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及收入不平等中国的经验研究
教育不平等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

教育不平等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摘要:本文利用中国 1999—200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建立面板模型对我国三个地区的教育不平等影响收入分配差距的内在机制进行实证分析。
关键词:教育不平等收入差距面板数据模型一、引言及文献回顾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的高增长伴随收入分配差距的加大,收入分配差距也成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所面临的紧迫问题而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按照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不平等程度先上升后下降。
在个人收入中,工资收入占据最主要的部分,而工资收人又和个人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
可以看出,教育对收人不平等有着重要影响。
所以政府往往把增加对教育投入作为降低收人不平等程度的一个政策工具。
本文采用教育基尼系数刻画教育不平等, 利用相关计量方程选取1999-2009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对我国教育不平等与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内在关系进行动态研究,将有助于从教育发展角度提出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政策建议。
二、实证分析1.panel data模型本文建立以下面板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经检验可以认为东部、中部以及西部地区样本数据符合变系数模型。
3.panel data模型估计根据检验结果,运用eviews6.0软件建立panel data变系数模型分析我国各东、中、西部地区教育投资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的区域差异效应。
得到各影响因素的回归结果:地区截距项ays edugini东部地区-0.3076 0.039(9.366) 0.279(2.109)中部地区-1.14381 0.119(7.264) 1.39(4.643)西部地区-0.86408 0.113(13.224) 0.953(6.740)统计量 r2=0.9754 f=159.71 dw=1.989注括号中为t值三、结论与政策建议上述的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三个地区的教育不平等的降低促进收入分配差距缩小,而教育扩展也有利于控制收入分配差距。
(2)教育不平等对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影响是显著的,教育不平等每上升1% ,三个地区的收入分配差距将扩大0.412~0.618个百分点。
人力资本、行业特征与收入差距基于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的经验研究

人力资本、行业特征与收入差距基于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的经验研究一、概述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收入差距问题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为了深入探索收入差距的成因,本文利用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从人力资本和行业特征两个角度出发,对收入差距进行了经验研究。
人力资本作为个人能力和技能的体现,对于个人的职业发展和社会地位具有重要影响而行业特征则反映了不同行业的发展状况和市场结构,对行业内个体的收入产生直接作用。
通过实证分析,本文旨在揭示人力资本和行业特征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为政府制定更加精准的缩小收入差距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回顾了相关文献,对人力资本、行业特征与收入差距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和评价。
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研究假设和理论框架。
利用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运用统计分析和计量经济学方法,对研究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
根据实证结果,本文得出了研究结论,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收入差距的成因,而且为政府制定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提供了有益参考。
同时,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结论也为其他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1. 收入差距的社会背景与研究意义随着中国经济持续、高速的增长,收入差距的扩大已经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社会现象。
近年来,中国的收入差距不仅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表现得日益明显,甚至在同一个行业、同一个企业内部也出现了明显的分化。
