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西方哲学的思想进程从笛卡尔到康德黑格尔到马克思

合集下载

超·极简西方哲学史梳理

超·极简西方哲学史梳理

超·极简西方哲学史梳理几千年了,西方有那么多哲学家,每一个似乎都非常晦涩难懂。

有没有办法简化下,勾勒下哲学史呢?看完《苏菲的世界》,再结合我之前的一些思考和理解,我终于感觉有了点眉目。

试着以最简单精要的文字梳理下哲学史的框架。

或许你看完了,能迅速智慧+1。

哲学史三段论及代表人物首先,拎出三个人,通过他们可以把哲学史分成三阶段,分别是苏格拉底,笛卡尔,康德。

哲学史三阶段就可以这样分:①、从苏格拉底到笛卡尔之前,哲学核心问题是“世界究竟是什么?”显然这是人最古老最直觉要问的问题。

一个古人看天之高远,星空无穷,日月轮转,男女生死,总是想知道“它为啥是这样的呢?为啥不是另外一个样儿呢?为啥会存在呢?来自哪里呢?”,总之都是探究世界的真相或起源的问题。

讨论这类问题的哲学都叫做“本体论”,你可能听说过。

②、从笛卡尔到康德之前,哲学核心问题变为了“人是怎么认知世界的?”因为笛卡尔开始怀疑人的认知能力。

想想,如果认知都有问题,搞不清楚,何谈解答上一个问题呢,对吧?事实上他怀疑一切,最终想到“我思故我在”,这是唯一不用怀疑的,由这一点出发重新确定我们能知道什么。

讨论这类问题的哲学都叫做“认知论”,你可能也听说过。

③、从康德之后,核心问题再次变化,变为“人应该做什么?”因为康德解决(注意,不是解答,后面会有具体说明)了以上俩问题,人终于回想起来,我问那俩问题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当然是指导我们如何生活,如何行动喽。

从这以后,慢慢的,本体论的问题都交给科学(主要是物理、生物和系统科学)去逼近,近来认知论的问题随着信息论、脑神经和认知科学的发展,也逐步交由科学去探索。

剩下的哲学问题主要就是研究道德,道德就是指导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东西嘛,所以也可以称为“道德哲学”。

好了,三个人,对应三个问题,对应三个时代,对应三类哲学。

苏格拉底,笛卡尔,康德。

世界是什么?人怎么认知的?人该做什么?本体论,认知论,道德哲学。

哲学史就以超极简的方式说完了。

现代西方哲学之三:近代哲学简介笛卡尔、康德、黑格尔

现代西方哲学之三:近代哲学简介笛卡尔、康德、黑格尔

(1)否定包含在经验知识中的理智具有先 天确实性。 抓住因果概念来展开其论证。 因果关系之观念在人类自然知识中是普遍 有效和必不可少的,这是一个基本事实。 但对认识论研究来说,关键问题在于如何 解释这一事实。 例:因果观念的普遍有效性的根据是什么?
人类认识对象分为两类: 观念之间的关系:形成的知识具有先天确定性, 即确实性不依赖后天经验。 例:数学知识。 例:3×5=30÷2 两个计算概念具有必然相等的 数量关系。 事实:揭示人类外部现实世界经验知识的客观真 理性问题,这类知识有没有理智所保证的必然性。
(3)缺点 A、感性所及的范围规定了知识所能及的 范围。 B、感觉作为外物对感官的影响必定受感 官自身特性的制约,并还要受感知者在进 行感知时的个别状态的制约,既如此,凭 什么确定感觉的客观真理性呢?
C、逻辑范畴的客观真理性必定源自感觉 的客观真理性。 我们又不得不迟疑:感觉不等同于外界自 身的物质。 例:盐:咸味。 不能说咸味是盐自身的性质,只能说盐有 某种性质引起我们感官产生这种味觉反应, 这种性质是什么,我们还不得而知。
(2)理论内核: A、洛克认为理智因素是共相和普遍概念 即逻辑范畴,笛卡尔的天赋观念无非就是 这些逻辑范畴。 这样向天赋观念挑战,提出了著名的“白板 说 ”。
B、逻辑范畴来源于感觉: 对外的感觉——感受外物影响的自然能力, 其产物是“感觉、观念”。 对内的感觉——即“反省观念”:心灵在 对“感觉观念”进行比较、联结、组合及 推理活动时,形成了一些非理智自身产生 的观念。人的知识就是在这两类“简单观 念”基础上构筑的“复杂观念”。
但必须回答一个问题: 主体理智之起源; 主体理智方面与感性方面的关系。 笛卡尔:主体在理智方面有天赋观念—— 由比人更高的存在上帝印入人的心灵中, 而借助神学本体论而不是在认识论范围内 作答。 遭到经验论者反对。

