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福泉624民俗的传承发展
贵州福泉风俗作文600字

我的家乡福泉是一座美丽而神秘的历史文化名城,有明代古城垣、道教圣地福泉山、载入《中国桥梁史》的豆腐桥等历史人文景观和省级风景名胜区洒金谷、自然生态旅游区蛤蚌河、王卡十万千等绮丽多姿的自然景观;有千古之谜的汉代夜郎国时期竹王城遗址;有“金谷福梨”生态观光园;有已传承600多年被称为“中国戏剧活化石”的黄土哨阳戏;还有龙井间歇泉和独木成林的古樟,胜过云南“茶花王”的萱花茶花树和载入世界基尼斯大全的千年古银杏等罕见植物景观。
你知道福泉的来历吗?这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哦。
相传在道教圣地福泉山里有一口井,四方形的,井里的水清亮透澈,它就是“福泉”,当年得道仙人张三丰给人看病抓药,就要用福泉的水来煎,才药到病除。
喝了福泉水,用水洗脸洗手,美容养颜,健康长寿,还能给人带来好运呢。
你们知道吗,福泉还具有“亚洲磷都”之称呢。
这里有丰富的磷矿资源,有国家投资高达60多亿的亚洲最大磷化工业基地宏福矿肥基地,它为家乡的经济腾飞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为有这样一个美丽而富饶的家乡而骄傲,同学们,我们一定要努力学好文化知识,将来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浅谈福泉地方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浅谈福泉地方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作者:任先菊来源:《当代教育》2011年第01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部大开发已有10年了。
在这10年,西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福泉市人民政府,求真务实,抓住时机,弘扬传统文化,传播和谐,点染山村胜景,歌颂盛事当今。
为了宣传福泉,歌颂福泉,打出福泉的文化品牌,当地政府对地方文化非常重视,加上福泉籍在外的专家、学者、作家和在本地工作的作家纷纷把笔投向了家乡这片神奇的土地,对福泉地方文化进行热情的讴歌。
下面淡淡对福泉市几个地方文化是怎样继承和发展的。
(1)三丰文化。
张三丰在福泉是一个妇孺皆知的人物。
大约自福泉有史以来,知名度如此之高,在福泉城乡留下的遗迹及传说故事如此之多者,再没有超过张三丰的了。
张三丰自明初入黔,选址于福泉山结茅修道之后,曾云游各地,他的足迹遍及黔中山区至今黔南各县,安顺及遵义地区,以及黔东南、铜仁等地,留下的传说都不少,但仍以福泉为最多。
因此把张三丰在这里留下的遗迹,传说及其影响称之为“三丰文化”,并作为福泉古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建设福泉新文化中一个认识的自己的重要环节,也是文化自觉性的表现。
张三丰修道之地福泉山,在“文革”期间受到损坏,现在政府给予了修复。
这对于福泉旅游业的开发也起了相应的推动作用。
我市退休教师杨国霖,原福泉市文联主席熊生祥搜集整理编辑了《张三丰》系列丛书,此书已由中国文化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这对研究“三丰文化”,探讨道家的哲学思想,对挖掘福泉文化遗产,丰富福泉古城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张三丰系列丛书的推出是我市打造“古城文化”过程中的一大喜事,是我市实施“文化亮点”战略过程中的又一个亮点,是对“三丰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2)古城文化。
福泉古城垣,始建于明洪十四年(公元138年),已有600余年的历史,尤其是连接小西门的水城,依山围水蜿蜒起伏,里外三层,气势格外雄奇,为国内保存了最完好的水城,被誉为“贵州的八达岭”,是研究古代战争不可多得的珍贵遗迹。
贵州八条叫法

贵州八条叫法一、什么是贵州八条叫法贵州八条叫法是指贵州省内八个地区的特色叫法,这些叫法是由于贵州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多元而形成的。
这些叫法不仅反映了贵州地区的民俗风情、地理特点,也展示了贵州人民的智慧和幽默感。
二、八条叫法的来源和背景2.1 八条叫法的发展历史贵州八条叫法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古代,随着历史的变迁和地理环境的不同,贵州各地区的居民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叫法。
这些叫法在当地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并传承至今。
2.2 八条叫法的背景和特点八条叫法分别是黔东南叫法、黔南叫法、黔西南叫法、黔北叫法、贵阳叫法、遵义叫法、安顺叫法和毕节叫法。
每个地区的叫法都有其独特的背景和特点,反映了当地的地理环境、民族文化和历史沿革。
三、贵州八条叫法的具体内容3.1 黔东南叫法黔东南叫法主要是指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特色叫法。
这个地区是苗族和侗族的聚居区,因此在叫法中体现了苗族和侗族的语言特色。
例如,“纳雍”被称为”纳勇”,“从江”被称为”从江哦”。
3.2 黔南叫法黔南叫法主要是指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特色叫法。
这个地区是布依族和苗族的聚居区,因此在叫法中体现了布依族和苗族的语言特色。
例如,“都匀”被称为”都匀哦”,“福泉”被称为”福泉哟”。
