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学概要(修订本)杜泽逊

合集下载

【杜泽逊·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笔记(一)文献与文献学

【杜泽逊·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笔记(一)文献与文献学

【杜泽逊·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笔记(一)文献与文献学一、文献与文献学(1-7讲)什么是文献《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

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也。

”道——導同源字杞——夏禹后代宋——商后代格:来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邢,则民有遁心。

”(《礼记·淄衣》)格尔众庶。

(《尚书》)(来尔众庶《史记》司马迁)征:证明《礼记·礼运》:“言偃(子游)复问曰:'夫子之极言礼也,可得而闻与?’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

吾得《夏时》焉。

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

吾得《乾坤》焉。

《乾坤》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

’”郑玄——宋赵匡胤始祖名玄朗郑玄因是避讳而称字康成郑玄:献,犹贤也。

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

朱熹:文,典籍也。

献,贤也。

言二代之礼,我能言之,而二国不足取以为证,以其文献不足故也,文献若足,则我能取之,以证吾言也。

朱熹特点:旧的解释中正确的吸收,不理解的未采。

未说明是谁所言。

十三经注疏过于繁琐,到宋时又由繁转简,朱熹之简是由于其学识渊博,记忆非凡贤才:博学多识的人(文献不足,孔子为什么还能言夏、殷之礼呢?)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宋之后,文法厉害,从一师则尊其道而从之,不可改。

(唐人选唐诗,杜甫知道自己的诗被选吗?——杜甫有两句诗,大意是他非常关心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说明他是知道的。

)朱熹:“文武之道,谓文王、周武之谟训功烈,与凡周之礼乐文章皆是也。

在人,言人有能记之者。

识,记也。

”《论语·子罕》:“子畏于匡。

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明末史学家刘振《识大录》综合体明史之一《识小录》笔记谦虚《吴宓日记》存留陈寅恪的诗王仲闻(王国维次子)《读词识小》(书稿已佚)中华书局出版唐圭璋的《全宋词》大幅度更改:更换底本、增加词、增加词人、改写小传。

阅读杜泽逊先生撰《文献学概要》(版本不限),写出自己阅读心得体会。

阅读杜泽逊先生撰《文献学概要》(版本不限),写出自己阅读心得体会。

阅读杜泽逊先生撰《文献学概要》(版本不限),写出自己阅读心得体
会。

《文献学概要》是一本介绍文献学的重要参考书,由杜泽逊先生撰写。

这本书着眼于解决诸多文献研究中遇到的相关问题,旨在帮助人们理解文献学的基本概念、历史演变、重要范畴以及文献学实践的方法和技巧。

本书提供了详尽的讨论,从定义和范围,到具体的文献研究步骤,以及如何解决实际问题,都有所涉及。

书中还介绍了几种常见的文献研究方法,并着重介绍了主题检索的技巧,以及如何使用各种数据库和网络技术来查找文献资料。

阅读这本书,我对文献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明白了它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学科,其形成和发展不仅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实践能力和技巧。

通过本书的学习,我掌握了一些重要的概念和方法,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献学的基本概念和实践方法,并有助于我将来从事文献研究的工作。

浙江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本科生指定阅读书目

浙江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本科生指定阅读书目

浙江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本科生指定阅读书目一、必读书目1.《古籍整理概论》,黄永年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修订版。

2.《文献学概要》,杜泽逊著,中华书局2008年修订版。

3.《古典文献及其利用》,杨琳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余嘉锡说文献学》(含《目录学发微》、《古书通例》),余嘉锡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5.《书目答问补正》,张之洞撰、范希曾补正,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6.《说文解字》,许慎著,中华书局1963年版。

7.《文字学概要》,裘锡圭著,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8.《音韵学教程》,唐作藩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训诂学》,郭在贻著,中华书局2005年修订版。

10.《汉语史稿》,王力著,中华书局2001年版。

二、选读书目1.《文献学论著辑要》,张舜徽选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校雠广义》(含目录编、版本编、校勘编、典藏编),程千帆、徐有富著,齐鲁书社1998年版。

