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景观视角下的山地城市旧城更新研究

合集下载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旧城改造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旧城改造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旧城改造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城市面貌变得日新月异。

但是,城市快速发展往往会对传统的历史文化造成破坏,尤其是一些历史悠久的旧城区。

为了能够更好的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同时又能够满足现代城市的发展需要,旧城改造成为了近年来备受人们关注的话题。

旧城改造的目的在于通过新的规划设计,改善旧城区的居住环境,提高城市品质,同时也要保护历史文化。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其中之一就是如何在旧城改造中注重地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旧城区多为历史文化积淀较深的地方,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用心去保护。

首先,要对旧城区的历史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

在旧城改造过程中,我们应该尽可能的保留原有的历史建筑、街区和景观,既能够缅怀历史,也可以保持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

同时,在设计规划时要注意融入当地文化元素,让旧城区更符合地域文化特色。

例如,可以在景观设计中巧妙运用当地建筑特点和艺术表现手法,来表现当地的文化内涵。

其次,要注重旧城区居民的生活需求。

旧城改造不能只是美化城市环境,还要关注居民的生活和居住环境。

改造过程中应该引入现代的设施和技术,提高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和便捷性,打造卫生、安全、健康的居住空间。

还可以设置公共服务设施,将旧城区打造成为生活便利、宜居宜业的城市。

最后,要注重旧城区的可持续发展。

旧城改造也要考虑到经济的可行性和社会、环境的可持续性,不能一味地追求建筑风格和规模,忽视了历史、文化和社区的可持续性需求。

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应该在保护文化遗产和提高城市品质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资源,提升旧城区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

总之,旧城改造必须要注重地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才能够让改造后的城市更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及文化气息,满足居民与游客的文化需求。

同时,这种改造也必须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让城市不断进步、发展,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可持续性视角下的重庆山地风貌旧城更新:生态保护与城市功能重塑

可持续性视角下的重庆山地风貌旧城更新:生态保护与城市功能重塑

可持续性视角下的重庆山地风貌旧城更新:生态保护与城市功能重塑1982+女+湖北(黄石)+汉族+设计艺术学+副教授+硕士摘要:重庆山地风貌面临生态保护和城市功能更新挑战,提出可持续性视角下的城市更新理论框架,强调生态保护和城市功能重塑的关键地位。

探讨了生态保护在旧城更新中的应用,涉及生态系统服务、文化遗产保护与景观融合等方面,并深入研究了城市功能重塑对更新的影响。

为类似城市更新项目提供借鉴,并对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发展提出启示和建议。

关键词:可持续;山地;生态保护;功能重塑一、绪论研究背景和意义1.地域特征与文化遗产重庆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山地地貌而独具魅力,然而这也为城市发展带来了不少难题。

山地城市面临着空间利用、生态保护和城市功能更新等方面的挑战,其独特的文化遗产更需要被妥善保护和传承。

2.可持续性发展需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重庆山地风貌旧城的更新迫在眉睫。

在这个过程中,可持续性发展成为一项迫切的需求。

在更新旧城的同时,必须兼顾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以及城市功能重塑,以确保城市发展能够长期持续,不对环境造成破坏,也能够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品质。

3.城市更新的新视角可持续性视角下的城市更新是对传统规划理念的延伸和新的城市发展思路的探索,注重生态保护和城市功能重塑,为重庆山地风貌旧城的未来提供新的发展方向。

研究旨在平衡生态保护与城市功能重塑,为重庆及类似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借鉴,推动城市更新朝着更健康、和谐和持久的方向发展。

二、重庆山地风貌旧城概况1.历史、文化和地理特征重庆山地风貌旧城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其历史可追溯至古代,作为长江流域的重要商贸港口,曾是文化交流和商业繁荣的中心。

这座城市的建筑风格和文化遗产融合了多个时期的历史痕迹,如民国时期的建筑、清代的文化传统等,形成了独特而多样化的城市风貌。

其地理特征以陡峭的山地地貌为主,地形复杂,城市因地势起伏而错落有致。

2.现存问题和挑战然而,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重庆山地风貌旧城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与问题。

湖北宜昌山地型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策略研究

湖北宜昌山地型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策略研究

湖北宜昌山地型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策略研究作者:白萌萌付军来源:《美与时代·上》2024年第06期摘要:我国城市的发展策略已经由增量时代模式转变为存量和减量时代模式,对于山地城市中的老旧山地社区,更新、激活存量空间是确保城市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

