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技术

合集下载

穴位贴敷技术基本操作

穴位贴敷技术基本操作

穴位贴敷技术基本操作1.选择合适的穴位:首先需要根据病症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穴位。

可以参考中医经络学的理论知识,挑选与疾病相关的穴位。

常用的一些通用穴位有合谷、太冲、足三里等。

2.准备贴敷药物或热贴:根据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贴敷药物或热敷物。

贴敷药物可以是中药贴膏剂、敷料或者胶布等,热敷物可以是热贴、热敷袋等。

根据病情及个体差异,选择适合的药物或热贴。

3.清洁穴位区域:使用温水和肥皂清洁要贴敷的穴位周围的皮肤,将污垢清洗掉,同时也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贴敷效果。

4.激活穴位:在选定的穴位上,用手指按压或回旋按摩,以激活穴位。

按摩时可选择适当的手法,如揉、捏、推等,每个穴位按摩约1-3分钟,以产生温热感。

5.将药物或热贴贴敷在穴位上:在穴位处涂抹适量的药物,然后用干净的纱布或棉片固定在穴位上。

注意贴敷时的力度,要均匀贴紧,避免憋血和压迫过紧。

6.固定贴敷物:将贴敷物固定在穴位上,可以用透明胶布、束带或绷带轻轻固定。

要确保固定牢靠,避免贴敷物脱落。

7.观察反应:在贴敷时,要观察患者的反应情况。

如出现疼痛、发红、瘙痒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处理或拆除贴敷物。

8.拆除贴敷物:根据医生要求或治疗时间,确定贴敷的时间,一般在20分钟到2小时之间。

若有不适症状或时间到达,可以拆除贴敷物。

拆除时要轻柔,避免刺激到穴位。

9.整理穴位区域:拆除贴敷物后,用温水清洁穴位周围的皮肤,以去除残留的药物或粘胶。

10.观察效果:在贴敷后,观察患者的效果,如症状缓解、疼痛减轻等。

根据患者的反应,调整下一次贴敷的时间和药物。

总结而言,穴位贴敷技术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穴位和贴敷物,注意卫生和正确的操作方法。

在治疗反应和效果方面,需要持续观察和调整,配合中医师的指导,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穴位贴敷疗法PPT课件

穴位贴敷疗法PPT课件

安全有效:通 过穴位刺激, 达到治疗效果, 副作用小
适应症广:适 用于多种疾病, 如颈椎病、腰 腿痛等
经济实惠:价 格相对较低, 适合长期使用
PART - 02
穴位贴敷疗法的应用
适应症
呼吸系统疾病: 1 如感冒、咳嗽、 哮喘等
消化系统疾病: 2 如胃痛、腹泻、 便秘等
神经系统疾病: 3 如头痛、失眠、 神经衰弱等
穴位贴敷疗法 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01
穴位贴敷疗法概述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02
穴位贴敷疗法的应用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03
穴位贴敷疗法的注意事项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04
穴位贴敷疗法的疗效与评价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PART - 01
穴位贴敷疗法概述
穴位贴敷疗法定义
穴位贴敷疗法是一种通过在穴位上贴敷药物,达到治 疗疾病目的的中医外治方法。
1 穴位:人体特定部位,具有特殊生理功能 2 贴敷:将药物贴敷在穴位上,通过皮肤吸收药物成分 3 原理:药物通过穴位进入体内,调节脏腑功能,达到治疗效果 4 适应症:适用于多种疾病,如风湿、骨伤、皮肤病等 5 特点:安全、简便、无副作用,适合长期使用
穴位贴敷疗法特点
操作简便:无 需专业医生操 作,患者可自 行完成
贴敷时间:根据病情 和体质,在医生指导
下调整贴敷时间
贴敷疗程:7-10天
贴敷部位
A
穴位选择:根据病症选 择合适的穴位
B
贴敷时间:根据病情和药 物特性确定贴敷时间
C
贴敷方法:按照说明书或 医生建议进行贴敷
D
贴敷环境:选择通风、干 燥、清洁的环境进行贴敷

