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辨证理论研究.ppt
合集下载
温病学第二章

21/01202//210/2120
46
第四十六页,共60页。
2.温病、温疫各不相同
以清代医家陆九芝为代表:“温为温 病,热为热病……与瘟疫辨者无他,盖 即辨传染不传染耳!”
21/01202//210/2120
47
第四十七页,共60页。
如喻嘉言所说湿温病,虽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但只有当它发病后表现出强烈的传染性和流 行性,才能称为疫疠即温疫;如果是散在发 生,没有 引起传染和流行,则不能称为温疫, 仍称为湿温。
第十八页,共60页。
前期阶段以机体功能失常为主。
后期阶段以实质损害为明显,主要是阴津的耗损及 重要脏器的损伤。
湿热性质的温邪在病变发展过程中,有湿热化燥化 火的过程。
在卫气分阶段,往往经过湿邪燥化,方可逐渐入营 入血。
温邪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病情逐渐加重,病变由 实到虚,最终可以导致死亡。
起病急,传遍快
发热,热象偏重
易化燥伤阴
易内陷生变
21/01202//210/2120
21
第二十一页,共60页。
化燥伤阴
上焦多伤肺阴:症见口鼻咽喉干燥,干咳无痰或有少许 粘痰。
中焦多伤胃阴:症见口渴欲饮,食少,舌绛光亮 如镜。
下焦多伤肝肾之阴:症见低热、身倦、颧赤、手足心 热于手足背、舌绛干痿。
温病的概念
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 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 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21/01202//210/2120
1
第一页,共60页。
几大要素
病因-温邪 属性-属热,具有温热性质 证候特点-以发热为主,热象偏重 病机特点-易化燥伤阴 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21/01202//210/2120
温病的辨证ppt课件

示意图
卫气 脉外 水谷精微
营血 脉内
卫 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 —最浅 (人体的抗邪、保卫功能)
气 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较深 ( 各脏腑的功能)
营 和调五脏,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最深 (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濡养五脏六腑)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转归】 ①从表外解而愈 ②卫分 顺传 逆传
气分 心营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二)气分证
概念 指温邪入里,未传入营血分,影响人体
脏腑或组织气机活动失常的一类证候类型。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病机分析
温邪袭表
舌边尖红 苔薄白脉 浮数
卫受邪郁
卫气抗邪 肺气失宣
肌表失养 开合失司 发热
咳嗽
温邪上扰 温邪伤津
头痛 口微渴
恶寒 无汗或少汗
元代《卫生宝鉴》中开始区分气分热和血分 热的证治。
明末吴有性论《温疫论》中有温疫病邪在 “气分”和“血分”而采取不同解法的论述: 认为邪在气分正气尚盛,可从战汗顿解; 疫邪传留于血分,邪气从斑透而渐愈。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研究论证 广泛开展了卫气营血临床研究
卫气 脉外 水谷精微
营血 脉内
卫 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 —最浅 (人体的抗邪、保卫功能)
气 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较深 ( 各脏腑的功能)
营 和调五脏,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最深 (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濡养五脏六腑)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转归】 ①从表外解而愈 ②卫分 顺传 逆传
气分 心营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二)气分证
概念 指温邪入里,未传入营血分,影响人体