山地城市遗留了众多高密度且环境恶劣的老旧社区,面临旧城更新存量空间的现实问题。

本文以湖北宜昌刘家大堰社区为研究实例,探究山地型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改造策略。

首先探究刘家大堰社区在公共空间、交通系统、绿化景观空间和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公共空间的完善优化、交通道路的构建优化、立体空间的复合设计、碎片空间的整合再生、绿化景观品质的提升和基础设施的健全改进的更新策略,以期实现山地型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景观的提升。

关键词:微更新;山地型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更新策略我国的地形以山地为主,这些山地大约占据了国土总面积的70%,很多山区城市、边疆城市、民族自治城市和旅游城市类型分布在山地环境中,主要集中在经济较为落后的中西部地带,这些城市需要与山地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相较于平原城市,山地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更加错综复杂。

山地地区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得益于西部大开发等战略的推动。

随着我国城市发展策略由增量模式转变为存量更新模式,山地城市在城镇体系中愈发重要。

山地城市受地形、地貌和自然环境等多重因素制约,可用于建设的土地面积更加受限,如何高效地使用现有的山地城市的存量空间是推动山地城市良性发展的关键问题。

山地型老旧社区作为山地城市微观结构的组成部分,山地社区不仅是城镇空间的基本单元,更是山地城市存量空间的一部分,是承载着山地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载体。

伴随着人们对物质需求的不断增长,社区居民对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传统的居住区已不能满足新时代下人们对于人居环境的追求。

老旧社区宜居景观的建设和改造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城市景观的整体形象,还能有效地提高和优化老旧社区居民的生活品质,提升他们对社区的归属感。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旧城改造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旧城改造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旧城改造旧城改造是指对城市中历史悠久、信息化程度较低、基础设施陈旧的旧城区进行更新,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和城市形象的一项行动。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旧城区逐步成为城市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瓶颈。

这就要求旧城改造既要体现经济效益,也要注重保护和发展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旧城区独有的文化遗产,是人们对历史、地理、民族等方面的感受和理解,是形成城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旧城改造中,要充分保护和发展地域文化,尊重历史文脉,体现文化魅力。

一方面,可以对旧有建筑进行保护和修缮,使其符合安全、舒适、现代化的标准;另一方面,还可以在旧城区内,增建有高度地方特色、有利于发展地方产业的建筑,建立有代表性的文化设施和公园,引导并吸引游客来了解和欣赏当地的特色文化。

旧城改造也要考虑到地域文化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持,所以在旧城改造中加强文化产业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通过重新修缮、规划历史街区、古建筑、老街道,并创造出各种属于当地文化的文化产品,形成合适的文化环境,提高旅游消费的保持力,带动旅游产业、驻留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同时,弘扬地域文化还有助于增强城市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赖以生存、繁荣和强大的精神支柱和文化软实力,而城市文化自信则是城市覆盖的重要方面。

通过源于城市本身的文化资源,有效的弘扬和传承当地文化,树立起城市文化品牌,让当地居民对于城市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得以得到增加。

提高城市文化自信,也能吸引更多的人来发展当地经济、投资当地建设、居住在旧城区内。

总之,旧城改造中要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地域文化保护。

在保证经济利益的同时,以地域文化为中心去推动城市的发展,让城市更加文化,更加有特色,更加有生命力。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旧城改造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旧城改造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旧城改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的发展与改造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在城市建设中,旧城改造成为了重点工作之一,旧城改造不仅仅是简单的建筑更替,更是涉及到城市的文化、历史和人文底蕴。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旧城改造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本文将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探讨旧城改造,探讨在旧城改造中如何保护地域文化,挖掘地域文化,使旧城更具文化价值和地方特色。

旧城改造首先需要注重对地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这种文化包括历史、风土人情、传统建筑风格等方方面面。

在旧城改造中,不能简单地进行拆除重建,而是需要在尊重地域文化的前提下进行改造。

旧城改造需要挖掘地域文化,使得原有的地域文化能够在改造过程中得到传承和发扬。

在改造中,可以通过保留原有建筑、街道布局等方式将地域文化融入到城市的新面貌中。

通过加强地域文化的宣传和传播,使得市民对地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旧城改造需要强调地方特色,使得改造后的城市更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气息。

可以通过在建筑、公共设施、街道景观等方面体现地方特色,使得城市的面貌更加生动和具有个性。

这样的改造既能吸引游客,也能增加居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二、保护地域文化,实现旧城改造1. 重视历史建筑保护在旧城改造中,历史建筑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需要得到充分的保护和利用。