穴位贴敷法PPT课件

穴位贴敷法PPT课件

03
CATALOGUE
穴位贴敷法操作规范与注意事 项
操作前准备工作及环境要求
选定穴位
根据病情和具体穴位选择合适的 贴敷部位,做好标记。
清洁皮肤
贴敷前需清洁贴敷部位的皮肤, 保持干燥、无破损。
环境要求
室内环境应安静、整洁、温度适 宜,避免患者受凉。
正确使用贴敷药物和辅料
药物选择
根据病情需要,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贴敷。注意 药物的性质、气味、功效等。
穴位贴敷法
汇报人:xxx
2024-01-0基本概念与原理 • 常见疾病穴位贴敷治疗方案 • 穴位贴敷法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 • 穴位贴敷法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与
局限性
CATALOGUE
目 录
• 现代科技在穴位贴敷法中的应用及 前景展望
• 总结:传承创新,推动穴位贴敷法 发展
胃痛
贴敷中脘、足三里、胃俞等穴位 ,可缓解胃痛、胃胀、恶心等症
状。
腹泻
贴敷神阙、天枢、大肠俞等穴位, 可减轻腹泻症状,促进肠道功能恢 复。
便秘
贴敷支沟、天枢、大肠俞等穴位, 可促进肠道蠕动,缓解便秘症状。
神经系统疾病治疗
头痛
贴敷百会、风池、太阳等 穴位,可缓解头痛症状, 减轻头部不适。
失眠
贴敷神门、心俞、三阴交 等穴位,可改善睡眠质量 ,缓解失眠症状。
02
CATALOGUE
常见疾病穴位贴敷治疗方案
呼吸系统疾病治疗
01
02
03
感冒
贴敷大椎、风门、肺俞等 穴位,可缓解感冒症状, 如发热、头痛、鼻塞等。
咳嗽
贴敷天突、膻中、肺俞等 穴位,可减轻咳嗽症状, 促进排痰。
哮喘
贴敷定喘、肺俞、膏肓等 穴位,可缓解哮喘发作时 的喘息、气促等症状。

穴位贴敷疗法已

穴位贴敷疗法已

虚寒型胃脘痛
方药:吴茱萸3 高良姜3 香附1.5 山茱萸3 枳实3 酒调
用穴:中脘、天枢、足三里、 胃俞、大肠 俞、内关
注:先隔姜灸大艾柱灸然后再贴12h,三天 一次,五次 一疗程
过敏性鼻炎
方药: 白芷3 白芥子3 荆芥3 苍耳子3 辛夷花1.5 细辛1.5 姜汁调
用穴: 大椎、肺俞、 肾俞、命门
谢谢!
疗程
2~7天穴位贴敷一次, 3次为一疗程 天灸旳疗程:一般是三伏、三九天期间治 疗,连续3~5年
穴位贴敷疗法适应证
1、消化系统疾病:功能性胃肠病(胃食管返 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功 能性便秘),慢性胃肠炎,溃疡性结肠炎, 慢性肝炎,慢性胆病,脂肪肝等。
2、呼吸系统疾病: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 支气管哮喘。
《黄帝内经灵枢本藏》“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 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经络旳根本功能 是运营气血、协调阴阳,营养和控制全身。
二、药物特征:
多种药材除具有寒热温凉、升降沉浮旳特 征外还各自有解表、清热、理气、理血、 祛风、安神、调补气血等作用。
《理论骈文》:“外治之理,即内治治理, 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发耳”。
穴位贴敷疗法已
穴位贴敷疗法,是一种中医临床常用旳外治 措施。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根据,根据 治疗需要将多种不同旳药物制成相应旳剂型, 贴敷于患处或一定旳穴位上,经过药力作用 于肌表,传于经络、脏腑,到达治疗目旳旳 一种措施(治疗肌表疾病、经络脏腑疾病)
其中某些带有刺激性旳药物贴敷穴位能够引 起局部充血发泡甚至化脓如灸疮,此时又称 为天灸或自灸(三伏天、三九天)当代也称 为发泡疗法。若将药物贴敷于脐中(神阙 穴),经过脐部吸收或刺激脐部以治疗疾病 时,又称敷脐疗法或脐疗。

穴位贴敷技术

穴位贴敷技术

穴位贴敷技术穴位贴敷技术是将药物制成一定剂型,贴敷到人体穴位,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达到通经活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行气消痞、扶正强身作用的一种操作方法。