请简要概括西方哲学的三个阶段

请简要概括西方哲学的三个阶段

请简要概括西方哲学的三个阶段西方哲学的历史,可以说是个“从无到有”的过程,简直就是一部思想的长跑。

要说它的三个阶段,嘿,真得从远古时代说起,那个时候的人们对世界的理解简单得像个小孩玩泥巴。

想象一下,一个充满好奇心的古希腊人,头脑里充满了疑问,“天空为什么是蓝的?海水为什么是咸的?”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正是西方哲学的萌芽。

从这开始,哲学家们逐渐走出了迷雾,向着深奥的思考进发。

第一阶段,也就是最初的“自然哲学”,完全是为了搞明白自然界的奥秘。

古希腊的“七贤”们,开始用理性、逻辑去探讨这个世界,不再仅仅依赖神话传说。

像泰勒斯就提出过“水是万物的本源”,虽然听起来有点像是随便猜的,但是那时候谁都没想过要“用科学”来解释世界。

哲学家们的思维越来越开阔,感觉就像一群人站在山顶上,试图看清楚整个世界的模样。

接着啊,西方哲学进入了第二个阶段——那个讲究理性与道德的大时代,差不多是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

当时的哲学家像是进入了一个新的思维维度,“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往哪里去?”这些问题开始变得越来越重要。

毕竟,人的存在意义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回答清楚的。

最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这些名字你听了肯定不陌生。

苏格拉底呢,彻底打破了传统的“神话式”理解方式,开始问人们“你怎么知道你知道的是真的吗?”这句话一问出来,简直让整个雅典的哲学圈儿都炸开了锅,很多人开始怀疑自己曾经觉得理所当然的东西。

他的学生柏拉图更加大胆,提出了“理念论”,他说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理想”世界的反映,人类生活在一个不完美的影像里,而真正的“真理”是存在于理想的世界中。

换句话说,就是我们的感官只能看到模糊的影像,真正的实质需要通过思想才能触及。

这么一说,你是不是也觉得生活有点儿虚幻?但是你也不能怪柏拉图,他可是那时候的哲学巨头,虽然他的理想国设想有点儿“理想化”,但是给后世留下了许多深思。

亚里士多德的出现,可以说是为这个时代画上了句号。

从康德到黑格尔近现代哲学的演进

从康德到黑格尔近现代哲学的演进

从康德到黑格尔近现代哲学的演进近现代哲学是指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之间的一段时期,这个时期出现了一系列对传统哲学观念的质疑和变革。

康德和黑格尔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哲学家,他们的思想对于整个近现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康德的先验论和道德哲学入手,逐渐展开到黑格尔的辩证法哲学,探讨近现代哲学的演进。

一、康德的先验论康德认为,人们的认识活动不仅仅是依赖于经验和感觉,还需要先验的概念来构建和组织经验的内容。

他提出了先验认识的观点,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是基于先天的形式和原则,而不是对于外界事物的直接感知。

康德将认识活动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通过研究纯粹的理性认识,他建立了先验主义的哲学体系。

康德的先验认识包括两个重要的概念:时间和空间。

他认为,时间和空间是人类对于外界事物的先天观念,是所有经验的基础。

同时,康德主张人类的认识能力有限,只能是对于现象的认识,而无法获得事物本质的认识。

他提出了“物自体”和“物现象”的区分,认为人类只能认识到事物表象的现象,而无法直接抵达事物的本质。

二、康德的道德哲学除了先验论,康德的道德哲学也是他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康德认为道德行为应该根据理性原则而非感性冲动来决定,他提出了“为人必须作为目的而非工具对待自己和他人”的道德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在行为中尊重人类的价值和尊严,不得将他人当作手段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康德的道德哲学强调了人类的自由和人的尊严。

