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苯酞的药理作用及临床疗效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丁基苯酞的药理及临床研究进展

丁基苯酞的药理及临床研究进展
7!
: & 期临床 试验采 用随机、 双盲 、 安慰
剂对照方法 , 选择首次发 病、 时间在 72h 以内的 急性中 度 ( 神 经功能缺失评分 16~ 30 分 ) 颈 内动脉 系统脑 梗塞患 者 , 以 复 方丹参注射液 作为基 础用 药辅助 治疗 14d, 受试 者服 用丁 基 苯酞软胶囊或 空白软 胶囊 20d, 治疗 期间 禁用其 他治 疗急 性 脑梗塞药物 , 共完成有效病例 190 例 , 丁基苯酞组 91 例 , 对照 组 99 例 , 丁基 苯 酞组 总有 效 率 ( 神 经功 能 缺损 评 分减 少 (
海峡药学
2009 年
第 21 卷 第 1 期
丁 基 苯 酞 的 药 理 及 临 床 研 究 进 展
秦荣新, 梁健成 ( 广西柳州市人民医院临床药学 柳州 545001)
摘要 :
丁基苯酞是一种多靶点抗脑缺血药物 , 主要用于治疗轻 、 中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本品是我国脑 血管病治疗领域 第一个拥有自 主知识
%
。均有 统计 学
显著差异 ( P < 0 05) , 说明食物影响丁苯酞的吸收。 每天口服 4 次 , 每次 200mg , 共 服药 13 次 , 结果 显示 : 在 第一天和第五天第一次 口服 200mg 丁苯酞 软胶囊后 , 丁 苯酞 的血浆平均达峰时间 分别为 1 25 ∀ 1 07 和 0 88 ∀ 0 75h, 平 均消除 半衰 期分别 为 8 47 ∀ 1 81 和 16 42 ∀ 8 03h; 平均 峰 浓度分别 为 273 5 ∀ 278 4 和 209 7 ∀ 0 208ng# mL - 1。 平均 AU C 0 t , 分别 为 429 8 ∀ 376 9 和 628 9 ∀ 410 0ng ( h# mL ) 。 在连续给药共 13 次后 , 平均观 察积累 比为 0 98 ∀ 0 52, 平均 稳态积累比为 1 18 ∀ 0 83, 这表明在达 到预期的 稳态浓 度时 丁基苯酞只有轻微蓄积 7!。 3 临床应用 &、 ∋ 期临 研究

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观察

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观察

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观察汇报人:2023-12-08目录CONTENCT •引言•急性脑梗塞概述•丁苯酞的药理作用及机制•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研究•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评估及影响因素•结论与展望•参考文献01引言急性脑梗塞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

丁苯酞是一种多靶点、多机制的神经保护剂,具有改善脑缺血区微循环、保护线粒体功能、抑制炎症反应等作用。

已有研究表明,丁苯酞在急性脑梗塞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疗效,但结论尚不完全一致。

研究背景探讨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及对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分析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塞的安全性及不良反应。

010203本研究将为急性脑梗塞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通过观察丁苯酞对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将进一步揭示其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作用机制。

本研究还将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为急性脑梗塞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02急性脑梗塞概述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异常其他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导致血管壁发生硬化、狭窄、闭塞等病变。

血液粘稠度增高、血小板聚集等导致血栓形成,进而引发急性脑梗塞。

年龄、性别、生活习惯等也可能导致急性脑梗塞的发生。

急性脑梗塞的病因010203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出现突然的眩晕、头痛、恶心、呕吐、失语、偏瘫等症状。

头颅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发现脑部缺血或梗死病灶。

血常规、血糖、血脂等实验室检查可辅助诊断急性脑梗塞。

80%80%100%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如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抗凝药物、溶栓药物等。

对于严重的急性脑梗塞患者,手术治疗也是一种选择,如机械取栓、血管成形术等。

康复治疗在急性脑梗塞的治疗中也占据重要地位,如物理治疗、职业康复等。

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03丁苯酞的药理作用及机制改善脑缺血区微循环保护线粒体功能抗炎作用丁苯酞的药理作用丁苯酞可以抑制细胞内钙离子超载,减轻线粒体损伤,保护线粒体功能,从而改善脑细胞的能量代谢。