可以通过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力度,鼓励社会资本进行保护性开发。

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历史建筑进行修缮和保护,延长其使用寿命,使其继续承载地域文化的内涵。

2. 保护传统手工艺传统手工艺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在旧城改造中得到重视和保护。

可以通过成立相关基金会或组织,对传统手工艺进行挖掘和保护。

可以在旧城改造中设置专门的传统手工艺保护区,为传统手工艺提供展示和传承的空间。

3. 强调历史文化的体验和传承在旧城改造中,可以设置历史文化体验馆、文化传承项目等,让市民和游客亲身感受地域文化的魅力。

文化传承视角下城市更新设计策略初探

文化传承视角下城市更新设计策略初探

文化传承视角下城市更新设计策略初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更新成为了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城市更新的过程中,设计策略的制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此背景下,从文化传承的视角来探讨城市更新设计策略的制定,显得尤为重要和实际。

本文主要围绕文化传承和城市更新的关系展开讨论,并对城市更新设计策略进行初步探讨。

一、文化传承与城市更新文化传承是指将文化遗产、传统文化等宝贵的文化资源世代相传的过程。

城市更新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对往古的城区、城市功能进行改造或更新,使城市得以不断发展。

文化传承与城市更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尊重历史和文化,充分发挥历史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并推动城市文化建设。

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如何充分发掘和传承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并将其与新城市的发展相融合。

这样才能使城市更新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1.注重历史文化保护2.发挥文化资源价值城市是文化的载体,因此城市更新的设计策略也要充分考虑文化资源价值和利用。

城市更新的过程中,要注重充分发掘和利用城市文化资源,加强文化建设,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通过充分发挥文化资源的价值,可以促进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提高环境品质城市更新的设计策略还需要注重提高城市环境品质。

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城市环境的美观和舒适度,切实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的居住和生活质量。

城市环境的美观和舒适度也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

4.合理规划与完善配套设施城市更新的设计策略还需要注重合理规划和完善配套设施。

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城市发展的需求,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城市更新的功能和布局。

同时,还需要完善城市的配套设施,满足城市居民的各种需求。

三、结语文化传承是城市更新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城市更新设计策略的制定应当以文化传承为核心,注重历史文化保护、发挥文化资源价值、提高环境品质、合理规划和完善配套设施等方面。

景观设计在城市更新中的应用研究

景观设计在城市更新中的应用研究

景观设计在城市更新中的应用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更新成为了许多城市发展的重要议题。

而在城市更新中,景观设计作为一种重要的手段,可以为城市注入生命力和美感,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本文将重点讨论景观设计在城市更新中的应用研究。

一、景观设计与城市更新的关系景观设计是一门关于自然和人类活动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旨在通过独特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改善人类的生活环境,并与自然环境保持和谐。

而城市更新则是指对老旧城区的改造和改善,以提升城市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

景观设计在城市更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景观设计可以通过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提升市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例如,在老旧的工业区改造过程中,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水体设置和道路改造,可以将废弃的工业区打造成一个宜居的公园或休闲区,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其次,景观设计还可以为城市增添标志性的地标建筑和景观节点,提升城市的形象和认知度。

例如,在城市的核心商业区设置独特的广场或公园,不仅可以提供一个休闲的空间,还可以成为吸引游客和消费者的重要景点。

这不仅能够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还可以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最后,景观设计还可以通过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在城市更新中,结合景观设计的原则,可以合理规划和利用城市的绿地、水体和自然资源,实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

这不仅有助于改善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还可以为居民提供更健康、更宜居的生活环境。

二、景观设计在城市更新中的应用案例1. 以公园为核心的城市更新公园作为城市绿地和休闲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更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曼哈顿的高线公园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高线公园是一条由废弃的高架铁路改造而成的线性公园,通过巧妙的景观设计和独特的植物配置,将原本废弃的铁路变成了一条受人欢迎的公园。

高线公园不仅改善了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还成为了纽约市的标志性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

2. 城市广场的重要性城市广场作为城市的公共空间,具有重要的社交和文化功能。

旧城更新视野下的云南山地建筑设计在地性研究——以元阳县新街镇

旧城更新视野下的云南山地建筑设计在地性研究——以元阳县新街镇

传统村落是人类历史与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晶,村落的空间布局反映了历史进程中建筑外部关系的演化,是各个时段居民生活与文化的具体表现。

