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用)《小石潭记》测试题及答案

(有用)《小石潭记》测试题及答案
(有用)《小石潭记》测试题及答案

《小石潭记》测试题姓名:

一、请为下列加点字注音:(15分)

1、如鸣珮.()环.()

2、佁.()然不动

3、俶.()尔远逝

4、参.()差.()披拂

5、往来翕.()忽

6、斗.()折蛇行

7、悄.()怆.()7、犬牙差.()互8、寂寥.()无人

9、隔篁.()竹10、龚.()古11、为屿.()

二、根据拼音在括号里写出相应的词语:(8分)

清liè()翠wàn()摇zhuì()清chè()

三、解释加点字:(10分)

1、心乐.之()

2、水尤.清冽()

3、为屿.()

4、潭中鱼可.百许头()

5、佁然

..()

6、影布.石上()

7、往来翕忽

..()

8、以.其境过清()9、乃.记之而去.()()

四、填空:(6分)鲁迅先生回忆自己青少年时期生活经历的一部散文集是《》《藤野先生》是其中的一篇。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在日本(地名)学医的生活,其中的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幻灯片)事件令他感受到身为弱国国民遭受的屈辱,同时也看到国人的麻木,这使他产生了的想法。

五、请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8分)

(1)“他的腿长步大,腰里非常的稳,跑起来没有多少响声,步步都有些伸缩,车把不动,使座儿觉到安全、舒服。”这句话写的是祥子拉车的情景。()

(2)米开朗琪罗面对的是怀着敌意的城市维也纳,他的音乐受到欢呼,他的困难却无人问津。()

(3)“那时正是快要收割的时候,麦子长得至少有四十英尺高。我走了一个钟头才走到田地的尽头,周围有一道篱笆,至少有一百二十英尺高。”这是写格列佛离开大人国时看到的情景。()(4)“火轮掣电烘烘艳,往往来来滚绣球。大圣三条如意棒,前遮后挡运机谋”以上四句写的是哪吒与孙悟空打斗时各显神威的情景。()

六、名著阅读:(8分)我的最高贵的一部分,我的听觉,大大地衰退了。当我们同在一起时,我已觉得许多病象,我瞒着,但从此越来越恶化……还会痊愈吗?”

上文中的“我”指,他是法国作家塑造的三个伟大人物之一。另两个人物分别是:和。

七、翻译句子:(7分)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3、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八、理解性默写:(15分)

1

4、写水声清脆悦耳的句子,。

5、写水清的句子,

6、侧面写潭水清澈的句子,

7、对鱼静态描写的语句,,

8、小石潭流水淙淙,树蔓青翠,鱼儿在清澈的潭水中畅游,面对如此美景,遭贬而游历于此处的柳宗元却感到,。

9、写小石潭是人迹罕至的地方的一句话_________。

九、本文的写景顺序是:(6分)

发现小石潭——————

十、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了“悄怆幽邃”一乐一忧是否矛盾,为什么?(7分)

十一、课外阅读:(10分)

(一)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①、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②、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③城下者,皆浣花溪委④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尽溪,平望如荠⑤。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⑥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

也。(选自《浣花溪记》)注】①玦(jué):环形有缺口的佩玉。②琅玕(lánggān):像珠子的美石。③潆回:水流回旋。④委:水流所聚,水的下游。⑤荠:荠菜。⑥舁(yú)夫:轿夫。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2分)