国家级一类新药--丁苯肽

国家级一类新药--丁苯肽

国家级一类新药,国家科委生命科学技术发展中心1035工程重大项目成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成果绿色植物性药品,具有出色的安全性单一体结构,同时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全面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明显减少梗塞后神经功能缺失、改善患者生活能力状态。

全面的药理作用缩小脑梗塞面积、改善神经功能缺失改善局部脑血流量,改善脑微循环改善脑缺血能量代谢耗竭减轻脑缺血所致脑水肿抗血栓形成和抗血小板的聚集改善脑缺血记忆障碍有针对性的适应症: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显著的临床疗效改善脑缺血区微循环,增加局部脑血流;明显减轻缺血性脑水肿;改善能量代谢;明显缩小脑缺血的梗塞面积;无需分期,全程安全应用。

【英文名】Butylphthalide Soft Capsules【汉语拼音】Dingbentai Ruanjiaonang【主要成分】本品成份为丁苯酞,其化学名称:消旋-3-正丁基苯酞(简称丁苯酞或记作NBP)。

【化学结构式】※[图片:5169.BMP]※【分子式】C12H14O2 【分子量】190.24【性状】本品为软胶囊,内容物为淡黄色或黄色油状液体。

【药理毒理】药理作用: 丁苯酞为人工合成的消旋正丁基苯酞,与自芹菜籽中提取的左旋芹菜甲素的结构相同。

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丁苯酞(与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联合应用)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枢神经功能的损伤有改善作用,可促进患者功能恢复。

动物药效学研究显示,丁苯酞可阻断缺血性脑卒中所致脑损伤的多个病理环节,具有较强的抗脑缺血作用,可明显缩小大鼠局部脑缺血的梗塞面积,减轻脑水肿,改善脑能量代谢和缺血脑区的微循环和血流量,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并具有抗脑血栓形成和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丁苯酞可能通过降低花生四烯酸含量,提高脑血管内皮NO和PGI2的水平,抑制谷氨酸释放,降低细胞内钙浓度,抑制自由基和提高抗氧化酶活性等机制发挥上述药效作用。

毒理研究重复给药毒性:大鼠经口给药120mg/kg、250mg/kg、500mg/kg,连续6个月,血糖(各剂量组)、胆固醇(高、中剂量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停药后可恢复正常。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作用研究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作用研究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作用研究急性脑梗死是神经内科常见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

我国每年约有数百万人患有急性脑梗死,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作为一种新型抗脑缺血药物,近年来在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本研究旨在探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作用。

一、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的药理作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主要成分是丁苯酞和氯化钠,具有抗脑缺血、改善脑循环、保护神经细胞等药理作用。

丁苯酞可以通过抑制脑缺血过程中的神经细胞凋亡,保护神经细胞,改善神经功能。

同时,丁苯酞还能扩张血管,降低血管阻力,增加脑血流量,从而改善脑缺血症状。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设计,将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患者给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安慰剂治疗。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具有可比性。

治疗期间,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药物不良反应等。

三、研究结果1.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无显著变化(P>0.05)。

2. 生活能力: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能力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能力较治疗前无显著变化(P>0.05)。

3. 脑血流动力学: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脑血流速度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脑血流速度较治疗前无显著变化(P>0.05)。

4. 药物不良反应:治疗组患者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四、结论本研究表明,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能够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提高生活能力,增加脑血流速度,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2023-11-05CATALOGUE 目录•引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结论01引言研究背景丁苯酞是一种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药物,具有改善脑缺血区微循环的作用。

研究旨在观察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的特点。

研究目的探讨丁苯酞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

分析丁苯酞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评估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价值。

研究意义通过观察丁苯酞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药物选择。

对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进行客观评价,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本研究结果可为临床医生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提供参考依据,对患者实施个体化治疗方案。

02材料与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100例。

患者年龄范围为45-80岁,平均年龄为65岁。

男性患者55例,女性患者45例。

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如抗血小板聚集、降低颅内压等。

另外,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给予丁苯酞注射液100mg或200mg,加入0.9%氯化钠溶液中静脉滴注,每日2次,连续治疗14天。

治疗方法根据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评估疗效。

根据患者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评估生活质量。

记录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观察指标数据收集与处理所有数据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²检验。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03结果丁苯酞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作用主要体现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以及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方面。

