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铜鼓文化PPT

合集下载

广西民族传统文化——铜鼓文化

广西民族传统文化——铜鼓文化

⼴西民族传统⽂化——铜⿎⽂化⽂章来源:⼴西民族报⽹蒋廷瑜 2013、10、11中央民族学院闻宥教授在⼆⼗世纪五⼗年代就说过:“假如有⼈问,祖国南⽅⼀带兄弟民族古⽂化的遗留,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我们可以毫不踌躇地回答,是铜⿎。

”现在假如有⼈问,⼴西古代民族最有代表性的⽂化遗物是什么?我们同样可以肯定地回答:是铜⿎!铜⿎作为⼀种民族民间乐器,⼤约从公元前⼋世纪起,就在我国云南中部地区产⽣,嗣后随着民族的迁移和民族间的⽂化交流,沿着⼤江⼤河分布到我国南⽅的⼴西、⼴东、海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南等地和东南亚各国。

⼴西是铜⿎最重要的分布地区。

铜⿎作为⼀种古⽼的传统⽂物,集冶⾦、铸造、绘画、雕刻、⾳乐、舞蹈于⼀⾝,凝聚了许多民族世世代代的⼼⾎和才智,是研究这些民族的政治、经济、科学⽂化的⼀部不成⽂的百科全书。

⼀、⼴西铜⿎⽂化的地位铜⿎在⼴西境内分布⼴泛。

桂东南、桂南和桂西南各县都有古代铜⿎出⼟和流传,出⼟铜⿎最密集的地区是⽟林、贵港、钦州、南宁市境,梧州南部、来宾、柳州等市境也时有出⼟铜⿎纪录。

桂西北⾃龙胜、三江沿桂黔、桂滇边境各县,晚近时期仍有不少民族使⽤铜⿎,传世铜⿎最多的是河池和百⾊两市境内,以红⽔河流域最集中。

如果将出⼟铜⿎和流传铜⿎的地点填⼊⼴西地图,铜⿎分布⾯⼏乎覆盖了整个⼴西,若以县、市为单位计算,曾经出⼟或使⽤过铜⿎的县、市已达79个,占总数88%以上,只有桂东北⾓少数⼏个县与铜⿎⽆缘。

1980年,中国古代铜⿎研究会对全国铜⿎进⾏了⼀次粗略普查,当时收藏在全国各级博物馆、⽂物管理机关和⼤学、科研机关的铜⿎,总数在1360⾯以上,其中⼴西各级⽂物单位所藏则是500多⾯,位居全国第⼀。