(1)西折纤秀长曲西

《小石潭记》阅读练习与答案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A.可:潭中鱼可百许头不可知其源 B.清:水尤清冽以其境过清 C.许:潭中鱼可百许头高可二黍许 D.以: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 2.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点明小石潭方位的句子是: ②“我”发现并找到小石潭的经过是: ③点明小石潭的特征的词语是: ④水清的主要原因是: 3.用“∥”给第一段分层并概括层意。 4.请分别写出表现游鱼静态和动态的语句。 5.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 A.这三段是按空间顺序写下来的 B.“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两句都是从正而描写水清。 C.选文第二段主要运用比喻的方法写景。D.选文第三段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透露作者被贬后的抑郁忧伤之情。 1.C 2.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②隔篁竹,闻水声,伐竹取道③清冽④全石以为底 3.……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第一层:写小石潭的方位和循声发现它的情况第二层:写小石潭的概貌4.①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②空游无所依,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5.B 《小石潭记》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付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 ..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义。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影: (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悄怆: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有横线两处句子的意思。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请用第④段中的两个四字短语,完成填空。 小石潭流水淙淙,树蔓青翠,鱼儿在清澈的潭水中畅游,面对如此美景,遭贬而游历于此处的柳宗元却到,。 4.如果你能经“时空隧道”返回到唐朝,并与柳宗元在小石潭相见,听他倾诉内心的郁闷悲怆之情后,说几句劝慰的话。其中要恰当引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或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相关名句。(限在40字以内) 1.(1)鱼的影子。(2)忧伤(的样子)。 2.(1)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流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中为之一乐。 (2)向潭的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中考对比阅读知识交流

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中考对比阅读

一、阅读短文,回答问题。(15分) [甲]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务所依,日光下澈[注],俟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五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与朱元思书》) 1.解释下面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3分) (1)以.其境过清() (2)乃记之而去.() (3)窥谷忘反.() 2.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译文: (2)(2)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译文: 3.甲文和乙文中画线的句子都描写了水,分别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各从什么角度描写的?(4分)

答: 4.下面的句子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1)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答: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二、阅读《三峡》和《小石潭记》的选段,回答问题(10分)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山甚,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小石潭记练习题答案

《小石潭记》练习 姓名:学号:成绩: 一、解释加点词:(26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来 2、往来翕忽 ..轻快敏捷的样子 3、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 4、怡然 ..不动呆呆的样子5、如鸣佩环,心乐.之。以……为乐 6、皆若空.游无所依在空中 7、斗.折蛇.行像北斗七星那样像蛇那样8、水尤.清冽格外 9、凄.神寒.骨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寒冷 10、影布.石上映照 二、一词多义:(13分) 1、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清澄) 2、参差披拂(不整齐)清以其境过清(凄清)差其岸势犬牙差互(交 错) 3、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4、皆若空游无所依(游动)可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能够)游同游者:吴武陵(游览) 5、为坻为屿(作为) 6、全石以为底(用)为全石以为底(成为)以卷石底以出(而) 以其境过清(因为) 三、翻译下列句子:(28分)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于是)砍倒了竹子,开辟出一条小路,(走过去)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2、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3、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 阳光照射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呆呆地不动; 4、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忽然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游人一起娱乐。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岸的形状象狗牙那样交错参差不齐,无法知道水的源头在哪里。 7、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由于这地方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便题字后离去。 四、阅读下列语段,完成相关练习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金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连。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用原文中的相关内容填空。(14分) ①“伐竹取道”与上文的“隔篁竹_”呼应,又为下文的“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连”埋下伏笔。 ②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③妙用比喻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_ 如鸣佩环_________ ④运用排比写石底的句子:__为坻,为屿,为嵁,为岩__

(完整版)《小石潭记》中考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小石潭记》中考文言文阅读精选(附答 案)(4) 《小石潭记》中考文言文阅读精选(附答案)(4)文章来自: 《小石潭记》阅读题 (一) 小石潭记(节选)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 布石上,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 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文章的作者是唐代的文学家___________________(人名)。(1分) 6.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②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8.作者通过谢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9.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10.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一则简介。(4分)

小石潭记 练习题(答案)