3.3 黔西南叫法黔西南叫法主要是指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特色叫法。
这个地区是布依族和苗族的聚居区,因此在叫法中体现了布依族和苗族的语言特色。
例如,“兴义”被称为”兴义哦”,“安龙”被称为”安龙哟”。
3.4 黔北叫法黔北叫法主要是指黔北地区的特色叫法。
这个地区是多民族聚居区,因此在叫法中体现了多民族的语言特色。
例如,“赤水”被称为”赤水哦”,“仁怀”被称为”仁怀哟”。
3.5 贵阳叫法贵阳叫法主要是指贵阳市的特色叫法。
作为贵州省的省会,贵阳市叫法体现了贵州省的汉族文化和地理特点。
例如,“花溪”被称为”花溪哦”,“观山湖”被称为”观山湖哟”。
3.6 遵义叫法遵义叫法主要是指遵义市的特色叫法。
贵州千户苗寨的民俗活动如何传承

贵州千户苗寨的民俗活动如何传承贵州千户苗寨,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多彩贵州的大地上。
这里不仅有壮观的吊脚楼群,还有丰富独特的民俗活动,它们是苗族文化的瑰宝,承载着苗族人民的历史记忆和精神寄托。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这些民俗活动面临着传承的挑战。
如何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得以传承和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千户苗寨的民俗活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苗族的芦笙舞。
芦笙舞是苗族人民在节庆、祭祀等重要场合表演的舞蹈,舞者们手持芦笙,边吹边跳,动作矫健有力,节奏明快热烈。
还有苗族的刺绣,那精美的图案、细腻的针法,无不展现出苗族妇女的心灵手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此外,苗族的银饰制作工艺也是一绝,精美的银饰不仅是装饰,更是苗族文化的象征。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民俗活动的传承面临着诸多困境。
一方面,现代文化的冲击使得年轻一代对传统民俗活动的兴趣逐渐淡薄。
他们更多地关注流行文化和现代娱乐方式,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缺乏了解和认同。
另一方面,一些民俗活动的传承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依靠口口相传和师徒传承,这种方式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中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同时,经济发展带来的人口流动也使得一些民俗技艺的传承出现了断层。
为了传承和发展千户苗寨的民俗活动,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
首先,加强宣传教育是关键。
通过学校、社区等渠道,向年轻一代普及苗族民俗活动的知识和价值,让他们从小就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
在学校开设相关的课程和兴趣小组,邀请民间艺人走进校园进行授课和表演,让学生们亲身感受民俗活动的魅力。
同时,利用现代媒体手段,如网络、电视、电影等,制作关于千户苗寨民俗活动的专题节目和纪录片,向更广泛的人群展示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其次,创新传承方式至关重要。
除了传统的传承方式外,我们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互联网、虚拟现实等,让民俗活动的传承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开发民俗活动的线上教学课程,让更多的人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人们身临其境地体验民俗活动的场景和氛围。
贵州福泉阳戏的风俗作文600字

贵州福泉阳戏的风俗作文600字The customs of Yangxi Opera in Fuquan, Guizhou are rich in tradition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Yangxi Opera is a unique local art form that combines singing, dancing, and storytelling. It is known for its vibrant costumes, elaborate makeup, and expressive movements.During performances, the actors portray a wide range of characters from folk tales, historical legends, and local stories. The melodies and rhythms of traditional musical instruments, such as suona horns and bamboo flutes, add a captivating element to the performances.In addition to its artistic value, Yangxi Opera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local 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 It is often performed during major events, such as the Spring