⼴西民族博物馆收藏铜⿎300多⾯,不但是全国收藏铜⿎最多的博物馆,也是世界上收藏铜⿎最多的博物馆,散藏民间的铜⿎还未统计。

1991年⾄1993年河池地区⽂物管理站对所属11个县市的铜⿎进⾏了专题调查,登记到传世铜⿎1417⾯,仅东兰⼀县就有538⾯,随后东兰县被命名为“铜⿎之乡”。

壮族人的铜鼓文化

壮族人的铜鼓文化
广西是古代生产和使用铜鼓的重要地区之一,壮族先民“濮人”是铜鼓最先的铸造者和使用者。“濮在周等爵称子,与楚同一等级,地位不低。”在花山壁画中,图中人物举手向上敲打铜鼓的图案出现多处,说明铜鼓早已在壮族先民的心目中有了重要的地位,铜鼓的历史已有2000余年,铜鼓的品种有北流型、灵山型、冷水冲型,它们都是铜鼓工艺的精品。铜鼓的铸造艺术要求极高,它通体用铜合金铸成,厚薄均匀,鼓面、鼓身有丰富多姿的图案。铜鼓铸造技艺,从采矿炼铜,用粘土制造鼓芯、鼓范,在泥胎上刻缕花纹,到将溶化的铜汁注入其中,焊上鼓面、鼓耳,最后是立雕,工序繁多。只有精湛的工艺才能制造出铜鼓珍品。
世界铜鼓在中国,中国铜鼓在广西,广西铜鼓在东兰。最近笔者走进这个“铜鼓之乡”充分领略了壮族人的铜鼓文化的绚丽,感受之深,难以忘怀。
据了解,目前仅东兰就有现存传世铜鼓612面,为全球民间铜鼓收藏之最。东兰铜鼓有着2000多年历史,其民间藏鼓、护鼓、养鼓、祭鼓、赛鼓、舞鼓之风至今依然盛行,被誉为铜鼓文化的“活化石”。在千百年传承中,铜鼓被壮族人民以及周边地区甚至东南亚各国人视为通神“神器”和权力“重器”,也被当做乐器。在东兰,有位民间“鼓王”,他收藏的铜鼓多达百余面,是目前所知全国个人收藏铜鼓最多的人。
说起铜鼓文化,不得不提到红水河。红水河是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的干流,发源于云南省沾益县的马雄山,称南盘江,流至贵州省望谟县与北面而来的北盘江相汇,始称红水河,最后在广西象州县石龙镇汇入柳江,全长659公里,流域面积4.379万平方公里。
红水河因流经红色砂贝岩层,水色红褐得名。红水河由黔入桂,自西而东横穿广西中部,途径河池市的天峨、南丹、东兰、巴马、都安、大化6个县,在河池市境内长458.6公里,占总长70%,流域面积1.8万平方公里,占总流域面积41.1%。河池市红水河流域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铜鼓数量和保存使用铜鼓习俗最多的地区之一,也是河池铜鼓文化资源的富聚集区。河池市红水河流域是整个红水河流域铜鼓文化孕育和发展的主要区域。

壮族瑰宝——铜鼓

壮族瑰宝——铜鼓

壮族瑰宝——铜鼓展开全文姚亮老师向我们展示了许多壮文化的瑰宝。

其中包括他擅长的打击乐器——铜鼓。

铜鼓,公元前7世纪开始出现,一种流行于广西、广东、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打击乐器。

铜鼓全部铜铸,一般的铜鼓鼓面直径约五十公分,高约三十公分(个别的较大)。

鼓腔中空,无铜鼓铜鼓底。

两侧有铜环耳。

鼓面和敲身都刻有精致的花纹。

铜鼓按不同形制和花纹,分为八个类型:万家坝型、石寨山型、冷水冲型、遵义型、麻江型、北流型、灵山型、西盟型。

广西北流出土一面铜鼓,高67.5、面径166厘米,重300公斤。

是现今世界最大的铜鼓。

全国各地收藏的铜鼓已达1400面,分散在中南、西南各地民间还有200余面。

中国是世界上发现铜鼓数量最多、铸造和使用铜鼓时代最早、历史最长的地区。

在古代,少数民族贵族统治者,曾以占有铜鼓的多少,作为代表自己统治权力大小的象征。

后流传到东南亚地区,如仰光,作用巨大。

一般用于祭祀、乐器、召集、婚庆、节日等等。

主要分类万家坝型铜鼓以云南省楚雄市万家坝古墓葬群出土的铜鼓为代表的一类铜鼓。

时值公元前8世纪的春秋中期到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中期。

流行于云南中部的濮族(即今之彝族先民)人民之中。

这种铜鼓鼓壁较厚,工艺粗糙,鼓面无花纹或花纹较简单,胸大于鼓面,是迄今所知最早的铜鼓。

由于它的鼓面还残存有炊烟痕迹,足以证明它是古代由做饭的铜釜向铜鼓演变发展过程中,处于炊具与乐器混用的最初阶段。

石寨山型铜鼓以云南省晋宁县石寨山古墓葬群出土的铜鼓为代表的一类铜鼓。

时值公元前4世纪的战国初期到公元前1世纪的东汉初年。

流行于云南晋宁、四川会理、贵州赫章、广西玉林等广大地区。

这种铜鼓是万家坝型铜鼓的继承与发展,鼓面较宽,铸造工艺也较精细,纹饰多样,其中有翔鹭羽人、龙舟竞渡、瘤牛、剽牛祭祀和环形、同心、锯齿等纹饰。

反映了我国古代民族丰富多彩的生活图景,表现了铜鼓铸造技艺日臻完善、进入了发展阶段。

石寨山型铜鼓在越南、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也有流传。

铜鼓文化

铜鼓文化

广西历来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壮、瑶、苗、侗,及其他先民, 世世代代劳动、生息在这块富饶美丽的土地上,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给我们留下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文物库>铜鼓</文物库>是这些珍贵文化遗产中最令人敬仰、最引人思慕的伟大杰作,也是广西地方民族文化中最值得骄傲的一宗无价之宝。

