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背景下的白裤瑶铜鼓文化变迁研究——以南丹县里湖瑶族乡瑶里村瑶里屯为例
白裤瑶服饰文化传承与发展

白裤瑶服饰文化传承与发展作者:韦静涛来源:《电影评介》2009年第13期[摘要]服饰是一种文化,它记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展现一个民族的风情。
白裤瑶服饰蕴含了白裤瑶人民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和对美的追求,是白裤瑶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
它在古老的艺术土壤中萌芽,亦在现代民族艺术中成长。
[关键词]白裤瑶服饰文化传承与发展创新中国的服饰文化古老、深远而博大。
众多民族的迁移、流变,各种地域所形成的不同文化情景,特殊的视觉和心理审美模式,形成中华民族纷繁多姿的服装造型样式和装饰。
服饰是一种文化,它记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展现一个民族的风情。
居住在桂西北南丹县境内的白裤瑶民族,男子服饰上穿黑色长袖衣,下着及膝白色大裆裤,女子一年四季都穿着蓝底绣红边的百褶裙。
冬季上穿黑色长袖衣,夏天上衣则改穿斑斓美丽的花挂衣,挂衣图案因宗族而异,挂衣前胸后背各为一块方布,肩布相连,下摆相扣,挂衣后绣有一个正方形图案,形如印章,体现了白裤瑶服饰的独特魅力。
服饰文化既是一种原始的远古文化,又是一种崭新的时代文化。
随着历史长河的源远流长,人类服饰同样经历了漫长而艰巨的历程。
在原始人类满足了生理需要之后,有意识地将那些不能吞食的骨头、牙齿留下并加工成串饰挂在颈间,预示着人类已迎来了文明的曙光。
从这个角度来看,服饰是人类最早的一种文化。
白裤瑶男女所穿的服装。
都是女子亲手所种的棉花,而且自纺、自织、自缝、自绘,然后蜡染和针绣而成。
一、白裤瑶传统服饰的特征及演变民族服饰的形成伴随着一个民族文明的产生经历过漫长的历史过程。
在人类的早期,处于氏族、部族发展阶段上的人们,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和地理环境的限制,其极为简单的服饰类型更多地是由地理环境所决定的。
在那时,服饰作为诸民族共同文化心理结构一部分的外部表征,即服饰文化的个性特征,尚未完全形成。
服饰所表现的更多的是地域间的差别和其实用价值取向,而非民族人文意义上的差别和其审美价值取向。
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文明的进步,带有民族特征的服饰才逐渐在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形成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定型。
白裤瑶铜鼓舞价值研究

探 讨 了 白裤 瑶 铜 鼓 舞 的 社 会 价 值 。 结 果表 明 :铜 鼓 舞 具 有 传 承 民族 文 化 、增 强 民 族 凝 聚 力 、健 身娱 乐 、表 演 、保 护 与 自 卫 以及 促 进 地 方 经 济 发 展 等 价 值 。
关 键 词 : 白裤 瑶 ;铜 鼓 舞 ;价值
的想 象 和 虚 构 而 已 。 只是 在 青 铜 器 出现 之 后 ,铜 鼓 以 其 相
对 的 优 势 ,取 代 了 木 鼓 和 陶鼓 ,形 成 了铜 鼓 舞 。 白裤 瑶 民族 曾 经 是 遭 受 封 建统 治 阶级 镇 压 最 严 酷 的 少 数 民族 ,为 躲 避 追 杀 迁 徙 至 深 山 老 林 。 故 他 们 的 铜 鼓 文 化 ,也 更 多 地积 淀 和 体现 了 山 地 文 化 的特 质 。这 其 中极 典 型 的 表 现形 式 就 是 打 铜鼓 、跳 猴 鼓 舞 。
中图 分 类 号 :G 5 . 829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 5 6 ( 0 8 6 0 9 .3 0 83 9 2 0 )0 — 0 00
白裤 瑶 是 瑶 族 的 一 支 , 自称 “ 努 ” 朵 ,总 人 口约 三 万 ,