《小石潭记》练习 一、解释加点字: 1、从.小丘西行 ..百二十步(由,自)(向西)(行走) 2、伐.竹取.道(砍伐)(开辟) 3、全.石以为.底(整块)(作为) 4、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左右,光景) 5、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 ..不动;俶尔 ..远逝(穿透、通达)(映)(愣住的样子)(忽然) 6、似与游者相乐.(逗乐) 7、斗折蛇行 ..可见.(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明灭 那样弯曲)(或隐或现)(看见) 8、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因为)(冷清)(可以,能够)(停留) 9、崔氏二小生.(年轻人) 10、其岸势犬牙差 ....互.(形状)(像狗的牙齿一样)(互相交错) 11、凄.神寒.骨(使……凄凉)(使……寒冷) 12、心乐.之。(以……为乐) 13、水尤清冽 ..。(清澈) 14、为.坻、为屿……(成为) 15、悄怆 ..幽邃.(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深) 16、往来翕忽 ..(迅速) 17、隶而从.者(跟从) 二、句意翻译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顺着小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清楚楚。 3、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使人感到寒气透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 4、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因为这地方的环境过于冷清,不能够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录下来便离开了。 5、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用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6、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阳光向下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的

小石潭记的对比阅读及答案汇编

小石潭记的对比阅读及答案一.(08年山东)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qī)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元结《右溪记》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以其境过清()②不可名状()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12.甲乙两文各从什么角度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4分) 甲文: 乙文:13.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一例说明。(2分) 10.答案:①因为②说出 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1.答案:①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②美好的树木与奇异的山竹投下的阴影,互相遮映。 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2.答案:甲文:侧面(间接)描写清澈透明乙文:正面(直接)描写水流湍急 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3.答案:借景抒情例如甲文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

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二.(08年内蒙古) (一)阅读下文,回答5 - 8 题。(8 分) 小石潭记(节选)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2 分) ( 1)水尤清冽尤:(2)悄怆幽邃悄怆: 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2分) A、伐(1)伐竹取道(2)齐师伐我

《小石潭记》练习题及答案

《小石潭记》练习题姓名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三、填空: 1、《小石潭记》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唐代________人,著名文学家,世称“柳河东”,“________”之一,他擅长于写,本文按游览的顺序生动地描写出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谧,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的孤凄之情。此文写于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期间,这一时期所写山水游记统称_______ 。本文是其中的第篇。 2、课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 ①点面结合。如写石:“________”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 ②远近交错。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 ③动静结合。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________”是动。 ④虚实相生。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________,实为写________,以实写虚,虚实相应成趣。 3、《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是属于的范畴。 五、理解课文 1、选出没有比喻意义的一句是() A、如鸣佩环,心乐之 B、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C、卷石底以出 2、分析理解不恰当的是() A、作者隔着篁竹能找到小石潭,是小潭的流水声吸引了他。 B、“全石以为底”就是说潭底全部都是石头。 C、“寂寥”、“凄”、“寒”等词其实都是写心境的,暗示自己的遭遇,流露出一种孤独感。 D、文章表现了高洁、幽邃、凄凉之美。 3、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乃记.之而去岳阳楼记. B.明灭可见.才美不外见. C.以.其境过清不能以.游堕事 D.潭中鱼可百许.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与“以其境过清”中的“以”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全石以.为底 B.卷石底以.出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不以.物喜 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作者悲凉凄怆的心绪。 B.第一段作者围绕着“石”来写,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C.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D.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其实作者笔下的小石潭风景如画,如果我们能跨越时空到此一游,或许会流连忘返。

《小石潭记》《浪游记快》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甲)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选自柳宗元《柳河东集》) (乙) 浪游记快① 出西门,循山脚,高低约数里,渐见山峰屹立,石作横纹,至则一山中分,两壁凹凸,高数十仞,近而仰视,势将倾堕。其人②曰:“相传上有洞府,多仙景,惜无径可登。”余兴发挽袖卷衣猿攀而上直造其巅。所谓洞府者,深仅丈许,上有石罅③,洞然见天。俯首下视,腿软欲堕。乃以腹面壁,依藤附蔓而下。其人叹曰:“壮哉!游

