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磁共振诊断

合集下载

急性脑梗死的磁共振影像学

急性脑梗死的磁共振影像学
比较 P WI 与 D WI 的异常改变 , 有 以 下 4型 表 现 : I型 : D WI
弥散指分子的不规则随机运动 , 通 常 弥 散用 来 描 述 分 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等 颗 粒 由高 浓 度 向低 浓 度 区扩 散 的微 观 运 动 。D WI 的 宏 观 表现常用表观弥散系数( a p p a r e n t d i f f u s i o n c o e f f i c i e n t , AD C )
织 的 低 灌 注 区 。通 过 综 合 分 析 灌 注 参 数 , 可 以 了解 血 流 改 变
的具体情况口 ] 。同 时 进 行 P WI和 D WI 检 查 有 助 于 推 测 是
否存 在 缺 血 半 暗 带 , 表 现 为 动 态 变 化 的过 程 。在 超 急 性 期 , P WI 显示血流 灌 注异 常 区大 于 D WI的 异 常 信 号 区 , 以 后
中华 老年 心 脑血 管病 杂 志 2 0 1 4年 3月 第 1 6卷 第 3期
C h i n J G e r l a t r He a r t B r a i nVe s s e l Di s , Ma r 2 0 1 4, V o l 1 6 , No3


继 续 教 育 园地 .
相 对 脑 血 容 量 和 平 均 通 过 时 间 等 参 数 。P WI 对 早 期 脑 缺 血 有 高 度 敏 感 性 。研 究 表 明 , P WI 的异常改 变早于 D WI , P WI
能提 供组 织 血 流 动 力 学 的 信 息 , 显 示 缺 血 病 灶 及 其 周 围 脑 组
表示 。D WI 主要 用 于 急 性 和 超 急 性 脑 梗 死 的 诊 断 , 脑 缺 血

核磁室颅脑磁共振检查技术操作规范

核磁室颅脑磁共振检查技术操作规范

核磁室颅脑磁共振检查技术操作规范一、颅脑磁共振检查技术【适应证】1.颅脑外伤(尤适用CT检查阴性者)。

2.脑血管疾病,脑梗死,脑出血。

3.颅内占位性病变,良恶性肿瘤。

4.先天性发育异常。

5.颅内压增高、脑积水、脑萎缩等。

6.颅内感染。

7.脑白质病。

8.颅骨骨源性疾病。

【操作方法及程序】1.平扫(1)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置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置于身体两旁或胸前,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

(2)成像中心:眉间线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

(3)扫描方法:①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成像序列,同时做冠、矢、轴三方向定位图。

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②成像范围:从听眶线至颅顶。

③推荐成像序列:SE序列或快速序列,常规行横断面TIWI、T2WI矢状面和(或)冠状面T1.WI0必要时可根据病情以及磁共振设备条件辅以其他的成像序列。

④成像野(FOV):20-25cm.可根据临床检查要求设定扫描范围及成像野。

⑤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50%o⑥成像层厚5~:IOmmo⑦矩阵:128X256或25CX512等。

2.增强扫描(1)快速手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IW1.程序相同,常蝶做横断面、矢状面和(或)冠状面TIWI。

(2)磁共振高压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W1.程序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和(或)冠状面T1.WIo二、鞍区磁共振检查技术【适应证】1.鞍区肿瘤。

2.鞍区血管性疾病。

3.颅脑外伤累及鞍区。

4.鞍区先天性发育异常。

5.鞍区肿瘤术后复查。

6.鞍区感染。

7.鞍区骨源性疾病。

【操作方法及程序】1.平扫(1)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置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置于身体两旁或胸前。