一、适用范围适用于恶性肿瘤、各种疮疡及跌打损伤等疾病引起的疼痛;消化系统疾病引起的腹胀腹泻、便秘;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咳喘等症状;妇科月经不调、痛经、子宫脱垂、乳痈;小儿夜啼、厌食、遗尿、流涎等;自汗、盗汗、头痛、眩晕、高血压、不寐、过敏性鼻炎等多种临床急慢性疾病,还可用于防病保健。

二、评估1.病室环境,温度适宜。

2.主要症状、既往史、药物及下敷料过敏史,是否妊娠及对该项操作的认知和接受程度。

3.敷药部位的皮肤情况。

三、告知1.出现皮肤微红为正常现象,若出现皮肤瘙痒、丘疹、水泡等,应立即告知护士。

2.穴位贴敷时间一般为4-6小时。

可根据病情、年龄、药物、季节调整时间,小儿酌减。

3.若出现敷料松动或脱落及时告知护士。

4.局部贴药后可出现药物颜色、油渍等污染衣物。

四、物品准备治疗盘、敷贴胶布、遵医嘱配制的药粉、治疗碗、赋型形剂、压舌板或小勺、0.9%生理盐水棉球;必要时备剪刀、屏风、毛毯。

五、基本操作方法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做好解释,注意保暖。

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根据敷药部位,协助患者取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患处,必要时屏风遮挡患者。

3.更换敷料,以0.9%生理盐水或温水擦洗皮肤上的药渍,观察皮肤情况及敷药效果。

4.根据敷药面积,取大小合适的贴敷胶布,用压板或小勺将所需药物置于贴敷润色布中心,大小厚薄适中。

5.将药物贴敷于穴位上,做好固定。

为避免药物受热溢出污染衣物,可加敷料或棉垫覆盖。

6.观察患者局部皮肤,询问有无不适感。

7.操作完毕后擦净局部皮肤,协助患者着衣,安排舒适体位。

8.穴位贴敷使用的胶布、纱布等物品应一人一用一丢弃,一次性使用;按照手卫生相关要求做好手卫生消毒。

六、注意事项1.贴敷的禁忌症:①贴敷局部皮肤有创伤、溃疡、感染或有较严重的皮肤病者;②颜面五官部位、关节、心脏及大血管附近慎用,不宜用刺激性太强的药物发泡,避免遗留瘢痕影响容貌或活动功能;③孕妇腹部、腰骶部及某些促进子宫收缩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等处都不宜贴敷,以免局部刺激引起流产。

穴位贴敷治疗总结

穴位贴敷治疗总结

穴位贴敷治疗总结引言穴位贴敷是一种古老的中医治疗方式,通过在特定的穴位贴上药物或使用特定的贴敷方法,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穴位贴敷治疗在中医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包括疼痛、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本文将对穴位贴敷治疗进行总结和探讨,包括其原理、适应症、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等。

穴位贴敷原理穴位贴敷治疗是基于中医学的经络学说和穴位学说。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有一套复杂的经络系统,通过经络系统可以调节和平衡人体的生理功能。

在经络系统中,存在着一些特定的穴位,这些穴位与具体的脏腑器官相连。

通过在这些穴位上贴上药物或使用特定的贴敷方法,可以刺激穴位,调节经络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穴位贴敷的适应症穴位贴敷治疗适用于多种疾病,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适应症:1.疼痛病:对于头痛、肩颈痛、腰腿痛等疼痛病,可以选择贴敷适当的穴位进行治疗,如合谷穴、太冲穴等。

2.消化系统疾病:对于胃病、肠病等消化系统疾病,可以选择贴敷梁门穴、中脘穴等穴位进行治疗。

3.呼吸系统疾病:对于感冒、咳嗽、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可以选择贴敷太渊穴、风府穴等穴位进行治疗。

4.睡眠障碍:对于失眠、多梦等睡眠障碍,可以选择贴敷神门穴、心脾两俞穴等穴位进行治疗。

穴位贴敷的操作步骤穴位贴敷治疗需要按照一定的操作步骤进行,以下是一般的操作步骤:1.确定治疗穴位:根据疾病的不同,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贴敷。