他认为,人类作为有自由意志的存在,应该根据理性的原则来选择行动,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康德的道德理论也对后来的伦理学有着深刻的影响,引发了对道德行为的探讨和思考。

三、黑格尔的辩证法哲学黑格尔是康德的学生,他继承了康德的思想,并发展出了自己的辩证法哲学。

黑格尔认为,认识的过程是一个辩证的过程,现实世界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整体。

他提出了“辩证法”的概念,认为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是通过对立面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来实现的。

黑格尔的辩证法哲学包括三个重要的阶段:论点、反论和统一。

近现代西方哲学史

近现代西方哲学史

近现代西方哲学史介绍如下:
近现代西方哲学史是指从17世纪开始至今的西方哲学发展史。

在这段时期中,人们对传统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思考产生了重大影响,引发了许多哲学思想上的革新和转变。

17世纪的西方哲学以英国哲学家培根、洛克、休谟等人为代表,主要探讨了认识论、经验论、政治哲学等问题,强调以经验为基础的知识和思考方法。

18世纪,欧洲大陆的法国、德国哲学家开始崛起,他们对于自然哲学的探索,开启了新的哲学思考模式。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的思想,探讨了心灵与身体的关系,这对现代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德国哲学家康德则创立了“先验认识论”,并开创了“自由意志论”和“宇宙论”等学说。

19世纪,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成为欧洲大陆哲学的重要思潮,强调历史的发展与自然进化的关系,影响了现代哲学和社会科学。

另外,尼采、马克思、恩格斯等人也都在哲学、政治、社会等领域提出了自己的思想理论。

20世纪以来,西方哲学发展进入了后现代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思想流派,如分析哲学、存在主义、后结构主义等,这些思想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当代西方文化和社会思潮。

总之,近现代西方哲学史是一个思想变革、思潮纷呈的历史时期,其思想贡献对于人类思考与进步有着重要的影响。

西方哲学的三次转向

西方哲学的三次转向

西方哲学的三次转向西方哲学从古希腊发展而来,源远流长。

而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三次重大的转向。

西方哲学史乃是不同历史时期的西方哲学家连续性地思考共同关注的哲学问题的结果。

不管哲学家们对哲学问题的理解如何引申出迥然各异的结论,他们思考的对象却是共同的。

这一对象包含着三个不同的侧面:第一:个人面对的外部世界以及外部世界中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第二:作为个人反思对象的自我以及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第三:沟通个体与外部世界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关系的媒介物,其中特别重要的是语言以及蕴涵在语言中的语法、语义、语用和逻辑问题。

1,第一次转向学术界普遍认为,苏格拉底将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人和社会。

色诺芬在那时就指出了苏格拉底与其他希腊哲学家在研究论题上的不同。

他说,苏格拉底“不像其他大多数哲学家那样,论辩事物的本性,推想智者们所称的宇宙是怎样产生的,天上所有的物体是通过什么必然规律而形成的。

”苏格拉底“时常就一些关于人类的问题作一些辩论,考究什么事是虔诚的,什么事是不虔诚的;什么是适当的,什么是不适当的;什么是正义的,什么是非正义的;”后来,罗马时代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西塞罗更明确地把苏格拉底与早期希腊哲学家在研究旨趣上的区别概括为“天上”与“人间”之别。

苏格拉底自己也承认,他早年曾学习研究过自然哲学,后来对自然知识不感兴趣了,转而研究人,尽管他还是尊重自然知识的。

因此,学术界常把苏格拉底看作西方哲学的转折性人物。

2,第二次转向通常认为笛卡儿是西方近代哲学的开创者,也是哲学史上的转折性人物。

从笛卡尔起,哲学一下转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范围,一个完全不同的观点,也就是转入主观性的领域,转入确定的东西。