主 要 分 布 在 广 西 河 池 南 丹 县 的 里 湖 、八圩 瑶族 乡等 地 , 因
白裤 瑶 打铜 鼓 的历 史 已有 三千 多年 。三 万 人 口的 白 裤
瑶 ,就 保 存 有 3 0多 面铜 鼓 。铜 鼓 是 白 裤 瑶 民族 的 象 征 , 0
l 多姿 多彩 的铜 鼓 舞 文化
1 1 白裤 瑶 铜 鼓 舞 探 源 . 据瑶 族创 世 史 诗 《 密洛 陀 》 记 载 以及 民问 传 说 ,铜 鼓
贵州白裤瑶服饰现状研究

贵州白裤瑶服饰现状研究摘要:贵州的白裤瑶主要集中在贵州省荔波县瑶山乡,其余地方基本没有聚居地。
2007年,荔波被正式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瑶山作为荔波旅游线路中的一个民族特色旅游点正在进行开发。
白裤瑶传统服饰因此出现了相应的变迁,本文对它变迁的相关方面做了分析并对它的发展和保护提出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贵州白裤瑶服饰变迁功能艺术一、贵州白裤瑶简介及其服饰简介瑶族是我国历史悠远的民族之一,现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湖南、云南、广东、贵州等省。
在元朝时期受到中央政权的剿杀,被迫迁徙分转各地,也是在此时迁徙到了贵州,成为了贵州17个世居少数民族之一。
白裤瑶(又称瑶山瑶族)是瑶族的一个支系,以该族男子所穿白裤而得称,人口仅2万余人,在广西和贵州都有聚居。
在贵州的白裤瑶主要以荔波县瑶山瑶族乡的拉片、英盘、董别、姑类4个村和瑶山林场为主要居住地。
白裤瑶建国以前在社会经济、文化形态上, 保留了原始氏族公社时期的残余形态,生产方式较为落后。
瑶族地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建国以来,白裤瑶在国家政策领导、扶持下,渐渐的脱离了贫困的经济面貌。
现贵州瑶山地区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第一是种植水稻、玉米、甘蔗等农作物;第二是养殖鸡、猪、牛、羊等家畜;第三是非农务收入。
近年来,乡政府在鼓励非农务收入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
首先,提倡青壮年外出打工,增加家庭收入。
其次,大力宣传、发展瑶山瑶族风情旅游。
就拉片村而言,由当地白裤瑶居民建设有3家农家乐,可容纳100余游客就餐住宿。
拉片作为民族团结示范村,近年内计划从边远山区迁移120户白裤瑶至拉片村,使拉片成为贵州最大的白裤瑶村落,大力开发旅游。
这些生活方式上的改变,加快了白裤瑶地区经济的发展,连接了白裤瑶地区与外界的联系同时又保持了自己的民族特色。
贵州白裤瑶服饰形式较贵州其他少数民族而言相对简单,没有土家族服饰多彩的织锦工艺,也没有侗族服饰繁多的配饰,更没有苗族精致的刺绣工艺,它不分盛装、常装,但它有自己长年不衰持久永恒的简洁之美。
浅析广西南丹白裤瑶服饰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浅析广 西南丹 白裤瑶 服饰 的保 护与开发利用
冯 柳 ( 池 学 院 艺 术 系 广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河 池 50 0 ) 河 4 00
摘 要 : 自从 改 革 开放 以 来 , 由于 受 到 外 来 文 化 的 冲 击 ,部 分 白 6 与外 族 通婚 。一 些 白裤 瑶 民开 始 与外族 通 婚 ,不 再 以穿着 . 裤 瑶民已经不再 穿着本 民族服饰 ,古老而独特 的白裤 瑶服饰 正在 逐渐 白裤 瑶服 饰 为荣 ,切 断 了 白裤瑶 服饰 延续 的途 径 。 消 失 … … 由 以上 现 状 可 以推 断 :如 果 不 对 白裤 瑶 民 族服 饰 大 力保 护 和 7 白裤 瑶 服饰 日趋 简 单化 。现 在 年轻 的瑶 女 多数 不会 绣 花 , . 开 发 利 用 , 白裤 瑶服 饰 的 绚 丽 色 彩 ,就 会 慢 慢 地 从 我 们 的 视 野 里 消 制 作百 褶裙 只染 不绣 , 自裤瑶 服饰制 作 工在逐 步 走 向简 单化 。 