常见的穴位可以参考中医书籍或请教专业医师。

2.准备贴敷材料:选择合适的贴敷材料,一般可使用透气性好的胶布,也可使用透气性好的敷料。

3.清洁穴位:用干净的纱布或棉球蘸取适量的酒精擦拭穴位周围的皮肤,保持清洁。

4.贴敷药物或贴敷方式:根据疾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药物或贴敷方式进行贴敷。

可以将药物直接敷于穴位上,也可以将药物涂抹于贴敷材料上,然后将贴敷材料贴于穴位上。

5.固定贴敷材料:使用胶布或其他固定材料将贴敷材料固定在穴位上,以确保贴敷效果。

6.定期更换:根据需要,定期更换贴敷材料,一般每天更换一次。

穴位敷贴技术

穴位敷贴技术

穴位敷贴技术穴位敷贴技术是将药物制成一定剂型,敷贴到人体穴位,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达到通经活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行气消痞、扶正强身作用的一种操作方法。

一、适用范围适用于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咳喘等症状。

二、评估1.病室环境,温度适宜。

2.主要症状、既往史、药物及敷料过敏史,是否妊娠。

3.敷药部位的皮肤情况。

三、告知1.出现皮肤微红为正常现象,若出现皮肤瘙痒、丘疹、水泡等,应立即告知护士。

2.穴位敷贴时间一般为6~8小时。

可根据病情、年龄、药物、季节调整时间,小儿酌减。

3.若出现敷料松动或脱落及时告知护士。

4.局部贴药后可出现药物颜色、油渍等污染衣物。

四、物品准备治疗盘,棉纸或薄胶纸,遵医嘱配制的药物,压舌板,无菌棉垫或纱布,胶布或绷带,0.9%生理盐水棉球;必要时备屏风、毛毯。

五、基本操作方法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做好解释,注意保暖。

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根据敷药部位,协助患者取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患处,必要时屏风遮挡患者。

3.更换敷料,以0.9%生理盐水或温水擦洗皮肤上的药渍,观察创面情况及敷药效果。

4.根据敷药面积,取大小合适的棉纸或薄胶纸,用压舌板将所需药物均匀地涂抹于棉纸上或薄胶纸上,厚薄适中。

5.将药物敷贴于穴位上,做好固定。

为避免药物受热溢出污染衣物,可加敷料或棉垫覆盖。

以胶布或绷带固定,松紧适宜。

6.温度以患者耐受为宜。

7.观察患者局部皮肤,询问有无不适感。

8.操作完毕后擦净局部皮肤,协助患者着衣,安排舒适体位。

六、注意事项1.孕妇的脐部、腹部、腰骶部及某些敏感穴位,如合谷、三阴交等处都不宜敷贴,以免局部刺激引起流产。

2.药物应均匀涂抹于绵纸中央,厚薄一般以0.2~0.5cm为宜,覆盖敷料大小适宜。

3.敷贴部位应交替使用,不宜单个部位连续敷贴。

4.除拔毒膏外,患处有红肿及溃烂时不宜敷贴药物,以免发生化脓性感染。

5.对于残留在皮肤上的药物不宜采用肥皂或刺激性物品擦洗。

穴位贴敷法PPT课件

穴位贴敷法PPT课件
未来将在穴位贴敷法的技术和 方法上进行创新和改进,如采 用新型材料、优化贴敷方式等 ,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舒适度 。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随着中医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不断扩大,未来穴位贴敷法将 在国际医学交流中发挥更加重 要的作用,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与交流有助于推动穴位贴敷法 的进一步发展。
感谢您的观看
药物选择与配方原则
药物选择
根据病情和辨证结果,选择具有相应功效的药物进行贴敷。常用药物包括中药、 西药和中成药等。在选择药物时,应注意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和用法用量 等。
配方原则
在配制贴敷药物时,应遵循君臣佐使的配方原则,合理搭配药物,以达到最佳的 治疗效果。同时,应注意药物的用量和用法,避免过量使用或不当使用导致的不 良反应。
贴敷操作技巧及注意事项
贴敷操作技巧
在贴敷前,应对皮肤进行清洁处理,保持皮肤干燥。贴敷时,应将药物均匀涂抹在胶布上,然后贴于选定的穴位 上。贴敷后,可用手指轻轻按压片刻,以加强刺激作用。
注意事项
贴敷期间应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过度活动和出汗。如出现皮肤红肿、瘙痒等过敏现象,应立即停止贴敷 并就医。同时,孕妇、皮肤破损处及过敏体质者禁用此方法。
定义及作用机制
穴位贴敷法定义
穴位贴敷法是一种中医外治法,通过将药物贴敷于特定穴位 ,利用药物的刺激和渗透作用,达到调整脏腑功能、治疗疾 病的目的。
作用机制
穴位贴敷法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络之气,促进气血运行, 调整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同时,药物通过皮肤 吸收,直接进入血液循环,避免了口服药物的首过效应和胃 肠道副作用。
04
穴位贴敷法操作规范与安全 防护措施
操作前准备工作
确定贴敷穴位
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贴敷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宋元明时期