3.《中国古文献学史简编》,孙钦善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中国文献学要籍解题》,洪湛侯著,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目录学与工具书》,蒋礼鸿著,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收入《蒋礼鸿集》第四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6.《中国目录学史》,姚名达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7.《古籍版本学》,黄永年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8.《增订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标注》,邵懿辰撰、邵章续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9.《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梁启超著,收入《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朱维铮校注),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其它版本也可以)10.《经史说略——十三经说略、二十五史说略》,刘起釪、王钟翰等著,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年版。

11.《古文字学初阶》,李学勤著,中华书局1985年版。

12.《汉语俗字研究》,张涌泉著,岳麓书社1995年版。

13.《汉语语音史》,王力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西北大学参考书目

西北大学参考书目

考试科目代码考试科目名称241日语(二外)242法语(二外)243德语(二外)244俄语(二外)245英语(二外)246阿拉伯语601数学乙611政治学612管理学(含公共管理)613美术理论(艺术概论、中外美术史)614美学原理615宗教学概论616文学概论617语言学概论618中国古代文学史619影视概论620法理学与宪法学621新闻传播史论622综合英语623综合日语624考古学综合625文化遗产基础综合626文物保护学综合627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628中国哲学史629社会学概论630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631国际关系概论632数学分析633普通物理634有机化学635无机化学636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637地理信息系统638城市规划原理639生物化学(生科院)640中药综合641生态学642数据结构与程序设计643地史学644新闻传播基础645艺术概论646自然辩证法概论647中国近代史648文学基础701中国史702世界史703中国思想文化史801经济学(含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802世界政治与经济803管理学与运筹学(管理学占100分,运筹学占50 804经济学805信息资源管理806西方经济学与应用统计学(西方经济学占100807中西美学史808中外文化史809综合一(含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现当代810综合三(含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对外汉语教811综合二(含古代文论、古代汉语、古典文献学812影视理论专题813诉讼法学814新闻传播业务815英美文学与语言学816日本文学与文化817西方哲学史818西方社会学理论81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含毛泽东思想、邓小820国际关系史821高等代数822数学史(含科技期刊史、自然科学史)823量子力学824固体物理825光学826物理化学827化工容器设计828化工原理829微生物学(化工)830有机化学(化工)831食品化学832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833激光原理834自然地理学835经济地理学836环境学837环境工程学838城市规划基础(含道路交通规划和市政工程规839植物生物学840动物生物学841微生物学842细胞生物学843电子线路(含模拟、数字)844软件工程学科专业基础综合(数据结构与操作50%)845教育技术学846地球科学概论847基础物理848历史学专业综合849模拟电路850数字电路851数据结构852细胞生物学(工程)853广播电视概论(新闻学院)854广播电视概论(文学院)855文学鉴赏与批评856物理化学(专)参考书目《标准日本语》初级(上、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杜泽逊·文献学-重点知识整理word版本

杜泽逊·文献学-重点知识整理word版本

文献学概要题型: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的概念文献:“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

最初郑玄、朱熹把文献分解成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

后来概念发生了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献学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扩大,现在所谓的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也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

2、文献学研究的范围:文献本体的研究、文献的实证、整序与典藏、编纂、传播。

即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

包括对文献的载体材料、形制、传抄和印制方式、文献类型的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版本、校勘)、真实性(辨伪)、完整性(辑佚)问题。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藏书的鉴别、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

也包括藏书史研究、书评学等。

(文献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对文献的载体材料的研究。

(甲骨、金石、竹简、绢帛、纸张等)对文献的形制(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研究。

对文献的传抄和印制方式(写本、拓本、刻本、活字本)的研究。

对文献的类型(经学、宗教、总集、别集、地方志、丛书、宗谱等)的研究等。

文献实证研究: 文献实证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问题:版本、校勘;解决文献内容的真实性问题:辨伪;解决文献内容的完整性问题:辑佚△文献学的任务一般任务:文献整理最终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意义:全面认识文献,快速筛选文献,能够对不同版本进行鉴别,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加工整理供自己和他人使用。