换言之,从笛卡尔开始自我觉醒,从此,哲学家对自我及自我与他者关系的反思就上升为哲学思考的基础和主题。

这里道理是十分简单的,既然哲学乃是思维,而思维发自自我,那么在自我本身被澄清之前,哲学对具体问题的研究难道能获得其确定性吗?如果说古代哲学家致力于求存在论的原理,即求存在的终极原因、终极实体的话,那么笛卡儿的哲学所探讨的首先是关于人类知识的根本原理,即为科学为知识的确定性寻求可靠的根据、基础,成为人类知识这棵大树的根。

近代西方哲学的思想进程从笛卡尔到康德黑格尔到马克思

近代西方哲学的思想进程从笛卡尔到康德黑格尔到马克思

近代西方哲学的思想进程--从笛卡尔到康德、黑格尔到马克思哲学开始于怀疑一切哲学生来就是一个异形。

她拥有的是任何其他学科都不具备的特定。

让我们来看看黑格尔关于这一点是怎么说的。

在其著作《小逻辑》的导言部分中,黑格尔开篇就对哲学的性质进行了阐发:哲学缺乏别的科学所享有的一种优越性,哲学不似别的科学,可以把表象所直接接受的东西假定为其对象,或者可以假定在认识的开端和认识的进程中有一种现成的认识方法。

抛开西方哲学的专有词汇,用中国人熟悉的言语来翻译就是:哲学的开端就是普遍的怀疑,彻底地反思一切外部经验和内部经验,所有曾经认为值得信赖的东西都需要被质疑,所有曾经从外部接受的断言、命令、真理都需要被反思。

正是这一点使哲学的学习和思考孤立、高深和玄妙,使很多人不理解、误解哲学,但也正是这点成就了哲学最有价值的理论品质:哲学永远在根基上对其他所有学科进行彻底的审视。

具体展开说明。

一般而言,除哲学外所有的学科都有其理论前提,有一些不证自明的公理,有一些必须首先在逻辑上被接受的概念。

这些不证自明的公理和概念构成他们的基石。

在绝大多数时间里,这些理论基石不被怀疑。

只有发展到一定阶段,遇到了不可逾越的障碍时,这些曾经被不假思索接受下来的理论基石才会被怀疑。

而一旦被怀疑,建立在基石上原有的庞大体系就会发生崩溃和瓦解,而代之以新的,包含更广的基石。

近代物理学从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到爱因斯坦相对论体系的嬗变充分地展现了这一过程。

牛顿体系包含了很多不加思考就被接受下来的概念,比如质点,力、绝对时空观等等。

牛顿曾经天真而自信地认为,他的体系中不包含任何哲学思辨的成分,完全建立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

事实证明他的自信完全错误,牛顿力学中的绝对时空观使得人们的思维固化,严重阻碍了人们去建立更加符合客观实际的相对时空的观念。

其中原因,正是那些未经审视就被无条件接受下来的概念,可以说,正是理论上的盲目导致曾经做出巨大贡献的经典力学体系在19世纪下半期反而变成了人类认识自然的巨大阻碍。

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传统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传统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传统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摘要:马克思发现和克服旧哲学的矛盾和弊端,本身有一个不断认识和实践的过程。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总体上没有超出康德道德哲学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思想逻辑,明显带有黑格尔“三段论”历史逻辑及意识哲学的痕迹,只是马克思思想转变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这时他还没有能够对传统哲学的形而上学思辨唯心主义方法进行彻底而系统的批判,他对传统哲学思维方法的清算和新哲学思维方法的确立。

开始于《神圣家族》,完成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成熟于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

马克思在此基础上,实现了整个哲学的革命变革,批判地继承了旧哲学的合理因素。

马克思主义哲学有自己明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不是超越唯物主义和唯主义对立之上的第三种哲学,不是道德哲学,也不能归结为人道主义,而是以共产主义为旨归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即历史唯物主义;它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不是道德伦理批判、单纯的价值批判或文化批判,而是针对资本主义现实矛盾和冲突的真正的社会批判;它依托于具体科学和经验事实,但又不局限于具体科学的问题和方法,不为一时一地的经验所局限,而是以全部人类历史和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生、发展为其考察的对象,是人们认识和改造现存世界秩序的强大思想武器。