脏腑或组织气机活动失常的一类证候类型。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病机分析
温邪袭表
舌边尖红 苔薄白脉 浮数
卫受邪郁
卫气抗邪 肺气失宣
肌表失养 开合失司 发热
咳嗽
温邪上扰 温邪伤津
头痛 口微渴
恶寒 无汗或少汗
元代《卫生宝鉴》中开始区分气分热和血分 热的证治。
明末吴有性论《温疫论》中有温疫病邪在 “气分”和“血分”而采取不同解法的论述: 认为邪在气分正气尚盛,可从战汗顿解; 疫邪传留于血分,邪气从斑透而渐愈。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研究论证 广泛开展了卫气营血临床研究
中医温病病例分享

适当运动
根据患者病情和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如散 步、太极拳等轻度运动,以增强体质,促进康复。
定期随访安排
随访时间
出院后第1个月、第3个月、第6个月各进行一次随访,以 后每半年随访一次。
随访内容
包括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中医四诊信息,以及血常 规、尿常规、肝功能等现代医学检查指标。
随访方式
望诊
观察患者面色、舌苔、神态等,结合中医理论进行辨证施治。
切诊
通过触摸患者脉搏,了解脉象变化,辅助判断病情和预后。
问诊
详细询问患者病史、症状、生活习惯等,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参 考依据。
04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
常见并发症类型及危险因素
常见并发症类型
如高热惊厥、神昏谵语、吐血、便血等,多因热邪炽盛、阴液耗损导致。
可采用门诊复查、电话随访、网络随访等多种方式进行。
生活方式调整建议
起居有常
建议患者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同时,注 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
饮食有节
遵循中医“药食同源”的理念,合理搭配食物,做到营养均衡。同 时,注意饮食卫生和进食方式,避免暴饮暴食。
戒烟限酒
烟草和酒精均为温病的诱发因素,患者应戒烟限酒,以降低复发风 险。
04
05
康复期管理与随访计划
康复期注意事项
饮食调养
建议患者遵循清淡、易消化的原则,多食用富含蛋白质和 维生素的食物,如鱼、瘦肉、蛋、新鲜蔬果等。同时,避 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情志护理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过大。家属和医护人员应给 予患者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中医温病病例分享
演讲人: 日期:
根据患者病情和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如散 步、太极拳等轻度运动,以增强体质,促进康复。
定期随访安排
随访时间
出院后第1个月、第3个月、第6个月各进行一次随访,以 后每半年随访一次。
随访内容
包括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中医四诊信息,以及血常 规、尿常规、肝功能等现代医学检查指标。
随访方式
望诊
观察患者面色、舌苔、神态等,结合中医理论进行辨证施治。
切诊
通过触摸患者脉搏,了解脉象变化,辅助判断病情和预后。
问诊
详细询问患者病史、症状、生活习惯等,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参 考依据。
04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
常见并发症类型及危险因素
常见并发症类型
如高热惊厥、神昏谵语、吐血、便血等,多因热邪炽盛、阴液耗损导致。
可采用门诊复查、电话随访、网络随访等多种方式进行。
生活方式调整建议
起居有常
建议患者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同时,注 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
饮食有节
遵循中医“药食同源”的理念,合理搭配食物,做到营养均衡。同 时,注意饮食卫生和进食方式,避免暴饮暴食。
戒烟限酒
烟草和酒精均为温病的诱发因素,患者应戒烟限酒,以降低复发风 险。
04
05
康复期管理与随访计划
康复期注意事项
饮食调养
建议患者遵循清淡、易消化的原则,多食用富含蛋白质和 维生素的食物,如鱼、瘦肉、蛋、新鲜蔬果等。同时,避 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情志护理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过大。家属和医护人员应给 予患者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中医温病病例分享