这种收入差距的扩大不仅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
深入研究收入差距的成因、演变趋势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对于制定有效的经济政策、促进社会公平和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从社会背景来看,中国收入差距的扩大与人力资本积累的不平衡、行业特征的差异以及市场机制的不完善等因素密切相关。
随着教育、培训等人力资本投资的不断增加,不同人群的人力资本积累水平出现了显著差异,这直接导致了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和收入水平的不平等。
中国行业收入差距:研究现状及方向

【 键 词】 关 行业收入 ;收入差距; 行业 垄断 【 基金项 目 】 安徽师 范大学特设 专业建设 资助项 目。
【 作者简介 】 济生 ,华 东师范大学金 融与统计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孔庆 洋, 安徽 师范大学 经济管理 学 黄 院副教授 ,博 士 ,研究方向 :计量经济分析 。
决定 的理论 分 析表 明 ,垄断 租金 分享 是行 业 收入 差
(H P) C IS 数据 的城镇居民相关信息 、经济普查数据 。 除城市家庭信息外 ,全国基本单位普查 的行业资料
和20 年 国家财 政部 国有 企业 管理 数据 也提 供 了丰 01 富 的行 业 收入信 息 。上 市公 司年 报不 仅提供 了企 业
2 1 年 1月 02
经 济 论 坛
Ec n mi F r m o o c ou
J n 01 a .2 2
Ge . 9 No O n4 8 .1
总第 4 8期 9
第 01 期
中国行业收入差距: 研究现状及方向
文/ 黄济 生 孔 庆洋
【 摘 要 】 行业收入差距是理解中国收入差距的重要视角。目前有关中国行业收入差距的研究主要 围绕行
比或 资 本 深化 程 度 也 随行 业 不 同而 变化 。 可 以说 , 行 业 收入 差距 是 理 解 中 国收入 差距 的关 键 。
二 、行 业收 入 差距 的 研 究 内容
史先 诚 (0 7)通 过对 劳 动市 场工 资 决定 的理 20 论 分 析表 明 , 业 间 工 资差 异 主要 源 于 各行 业 就 业 行 人 员 的人 力 资 本 差 异 。 任 重 (0 9) 2 0 ,尹 恒 、龚 六 堂 、邹恒 甫 (0 2)也认 为 受教 育 水平 对 行业 收 入 20 差距 有显 著 影 响 。张原 、陈建 奇 (0 8)得 出受 教 20
科斯对中国的十大忠告

科斯对中国的十大忠告一、必须去除所有加诸国企的特权,让私企得以自由竞争科斯只要有自由竞争的环境,私企是非常懂得如何应对这些交易费用的。
如今,私企最大的挑战是,他们仍然遭受着种类繁多的政策和政治歧视。
他们很难进入资本市场,因为资本市场主要是由国有银行所控制。
要抛开为私企设置的种种限制。
只要私企(或任何企业)是依法运营,就该享有自由。
如果一些经济行为体不遵守市场原则,市场经济就不会成功。
必须去除所有加诸国企的特权,让私企得以自由竞争。
二、政府参与土地交易导致腐败猖獗,必须将其自身排除在市场之外科斯只要交易双方可以自由讨价还价并达成交易,那么市场行为就可以发生。
中国的情况是,政府宣称了对土地的拥有权。
国家必须允许土地的事实所有者——多数情况都是农民——进入市场。
这样,国家可以通过收税在土地交易中获得很大利益;同时,为了自身利益,就必须将其自身排除在市场之外。
中国在土地交易方面的所作所为,应该叫做单方面获取。
这显然并不是市场行为。
政府参与土地交易导致腐败猖獗,带来大量失去土地者的抵抗,这在中国已经被广泛报道。
三、中国应打造一个自由的土地市场科斯问:深圳发布了一个土地双轨制文件,允许深圳农村变卖集体所有的工业用地。
你认为,这是否为中国土地政策提供了一个改革的方向?科斯:深圳的政策显然是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中国是一个辽阔而多元化的国家。
一种方法或许在一个地方能取得成功,但在其他地方可能就行不通。
中央政府应该鼓励地方政府大胆尝试不同方法,打造一个自由的土地市场。
四、在中国,教育和税收两项制度都加重了不平等科斯不平等在任何自由市场经济中都不可避免。
考虑到中国的庞大以及地区多样性,基尼系数高也在预料之中。
争议的核心在于,导致不平等问题出现的中国市场经济,其深层问题是什么。
比如教育和税收制度,在最发达国家都发挥着强有力的抑制不平等的作用。
在中国,两项制度都加重了不平等。
只要社会流动的大门是打开的,处于社会结构底层的人对自己的未来、自己孩子的未来有希望,那么不平等本身就并不是问题。
当代中国居民收入影响的模型分析

当代中国居民收入影响的模型分析05级社会学系李旋05356062【论文摘要】近来年,“和谐社会”的思想在中国大地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建设和谐社会是一个囊括了经济、政治、生态、社会等全方位发展的理念。
但其中最主要的仍然是社会的和谐,而社会的和谐无可否认是必须建立在收入分配均衡的基础上的。
本文正是一篇旨在探讨影响当今中国居民收入因素的文章。
本文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利用2003CGSS(中国综合社会调查项目)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选取“先赋性与后致性”两组不同的参数变量,其中,教育程度、年龄、政治面貌是代表后致性的三个因素,父亲的教育程度、父亲的政治面貌是代表先致性的两个指标,参考明瑟方程建立研究中国居民收入模式的通径模型。
通过本文研究,我们发现:受教育程度是影响居民收入的决定性因素;收入随年龄的增长呈现倒U 型的发展趋势;政治面貌对收入呈现弱相关性影响;代际传承仍然是影响子代收入的重要因素。
基于以上各因素对收入影响力的显著度分析,本研究最终得出中国处于“偏开放性社会”的基本判断。