失。 由以上 现状 可 以推 断 :如 果不 对 白裤 瑶 民族服 饰 大力 保护 和 关 键 词 :本 民族 服 饰 ; 民 间艺 人 ;特 色旅 游 ;现 代 设 计 开 发利 用 , 白裤瑶 服饰 的 绚丽 色彩 ,就 会 慢慢 地 从我 们 的视野 里 消失。 广 西南 丹 白裤 瑶是 桂 西北 地区特 有 的 非物 质文 化遗 产 ,是 被 三 对 南丹 白裤瑶 服饰 的保 护 联 合 国科 教文 卫组 织认 定 为世 界独 有 的一 个 民族风 俗 文化 保持 得 对南 丹 白裤 瑶服 饰 的保 护 势在 必行 ,关键 是要 扩 大对 白裤 瑶 最完 整 的 ,最 具特 色 的瑶 族 ,被 称 为 “ 人类 文 明 的活 化 石 ” 。 的 宣传 范 围和 增强 宣传 力 度 ,让 白裤瑶 民穿着 本 民族 服饰 能增 强 白裤 瑶 服 饰在 2 0 年 被 列 入 “ 一 批 国 家 级 非 物质 文 化 保 护 名 民族 自豪感 ,通 过 制作 白裤瑶 服饰 能提 高 经济 收入 ,改善 生活 。 06 第 具体 措施 有 : 录 ”。所 以对 白裤 瑶服 饰 的保护 与开 发利 用很 有必 要 。 自从 改革 开放 以来 , 由 丁受到 外来 文 化 的冲击 ,部分 白裤 瑶 ( )扩 大宣 传 范围和 增 强宣传 力度 一 民 已经 不 再穿 着本 民族 服饰 ,古老 而独 特 的 白裤瑶 服饰 正在逐 渐 1 建立 博物 馆 。在 白裤 瑶 聚居 区 建立 民俗 生态 博物 馆 ,展 出 . 服饰 图 片 、实物 及制 作 工 具 ,设计 游客 互 动节 目,让游 客 尝试 动 消失。 手 ,参与 服饰 制作 的过 程 。 白裤 瑶服 饰 的穿着 现状 ‘ 笔 者 到 白裤 瑶 聚居 区广 西 南丹 县八 圩 乡和 里湖 乡调 查 后 ,发 2 大 力 发 展 特 色 旅 游 。 火 力 宣传 ,推 出南 丹 白裤 瑶 这 一 天 . 现 :随 着社 会 的进 步 ,全球 文化 的 飞速 传播 , 白裤 瑶 的传 统 民族 然旅 游 资源 ,组 织表 演 队到 外地 、 外省 甚 至外 国表 演 以扩 大知 名 服 饰文化 受到 冲击 ,表现 在 以下 六方 面 : 度 ,再充 分 利用 白裤 瑶特 色 服饰 文 化 、 民俗 文 化 、瑶 山美 食吸 引 1 少 部分瑶 民脱离 白裤 瑶族 聚 居区 。 一些 瑶 民开始 步 入城 市 游 客 。 . 或 乡镇 生活 ,他 们竭 力想 与 周边 的 民众 融 为一 体 。所 以不 再穿 着 3 借 助媒 体 。经 常举 办 各种 民俗 研 讨会 ,民俗 文化 节 ,邀请 . 本 民族服 饰 。 强势 媒体 拍摄 宣传 片 、文 艺片 、风情 片 , 并且 在各 大媒 体播 报 。 2 白裤 瑶 服 饰 的 性 价 比 不 如汉 服 。 白裤 瑶 服 饰 为 纯 手 工 制 既能 宣传 白裤 瑶文化 ,又能拉 动 白裤瑶 聚集 地经 济 。 . 作 ,因 工序 复杂 、耗 时 长久 而被 瑶 民摈 弃 ,市 售成 衣 因其 价格 低 4 改 善旅 游 条件 。 自裤瑶 聚居地 南丹 县里 湖乡 和八 圩 乡交通 . 廉 ,结 实耐 穿 、好洗 易干 、穿着 方便 、 御寒 保温 效 果显 著等 优 势 不 便 ,属 狭 窄 的沙 石 盘 山公 路 ,大 客车 不便 通行 。相关 部 门应加 逐渐 被 白裤瑶 民接 受 。 大投 资力度 ,尽 快规 划在 里湖 和 八圩 乡 修路 、建 宾馆 。 3 廉 价 二手 汉服 对 白裤 瑶服 饰 的冲击 。一 些无 良商 贩把 不 明 . 5 评 选 能手 。在 民 间评 选 出制 作 白裤 瑶 服饰 的 能手 ,如 纺 纱 . 渠道 收购 来 的 旧衣服 贩到 白裤 瑶 聚居 地 乡镇廉 价 出售 ,价钱 比过 能 手 、织 布 能手 、绘 染 能手 、绣 花 能手等 ,授予 “ 民间 艺人 ”称 时成 衣低 了很 多 ,一 生 活贫 困 的 白裤 瑶 民众竞 相购 买 。 号 , 并带领 他们 到外 地巡 回展 演 。 4 白裤 瑶 款 式 奇特 遭 外 人 嘲 笑 。 因 白裤 瑶 服 装 款 式 敞 胸 露 . 6 办 培训 班 。提 倡 白裤瑶 服 饰制 作 民 间艺人 举 办 白裤 瑶 服饰 . 乳 ,且不 穿着 内衣 裤 ,致 使 白裤瑶 民的后 代 时常 受 到其他 同学耻 技 艺培 训班 。