度、重量、符号的刻画等细节都需要精确把握。
铜鼓虽然是一种乐器,但是其制作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早期工艺学和物理学知识,这些知识将影响着古代中国科技的发展。
三、铜鼓的用途铜鼓既是人类历史上的一种文化遗产,同时也有着广泛的用途。
在中国古代,铜鼓被广泛应用于祭祀和战争中。
在祭祀方面,铜鼓是祈福仪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对长者、宗族首领的纪念品。
在战争方面,铜鼓往往是大军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鼓声充当着精神鼓舞的作用。
四、铜鼓的文化意义铜鼓文化具有非常特殊的文化意义。
铜鼓不仅参与了古代的民族宗教和战争活动,同时其特有的音质和美感也被后人赞赏和推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历来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壮、瑶、苗、侗,及其他先民, 世世代代劳动、生息在这块富饶美丽的土地上,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给我们留下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文物库>铜鼓</文物库>是这些珍贵文化遗产中最令人敬仰、最引人思慕的伟大杰作,也是广西地方民族文化中最值得骄傲的一宗无价之宝。
广西之有<作品>铜鼓</作品>,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二世纪。
田东县锅盖岭战国时代墓中出土的<事件>铜鼓</事件>就是这方面的物证。
《后汉书·马援传》说:马援南征交趾时,"得骆越铜鼓"。
据考证,其铜鼓的产地也可能在今广西境内。
自汉代以后,广西铜鼓之见于文献记载者,真可谓史不绝书。
《晋书·食货志》曰:孝武太元三年,诏曰:"钱,国之重宝。
小人贪利, 销坏无己,监司当以为意。
广州夷人,宝贵铜鼓,而州境素不出铜,阁官私贾人,皆于此下贪比输钱,斤两差重,以入广州,货与夷人,铸败作鼓。
其重为禁制,得者科罪。
这里讲的是"广州夷人,宝贵铜鼓",致使铸造铜鼓所需的铜料乏缺,而"官私贾人"将"国之重宝"的铜钱运到广州,"货与夷人,铸败作鼓"。
晋代的广州辖南海、郁林、苍梧、宁浦、高凉、晋兴等郡,包括今广西、广东的绝大部分地区。
当时的所谓"夷人" 就活动在两广地区的南部,后世的考古发现表明,这些地区正是铜鼓的又一集中地区。
而这些铜鼓,有的可能是溶炼从中原内地输入的铜钱来铸造的。
《陈书·欧阳頠传》曰:梁左卫将军兰钦之少也,与(欧阳)頠相善,故頠常随钦征讨。
……钦南征夷稽,禽陈文彻,所获不可胜计, 献大铜鼓,累代所无, 頠预其功。
《南史·欧阳頠传》记载与此相同。
兰钦所征讨的"夷獠",就是《晋书·食货志》上提到的"广州夷人",他们是拥有"大铜鼓"的民族。
"夷獠"也称为"俚",《梁书·兰钦传》在记述钦征讨少数民族时就说"破俚帅陈文彻兄弟"。
可见"夷獠"就是"俚"。
而裴渊《广州记》却说:"俚僚铸铜为鼓, 鼓唯高大为贵,面阔丈余。
""面阔丈余"的大铜鼓,只有广西、广东接境的云开大山区才有。
所以,《广州记》、《晋书》、《陈书》、《南史》说到的铜鼓都有广西的铜鼓。
《隋书·地理志》曰:自岭以南,二十余郡,……诸糠皆然,并铸铜为大鼓。
初成,悬于庭中,置酒以招同类。
来者有富豪子女, 则以金银为大钗,执以叩鼓。
竟,乃留遗主人,名为铜鼓钗。
俗好相杀,多搆仇怨,欲相攻,则鸣此鼓,到者如云。
有鼓者号为都老,群情推服。
这里说的是铸造铜鼓的一种仪式,而存在这种仪式的地点是"自岭以南,二十余郡",其中当然包括广西各郡在内。
铸铜为大鼓的"诸獠"也就是两广地区南部的少数民族。