对史实和历史常识有更多了解,为历史、文学的专业研究提供技术保障。

(完整)杜泽逊·文献学-重点知识整理

(完整)杜泽逊·文献学-重点知识整理

文献学概要题型: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的概念文献:“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

最初郑玄、朱熹把文献分解成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

后来概念发生了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献学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扩大,现在所谓的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也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2、文献学研究的范围:文献本体的研究、文献的实证、整序与典藏、编纂、传播。

即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包括对文献的载体材料、形制、传抄和印制方式、文献类型的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版本、校勘)、真实性(辨伪)、完整性(辑佚)问题。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藏书的鉴别、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

也包括藏书史研究、书评学等.(文献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对文献的载体材料的研究。

(甲骨、金石、竹简、绢帛、纸张等)对文献的形制(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研究.对文献的传抄和印制方式(写本、拓本、刻本、活字本)的研究。

对文献的类型(经学、宗教、总集、别集、地方志、丛书、宗谱等)的研究等。

文献实证研究: 文献实证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问题:版本、校勘;解决文献内容的真实性问题:辨伪;解决文献内容的完整性问题:辑佚△文献学的任务一般任务:文献整理最终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意义:全面认识文献,快速筛选文献,能够对不同版本进行鉴别,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加工整理供自己和他人使用。

对史实和历史常识有更多了解,为历史、文学的专业研究提供技术保障。

文献学概要杜泽逊考研笔记

文献学概要杜泽逊考研笔记

文献学概要杜泽逊考研笔记一、绪论。

1. 文献学的定义。

- 引用杜泽逊对文献学概念的阐述,包括广义和狭义的理解。

- 举例说明文献学研究的对象,如古代典籍等。

2. 文献学的学科地位和作用。

- 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基础性地位,例如对历史学、文学研究的支撑作用。

- 有助于古籍整理、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意义。

二、文献的载体。

1. 甲骨。

- 甲骨的发现历程(如殷墟甲骨的发现)。

- 甲骨文献的内容(占卜记录等)及其价值(对研究殷商历史、文化、语言等方面)。

2. 金石。

- 青铜器铭文(金文)的特点,如字体、内容(祭祀、赏赐等)。

- 石刻文献的种类(碑刻、墓志等)及其分布、年代特点。

3. 简牍。

- 简牍的形制(简、牍的区别)。

- 重要的简牍发现(如睡虎地秦简、居延汉简等)及其对秦汉历史、法律、军事等方面研究的意义。

4. 缣帛。

- 缣帛作为文献载体的优缺点。

5. 纸。

- 造纸术的发明对文献传播的革命性意义。

- 古代纸张的种类、制作工艺与文献保存的关系。

三、文献的形成与流布。

1. 文献的形成。

- 古代著述的方式(个人著述、集体编修等)。

2. 文献的流布。

- 传抄的作用与弊端。

- 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活字印刷等)对文献流布的巨大推动,以及不同印刷方式下文献的特点。