要 让 白裤瑶 民 以 自己的 民族服饰 为 荣 。 笑 ,所 以羞 于 穿着本 民族 服饰 。 7 提 高 民族意 识 。要 从娃 娃抓 起 ,在 白裤 瑶 民聚 届 的中小 . 5 由于历 史 原 因混搭 了汉 服 。文 革 时期 ~些 人 强迫 瑶 民穿着 学 校 开设 乡土 美术 课 ,请 民间艺 人到 校传 授 本 民族服 饰 ,并 经常 . 汉服 ,使 部分 白裤瑶 民 已经 习 惯 了混搭汉 服 穿着 。 存 中小 学举行 各种 民俗 活动 、 比赛 。 6 年 轻人 爱好 流 行服 饰 。一些 年 轻 的 白裤 瑶 民受 现代 服饰 潮 . 8 征集 纹 样 。在 白裤 瑶聚 居 区大 范 围征集 白裤 瑶 服饰 纹样 。 . 流影 响 ,追 求 时尚新 鲜 ,抛 弃 了本 民族服 饰 。 并 聘请专 业人 士把 它 归纳 整理 ,详细 分 类 ,编 成 书籍 资料 。 7 因 草鞋 不够 结 实而 摈弃 。因为 草鞋 不耐 磨 ,只 有少 数 年纪 . 四 、对 南丹 白裤瑶 服饰 的 开发 利用 大的 白裤 瑶老 年 男子还 愿意 穿用 废 旧汽车 轮胎 改装 的草 鞋 。 对南 丹 白裤 瑶 的开 发和 利 用包 括列 人 文资 源 的合 理利 用和 商 业价 值 的挖掘 两方 面 。 二 白裤瑶 服饰 的制作 现状 笔 者 于2 0 年 l 月底 去到 里湖 乡 调研 了解 到大 部 分 白裤瑶 民 09 1 ( )人 文 资源 的合理 利用 一 已经不 再 自己制作 本 民族 服 饰 了,原 因有 四 : 1 加 强 与高 校 的合 作 。与 高校 联盟 建 立 民俗采 风基 地 ,让 学 . 1 种植 成本 太 高 。 由于 社会 经 济 的发展 ,种植 制 作本 民族 服 习服 装 设计 的学 生 从 民族服 饰 中吸 取丰 富 的营 养 ,从 而促 进高 校 . 饰 所需 的原材 料 不如种 植其 他经 济植物 收 益高 。 素质 教育 的延 伸 。 2 不 穿着 本 民族 服饰 工 具则 无用 。有些 白裤 瑶 民 已经 不穿 着 . 2 高校 设计 教学 对 白裤 瑶服 饰 的运 用 。将 白裤 瑶服 饰 的题材 . 本 民族服 饰 ,所 以也不愿 种 植原材 料和 保 留制作 服装 工具 。 内容 、装 饰 手法 ,构 成 手法 、色 彩对 比等运 用 于平 面构 成 、色 彩 3 忙挣 钱而 无 暇制 作服 饰 。受 经济 利益 驱 使 ,年轻 一 辈 白裤 构成 、基础 图案等 设计基 础 教学 。 . 瑶 民外 出打工 或做 生意 ,无 暇制 作 自裤 瑶服 饰 。 3 相 关 部 门举办 大赛 。相关 部 门应 经 常举 办 以 自裤瑶服 饰 为 . 4 需求减 少 。现 在年 轻 人很 少 穿着本 民族服 饰 了 ,对 原材 料 题材 的服 装 设计 大赛 和瑶 绣 技法 新题 材 的 图案 纹样 创新 人赛 ,评 . 的 需求相 对减 少 ,因此趋 向于到圩 上购 买半 成 品 。 出优胜 者 ,重 奖 。同时举 办 获奖 作品展 览拍 买会 。 5 掌握 服饰 制作 技法 不 再是 相 亲 的必备 条件 。 以前 不会 制 作 . ( )商业 价值 的挖 掘 二 本 民族服 饰的 女孩很 难嫁 出去,现 在女 孩们 不会 也能嫁 出去 。 1 把 服 饰特 色运 用 于现 代 设 计 。加 在 现 代 流 行 时 装 结构 上 .
非遗保护视角下广西南丹白裤瑶服饰文化及其传承

非遗保护视角下广西南丹白裤瑶服饰文化及其传承
蓝颖;韦利秀
【期刊名称】《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8(018)002
【摘要】广西南丹白裤瑶服饰已传承上千年,具有浓厚的历史意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丰富的样式、图案和稳定的型制蕴含着白裤瑶先民对自然、祖先的崇拜,也是瑶族先民留给后代珍贵的文化遗产.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给白裤瑶服饰文化带来了巨大冲击,甚至使其成了濒危的文化遗存.为此,需要强化白裤瑶民间文化的保留与记录,加强白裤瑶服饰文化的内涵研究,高度重视白裤瑶服饰工艺传承人的培养.