广西之有<作品>铜鼓</作品>,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二世纪。

田东县锅盖岭战国时代墓中出土的<事件>铜鼓</事件>就是这方面的物证。

《后汉书·马援传》说:马援南征交趾时,"得骆越铜鼓"。

据考证,其铜鼓的产地也可能在今广西境内。

自汉代以后,广西铜鼓之见于文献记载者,真可谓史不绝书。

《晋书·食货志》曰:孝武太元三年,诏曰:"钱,国之重宝。

小人贪利, 销坏无己,监司当以为意。

广州夷人,宝贵铜鼓,而州境素不出铜,阁官私贾人,皆于此下贪比输钱,斤两差重,以入广州,货与夷人,铸败作鼓。

其重为禁制,得者科罪。

这里讲的是"广州夷人,宝贵铜鼓",致使铸造铜鼓所需的铜料乏缺,而"官私贾人"将"国之重宝"的铜钱运到广州,"货与夷人,铸败作鼓"。

晋代的广州辖南海、郁林、苍梧、宁浦、高凉、晋兴等郡,包括今广西、广东的绝大部分地区。

当时的所谓"夷人" 就活动在两广地区的南部,后世的考古发现表明,这些地区正是铜鼓的又一集中地区。

而这些铜鼓,有的可能是溶炼从中原内地输入的铜钱来铸造的。

《陈书·欧阳頠传》曰:梁左卫将军兰钦之少也,与(欧阳)頠相善,故頠常随钦征讨。

……钦南征夷稽,禽陈文彻,所获不可胜计, 献大铜鼓,累代所无, 頠预其功。

《南史·欧阳頠传》记载与此相同。

兰钦所征讨的"夷獠",就是《晋书·食货志》上提到的"广州夷人",他们是拥有"大铜鼓"的民族。

《广西壮族铜鼓》课件

《广西壮族铜鼓》课件

04
铜鼓的使用场合与功能
铜鼓的使用场合
节日庆典
在壮族的重要节日和庆典活动中 ,铜鼓是必不可少的乐器,用于
营造喜庆和庄重的氛围。
宗教仪式
在壮族的传统宗教仪式中,铜鼓常 被用来引导仪式进程,表达对神灵 的敬畏和祈求。
婚丧嫁娶
在壮族的传统婚丧嫁娶仪式中,铜 鼓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用以表达 喜悦或哀悼的情感。
声音
铜鼓声音浑厚、深沉,具有浓 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气息

铜鼓的纹饰与图案
太阳纹
云雷纹
铜鼓面中心常有太阳纹,是铜鼓上最早的 纹饰之一,也是铜鼓上最重要的纹饰。
云雷纹是铜鼓上常见的辅助纹饰,常用于 填充鼓面空白处,使铜鼓纹饰更加丰富多 样。
龙蛇纹
水波纹
龙蛇纹是铜鼓上具有特殊意义的纹饰,常 在鼓侧或鼓身上以浮雕或镂刻的形式出现 。
权力与地位的象征
在壮族社会中,铜鼓常被视为权力与地位的象征,只有特定的群体 或个人才能拥有和敲击铜鼓。
吉祥与幸福的象征
铜鼓也被视为吉祥和幸福的象征,常被用来祈求丰收、平安和顺利 。
05
铜鼓的传承与保护
铜鼓的传承方式
家庭传承
在广西壮族地区,铜鼓通常由家族传承,一代代传下来。
社区传承
铜鼓在社区中也有传承,通常在特定的节日或庆典中,社区成员 会共同演奏铜鼓。
广西壮族的铜鼓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代表了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 也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特色。在现代社会中,广西壮族的铜鼓 文化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02
铜鼓的种类与特征
铜鼓的种类
01
02
03
北流型铜鼓
体型高大,面大而厚重, 腰部收缩,腹部突出,铸 造工艺精湛。