【Abstract】In the recent years, the "harmonious society" has been carried out step by step in Chinese society.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 is a full concept including economic, political, ecologic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 balanced distributing system of incom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s. This article is to investigate the factors which impact the income most in today's Chinese society. We make use of the data of 2003 CGSS to carry on statistics analytical by Metered method. We set education, age, political feature to be the acquired factors, and father's level of education, political feature to be the congenital factors. We then compare these factors to make a conclusion that which group impacts the Chinese society most. According this research, we find: the level of education is the decisive factor which influences residents' income; with the growth of age, the income trends to be pour the U type; The political feature presents weak relativity influence to the income; Family background still influence the income of new generation. According to the analyzing above, we set a conclusion that China is an open society in social mobility.1【关键词】:教育回报率;经验回报率;政治资本;收入。
中国教育现状

中国教育现状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教育系统发展迅速。
从最初的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到现在的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中国教育的普及率大幅提升。
然而,中国教育系统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本文将对中国教育的现状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首先,中国教育系统存在的一个问题是考试制度的过度强调。
长期以来,中国学生一直将考试的成绩作为衡量自身价值的重要标准,并且学校和家长也对学生的成绩过于关注。
这种过度的焦虑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
因此,有必要减轻考试压力,提倡综合评价体系,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其次,中国教育系统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分配。
大城市的教育资源丰富,而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这导致了地域之间的教育差距加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建设更多的学校和教育设施,提高教育资源的均衡性。
此外,中国教育系统还面临着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虽然中国拥有数量庞大的教师队伍,但是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一方面,一些老师缺乏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另一方面,一些优秀的教师往往被大城市的高薪吸引,导致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教育师资力量不足。
政府应该加强教师培训和选拔,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
同时也要增加农村和贫困地区教师的待遇,以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前往这些地区执教。
此外,中国教育系统需要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长期以来,中国教育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中国学生在科学实验、调查研究和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相对薄弱。
因此,有必要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
最后,中国教育系统还需要加强对道德教育的重视。
在现代社会,道德教育是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目前中国教育体系中对道德教育的关注度不够,学校和家长过重视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道德教育。
教育不平等现象调查报告

教育不平等现象调查报告经过对教育不平等现象进行全面调查和分析后,我们得出以下报告:1. 引言教育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然而,在当代社会,教育不平等的问题依然存在,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我们进行了详尽的调查研究,旨在揭示教育不平等的具体情况,并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