临床疗效丁苯酞注射液可显著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

丁苯酞的药理作用与药动学研究及临床评价

丁苯酞的药理作用与药动学研究及临床评价

丁苯酞的药理作用与药动学研究及临床评价关键词丁苯酞软胶囊药理作用药动学研究临床评价丁苯酞软胶囊(butylphathlide soft capsules),商品名恩必普(NBP),又称丁基苯酞,其化学名称为消旋-3-正丁基苯酞(3-n-butylphathlide),分子式C12H14O2,相对分子质量190.24。

dl-3-正丁基苯酞最初是由杨峻山从芹菜籽中提取出来的左旋体,故又名芹菜甲素(apium graveolens linn)。

后经人工合成为消旋体。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轻、中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2002年取得国家新药证书,经过临床试验由石药集团开始生产应用与临床。

药理作用20世纪90年代,著名神经药理学家冯亦璞对丁基苯酞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研究,发现其多种脑保护作用与机制,同时也有其他学者对其进行研究试验,具体如下。

抑制血小板、血栓形成方面:缺血性脑病发生后,血液处于高黏、高凝、高聚状态,血栓形成是脑缺血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抗血栓治疗在防治脑血管疾病中有重要意义。

冯亦璞等[4]用半血栓形成术及比浊法,观察左旋、右旋和消旋丁[6]基苯酞(l-NBP,d-NBP,dl-NBP)及阿司匹林,Ticlopidine 对大鼠血栓湿重和血小板聚集的影响,结果显示:NBP 3种结构形式均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的作用。

其中:l-NBP作用最强,d-NBP作用较弱,dl-NBP 介于l-NBP和d-NBP之间。

NBP,Asp和Ticlopidine对不同类型的血小板聚集诱导剂的作用强度有区别,表明其可能作用于不同的途径[1]。

徐少峰等[2]研究了l-NBP、d-NBP和dl-NBP在小鼠急性肺栓塞实验中的作用。

结果显示:l-NBP,dl-NBP均明显增加肺栓塞小鼠的生存率,作用强度为阿司匹林的65%,但d-NBP没有明显作用。

另外,徐皓亮等[3]也进行了大鼠体内抗栓试验和体外抑制血小板功能,结果显示:3种NBP旋光异构体中,l-NBP的作用强度最为显著,对其机制初步分析,认为l-NBP有抑制血小板5-HT释放,升高血小板内cAMP水平的作用,其抗血栓机制于其他抗血栓药不同。

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丁苯酞治疗的疗效观察

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丁苯酞治疗的疗效观察

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丁苯酞治疗的疗效观察在我国,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作为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丁苯酞作为一种新型抗脑缺血药物,在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我作为一名神经内科医生,也有幸参与了这项治疗的研究和实践,下面我就谈谈我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丁苯酞治疗的疗效观察。

我要说的是丁苯酞的药理作用。

丁苯酞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天然植物活性成分,具有明显的抗脑缺血作用。

它可以改善脑部的血液循环,增加脑部的血流量,降低脑部的阻力,从而减轻脑部的缺血状态。

丁苯酞还可以保护神经细胞,减少神经细胞的损伤,促进神经细胞的恢复。

在我的实践中,我发现急性脑梗死患者在使用丁苯酞治疗后,神经功能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根据我国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治疗后的患者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说明丁苯酞可以有效地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

我还观察到,使用丁苯酞治疗的患者在日常生活能力方面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他们能够更快地恢复自理能力,更好地适应日常生活,这对于患者和家庭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安慰。

然而,疗效的观察并不只是局限于神经功能的改善和生活能力的恢复。

我还注意到,使用丁苯酞治疗的患者在心理状态方面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他们不再那么焦虑、抑郁,对疾病的康复充满了信心。

这与丁苯酞的抗抑郁作用是分不开的。

丁苯酞可以调节患者的情绪,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面对疾病,更好地配合治疗。

我们也不能忽视它的不良反应。

在我的实践中,我发现部分患者在使用丁苯酞治疗后出现了轻微的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等。

虽然这些不良反应并不严重,但也给患者带来了不适。

因此,在使用丁苯酞治疗时,我们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急性脑梗死,作为我国发病率较高的脑血管疾病之一,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

在临床治疗中,我们一直在寻求更为有效和安全的方法来帮助这些患者恢复健康。

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引言•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与结果•结论与讨论•研究不足与展望01引言研究背景与意义丁苯酞是一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药物,具有改善脑部微循环、保护神经细胞等作用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研究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丁苯酞注射液已广泛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国外丁苯酞注射液在国外已经上市,但在国内尚未广泛应用,需要进行更多的临床研究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研究目的与内容研究目的观察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研究内容选取符合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02文献综述改善脑能量代谢丁苯酞可以通过抑制线粒体磷脂酶的作用,改善脑能量代谢,提高脑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