壮族铜鼓习俗

壮族铜鼓习俗

韦真礼,壮族铜鼓习俗传承人。 陆运克,壮族铜鼓习俗第五批自治区级传承人。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河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 得壮族铜鼓习俗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壮族铜鼓习俗传承基地为:东兰县长江乡以及东兰县长乐镇板登村、更乐村。 2019年,河池市出台立法《河池市民间传世铜鼓保护条例》,于2020年1月1日起施行。 2010年6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批准设立自治区级“河池铜鼓文化生态保护区”。 2012年12月,国家文化部批准设立国家级“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实验区”。
民俗内容
使用场合
铜鼓形制
演奏形式
铜鼓为铜质体鸣乐器,是以铜为主要成分的铜、钖、铅合金为原料,采用泥模合范法或失蜡法成型铸造而成。 全身含面、胸、腰、足、耳五个部分。鼓身之上为胸,中段为腰,下段系足,腰间有两对鼓耳。从外形上看,平 面且园,胸突,腰束,足外张,中空无底,正放如墩,反置呈锅形。铜鼓通体布满了各种花纹图案,鼓面的中央 有微突起之“光体”,周围是细长如针或者呈锐角型的光芒,称之为“太阳纹”。演奏时敲击鼓心光体,其音色 粗犷、洪亮、浑厚、铿锵,显得威严庄重。
稳定传承性
铜鼓习俗自产生以来,尽管时间流逝、时代变迁,但其主要表现形式基本保持不变。壮民族群众依然视铜鼓 为神圣的吉祥之物;铜鼓的管理、铜鼓演奏技艺一直在家族中占有重要位置,家族或村寨指派有威信的成员收藏 铜鼓,负责传授演奏技艺,因而铜鼓习俗世代相传,薪火不断。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传承状况
传承人物 保护措施
壮族铜鼓习俗是以铜鼓的收藏、使用、崇拜为核心而形成的,其所包含的有关铜鼓来源、铜鼓功能、铜鼓崇 拜、铜鼓民俗等都与使用壮民族群众的民族心理、生活习俗密切相联,是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等学 科的共同研究对象。

壮族游艺民俗

壮族游艺民俗

壮族游艺民俗
壮族歌圩
壮族歌圩是壮族人民传统的歌会和社交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历史文化 底蕴。歌圩通常在节日、喜庆场合、农闲时期举行,人们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交 流感情,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壮族歌圩具有独特的歌唱方式和歌 唱内容,包括山歌、民歌、情歌等,歌唱时通常采用合唱、对唱、独唱等形式
-
感谢观看
汇报人:XXXX
指导老师:XXX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壮族游艺民俗
板鞋竞技
壮族游艺民俗
板鞋竞技是壮族人民 传统的体育活动,起 源于古代的"三人板 鞋舞"。比赛时,三 人一组,同穿一副长 板鞋,通过协调一致 的步伐和动作完成比 赛。板鞋竞技不仅具 有独特的竞技魅力, 也具有浓厚的文化内 涵和寓意,如团结协 作、默契配合等
壮族游艺民俗
花灯表演
花灯表演是壮族人民传统的娱乐活动之一,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和地方特色。花灯表 演包括灯笼、花灯、纸扎等制作和展示,通常在节日、喜庆场合进行展示和表演。花 灯制作精美、色彩鲜艳、造型各异,表现了壮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壮戏是壮族人民传统的戏曲表演形式之一,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壮戏以唱腔 、音乐、舞蹈等为主要表现手段,表现了壮族人民的生活、历史和文化。壮戏表演具有独 特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力,如剧情跌宕起伏、唱腔优美动听等 总之,壮族游艺民俗具有丰富多彩的形式和内容,表现了壮族人民独特的文化魅力和精神 风貌。这些民俗活动不仅是壮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加强对这些民俗活动的传承和保护工作,让它们在新的时代里焕发出 更加绚丽的光彩
壮族游艺民俗
舞龙舞狮
舞龙舞狮是壮族人民传统的舞蹈表演形式之一,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和地方特色。舞龙舞 狮通常在节日、喜庆场合进行表演,通过龙或狮子的形象和动作表现了吉祥、祝福、喜庆 等寓意。表演时,舞者需要掌握高超的舞蹈技巧和表演艺术,才能将龙或狮子的形象和动 作表现得栩栩如生