演讲人: 日期:
《温病条辨》序课件

若夫:句首语气词,提起另一个话题。可 译为“说到”、“要说”。 “折杨皇荂”两句比喻浅显的医学内容易 被人了解。 “阳春白雪”两句比喻高妙的医学理论了 解的人很少。和(hè贺):跟着唱和。 知我罪我:深知我与怪罪我。后以此表示 别人对自己的毁誉。语出《孟子 · 滕文公 下》。罪:名词活用作动词。 有: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相当于 “又”。
亡如世鲜知十之才士:无奈世上少有闻 一知十的有才能的人。亡如:无奈。亡: 通“无”。鲜:少。知十:“闻一以知 十”的略写,喻触类旁通。语出《论 语·公冶长》。才士:有才德的人。 阙如:存疑不言,空缺不书。语出《论 语 · 子路》“ 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 也” 。如:词尾。
举一反三:谓由此及彼,善于类推。语 出《论语 · 述而》。本课具体比喻缺少 善于变通仲景的理法以治疗温病的人。 按图索骥:按照图像寻找骏马。比喻拘 泥成法,不知变通。语出《汉书 · 梅福 传》。本课意为只会按照《伤寒论》书 中的办法治疗温热病。 御风以絺:用细葛布挡风。比喻方法不 当,徒劳无益。本课指用治疗伤寒的方 法治疗温病,毫无效果。
内容提要
第一部分:分析温病“病多而方少”的原 因。 第二部分:批评历代医家墨守成规,“以 伤寒之法疗六气之疴”造成的严重后果, 赞扬刘完素、叶天士开创了温病治疗的新 天地。 第三部分: 赞扬吴瑭“嗜学不厌,研理务 精”的可贵精神及对温病学的杰出贡献, 高度评价《温病条辨》一书的社会作用和 学术价值。鼓励吴氏早日公之于世。
中流一柱:指砥柱山屹立于黄河三 门峡东的激流中。语出《晏子春 秋》。后以比喻堪当大任、支撑危 局的人。又作“中流砥柱”。 父以传子:即“父以〔之〕传子”, 父亲把它传给儿子。“以”后省略 宾语“之”。 寃:“冤”的异体字。 噑:“嗥”的异体字。
《温病常用治法研究》PPT课件

医学PPT
6
▪ 到了晋代《肘后方》中以辛温解表与寒 凉清热药并用,治疗热性病邪在表者,又 有了一些新的方剂,如葛根解肌汤治疗伤 寒一、二日,药用葛根、芍药、麻黄、大 青叶、甘草、黄芩、石膏、桂、大枣等。
▪ 并且还有一批由解表药与清热解毒药相 配伍的方剂,如黑奴丸(又名水解丸),该方 由麻黄、大黄、黄芩、芒硝、釜底墨等组 成,治疗伤寒五、六日,胸中大热,口噤 者。
温病学常用治法研究
医学PPT
1
▪ 温病治法的内容极其丰富。以祛邪而言, 有解表、清热、攻下、和解、祛湿、化瘀 等法,以扶正而言,有滋阴、温阳、益气 等法。近年来研究较为集中、成果较多的 是解表、清热、攻下、化瘀、益气养阴等 治法。
医学PPT
2
一、解表法
▪ 温病初期多表现为表证,所以解表法是温病 初期主要治法。在温病中较常用的是泄卫透表 法,此法的作用是开泄腠理、疏解表邪、透疹 外达。泄卫透表法又可分为如下几种:
▪ 这些都是以解表药与清热药相配伍的方剂,由 此也可看到,当时在运用解表药的同时就已注意 到祛除邪热的重要性。当然,在当时这种用法有 部分是针对表里同病的病证而设的。
医学PPT
8
▪ 到宋代,对治疗表证佐以寒凉这一认识又有了
进一步的发展,如朱肱在《类证活人书》中提出
了在江淮地区用桂枝汤时在春末及夏至以前,应
医学PPT
7
▪ 而在《千金要方》中,这类方剂就更多了。如在 卷九治肝腑脏温病阴阳毒,颈背双筋牵,先寒后 热,腰强急缩,目中生花,方中用桂心、香豉、 柴胡等配合大青、栀子、石膏;
▪ 治肺腑脏温病阴阳毒热暴气斑点方中用葱须、 豉、生葛、升麻等配合大青、石膏、栀子等;
▪ 葛根龙胆汤治伤寒三四日不差,身体烦毒而热, 用葛根、升麻、桂心、麻黄等配合大青、龙胆、 石膏、黄芩等。
温病的治疗ppt课件

注意清里(清热泻火解毒)——里
审证求因,审因论治
不同阶段的治疗原则
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在卫汗之可也,到 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 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辛凉宣肺,使病人
汗出,勿使过汗 有气分病 变时才可 以使用寒 凉清热的 药物
“清、养、散” 1.活血:如丹皮赤芍等 2.养阴:由于血分病变 耗血伤津,故适当加入 养阴之品使瘀血症状得 到缓解或好转
一、祛除温邪 二、扶助正气
一、祛除温邪
祛除温邪是温病治疗的关键
吴又可:“大凡客邪贵乎早逐,乘人气血未乱, 肌肉未消,病人不至危殆,投剂不要挚肘,愈后 亦易平复,欲为万全之策者,不过知邪之所在, 早拔去病根为要耳。”
开腠宣肺(使邪从汗解)——表
给邪以出路 注意通腑(使邪走二便)——下
二、扶助正气
初期 — 邪正俱盛 — 祛邪为主,扶正为辅
中期 — 虚实挟杂 — 扶正祛邪并重 后期 — 邪正俱虚 — 扶正为主,祛邪为辅