【总页数】5页(P104-108)
【作者】蓝颖;韦利秀
【作者单位】玉林师范学院,广西玉林 537000;玉林师范学院,广西玉林 537000【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2
【相关文献】
1.白裤瑶树汁染的保护与发展探析——兼论广西南丹里湖白裤瑶生态博物馆的活态传承 [J], 廖方容
2.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传承与校本课程开发——以广西南丹县某白裤瑶族乡为例[J], 王玲玲
3.白裤瑶民族服饰的审美意蕴与现代美术的传承——以广西南丹白裤瑶服饰文化为
例 [J], 张冬冬
4.白裤瑶服饰印染技艺与传承——以广西南丹白裤瑶女子盛装为例 [J], 刘霞; 李江
5.白裤瑶服饰印染技艺与传承——以广西南丹白裤瑶女子盛装为例 [J], 刘霞;李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南丹白裤瑶题材在平面设计中的特色研究

南丹白裤瑶题材在平面设计中的特色研究南丹白裤瑶是中国瑶族的一个分支,其服饰设计风格独特,以其鲜艳的色彩和精细的刺绣工艺而闻名。
在平面设计中,南丹白裤瑶题材常常被采用,给平面设计作品注入了浓厚的民族特色和艺术气息。
本文将对南丹白裤瑶题材在平面设计中的特色进行研究。
一、南丹白裤瑶的特色南丹白裤瑶是瑶族中的一个分支,以南丹县为主要聚居地,他们独特的服饰设计和刺绣工艺成为其重要的文化特色。
南丹白裤瑶的服饰以白色和鲜艳的颜色为主,衣裤上绣有各式图案和花纹,颇具装饰性和艺术感。
尤其是裤子上的刺绣工艺技法独特,细腻而精细,代表着瑶族的独特文化和审美观念。
二、南丹白裤瑶题材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1. 色彩运用南丹白裤瑶的服饰以白色和鲜艳的颜色为主,这种独特的色彩搭配在平面设计中常常被运用。
设计师可以借鉴南丹白裤瑶的色彩搭配,运用明亮的色彩给设计作品带来鲜艳的感觉,增强视觉冲击力。
在色彩的运用上,设计师也可以注重对比,使不同颜色之间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增加视觉层次感。
2. 图案设计南丹白裤瑶的服饰上常常绣有各式图案和花纹,这些图案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平面设计中,设计师可以借鉴南丹白裤瑶的图案设计,将瑶族的图案元素融入到设计中,使整个作品充满浓郁的民族特色。
图案的设计可以灵活运用,可以利用图案的形状、颜色和排列方式来表达设计的主题和情感。
3. 刺绣工艺南丹白裤瑶的裤子上的刺绣工艺是其最具特色的地方,细腻而精细的刺绣工艺成为南丹白裤瑶服装的亮点。
在平面设计中,设计师可以借鉴南丹白裤瑶的刺绣工艺,利用线条的细腻和弯曲来表达设计作品的灵动感和活力。
刺绣工艺可以与其他元素相结合,使设计作品更加丰富多样。
4. 文化符号南丹白裤瑶的服饰设计中融入了许多瑶族的传统文化符号,如龙、凤、花鸟等。
设计师可以借鉴南丹白裤瑶的文化符号,将其融入到设计中,以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文化符号的使用可以使设计作品具有独特的视觉特点,增加观赏性和文化内涵。
乡村振兴背景下白裤瑶传统陀螺文化的新生

|20何。
9夂学教育乡村振兴背景下白裤瑶传统陀6文化的新生O胡刚内容摘要%乡村振兴战略在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滞2、乡村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受阻的情况下提出全面振兴乡村,大力发展乡村的经济社会文化的振兴乡村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乡村发展的历史机遇,为乡村经济繁荣、乡村传统文化的新生带来新的活力和新鲜的血液°本文旨在以荔波县拉片村白裤瑶为例,深入田野调查并结合理论文献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白裤瑶传统陀螺文化新生,同时也探讨传统文化中的文化因子与现代文化因相、共生和结合的传统文化承和新发展°关键词%乡村振兴白裤瑶传统陀螺文化一•荔波县拉片村白裤瑶的传统陀螺文化荔波县位于贵州西南部+多个民族长久的“大杂居”3小聚居”交错居住方式形成了荔波县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聚居于荔波县的民族主要包括布依族、苗族、瑶族、水族等多个少数民族,他们的祖先运用其智慧和勤劳在各自的生产生活场域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其中聚居于荔波县西南部拉片村的白裤瑶陀螺文化尤为特别H白裤瑶的陀螺起诞生于白裤瑶独特的游猎生产为白裤瑶的陀螺起于白裤瑶的游的白裤瑶具+为了增加仅有的捕猎工具的使用寿命和锻炼族人的捕猎技术,白裤瑶的瑶了陀螺白裤瑶族陀螺、陀螺的方式具的和炼的的为白裤瑶陀螺为了,他们陀螺 ,族人用*陀螺的方式白裤瑶陀螺的的+于白裤瑶陀螺的起H,白裤瑶的中陀螺的在H白裤瑶男子几乎都会加入打陀螺的活动,老小陀螺8大小陀螺8彩的陀螺在白裤瑶的陀螺要的他们的位和其的,白裤瑶男陀螺、陀螺,他们于陀螺8陀螺的游,近来随着生产技术的革新和思想观念的改变拉片白裤瑶生产生活生了巨变,白裤瑶很多文化逐渐消失,狩猎文化和陀螺文化就其中一。