保护神经元丁苯酞可以抑制神经元凋亡,减轻脑缺血引起的细胞损伤,保护神经元。

抗血小板聚集丁苯酞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凝血过程,降低血液黏度,改善血流动力学。

丁苯酞的药理作用急性脑梗死是由于脑血管内血栓形成导致血流中断,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和坏死。

血栓形成脑组织缺血后会引起脑水肿,导致颅内压增高,严重时压迫脑干,危及生命。

脑水肿脑缺血后会引起炎症反应,激活免疫系统,加重脑组织损伤。

炎症反应急性脑梗死的病理生理机制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改善神经功能丁苯酞注射液可以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缩小梗死面积丁苯酞注射液可以缩小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梗死面积,减轻脑组织损伤。

减轻脑水肿丁苯酞注射液可以减轻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改善预后。

丁苯酞注射液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肝功能异常丁苯酞注射液可能导致肝功能异常,应定期监测患者肝功能,如有异常应及时停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丁苯酞的药理作用及临床疗效研究进展崔冰冰ꎬ尹㊀榕ꎬ刘天珍ꎬ马慧萍[基金项目]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571847)[作者单位]㊀750004银川宁夏医科大学药学院(崔冰冰)ꎻ730050兰州ꎬ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药剂科(刘天珍㊁马慧萍)ꎬ神经内科(尹榕)[通讯作者]㊀马慧萍ꎬE ̄mail:1026573411@qq.com㊀㊀[关键词]㊀卒中ꎻ丁苯酞ꎻ疗效ꎻ药理作用[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㊀R743㊀㊀[文献标志码]㊀A㊀㊀[文章编号]㊀2095 ̄140X(2019)06 ̄0011 ̄04[DOI]㊀10.3969/j.issn.2095 ̄140X.2019.06.003㊀㊀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改变ꎬ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ꎮ而脑卒中是老年人群常见疾病ꎬ并且具有高致死率㊁高复发率㊁高致残率的特点ꎬ已成为中国居民第1致死病因ꎮ缺血性卒中占全部脑卒中发病率的70%ꎬ其中急性脑缺血引起的卒中ꎬ直接威胁着患者的生命ꎮ经国内外研究表明ꎬ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机制非常复杂ꎬ有多个病理环节参与ꎬ目前没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特效药物[1]ꎮ溶栓是治疗AIS的有效手段ꎬ但受溶栓禁忌及 时间窗 等因素影响ꎬ使溶栓治疗具有一定的局限性ꎮ因而寻找最佳治疗药物对于AIS患者至关重要ꎮ丁苯酞的化学名是消旋 ̄3 ̄正丁基苯酞ꎬ现有胶囊与注射剂2种剂型ꎮ丁苯酞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一类新药ꎬ在治疗AIS的过程中克服了溶栓治疗 时间窗 的局限性ꎬ治疗时间较宽ꎬ并且可以减少溶栓治疗带来的出血风险ꎻ另外ꎬ其脂溶性高ꎬ易于通过血脑屏障ꎬ直接作用于梗死部位ꎬ具有起效迅速和效果显著的特点ꎮ目前ꎬ丁苯酞已经成为治疗AIS首选药物[2]ꎮ本文就丁苯酞的药理作用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研究进展予以综述ꎮ1㊀丁苯酞的药理作用1 1㊀抗血小板聚集与预防血栓形成㊀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时ꎬ血液处于高黏性㊁高聚集的状态ꎬ导致血栓形成㊁血小板功能异常亢进ꎮ因此ꎬ抗血栓治疗在防治缺血性脑卒中具有重要意义ꎮ彭英等[3]利用半体外血栓形成术及比浊法观察丁苯酞3种结构形式对大鼠体外血小板聚集形成的影响由强到弱的顺序为:l ̄丁苯酞>dl ̄丁苯酞>d ̄丁苯酞ꎻ抗血栓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为:阿司匹林>l ̄丁苯酞>dl ̄丁苯酞>d ̄丁苯酞ꎻ结果显示丁苯酞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及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ꎮ叶建琴[4]采集健康人肘静脉全血制备血小板ꎬ经l ̄丁苯酞和dl ̄丁苯酞处理ꎬ之后加入血小板激动剂ꎬ观察血小板聚集情况ꎻ结果显示l ̄丁苯酞和dl ̄丁苯酞可显著抑制由多种激动剂诱导的血小板活化ꎬ并且具有剂量依赖性ꎮ1 2㊀抑制神经细胞凋亡㊀缺血性脑损伤中神经细胞凋亡主要由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参与的级联反应ꎬFas和FasL以配体-受体的形式激活Caspase的级联反应ꎻBNIP3是一类促凋亡分子ꎬ能拮抗Bcl ̄2对线粒体途径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ꎬ启动Caspase的级联反应ꎻCaspase ̄9是Caspase级联反应的启动蛋白酶ꎬ通过一系列级联反应激活Caspase ̄3ꎬ引起细胞凋亡[5 ̄10]ꎮ杨小霞等[11]研究丁苯酞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aspase表达的影响发现ꎬ与模型组比较ꎬ丁苯酞组显著抑制Caspase ̄3和Caspase ̄9的表达ꎮ丁苯酞通过抑制Caspase ̄3和Caspase ̄9的表达而阻断Caspase的级联反应ꎬ从而抑制神经细胞凋亡ꎮ李毓新和胡敏[12]对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干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研究结果显示ꎬ丁苯酞治疗组神经细胞凋亡数目显著低于模型组ꎬFas㊁FasL㊁BNIP3㊁Caspase ̄3㊁Caspase ̄9的蛋白表达量显著低于模型组ꎮ以上结果均表明通过丁苯酞的干预ꎬ能使神经细胞凋亡受到抑制ꎬ从而保护缺血性脑组织㊁发挥减轻脑损伤的作用ꎮ1 3㊀抗自由基作用㊀自由基的形成不仅在短暂脑缺血引起的神经元损伤中起关键作用ꎬ而且也是持续性脑缺血引起的梗死区半暗带的主要原因[13]ꎮ细胞自由基的形成与抵抗自由基的能力失衡导致氧化应激ꎬ氧化应激会导致细胞内活性氧和丙二醛的升高ꎬ抗自由基的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下降ꎬ从而使细胞天然防御机制不能保护神经元免受氧化损伤ꎮ有研究发现ꎬ丁苯酞干预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活性氧和丙二醛的含量显著低于未处理模型ꎬ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显著高于未处理模型ꎬ故丁苯酞能通过提高抗自由基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水平抑制细胞氧化应激带来的缺血再灌注损伤[12]ꎮ郭自清等[14]通过研究发现ꎬ与对照组相比ꎬ丁苯酞治疗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活性氧显著降低ꎬ抗氧化能力水平明显升高ꎬ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显著降低ꎮ说明丁苯酞可通过减少活性氧ꎬ提高机体总抗氧化能力ꎬ最终使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得到改善ꎮ1 4㊀改善颅内侧支循环㊀相关研究发现ꎬ在急性脑梗死治疗过程中脑动脉侧支循环是责任血管成功再通和缺血脑组织成功再灌注的关键[15 ̄16]ꎮ刘信东等[17]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颅内血管评估发现ꎬ丁苯酞治疗组较对照组颅内血流速度明显增快ꎬ侧支开放数量以及侧支循环分级显著增高ꎮ另有文献报道ꎬ超早期使用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大脑中动脉流速显著增快ꎬ大脑前动脉和大脑后动脉流速显著减慢[18]ꎮ在关于基底节区脑梗死患者中使用丁苯酞也能够提高侧支循环建立率[19]ꎮ以上各项研究均表明丁苯酞能改善脑组织的侧支循环ꎬ缓解脑梗死症状ꎬ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ꎮ1 5㊀其他药理作用㊀目前其他相关研究报道发现ꎬ丁苯酞还有改善微循环㊁保护线粒体㊁改善能量代谢㊁抑制神经炎症等药理作用[20 ̄22]ꎮ丁苯酞药理作用复杂ꎬ能通过发挥多种药理作用ꎬ缩小脑梗死面积ꎬ改善缺血区半暗带血液循环ꎬ最大程度减轻神经功能损伤[2]ꎮ2㊀丁苯酞治疗AIS的效果及安全性2 1㊀丁苯酞单药治疗㊀经过多年的动物㊁细胞㊁分子生物以及临床研究ꎬ丁苯酞治疗AIS具有良好的疗效ꎬ目前已经成为我国治疗AIS的首选药物ꎮXue等[23]将12h内的AIS患者分为丁苯酞组㊁脑活素组和安慰剂组ꎬ研究结果发现ꎬ丁苯酞组治疗后21d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脑活素组ꎬ且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未见明显差异ꎻ说明接受丁苯酞治疗的患者更有可能获得有利的结果ꎬ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ꎮCui等[24]研究显示ꎬ对AIS患者治疗分2个阶段ꎬ其中A1组给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14d+丁苯酞软胶囊76dꎬA2组给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14d+阿司匹林76dꎬB组给予奥扎格雷14d+阿司匹林76d治疗ꎬA1组与B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显示极为显著ꎬA2组与B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比较显示无差异ꎬ且3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ꎮ此外ꎬ近年有多篇报道同样显示ꎬ丁苯酞对AIS的治疗具有良好临床效果和安全性ꎬ并且可增加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以及迁移能力ꎬ进而刺激脑组织缺血半暗区血管生成ꎬ增加脑组织缺血半暗区微循环和血流量ꎬ以达到减少梗死面积和改善神经缺损的目的[25 ̄28]ꎮ2 2㊀丁苯酞联合治疗2 2 