《广西壮族铜鼓》课件

《广西壮族铜鼓》课件

演奏技巧:熟练掌握敲击技巧, 如单手敲击、双手敲击、敲击鼓 边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技巧:掌握敲击力度、节奏和音 色,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意境
演奏技巧:根据铜鼓的大小、形 状和材质,选择合适的敲击方式 和力度,以获得最佳的音色和节 奏效果
05
铜鼓的文化内涵与 价值
THEME TEMPLATE
铜鼓的装饰风格:铜鼓的装饰风格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如壮族铜 鼓的装饰风格具有浓郁的壮族风情
04
铜鼓的使用与功能
THEME TEMPLATE
铜鼓的使用场合
祭祀活动:用于祭祀祖先、 神灵等
庆典活动:用于庆祝节日、 婚嫁等
娱乐活动:用于歌舞表演、 音乐演奏等
军事活动:用于传递信息、 指挥作战等
铜鼓的功能与作用
铜鼓的文化内涵
历史价值:铜鼓是广西壮族文化的重要代表,具 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艺术价值:铜鼓的制作工艺精湛,造型独特,具 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社会价值:铜鼓在广西壮族社会中具有重要的 社会地位和作用,是团结和凝聚民族精神的重 要载体
宗教价值:铜鼓在广西壮族宗教活动中具有重 要的地位和作用,是祭祀、祈福的重要工具
艺术价值:铜鼓的制作工艺精湛,造型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社会价值:铜鼓在广西壮族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社会地位和作用,是民族文 化的重要载体。
精神价值:铜鼓代表着广西壮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具有重要的精神 价值。
06
铜鼓的传承与保护
THEME TEMPLATE
铜鼓的传承方式与途径
家族传承:铜鼓作为家族传承的重要物品,代代相传
经济价值:铜鼓的制作和销售为广西壮族地区带 来了经济收入,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铜鼓声声
当代的铜鼓,除了成为供人们欣赏和学习的
文化外,也还保留着其原始的作用——打击 乐器。特别是在广西的少数民族地区,仍然 有许多少数民族人民在祭祀或节庆活动中利 用铜鼓来打击庆祝。 在敲打铜鼓的过程中,充分展示了少数民族 人民勤劳好客、充满欢乐的气氛。
壮族蚂拐节
白裤瑶打铜鼓
其他用途
广西铜鼓类型
目前铜鼓发掘最多最主要的类型是北流型、冷水冲型、灵山型
北流型
以广西北流市出土的铜鼓
命名,其特点是体形厚重 高大,鼓面大于鼓胸,通 体装饰以精致的云雷纹, 鼓面边缘一般装饰四只青 蛙。 北流型铜鼓主要流行于汉 唐年间,铸造和使用的是 古代骆越族及其后裔。
冷水冲型
以广西藤县冷水冲出土的铜
铜鼓之路
——铜鼓的诞生与发展
诞生:早在公元前八世纪,也就是我国春秋
早期。铜鼓就已经开始萌芽,距今2000多年。 当时铜鼓起源于人们做饭时用的锅,称为铜 斧。吃饱饭后,人们将铜斧倒过来进行敲击, 发现声音很好听,逐渐就成为一种专门的乐 器从中独立出来,成为了铜鼓。