在现代娱乐文化的冲击下拉片白裤瑶慢慢放弃了陀螺转于篮球、看电视等现代的娱乐方式,的拉片陀螺的白裤瑶已越来越少,小孩子也不愿学习制作陀螺,这些都给拉片陀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严重的O二•荔波县拉片村白裤瑶竞技陀螺的成功转型近来伴随拉片白裤瑶社会的开放,外来文化的进入给白裤瑶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造成了许多白裤瑶文化事项逐渐消失,陀螺文化就其中针对白裤瑶陀螺文化的消失问题,政府带头组织领域专家深挖拉片白裤瑶陀螺的文化价值并充利用+白裤瑶陀螺文化的创新性展、创造性继承等方式拯救拉片白裤瑶传统陀螺文化。
白裤瑶铜鼓舞及服饰图案探究

题 以及 作 用 相 契合 。
[ 关键词 ] 白裤瑶 ; 铜鼓舞 ; 图案 ; 探 究
白裤 瑶 铜鼓 舞
一
和制衣舞 。 二、 铜 鼓 舞 服 饰 图案 解 析
在 举 办 重 大 节 日的 时候 , 白裤 瑶 民们 往 往 盛 装 出席 以烘托 气 氛 和表 达 尊 敬 。男 子 的盛装 相 较 便 装 更 为 华 丽些 , 图案更为 丰富 , 女 子 则 佩 带 一 些 自己制作 的挂 饰 和 手 串等 。我 们 都 知道 , 少 数
( 一) 家 园意识
白裤瑶人 民学 习并创新 了铜鼓舞 , 它早 已成 为了
本 民族 庆 祝 五 谷 丰 登 以及 重 大 节 日不 可 或 缺 的
Hale Waihona Puke 白裤 瑶 男 子 服 装分 为便 装 和 盛 装 , 对 于下 装 而言 , 便 装 时 仅 仅 着 及 膝 肥 裆 白裤 , 用 两 寸 宽 的 黑布在膝部镶边 ; 而盛装时 , 会 在 大 腿 至 膝 部 绣 五条 长 短 不 一 的 红 色 竖条 , 白裤 顶 端 绣着 “ 米” 字 纹样 , 裤 腿用 绣 有 “ 米” 字 图案 的橘 红 色 两 寸 宽 布
万多 ) , 势单力 薄 , 但骨子里 却十分顽 强 , 对 本 民 族 的传 统 文 化也 推 崇 至极 。至今 为 止依 然 遗 留着
一
些原始风俗 , 鲜少 与 外 族 通婚 。 在 白裤 瑶 历 经 沧 桑 的 民族 史 中 , 沉 淀 下来 的
纹饰 图 案 ,这 些 纹 样 跟 他 们 的 生 活 息息 相 关 , 更 是 一 种 情感 的表 达 。 白裤 瑶 没 有 自 己的文 字 , 所 以民众 不 能像 文 人 那 样 自由的 书 写 自己 的情 怀 ; 但 白裤 瑶 民众 能 歌 善 舞 , 手艺 精湛 , 可 以用 肢 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背景下的白裤瑶铜鼓文化变迁研究——以南丹县里湖瑶族乡瑶里村瑶里屯为例 摘 要:铜鼓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最初的炊具逐渐发展成乐器,最终演变成祭祀的神器,至今仍然被南方许多少数民族所收藏和使用。通过对广西南丹县里湖乡瑶里村瑶里屯白裤瑶在葬礼仪式和舞台表演中铜鼓使用情况的调查,思考其在丧葬和舞台表演中的功能及意义。研究白裤瑶铜鼓文化变迁具有深刻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关键词:白裤瑶;铜鼓;变迁研究 一、丧葬中的铜鼓 白裤瑶铜鼓最初主要是在丧葬时使用。击鼓祭丧,许多民族都有先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六三记新州(今广东新兴)风俗说:“豪渠之家,丧祭则鸣铜鼓。”李京《云南志略·诸夷风俗》:白人死,“击铜鼓送丧”。张广泗《贵州通志·地理·苗蛮》:“黑苗„„在都匀之八寨„„人死,亦有哭泣,椎牛、敲铜鼓,命曰‘闹尸’。”可见,白裤瑶铜鼓最初是被当成祭祀或祈福神器使用的。 白裤瑶的社会组织称为“油锅”,瑶语称为“尾腰”[1],意思是同一个锅里吃饭。铜鼓是“油锅”的公共财产,使用铜鼓是件很严肃的事情,必须经过全体“油锅”成员同意。动用铜鼓前,由“油锅”头人拿一些肉、米酒和清水到铜鼓前祭祀,俗称“请”铜鼓。请鼓时,“油锅”头人一边念咒语,一边用水清洗鼓面,谓之给铜鼓“洗脸”,然后以肉一碗、水一碗、米酒两碗置于铜鼓上,口中念叨: “XX铜鼓啊, 今天有XX老人去世, 请你回来开路, 我们帮你洗脸梳头, 带你到外面去, 你辛苦一点, 声音要洪亮一点„„” 如此这般祭祀后,方可启用铜鼓。 白裤瑶铜鼓的敲法很特别,场面也非常壮观。