兴之豪,未见有如君者。”余口渴思饮,邀其人就野店沽饮三杯。阳乌将落,未得遍游,拾赭石十余块,怀之归寓,负笈搭夜航至苏,仍返锡山。 此余愁苦中之快游也。 (选自《浮生六记·卷四》)(注释)①选段写去朋友处借钱的返途中游虞山的经历。②其人:指路上遇到的游人。③罅(xià):缝隙,裂缝。 12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余兴发挽袖卷衣猿攀而上直造其巅。 123.根据《古今汉语词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加点的词语选择恰当的解释。 ⑴循.山脚() A.通“巡”,巡视 B.顺着 C.抚摩 D.遵循、沿袭 ⑵怀之归寓.() A.居住 B.寄托 C.通“遇” D.居住的地方12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⑴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壮哉!游兴之豪,未见有如君者。___________________ 125.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中的“斗折蛇行”一句,运用夸张手法形象地体现了小石潭的特征,非常真切。 B.(甲)文中的“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和吴均《与

《小石潭记》和《观石梁记》比较阅读答案及翻译

阅读《小石潭记》和《观石梁记》,完成第1~4题。(12分) 【甲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文】①泰定元年冬,予与客张子约、陈叔夏复来雁山,从两家僮。冬日妍燠②,黄叶布地。客行望见山北口立石,髡③然如浮屠氏④。时落日正射东南山,山气尽紫。鸟相呼如归人,入宿石梁。石梁拔地起,上如大梯,倚屋檐端;下入空洞,中可容千人;地上石脚空嵌⑤,类腐木根。檐端有小树长尺许,倒挂绝壁上,叶着霜正红,绝可爱。梁下有寺,寺僧具煮茶醅酒,客主俱醉。月已没,白云西来如流水;风吹橡栗堕瓦上,转射岩下小屋,从瓴⑥中出,击地上积叶,铿镗⑦宛转,殆非世间金石音。灯下相顾,苍然无语。夜将半,设两榻对卧,子约沾醉⑧,比晓,犹呼其门生,不知岩下宿也。 【注释】①选自《五峰集》。作者李孝光(1285-1350),元代文学家。②妍燠,暖和。③髡,古代剃去男子头发的刑罚。④浮屠氏,和尚,今译佛陀。⑤空嵌,孔窍玲珑剔透的样子。⑥瓴,瓦沟。⑦铿镗,这里指橡栗落在积叶上的声音。⑧沾醉,大醉。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2分) ①隔篁竹: ②斗折蛇行: ③从两家僮: ④小树长尺许: ⑤比晓: 2.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①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②客行望见山北口立石,髡然如浮屠氏。

(完整版)小石潭记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小石潭记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 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 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 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3、《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于的范畴。 四、用原文回答: ①、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③、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五、理解课文 1、选出没有比喻意义的一句是 A、如鸣佩环,心乐之 B、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C、卷石底以出 2、分析理解不恰当的是 A、作者隔着篁竹能找到小石潭,是小潭的流水声吸引了他。 B、“全石以为底”就是说潭底全部都是石头。 C、“寂寥”、“凄”、“寒”等词其实都是写心境的,暗示自己的 遭遇,流露出一种孤独感。 D、文章表现了高洁、幽邃、凄凉之美。 3、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乃记之而去岳阳楼记.. B.明灭可见才美不外见.. C.以其境过清不能以游堕事.. D.潭中鱼可百许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与“以其境过清”中的“以”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全石以为底B.卷石底以出..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不以物喜.. 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作者悲凉凄怆的心绪。 B.第一段作者围绕着“石”来写,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C.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 D.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其实作者笔下的小石潭风景如画,如果我们能跨越时空到此一游,或许会流连忘返。 6、用“/”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七、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的意思。

小石潭记和右溪记对比阅读

小石潭记和右溪记对比阅读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qī)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元结《右溪记》 【阅读思考】 10.解释下列划横线的词。 ①以其境过清(因为)②不可名状(说出) 11.翻译下列句子。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美好的树木与奇异的山竹投下的阴影,互相遮映。 12.两文各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甲文:清澈透明,侧面(间接)描写 乙文:水流湍急,正面(直接)描写 13.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一例说明。 借景抒情例如甲文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 10.答案:①因为②说出 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1.答案:①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②美好的树木与奇异的山竹投下的阴影,互相遮映。 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2.答案:甲文:清澈透明,侧面(间接)描写乙文:水流湍急,正面(直接)描写 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3.答案:借景抒情例如甲文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 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柳宗元《小石潭记》王禹偁《黄冈竹楼记》比较阅读答案 内容提要:(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做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子城①西北隅,雉堞圮毁,榛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被鹤氅,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