2.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2.1 家庭背景对教育机会的影响我们发现,教育资源的分配受到家庭背景的影响较大。
富裕家庭孩子享有更多的学习资源,如家教、课外辅导等,而贫困家庭孩子则往往得不到相同的机会。
这导致了教育机会的不公平,从而进一步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固化现象。
2.2 地域差异导致的教育不平等教育资源的地域分布不均衡也是教育不平等的重要原因。
许多贫困地区的学校基础设施、教学设备严重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导致教育质量低下。
相比之下,发达地区的学校则享有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更高水平的教学质量。
3. 教育机会的偏向性3.1 性别不平等我们的调查显示,性别不平等在教育领域也普遍存在。
一些社会普遍认为女性不适合从事某些职业或学科,从而制约了女性的教育机会。
此外,在一些农村地区,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和旧有观念的影响,女性受到更大程度上的限制,较少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3.2 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我们也发现,家庭的经济地位对个体的教育机会具有重要影响。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家庭的经济条件直接决定了孩子能否接受更好的教育资源。
这无形中加重了社会经济地位较低家庭的不平等。
4. 解决教育不平等的途径4.1 政府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政府应该制定和执行更加公平的教育政策,确保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这包括增加对贫困地区学校的投入和改善学校设施,提高教师的待遇和培训水平。
同时,应该加强对教育机会不平等的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政策,确保政策的有效执行。
4.2 公众参与和社会关爱全社会应该关注教育不平等问题,在公众教育和意识形态方面加强引导,倡导平等的教育观念,消除对于某些特定群体的歧视和偏见。
2023年中国城乡教育差距大模板

PART 04
城乡师资力量不均衡
Uneven teaching staff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城乡师资弱势。
城乡师资不平衡:对充足,而农村教师编制严重不足,导致城乡师资比例不平衡; 城市教师的待遇和福利相对较好,吸引了优秀人才,而农村的教师待遇较低,缺乏吸引力; 城市教师晋升机制相对完善,农村教师的晋升机会相对较少,缺乏职业发展空间;
教育差距加剧社会不公
1. 教育资源不均衡:中国城乡教育差距大部分源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城市地区拥有更好的学校设施、师资 力量和教育经费支持,而农村地区的学校条件相对较差。这种不平等的分配导致了城乡学生在接受教育机会上 存在明显差异。 2. 教育质量不平衡: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城乡教育质量也存在差异。在城市地区,学校普遍注重学生的学术 成绩和竞争力培养,而在农村地区,由于资源限制和就业压力,一些农村学校更注重农村学生的生活技能培养。 因此,城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发展存在差距。 3. 教育机会不均等:与城市学生相比,农村学生面临更多的教育机会障碍。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交通不便等因素, 农村学生往往面临着上学困难、上学成本高等问题,导致一些贫困农村地区的学生辍学率较高。而城市学生则 可以更方便地接触到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机会,提高了他们获取优质教育的机会。
2.农村教育资源匮乏,限制学生接受优质教育。师资和设 施不足,影响学习环境和条件
对于农村地区的学生来说,由于缺乏优质的教育资源,他们往往面临着学习资源匮乏、教学质量低下的问题。师资 力量不足,会限制农村学生接受到优质教育的机会。而且,农村地区学校设施简陋,教育经费不足,也限制了学生 在学习环境和条件上的改善。
1. 支持农村学生发展多样化的技能。由于农村地区就业机会 有限,没有与之对应的实际需求的教育,导致农村学生在毕 业后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应该加强职业教育,培养农村学 生具备适应农村发展需要的职业技能,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就 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与收入不平等:中国的经验研究[摘要]教育对收入不平等有着重要的影响。
多数研究认为,教育水平的提高会降低收入不平等程度,教育不平等会加剧收入不平等程度。
本文采用中国1982-2000年的数据对中国的经验研究表明,教育与收入不平等之间不仅存在密切关系,而且这种关系比较稳定;教育的不平等会加剧收入的不平等;尽管不能拒绝平均受教育年限和收入不平等程度之间的倒U 型关系,但现阶段中国正处于倒U型曲线顶点左侧,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增加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收入的不平等程度。
这个结果与中国劳动力市场两重属性下工资压缩效应表现较弱有关。
上述结论对收入分配政策和教育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教育收入不平等工资压缩效应一、引言收入分配问题是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广为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