治疗立法应注意:
1. 注意兼证
2. 注意体质
3. 辨证辨病结合
第一节 温病治疗原则
一、祛除温邪 二、扶助正气 祛邪 扶正
第二节 温病的主要治法
祛邪: 1、泄卫透表法 3、和解表里法 5、通下逐邪法 • 扶正: 滋阴生津法 • 急救: 1、开窍息风法 2、固脱救逆法 2、清解气热法 4、祛湿清热法 6、清营凉血法
目的要求
1、了解温病兼夹证治疗和瘥后调理方法。
2、 熟悉温病的治疗原则。 3、 掌握温病的主要治法的具体运用(各 个治法的分类、适应证侯、临床运用及注 意点 )。甚或里热渐退而余热扰于胸膈的证候
证候 — 身热,微渴,心中懊憹不舒, 舌苔薄黄,脉数。
审证求因,审因论治
不同阶段的治疗原则
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在卫汗之可也,到 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 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辛凉宣肺,使病人
汗出,勿使过汗 有气分病 变时才可 以使用寒 凉清热的 药物
“清、养、散” 1.活血:如丹皮赤芍等 2.养阴:由于血分病变 耗血伤津,故适当加入 养阴之品使瘀血症状得 到缓解或好转
一、祛除温邪 二、扶助正气
一、祛除温邪
祛除温邪是温病治疗的关键
吴又可:“大凡客邪贵乎早逐,乘人气血未乱, 肌肉未消,病人不至危殆,投剂不要挚肘,愈后 亦易平复,欲为万全之策者,不过知邪之所在, 早拔去病根为要耳。”
开腠宣肺(使邪从汗解)——表
给邪以出路 注意通腑(使邪走二便)——下
二、扶助正气
初期 — 邪正俱盛 — 祛邪为主,扶正为辅
中期 — 虚实挟杂 — 扶正祛邪并重 后期 — 邪正俱虚 — 扶正为主,祛邪为辅
治疗立法应注意:
1. 注意兼证
2. 注意体质
3. 辨证辨病结合
第一节 温病治疗原则
一、祛除温邪 二、扶助正气 祛邪 扶正
第二节 温病的主要治法
祛邪: 1、泄卫透表法 3、和解表里法 5、通下逐邪法 • 扶正: 滋阴生津法 • 急救: 1、开窍息风法 2、固脱救逆法 2、清解气热法 4、祛湿清热法 6、清营凉血法
目的要求
1、了解温病兼夹证治疗和瘥后调理方法。
2、 熟悉温病的治疗原则。 3、 掌握温病的主要治法的具体运用(各 个治法的分类、适应证侯、临床运用及注 意点 )。甚或里热渐退而余热扰于胸膈的证候
证候 — 身热,微渴,心中懊憹不舒, 舌苔薄黄,脉数。
温病学绪论PPT课件

• 东汉王充,字仲任,生活于公元27~97年,
会稽上虞人。《论衡·命义》中说:“饥馑 之岁,饿者满道,温气疫疠,千户灭门。”
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晋唐时期著作
对温病的 因证脉治 有了初步 认识
病名 病因 证候 治疗 愈后
预防
• 《素问遗篇·刺法论》说“黄帝曰:五疫之
至,皆相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 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 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 气” 。
• 温病:由四时温热邪气引起的,以发热为
主症(热像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 感热病。
总称 不是单一种病; 外感 非内伤; 外感中一部分; 四时温热邪气引发 发热为主症。
• 温病学是一门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
其预防和诊治方法的一门学科。
2、地位
• 温病常见 • 热病多发 • 发病重、发展迅速,易传染
而反冷,秋时应凉而反热,冬时应寒而反 温,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病 无长少,率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 《诸病源候论》由隋代太医博士巢元方主
持编撰。巢氏约生于公元550~630年间, 该书于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完成。书中 列举了“时气诸病候凡四十三论”、“热 病诸候凡二十八论”、“温病诸候凡三十 四论”、“疫疠病诸候凡三论” ,这些内 容都属温病、疫病范畴。
• “时行病者,是春时应暖而反寒,夏时应热
(一)萌芽阶段--战国至晋唐时期
时代背景
• 战国至两汉时期,由于大小战争接连不断,社
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因为战争屠杀,使大批 劳动者死亡;社会动乱,劳动人民也无法安心 生产;加之统治者要维持战争,就要尽量搜 括,赋役繁重。
• 所以,一向为经济文化中心的黄河流域,已经
会稽上虞人。《论衡·命义》中说:“饥馑 之岁,饿者满道,温气疫疠,千户灭门。”