唐代,杜佑《通典》"乐部"记载:铜鼓,铸铜为之,虚其一面,覆而击其上。
南夷、扶南、天竺类皆如此。
岭南豪家则有之,大者广丈余。
唐昭宗时任广州司马的刘俑,到过广西梧州、容州、廉州、岳州等地,在他著作的《岭表录异》中记载了一面广西铜鼓:咸通末〈874年),幽州张直方贬龚州〈今广西平南)刺史。
到任后,修茸州城,因掘土得一铜鼓,载以归京。
到襄汉,以为无用之物,遂舍于延庆禅院,用代木鱼, 悬于斋室。
由此可见,在九世纪时,广西已有铜鼓从地下出土,并运往外地的记录。
到宋代,广西的铜鼓从地下出土的机会更多,已引起地方官和文人学士的重视。
曾在桂林做过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兼静江知府的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中说到:"铜鼓,古蛮人所用,南边土中时有掘得者。
"比范成大稍晚,做过桂州通判的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更直截了当地说:"广西土中铜鼓耕者屡得之"。
对广西铜鼓的形制、大小、纹饰,作了详细的记录:其制正圆,而平其面,曲其腰,状若烘篮,又类宣座。
面有五蟾,分踞其上。
蟾皆累蹲,一大一小相负也。
周围款识,其圆纹为古钱,其方纹如织簟,或为人形, 或如琰壁,或尖如浮图,如玉林,或斜如豕牙,如鹿耳, 各以其环成章,合其众纹,大类细画圆阵之形,工巧微密,可以玩好。
铜鼓大者阔七尺,小者三尺。
所在神祠佛寺皆有之,州县用以为更点。
……亦有极小铜鼓,方二尺许者,极可爱玩,类为士大夫搜求无遗矣。
这种铜鼓造型美观,纹饰精细,蟾的形象富有变化,生动传神,能给人产生美感,"可以玩好",引起士大夫的广泛搜求。
可以说, 在人们的心目中铜鼓是一种有着极高艺术价值的艺术品。
广西出土铜鼓,还作为祥瑞载入《宋史·五行志》:熙宁元年(1068年)至元丰元年(1078年),横州(今广西横县〉共获铜鼓一十。
……元丰七年(1084年)十一月,宾州(今广西宾阳)获古铜鼓一。
广西南丹和象州的少数民族首领,还向中央王朝进贡铜鼓。
在封建时代,只有被认为是美好的东西,或象征神圣意念的东西,才可作为贡品。
明、清以降,正史、野史、笔记小说、诗词歌赋,有关广西铜鼓的载籍不胜枚举。
它们从不同角度记录了铜鼓的发现、使用、流传及其有关的风俗民情,展现了广西铜鼓多彩多姿的艺术风貌, 以及它与人们生活与精神文化意识的密切关系。
在两千多年铜鼓发展史的长河中,广西的铜鼓在整个大家庭究竟战居何种地位?如果说,我国云南中部偏西地区因为出土了大量时代古老,形态古朴的扫原始类型的铜鼓,而被确认为古代铜鼓的发祥地的话,地处五岭之南、连接南海与云贵高原的广西,因其蕴藏铜鼓数量之众多,类型之齐全,而堪称古代铜蚊的大本营,也是当之无愧的。
首先,从历史文献来看,有关广西铜鼓的载籍,自汉代以至明清,两千年来,真可谓史不绝书。
关于这点,我们在前面一节已作了陈述。
这种史不绝书的情况,是其他任何地区都无法比拟的。
这样大量、丰富的历史文献,对探讨铜鼓的来源、族属、使用方法及其相关的历史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第二,从使用铜鼓的民族来说,历史上生活在广西的民族,包括权代至隋代的骆越、句町、乌浒、俚、僚,唐宋以后的壮、苗、瑶、彝、侗、水等,成份极为复杂。
这种错综复杂的情况,给人呈现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互相交融的多彩图景。
尤其是当代仍在使用铜鼓的民族,他们使用铜鼓的活动,如壮族的蚂拐节、彝族的跳弓节、瑶族的达努节,欢度新春和砍牛送葬,等等,都是使用铜鼓的历史长河沉淀下来的“活化石”。
对这些民族使用铜鼓情况的调查研究,可以解开历史上许多的铜鼓之谜。
第三,广西铜鼓分布范围之广,蕴藏密度之大,也是世所罕有的。
关于铜鼓的分布情况,前节也已缕述。