小石潭记试题(答案)

《小石潭记》测试题(满分100分) 一、知识积累(共80分)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者根据读音写出汉字(10分) 篁.( )竹卷.( )石底以出为chí() 为kān ( ) ( ) 然不动寂寥( )无人xī( )忽幽邃( ) 犬牙差( )互悄()怆幽邃 2.文学常识填空(12分) 游记,本文是他永州八记的第四篇。 ②文中通过描写小石潭全貌的句子是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③文描写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抒发了作者谪居永州的孤凄悲凉的心情。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8分) 水尤.清冽___格外_____ 以.其境过清___ 因为__ 潭西南 ..而望向西南方向 悄怆 ..底把……当作..幽邃忧伤的样子隶而.从者表示并列全石以为 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而”,连词为.坻成为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表示约数,上下, 往来翕忽 ..远逝忽然斗.折蛇.行像北斗星一样,像蛇一样..轻快敏捷的样子俶尔 4.下面各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2分) A为为坻为屿 B 之乃记之而去 为宫室器皿余闻之也久 C乃乃记之而去 D 尔俶尔远逝 乃不知有汉惟手熟尔 5.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③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6.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4分) 顺序: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特点:幽深冷寂 7.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游览小石潭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4分) __作者的心情,第一段“心乐之。”第四段“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____ 8.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6分) 潭水的清澈侧面描写:“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借写能够清晰看到游鱼自由自在的景象,以及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能够清晰地映在水底的石上,从侧面写出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9.作者开头说“心乐之”,为什么在第四段又写“悄怆幽邃”?(4分) __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情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 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10.写出文中的比喻句,并体会其表达效果。(4分) “皆若空游无所依”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鱼在水中游比作在空中游,从侧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潭水的清澈。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溪身比作像北斗星、像蛇一样,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溪水曲折的特点。

小石潭记比较阅读带答案

小石潭记比较阅读 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4题: (一)《小石潭记》全文 (二) 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独其水色最奇。盖世间之色,其为正也间也,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如秋天,如晓岚;比之含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初篁则较淡;温于玉,滑于纨;至寒至腴,可拊可餐。《游青溪记》 翻译: 青溪的水流激荡,水花像跳跃的珍珠,又像溅落的雪片,这和其它地方的泉水也没有什么不同的,唯独水的颜色最为奇特。大概世间的颜色,多为正色(青、黄、赤、白、黑)或间色(绿、红、紫)的,这是我所知道的,然后我唯独对碧(青绿)色却不太理解。如今见到这里的水,才领悟到世间真的有碧(青绿)这种颜色。它如秋季的天空,如早晨林间的雾气;比起农家的炊烟、新发的柳枝显得有些浓,比起刚脱皮的竹笋、新竹显得有些淡;比玉更温和、比白色的丝娟更滑润,达到清冷丰裕的极致,可以抚摩食用。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2)斗.折蛇.行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长蛇爬行那样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以其景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了,不能够呆得太久,(我)就记下了这番景致就离开了。 3、在语段(一)中,作者的心情又怎样的变化,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来? 由乐到忧,从“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可以看出乐。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以看出忧。 4、两个语段分别是怎样突出水的特点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语段(一):从谭中的石、鱼、日光、影等从侧面衬托。 语段(二):用秋天、晓岚、含烟新柳、脱箨初篁等比喻水色。 二、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回答问题: (一)《小石潭记》第二、三、四段 (二)《小石潭记》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攲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已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右溪记》 译文:在道州城西边一百多步的地方,有一条小溪。它向南流几十步远,并入营溪。溪水两岸,全都是怪石,它们倾斜嵌叠,回旋盘曲,姿态奇特,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清澈的溪流冲击到岩石,便激起腾空的浪花和股股洄流。岸边还有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垂下荫影相互遮蔽。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野,那是很适合隐士游览和居住的;如果在人烟聚集的地方,也可成为城市居民游览的胜地,和爱清静者休憩的园林。可是自从道州城成为州的治所以来,却至今没有人们来欣赏它和喜爱它;我在溪水旁徘徊,为此怅然惋惜!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以.其景过清(因为)(2)不可名.状(说出) 2、翻译下列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看见。(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时隐时现。(2)佳木异竹,垂阴相荫。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投下的阴影,相互掩映。 3、两文各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小石潭记》对比阅读37196