宋明时期,中药外治法不断改进和创新,极大地丰富了穴位 贴敷疗法的内容。如宋代《太平圣惠方》中记载:“治疗腰 腿脚风痹冷痛有风,川乌头三个去皮脐,为散,涂帛贴,须 臾即止”。《圣济总录》中指出:“膏取其膏润,以祛邪毒, 凡皮肤蕴蓄之气,膏能消之,又能摩之也”,初步探讨了膏 能消除“皮肤蕴蓄之气”的中药贴敷治病的机理。 明代:《普济方》中有“鼻渊脑泻,生附子末,葱诞和如泥, 罨涌泉穴”的记述。 清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更是收载了不少穴位贴敷疗 法,并为人们所熟知和广泛采用。如“治大腹水肿,以赤根 捣烂,入元寸,贴于脐心,以帛束定,得小便利,则肿消” 等等,另外吴茱萸贴足心治疗口舌生疮、黄连末调敷脚心治 疗小儿赤眼至今仍在沿用。
五、清代

清代,可以说是穴位贴敷疗法较为成熟的阶段,出现了不 少中药外治的专著,其中以《急救广生集》、《理瀹骈文》 最为著名。《急救广生集》又名《得生堂外治秘方》,是程 鹏之经数十年精心汇聚而成,详细地记载了清代嘉庆前千余 年的穴位外敷治病的经验和方法,并强调在治疗过程中应注 意“饮食忌宜”、“戒色欲”等,是后世研究和应用外治的 经典之作。继《急救广生集》刊行59年之后,“外治之宗’ 吴师机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对外治法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 理论探索,著成《理瀹骈文》一书。书中每病治疗都以膏药 薄贴为主,选择性地配以点、敷、熨、洗、搐、擦等多种外 治法,且把穴位贴敷疗法治疗疾病的范围推及到内、外、妇、 儿、皮肤、五官等科,提出了“以膏统治百病”的论断。并 依据中医基本理论,对内病外治的作用机理、制方遣药、具 体运用等方面,作了较详细的论述,提出外治部位“当分十 二经”,药物当置于“经络穴选………与针灸之取穴同一理” 之论点。
三、晋、唐时期
1、晋代:穴位贴敷疗法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晋· 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治疟疾寒多热少, 或但寒不热,临发时,以醋和附子末涂背上”,并 收录了大量的外用膏药,如续断青、丹参青、雄黄 膏、五毒神膏等,注明了具体的制用方法,其用狂 犬脑外敷伤口治疗狂犬病的方法,实为免疫学之先 驱。 2、唐:孙思邈在《孙真人海上方》中写道:“小 儿夜哭最堪怜,彻夜无眠苦通煎,朱甲末儿脐上贴, 悄悄清清自然安”,并提出了“无病之时”用青摩 卤上及足。动以避“寒心”等求病先防的思想。

第三节 注意事项

1、夏天不可轻视寒症 在采访中,发现人们对“冬病夏治”存在两种截然相反 的误区。一是,随着气温转暖,像风湿、骨关节病等一些冬 天容易发作的病症,夏季病情缓解,患者就开始“轻敌”, 不再医治及预防。中医专家提醒,这类病多为风、寒、湿、 热之邪侵袭所致。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 机,加以调治,有利于达到减轻病症、恢复健康的目的。贴 敷于经络上的治疗穴位可使阳气更旺,通过经络调整全身阴 阳气血,并为肌体储备阳气。阳气充足则疾病好发季节不易 被外邪所伤,对有哮喘、咳嗽、咽干症状以及反复发作的慢 支、哮喘、咽炎等患者有预防发作的作用。