我们在吸收借鉴现代西方哲学时,不应忽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以及它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区别和对立。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哲学、现代西方哲学、哲学思维方式、方法论、哲学革命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无疑是从西方传统哲学中产生出来,又使它经过质的飞跃而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一种彻底的唯物主义学说。

现在,不管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持一种什么态度,国内外哲学家们一般都承认,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宣告了西方传统哲学的终结,开辟了现代哲学的新思路和新视野,使哲学发生了根本性的革命转变。

但在对这种哲学革命的真实内容和意义的认识与评价上,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西方哲学的思想进程--从笛卡尔到康德、黑格尔到马克思哲学开始于怀疑一切哲学生来就是一个异形。

她拥有的是任何其他学科都不具备的特定。

让我们来看看黑格尔关于这一点是怎么说的。

在其著作《小逻辑》的导言部分中,黑格尔开篇就对哲学的性质进行了阐发:哲学缺乏别的科学所享有的一种优越性,哲学不似别的科学,可以把表象所直接接受的东西假定为其对象,或者可以假定在认识的开端和认识的进程中有一种现成的认识方法。

抛开西方哲学的专有词汇,用中国人熟悉的言语来翻译就是:哲学的开端就是普遍的怀疑,彻底地反思一切外部经验和内部经验,所有曾经认为值得信赖的东西都需要被质疑,所有曾经从外部接受的断言、命令、真理都需要被反思。

正是这一点使哲学的学习和思考孤立、高深和玄妙,使很多人不理解、误解哲学,但也正是这点成就了哲学最有价值的理论品质:哲学永远在根基上对其他所有学科进行彻底的审视。

具体展开说明。

一般而言,除哲学外所有的学科都有其理论前提,有一些不证自明的公理,有一些必须首先在逻辑上被接受的概念。

这些不证自明的公理和概念构成他们的基石。

在绝大多数时间里,这些理论基石不被怀疑。

只有发展到一定阶段,遇到了不可逾越的障碍时,这些曾经被不假思索接受下来的理论基石才会被怀疑。

而一旦被怀疑,建立在基石上原有的庞大体系就会发生崩溃和瓦解,而代之以新的,包含更广的基石。

近代物理学从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到爱因斯坦相对论体系的嬗变充分地展现了这一过程。

牛顿体系包含了很多不加思考就被接受下来的概念,比如质点,力、绝对时空观等等。

牛顿曾经天真而自信地认为,他的体系中不包含任何哲学思辨的成分,完全建立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

事实证明他的自信完全错误,牛顿力学中的绝对时空观使得人们的思维固化,严重阻碍了人们去建立更加符合客观实际的相对时空的观念。

其中原因,正是那些未经审视就被无条件接受下来的概念,可以说,正是理论上的盲目导致曾经做出巨大贡献的经典力学体系在19世纪下半期反而变成了人类认识自然的巨大阻碍。

于此相对,哲学没有任何既定的前提,没有任何不证自明的公理,哲学中哪怕最基本的概念也要被反思。

哲学不能轻易地下定义,因为下定义必有其前提,这就是找到一些其自身已经拥有必然性基础的概念体系,只有用真实的概念才能去做出真实的定义,但从哲学的真精神出发,我们必须去追问这些作为前提的所谓真实概念是如何成立的。

所以哲学的开端不能来自一个定义,哲学只能有一个开端,这就是彻底的反思,对一切的反思。

说一句题外话。

哲学最基本的品质是彻底的怀疑。

很明显,这种彻底的反思精神不可能诞生于高歌猛进,一帆风顺之时。

成功者专注的是外部世界的烦扰和感性的繁复。

需要一个契机,需要一个时代的契机才能使精神转向自身,转向对自我的反思。

目前身处的时代,正是一个从对外部世界的纷扰中抽离我们的注意力,去反省内心的时刻。

这里选择一段黑格尔的精辟阐述。

由于当时德国与当今中国在现实问题上的契合,这些两百年前的话仍然对我们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就时刻来说,似乎这样的情况已经到来,即哲学已有了引人注意和爱好的展望。

因为在短期前,一方面由于时代的艰苦,使人对于日常生活的琐事予以太大的重视;另一方面,现实上最高的兴趣,却在于努力奋斗去拯救整个国家和民族在生活上和政治上的全部危局。