在地性是指建筑受到环境影响而形成特征化的建筑形态。

正是基于传统建筑与历史文化的关联性,传统建筑与村落强有力地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与生活状态。

传统村落与建筑普遍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怎样处理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形式的矛盾?怎样协调新、旧建筑之间的关系?怎样在延续传统建筑特征的同时提高土地利用率并激活城镇空间?研究探讨这些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尤其在建筑“全球化”背景下,全世界现代建筑在材料、形式和工艺上呈现出趋同性,所以根植本土研究,寻找本土生活传统与建筑状态的差别变得至关重要。

一、基于农耕系统的山地建筑元阳县新街镇的布局由南向北呈带状延伸,伏在城头山山脊上。

整个城镇用地高差变化较大,面向东面的梯田景观区具有良好的视线(图1)。

该项目用地位于新街镇中段,西高东低,总用地面积为17 546.9 m 2。

该城镇用地中现有功能为住宅、办公、商业,建筑分布杂乱无序。

新街镇旧城面临高密度、高容积率、坡度大、功能混杂、拆迁量大等问题(图2)。

从城市设计层面看,该地块现状缺乏有效规划,现代城市所需的市政设施、道路系统、消防系统还未建设完备,其城镇现状已不能满足现代化发展的需求。

基于优越环境进行村落选址是人类文化与生存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元阳地区的哈尼族也不例外。

从宏观上看,山区农业不能离开水环境,在传统耕作文化中,农业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硬件支持,基于环境选择的村落也决定了组团与街道的功能布局。

在原始建筑特征中,该地区的传统建筑为地表型山地建筑,建筑环绕农耕系统,顺应山势呈台地形式布局,与自然和谐相融。

从微观上看,山间耕作决定了生活方式与建筑形式,并进一步影响了哈尼族传统建筑空间及材料的选择。

质朴的土墙草顶形成了元阳地区特有的“蘑菇房”与“土掌房”建筑形式。

另外,人类社会总是面临诸多复杂问题,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尽最大努力收集数据并给出分析和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景观视角下的山地城市旧城更新研究
摘要由于山地本身的复杂性和独特性,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旧城更新也有着区别于传统平原城市的规律与方法。

本文以重庆渝中区下半城为例,从“物质-价值”合一的角度探索基于下半城的旧城更新理论与方法。

关键词文化景观;山地城市;旧城更新;下半城
前言
目前,我国处于城市发展转型期,城市建设从增量扩张向存量更新逐步转变,旧城更新已经越来越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點。

山地城市由于其地域特殊性,有着比平原城市更为稀缺的土地资源、脆弱的生态环境以及丰富的文化资源,因此在旧城更新过程中,存在着文脉延续、生态维护等一系列问题。

下半城作为典型的山地城市片区,有着山地城市旧城区的典型特征和问题。

因此,基于文化景观的下半城旧城更新,既是下半城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对于山地城市旧城更新的研究思路与更新方法的探索。

1 文化景观下的山地旧城更新体系建构
1.1 构建意义
山地城市由于受到地形制约和技术制约,常常依山就势建设,并随之形成丰富多样的肌理、组团、建筑组合形式。

因此山地城市,尤其是旧城区,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有着与山地地形更为紧密的联系。

文化景观强调对于城市物质载体的重视,引入文化景观的概念指导山地城市旧城更新,有利于从空间美学和山地形态理解城市,从而更好地指导山地城市空间更新。

1.2 构成要素
城市建成环境是由“可见”景观(物质系统)和“无形”景观(价值系统)复合而成的,景观要素是文化内涵得以被感知的前提,典型要素包括建构筑物、空间、环境、人群行为。

文化内涵是蕴藏在物质表征以下的包括人居文化、职能文化、历史文化、精神文化。

综合两大元素系统,即为“文化景观”,这种“景观-文化”的合成机制,需要一个相应的载体平台。

基于城市的特性,按照尺度可以分为城镇格局、簇群地段、街巷场所[1]。

2 实证研究:下半城旧城更新
2.1 下半城的概况和问题
自公元前314年秦代张仪于朝天门周边筑“江州城”以来,重庆下半城的历史已经有2300多年。

经历过开埠时期、移民时期等重大变迁,沉淀了包括巴渝
文化、开埠文化等特色地域性文化。

尽管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下半城在重庆的整个发展进程中,仍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出现了交通格局无序、山水格局破碎等一系列问题,曾经昌盛繁华的下半城亟待更新。