但在那里着重谈的是现存铜鼓数,如将历代累积计算,其数字就更为惊人。
据几个县的初步统计,灵山县历年累计五十多面,桂平县历年累计也突破五十大关。
这是一个县历年出土铜鼓见于记载的统计数字,失去记载的究竟有多少,无法估算,这在别的地区也是少有的。
现代使用铜鼓的民族地区保存的铜鼓数也相当惊人。
如1958年一次从柳州收购站征集到铜鼓三十一面,1962年又从柳州征集到二十二面,1964年再到柳州二级站征集到九面。
1970年在南宁废旧物资公司鉴选出三十四面,1972年从河池废品公司鉴选出三十五面。
而这几个地点的铜鼓都来自桂西地区,如都安、巴马、东兰、南丹等县,可见这几县铜鼓蕴藏之多。
1990年,为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南丹县一次发还给当地瑶族的铜鼓就有十六面。
我于1982年冬到南丹里湖瑶乡考察“砍牛送葬”习俗,一次见集中起来演奏的铜鼓就多达二十余面。
据1987年上半年对都安瑶族自治县板升乡的初步统计,该乡现存铜鼓有一百零六面。
第四,从现存铜鼓的数量上来看,广西所藏铜鼓约占全国总数三分之一还强,居全国首位。
1980年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在全国作了一次普查,当时收世故藏于国内各级博物馆、文物管理机关和有关大学、研究所的铜鼓,总数为一千三百八十多面,广西各级博物馆、文物管理所所藏是五百0七面,最近七年,各地又有铜鼓陆续出土,年平均十面左右,散在民间还不计其数。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入藏的铜鼓目前已增至三百四十三面,不仅是国内收藏铜鼓最多的博物馆,而且也是全世界收藏铜鼓最多的博物馆。
第五,从铜敲的类型来看,全国铜鼓分为八个类型,广西拥有其中的七个类型,而北流型、灵山型、冷水冲型三个类型的铜鼓都以广西出土铜鼓地点命名。
仍以1980年的统计为例,全国藏<作品>冷水冲型铜鼓</作品>一百一十四面,广西为八十二面,占全国总数的79.3%,广东藏十四面,其他散藏于北京七面,四川四面,上海、江苏、浙江、湖北、湖南、贵州、云南各一面。
<作品>灵山型铜鼓</作品>全国藏八十九面,其中广西为五十八面,占总数的65%,广东藏十六面,其他散藏于北京五面,上海四面,湖南三面,江苏二面,湖北、四川各一面,数量很少。
<作品>北流型铜鼓</作品>全国藏一百零九面,广西为五十二面,占总数的47.7%,广东省藏四十六面,其它散存于上海五面,北京四面,浙江二面,也微乎其微。
广西是冷水冲型、灵山型、北流型的分布中心。
<作品>遵义型铜鼓</作品>是一种有争议的类型,全国总数只有三十五面,广西占其中六面,在全国三十五面遵义型铜鼓中有明确出土地点的只有六面,广西占其一(桂平县),有征集地点的只有四面,广西占其中之二(容县城厢和玉林县第二区),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作品>麻江型铜鼓</作品>虽以贵州麻江县命名,但它的分布中心在黔桂边界山区,广西西部是其重心,所以广西这类铜鼓收藏已达二百九十四面,也居全国之冠。
<作品>石寨山型铜鼓</作品>以云南的出土地点命名,广西是这类铜鼓分布的东翼,但也出土了十面,在国内仅次于云南,位居第二。
<作品>西盟型铜鼓</作品>的分布中心在滇缅边界,广西到目前为止,只发现两面西盟型锅鼓,但这两面铜鼓恰恰是这类铜鼓的最早形态,因而有可能,广西是西盟型铜鼓的发源地。
第六,广西铜鼓很大部分有明确的发现地点,有的有丰富的共存遗物,有的有明显的年代标识,为铜鼓的断代提供了可靠的标尺。
如1977午在田东县祥周锅盖岭出土一面残铜鼓,伴出有铜剑、铜戈、铜矛、铜斧等青铜器,其铜戈、铜矛、铜剑都有明显时代特征,可以推定这些器物同出于一座战国时代墓,因而也就确定这面铜鼓制作的时代为战国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