这些工作占据了精神上的一切能力,各阶层人民的一切力量,致使我们精神上的内心生活不能获得宁静。

世界精神太忙碌于现实,太驰骋于外界,而不惶回到内心,转内自身,以徜徉自怡于自己原有的家园。

现在,现实潮流的重负已经减轻,日耳曼民族已经把他们的国家,一切有生命有意义的生活的根源拯救过来。

于是时间已经到来,在国家内,除了现实世界的治理之外,思想的自由世界也会独立繁荣起来。

在这种深邃的态度里,精神提高了他的尊严,而生活的浮泛无根,兴趣的浅薄无聊,因而就被彻底摧毁。

浅薄的识见均被暴露出来,因而也就烟消云散了。

这种精神上情绪上深刻的认真态度就是哲学真正的基础。

哲学所要反对的,一方面是精神沉陷在日常急迫的兴趣之中;一方面是意见的空疏浅薄。

精神一旦为这种空疏浅薄的意见所占据,理性便不能追寻他自身的目的,因而没有活动的余地。

不去认识真理,只去认识那表面的,有时间性的偶然的东西,只去认识虚浮的东西,这种习气在哲学里已经广泛的造成,在我们的时代里更为流行,甚至还加以大吹大擂。

我要特别呼吁青年的精神,因为青春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尚没有受到迫切需要,狭隘的目的系统的束缚,而且还有从事于无关于自己利益的科学工作的自由。

一个有健全心情的青年还有勇气去追求真理,而真理的王国是哲学最熟悉的领域,这个领域也是哲学所缔造的,通过哲学的研究,我们可以分享真理。

我首先要求诸君信任科学,信任理性,信任自己并相信自己。

追求真理的勇气,相信精神的力量,乃是哲学研究的第一条件。

人应该尊敬他自己,并应该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

精神的伟大的力量是不可以被低估和小视的。

西方哲学讨论的核心是找寻逻辑上拥有不可辨驳的真实性的起点哲学的讨论涉及三本根本性的范畴:真、善、美。

所谓"真",即真实无妄,即非生非灭、即逻辑上拥有不证自明的实在性、即其存在不可被否认。

西方哲学从她最初的自然哲学思考开始,就更加关注在如何寻找到"真",如何达到"真",如何获得"真"。

对真实性的追寻,也是近代西方哲学中大陆理性派、英国经验派到黑格尔的共同努力。

大陆理性派的理性方法--对理性规则的确认大陆理性派开始于笛卡尔,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和数学家。

他对如何达到"真"的探讨路径充分体现了大陆理性派的思考原则。

在笛卡尔之后,另一位思想家斯宾诺莎的思考继续了笛卡尔的路线并将其发展。

斯宾诺莎之后的第三位哲学家是莱布尼茨。

第一位理性派哲学家: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笛卡尔是一个大胆的哲学家。

他的思考起始于彻底的、完全的怀疑,对一切的怀疑。

他首先对感觉内容进行了彻底的怀疑。

他认为,感觉带给我们的只是绝对偶然的意见,不仅两个人对同一个事物的感觉不一样,哪怕一个人对同一件事物的感觉也毫不相同。

其次,笛卡尔对数学真理和物理学的真理也进行了大胆怀疑。

他认为,所有数学知识都没有不证自明的真理性,所以他们可能都是错的。

比如2+2不等于4,只不过上帝在造人时,有意使人错误地认为2+2=4,如此我们就有了这个错误的观点。

而物理学的真理性就更加令人怀疑了,因为物理学不但以数学为基础,其中更包含了偶然性的感官经验。

笛卡尔对数学和物理学的怀疑到底有没有道理?这个问题对于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来说并不难回答。