Festival and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These performances bring the community together and contribute to the festive atmosphere.The customs surrounding Yangxi Opera extend beyond the stage. It is common for local residents to decorate their houses with red lanterns during performances to show their support and enhance the festive mood. People also dress up in traditional costumes and participate in processions and parades accompanied by the lively tunes of Yangxi Opera.Furthermore, the younger generation is actively involved in learning and promoting the art of Yangxi Opera. Local schools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s hold workshops and training sessions to pass down the skills and knowledge to the next generation. This ensures that the customs and traditions of Yangxi Opera continue to thrive and evolve.中文翻译:贵州福泉阳戏的风俗传统丰富,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贵州福泉的侗族风情如何

贵州福泉的侗族风情如何贵州福泉,这片神秘而美丽的土地上,侗族风情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侗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民族。
在福泉,侗族人民的生活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他们的风情习俗更是独具特色。
侗族的建筑风格独特而引人注目。
侗族的鼓楼,通常是村寨的标志性建筑。
这些鼓楼高大雄伟,结构精巧,不用一钉一铆,全以木榫穿插而成。
鼓楼不仅是侗族人民聚会、休息的场所,更是他们团结和智慧的象征。
福泉的侗族村寨中,鼓楼屹立其中,见证着岁月的变迁,承载着侗族的历史与文化。
侗族的风雨桥也是一大特色。
这种桥既能供人行走,又能遮风避雨,还具有独特的建筑美感。
桥身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展现了侗族人民的艺术才华。
走在风雨桥上,仿佛能感受到侗族人民过往的足迹和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侗族的服饰同样充满魅力。
侗族妇女擅长纺织和刺绣,她们用自己的巧手织就出色彩斑斓、图案精美的布料,并将其制作成华丽的服饰。
侗族女子的服饰多以蓝色、黑色为主色调,配以鲜艳的刺绣和银饰,显得庄重而又不失活泼。
男子的服饰则相对简洁,但也有着独特的细节和装饰。
侗族的音乐和舞蹈更是其风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侗族大歌,那悠扬的旋律,多声部的和声,仿佛是大自然的声音在耳边回响。
歌声中传递着侗族人民的情感、故事和对生活的向往。
芦笙舞则是侗族舞蹈的代表,舞者们手持芦笙,随着音乐的节奏翩翩起舞,动作矫健有力,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在饮食方面,侗族也有着自己的特色。
酸汤鱼是侗族人民喜爱的美食之一。
以新鲜的鱼肉和特制的酸汤烹制而成,味道鲜美,酸辣可口。
还有糯米饭,这是侗族人民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主食,口感软糯,香气扑鼻。
侗族的节日更是热闹非凡。
侗年是侗族最为重要的节日之一,每到这时,侗族人民身着盛装,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他们祭祀祖先,感恩神灵的庇佑,同时也是亲朋好友相聚的时刻。
此外,还有花炮节、萨玛节等众多节日,每个节日都有着独特的意义和庆祝方式。
侗族人民热情好客,他们注重家庭和邻里之间的关系。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节日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节日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全省共有民族成份56个,其中世居民族有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水族等18个民族。
下面店铺给大家整理了贵州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贵州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仡佬族吃新节"吃新节"是贵州各地仡佬族的传统节日,多在农历七月初七举行,有少数地区在农历六月初六。
节日这天,家家买肉打酒,杀鸡宰羊,并从地里摘些早熟的稻谷、王米作新米饭,再以釭豆、毛豆等做菜祭祀祖先。
然后全家围坐,饮酒言欢,吃新米饭,叫做"吃新"。