《小石潭记》对比阅读 (一)【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乙】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骊①之形;其旁,出堡坞②,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其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③,益奇而坚,其疏数④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⑤,而列是夷狄,更⑥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⑦,是固劳而无用。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注〕①梁骊(lì):栋梁。②堡坞:土筑的小城堡。③箭:小竹子。④疏数(cù):疏密。⑤中州:指中原地区。⑥更:经历。⑦伎:同“技”,即“技巧”,此指优美的景色。 >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2分) 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2下列句中加点的“乃”与“良久乃已”中的“乃”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B.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C.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D.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段中画横线的句子。(3分) 4.甲乙两文通过对自然山水的描绘,表达了柳宗元 的思想感情。(3分) [ (二)[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

小石潭记小测试卷

《小石潭记》小测卷 班级姓名座号成绩 一、基础知识(55分) 1、该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唐朝著名文学家。(3分) 2、注音:(5分) 篁()洌()翕()邃()坻() 3、文中写小石潭全貌的句子是四面竹树环合。(1分) 4、直接写潭水的语句是闻水声,如鸣佩环,下见小潭,水尤清洌。;间接写潭水特点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4分) 5、文中写作者感受的句子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1分) 6、下列词用法不同的是(B)(1分) A、闻:隔篁竹,闻水声余闻之也久 B、许: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潭中鱼可百许头 C、其:以其境过清不可知其源 D、差:参差披拂犬牙差互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9分) ⑴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⑵皆若空游无所依.(凭借,依靠) ⑶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像北斗星一样)(像蛇行一样) ⑷其岸势犬牙 ..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⑸凄神寒骨,悄怆 ..幽邃(忧伤的样子) ⑹以.其境过.清(因为)(过于,太)⑺隶而从.者(跟随) 8、课文写景中融有感情,试说说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1分) 愉悦;抑郁忧伤 9、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8分) ⑴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⑵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⑶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⑷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10、文中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2分) 11、第二段对潭水的描写,分别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去点染,整段文字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却又无处不在写水。(5分) 12、下列“以”的用法不同的是(C)(1分) A、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B、全石以为底 C、卷石底以出D、因以为号焉 13、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CFG)(多选)(1分) A、闻水声,如鸣佩环B、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C、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D、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E、斗折蛇行,明灭可见F、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G、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H、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14、下面词语含义相同的是(C)(1分) A、彻: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B、往来: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C、居: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居十日,扁鹊复见 D、过:以其境过清及鲁肃过寻阳 15、解释下列多义词:(6分) ⑴环:如鸣佩环(玉制的装饰品)四面竹树环合(环绕) ⑵清:水尤清洌(清澈)以其境过清(凄清) ⑶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不可知其源(可以,能) 16、摘出有关写“鱼”的句子:(6分) ⑴写鱼静态的句子: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⑵写鱼动态的句子: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⑶写鱼情态的句子:似与游者相乐。 17、作者坐潭上感到“凄神寒骨”的原因是(D)(1分) A、深秋时节出游,天气凉了B、游的时间长了,接近黄昏,下了寒气 C、小石潭四周没有多少游人,潭水很凉D、自己的心境凄苦孤寂 二、同步解读(21分)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合字:左山右甚),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