6、特别提示:贴敷小心胶布过敏
在接触的患者中,贴敷时,对药物过敏者较少,却 有一部分人对胶布过敏,出汗后更易过敏。所以, 避开洗澡段来贴敷,小儿贴敷后,家长应该尽量让 小儿衣着凉爽,少跑动,避免过多出汗。此外,由 于小儿皮肤过嫩,3岁以下儿童不宜贴敷。患者贴 敷后不要吃生冷油腻以及寒性食物,遇有发热应暂 停贴敷;皮肤有破损、对贴敷有过敏者不能进行贴 敷;贴敷期间,应禁忌冷饮和油炸食物;贴敷药片 应放在冰箱冷藏室中保存。 三伏天是一年当中最热的时候,有些疾病却在三伏 天治疗可达到最好的效果,比如天灸疗法。

二、常用药物


1、辛窜开窍、通经活络之品:
2、多为厚味力猛、有毒之品,且多生用: 生南星、生半夏、甘遂、斑蝥、巴豆。
3、选择适当容剂调合贴敷药物或熬膏。 醋调贴敷药、酒调痛、咽喉肿痛、肺结核。 2、斑蝥贴:牛皮鲜、神经性皮炎。 3、白介子贴:哮喘。 4、威灵仙贴:治痔疮、急性结膜炎、扁桃 体炎、百日咳。 5、毛茛叶贴:疟疾、风湿关节炎。 6、旱连草贴:贴大椎治疟疾。 7、吴茱萸贴:
七、流传海外

穴位贴敷疗法不但国内影响广泛,在国外 也逐渐兴起,如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学部发明 的避孕膏,贴敷在腋下可收到避孕良好效果; 日本大正株式会社研制的中药贴膏深受人们 的欢迎,如温经活血止痛的辣椒膏等。
第二节 穴位贴敷的常用药物和处方
一、常用剂型: 1、散剂:疟疾散。 2、糊剂:月经糊。 3、膏剂:寒泄膏、哮喘膏等。 4、饼剂: 5、水渍剂:腰痛渍。 6、酊剂:酒剂。 7、生物剂:新鲜生物洗净捣烂或切片用
8、对痛症也有效果

“因为天灸疗法有温通经络、祛寒逐痹 的作用,所以对各类痛症具有显著疗效。例 如对长期吹空调导致的关节痛、虚寒性胃痛、 腹泻等等。
9、天灸期间戒食牛肉
天灸期间要戒食易化脓的食物,如牛肉、烧鹅、 鸭、花生、芋头、豆腐等,以及戒食鱼虾、生鸡等 易致敏食物,如果出现皮肤过敏者,可搽抗过敏药 膏,必要时去医院就诊 此外,贴药时要注意少吃肉桂、花椒、大茴香、 小茴香、狗肉、羊肉和新鲜桂圆或荔枝等辛燥之品; 忌大量进食寒凉之品。“如果刚好在三伏天有发烧、 咽喉发炎等疾病的患者不能贴药。另外,天灸的禁 忌症还有一岁以下幼儿、孕妇、肺结核、严重心肺 功能不足、短时间内敷贴即会大量起水泡、皮肤贴 外用药容易过敏者等。
二、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对穴位贴敷疗法的作用和 疗效已有一定的认识逐步运用于临床。在 《灵枢· 经脉篇》记载:“足阳明之筋……颏 筋有寒,则急引颊日移口,有热则筋缓,不 胜收放僻,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 和桂,以涂其缓者……”,被后世誉为膏药之 治,开创了现代膏药之先河。

东汉时期的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 中记述了烙、熨、外敷、药浴等多种外治之 法,而且列举的各种贴敷方,有证有方,方 法齐备,如治劳损的五养膏、玉泉膏,至今 仍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华佗在《神医秘传》 中治脱疽“用极大甘草,研成细末,麻油调 敷极厚,逐日更换,十日而愈。”
六、建国后