在贵州仡佬族中流传这样一则神话,说谷种是狗随仡佬族祖先到天上去取谷种,由于祖先的被天神扣押,狗不得已,只有用自己的尾巴悄悄把谷种带到人间,从此人类才开始有谷种种植。
“吃新节”是以祭祀祖先和自然神为主要特征的节日,主要通过祈神、娱神,来达到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意愿。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瑶族盘王节“盘王节”是一个祭祀性节日,以“还盘王愿”和“度戒”为主要内容。
“还盘王愿”是祭祀盘王,祈祷盘王的庇佑:“度戒”是瑶族男子举行的一个成人洗礼仪式(有的地方包括妇女)。
“盘王节”主要在信奉盘王自称“尤勉”的“盘瑶”的流传,以贵州榕江塔石地区的瑶族“盘王节”规模较大,有4000余人。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布依族六月六每年农历“六月六”,布依族的中老年妇女把家里用过的衣笼垫被等物,全部挑到河边、塘边、沟边等清流水之处洗净和沐浴,因为这天是龙的洗澡日,将龙洗过澡的水来洗各种污物和人身上的污垢,可避邪安康。
晚上,中老年男女歌师歌手聚集于寨中,举行对歌赛活动,一唱一喝,一起一落,大显身手,歌声不断,每每通宵达旦,一连数日,气氛热烈,蔚为壮观。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节日:苗年节苗年节,是苗族人过的最隆重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盛行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的苗族聚居区。
过苗年的日期,各地不尽相同,但都是在收谷子进仓以后,即分别为农历的九、十或十一月的辰(龙)日或卯(兔)日或丑(牛)日举行。
文化生态背景下的福泉阳戏传承与发展探析

一
、
福 泉 阳戏概 述
神、 柳青检灾 、 洒帐 、 交牲 、 请水 、 参灶 、 关告发碟 、 礼请 、 二郎领牲 、 安大旗 、 先锋 、 小神上香 、 提阴戏 、 钟馗斩鬼 、 点盘官 、 接灵官参土地 、 陪土地、 回大 熟、 回伯公 、 扯船 、 勾销 。 ] 保福科仪 的程序有 : [嗍 2 保福 科仪即保福仪式 的过程 , 包括扎坛 、 开坛请 圣、 发猖 、 回热 、 神安 位 、 盘观 茅 、 龙 造 陪茅人 、 十三 保人 、 发追 魂 碟 、 兵 、 差 踩九洲 、 土 、 家打火 、 谢 清 叫 魂 、 娘旋 转 、 娘 扫家 。3 从 生态学 上 的 “ J 生物链 ” 看, 这些仪式可 以认 为是福 泉阳戏的“ 仪式链 ” , 每道仪式程序一环扣一环 , 缺一不可 , 否则会失去 整个仪式的效果。 福 泉 阳戏 一般 在农 历正 月 间 、 农历 五月 十三 、 农历 六 月二 十 四等 期 间演 出 。一 般演 出有 文剧和
2 1 第 1瑚 02年 ( 第 11 ) 总 3 期
贵州 民族 学院 学报 ( 哲学社会科 学版)
Jun l fGuz o nv ri o r a ih u U ies y如rNain lisf hlsp ya d S ca S in e o t t aie i o h n o il ce c ) o t P o
N0. 1 Fe 20l b. 2
文 化 生 态 背 景 下 的福 泉 阳戏 传 承 与 发展 摞 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遗产保护)
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6〃24”民族传统节的传承和发展建议
贵州省福泉市马场坪办事处:王文泉“6〃24”民族传统节(二郎歌会)已列入我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
作为基层文化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加强普查工作,进行系统、有针对性的挖掘和抢救。
对列入名录的要落实保护措施,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的工作,为建设和谐马场坪作出积极贡献。
一、起源
据《平越直隶州志》载:“六月二十四日为川主二郎真君降世之辰。
”解放前,平越县城(今福泉市)及各乡镇(主要集中在马场坪、陆坪)等地为纪念二郎真君都建有二郎庙。
每到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二郎神的诞辰那天,群众都要在乡绅寨老的组织下举办庙会为二郎神祝寿,主要方式有:抬二郎神塑像游街、祈福,以祈求真君庇佑一方平安。
据《福泉县志》载:这天,戴着各式面具的“开山”、“押班”鸣锣开道,鱼、龙、虾等彩牌旌旗随行,然后是威风凛凛的马队护拥下的二郎神塑像,后面则是数十个童男童女敲着金鼓、牵着木狗相随。
隆重热闹的庙会连续三天。
农历“6〃24”期间,恰逢当地农闲期,十里八乡的民族青年男女们(主要为苗族、布依族)身着民族盛装,打着花纸伞,前往看会,能歌善舞的青年男女通过对歌相识,继而相约离开庙会场,聚集在今马场坪办事处辖区狗嵬坡、马鞍山等林间草地上,用山歌的方式向对方倾吐爱恋之情。
解放后,迎神活动逐渐停止,歌会活动则更加活跃,并逐渐吸引周边如黄平、麻江、贵定等县群众参加。
影响力逐渐扩大,围观者更是络绎不绝,人山人海。
二、基本情况
“6〃24”活动基本以民间组织形式举办,自2003年,政府为了更好的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加强对“6〃24”活动的组织管理,通过调查走访,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将6〃24”活动更名为“6〃24”民族传统节暨首届画眉节,并将庙会活动延伸,每年以政府名义组织开展男女篮球、国际标准舞、斗鸟、山歌、芦笙、民间吹唢呐、民间棒球(打耗子棒)、打陀螺等一系列比赛,每年一届延续至今。
每年节日期间组织赛事200余场(次),参加人员2000余名,参观群众扩大到省内及省外的广西、成都、重庆、广州、武汉、湖南等地,达15万人(次)。