发展:东汉到唐代,铜鼓达到鼎盛阶段。这个时期的铜鼓都是由广西的 地名进行命名的,可见广西在铜鼓史上的重要地位。这个时期的三大铜 鼓类型:冷水冲型、北流型、灵山型(下面会一一介绍)。这个时期铜 鼓不再是作为简单的乐器使用,而是南方统治阶级进行祭祀活动的大型 祭祀礼器,再进而成为象征他们统治权力的重器。史书上曾有过明确的 记载:“得鼓二三,便可建候称王”。意思是说有两到三面这样大型的 铜鼓,就可以立地为王,足见当时的南方它就是权力和地铜鼓和鼎具有相同的功能,所以学者们把它们并列成为:北鼎南鼓。
鼓命名,是由石寨山型铜鼓 演变而成,体形高大,纹饰 丰富。除了太阳纹、翔鹭纹、 划船纹、水波纹、象眼纹外, 还有青蛙、水鸭、单骑、双 骑等雕饰。 流行年间为东汉初至北宋, 铸造和使用的民族是撩人。
灵山型
以广西灵山出土的铜鼓命名,造型与北流型
相似,高大厚重,但鼓胸圆。而雕饰青蛙多 为三足的累蹲娃,切背后雕有纹饰。有的鼓 身还有牛、鹿、鸟等雕刻。 流行年间为东汉至唐代,铸造和使用的民族 是乌浒、俚人。
“铜鼓之王”
1972年出土于广西北流市的云雷纹大铜鼓,
为当今世界上所发掘的最大的铜鼓,号称 “铜鼓之王”,铸造于西汉时期。它花纹精 致、庄重古朴,重达300多公斤,面径165厘 米,腰径149厘米,是我国乃至世界的珍贵历 史文化遗物。 现这座“铜鼓之王”被收藏在广西民族博物 馆供游客欣赏。
铜鼓的结构
鼓面 鼓面是铜鼓的重点装饰部分,中心常配以太
阳纹,外围则以晕圈装饰,同时在鼓边铸有 立体装饰物(最多是青蛙,其次为骑士、鸟 等)。这些装饰物造型夸张生动、又充满庄 重。
各类雕饰
鼓纹
在铜鼓上的鼓纹分为物象纹饰和图案纹饰两
大类。 物象纹饰包括太阳纹、翔鹭纹、鹿纹、龙舟 竞渡纹和羽人舞蹈纹等; 图案纹饰包括云雷纹、圆圈纹、钱纹和席纹 等。
广西铜鼓
广西有“铜鼓大本营”的美誉,其收藏的铜
鼓种类齐全、数量众多。迄今为止,在广西 绝大多数县份都已挖掘出了不同时期的铜鼓, 而收藏在广西博物馆的就有500多面。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全世界目前仅有的 2400多面铜鼓中,广西就占有1400多面,而 广西东兰县拥有560多面,是世界著名的“铜 鼓之乡”。
钱纹
羽人舞蹈纹
太阳纹
翔鹭纹
云雷纹
趣味小知识


古时铜鼓还用以占卜。在东兰、巴马、凤山等地,流行过铜 鼓青蛙卜:将铜鼓埋于坑里,鼓面放一只青蛙尸骨,一年后 挖出来看,如铜鼓和青蛙的骨头都呈金黄色,就预示着当年 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如呈黑色、灰色,则有旱、涝灾害, 粮食歉收。后来,铜鼓青蛙卜简化为只葬蛙不葬鼓,但铜鼓 作为占卜时的打击乐器,伴着占卜者唱铜鼓歌,增添了青蛙 卜的神秘。 因此,人们会将青蛙作为铜鼓上的装饰物,以祈求来年得以 丰收。
穿 越 时 空 的 鼓 声
广 西 铜 鼓 文 化
“穿越时空”
铜鼓在我国南方和东南亚一带已经流传了
2000多年了。2000多年风风雨雨走来,铜鼓 是目前世界上所有青铜器中唯一还在使用着 的,是青铜文明的最后一块活化石。 铜鼓是我国南方濮、越人(壮族先民)创造 的一种打击乐器。用铜铸造,形似圆墩,平 面曲腰,中空无底。
节庆活动
铜鼓家具
精美工艺品
总结
铜鼓的精致技艺是勤劳美丽的广西人民的智
慧结晶,也体现了对于生活的美好追求。 铜鼓文化是广西一张特别亮丽的文化旅游名 片,也是世界艺术宝库的一块瑰宝。希望我 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学习铜鼓文化并传承下去 ,将铜鼓文化发扬广大!
谢 谢 观 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