按照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不平等程度先上升后下降。
在个人收入中,工资收入占据最主要的部分,而工资收入又和个人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
因此,教育对收入不平等应该有重要影响。
决策者往往把增加教育支出作为降低收入不平等程度的一个政策工具。
然而,理论研究表明,教育和收入不平等之间的关系常常是不确定的。
例如,舒尔茨(Schultz,1960)、贝克尔(Becker,1975)和明瑟(Mincer,1974)关于收入分配的人力资本模型认为,人口总体中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和教育分布状况都会影响收入分配状况。
通常教育不平等与收入不平等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平均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负向的,这取决于教育收益率的演变。
奈特和萨伯特(Knight & Sabot,1983)强调,在二元经济中由教育的“结构效应”(position effect)和“工资压缩效应”(wage pressioneffect)1产生的人力资本积累对收入分配的复杂影响。
他们认为,教育的扩展会对经济产生两种不同效应。
一方面,教育扩展使高学历群体规模相对扩大,这种结构效应起初会扩大收入不平等程度,但后来将降低收入不平等程度;另一方面,由高学历劳动力供给的相对增加而产生的工资压缩效应会1结构效应是指在教育收益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的学历构成变化对收入不平等程度的影响;工资压缩效应是指在劳动力学历构成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的供求发生变化,导致教育收益率发生变化,进而对收入不平等程度的影响。
减少教育的未来收益,从而降低收入不平等程度。
由此可见,教育的扩展对收入分配的效应在理论上是不确定的。
自从库兹涅茨(Kuznets,1955)提出“随着劳动者受教育越来越多,资本主义国家的收入分配将会越来越平等”之后,很多经验研究都考察过教育与收入不平等之间的关系。
最初的研究大都表明发达国家的教育与收入不平等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Psacharopoulos& Woodhall,1985;Ram,1989)。
贝克尔和契斯威克(Becker & Chiswick,1966)的研究表明,美国各地区的收入不平等与教育不平等正相关,与平均受教育程度负相关。
契斯威克(Chiswick,1971)用9个国家的截面数据研究表明,收入不平等随教育不平等程度的提高而增加。
廷伯根(Tinbergen,1972)用美国、加拿大和荷兰的数据所作的研究也发现,教育水平与教育的不均等对收入分配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平均受教育程度增加和教育不平等程度的减小有助于改善收入分配状况。
后来的研究大都建立在相对较多国家数据的基础上。
温内加登(Winegarden,1979)用32个国家数据的分析表明,平均受教育程度越高,收入分配越趋于平等;而教育的不平等程度越大,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也越大。
帕克(Park,1996)用59个国家的数据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拉姆(Ram,1984,1989)和萨卡罗布罗斯(Psacharopoulos,1977)在略微不同的设定和数据下的研究发现,平均受教育程度和教育不平等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在统计上是不显著的。
赖德胜(1997)用49个国家的数据研究发现,教育扩展与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之间存在库兹涅茨倒U型关系。
格利高里奥和李(Gregorio & Lee,2002)在一套相对完整的100多个国家的时序-截面数据基础上的研究发现,教育因素(如较高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和相对平等的教育分布,政府教育支出等)在改变收入分配状况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时,也证实了库兹涅茨倒U型关系的存在。
总之,多数研究认为,教育程度的提高会降低收入不平等程度,而教育程度的不平等会加剧收入的不平等。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国的收入分配问题一直受到广泛关注。
理论界在收入分配差异方面的研究较多,但由于数据难以取得等方面的原因,对教育与收入分配之间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
然而,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我国教育快速发展,特别是义务教育后的教育迅速扩X,而同时伴随着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情况下,研究教育与收入不平等之间的关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它直接关系到我国收入分配政策和教育政策的有效设计、实施与修正。
本文经过大量统计数据的再处理,获得1982-2000年的相关指标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这些数据对中国教育与收入不平等之间的关系进行经验分析,并与国外的研究结论进行对照,以揭示其内在规律和政策启示意义。
文章其余部分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模型和数据说明;第三部分给出估计结果,并进行了成因分析;最后是结论和启示。