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晋唐时期著作
对温病的 因证脉治 有了初步 认识
病名 病因 证候 治疗 愈后
预防
• 《素问遗篇·刺法论》说“黄帝曰:五疫之
至,皆相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 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 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 气” 。
• 温病:由四时温热邪气引起的,以发热为
主症(热像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 感热病。
总称 不是单一种病; 外感 非内伤; 外感中一部分; 四时温热邪气引发 发热为主症。
• 温病学是一门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
其预防和诊治方法的一门学科。
2、地位
• 温病常见 • 热病多发 • 发病重、发展迅速,易传染
而反冷,秋时应凉而反热,冬时应寒而反 温,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病 无长少,率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 《诸病源候论》由隋代太医博士巢元方主
持编撰。巢氏约生于公元550~630年间, 该书于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完成。书中 列举了“时气诸病候凡四十三论”、“热 病诸候凡二十八论”、“温病诸候凡三十 四论”、“疫疠病诸候凡三论” ,这些内 容都属温病、疫病范畴。
• “时行病者,是春时应暖而反寒,夏时应热
(一)萌芽阶段--战国至晋唐时期
时代背景
• 战国至两汉时期,由于大小战争接连不断,社
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因为战争屠杀,使大批 劳动者死亡;社会动乱,劳动人民也无法安心 生产;加之统治者要维持战争,就要尽量搜 括,赋役繁重。
• 所以,一向为经济文化中心的黄河流域,已经
温病学——风温ppt课件

❖ 肺热移肠证,无腹部硬满疼痛,故与热结肠腑之 热结旁流不同。
肺热移肠下利,为邪有出路,不可收涩止利
ppt精选版 温病学教研室
38
7、阳明热盛
❖ [证候] 壮热汗多,面赤心烦,渴喜凉饮, 苔黄而燥,脉洪大有力。
❖ [辨证要点] 胃经气分热炽: 胃阴耗伤:
❖ [病机] 胃经热盛,津液耗伤。
ppt精选版 温病学教研室
银翘散 桑菊饮
华岫云:“辛凉开肺便是汗剂, 非如伤寒之用麻桂辛温也。”
ppt精选版 温病学教研室
20
❖ (1)若风热犯肺,以卫气受郁,开合 失司为主,证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 口微渴等,用银翘散。
❖ (2)若风热病邪侵袭肺卫,以肺气失 宣为主,证见咳嗽为主,选桑菊饮。
ppt精选版 温病学教研室
21
➢ 身灼热、烦渴、苔黄,甚 则神昏、痉厥、斑疹等里 热证
➢ 病情重,变化快
肺卫
气分或营分
后期
易出现肺胃阴伤
易出现肝肾阴伤
ppt精选版 温病学教研室
14
2、与风热感冒鉴别:
❖ 共同点:病因都是风热病邪,初起病变部位都在 肺卫,表现为表热证。
❖ 鉴别点:
风热感冒病情多轻浅,初起以发热较轻、微 恶风、头痛、鼻塞、喷嚏、流涕、咳嗽、咽痛等 肺卫失宣、清窍不利症状为主,病程短,一般不 发生传变。
39
❖ [治法及方药] 辛寒清气,甘寒救阴 白虎汤
张锡纯:石膏为阴中阳药(寒泄中寓辛透)
❖ “白虎本为达热出表” ❖ “非虎啸风生,金飚退热,而又能保津者不可” ❖ “白虎剽悍,邪重非其力不举,用之得当,原
有立竿见影之妙,若用之不当,祸不旋踵…”
ppt精选版 温病学教研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纳温病的证候类型,并分析其病理机 制的。如将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 脉浮数等症归纳为卫分证,其病理为 温邪袭表,肺卫失宣。
温病辩证的意义
▪ 3.标志病位深浅,掌握病情轻重
▪ 一般的说:卫——浅,轻;
▪
气——较深,较重;
▪
营——深,重;
▪
血——最深,最重。
温病辩证的意义
▪ 4.阐明发病规律,认识传变形式 ▪ 温病的发展,传变有一定的规律性,
温邪袭于头部,经气不通,加之阳热上扰清空——头痛
邪犯肺经,导致清肃失司——咳嗽 温邪易伤津——口渴
邪犯肺卫,病在卫表——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虽然温邪抑郁卫阳而致恶寒,但因温邪属 阳热之邪,故恶寒较轻而短暂。如湿热病邪犯 于中焦脾胃,除了影响脾胃的功能外,也可因 卫气被邪郁遏,邪正相争而引起发热、微恶寒 等卫表症状。