脑梗死磁共振诊断

脑梗死磁共振诊断

CBF TTP
MR确定半暗带(PWI和DWI)
PWI﹣DWI=半暗带 PWI﹥DWI积极治疗可减少梗死区域 PWI≈DWI积极治疗无效且容易出血 DWI﹥PWI自发性血管再通不需治疗 DWI正常、PWI↓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小结
脑梗死MR诊断要点: 血管分布一致 急性期DWI很高信号 MRS出现Lac波
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大脑前动脉
少见,0.6% 大脑半球内侧面带状区域
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大脑后动脉
仅次于大脑中动脉闭塞 颞叶后下、枕叶、丘脑、脑干
特殊部位脑梗死---基底节脑梗死
特殊部位脑梗死---丘脑脑梗死
特殊部位脑梗死---胼胝体脑梗死
局限性或大范围 偏侧性分布
影响脑梗死发生的其它因素(缺血持续时间、血压、温度、 影响CBF药物使用等)
脑梗死---分期
超急性期(﹤6h) 急性期(6~72h) 亚急性期(3 ~ 10天) 慢性早期(11天~ 1个月) 慢性晚期(﹥1月)
脑梗死--分类
缺血性脑梗死 出血性脑梗死
缺血性脑梗死
动脉闭塞性脑梗死 特殊部位脑梗死 腔隙性、局灶性脑梗死
动脉闭塞性脑梗死---MR表现
脑组织肿胀 DWI呈高信号 T1低T2高信号 MRS出现Lac波 MRA相应动脉闭塞 急性和亚急性期可强化 慢性期可见顺磁性物质沉积
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大脑中动脉
最常见(占75%) 累及大脑半球大部分及基底节
脑梗死基本概念----脑缺血
CBF减少---脑细胞和功能改变 CBF突然大量减少---急性脑缺血 CBF持续少量减少---慢性脑缺血
根据范围分为全脑性和局部性脑缺血

比较CT与核磁共振在早期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

比较CT与核磁共振在早期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

比较CT与核磁共振在早期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摘要:目的:为寻求早期脑梗死病症的最佳诊断技术,现利用观察对比的方法探讨CT与核磁共振在该类患者中的诊断效果。

方法:参与本次实验的50例患者均为我院2021年度收治,所有患者均存在早期脑梗死病症,且依次接受CT与核磁共振。

汇总分析每个患者的诊断情况,比较这两种技术手段在该类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差异性。

结果:核磁共振诊断早期脑梗死的准确率高达96.00%(48/50),仅2例出现误诊或漏诊。

相比之下,CT诊断早期脑梗死患者的准确率有些不尽人意,仅有66.00%(33/50),误诊和漏诊人数共计17例。

数据之间差异显著,P<0.05。

结论:与CT相比,核磁共振在早期脑梗死中的诊断效果更加优异,可以及时发现该类患者的病症问题,值得在临床工作中广泛应用。

关键词:CT;核磁共振;早期脑梗死引言:脑梗死具有发病率高、进展快和病情急的临床特点,若在早期未采取及时有效的诊断方法,则容易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导致病症程度的迅速恶化,甚至诱发各种的并发症问题,使患者的生命安全受到极为严重的威胁。

反之,若能够在脑梗死患者的病症早期采取科学合理的诊断方法,便可以清晰明确患者的病灶位置,为后续的临床治疗提供正确的指引方向。

本文详细探讨了CT与核磁共振在早期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以此为改善该种病症的临床诊断效果提供信息参考,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21年度我院收治的50例早期脑梗死患者,男女比例为27:23,年龄范围为41-75岁,平均年龄为(61.52±1.28)岁。

每个患者的临床表现均符合早期脑梗死的病症特点,且患者在精神状态和肝肾功能等方面无严重疾病。

所有患者均为自愿参与本次研究,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实验研究的各项要求。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先接受颅脑CT诊断,该种方法产生的图像内容能够呈现出患者颅脑不同部位的横断面情况,极易发现颅内出血的病症现象,在鉴别头部外伤、脑部肿瘤及炎症等多个方面也具有着较强的应用价值[1]。