1㊀丁苯酞注射液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王红[29]研究同样发现ꎬ丁苯酞注射液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AIS患者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单一丁苯酞组ꎮ张文超[30]对AIS患者给予方丹参注射液和丁苯酞注射液联合用药与单一用药的研究结果表明ꎬ联合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0.91%)显著大于单一用药组(74.07%)ꎬ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ꎮ另外还有大量学者的研究显示ꎬ丁苯酞注射液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对于提高AIS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更佳ꎬ还能改善老年AIS患者神经功能损伤㊁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减少住院时间[31 ̄34]ꎮ2 2 2㊀丁苯酞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李敏[35]在研究中共收录186例AIS患者ꎬ分为对照组除基础治疗外加用丁苯酞ꎬ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阿替普酶ꎬ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4d的NIHSS评分㊁治疗总有效率ꎬ发现治疗组较对照组NIHSS评分显著降低ꎬ治疗总有效率显著升高ꎮ褚洪高等[36]通过比较观察组(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与对照组(丁苯酞)的NIHSS评分㊁血清应激因子水平㊁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现ꎬ观察组显著降低了急性脑梗死患者的NIHSS评分和血清应激因子表达水平ꎬ显著提高了治疗总有效率ꎬ且2组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ꎮ以上研究结果均表明ꎬ阿替普酶静脉溶栓与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使用ꎬ不仅可使治疗 时间窗 延长ꎬ并且可发挥丁苯酞重建微循环作用ꎬ最终提高脑缺血区灌注ꎬ加速梗死部位再通ꎬ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损伤ꎮ2 2 3㊀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李萍和李向荣[37]将收录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除基础治疗外加用丁苯酞ꎬ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ꎬ观察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㊁基质金属蛋白酶㊁内皮祖细胞水平ꎬ结果显示ꎬ观察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㊁内皮祖细胞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ꎬ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评分㊁基质金属蛋白酶显著低于对照组ꎮ另有文献报道ꎬ丁苯酞与依达拉奉联合使用不仅可以改善AIS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ꎬ更能抑制炎性因子水平ꎬ显著提高临床疗效ꎬ且安全性好[38 ̄40]ꎮ二者联合使用可升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内皮祖细胞水平ꎬ修复血管内皮细胞ꎬ促进血管新生ꎻ降低基质金属蛋白酶ꎬ降低患者的出血风险ꎻ更能使抗炎作用增强ꎮ3 结论㊀㊀AIS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ꎮ丁苯酞不仅丰富了治疗脑缺血的药物ꎬ并且在临床中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ꎮ虽然在诸多临床试验中发现与其他治疗药物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ꎬ但是丁苯酞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仍为20%~25%ꎮ王德仁等[41]的meta分析指出ꎬ丁苯酞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丙氨酸转氨酶和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ꎬ其次被报道的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㊁心率减慢㊁梗死后出血㊁四肢乏力等ꎮ另有个例报道显示丁苯酞导致患者出现视幻觉[42]ꎮ目前ꎬ如何降低丁苯酞的不良反应㊁提高治疗效果是临床应用过程中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ꎮ丁苯酞主要受体内肝脏微粒体酶(CYP3A4㊁CYP3A5㊁CYP2E1)代谢ꎬ其肝脏代谢能力是否受人群㊁种族㊁年龄的影响ꎬ从而使丁苯酞不良反应增多及疗效下降的报道尚且匮乏ꎬ可通过对丁苯酞药物基因组学的研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新思路[43 ̄44]ꎮ[参考文献][1]㊀杜冠华ꎬ张雯ꎬ杜立达ꎬ等.抗脑缺血药物研发现状分析与策略研究[J].神经药理学报ꎬ2018ꎬ8(1):1 ̄8. [2]㊀袁晓勇.丁苯酞的药理作用与药动学研究及临床评价[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ꎬ2011ꎬ13(15):6ꎬ8. [3]㊀彭英ꎬ曾宪可ꎬ冯亦璞ꎬ等.