至2007年,福泉市马场坪办事处“6〃24”
民族传统节(二郎歌会)已列入我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三、凸显的问题
(一)民族文化面临传承窘境。
“6〃24”民族传统节日(二郎歌会)最
早基本是以山歌为主,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冲击,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传承面临着失传的危机。
当主流文化、通俗文化通过传媒大量传到群众中去,年轻人不再对身边传统节日感兴趣,他们听MP3、唱流行歌曲、庆祝外国节日,而对身边传统的山歌不感兴趣,普遍认为那是老年人的瞎编胡哼,根本就上不得艺术殿堂,不“酷”、不流行;加之,有限的行政拨款对原生态的宣传、挖掘力度远远不够,传统节日对群众凝聚力正在逐渐减弱,传承链条出现了断裂。
(二)民族活动项目资源逐渐减少。
“6〃24”民族传统节作为一定区域内的民间节日,毋容臵疑已是马场坪民族文化的重要资源。
它不仅仅通过书本的和口头的传播阐发,转变为各种各样形态的文艺作品和学术研究,使之传承和推广,而且还有经过组织者通过现实的需求和独特的眼光、智慧和技巧,转化为活生生的当代民俗和节庆活动。
但如今的“6〃24”活动项目资源正逐渐枯竭,传统项目如“二郎歌会”、祈福等,在内容和形式上正逐渐走下坡路,缺乏继承和创新。
每年组织者绞尽脑汁,煞费心思而扩大范围增加群众参与力度,但保护力不从心,效果并不明显。
(三)民族活动形式逐渐演变。
“6〃24”原本为纪念因庇佑一方百姓而获得百姓尊崇的“川主二郎真君”的诞辰日,原纪念活动中虽带有一定得封建色彩,但作为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自是因为其中含有老百姓向往美好生活,含有积极向上的因素在其中,让他们在自己的生存状态下去生存发展。
政府介入组织、开发“6〃24”民族传统节,意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由于活动形式的枯竭,每年组织活动项目逐渐随着群众的喜好而转变,演变为每年一届的农民运动会,成为了无文化内涵和底蕴“伪”民俗。
(四)群众积极参与民族文化保护意识弱。
群众应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直接传承者,如果不能很好地让群众有效地参与保护,就不能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
近年来,随着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而民族文化市场的薄弱,群众积极参与民族文化保护意识淡薄,普遍认为传承民族文化是政府和传承人的事,而未形成一种自觉走近和学习民间文化,并自觉维护、抢救濒危文化物种的氛围,“文化粉丝”培养逐渐成为难点。
四、发展建议
(一)整体保护原则。
所谓“整体保护”,是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6〃24”民族传统节保护过程中,必须对节日自身及其生存空间实施全方位、整体性保护。
“6〃24”活动的整体包含了二郎真君文化、民间祈福文化、布依族、苗族风情民俗等,对“6〃24”的保护不仅是活动本身或某一项目的保护,而应扩展到对“6〃24”文化内涵的挖掘以及对其民俗民风的宣扬和传承,要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传统节日的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积极探索保护传统节日的措施和办法,使传统节日得以不断传承和发展。
(二)民间主办原则。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我们必须清醒的意识到,民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传承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
正主人。
要正确运用“行政干预”的作用,在一年一度的民族文化传统节日活动中,政府的作用应体现在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营造氛围,资金保障和加大投入等方面,或由政府引导举办,让民族文化传统节日真正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前沿阵地。
(三)文化多样性原则。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在保护原产地文化的同时,也应注意对因此而衍生出来的各种文化类型的保护。
比如“6〃24”活动因地域变迁,使活动在福泉地区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马场坪也衍生出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形式,随着经济的发展,祈福活动逐渐淡化,而对歌相对而言就丰富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芦笙歌舞和民间棒球——打耗子棒等都应予以重视,还应注意发掘地方特色,才能使其得到很好的创新和发展。
(四)原真性保护原则。
对于某些文化现象所表现出的基本形态我们可以将其大致区分为“原生态文化”和“次生态文化”两类。
我们反复强调对传统文化遗产实施全方位保护,目的就是在大开发到来之前建立起这样一个传统文化基因库,将那些具有原生态性质的传统文化遗产保护下来。
对“6〃24”文化的保护,除了多样性和整体性保护之外,还要注意原真性保护,不能使其变为“伪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