《小石潭记》课内阅读答案

《小石潭记》课内阅读答案 《小石潭记》课内阅读答案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 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 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 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伐竹取道齐师伐我 B.以其境过清咨臣以当世之事 C.不可久居高可二黍许 D.隶而从者太守归而宾客从 也 8.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B.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中的鱼大约白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无所依靠。 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向潭西南望过去,小溪像北斗星那样曲曲折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明的暗的都能看见。 D.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参差不齐,不知道源头在哪里。 9.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作者把地处幽僻的小石潭作为描写对象,意在借荒远之景,寓贬谪之怨,倾抑郁之情。 B.作者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如鸣佩环的水声、参差披拂的枝头蔓、空游无依的鱼儿、斗折蛇行的小溪、竹树环合的四周,把小石潭绘就成一幅美妙的图画。 C.首段文字,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 D.本文语言凝练。写卷石的形态各异,仅用了“坻”“屿”“嵁”“岩”四字刻画;写小溪的曲折蜿

小石潭记西山十记之记四阅读练习及答案

小石潭记西山十记之记四 阅读练习及答案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小石潭记》《西山十记》之《记四》对比阅读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岖,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伯然不动,做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从香山俯石磴行柳路,不里许,碧云①在焉。刹后有泉,从山根石罅②中出,喷吐冰雪,幽韵涵澹③。有老树④,中空火出,导泉于寺,周于廓下,激聒石渠⑤,下见文砾金沙。引入殿前为池,界以石梁,下深丈许,了若径寸。朱鱼万尾,匝池红酣⑥,烁人目睛,日射清流,写影潭底,清慧可怜⑦。或投饼于左,群赴于左,右亦如之,咀呷有声。然其跳达⑧刺泼⑨,游戏水上者,皆数寸鱼,其长尺许者,潜泳潭下,见食不赴,安闲宁寂,毋乃⑩静燥关其老少耶 (节选自袁中道《西山十记》之《记四》【注释】①碧云:碧云寺,在北京西山。②罅:裂缝。③涵澹;水波激荡的样子。④有老树,中空火出:泉水从一棵空心老树中如喷火般激溅而出。⑤激聒石渠:在石渠中激荡起哗啦啦的水声。⑥匝池红酣:满池的鱼欢快地游动。⑦清慧可怜:样子清秀灵动惹人喜爱。⑧跳达:同“佻达”,此处指鱼儿欢快游动的样子。⑨刺泼:鱼击水声。⑩毋乃:表揣测,相当于“恐怕”“只怕”。 1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心乐之乐: (2)不可久居居: (3)不里许许:

小石潭记比较阅读中考试题精选

2009年齐齐哈尔 阅读《三峡》,(回答11——14题,共10分) 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阙 襄 12.翻译下列语句。(4分)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译文: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译文: 13.总结三峡的景物特点,给下面的对联补出上联。(2分) ,天高地厚华夏情。 14.下面是《小石潭记》中的一段文字,和本文第二自然段比较,在写 水方面有什么异同?(2分)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 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参考答案:11.阙: 通“缺” 襄 :上 评分标准:(2分)每词 解释各1分,“阙”多答“缺口”,“襄”多答“漫上”不扣分。12. (1)即使是骑着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2)如果不是在正 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评分标准:(4分)每句 2分,重点词“虽”“奔”“自非”“亭午”“夜分”,其中答对两个 得1分。13.示例:山险水急三峡景;山峻水清三峡美等。 评分标准: (2分)宽对即可得分,要在对联中体现三峡的特点。14.相同点:都 从侧面写水。不同点:《三峡》写出水势大,水流急的特点;《小石潭 记》写出水清澈透明的特点。 评分标准:(2分)相同点得1分,不同 点得1分。 2009年江苏南京市 小石潭记(节选)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似与游者相乐。 观第五泄①记(节选) 袁宏道 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疾趋,度石罅②,瀑见。 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③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游人坐欹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注]①第五泄:第五级瀑布。②罅(xià):裂缝。③掉:摇动。7.下列句中加点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伐竹取道 齐师伐我 D.似与游者相乐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C.疾趋,度石罅 必为有窃疾矣 D.山行之极观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8.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以面受沫”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无从致书以观 B.或以钱币乞之 C.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D.皆以美于徐公 9.用现代汉语翻泽下列句子。(4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译文: (2)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译文: 10.以上诗文部描写了水,请从中分别选—个表现水的特点的字,填入下面空格中。 (3分) (1)《次北固山下》: (2)《小石潭记》: (3)《观第五泄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