▪ 在这一纲领中,卫气营血的含义不仅 有其生理基础,而且概括了它们的病 理、证候等方面的内容。自叶氏的卫 气营血纲领理论问世后,使温病学形 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对后世 温病学说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温热论》:温邪上受,
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 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 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 法则与伤寒大异也。(1)
证见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少痰或无痰, 咽干鼻燥,口渴,舌红苔白欠润,脉浮数等。 其中咳嗽少痰,或无痰,咽干鼻燥为辨证要 点。
如湿热病邪犯于卫分,病位主要在脾胃
证见恶寒发热,身热不扬,少汗,头 重如裹,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舌苔白腻, 脉濡缓等。其中以恶寒,身热不扬,头身 重着,苔白腻为辨证要点。
但单纯的湿热卫分证少见,因为在出 现卫分证的同时,同时已有湿热内郁脾胃, 中焦气机失调等气分的病机变化,所以多 表现为邪遏卫气、卫气同病。
(一)卫气营血的证候与病机
温邪入侵人体
激发体内防御机能, 出现一系列由邪正相 争所引起的反应
导致了卫气营血及有关 脏器功能失调及实质损 害。
卫、气分——功能失调为主 营、血分——实质损害为主
温病发展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要阶段:
卫
气
营
血
卫分证
属表
气分证 营分证 血分证
属里
气分证较浅 营分证较深 血分证更深
1、卫分证
卫气营血辩证和三焦辩证正是反映了 这一规律性,正如吴鞠通说:
“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中焦病 不治则传下焦,始上焦,终下焦。”
温病辩证的意义
▪ 5.确立治疗原则,制定处方用药 ▪ 如叶天士:“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
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 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卫气营血
▪ 一.卫气营血辩证 ▪ (一)卫气营血辩证的源流 ▪ “卫气营血”这一词语,首见于《内
总之,卫分证的病理特点是:
邪郁卫表,邪正相争
不同类型的温邪侵犯卫分,症状各具特点, 其病理也各有所不同。 风热病邪犯于卫分,病位主要在肺卫
证见发热,微恶风寒,鼻塞流涕,咽痛, 扁桃体红肿,头痛,咳嗽,口微渴,舌边尖 红赤,舌苔薄白,脉浮数等。其中以发热, 微恶风寒,鼻塞流涕,头痛等为辨证要点。 燥热病邪犯于卫分,病位主要在肺卫
(3)病机分析 卫分证是温邪初袭人体后,与人体
卫气相争所出现的一系列表现。如风热 或燥热等温邪通过呼吸而犯于肺经,肺 合皮毛,主一身之表,而卫气主卫外, 所以卫气首先与温邪相争,引发了以体 表见证为主的证候表现。
卫分证主要的病机变化
卫气与温邪相搏,邪正相争,卫阳亢奋——发热
卫气受邪郁,表失温养——恶寒 邪留肌表,卫气受阻,郁而不伸,腠理开合失 职——无汗或少汗
在温邪侵袭人体后,会导致卫气 营血及三焦所属脏腑功能失调及实质 损伤,从而产生复杂多样的临床症状。 以卫气营血辨证及三焦辨证理论为指 导,对这些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可以 了解温病各种症状产生的原因及相互 之间的关系,判断出病变深浅部位及 性质,归纳证候类型,了解邪正消长, 掌握病变的发生、发展、传变规律等, 从而为治疗提供依据。
温病的辨证理论
陕西中医学院温病学教研室
按ESC键退出
请单击播放
温病辩证的含义
温病辩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 温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 析,以正确阐明温病的病因、部位、 病机、证候类型等。
温病辩证的内容
▪ 温病辩证的内容主要是阐明 卫气营血和三焦所属脏腑在温病 发生发展中的生理病理变化、临 床表现的特征以及它们的相互联 系等。
经》,继见于《伤寒杂病论》。但其 成为温病学的辩证纲领,则是叶天士 创立的。
1.《内经》有关营卫气血的论述
▪ 《素问》:“荣者,水谷之精气也, 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 脉也。”
▪ 《灵枢.本藏》“卫气者,所以温分肉, 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也。”