于一空旷地立2根约2米高顶部开衩的木桩,两桩之间架一横梁,用绳子一头绑在横梁上,另一头系住铜鼓的一对耳,将铜鼓悬空。敲击时需两人配合,一人侧身右手持鸡血藤鼓槌敲击鼓面,左手持一根细棍击打鼓腰,另一人在鼓后手持木桶,一收一放地接音,用木桶把声波冲回铜鼓腔内,这样,就产生声学上的“共鸣”现象,使铜鼓声发生共鸣,其音深沉浑厚,绵绵不绝。 二、舞台上的铜鼓 早在1981年,里湖乡就成立了文化表演队,白裤瑶铜鼓开始走上舞台。2011年8月26日,笔者有幸在白裤瑶生态博物馆观看了表演队为迎接游客的铜鼓表演。铜鼓全程伴随演出,和其他文艺节目一起以独特的形式、强烈的动感、鲜明的节奏、曼妙的舞姿配以色彩缤纷的民族服饰组成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给观众强烈的震撼和美的享受。 四面铜鼓并排悬于木架上,场地正中端放着大牛皮木鼓。铜鼓演奏听从木鼓的指挥,铜鼓节奏的快慢由木鼓的韵律决定。敲铜鼓者需两人一组,一人侧身敲击铜鼓时,一人要手持空木桶在鼓后面随节奏反复鼓荡。此外,10名盛装白裤瑶少女手持空木桶,围着木鼓婆娑起舞,她们踩着鼓点,排出各种队形,时而分列木鼓两侧,时而围绕木鼓转圈,时而发出一阵欢呼,鼓声激荡,衣袂翻飞,一种对铜鼓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 在铜鼓的伴奏声中,10名白裤瑶女子着节日盛装出场,她们背上都背着一个竹篓,里面放着一条刺绣精美的裙子,10名舞者分两排站定,应和着铜鼓的鼓点翩翩起舞,舞蹈动作朴实无华、简单利落,表现的是白裤瑶族妇女制作服饰的过程,从种棉收棉到织布染布,从穿针引线到雕花刺绣,再到排列组合,无不显示出白裤瑶妇女的心灵手巧。 按白裤瑶的习俗,在打铜鼓之前要敲竹筒、跳竹筒舞,竹筒是由一个两头节皮完整,30cm长,成人手臂粗细的楠竹制成。在筒身相应的地方用刀从头到尾削去一块1至2cm宽的青皮作为敲击面,并在面上钻两个小孔,两头绑上竹篾,穿以绷紧的弦,最后在小孔上方装上一支小竹匾即成。敲击时,两手必须协调配合,才能发出类似铜鼓轰鸣一样的声音。舞者跟着木鼓和铜鼓的节奏,时而轻敲,时而重击,时而快,时而慢,抑扬顿挫,清脆悦耳,配合以旋转、跳跃等曼妙的舞姿,场面十分活跃。 猴棍舞,又称老猴舞或猴鼓舞,瑶语叫“勤泽格拉”,意即模仿老猴跳舞,跳猴棍舞时,八名男子分成四组,分别站在四面铜鼓的前后两侧,主鼓手一边以鼓点引导四面铜鼓的节奏,一边跳舞。他双腿并拢微曲,然后双槌击鼓,手里的鼓槌则有规律地从头顶、两耳、双肩、大腿、小腿等部位相向互击,忽而左、忽而右地绕木鼓转圈,并分别击打木鼓鼓面、边沿、腰和足等部位,动作轻灵有力,其舞姿动作似老猴攀援、摘果,也似农人劳动时挥锄、掘地、播种,让观赏者从中看到后人对前人艰辛创业的深深敬意[2]。 三、铜鼓文化变迁的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和现代化的发展,白裤瑶的铜鼓文化也在逐渐发生着嬗变。现代背景下的铜鼓,开始与舞台结合起来,特别是旅游开发后,对保护铜鼓文化具有重大意义。那么,千百年来一直发挥娱神功能的铜鼓是如何向娱人转变的呢? 1.文化的自我调试 《法国大百科全书》(1981)认为“文化是一个社会群体所特有的文明现象的总和”[3]。文化变迁一般是由社会文化环境或自然环境的改变引起,社会文化环境指人、文化和社会,而自然环境则是某一特征的生态环境,包括天然的(如山脉、平原等)和人造的(如建筑物、道路等)两种[4]。白裤瑶的铜鼓文化就处在不断自我调试、不断变迁的过程中,其变迁遵循文化变迁的规律,在社会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改变的影响下,不断地适应和创新,具体表现为铜鼓文化自我解构和重建。首先铜鼓冲破以往只能在丧礼中敲打的传统,转而在节日、庆典和隆重的场合也可以敲;其次铜鼓在白裤瑶社区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不再纯粹是宗教信仰的象征,同时也是当地人自娱自乐的一件工具。这些都是铜鼓对自身文化系统的调适,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 2.白裤瑶文化水平的提高和科学知识的普及 由于条件限制,白裤瑶地区教育发展缓慢。20世纪80年代前,当地的很多瑶胞还不具备基本的读写水平。到了90年代,随着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投入增加和政策扶持,白裤瑶学童受教育情况已大为改观,文盲率大大降低。另外,粮食产量的提高和经济作物的兴起,使得劳动力过剩,许多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他们多在沿海一带受到外界流行文化的影响,大多数人的思想开始摆脱传统的束缚。于是年轻人不爱穿民族服饰,“油锅”组织在社区中的影响力削弱,通婚范围不再局限于本民族内部,各种原始宗教信仰逐渐淡化,打铜鼓也失去了最初的神圣性„„这些因素使传统的铜鼓文化陷于十分尴尬的境地,神圣地位的动摇,社区凝聚力的降低,传承工作的后继乏力,铜鼓文化变迁在所难免。 