静脉性脑梗死MRI影像表现_王凤月

静脉性脑梗死MRI影像表现_王凤月

可侵犯骨质,侵蚀骨皮质。

外周M F H M 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M RI对其诊断有重要价值。

4 参考文献〔1〕 O brien J E,S tou t A P.M alig naent fib rous xanthomas[J].Cancer,1964,17:1445-1455.〔2〕 Tateishi U,Ku sumoto M,Hasegaw a T,et al.Primary intraosseou s m align an t fib rous histiocytoma of th e sku ll:a caserep ort[J].J Korean M ed Sci,2003,18(4):609-613.〔3〕 Fletcher C DM,Gu stafson P,Ryd holn A,et al.Clinicopathologic re-evaluation of100m alig nan t fib rou s his tiocy tomas prognosticrelevance of subclassification[J].J Clin Oncol,2001,19(12): 3045-3050.〔4〕 M artel Villagrán J,Bu eno H orcajadas A,Escriban o Vera J,et al.Rad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alignant fib rou s his tiocy toma ofbone[J].Radiologia,2007,49(3):189-193.〔5〕 Al-Agha O M,Igb okw e A A.M alig nan t fib rou s histiocytoma: betw een the pas t and the p resent[J].Arch Pathol Lab M ed,2008,132(6):1030-1035.〔6〕 Tateishi U,Kusu moto M,H as egawa T,et al.Primary malignant fibrous histiocytoma of th e chest w all:C T and M R appearance[J].J Comput Assist T omogr,2002,26(4):558-563.收稿日期:2008-11-25(本文编辑:李立华)静脉性脑梗死M RI影像表现王凤月,连建敏,李永丽,史大鹏 〔摘要〕 目的:探讨静脉性脑梗死M RI表现特点。

MRI和CT影像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中的区别

MRI和CT影像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中的区别

MRI和CT影像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中的区别CT和 MRI是放射科常用的检查手段,但大部分人对两者的了解并不多。

这一次,我们来说明一下,这些测试有什么不同的功能。

一、功能CT利用X射线束对人体某部位进行断层扫描,获得人体被检部位的断面图像,就像把一个面包切成片来看。

它通过计算机处理可以显现人体被检查部位的完整三维信息,可使器官和结构清楚显示病变。

CT在骨损伤、胸部病变、心脏及大血管病变中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核磁共振,其显影原理是探测水分子的变化。

身体里的水分子,在不同组织中含量差别较大,但是每个水分子的磁场磁力线方向都是随意的。

核磁共振机使用较强大的磁场,使人体中所有水分子磁场的磁力线方向一致,这时磁共振机的磁场突然消失,身体中水分子的磁力线方向,突然恢复到原来随意排列的状态。

反复多次施加磁场又突然消失,核磁共振机会得到充分的数据并运算后成像。

所以,核磁共振(MRI)也被戏说为是摇摇看的检查。

二、CT与 MRI的差异①工作原理不同CT是计算控制断层扫描,通过扫描人体截面上图像来得出结论的。

核磁共振是利用身体水分子氢原子在强大的磁场下产生电磁信号反应,再通过计算机转化为图像的一种检查,两者的工作原理不同。

②针对器官不同由于身体器官组织的密度和含水分子量不同,所以CT和核磁共振对这些组织检查也有着不同的优势。

如CT相对于骨关节、中枢、神经系统、肺部等器官诊断有优势。

而核磁共振对软组织的分辨率会比CT高,因此检查脑部组织或者血管方面做核磁共振更有优势。

③检查时间不同CT扫描时间短,一般几分钟就能成像,若是疾病急性发作,做CT可以及时判断。

核磁共振虽然更加准确清晰,但检查时间一般需要30分钟,因此不适合急性疾病发作。

④辐射性不同CT是通过射线扫描,会有辐射,不能短时间内反复进行,核磁共振是通过磁场扫描。

MRI和CT影像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中的区别脑梗死是指血液中的各种栓子(如心脏内的附壁血栓、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脂肪、肿瘤细胞、纤维软骨或空气等)随血流进入脑动脉而阻塞血管,当侧支循环不能代偿时,引起该动脉供血区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