建国以来,专家学者们对历代文献进行考证、研究和整 理,大胆探索,不但用本法治疗常见病,而且应用本法治疗 肺结核、肝硬化、冠心病、高血压、传染病以及其他疑难病 种。如用抗癌中药制成的化瘀膏,外用治疗癌症取得了可靠 效果.不仅有止痛之效,而且还有缩小癌瘤之功。尤其在科 技日新月异的今天,许多边缘学科及交叉学科的出现,为穴 位贴敷疗法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方面运用现代生物、物理学 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研制出新的具有治疗作用的仪器并与 穴位贴敷外治协同运用,另一方面研制出不少以促进药物吸 收为主,且使用方便的器具。尤为可喜的是开始注意吸收现 代药学的成果,用来改革剂型和贴敷方式:有加入化学发热 利后配制成的熨贴剂,如代温灸膏等;用橡胶和配合剂(氧 化锌、凡士林等)作为基质,加入中药提炼的挥发油或浸膏 制成的硬膏剂,如麝香虎骨膏、关节止痛膏、麝香痛经膏等; 使药物溶解或分解在成膜材料中制成的药膜状固体帛制剂或 涂膜剂,如斑螫发泡膜等;还有在贴敷方中加入透皮吸收促 进剂来促进治疗性药物高效率地均匀持久地透过皮肤的贴敷 剂,如复方洋金花止咳平喘膏等。
2、贴敷不能“包治百病”

而另一误区则是奉“冬病夏治”为治百 病的宝贝。有些医院也应运而生各种贴敷或 推拿门诊,推出针对许多疾病的“贴敷”活 动。中药贴敷并非是包治百病的良药,不能 夸大其作用。除哮喘等常见的“冬病夏治” 贴敷外,夏天更需要从预防着手,让冻疮或 宫寒等毛病,通过专家建议的保养方案“诊 治”。
一、先秦时期

早在原始社会里,人们用树叶、草茎之类涂敷伤口 治疗与猛兽搏斗所致的外伤而逐渐发现有些植物外 敷能减轻疼痛和止血,甚至可以加速伤口的愈合, 这就是中药贴敷治病的起源。在1973年湖南长沙马 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专著《五 十二病方》,有“蚖……以蓟印其中颠”的记载, 即用芥子泥贴敷于 百会穴,使局部皮肤发红,治疗 毒蛇咬伤。书中还有创口外敷即有“傅”、“涂”、 “封安”之法,所载的酒剂外涂止痛和消毒的资料, 当为酒剂外用的最早记载,为后世所广泛应用。

第四节 天灸治疗支气管哮喘技术
一、技术适证:
二、禁忌证:
三、技术特色:
四、治疗方法:1、药物:白介子、细辛、甘
遂10%、延胡索10%。2、取穴:背部穴位取 两侧,三组穴交替使用。3、方法及疗程:每 次1小时,10 天贴1 次,治疗3 个月,共9次。
4、穴位贴敷
中医适宜技术
第一节 穴位贴敷的发展简史

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沦依据, 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 物油、清凉油、药液甚至唾液调成糊状,或用呈凝 固状的油脂(如凡士林等)、黄醋、米饭、枣泥制 成软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 药末散于膏药上,再直接贴敷穴位、患处(阿是 穴),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它是 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 期与疾病作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行之有 效的治疗方法,它经历了无数次的实践、认识、再 实践、再认识的发展过程,有着极为悠久的发展历 史。
4、适应症

贴敷一般适合体弱易感、哮喘、鼻炎、上 呼吸道感染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起到增强 免疫力的作用,特别是经常咳嗽感冒的易感 人群可以考虑此法。贴敷时间是夏令三伏, 一般从头伏第一天开始,伏天最后一天结束, 需要贴三年。
5、治病机理
北京中医医院呼吸科主任苑惠清说,穴位贴敷可刺 激局部皮肤,使它充血和加强药物吸收。现代医学 认为药物通过穴位刺激,在大脑皮层形成了一个新 的兴奋灶,遗留了痕迹反射,长期的后抑制作用改 变了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机能状态;吸收 后使免疫系统发生相应的改变,使肺内有关感受器 发生相应改变,进一步使表面活性物质得到调整, 以达到止咳、平喘及提高人体免疫力的目的。 她补充说,除穴位贴敷外,中药洗浴、浸泡、 离子导入、口服中药、推拿导引等,同样借助天气 温热以治疗人体阴寒之症,均属于冬病夏治的范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