3.当地政府的积极宣传和引导 2006年6月,白裤瑶民族服饰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白裤瑶开始慢慢为外界熟知,慕名前来的游客络绎不绝。这让当地政府捕捉到了发展民族经济、打造区域特色的契机,及时启动“记忆工程”,旨在记载保护区内白裤瑶群众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保护原生态文化,并组织了由当地村民组成的铜鼓表演队,采用自上而下的宣传模式,把村寨中以前慎重敲击的铜鼓搬上舞台,编排成固定的节目,为外来游客表演,展示本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可以获得一定的收入。在政府力量的有力推动和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越来越多的白裤瑶群众已经接受铜鼓功能的这种变化,甚至主动加入到推动这种变化的队伍里,在这一过程中,政府的影响力举足轻重。 在全球化背景下,铜鼓文化遭受了巨大的冲击,其文化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迁,笔者从实地调查的角度出发,对其变迁过程有如下几点认识。 首先,铜鼓文化变迁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变化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时刻处于变化之中。我们对铜鼓文化变迁要有一个理性的认识,那就是这种变迁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是不可避免的,是铜鼓文化为适应时代潮流的主动应变,是全球经济一体化汹涌大潮涤荡下的必然结果。 其次,铜鼓文化变迁的过程是族性不断再生并不断张扬的过程。族性既包括各族成员与生俱来的自然和文化属性等原生态因素,也包括社会互动造成的认同选择等次生形态因素[5]。它既具有稳定性,也具有变化性,是不断再生的。族性张扬,即族性影响的扩散、延伸和蔓延[6]。白裤瑶原来只有在丧葬时才能敲铜鼓,如今却在各种庆典、比赛等喜庆的场合也敲打铜鼓,铜鼓在丧葬仪式中保持原始的致丧功能和宗教文化内涵,在舞台表演时则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积极与本民族的其他文化形式结合,演化出一些全新的文艺形式,宣传了本民族的服饰、生产生活及铜鼓文化,这是文化变迁的表现,也是族性再生和张扬的过程。 最后,铜鼓文化变迁的过程是文化主体进行自我认同、调试并最终与异质文化达到融合、平衡的过程。瑶里屯的白裤瑶胞参与到舞台表演中,展示了本民族的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活水平;同时,面对外来文化,还有部分白裤瑶胞,特别是年纪较大的老人,始终坚守在保卫传统的阵地上,深爱着传统的铜鼓使用习俗,强烈不满将铜鼓搬上舞台。这种认同危机也只有在文化主体面对各种矛盾时,不断进行自我调试,并最终实现平衡后才会消失。 四、结语 现代背景下的文化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不管以哪种方式发展,都需要找到合适的方式延续下去。白裤瑶丧葬仪式中的打铜鼓和舞台上不同形式的铜鼓舞表演,给人们留下了深深的震撼。铜鼓不仅是制作精良的工艺品,还具有浓厚的宗教文化内涵,它让古老的民族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所以,研究白裤瑶铜鼓文化变迁具有深刻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希望我们的探索能为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路和启迪。
参考文献: [1]玉时阶.白裤瑶社会[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30. [2]蒋廷瑜,廖明君.铜鼓文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8. [3]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文明和文化[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2:119. [4][美]克莱尔·M.伍兹.文化变迁[M].施惟达,胡华生,等,译.王彪,校.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89:3. [5]文龙,杨芬.社会主义民族:天高地阔养族性——中央“12条”与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