从欧式几何到非欧几何学的发展,从经典力学到相对论的发展充分展现出这种彻底怀疑精神的价值。

牛顿曾经认为绝对时空、欧几里得空间是毋庸证明的、自明的真理。

然而,事实说明他是错误的。

回顾一下古希腊自然哲学的演变,就可以看到。

绝对时空观和欧几里得几何学都不过是古代自然哲学家的一种理论假设,其中反应了古希腊人对世界的形而上学观念。

中国人对世界的形而上学观念就与古希腊人不同,所以中国人没有一种脱离了观察者的,所谓纯粹客观而绝对的时空观念。

而抛弃了传统绝对时空观的黎曼与爱因斯坦等人更是创造出了一套与牛顿体系完全不同的科学理论,事实证明,他们比牛顿更加符合客观实际。

笛卡尔还怀疑了自己头脑中所具有的全部知识,包括伦理规范、习俗信仰等等。

在进行了一番彻底的怀疑之后,笛卡尔认为这些知识都没有"真"的属性,不具有不证自明的性质。

到最后,笛卡尔认为,连自己是否存在都是可以被怀疑的。

因为并没有证据可以确定无疑地证明自己的存在。

总之在经过了一番彻底怀疑之后,笛卡尔找到了一个拥有不证自明的真实属性的东西,这就是怀疑本身。

他说,我怀疑一切,一切都禁不住我的怀疑,但到最后,有一件东西却是无可怀疑的,这就是:我在怀疑本身是不可怀疑的。

我在怀疑一切本身就证实了怀疑的存在,所以怀疑是真的我在怀疑证实了怀疑的不可怀疑,这个结论拥有被形式逻辑所保证的必然性。

应该说,笛卡尔的结论具有了不起的意义。

下面就来逐步阐发。

可以看到,笛卡尔实际上遵循这么一种思路,即抛弃掉思想中的一切内容,一切具体的东西,来讨论剩下的是什么。

思想的内容无非两种,一种是外部经验,来自感官,比如颜色,气味等等感觉;一种是内部经验,来自思维,比如情感,想象,概念等。

然而正如笛卡尔的工作所展示的,这两种经验的真实性至少在理论上得不到保证,因此必须放弃对他们的确认。

在抛弃了思想中的一切具体内容之后,思想还留下什么呢?有人可能会说,把内容都抛掉了,岂不是什么都没有了?!但在西方文化的逻辑中,这个问题的答案却迥然不同。

抛弃掉具体内容之后,留下的是一个空洞的形式。

这里打个比喻:思想的内容好比水桶里的水,思想的形式好比水桶,如果没有桶,水难以成形,它是散漫地流淌在地面上的一滩无形的东西,任意流淌。

把水放在水桶中,水就有了水桶的形状,水桶把自己的形状赋予无形的水,使水不致于限于那种任意流淌的散漫状态中。

于此类似,思想的内容就是水,思想的形式就是水桶。

除去水桶--思想的形式,则水--思想的内容就是杂乱、散漫的,只有把水装在桶中,散漫一滩的思想内容才能被聚拢成为有形、有体的东西。

所以如果抛弃掉思想的具体内容,留下的就是思想的形式。

下面继续展开。

在我否定一切思想内容之后,我找到了一个拥有真实性的东西--思维的形式,具体地说,它是"否定"或者"怀疑"思维本身。

否定性是人类思维的根本属性,是区分人类与动物思维的本质特征。

否定性思维就是自我意识。

毫无疑问动物也有一定的思考能力,有些有很高的智商。

但所有动物都没有反思性、怀疑性的自我意识,这里举一个例子证明这个论点:鱼在水中游,它看到世界与人类看到的截然不同,那是一个弧形弯曲的空间,道理是光线在水中的折射率远大于空气。

想象一下,鱼是否有过怀疑这个世界的真实形状并非如何呢?没有,而人类却能够思考这一点,这非由于人类的天然感觉能力比鱼儿高出多少--在某些领域人类的感觉能远逊于动物--而是人类对看到的东西进行了否定性思考。

当我看到什么东西时,我却怀疑我看到的。

显然,我怀疑我看,证明首先我知道我在"看",或者说我对自己"看"这件事情本身有"看"到。

只能单纯地感知外物,但对自己感知外物这个行动本身没有任何的感知,或者说,不知道自己在看,不知道自己在听,于是视觉和听觉等感觉便处于相互分离的状态。

从视觉和听觉中得来的信息不能被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正好比水桶装水的道理。

没有水桶,水就是散漫一滩的无形之物。

没有自我意识,感觉信息就是杂乱的质料,其中毫无规律可言,就难以超越感觉阈的限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