四、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1. 历代官方藏书。

- 从汉代的石渠阁、天禄阁到清代的四库七阁,介绍各代官方藏书机构的建立、藏书规模、藏书管理等。

2. 私人藏书。

- 著名的私人藏书家(如范钦、黄丕烈等)及其藏书特点、藏书楼的建设与管理。

3. 文献的散佚原因。

- 战乱(如秦末战乱、安史之乱等对文献的破坏)。

- 火灾、自然灾害等因素。

- 政治因素(如禁书等)。

五、文献的版本。

1. 版本的概念。

- 从狭义和广义上解释版本,包括刻本、抄本、活字本等不同版本类型的定义。

2. 版本的鉴别。

- 依据字体、纸张、墨色、版式等方面鉴别版本的年代和真伪。

六、文献的校勘。

1. 校勘的必要性。

宁夏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复试及同等学力加试科目

宁夏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复试及同等学力加试科目
中国民族理论与政策、《中国民族理论新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吴仕民主编。
《中国民族史纲要》罗贤佑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笔试
面试
回族研究院会议室
民族社会学
中国民族理论与政策、《中国民族理论新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吴仕民主编
中国民族志,《中国民族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年,杨圣敏主编
参考书目:2019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财务管理
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作者: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管理会计、审计学
1、管理会计(100分)
参考教材:《管理会计学》(第四版),孙茂竹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审计学(100分)
参考教材:《审计学》(第7版),秦荣生、卢春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本书编写组,首席专家:顾海良。
3、《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2018年版),高等教育出版,首席专家:郑永廷,刘书林,沈壮海主编。
4、《德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檀传宝著
加试科目: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参考书目: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修订版)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修订版)
学科教学(思政)
复试科目:
专业理论课: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含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德育原理)
2、教育综合
参考书目: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本书编写组,首席专家:顾海良。
工商管理(专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标点下面一段古文(请全文抄在答题纸上标点。

每打错一个标点扣1分,扣完为止。

共10分)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简述《汉书·艺文志》在中国目录学史上的地位。

【答】①《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

这部最早的系统性书目由班固撰写,简称《汉志》,属于史书志目。

《汉书》十志之一,《汉书·艺文志》是作者根据刘歆《七略》增删改撰而成的,仍存六艺,绪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六略三十八种的分类体系,另析“辑略”形成总序置于志首,叙述了先秦学术思想源流。

②总共著录图书38种,596家,13269卷。

凡是作了合移增删的,均自注明“出”“省”“入”若干家,若干篇,以示更改。

故《七略》虽佚,根据此书仍可看出其概貌,可以知西汉文化典籍的状况。

此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系统性图书目录,并首创史志目录的体例,对后世目录学尤其是史志目录的发展影响极大。

2.简述《隋书·经籍志》在中国目录学史上的地位。

【答】①《隋书》,唐魏徵等撰。

据考,《经籍志》由李延寿,敬播初修,魏徵删订。

它收录梁,陈,北齐,北周,隋五个朝代公私收藏的书目,对著录书籍14000多部,89000多卷的旧目进行删补,著录书6520部,56881卷,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四部之下,分47类。

②《隋书·经籍志》是《汉书·艺文志》之后又一部重要的史志目录,且自有特点:它确立了四部分类法,为后世公私目录普遍采用;志首有总序,各部,各类之末有小序,扼要说明学术源流;每录一书,按书名,卷数,作者的次序著录,对于作者,只叙其时代官衔,不作评价,其著录方式渐趋稳定;书下小注,记载忘,残,别本,反映了六朝时代书籍流传存佚的情况,为后人提供了可贵的参考资料。

故最为后世学者,研究者所重。

3.简述古代文献编纂的原则和要求。

【答】①古代文献编纂的原则是由编纂成果的质量要求决定的,编纂古代文献的成果最基本的要求是:全备,真实和科学。

这也是古文献编纂工作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②全备,是对文献编纂工作的首要基本要求,即搜集材料应当力求搜罗全部文献,避免重大的遗漏,这样才能提高编纂质量,使之具有更高的学术价值;真实,求真的基本要求是不伪不滥。

所编录的文献本身应当真实,采集到的文献史料也要经过审慎的考证才能编入,不能擅改原文,逐一注明原始出处;科学,这里的科学是指体例而言,即文献史料的编排应当科学有序,要便于读者阅读和查检。