▪ 《内经》主要概括了它们的生理功能 和作用部位。
温病辩证的意义
▪ 1.审辨外因性质,察明体质阴阳
▪ 外因是发病的条件,内因是发病的根据。 温病的致病外因虽然有多种病邪,但其 性质不外温热、湿热两类,而其发病实 与人体的阴虚或阳虚有关,因此,临证 时一是要根据各种外因致病特点,审辨 所感之邪是温热还是湿热。
温病辩证的意义
▪ 2.归纳证候类型,分析病理变化 ▪ 卫气营血辩证和三焦辩证均是用来归
(1)概念 卫分证是温邪初袭人体,引起
以卫外功能失调为主要表现的一类 证候,属于外感病表证的范畴。
(2)主要证候及辩证要点
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 或有咳嗽,口微渴,舌苔薄白,舌边尖红, 脉浮数等。
辨证要点——发热与恶寒并见,口微渴。
确定病邪在卫分的主要依据,是发热与恶寒 并见,一般是发热重恶寒轻。是否出现口渴 则是判断病证寒热属性的重要症状之一,如 见口渴,则提示所感之邪为温邪。因此通常 将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作为卫分证的辨 证要点。
《伤寒杂病论》对营卫气血的认识
▪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脉 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 之,…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以 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 卫和则愈”
▪ 主要是指人体的营卫气血功能失调后 所发生的病理变化和病变现象。
卫气营血理论的创立
卫气营血辨证是叶天士在《内经》 及历代医家有关营卫气血生理与 病理等方面论述的基础上,根据 自己在临床上对温病发生发展规 律的观察和总结,把卫气营血的 概念用于对温病病机的演变规律、 病程发展阶段性的分析,从而形 成了卫气营血辨证理论。
温病辩证的意义
▪ 3.标志病位深浅,掌握病情轻重
▪ 一般的说:卫——浅,轻;
▪
气——较深,较重;
▪
营——深,重;
▪
血——最深,最重。
温病辩证的意义
▪ 4.阐明发病规律,认识传变形式 ▪ 温病的发展,传变有一定的规律性,
温邪袭于头部,经气不通,加之阳热上扰清空——头痛
邪犯肺经,导致清肃失司——咳嗽 温邪易伤津——口渴
邪犯肺卫,病在卫表——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虽然温邪抑郁卫阳而致恶寒,但因温邪属 阳热之邪,故恶寒较轻而短暂。如湿热病邪犯 于中焦脾胃,除了影响脾胃的功能外,也可因 卫气被邪郁遏,邪正相争而引起发热、微恶寒 等卫表症状。
▪ 在这一纲领中,卫气营血的含义不仅 有其生理基础,而且概括了它们的病 理、证候等方面的内容。自叶氏的卫 气营血纲领理论问世后,使温病学形 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对后世 温病学说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温热论》:温邪上受,
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 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 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 法则与伤寒大异也。(1)
证见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少痰或无痰, 咽干鼻燥,口渴,舌红苔白欠润,脉浮数等。 其中咳嗽少痰,或无痰,咽干鼻燥为辨证要 点。
如湿热病邪犯于卫分,病位主要在脾胃
证见恶寒发热,身热不扬,少汗,头 重如裹,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舌苔白腻, 脉濡缓等。其中以恶寒,身热不扬,头身 重着,苔白腻为辨证要点。
但单纯的湿热卫分证少见,因为在出 现卫分证的同时,同时已有湿热内郁脾胃, 中焦气机失调等气分的病机变化,所以多 表现为邪遏卫气、卫气同病。
(一)卫气营血的证候与病机
温邪入侵人体
激发体内防御机能, 出现一系列由邪正相 争所引起的反应
导致了卫气营血及有关 脏器功能失调及实质损 害。
卫、气分——功能失调为主 营、血分——实质损害为主
温病发展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要阶段:
卫
气
营
血
卫分证
属表
气分证 营分证 血分证
属里
气分证较浅 营分证较深 血分证更深
1、卫分证
卫气营血辩证和三焦辩证正是反映了 这一规律性,正如吴鞠通说:
“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中焦病 不治则传下焦,始上焦,终下焦。”