丁基苯酞抗血小板和抗血栓的研究[J].中国药理通讯ꎬ2003ꎬ20(1):50. [4]㊀叶建琴.丁苯酞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及其机制和NOD2在血小板中表达及功能的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ꎬ2012.[5]㊀张兰.丁苯酞对实验性脑梗死小鼠神经功能改善和神经再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D].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ꎬ2017.[6]㊀ChenBꎬWuZꎬXuJꎬetal.Calreticulinbindstofaslig ̄andandinhibitsneuronalcellapoptosisinducedbyische ̄mia ̄reperfusioninjury[J].BiomedResIntꎬ2015ꎬ2015:895284.[7]㊀YinXHꎬYanJZꎬYangGꎬetal.PDZ1inhibitorpep ̄tideprotectsneuronsagainstischemiaviainhibitingGluK2 ̄PSD ̄95 ̄module ̄mediatedfassignalingpathway[J].BrainResꎬ2016ꎬ1637:64 ̄70.[8]㊀ShiRYꎬZhuSHꎬLiVꎬetal.BNIP3interactingwithLC3triggersexcessivemitophagyindelayedneuronaldeathinstroke[J].CNSNeurosciTherꎬ2015ꎬ20(12):1045 ̄1055.[9]㊀DelaTorreCꎬMondragonLꎬCollCꎬetal.Caspase3targetedcargodeliveryinapoptoticcellsusingcappedmesoporoussilicananoparticles[J].Chemistryꎬ2015ꎬ21(44):15506 ̄15510.[10]ChenSꎬPengHꎬRowatAꎬetal.Theeffectofconcen ̄trationanddurationofnormobaricoxygeninreducingcaspase ̄3and ̄9expressioninarat ̄modeloffocalcere ̄bralischaemia[J].BrainResꎬ2015ꎬ1618:205 ̄211. [11]杨小霞ꎬ李国前ꎬ王杰华ꎬ等.丁苯酞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表达的影响[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ꎬ2015ꎬ31(23):2340 ̄2342. [12]李毓新ꎬ胡敏.丁苯酞对大鼠脑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相关分子机制研究[J].海南医学院学报ꎬ2017ꎬ23(7):868 ̄871.[13]RadakDꎬResanovicIꎬIsenovicER.Linkbetweenoxi ̄dativestressandacutebrainischemia[J].Angiologyꎬ2014ꎬ65(8):667 ̄676.[14]郭自清ꎬ周颖ꎬ舒孔亮ꎬ等.丁苯酞软胶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氧化损伤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ꎬ2014ꎬ41(1):27 ̄29.[15]BangOYꎬGoyalMꎬLiebeskindDS.Collateralcircula ̄tioninischemicstroke:assessmenttoolsandtherapeuticstrategies[J].Strokeꎬ2015ꎬ46(11):3302 ̄3309. [16]GinsbergMD.Expandingtheconceptneuroprotectionforacuteischemicstroke:thepivotalrolesofreperfusionandthecollateralcirculation[J].ProgNeurobiolꎬ2016ꎬ145 ̄146:46 ̄77.[17]刘信东ꎬ王欣ꎬ曹秋菊ꎬ等.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的影响[J].西南国防医药ꎬ2018ꎬ28(2):117 ̄120.[18]孙艳霞ꎬ李世学ꎬ王伟芳.超早期使用丁苯酞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侧支循环建立的影响[J].药物评价研究ꎬ2018ꎬ41(10):1851 ̄1854. [19]芦云ꎬ陈晓虹.早期使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对基底节区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建立㊁神经功能的影响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ꎬ2018ꎬ12(11):88 ̄89. [20]LiuCLꎬLiaoSJꎬZengJSꎬetal.dl ̄3n ̄butylphthalidepreventsstrokeviaimprovementofcerebralmicrovesselsinRHRSP[J].JNeurolSciꎬ2007ꎬ260(1 ̄2):106 ̄113. [21]LiaoSJꎬLinJWꎬPeiZꎬetal.Enhancedangiogenesiswithdl ̄3n ̄butylphthalidetreatmentafterfocalcerebralis ̄chemiainRHRSP[J].BrainResꎬ2009ꎬ1289:69 ̄78. [22]王小凤ꎬ段斐.