二、模型和数据说明(一)模型说明多数研究一般从平均受教育年限及其离散程度两方面来分析教育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我们从贝克尔和契斯威克(Becker & Chiswick ,1966)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模型出发说明这一影响,即用双对数模型形式来解释一个接受过S 年教育的典型个人的收入水平:01log log log(1)SS j j Y Y r u ==+++∑ (1)式中j r 为第j 年教育的收益率,u 反映除教育之外其它影响收入的因素。
上述模型可近似为:0log log S Y Y rS u =++ (2)对式(2)求方差,得到:22(log )()()2(,)()S Var Y r Var S S Var r rSCov r S Var u =+++ (3)变量上带一横线表示该变量的均值。
从式(3)可以看出,在其他变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教育不平等(()Var S )的增加无疑会导致更大程度上的收入不平等。
如果收益率(r )和受教育年限(S )之间独立,受教育年限的增加将导致收入不平等程度的提高;如果教育收益率和受教育年限之间的协方差为负,那么受教育年限的增加可能会降低收入不平等程度。
例如,假设存在这样一个经济:个人能力和工资收入正相关,教育门槛较低,起初所有人的受教育年限都比较低,且差距不大。
在这种情况下,随着教育的扩展,收入分配会变得更加不平等。
这种情形常见于教育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
但是后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越来越多的教育,教育收益率将下降,收入不平等程度也将降低。
在式(3)的基础上,考虑到库兹涅茨的倒U 型假说和政府公共教育经费支出的影响。
我们建立的一般模型为:220123456ln (ln )E G E E y y D αασαααααξ=+++++++1 (4)式中,基尼系数G 用来测度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E 表示平均受教育年限;E σ表示总体受教育的离散程度,用它说明教育的不平等程度;y 表示人均GDP ;D 表示政府的教育投入力度,一般用公共教育经费支出占上一年GDP 的比重表示。
(二)数据说明我们采用1982-200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来研究中国的教育和收入不平等之间的关系。
为了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所有收入数据都按1982年价格计算。
人均GDP1为了消除异方差,这里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y 取自然对数。
和公共教育经费支出占上一年GDP 的比重这两个指标可以从《中国统计年鉴》上获得原始数据,再经过价格缩减后得到。
其他一些指标则需要通过复杂的间接推算,具体处理如下:1.基尼系数的计算。
在中国,现行的居民家庭收支抽样调查是分别按城镇和农村进行的,因此只能先分别测算城镇和农村的基尼系数,然后用Sundrum (1990)提出的城乡分解法测算全国的基尼系数。
城乡分解法的计算公式为:221221112212G P G P G PP μμμμμμμ-=++。
式中,G 、1G 和2G 分别表示全国居民、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1P 、2P 分别表示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μ、1μ和2μ分别表示全国居民、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
考虑到基础数据的完整性、实际经济意义以及和农村对应等问题,收入指标选取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原始的抽样资料是按收入水平由低到高分为最低、低、中等偏下、中等、中等偏上、高、最高七组,比重分别为0.1、0.1、0.2、0.2、0.2、0.1、0.1。
农村的收入指标选取与城镇相近的人均纯收入指标,数据同样是不等分组。
但与城镇不同,计算时各组平均值取其组中值。
由于农村分组资料的组限在1985年和1995年前后有变动,必须对附近年份的测算结果做出调整。
为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尽可能采用较详细的分组数据进行计算和调整。
全国居民、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根据抽样分组数据计算;人口比重根据年中人口数(年初和年末人口的算术平均值)计算得到。
2.平均受教育年限的计算。
平均受教育年限是用人口受正规教育年限之和除以人口总数,其结果对人口普查的依赖性很强。
平均受教育年限是由各层次受教育人口加权平均后构造的统计指标,如果统计口径和权重系数不同,那么得到的计算结果就会存在差异。
国外研究多采用15岁及15岁以上人口受教育年限的构成资料来计算平均受教育年限。
在中国,由于缺乏相关的统计资料,只能利用现有数据,并辅之适当的估算。
1993-2000年的数据是根据全国人口变动抽样调查和人口普查得到的6岁及6岁以上人口的受教育年限构成资料计算的;1982-1993年的数据是根据1982年人口普查和全国有关年份各级学校的毕业生数推算得到的。
受教育年限用年表示,文盲、半文盲为1年,小学为6年,初中为9年,高中和中专为12年,大学(包括大专、本科和研究生)为16年。
3.教育不平等程度的计算。
通常反映教育不平等程度的指标有两个:受教育年限的标准差和受教育年限的基尼系数。
前者反映教育的绝对不平等程度,后者反映教育的相对不平等程度。
本文采用前一指标进行计算。
三、估计结果与成因分析(一) 估计结果根据上述数据,用EVIEWS软件对教育与收入不平等之间的关系模型进行估计,结果见表1。
表1 收入不平等程度的回归方程注:2R为调整后的拟合优度,括号内为t检验值,标*号的表示在5%显著性水平下不显著,标**号的表示在5%水平下不显著但在10%水平下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