急性脑梗死的临床与磁共振分析

急性脑梗死的临床与磁共振分析
ae ne so eoey F AR 及 磁共振 血 管 成像 (a ntc rsac n iga h , R) 急性 脑梗 死患者 的临床 诊 断价 值 。 td 1vrinrc vr ,L I ) m g ei eo ne ago rp y M A对 方法 : 回顾 性 分析 6 例 已确 诊为 急 性脑 梗 死患 者 的1 资料 及 磁共 振 表现 , l 临床 包括 D I FA R R 等 , 床及 M I 结 合分 析 。 W 、L I及M A 临 R相 结果 : 急 性脑 梗 死 ,W 出现 异 常 信号 对 DI
【 关键 词 】 脑 梗 死 磁共 振 成像
【 中图分类号 】 5 2 + R4. 2 2
【 文献标 识码 】 B
【 文章编号 】17 — 5 3 2 1 ) 0 4 — 3 6 2 2 2 ( 0 1 - 3 4 0 1 1
2 结 果
脑 梗死 患者 的l 临床表 现复杂 多样 , 多数 临床表 现有 特殊 的定 位 意义 ,
了X 线平片 影像重叠 的问题 , 还可 以发 现一些平 片不能 显示 的微 细骨折 , 检 查时 不需要 患者 的体位配 合 , 也不 需要 除去 固定 的石膏 等 。
【】 SeeeL ,boai ,LeJ ta Tepe& neo sf tse 5 hhr Adlh K e ,e j h r [ c f o iu l ve t s
的时 间最 早 , 超 早期 显示 TW 不能 显示 的病 灶 ;LI序 列对脑 室旁的病 灶 显示 更清 楚 ;R 则 能快速 发现 血 管 闭塞 的部 位或 狭 窄程度 。 可在 2I FAR MA 结论 :W 、 DI F A R R 联合 检 查 可 同时 显示脑 实质 和脑 血 管情 况 , LI 与M A 为脑 梗 死 的定位 诊 断 . 卒 中的分 型 、 脑 早期 治 疗等提 供 了可 靠 的影 像 学资 料 。

MRI与CT影像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比较

MRI与CT影像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比较

MRI与CT影像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比较【摘要】本文通过对MRI和CT影像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比较分析,探讨了两种影像检查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

MRI在多发性脑梗死的诊断中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更好的组织成像能力,而CT则具有较快的成像速度和更广泛的可用性。

在对比分析中,MRI能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更精细的结构展示,但成本较高且对金属植入物等有一定限制;而CT则适合对急性情况进行快速评估。

综合分析后,临床医生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影像检查方法,以提高多发性脑梗死诊断准确性。

未来的研究方向应该在优化影像技术的进一步探索影像检查与临床表现的关联,以更好地指导临床诊疗工作。

【关键词】老年、多发性脑梗死、MRI、CT、影像检查、诊断、比较、优势、局限性、准确性、因素、结论、研究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特别是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

脑梗死是由于脑血管阻塞或破裂导致脑血液供应不足而引起的疾病,会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

脑梗死的诊断对于及时干预和治疗至关重要,然而对于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来说,由于患者年龄大、病变复杂,诊断存在一定的困难。

传统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MRI和CT,这两种方法在脑梗死的诊断中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局限性。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影像学诊断的发展,对比研究MRI与CT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优势和不足,对于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比较MRI与CT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优势和劣势,为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提供参考。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MRI与CT影像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优势和局限性,以便为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影像检查方法提供参考。

通过深入分析MRI和CT在脑梗死诊断中的表现特点、准确性和临床应用价值,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脑梗死的早期诊断率和治疗效果。