4.简述古代文献辑佚的基本要求。

【答】①古代文献辑佚的基本要求表现在“全,真,正”三个方面。

所谓全,就是要避免漏版。

既辑一书,搜求该书的佚文应当力求全备。

为此,应当博览群书,不但要查各种典籍,还要查找同一典籍的不同版本,尽可能详备地搜集资料。

②所谓真,就是要避免滥收和误收。

所辑内容正确无误,不要误将本书中已有的不是佚文的文字辑入,更不要将他书的文字作为本书的佚文辑入。

这就要勤于查核,对搜辑到的史料作认真的考辨,避免张冠李戴的错误。

③所谓正,就是要体例完善。

首先,所辑的文献应当尽可能依据善本,准确抄录,认真核对。

其次,所辑佚文的编排,应当尽可能还原书的本来面貌。

5.简述校勘的四种方法。

【答】①对校法:将某一文献的不同版本进行对比,从而发现并改正书面材料的错误的方法。

此方法的优点在于便于发现文献中的错误和找到改正错误的依据。

②本校法:即以同一种书的上下文或不同部分相校,从而抉择其异同,正其误。

在没有异本可供比勘,或虽有异本,但无校勘根据可循的情况下,此方法有效且实用。

③他校法:即以本书以外的各种文献典籍来校本书。

此方法能解决对校和本校所不能证明的讹误,但要求校勘者熟悉古代文献。

④理校法:即根据事理,文理进行校勘。

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在校除各种异文之后,要依理对异文的正误做出判断和抉择,这一类往往是和本校,对校,他校结合进行的;二是在通过对校,本校,他校无法找到版本的情况下,按照事理或者文理加以推断。

此方法“最高秒”但也“最危险”。

6.清代王引之提出的校勘古籍的“三勇改”和“三不改”原则是什么?【答】①引之语:“吾用小学校经。

有所改,有所不改。

周以降,书体六七变写官主之,写官误,吾则勇改。

孟蜀以降,斩工主之,斩工误,吾则勇改。

唐宋元明之士,或不知声答文字而改经,以干误为误,是妄改也,吾则勇改其所该。

若夫周之末,汉之初,经师无所帛,异尔博矣,吾不能择一以定,吾不改。

假借之法,由来久矣,其本字什人可求,什二不可求,必求本字以改假借字,则考反之圣之任也,吾不改。

写官,斩工误矣,吾疑之,且思二得之矣,但群书无佐证,吾惧来者之滋口矣,吾又不改。

”②也就是说,古籍因抄写,刻印和后人妄改出现的错误,有确凿的理由和版本一句的,应当勇于改正;那些义可两通的字,假借字,知其为误却没有版本依据的字,则不改。

7.请简述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总结清儒辨伪的六条方法。

【答】①著录传授上检查②从书籍所载事迹、制度和所引书上检查③从文句或文体上检查④从思想渊源上检查⑤从佚文佚说的反证上检查⑥从作伪家所凭借的原材料上检查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举例论述学习古典文献学的目的与意义。

【答】目的:①学习古典文献学是为了更好的批判继承民族文化遗产,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

毛泽东曾指出:“中国在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体改民族信心的必要条件。

”②学习古典文献学是为了打好从事文献整理及一切历史科学研究的基础。

例如,不明目录,就难以找到所需要的文献资料;不明版本,就无法确定最好的书籍版本等;③学习古典文献学,是为了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

我国古代的学者在文献整理的长期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提倡实事求是的态度,主要采用实证地方法,形成了无证不立,孤证不为实说等一系列学术规范。

意义:①学习古典文献学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

整理古籍,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有着不可忽视的战略意义,是一项重要的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工作。

最起码的一点是,灿烂的中华文化可以提高民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是我们的精神支柱。

因此,整理古籍,为了让更多的人看懂,仅作标点,注释,校勘,训诂还不够,要有公译,争取更多的人看懂;②学习古典文献学是专业学习的需要。

对于学习和研究中国的文献典籍,因此,有必要学习和掌握古典文献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以便使自己在学习中能顺利地找到材料。

正确地运用材料,进而分析批判材料,得出科学的结论。

总之系统的学习和掌握古典文献学的基本知识,才能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才能在科学研究中有所成就。

2.试论版本学的功用。

【答】.①读书须择善本,书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因各种原因产生了一些不同版本,而这些版本之间,从文字到编次往往存在着很大差别。

这种差别又往往决定读者从书中获得知识是否正确。

读书不择版本是一种偏向,把好的版本仅当做古董收藏欣赏,而不将其作为研究资料加以利用,也是一种偏向。

正确的态度是“读书宜求善本”;②整理古籍广求众本,进行比较,择善而从,是校书应当首先采用的基本方法。

不论是整理出版图书,还是读书治学,凡需要校勘就应广搜众本,具备一定的版本学知识;③购藏书记应鉴异本;④学术研究也应该注意版本,我们从对版本的研究中可以了解某个时期或某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情况。