2.1 以文化景观审视下半城
文化景观强调以结合文化传承的物质载体审视城市,这与下半城的现状是一致的。

引入文化景观去审视下半城的城镇格局、簇群地段、街巷格局、地标节点四类物质载体。

从而完善城镇格局、聚合簇群地段、营造街巷场所、营建地标节点。

2.2 下半城文化景观识别与评价
(1)城镇格局。

①区位格局:重庆渝中区位于长江、嘉陵江交汇处,两江环抱整个半岛,区位条件优越。

其中,下半城紧邻上半城的解放碑CBD,与江北嘴CBD、弹子石CBD共同组成重庆中央商务区,有优越的发展条件。

②山水格局:作为城市半岛,下半城山水格局特征突出,背山面水,体现了立体山城风貌。

③交通格局:受地形影响,交通格局特色十分鲜明,形成了空中连廊、长江索道等山地特色交通方式。

车行道路的线性和山地关系密切,并形成了地域性的道路网。

④文化格局:下半城区域内有6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资源丰富。

综上所述,下半城的区位格局有较好,但利用不佳;山水格局优势明显,但城市的地形契合度逐渐降低;交通格局特色明显,但交通联系不足,缺乏秩序;文化资源分布丰富,但利用率低;生活类型多样,但整体上品质较低[2]。

(2)簇群地段。

受独特的地形如“湾、凼、坡、堡、坎、坪、坝”影响,下半城内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城市簇群,建筑以自然地形为基底适应性叠加,形成各个山地簇群,并随之形成了不同的聚落形式和聚落规模。

随着城市发展而形成的城市簇群融合了城市文化,展示了重庆各类时期的建造工艺。

具有较高的美学、历史、文化、物质、科研价值。

(3)街巷场所。

下半城在不断的城市发展中,形成了独居特色的空间形式和尺度比例,如绵延直下的十八梯街区、曲转而下的凯旋路特色曲线道路等。

部分场所规模虽然较小,但活力度较高。

另一些场所,由于缺乏管控与监督,逐渐成为滋生腐败犯罪的场所,活力度较低。

2.4 下半城更新
(1)格局完善。

针对下半城山水格局破碎、绿地系统匮乏的现状,提取绿地广场节点和重要的文化旅游节点,形成网状的景观体系。

在保留城市现状主要道路的基础上,增加支路密度。

推广天桥、垂直电梯等陆生特色交通方式,以及索道、水上巴士等水生特色交通方式。

梳理整合梳理整合现状文物点,围绕每个
片区,策划特色文化活动,激活特色街区。

同时,保留古玩市场、药草市场等特色文化产业。

植入旅游服务等新兴产业,打造文创旅游等文化产业平台。

针对下半城社区涣散、居住品质的现状。

引入“产业+”、“服务+”等社区更新模式。

(2)簇群聚合。

根据下半城的地形和现状簇群结构,编制山地簇群导则进行详细控制。

除了对各个山地簇群本身进行更新控制,协同控制周边的簇群肌理,控制高度、风貌、天际线等景观视线要素,使得各类不同风格的簇群能够有机的聚合在一起,最终形成“组团发展,分异统一”的下半城格局。

(3)街巷营造。

根据下半城的街巷场所的现状,对街巷尺度和形式进行解构与重构,最终形成与下半城文化相契合的“山城文化九街”,涵盖“梯、坎、水、曲、廓、天、折、坡、院”九种类型。

除了对于重点街道本身的形态控制,结合周边关系,策划相对应的如传统特色商业、美食娱乐、旅游接待等功能,对功能、尺度、建筑风貌、高宽比具体要素等进行控制[3]。

2.5 小结
下半城作为重庆的文化母城,拥有良好的发展基础。

但在城市发展中,逐步走向衰落。

在其更新实践中,引入“文化景观”的概念,重点关注“城镇格局、簇群地段、街巷场所”四大文化景观载体,进行识别和评价,基于评价结果对下半城旧城改造提出更新控制策略,用于指导下半城的旧城更新实践。

参考文献
[1] 肖竞,李和平,曹珂.西南地区城镇历史景观的特征识别与层积解译[J].南方建筑,2017,(03):18-25.
[2] 肖竞,曹珂.基于景观“叙事语法”与“层积机制”的历史城镇保护方法研究[J].中国园林,2016,32(06):20-26.
[3] 刘亚之.山地城市旧城更新的地域性城市设计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