通过探讨影响多发性脑梗死诊断准确性的因素,有助于全面评估影像检查的可靠性和局限性,为进一步完善诊断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缺血性半暗带
定义: 围绕在不可逆损伤之外的电生理活动消失但尚能
够维持自身离子平衡的脑组织 电衰竭和膜衰竭之间的脑组织
CBV MTT
CBF TTP
MR确定半暗带(PWI和DWI)
PWI﹣DWI=半暗带 PWI﹥DWI积极治疗可减少梗死区域 PWI≈DWI积极治疗无效且容易出血 DWI﹥PWI自发性血管再通不需治疗 DWI正常、PWI↓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动脉闭塞性脑梗死---MR表现
脑组织肿胀 DWI呈高信号 T1低T2高信号 MRS出现Lac波 MRA相应动脉闭塞 急性和亚急性期可强化 慢性期可见顺磁性物质沉积
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大脑中动脉
最常见(占75%) 累及大脑半球大部分及基底节
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大脑前动脉
少见,0.6% 大脑半球内侧面带状区域
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大脑后动脉
仅次于大脑中动脉闭塞 颞叶后下、枕叶、丘脑、脑干
特殊部位脑梗死---基底节脑梗死
特殊部位脑梗死---丘脑脑梗死
特殊部位脑梗死---胼胝体脑梗死
局限性或大范围 偏侧性分布
胼胝体梗死---鉴别诊断
原发性胼胝体变性 可逆性胼胝体病变 胼胝体脱髓鞘病变
弱或消失为主要表现。 病变部位符合动脉的供血区 灰白质同时受累 病变往往呈楔形 经治疗后在3-4周内病变范围缩小 2、与转移瘤鉴别: 脑梗塞水肿期具有占位效应时:与转移瘤相似同时可以累及皮、
髓质,常规扫描常不易区分
增强扫描有助于鉴别:脑梗塞表现为脑回样强化 转移瘤通常可以直接显示瘤体 3、脑干梗塞与脑干肿瘤、炎症、脱髓鞘等甚难鉴别,有时需
大脑中动脉
威利环 基底动脉 椎动脉
颈总动脉 主动脉弓
大脑中动脉 大脑前动脉
眼动脉
脉络膜前动脉 后交通动脉
颈内动脉 颈外动脉 颈总动脉
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
大脑中动脉
三、脑梗塞的常见病因
脑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炎
脑栓塞——心源性、非心源性栓子
腔隙性脑梗死——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 微栓子
CBF减少---脑细胞和功能改变 CBF突然大量减少---急性脑缺血 CBF持续少量减少---慢性脑缺血
根据范围分为全脑性和局部性脑缺血
脑梗死基本概念----脑缺血和梗死阈值
正常CBF的30%为神经细胞功能障碍(电活动功能衰竭或电 衰竭)的阈值
正常CBF的15-20%为神经细胞死亡或脑梗死(膜衰竭阈值) 的阈值
脑梗死磁共振诊断
二、脑部的血液循环
颈内A——(前循环) 发生率80%
脑A系统
椎-基底A——(后循环) 发生率20%
眼A
脉路膜前A
后交通A
皮层支
颈内A 大脑前A
(前循环)
深穿支 尾状核、豆状核前部、内囊前肢
皮层支
大脑中A 深穿支 尾状核、豆状核、内囊膝和后肢
(豆纹A) 颈内A供应大脑半球前2/3及部分间脑
四、脑梗死基本概念----脑血流量
脑血流量(CBF)指单位时间流经单位重量脑组织的血液 毫升数:ml/100g.min
脑动脉入脑后不断分支最终变为微血管 微血管分布密度高---脑血流量大 灰白质CBF差别大
脑灰质80-100ml/100g.min 脑白质20-30ml/100g缺血持续时间、血压、温度、 影响CBF药物使用等)
脑梗死---分期
超急性期(﹤6h) 急性期(6~72h) 亚急性期(3 ~ 10天) 慢性早期(11天~ 1个月) 慢性晚期(﹥1月)
脑梗死--分类
缺血性脑梗死 出血性脑梗死
缺血性脑梗死
动脉闭塞性脑梗死 特殊部位脑梗死 腔隙性、局灶性脑梗死
特殊部位脑梗死---小脑脑梗死
特殊部位脑梗死---脑干脑梗死
特殊部位脑梗死---皮层脑梗死
皮层脑梗死---鉴别诊断
皮层层状坏死 病毒性脑炎 线粒体脑病
腔隙性脑梗死
出血性脑梗死
鉴别诊断
1、急性期或亚急性期要注意与脑肿瘤,脑脓肿鉴别。 面积较大的脑梗塞往往并有动脉变窄或闭塞,以流空效应的减
小结
脑梗死MR诊断要点: 血管分布一致 急性期DWI很高信号 MRS出现Lac波
缺血半暗带
脊髓前A 椎A 脊髓后A
小脑下后A
椎-基底A (后循环)
基底A
小脑下前A 迷路A 脑桥A 小脑上A 皮层支 大脑后A 深穿支
椎-基底A供应大脑半球后1/3及部分间脑、脑干、小脑
脑动脉的侧支循环
1. 大脑动脉环(Willis环) 2. 大脑前、中、后动脉皮质支交通 3. 颈内外动脉在眼、耳、鼻部吻合 4. 皮质支与脑膜动脉分支吻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