温病辩证的意义
▪ 5.确立治疗原则,制定处方用药 ▪ 如叶天士:“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
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 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卫气营血
▪ 一.卫气营血辩证 ▪ (一)卫气营血辩证的源流 ▪ “卫气营血”这一词语,首见于《内
总之,卫分证的病理特点是:
邪郁卫表,邪正相争
不同类型的温邪侵犯卫分,症状各具特点, 其病理也各有所不同。 风热病邪犯于卫分,病位主要在肺卫
证见发热,微恶风寒,鼻塞流涕,咽痛, 扁桃体红肿,头痛,咳嗽,口微渴,舌边尖 红赤,舌苔薄白,脉浮数等。其中以发热, 微恶风寒,鼻塞流涕,头痛等为辨证要点。 燥热病邪犯于卫分,病位主要在肺卫
(3)病机分析 卫分证是温邪初袭人体后,与人体
卫气相争所出现的一系列表现。如风热 或燥热等温邪通过呼吸而犯于肺经,肺 合皮毛,主一身之表,而卫气主卫外, 所以卫气首先与温邪相争,引发了以体 表见证为主的证候表现。
卫分证主要的病机变化
卫气与温邪相搏,邪正相争,卫阳亢奋——发热
卫气受邪郁,表失温养——恶寒 邪留肌表,卫气受阻,郁而不伸,腠理开合失 职——无汗或少汗
在温邪侵袭人体后,会导致卫气 营血及三焦所属脏腑功能失调及实质 损伤,从而产生复杂多样的临床症状。 以卫气营血辨证及三焦辨证理论为指 导,对这些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可以 了解温病各种症状产生的原因及相互 之间的关系,判断出病变深浅部位及 性质,归纳证候类型,了解邪正消长, 掌握病变的发生、发展、传变规律等, 从而为治疗提供依据。
温病的辨证理论
陕西中医学院温病学教研室
按ESC键退出
请单击播放
温病辩证的含义
温病辩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 温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 析,以正确阐明温病的病因、部位、 病机、证候类型等。
温病辩证的内容
▪ 温病辩证的内容主要是阐明 卫气营血和三焦所属脏腑在温病 发生发展中的生理病理变化、临 床表现的特征以及它们的相互联 系等。
经》,继见于《伤寒杂病论》。但其 成为温病学的辩证纲领,则是叶天士 创立的。
1.《内经》有关营卫气血的论述
▪ 《素问》:“荣者,水谷之精气也, 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 脉也。”
▪ 《灵枢.本藏》“卫气者,所以温分肉, 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也。”
▪ 《内经》主要概括了它们的生理功能 和作用部位。
温病辩证的意义
▪ 1.审辨外因性质,察明体质阴阳
▪ 外因是发病的条件,内因是发病的根据。 温病的致病外因虽然有多种病邪,但其 性质不外温热、湿热两类,而其发病实 与人体的阴虚或阳虚有关,因此,临证 时一是要根据各种外因致病特点,审辨 所感之邪是温热还是湿热。
温病辩证的意义
▪ 2.归纳证候类型,分析病理变化 ▪ 卫气营血辩证和三焦辩证均是用来归
(1)概念 卫分证是温邪初袭人体,引起
以卫外功能失调为主要表现的一类 证候,属于外感病表证的范畴。
(2)主要证候及辩证要点
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 或有咳嗽,口微渴,舌苔薄白,舌边尖红, 脉浮数等。
辨证要点——发热与恶寒并见,口微渴。
确定病邪在卫分的主要依据,是发热与恶寒 并见,一般是发热重恶寒轻。是否出现口渴 则是判断病证寒热属性的重要症状之一,如 见口渴,则提示所感之邪为温邪。因此通常 将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作为卫分证的辨 证要点。
《伤寒杂病论》对营卫气血的认识
▪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脉 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 之,…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以 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 卫和则愈”
▪ 主要是指人体的营卫气血功能失调后 所发生的病理变化和病变现象。
卫气营血理论的创立
卫气营血辨证是叶天士在《内经》 及历代医家有关营卫气血生理与 病理等方面论述的基础上,根据 自己在临床上对温病发生发展规 律的观察和总结,把卫气营血的 概念用于对温病病机的演变规律、 病程发展阶段性的分析,从而形 成了卫气营血辨证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