丁苯酞注射液治疗线粒体病的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ꎬ2017ꎬ17(84):275ꎬ278.[23]XueLXꎬZhangTꎬZhaoYWꎬetal.Efficacyandsafetycomparisonofdl ̄3 ̄n ̄butylphthalideandcerebrolysin:effectsonneurologicalandbehavioraloutcomesinacuteischemicstroke[J].ExpTherMedꎬ2016ꎬ11(5):2015 ̄2020.[24]CuiLYꎬZhuYCꎬGaoSꎬetal.Ninety ̄dayadministra ̄tionofdl ̄3 ̄n ̄butylphthalideforacuteischemicstroke:arandomizedꎬdouble ̄blindtrial[J].ChinMedJ:Englꎬ2013ꎬ126(18):3405 ̄3410.[25]徐伟东.丁苯酞胶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ꎬ2018ꎬ16(5):173 ̄174.[26]武星ꎬ王珅ꎬ方庆娟ꎬ等.丁苯酞软胶囊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效果[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ꎬ2017ꎬ39(5):576 ̄578.[27]俞小梅ꎬ王喜丰ꎬ张静ꎬ等.丁苯酞注射液及丁苯酞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J].实用医学杂志ꎬ2016ꎬ32(17):2921 ̄2924.[28]傅景涛.丁苯酞注射液及丁苯酞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ꎬ2017ꎬ2(26):8 ̄9.[29]王红.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ꎬ2018ꎬ18(61):117.[30]张文超.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ꎬ2017ꎬ33(9):1042 ̄1043.[31]陈涛.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ꎬ2017ꎬ4(63):12277 ̄12278.[32]朱社华.丁苯酞注射液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ꎬ2017ꎬ4(44):8523 ̄8525.[33]陈庆友ꎬ张艳蕉ꎬ赵宇ꎬ等.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ꎬ2017ꎬ33(2):109 ̄111ꎬ115. [34]李庆和ꎬ王国祥.联用丁苯酞注射液和复方丹参注射液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ꎬ2016ꎬ14(2):100 ̄101.[35]李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观察[J].河南医学研究ꎬ2018ꎬ27(20):3750 ̄3751.[36]褚洪高ꎬ唐倩ꎬ赵洋.阿替普酶联合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清应激因子的影响[J].解放军医药杂志ꎬ2017ꎬ29(6):103 ̄106.[37]李萍ꎬ李向荣.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ꎬ2018ꎬ16(18):2711 ̄2713.[38]姜雪松ꎬ王静云ꎬ李冰ꎬ等.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其对炎性因子及神经功能的影响[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ꎬ2018(20):110 ̄113. [39]夏晓慧.依达拉奉与丁苯酞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ꎬ2018ꎬ9(18):85 ̄86. [40]孟秀丽.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ꎬ2018ꎬ13(27):115 ̄117.[41]王德任ꎬ刘鸣ꎬ吴波ꎬ等.丁苯酞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ꎬ2010ꎬ10(2):189 ̄195.[42]冯威ꎬ王恒ꎬ岳连修.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致视幻觉1例[J].人民军医ꎬ2016ꎬ59(5):495.[43]DiaoXꎬDengPꎬXieCꎬetal.Metabolismandpharma ̄cokineticsof3 ̄n ̄butylphthalide(NBP)inhumans:theroleofcytochromeP450sandalcoholdehydrogenaseinbiotransformation[J].DrugMetabDisposꎬ2013ꎬ41(2):430 ̄444.[44]赵芊ꎬ扈金萍ꎬ江骥ꎬ等.丁苯酞与大鼠和人肝CYP450同工酶的相互作用[J].药学学报ꎬ2015ꎬ50(5):541 ̄546.(收稿时间:2019 ̄03 ̄15㊀修回时间:2019 ̄04 ̄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