3.试论目录的结构与功用。

【答】①目录的结构包括:书名,叙录,类序三项。

书名项为目录结构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没有书名不能称其为目录,叙录为古代图书目录中最重要的结构部分,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

类序为古代目录中介绍某一类图书学术交流,特点,得失的说明性文字,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②目录的作用:对了解历代文献状况与学术盛衰具有重要意义,目录著述以其特有的形式为人们了解,检阅图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对把握学术流变具有重要意义,目录著作对文体兴起,流变,盛衰,得失往往予以简明扼要的叙述,显示其发展的历史轨迹,对文献差别的产生发展予以交代;对学习研究和整理古典文献具有重要意义,古典目录“彰辨彰学术,考镜源流”,使其具有很强的学习研究方面的指导意义,学习研究学术,最要辨明源流,考查得失,否则如在黑暗中摸索。

4.试论述伪书形成的原因。

【答】①因尚古观念而产生的伪书。

古代普遍存在着厚古薄今,迷信前贤的心态。

一些人为宣扬其学说,博得名誉便采用托古的方法。

战国秦汉时,此风已流行,后世历代不衰。

如《本草》托名神农;②因文献亡佚产生的伪书。

文献大量散佚是伪书产生的重要原因。

种种原因导致前代文献大量亡佚。

后代统治者多有搜亡补遗之举,投机者趁机欺世盗名以谋取私利。

如《古文尚书》《竹书本纪》(今本)均因亡佚(或部分亡佚)而导致作为掺假的先例;③因政治相争出现的伪书。

古代学术亦多有门户之争,同时而才名相当的学者往往互相轻视。

为抬高自己,取胜对手,伪造古书成为重要的手段;④因好事而产生的伪书。

好事之徒时代有之,或出于一时之兴,或为避誉当世,往往不惜作伪。

5.请根据梁启超的概括,介绍清代学者形成的考据原则与规范。

【答】①梁启超对此的概括共有十条(详见教材的第139页),广泛涉及考据的原则方法态度等诸多问题,其总的精神则是求真务实,实事求是。

其中1,3,4,6,7,8,10诸条,提出考据应当做到无证不立,孤证不为定说,不隐匿反证,不曲解证据,不剿袭旧说辨诘不避师长,摆事实讲道理,词旨务笃实温厚,文体贵朴实简介。

②由于时代的局限,清代学者普遍存在眼光狭窄,考证繁琐的弊病。

(详见教材的第139-140页)6.试论述怎样做好古籍注释。

【答】①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

注释工作是一种十分艰辛的工作,它要求注者有较为深厚的学问根底和较为渊博的知识。

如果没有充足的知识储备,率尔从事,就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较多且较严重的漏误,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②善于利用工具书。

世上没有无所不知的人,即使知识储备再充分,注释中也会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

这时我们要努力去问学求教。

求教的方法有多种,其中最便捷的是翻阅工具书。

③对注释对象作总体把握。

4).要以前人校勘为基础7.试论传统考据的继承与更新。

【答】①乾嘉学者的考据主要从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入手,采用归纳的方法,研究四部中的主要典籍,胡适将明末到清亡这三百年视为“古学昌明时代”,将其成绩概括为“整理古书”“发现古书”“发现古物”三个方面。

清代学者的努力为后人的读书治学铺平了道路;②前代学者在长期的考据工作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的原则与规范,他们取得的丰硕成果,包括他们建立的考据原则和规范,都是值得珍视,应当继承和发扬的。

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清代学者普遍存在眼光狭窄,考证繁琐的弊病。

而19世纪末20世纪初,学者们普遍接受过西方学术思想的熏陶和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眼界开阔,方法更为科学,于是在考据学领域涌现了各种新思潮,新方法,其中尤以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影响最大,最富现代科学精神;③新中国成立以后,文献史料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随后又陷入低谷,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文献史料考据工作迅速发展并取得显著成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